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普希金简介资料(普希金史称什么?)

发布时间:2023-12-04 07:22:37 admin 阅读:59

导读普希金史称什么? 普希金被称为“俄国小说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 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

普希金史称什么?

普希金被称为“俄国小说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

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

茨维塔耶娃:阅读普希金是成长中的必修课

俄罗斯诗人永恒的心灵港湾|第229期

自传通常具有盘点人生、总结生命的功能,作家的自传更是少不了作者的生活掌故、文坛的轶闻趣事。然而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1892—1941)的自传《我的普希金》却是个异类。

自传文学视角下的观照:

茨维塔耶娃《我的普希金》的个案剖析

 

查晓燕

《我的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中现代传记模式的一个新鲜样本。

与一般的传记不同,茨维塔耶娃强调的是她的个人生活,尤其是她的个性的历史——以强烈的主观视角来考察“我”的成长历程,彰显着浮出于时代水平面上的“我”。

这部作品,篇幅短小灵活,跳跃的思维,强烈的瞬间记忆,饱含诗意且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随处可见,生动、新奇、绝妙的比喻贯穿其中。而铸就这一切的,是作者的家庭背景。

1892年,茨维塔耶娃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教授之家,父亲是艺术教育家,母亲是钢琴家。在父母的直接熏陶与训练下,她颇得艺术的灵性与点化,并且毕生致力于将音乐的灵魂移接进自己各类体裁的文字中。

茨维塔耶娃与丈夫

然而,她也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诗人。少女时期,她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青年时代,小女儿因饥饿死于孤儿院;流亡国外的十七年中,饱尝物质上的贫困,同时被白俄侨民社会排斥,倍受精神孤寂的煎熬;步入中年,留在国内的妹妹被捕,当她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后,四个月内大女儿与丈夫先后被捕入狱,丈夫被苏维埃政权处决;卫国战争初,她与儿子一道被疏散到大后方,她不久便因彻底绝望而自缢身亡。

 

一路坎坷,她用诗歌揭示着女性心灵及其悲剧性矛盾,映射出了那个时代所有人都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

对于那个只需要一种声音的时代,茨维塔耶娃终其一生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孤傲、率性的女诗人索性径直走进了“普希金的胸怀”。普希金是这位独立不羁的女性成长的生命线,更是这位不属于任何派别诗人永恒的心灵港湾。

阿赫玛托娃肖像

无独有偶,另一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同时代人阿赫玛托娃(1889—1966),在时代把她抛向命运边缘的时候,她也走向了普希金的世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潜心研究普希金的创作,到三十年代后期,即茨维塔耶娃着手撰写《我的普希金》之际,阿赫玛托娃的名字已跻身于苏联普希金学家之列。

在结构上,《我的普希金》通篇不设小标题,“我”字当先,一气呵成。年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普希金带给作者的无数个“第一次”串联起来,以不同方式与普希金进行跨越时空的接触。

在不同年龄段,茨维塔耶娃对普希金作品的感受与体认极富立体感和层次感。文中明显存在着三个视角:幼小的女孩、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成熟女子和富于思辩的诗人。作者不断变化着叙述角度,游走于这三种声音之间。

“普希金记忆”的种子在这位“纯抒情诗人”三岁时就已埋下,此时普希金是红屋子墙上叫作《决斗》的黑白画:

“我”从《决斗》中第一次了解到,普希金是被一个法国人骗到雪地里打死的,并且是被打中肚子而死的。因此,“三岁的我”牢牢记住的是“诗人有肚子”,并且为使普希金丧命的肚子没少操心。

 

结束对《决斗》的回忆时,小姑娘不无伤感地说:“普希金是我的第一位诗人,我的第一位诗人被杀害了。”

 

“用拳头顶着颧骨的黑孩子图像”出现在“我”六岁时,它在“我”眼中,“是迄今最好的普希金画像”,“是一幅有两个层次的画像”,“是他的血统和他即将崭露才华的画像”。小小慧还看出了画中“遥远的非洲精神与尚在睡眠中的诗人气质”,这两种无形的东西,“一个是遥远的过去,一个是遥远的未来。”

