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05 08:29:02 admin 阅读:59

导读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 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

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

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苏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哲学思想】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转向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灵魂不灭说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於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於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伦理学说】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总评】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著作】苏格拉底没有著作,我们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产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为什么苏格拉底会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圣人?

苏格拉底在西方的地位有如我国的孔夫子,也是个圣人。他于公元前469年出生在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据说父亲是石匠,母亲是助产婆。苏格拉底是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转而研究哲学,很有成就。公元前399年 ,他被雅典民主政府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死刑 ,最后饮鸩身亡,成为西方文化史上为追求真理而死的殉道者。

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A.苏格拉底B.昆体良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E.夸美纽斯

.ACD【解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哲;昆体良是罗马教育史上第一位公职教师;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教育家,生活的年代是16至17世纪。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逻辑思维对后世的影响

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西方哲学和西方思想体系囊括的所有问题和答案都源自古希腊。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使者,探求真理和智慧。苏格拉底倡导“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的哲学,开了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先河。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理想国》是柏拉图的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他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般的哲学家,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他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逻辑学教会人们理性的看待和分析问题。他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批判性思维与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方法,是后世所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所有哲学的研究基础方法论。

他著名的一句话,“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可以说是他对于真理的态度,孜孜不倦的求真,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科学精神。

古希腊给后人留下的文明成就?

古代希腊代表了海洋文明的较高水平。 古代希腊的政治文明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影响深远,其代表选举,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原则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原理和国家理论的重要信条。

古代希腊的工商业文明为其精神文明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所以古代希腊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哲学、数学,物理,建筑,绘画,文学和历史等诸多领域,都有不凡的成就。

造就了修昔底德,希罗多德等历史学家,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等科学家,阿里斯托芬,艾斯库罗斯等剧作家,留下了伊索寓言,荷马史诗,宙斯,雅典娜,维纳斯、普罗米修斯等诸多带有深厚人文色彩的神仙和神像,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卓越的哲学家,等等。 总之,古代希腊,尤其是古代雅典,是西方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黄金时代,古典时代,其文化在西方影响不可取代。

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

我觉得是孔子比较对后世影响大的,而且我觉得在我们现在孔子是非常好的一个学校,他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教育上,都有非常好的一些观点。

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格拉底名言警句录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美是难的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无知即罪恶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想起来,我还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之死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这是一个星罗棋布于地中海地域的繁荣的希腊世界。古希腊精神,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由。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匍匐在暴君专制的淫威下惶恐不安之时,古希腊人已经走上了自主自治因而自由的道路。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爱琴海周围,好似那中天歌唱的小鸟。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精品,是以万神之王宙斯的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并尊其为城市保护神的雅典城邦。关于雅典城邦的故事记载,可谓是汗牛充栋。在雅典城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这座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经历了无数的刀兵和天灾,却在智慧女神和说理女神的荫护下,始终屹立不倒。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却开始走向了衰落了,而且是从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对手是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孔子”的哲人----苏格拉底,因为一场审判。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申辩篇》描绘了一幅明晰的图画: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于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是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论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把英雄故事和富于人情味的诸神的活动交织一起,表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实际上希腊的神灵多数来自西亚各国和埃及,希腊人从他们那里接受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变,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画卷之中。而大约和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奥尔菲神话传说和宗教教义,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象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高的存在本体就是神,就是善,他的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只牛虻,一个肩负着神的使命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虔诚,也是他对人的热爱鞭策。只有联系到他的神观念,我们才能认识他所主张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歌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做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的法律意识的确值得我们感动,曾经看过英国学者哈特的一些书籍,他把守法的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法律,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或实践发现如果不遵守法律可能会受到惩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显然,持有前一种动机的人守法心态很坚决,即使面临困难或诱惑也会战胜之,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而持有后一种动机的人,如果眼前能获得的非法利益远大于以后可能遭受的惩罚,他就会铤而走险去违反法律。我们不难发现,多数中国人的守法动机属于第二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需责怪中国人的素质低下,因为这是由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和历史造成的。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有权威的是执掌法律的人。人们绝不敢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遵守法律就会一生平安。因此,在中国百姓的心中,法律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形成哈特所说的第一种守法动机。中国人的很多法律心理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例如中国人认为法不责众,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很多人都违法,我跟着违法,肯定不会受惩罚,但他不认为自己违法是错事。中国人也不把遵守法律看成是一件很光荣和很高尚的事,反而认为会钻法律的空子是聪明的表现。遇到讼案,就会有人通过私人关系寻求法官的帮助,希望赢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而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法律的公正。所以在今天把“守法”作为我国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提出来,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增强民众的守法意识,这将更加有利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法律制度也越来越健全,公民的法律意识愈来愈增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外交往更需要遵循法治的原则等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使守法切实成为人民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两个苏格拉底一:希腊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他的生活和思想

