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发布时间:2023-12-05 08:01:46 admin 阅读:59

导读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数学家故事一: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

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数学家故事一: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数学家故事二: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

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数学家故事三: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数学家故事四: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

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数学家故事五:

关于高斯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5050”。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数学家故事六:

一次在希尔伯特的讨论班上,一个年轻人报告,其中用了一个很漂亮的定理,希尔伯特说:“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定理呀,是谁发现的?”那个年轻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对希尔伯特说:“是你……”

数学家故事七:

科布尔是上个世纪美国的院士,做代数几何,一度很有影响。据称,他有无穷多个博士论文的题目:当你证明了一个2维的情况的时候,他叫下一个博士生去证明3维的情况,然后叫下个博士生去做4维的。

后来有个叫杰拉尔德·赫夫的博士,不但做了5维的情况,而且对一般的n也解决了。这就让科布尔的未来的无穷个博士无所事事了。科布尔很愤怒。

中学生课堂三分钟演讲,不超过三百字

300字励志演讲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只有勤奋才能成就人生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文学大家韩愈就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也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的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报酬,武装自己的头脑。勤奋,是扣开成功人生的敲门砖。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曾先生在家看书,重复诵读了很多遍却还没有背下来,这时来了个贼,却怎么也等不到他睡觉。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比曾先生聪明的多,但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连毛主席都钦佩的人。我们无法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算是假的,我想这个编故事的人也无非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人天分,人依靠勤奋而将天分变为天才!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精鹜八极,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作,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史学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游迹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八十五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震惊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著《浮士德》;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的看书学习,最终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和勤奋分不开的。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但他并不灰心,为了克服这个弱点,他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向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五十年如一日。最终,他成为了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过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个叫陈正之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上一两百遍才能读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为博学之士。这就应证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勤人登山易,懒人伸指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亦没有掉馅饼的事。庸庸碌碌的人,永远只能对别人胜利的果实垂涎欲滴,而自己却尝不到果实的味道;很多人读完莫泊桑的《项链》之后都会认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受,而我则更看中于他能勇敢面对打击,用辛勤的劳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她是值得尊重的。她也用巨大的代价告诉我们——勤劳才是立身之本!默默耕耘,用心付出,这样的人生,才是“勤劳的一生”。坦然面对,在过程中付出汗水和心血,那么我们就可以自豪的交给人生一份满意的答卷。

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于数学的三分钟演讲要怎么做

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苏格拉底,这句名言诠释了希望与时间的关系。希望不是空谈,更不是幻想。在家我们应该为父母做些家务,在校就应抓紧时间学习。在我们的母校——三中。则就充满了这种认真学习的氛围。三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校。在三中,最有名的就要属南宋时期的银杏树了。那棵银杏树就像一位巨人一样,看着我们三中学子一批一批的来又去。抚摸银杏树的“躯干”,我仿佛置身于在那个战乱而又发达的年代。三中十分的古老,一草一木、一栋一房都揭示着它有百年的历史,它年轻,在这儿没有世俗的吵闹,没有令人厌恶的垃圾,它散发着古色古香,会让你嗅出一个清谧芳香、花蝶共舞的年轻世界。学校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们就好比是和蔼可亲的长辈们,同学们就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如果没有了老师,我们就失去了方向,偏离了航向;没有了同学,就如同生活里失去了阳光,欢乐中没有了笑语。大家的欢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灿烂,这里有我们人生中的辉煌时刻,有我们迎接社会的起点。那么,我们就应该手牵着手,为我们的母校增光。银杏树下的欢歌笑语是我们放飞的青春,我们在这里挥洒着热情;在这里学会自尊、学会自信、学会自强、学会自爱,然后以我们饱满的精神努力汲取知识,大胆地应对未来日子中无数的艰难与困苦,我们不应畏惧。路,也许遥远,也许曲折,但当你在心里默念着要坚强的时候,就能勇敢起来。曾经在三中里经历过的一点一滴都会成为我们日后回忆中绽放在夜空里灿烂的烟花,虽然短暂却能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永恒的美丽。我相信,当我们终有一天步入社会的时候,无论是谁都会想起,我们一生中最纯净美好的回忆都留在了银杏树下。