 

在回忆童年时代早期与普希金相关的一切时,茨维塔耶娃的笔调是那么温馨、沉醉。到了“普希金纪念像”一章,普希金更像是质地坚硬的花岗石,作者对普希金的认识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他是普希金广场上的“普希金纪念像”:

“站在那里,手中永远拿着礼帽”,“眼睛则是黑而又黑,鼓鼓的”,“垂下头、伸出脚,从头上摘下礼帽,把礼帽放在背后”。

 

她人生诸多“第一”也都集中在此:普希金纪念像是“我的第一个空间尺度”,是“我赛跑取得第一次胜利的地方”;普希金纪念像“还使我第一次分清黑与白”,“也使我第一次识数”;普希金纪念像“还是我同物质材料的第一次接触”,“也是我上的第一次直观的等级课”;普希金纪念像又是“我的第一个不容侵犯和不容置辩的视觉形象”;它是“我”的“数字第一课,尺度第一课,材料第一课,等级第一课,思索第一课”。

 

如此多个“第一”让普希金纪念像升华至文化层面:它是“反种族主义的纪念像”,“献给自由—不自由—自然元素—命运—天才的最终胜利的纪念碑,是普希金砸碎锁链获得最终胜利的纪念像”。

 

茨维塔耶娃更看重从其中抽象出来的、无法量化的东西:对胜利的信念、对黑色的狂爱、对固有的等级意识“白尊黑卑”的质疑与反叛。她的诗歌中所反映出的对人类平等、自由的尊崇和追求,对束缚自由的清规戒律的鄙视,追根溯源,大体均与童年生活中的“普希金纪念像”密切相连。

 

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读者不难梳理出一个诗人长大的轨迹:故事被淡化了,描述传主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发展才是这部作品的重心。那些貌似凌乱、琐细的意象,譬如城市街景、游戏、偷读,都构成了作为诗人的茨维塔耶娃成长的人文环境,对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作者而言,普希金也是文字,既感性又抽象——“淡紫透蓝斜烫着金字的大厚书——亚•谢•普希金选集”“蓝色小薄本的——专供城市学校用的普希金作品普及节本”。前者在红屋子的禁柜里,是禁果,是“我的红屋子的秘密,我的蓝皮书本的秘密,我的心窝窝里的秘密”,让“我”喜欢;后者在市立学校里,是“人家送的”,“不是秘密的,而是公开的”,“要喜欢它,可太难了”。

 

作者回忆这两部书的影响,实际是在谈论“普希金诗歌”。作者对普希金作品的阅读接受过程与年龄线索平行推进,两者同样清晰、显著。从五岁到自传结束,也即自认为童年结束标志的七岁,这三年中,女诗人以对普希金诗歌的阅读体验,串联起了对童年精神生活的片片记忆。

 

“我”读普希金的方式是“偷读”:“在连续不断地偷读的影响之下,‘我’的词汇也很自然地丰富起来。”普希金的诗成了“我”童年时代思维训练的体操:

我的童年是跟着普希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从小女孩长成女人,而且是杰出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伴着时光完成了从仰视到平视普希金的过程。这是阅读水平成长的过程,更是心灵成长的历程。

从19世纪到20世纪,几乎每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心中都有一个“我的普希金”。在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中,“阅读普希金”是诗人们成长中的必修课。

普希金肖像

阅读普希金,对茨维塔耶娃未来的影响超出了创作这一范畴,可以说影响到其生活的诸多方面,譬如人格特征、爱情观、精神世界的高度。《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和塔吉雅娜的爱情决定了茨维塔耶娃的爱情理念,她明确地说:

 

无论是那时,无论是以后,我都不喜欢接吻,从来偏爱离别。我不喜欢同时就座,从来偏爱分手。

她还不容置疑地预言道:

这第一次看到的爱情场面,预先决定了我的未来命运,决定了我的不幸的、单方面的、不可能的爱情中的全部热情。我从那一时刻起,便不想成为幸福的人,注定自己没有爱情。

而《致大海》一诗决定了她日后对自然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景物的偏好:

是否因为我在孩童时多次用自己的手写出:‘再见吧,自由的自然元素!’——或许没有任何原因——我对自己一生中的一切都是偏爱诀别,而非相逢,偏爱破裂,而非融合,偏爱死,而非生。

在激越与悲壮中,这些语句无一不带有宿命的味道。

曼德尔施塔姆肖像

与茨维塔耶娃同时代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在其自传《时代的喧嚣》中说:“幼年的书柜,是一个人终生的伴侣”。如同普希金纪念像一样,普希金作品也带给童年时的茨维塔耶娃几个“第一”:

 

《茨冈人》是“我的第一个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和塔吉雅娜的爱情是她“第一次看到的爱情场面”;《波尔塔瓦》是“我第一次接触历史”;《致保姆》令“我一生都不忘的是爱老年妇女”;《致大海》让“我第一次看见了大海”,尽管“并没有爱上它”……

如作者所说,“我是用胸和脑来阅读普希金的”。从此往后,茨维塔耶娃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在用胸和脑、心和灵解读着普希金的全部。

 

这部自传是在她比较年轻、似乎尚未达到撰写自传的年龄的时候所作——45岁,此时她正经历着境外流亡的艰辛岁月。四年后,也就是1941年,她在西伯利亚自缢身亡。正是这种特殊的“流亡语境”+“准生命终极”的创作状态,让《我的普希金》里私人话语中浮出的记忆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具有了普遍性。

这部自传少有一般自传的严肃、平板和臃肿,它收放自如、灵气四射。饱经磨难的茨维塔耶娃竟然将儿童的禀赋保持得这样完好,她观察、描绘到一些不易被大多数人所发现的时代内容,并对这些内容作了纯净的,也是深刻的透视。

茨维塔耶娃与女儿阿莉娅

《我的普希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传记模式的新鲜样本,它对俄国20世纪自传文类的发展应当是一个突出的贡献。不仅如此,通过《我的普希金》,我们得以从传主——茨维塔耶娃的童年时代出发,探析她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全过程,领悟这些因素对她成年以后的生活与创作产生的影响。这样一来,我们对她才会有更完整、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简介

查晓燕

学者,俄罗斯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

俄罗斯文学之旅精彩回顾

叛逆青年、战斗英雄、忏悔的贵族丨列夫·托尔斯泰壮阔如史诗的一生

女神的高贵是怎样炼成的|仰望“俄罗斯诗坛的月亮”阿赫玛托娃

农奴之孙、恐婚帅哥、兼职医生丨契诃夫的人生多重奏

探秘皇村:彼得堡郊外的“颐和园”,大诗人普希金与阿赫玛托娃的心灵故乡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丨汪剑钊译:普希金经典诗歌十二首

周游在他人的世界里|猎人笔记

 