哲学家们往往以两种方式影响着他身后的世界:他们的著作和他们的生活。康德和苏格拉底分别是着两种方式的极端代表。康德几乎没有什么生活可言,也很少有佚事或随口道出的警句供后人谈论,要了解他的哲学唯有通过他那些体系森严的著作。苏格拉底正好相反,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一天到晚在街上闲逛,与人争论。一群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跟着他招摇过市,记录他的辨词和佚事——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哲学。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城邦附近的一个小山上,那是公元前469年,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个接生婆,苏格拉底长得其丑无比:他的脸面扁平,像被平底锅砸过一样;嘴唇肥厚;鼻子扁大而向上翘,集狮子鼻与朝天鼻之大成;两眼相距甚远,有“眉间尺”的风范;眼球凸出,眼放凶光。这样的长相实在不应该一天到晚在街上闲逛,不过正如罗丹决定砍去那过于漂亮的双手以免使人忽视整个雕像的美感一样,上天造就他这副尊容也许是想让人们看清楚哲学家真正的魅力所在。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他的前半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制十分发达,艺术成就非凡,成为其它城邦羡慕的对象,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与当时的军事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同为希腊的霸主。在公元前492至449年波斯入侵希腊的西波战争中,斯巴达人坚守的温泉关要塞失守,而雅典则在萨拉米大海战中重创波斯海军,威望大增。希腊胜利以后,雅典联合周围城邦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提洛同盟,并与斯巴达签订了十年的和约,建立了海上霸权。然而,没有共同敌人的朋友是危险的。雅典和斯巴达很快爆发了长达28年的伯罗奔尼萨战争。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士兵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表现勇敢,以至于雅典方面的指挥官说:如果所有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勇敢就好了。但一个士兵的勇敢拯救不了整场战争,雅典帝国在战争中崩溃。傀儡政权建立了,而其首领正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虽然民主派很快夺回政权,但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却被破坏无余。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不禁要问: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德性怎会如此的不堪一击?让成千上万的人为国家的霸权去牺牲是否值得?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的意义何在呢?这些问题是平庸的头脑所无法回答的,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想回答,人们在战争中学会了争权夺利、苟且偷生、亵渎神灵,正义、道德、信仰都被认为是骗人的东西——整个雅典社会不可避免的沉沦了。  苏格拉底陷入了沉思。以前,他也是自然哲学的崇拜者,跟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一样,醉心于自然万物的存在、生长、灭亡的原因。他还提出一种观点,即人生长的原因在于吃喝,人吃的食物中,肉加到他的肉上,骨头加到骨头上,这样,人就由小块变成大块,小人变成大人。但是,这样的思考有什么用呢?它对人生有什么改进呢?即便我们知道了自然的本原,人的形成,它又如何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富有道德何信仰,使我们的生命幸福而有意义呢?显然,这些是自然哲学无法解决的。于是,苏格拉底的目光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探求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认识你自己”是最早的哲学命题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深刻含义。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诧异”。当人类惊异于自然的神秘莫测之后,终于发现了比自然更加神奇的人的心灵,赫拉克利特第一个表示除这种惊讶,他说:“你永远都找不到心灵的边界,不管你从哪个方向走进去,它的逻格斯如此之深。”而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阿拉克萨戈拉提出人的心灵(即“奴斯”)是万物运动的原因。苏格拉底在先哲们模糊的探索中发现了哲学的曙光,开始了哲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  哲学的任务不应该是探索自然事物,而应该是人自己,人的心灵,人的德性。在人的生活问题上,自然的东西只是条件,真正的原因乃是人的心灵。不进食人就不能生活,没有身体人就不能生活,但它们并不能实现生活的目的。“去过好的生活远胜于生活本身”,苏格拉底如是说。正是心灵支配我们去寻找一种好的生活,心灵是去生活的原因。那么,心灵的本质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是“善”,亦即德性,它包括正义,勇敢,节制,友爱等美德。这些东西并不是人创造或自然形成的,人一生下来,神就将它们放进人的灵魂中,但它藏而不露,必须通过理智的思考才能把握,“美德即知识”。