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啥做一些培训的老师,自己不去做生意,而是培训别人做生意呢?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1204040301020810209207301A03","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6793553547733500160","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6793553547733500160","username":"","password":""},"query":{"qid":"6793553547733500160"},"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1397759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4851678918526494"},"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tru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1,高斯(1777—1855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非凡的数学天才.年仅三岁,就学会了算术,八岁因发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而深得老师和同学的钦佩.大学二年级时得出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并给出了可用尺规作图的正多边形的条件.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1799年以代数基本定理的四个漂亮证明获博士学位.高斯的数学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在数学许多方面的贡献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并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都有杰出的贡献.1801年发表的《算术研究》是数学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开辟了数论研究的全新时代.非欧几里得几何是高斯的又一重大发现,他的遗稿表明,他是非欧几何的创立者之一.高斯致力于天文学研究前后约20年,在这领域内的伟大著作之一是1809年发表的《天体运动理论》.高斯对物理学也有杰出贡献,麦克斯韦称高斯的磁学研究改造了整个科学.高斯的一生中,还培养了不少杰出的数学家.2.女数学家诺德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发布第一号法令,把犹太人比作“恶魔”,叫嚣着要粉碎“恶魔的权利”.不久,哥廷根大学接到命令,要学校辞退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纯犹太血统的人.在被驱赶的学者中,有一名妇女叫爱米•诺德(A.E.Noether1882—1935),她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时年5l岁.她主持的讲座被迫停止,就连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这位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女性,面对困境,却心地坦然,因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著,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诺德热爱数学教育事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她终生未婚,却有许许多多“孩子”.她与学生交往密切,和蔼可亲,人们亲切地把她周围的学生称为“诺德的孩子们”.我国代数学家曾炯之就是诺德“孩子”们中的一个.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诺德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在美国,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有她的“孩子们”.1934年9月,美国设立了以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不幸的是,诺德在美国工作不到两年,便死于外科手术,终年53岁.她的逝世,令很多数学同僚无限悲痛.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悼文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3、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 恺撒指定历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决定将7月改为“儒略月”,连同所有的单月都规定为31天,双月为30天。这样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罗马处死犯人的月份,为了减少处死的人数,将2月减少1天,为29天。

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生在8月,他仿照恺撒的做法,把8月增加了1天,定为“奥古斯都月”,并把10月、12月也改为31天,将9月、11月改为30天。全年又多出了1天,他又从2月减少了1天,于是2月变成了28天,到闰年才29天。

这样沿袭下来,就有7月前单月为大月,7月后双月为大月,二月28天。

各月天数不一样,原来是人为的规定。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丘成桐院士演讲:我的求学经验

今天主要想讲的是我的小学、中学的求学经验。小时候的经验是影响一辈子的,所谓“百年树人”。我从前也教过学生,从事过家教工作,所以谈这方面的事是小有经验。二十多年在国外做研究、教书,至今也教过二十多个博士,我的经验告诉我,其实他们以后的成就是和他小时侯有关的,主要是靠他对学问及做人做事的看法。今天主要讲的是自己,现在虽然因为社会环境、经济状况都和以前不同,对教育的观点每个人或许不一样,但我还是要强调求学和个人家庭教育有密切的相关。

小时候是在香港长大的,住在香港的郊区。在50年代的香港还是有很多农村,所以事实上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的祖父是医生,父亲是从事教书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是20年代的人,在广东省蕉岭长大。父亲从前想当兵,但因为身体不好,只好改念大学。他念的是厦门大学的经济系,想将来救中国,后来到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留学。以后自己再念文学、哲学。父亲的文学、哲学的素养后来间接的对我影响很大。香港当时有很多的书院(中文大学的前身),父亲在当时的书院教书。家中常有学生来家里讨论,父亲常很认真的和他们讨论中西文化,中国当时的命运,及未来的前途。师生讨论得很热烈,我们在一旁听得很专心。当时虽然听不懂,但是后来回想起来,对我本人却有很大的帮助,培养了我对学术的兴趣及研究的专注力。