-编辑|小武-

-版式|小武-

-图片|网络-

普希金简介资料

普希金:普希金个人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被誉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HEHEHE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名人姓名:普希金出生年代:1799-1837名人职称:诗人名人国家:俄罗斯(俄国)]普希金相关介绍俄国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接近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1816年加入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1817年皇村学校毕业后在外交部供职。1819年成为革命外围组织“绿灯社”成员。这个时期他连续写了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著名诗篇《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这些诗在进步青年中广为传诵,因此他被沙皇当局流放南俄。流放期间,创作《短剑》、《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和《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诗篇。1824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写了表现20年代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长诗《茨冈》、探索人民命运和历史作用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诗体小说《努林伯爵》。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生于莫斯科。1805-1810年间,普希金每年夏天在外祖母玛丽亚·阿列克谢耶夫纳(娘家姓汉尼拔)所居住的扎哈罗夫村度过,扎哈罗夫村位于莫斯科郊外,离兹韦尼哥罗德不远。童年生活的印象在普希金早年创作的长诗《修士》(1813年)、《鲍瓦》(1814年)以及他在皇村中学创作的《致尤金的信》(1815年)和《梦境》(1816年)等诗作中有所反映。普希金在皇村中学(建立于1811年10月19门)度过了6年时光。年轻的诗人在这里经历了1812年卫国战争。1815年初,普希金当着著名诗人Г.P.杰尔查文的面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皇村回忆》(刊登于当年的《俄罗斯博物馆》杂志上)。在皇村中学,普希金还加入了文学社团“阿尔扎马斯”。该社团反对在文学创作中因循守旧、保守复古。普希金早期的诗作传递了一种生命转瞬即逝、不妨及时行乐的情绪。1816年,普希金的诗作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创作开始以哀诗挽歌为主要体裁。1817年6月,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以12品文官衔到外交部任职。他成了剧院的常客,经常参加“阿尔扎马斯”的聚会,并于1819年加入了戏剧文学团体“绿灯社”。领导该社的是“幸福同盟”(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普希金并没有参与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的活动,但却与这些组织中的许多活跃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写了一系列政治短诗以及《致恰达耶夫》(1818年)、《自由颂》(1817年)、《H.Я.普柳斯科沃伊》(1818年)、《乡村》(1819年)等诗篇。这几年间,他继续创作《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普希金早在皇村中学期间就已开始创作这部长篇叙事诗,此举也是为了响应“阿尔扎马斯”社团提出的关于创作本民族英雄史诗的号召。作品于1820年5月完成,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强烈反响。1820年春,他受到彼得堡总督M.A.米洛拉多维奇伯爵传唤,后者要求其就广为流传的政治讽刺诗作出解释。普希金面临流放西伯利亚的惩罚。在好朋友卡拉姆津、恰达耶夫、格林卡的努力下,他被以职务调动为名流放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并于1820年5月底从那里前往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疗养。9月,他来到了新的工作地基什尼奥夫,在比萨拉比亚省省长И.H.因佐夫麾下工作。1820年11月—1821年1月,诗人到卡缅卡(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中心地之一)、基辅等地游历,1821年底到摩尔达维亚旅行,后来又被调往敖德萨工作。所有这些经历开阔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如果说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是普希金师承俄罗斯最优秀诗人的求学生涯的结晶,那么他的第一部“南方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则将他推上了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头号诗人。他的另一部“南方叙事诗”《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稍后问世。作品看上去残缺不全,前后不连贯,仿佛隐含未竟之言,作品也因此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诗人还试图涉足俄罗斯古代题材,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创作于1822年,1827年单独出版)、讽刺诗《加甫利里亚德》,并计划创作《姆斯季斯拉夫》和《瓦季姆》(后者也曾计划写成剧本)。随着时间的流逝,普希金逐渐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客观规律,无论你的想法多么勇敢,意念多么高尚,你都无法使之动摇。一开始,普希金为此而感到绝望。正是在这种情绪困扰下,他于1823年5月在基什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小说第一章结尾提到,主人公将游历他乡,这与拜伦的诗作《唐璜》有异曲同工之妙。1823年7月,普希金调往敖德萨。正是在这一时期,普希金开始将自己视为一名职业文学家。他的作品在读者当中享有盛誉。但普希金在敖德萨的艰难境遇最终导致他无视自己流放犯的真实身份,递交了辞呈。结果在1824年7月,他被免去公职,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由他父母监护1825年底到1826年初,普希金写完了《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五、六章。