所以人生的使命,就是去认识那藏于灵魂深处的德性。——这样,苏格拉底达到了对人本身的认识,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伦理学体系。  可以肯定,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以前,苏格拉底就已经开始了对人本身的思考,但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无疑加深了这种思考。据说,在波提狄亚战役中,有一次军队驻扎休息,苏格拉底早上一起床就站在一个地方陷入沉思,一直站了一天一夜,连饭也不吃,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才开始挪动脚步,祈祷着向太阳走去。这个奇异的举动让人禁不住问,他在想什么?也许正是这次思考让他大彻大悟,看破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也许他预料到战争的后果必然是秩序的破坏和道德的沉沦,拯救人们的灵魂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雅典好像一匹纯种的骏马,因为高大而变得臃肿,需要一只牛牤时时叮咬才能使它重振精神。而除了自己,谁还能担此大任?也许他还想到向道德败坏的民众宣扬真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如果有一天因此而不容于这个社会,那时自己是选择逃走,还是殉道……  我们还可以作出种种猜测,但那一天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已没有人能够知道。即便是他留下来的哲学体系,也是后人的记录和总结。而真正的苏格拉底,正在雅典街头游荡:  这是一支真正奇异的队伍,他们的首领相貌丑陋,衣衫偻烂,赤着大脚,而随从们大都衣着漂亮,年轻俊美——他们是来自希腊各地的贵族子弟,把苏格拉底当作神来崇拜。随便遇到一个人,不管他是政治家还是鞋匠,是将军还是赶驴的,苏格拉底都会上去和他交谈。谈话的可以从任何一方面开始,但总会被巧妙的转移道人生的道德的问题上来。苏格拉底不喜欢告诉别人结论,而是不断地向别人提问,然后归纳对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问,使对方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一谈话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而他自己则称之为“精神助产术”——也许是受他妈妈是接生婆的影响。有一次苏格拉底和别人讨论“美德是什么”便是他的“精神助产术”的典型应用:(据柏拉图《斐洛篇》,有改动)  斐洛:请你告诉我,究竟是通过教育还是实践来获得美德的?  苏格拉底:十分抱歉,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  斐洛: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对男人来说,懂得如何管理国家就是美德,对女人来说,尽到料理家务、侍奉丈夫的职责就是美德。人因为年龄的不同,生活状况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美德。  苏格拉底:多么遗憾,我问你美德是什么,你却给我一打美德。这就好像我问你蜜蜂是什么,你却告诉我蜜蜂有马蜂、土蜂、长脚蜂、赤尾蜂等很多蜂。你说了那么多行为,我们都称之为美德,说明它们有共同之处,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美德的定义或本质是什么吗?  斐洛:那么让我来告诉你,所谓美德就是统治整个人类的力量。  苏格拉底:你的定义能包括一切合乎美德的行为吗?它对于奴隶和小孩也适用吗?难道小孩统治他的父亲也是一种美德吗?  斐洛:当然不是。  苏格拉底:统治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难道不正义的统治也是美德吗?  斐洛:看来我刚才说的不全对,应该说,美德就是正义的统治。  苏格拉底:斐洛,你说的是“美德”还是一种合乎美德的行为?  斐洛:这话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苏格拉底:让我来举例说明一下。我们常说圆是一种图形,而不是圆是图形,因为图形之外还有其他图形,比如三角形、长方形等。  斐洛:喔,我懂了。正义是一种合乎美德的行为,除了正义之外,还有别的美德,如勇敢、节制、智慧等。  苏:你这不是又在给我一大堆美德么?  斐洛:……  辨到最后,对话者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美德是什么”这个平时觉得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竟然一无所知。这正是苏格拉底进行“精神助产”想要达到的目的,所谓“知耻而后勇”,只有让无知的人从自以为无所不知的迷梦中惊醒,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苏格拉底就认为自己“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很无知”。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相比之下,孔子的表达更全面一些。但这两句话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个最浅显的真理——不要不懂装懂。但浅显并不代表容易做到——事实往往正好与此相反。印度哲人奥修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夏天,在一堂讲授印度神话剧的课上,老师和同学都昏昏欲睡地上着课。这时,督教走了进来,大家又强打起精神。督教决定考一考他们一些关于神话剧里一个著名战役中发生的事:  “你们好,孩子们,看到你们认真学习的样子真让我感到高兴。让我来问你们一个问题:山卡拉(印度神话人物)的弓是被谁打坏的?”  过了很久,才有一个涨红脸的孩子回答:“不是我,我发誓,督教先生。