从前人讲“开卷有益”其实是很对的求学方法。我常看一些难懂的书,当时虽然不懂,有时也忘了书中的内容,后来过了几年,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有帮助。举例来说,我在大学修了一门课,和我所学无关,但我还是去听了。当时觉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只记得老师介绍了那些书上可以印证这些理论。五年后,我自己做研究,当时老师教什么全忘了,想的问题也全忘了,只有那些问题可以在那些书里找到答案我记得了,这些参考文献使我的问题迎刃而解。

家庭当时的学术研究气氛,哲学讨论,带给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及哲学思想的素养。父亲当时教授西洋哲学史,但因家中有八个孩子需要扶养,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教书的薪水又低(当时教书是按授课钟点数来计算),因此以教书的钱来负担一家生计,实在是很因难。父亲不得不到三个地方教书、演讲,回家后还要写书,我们看了实在很佩服。父亲常强调哲学思想的重要,及哲学对科学的重要,我们也花功夫去看一下哲学的书。记得父亲当时给我们看冯友兰的哲学史,当时觉得很难,看不懂。父亲也要我们读文学、历史的书,后来文学、历史、哲学的启发对我日后的研究影响很大。大家一定很奇怪,文学、历史、哲学为什么和数学有关?其实我们从事理论的研究,在选择问题时,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就连后来选择自己的研究生,也是从过去自己的经验来的。文学、历史、哲学的影响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左右自己的想法,这很多都是从小时候的经验来的。

父亲培养了我做学问的兴趣,他对我有很大的期望,但不是为赚钱做学问,他希望我在学问上留下历史成果。各位都看到我数学念得很好,事实上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是有高有低的。考试有时好,有时不好,因为当你每次考得很好时,就容易被一定的方法给固定住。考试事实上,并不能真正测出你对问题懂了没!重要的是你自己真正懂了吗?我十四岁那年父亲死了,母亲担负起教导我的责任。记得有一次,我的数学分数很差,我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母亲并没有责骂我。由这里可以看出,我的父母亲都不因我考试一两次考不好而对我失去信心,他们都知道我以后的能力是怎样的。

以后我教过二十多个研究生,有些研究生,他们在高中、大学时,考试都考得很好,但是就是因为从前考得很高分,以致于后来做研究做不好时就颓丧、灰心,站都站不起来,这些可能跟家长的观念有关。尤其是中国的学生都将考试看得很重,这不是很重要的,却看得很重要。我很庆幸我的父母并没有这些想法。

当时我念的是乡下小学,这所学校程度并不是很好。上小学时要考数学,因为考不好,小学不准我入学,所以只好转到较差的小学去念书。每天走路要走四十五分钟,路上常给大孩子欺负,大家都以为是我做错事,还给校长痛骂一顿,吓得我生病了半年。这时刚好搬了家,只好转到别的小学去念书。到了五年半时,成绩是全班第二名,但数学还是念不好,遇到鸡兔同笼就搞不懂,背公式始终背不起来,所以数学常常考不好。那时小学毕业要考中学,老师叫我们分组,五人一组,由我带领同学念书,但我逃学了半年。我母亲直到去年我告诉她,她才晓得我逃学的事。

当时香港的中学有所谓的政府学校及私立学校两种,第二流的学生(全部不及格)可考私立学校,如果考上的话,还可以有政府的经费补助。我考进了培正中学就读(其实考是考了,但最主要的是靠父亲跟培正中学的交情而进入的)。就读的一年半,我还是很调皮。去年我因为搬家回香港和过去的同学再相聚一起。拿出以前的簿子来看,发现第一年的班导给的评语是多言多动,第二年的评语还是多言多动,第三年的评语则是略有进步。可见我国中第一、第二年仍然是很不用功。第二年的老师对我很好,他知道我家里穷,常拿东西给我吃,即使是处罚我,也是非常有爱心的,常让我觉得他是为我好的。自从这位老师辅导我以后,我开始用功读书。