小说的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最后几天,他创作了诗歌《先知》。1826年9月3日夜,普斯科夫省省长Б.A.阿杰尔卡斯的信使赶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下达指令:普希金需在机要信使的陪同下前往莫斯科,新任沙皇尼古拉一世要召见他。普希金于9月8日抵达莫斯科后立即受到沙皇的接见。此后,他受到了最高当局的庇护,其作品免受一般的新闻检查。也正是在这几年,普希金对力主改革的彼得大帝产生了兴趣。普希金此时已经开始创作关于他的曾祖父汉尼拔的作品,彼得大帝成为这部作品及其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波尔塔瓦》的主人公。普希金开始往返奔波于莫斯科和彼得堡,有时回趟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他曾亲临俄土战场(1828年俄土战争爆发),还常去中国使馆。1829年,他只身前往高加索。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发生了新的转变。一方面,他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另一方面,他也发现对周围世界往往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这使得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种不安的预感,充满了幻想和对过往岁月痛苦的、有时甚至是病态的回忆,以及对死亡的浓厚兴趣。1827年,当局开始就《安德烈·申耶》一诗展开调查。该诗是普希金于1825年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创作的,诗中提到对1825年12月14日事件的反思。1828年,当局看到了他在基什尼奥夫写下的讽刺叙事诗《加甫利里亚德》。在普希金作出解释后,最高当局下令停止对这两部诗作的调查,但诗人从此开始受到宪警的秘密监视。普希金意识到,他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1830年,他第二次向18岁的莫斯科美女纳塔利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求婚,得到对方的同意。当年秋天,他前往父亲在下诺夫哥罗德的领地波尔金诺村去办理接收附近的基斯捷涅沃村的手续,那是他父亲送给他的结婚礼物。结果因霍乱流行、交通封锁而在那里耽搁了三个月。这三个月被后人称为“波尔金诺之秋”,是普希金创作的高潮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别尔金小说集》、“小悲剧”系列、《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科洛姆纳的小屋》、《戈留辛诺村的历史》、《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此外还有30多首短诗和一些评论文章的提纲。普希金在波尔金诺创作的作品风格和韵律各不相同,这仿佛是他故意而为之。不过这些作品主要分为两种风格:一种跌宕起伏,一种平和朴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普希金创作的两个极。《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留给我们的第一部完整的散文作品。他此前也曾不止一次尝试散文创作。早在1821年,他就确定了自己的散文创作原则:“准确和简洁是散文语体的最主要的优点。它要求的除了思想还是思想。如果没有主题思想,再华丽的辞句也是无的放矢。”这部小说集同时也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的一部独特的回忆录,讲述的是主人公听到的一些在他看来不平凡的故事。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在莫斯科与冈察洛娃成婚。同年春天携妻子移居彼得堡,在皇村租下一栋别墅。普希金在那里写下了《奥涅金的信》,彻底完成了《叶甫根尼·奥涅金》这部诗体长篇小说的创作。普希金称这部小说是他8年来的“忠实伴侣”。20年代末期,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试图对现实重新加以理解,这需要他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因为通过追溯历史,可以找到当代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源头。1831年,他获准到档案馆工作,重新获得公职,身份为“历史编纂员”,受命编辑《彼得大帝史》。当时可怕的霍乱流行以及将俄罗斯置于对欧战争边缘的波兰事件使诗人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在这种情况下,普希金认为强有力的政权是俄罗斯的救星。他的诗歌《在圣坛前……》、《致诬蔑俄罗斯的人》、《博罗金诺周年祭》等均反映了这一主题思想。后两首诗与B.B.茹科夫斯基的一首诗被单独编辑成一本名为《攻占华沙》的小册子。普希金因此而遭到指责,批评者称他此举为政治背叛行为。这使得他在西方的声望下降,他在俄罗斯国内的名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损。而与此同时,与第三厅(政治监视与侦察机关)有关联的俄罗斯作家Ф.B.布尔加林却指责他奉行自由主义主张。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普希金的创作中,散文语体逐渐超过诗歌,占据上风。1831年出版的《别尔金小说集》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普希金开始构思一部有关普加乔大起义的规模宏大的史诗作品,其主人公是一个投奔起义者的贵族青年。后来由于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不够了解,普希金暂时搁置了这部作品,转而创作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一1833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为了给被夺去领地的父亲报仇,最后成了一名杀手。虽然故事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但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惊险故事的写法,使小说情节跌宕,高潮迭起。或许是预感到小说在接受检查时肯定会遇到麻烦,普希金在这部作品即将结束时突然停笔,又开始构思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作品。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甚至专门研究了彼得大帝时代的历史,收集了有关普加乔夫本人的公开报道和有关那次农民起义的史料文件(普加乔夫本人的档案材料当时属于绝密文件,禁止参阅)。