仅仅因为我曾经打坏过一个凳子,以后所有的坏事他们都怀疑是我干的。”  督教被这个答案气得发晕,指着那个孩子对老师说:“他……他……他居然说不是他干的。”  “你千万不要相信他。”老师连忙说,“这个孩子坏极了,什么坏事都有他的份。他这么说一定是做贼心虚。”  督教已经气得说不出话来,扭头就走。他找到了校长,把这一切告诉了他。  “这确实令人气愤。”校长说,“不过,这几天学校的乱子已经够多了,昨天不知谁又把教室的窗子打坏了。我看不必追究到底是谁打坏了弓,这件事由学校负责赔偿。”  我想督教先生一定被气得当场晕倒。但如果仔细反思我们的生活,这样想当然的事情在生活中常常发生——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气冲冲地跑来告诉你某人居然连山卡拉地弓是谁打坏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都不知道,你会鼓起勇气问一声:“山卡拉是谁?”还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装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1948年,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问被调查者如何看待《金属的金属法案》。结果,有59%的人支持该法案,认为它申明了个人的责任;16%的人则认为它不应该强加给美国人民,只有30%的人承认他们对此没有看法。实际上,该法案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人提过这样的提案。实际上,正是有许多人正是在一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上,往往隐藏着最大的荒谬——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牛顿的“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的原因而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实都是来自对一些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怀疑。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回顾了“CPT对称理论”的发展后说“很多将(指诺贝尔奖)是因为显示宇宙不像我们所想象地那么简单而被授予的!”在历史上,“理所当然”四个字不知包庇了多少谬误与罪恶,而很多伟大成就的取得,往往也就是有那么几个执着的人,拒绝迷信与盲从,勇敢地挑起“理所当然”的面纱,让庸人们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真相——而对一切常识进行终极追问,对于所有传统进行反思,反对轻率地作出结论,西方哲学的这种求知与批判精神正是由苏格拉底开创的。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讲,面子比知识和道德重要的多。当他们终于发现自己的无知时,不是满怀羞愧地去反思自我,而是归罪于那个开导自己的人,这也正是历史上许多先知遭受同时代的人迫害的原因所在。苏格拉底无休止的提问让他们觉得颜面扫地——特别是在大庭众之下。有人开始粗暴地对待苏格拉底,揪他的头发,抓他的脖子,各种文人对他尽其嘲讽之能事,而更多的人则像逃避瘟疫一样躲避苏格拉底。正好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了傀儡政权的首领。雅典人抓住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通过抓阄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最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根据雅典法律,如果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有罪,可以以交纳罚金或选择放逐的方式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拒绝了,这不是死要面子,而是因为良心和真理比生命更重要。在宣判之后的陈词中,他说到:“公民们,以往许多审判,被告们都携带家属,涕流满面地向法官求情。以求宽恕。我也有亲属儿女,也有亲戚朋友,我也自己陷入了陷阱,但我不愿让他们为我求情。我这样做不是藐视你们,而是因为这类行为是城邦的耻辱……你们以后会说我被判处死刑是自己申辩不力,但我缺少的实际上不是词令,而是厚颜无耻,哭哭啼啼。我从前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现在也不会失节苟活。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法庭上,任何人都不能贪生怕死。现在我被你们判处死刑,行将离世;但事实却早已判定你们造孽,你们不公正,你们将会受到惩罚,其残酷程度远甚于你们判处我死刑。……诸位,希望你们记住,好人无论生前和思后都不会吃亏。神总是关怀好人。尽管诬告我的人和判处我死刑的人要害死我,但我并不痛恨他们,反而有一件事要拜托他们。我的儿子长大以后,如果只注意钱财而不注意生活,没有出息却自以为很有出息,那就请他们象我责备你们一样去责备我的儿子。如果他们那样做了,我们父子算是得到了公平的待遇。”  说完这些话,苏格拉底环视了一下法庭,最后把目光投向判处他死刑的人们,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路更好,唯有神知道。”  从宣判到执行尚有一个月的时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援救他越狱逃离雅典,希腊众多城邦都欢迎苏格拉底到那儿居住。一切都安排妥当,但苏格拉底再一次拒绝了,他对营救他的人说,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要活的好,活的光荣和正义。