数学这时进入了平面几何的问题,我开始有兴趣去研究,我对数学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培养,愿意花较多的功夫去读。一位好老师教你如何解题固然很好,但是提高你学习的兴趣,其实是更重要的事。很多时侯上其他的课是很想睡觉。但当老师上数学课,介绍有趣的题目,数学的背景,数学家的故事,以及老的数学是如何发展都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老师建立了我对数学的信心,使我不会害怕,勇敢的表达出来。记得当时我们学习物理和数学时,观念是一样的,考数学时分数很高,考物理时却很差。推究其原因就是物理老师常跟我们说学物理是很难的哦!你们要小心!我们也就战战兢兢的学习。因此考试时就算同样的题目出现,数学会做,物理就变成手忙脚乱不会做了。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建立学生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学生做问题时觉得很难,一方面是问题很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老师指导不当,造成学生信心不足。

我觉得很奇怪的是,现在中学都不太做平面几何,认为平面几何不怎么实用。其实平面几何是很有意思的。它教我们思考推理的能力。我在中学、大学时经常思考平面几何的问题,做研究时,虽然并不怎么用,但是我学习它觉得很满足,它让我的思路很清楚。

我现在教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本身做研究的能力虽然不错,但是从写作到发表就发现他们的思考不是很清楚,文字的表达力也差。我们发现一个人文学不好,这件事也许并不是很重要,但是未来要跟别人研究交流时,就损失很大了。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小学、中学时,应该学习把文章写好来。将来不管是学物理、数学也好,假使不能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是会吃亏很大的。

我在高中时,其实那时候数学就念得很好了,只是开始考微积分时,有些数字还是搞不清楚,因此考试并没有最高分,但也没有很差,但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的,并没有考很高分。在这段时间里,我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参考书。当时外文的参考书并不多,唯一的方法就是托朋友从台湾带回来(台湾盗版书很多)。当时并不怎么懂,但是读了一下,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参考书上的问题,虽然考试不考,不怎么实用,但对照起课本的问题,觉得很有意思。

中国人通常不太会找问题,我觉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训练寻找问题的能力似乎更重要。你可以一辈子做研究,解决你所得到的第二流问题,但是你却不能捡到第一流的问题。会主动寻找问题的人通常才是第一流人物。训练寻找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小培养起。在这方面,外国学生找问题的能力,似乎就比中国人强。

另外有关忍受挫折的能力,中国人也是较差的。我们做数学研究是屡败屡胜,往往错的机会是比对的机会多得多。即使是错十次对一次也是很好的。因为尝试更多错误的地方,你就越能从错的地方找到继续向前的方向,如此一来,你就学习到更深思熟虑的能力。这跟下棋不能修改错误,或一次考试决定你是否成功,是不一样的。我的很多同学在中学时念书念得很好,但到大学以后,以为念书就跟高中、大学时是一样的,一旦遇到了挫折就站不起来。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观念,小孩子遇到了挫折是很好的,不要担心他,只要鼓励他如何站得稳,如何继续向前走,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是丘成桐院士的一次演讲稿

已收录于《数学阅读精粹》(第三册)

时代杯初中数学文化节推荐读物:《数学阅读精粹》

好消息:时代学习报微网站上线啦!

↓↓登录时代学习报微网站获取更多学习资源

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华罗庚的故事
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华罗庚小时候肯定就是数学尖子,其实不然,他幼时时反应并不敏捷,村镇上有人叫他“呆罗罗”。他初二前数学成绩并不出色,还得过“不合格”。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终于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家。他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数学名人故事演讲稿(怎样学好数学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