1833年,他专程前往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地区,为的是能亲眼目睹当年的战场,亲耳聆听有关普加乔夫的传说故事。他途经下诺夫哥罗德、喀山、辛比尔斯克抵达奥伦堡,再从那里沿亚伊克河(农民起义后改名为乌拉尔河)到达乌拉尔斯克。1833年秋,他返回波尔金诺。这个“波尔金诺之秋”比1830年那个“波尔金诺之秋”时间缩短了一半,但其分量却毫不逊色。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普希金写完了《普加乔夫起义史》、《西斯拉夫人之歌》,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安杰罗》和《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死去的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八行体诗《秋》,并开始创作小说《黑桃皇后》。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此时的他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首先要摆脱当局对他的监视。1834年前夕,尼古拉一世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普希金陷于两难境地,唯一的出路是尽快辞职。但他的家庭开销越来越大,他最近一次出书早已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而且那些出版物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入。对历史的研究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历史编纂员的薪水也少得可怜。只有出版新作才能改善他的境遇,但新作品的出版必须得到沙皇的允许。他的叙事诗《青铜骑士》此前已被禁止出版。为了偿还短期债务,普希金于1834年初提前赶完另一部散文体小说《黑桃皇后》。小说在《读书文库》杂志上刊登。这本杂志给的稿酬最高,而且付款也很快。普希金是在波尔金诺村的时候开始创作《黑桃皇后》的,他当时本打算拿这部作品与B.Ф.奥多耶夫斯基和H.B.果戈理共司出一部三人选集。同样是为了感召后人,普希金写下了总结性的诗篇《我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丰碑……》(1836年8月),其风格重新回归到起源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传统。1837年冬天,诗人与乔治·丹特士发生冲突。后者经其义父、荷兰公使格克伦的介绍在俄罗斯近卫军中供职。双方的争吵最终导致决斗。在1月27日(俄历)的决斗中,诗人身负重伤,于两天后辞世。死后葬于彼得堡。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以杰出的作品赢得了"俄罗斯文学之父"的称誉.俄国政治家、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命脉.”个人重要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戏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抒情诗:《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诗:《青铜骑士》、《高加索俘虏》弗罗斯特:弗罗斯特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和《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和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罗斯特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1916)中。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于是他们卖掉了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晚年的他已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素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这与他诗中大量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有关。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耕耘生活的艰辛等等,都成为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风貌和当地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新英格兰乡间生活的各个侧面,弗罗斯特都写到了。但弗罗斯特并未沉洒于描绘美丽山川和旖旎景色,他的诗虽然保持了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格律,气氛也较轻现在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普希金是俄国哪里人?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从1805年到1810年他每年夏天都在他祖母处在莫斯科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度过。他童年的这些生活经验后来都体现在他早年的诗中。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这是一个1811年10月19日成立的优秀学院。今天,这个学院被称为普希金学院。在这段时间里普希金经历了1812年对抗拿破仑的战争。1815年普希金的第一首爱国诗被发表。虽然他当时还是一个学生,但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他被圣彼得堡的一个文学协会阿尔扎马斯接纳为会员。这个协会反对当时盛行的保守的、硬板的语言文字,提倡俄罗斯语言。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早年的诗充满了生机。1816年他的诗的风格突然转变了,哀歌成为他最主要的作品。1817年普希金毕业,他在彼得堡的外交协会任秘书。他经常去剧院,参加阿尔扎马斯的会议。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这个团体与当时贵族中反对沙皇专制的团体有一定的联系。虽然普希金没有参加他们的政治运动,但他与这个运动中的许多人是好朋友,他写的讽刺短诗受到了这个运动的影响。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他也一直在写一部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1820年5月他完成了这部长诗。但当时的批评界对它的评价非常坏。