他被判处死刑是非正义的,但这是城邦法律的判决,如果自己越狱逃跑就是以错对错的报复,抛弃了自己对城邦的守法承诺,是对城邦法律的败坏,违背了他本人的正义生活原则。他又说,他常常问自己,自己从小就接受城邦的教育,享受着城邦的繁荣,在城邦法律的庇护下过着自由安逸的生活,由一个小孩变成一个老人,如今,法律作出了对自己不利的判决,自己能够为苟延残喘来伤害它吗?因此,他决定留下来。苏格拉底这个决定在后世法学界引起了无穷无尽的争论,亦即公民对于违反正义原则的法律判决有没有遵守的义务。对此,美国自然法学家德沃金的观点颇为持平:“在一个民主国家里……每个公民都负有遵守全部法律这种一般道德义务,……但是,……一个人除了对国家的义务之外还有其它义务。一个人必须履行对他所信仰的上帝的义务和对自己良心的义务。如果他的这些义务同他对国家的义务发生冲突,那么最后,他有权做自己认为正当的事情。如果他决定违反法律,那么他必须接受国家所作的判决和给予的惩罚。他应该承认,他在宗教上或道德上的义务虽然高于但是不能消灭他对同胞们的责任。”  不管法学家们如何争论,那悲惨的一天终于不可避免的到来。在接到就刑令之后,一般犯人总要故意拖延时间,大吃大喝一顿。但苏格拉底拒绝那样做,他坚持说:“在他们看来,拖延时间好像会得到某些东西。可是对我来说,这样做就等于犯罪。因为我并不认为迟一点服毒会得到什么好处。相反,那种吝惜性命,死抱住这个世界不肯撒手的行为,在我看来,是应该受到蔑视的。”  药剂师很快将毒药配好,他静静的接过杯子,一饮而尽,如一杯美酒。目睹这悲惨的场面,他的朋友和弟子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苏格拉底却悠闲的踱着步子劝诫大家不要悲伤。等他觉得双腿发麻的时候,就躺下休息。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克里托,我们像克来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切记要付钱给他,不要忘了!”——苏格拉底临死前这句话可谓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实含意。因为克来皮乌斯并不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也没有借过公鸡给苏格拉底,他是希腊神话中的医药之神。他叫朋友们去给克来皮乌斯奉献一只公鸡,显然是在说感谢他赐予了这杯毒酒。也许在苏格拉底看来,生命是一种病态,需要用死亡来医治?平时一直和朋友们高谈阔论人生的意义的苏格拉底终于在最后一刻流露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悲剧意识,难道他在本质上仍是一个悲观主意者?这句话的意义,并不是像一般人联想的“谨记别人的恩惠”那样简单。  苏格拉底之死,在法学和政治学上的争论延续至今。但还是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它的哲学意义: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美主义者。对于他的判决是如此的不公平,如果他选择逃离雅典,在道德上并无可指责之处——他的前辈阿拉克萨戈拉和后辈亚里士多德都因“不敬神”而遭迫害(这肯定适合于一切敢于独立思考的哲学家),但他们选择了流亡,声誉并未遭任何损害。苏格拉底这样做,岂不是在作无谓的牺牲?李敖在《奇情与俗情》中一种观点甚为精彩,用它来评论苏格拉底之死再恰当不过:  “人间很多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完;看起来没完,其实常常完了。”“人的表现,我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奇情’,一种是‘俗情’。‘奇情’是超乎‘俗情’的表现。‘俗情’本身,有时并非一定要不得。但是‘奇情’却更是要得。”“我举汉武帝的李夫人为例,……李夫人被形容为‘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在顾倾人国’,成为绝代佳人。可惜红颜薄命,得了要命的病,最后缠绵病床,眼看就要死了。汉武帝跑去看她,想见最后一面,可是李夫人拒绝了.——为了给情人留下一个艳光照人的好回忆,而不是一个风姿憔悴的坏印象,她拒绝了‘人情之常’的诀别。从‘俗情’的观点看生离死别,大家见最后一面乃情所必至,理所当然,怎能不见?可是从智达派的唯美主义观点看,却不见更好,‘想见争(怎)如不见’更好,不见更美,更要得,更漂亮,这就是‘奇情’。”苏格拉底本来可以逃的,逃了也不错,但他选择留下,这就更好,更完美,这就是‘奇情’。他不仅按照自己的原则去活,而且按照这一原则去死。对大多数人来说,活着是有意义的,而此时,死亡也成了有意义的。当弟子们问起苏格拉底他死后尸体应该如何埋葬时,他幽默地说:“傻瓜,你们不知道你们永远都无法埋葬我。我会活到连你们都不存在的时候,这个诡计是:我选择现在死去是为了永远都活着。”历史上多的是慷慨赴死的仁人志士,但像苏格拉底一样,用机智和洒脱,像享受生命那样去享受死亡的人,并不多见。  苏格拉底用他的死完成了他的哲学——他的伦理学是关于人生的幸福的的德性,他“精神助产术”是关于人的智慧,而他的死亡则最终见证了人生的意义和责任。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幸福、智慧和价值的思考的话,那么苏格拉底就是西方哲学史上三位一体的巨人。正如德国哲学史学家策力尔所说:“苏格拉底给了哲学以有力的推动,以至于直到整个古代世界的终结,哲学都没有离开过他所指引的道路。”实际上,苏格拉底的影响远远超过哲学的范围。他用他的思想、言辞、生活、和死亡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他对社会沉沦的危机意识、甘为牛牤警醒大众的精神和挽救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已成为西方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他的死亡和耶稣受难一起,使整个西方文化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性色彩。他已与耶稣基督、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四位至圣先师,堪称“人类精神之父”。