1820年 初普希金的一些讽刺诗给他带来了麻烦,在这些诗里他嘲讽了一些当权的人,比如当时的战争部长和教育部长。在一些有权势的朋友的帮助下他没有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但他依然不得不离开圣彼得堡,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标志着他离开当时陈腐的俄罗斯诗歌的开始。

谁能给我普希金在童话简介?急

俄国伟大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共创作了六部童话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沙皇萨尔坦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金鸡的故事》。还有一部未写完的《母熊的故事》。普希金在童话诗创作中打破了贵族文学的传统,用自己的天才把民间童话和民间语言引入了诗歌创作,对民间童话进行了开创性的改造和提高。普希金的童话诗是他晶莹璀璨的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珍品。它们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喜爱,在群众中世代相传,不仅因为语言鲜明,情节生动,形象丰富多采,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们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广泛的民主性和亲切的人道精神。人民的美德和统治者的罪恶在他的童话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形成了极为鲜明强烈的对照。

普希金俄语学院介绍

普希金俄语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66年的莫斯科国立大学俄语科研方法学中心,并逐渐成为俄罗斯和海外俄语教学的中心。1972年起组织俄语奥林匹克大赛。1973年正式定名普希金俄语学院。2011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访问学校庆祝诗人普希金诞辰。2013年成为独联体国家俄语教学基地。2014年成为俄罗斯政府俄语和俄语教学推广工作的科研方法学和信息分析中心。2015年被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评为俄语和俄语教学推广资源中心。

①专业设置和学费

普院全日制教育分预科,本科,研究生,博士。

预科1年,外国留学生学费256000卢布/年。

本科4年,开设教学方向有俄罗斯语言学,语言学教育,应用语言学。外国留学生学费264000卢布/年。

研究生2年,开设教学方向有俄语对外教学,俄语和跨文化交际,媒体语言学,多语种世界下的俄罗斯文化,语言学。外国留学生学费283000卢布/年。

博士3年,开设教学方向有俄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俄语。外国留学生学费330000卢布/年。

此外,普院还接受外校博士答辩。收费情况如下:

转学手续费90000卢布,

博士学位考试辅导:外语(10节课)18400卢布,历史和哲学(10节课)18400卢布,专业课(10节课)18400卢布,共计55200卢布。

②校园环境

普院生活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楼和住宿楼联通,非常方便高效。学校内有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礼堂、食堂、小卖部、洗衣房、健身房、篮球场、足球场等。

学校宿舍共14层,分单间和套间,单人间可住2人,套间可住5人,都配有独立卫浴。每层楼还设有公共厨房和自习室。宿舍一层配有体育馆,洗衣房和储物间,二层配有餐厅。

每年都有来自近90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普院学习,学校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比如大学生节、配音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新年晚会等。

③入学申请

申请材料:护照,照片,学历证明,填写好的入学申请表。

收到入学申请普院会在10天内回复,满足条件30天内办理邀请函。

普希金的资料

普希金个人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被誉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HEHEHE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个人重要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戏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抒情诗:《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诗:《青铜骑士》、《高加索俘虏》

普希金简介资料

外 国 诗 三 首致 大 海普 希 金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二、解题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2、具体研习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余下全文>>

普希金简介资料

外 国 诗 三 首致 大 海普 希 金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二、解题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2、具体研习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余下全文>>

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普希金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普希金对俄罗斯本国作家影响巨大,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诗人能与之相比。普希金的青少年时代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已经开始显露出来。1814年,他朗诵的《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并先后参加了“阿尔扎玛斯社”与“绿灯社”。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1819)等。他还写了一首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南方流放时期普希金于1820年5月来到南俄后,先后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基希尼奥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南俄一带是十二月党人南社的据点,普希金和他们关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们的影响。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也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软禁了起来。乡村幽禁时期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着他。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的人民。他在这二年里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对普希金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年里,普希金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凯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几十首抒情诗,叙事诗《努林伯爵》,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就在他被软禁在乡间的时候,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一直关心着时态的发展。起义失败后,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拉拢诗人为其服务,决定将其召回莫斯科。重返京城时期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热情赞扬十二月党人的崇高志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滞留波尔金诺,这三个月成了普希金创作中的丰收时期。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其中包括《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和《驿站长》等)、四部小型悲剧和几十首抒情诗。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动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这一时期,普希金在创作上仍不断有优秀作品出现,如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诗人》、《秋天》和《纪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与当局的矛盾日益加剧,此时一个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普希金于1837年2月8日与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去世。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025195.html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卡夫卡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的历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