------------------------

(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

作者:李晓鹏,著有《这个国家会好吗》和《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第2卷。

苏格拉底的死因

古希腊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对西方的哲学发展起过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由于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当时便有许多青年人天天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而去同他的学生斐多、西米亚斯、西帕斯、克利托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不久,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要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咒诅我,但我必须执行上级命令。你是这里许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而只会去怨恨那些要处死你的人,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愿你少受些痛苦。别了,我的朋友。”说完泪流满面,离开了牢房。苏格拉底望着狱卒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说的去做。”然后他又掉转头来,和蔼地对那些青年说:“真是个好人,自我入狱以来,他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跟我谈话,态度亲切。现在他又为我流泪,多善良的人呀!克利托,你过来,如果毒酒已准备好,就马上叫人去取来,否则请快点去调配。”克利托回答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千方百计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请你别心急,还有时间呢!”这时苏格拉底说:“诚然你说得对,那些人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服毒酒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一会儿送毒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镇定自若,面不改色,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在场的人无不为将失去这样一位好友而悲泣。苏格拉底见状大为不悦,他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为了避免这种场面才打发走家里的人,常言道: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请大家坚强点!”苏格拉底接着在室内踱了一会儿,说自己两腿发麻,便躺了下来。送酒的人走过来摸了摸他的身体,觉得已没有热气。突然苏格拉底又喃喃地说:“克利托,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

不能明确地界定哪个哲学家受了苏格拉底的影响,因为苏格拉底自己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他并没有写过任何书,只是柏拉图在他的著作里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如果要说影响,柏拉图肯定是受了苏格拉底的影响的,因为苏格拉底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大概相当于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并且两人都是没有著作传世,只在学生的书中有记录。苏格拉底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在他之后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产生了影响。这个影响主要表现在,苏格拉底不满足于像智者派那样寻求变动不居的诡辩观念,而是希望能找到某种不变的概念或定义,所以,柏拉图把这样的做法深化为完美的理念论,而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的去除了柏拉图学说中的唯心观念,之后唯心与唯物的学派就延续着这二人的思维进行系统的阐释,可以说,后面的所有人乃至近代西方哲学家都是站在她们的肩膀上发展学说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自信自强的名言50个(自立自信自强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