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华严经100名句

发布时间:2023-12-05 10:37:08 admin 阅读:59

导读华严经100名句 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说,出自《华严经》。 不忘初心意思的是:不忘记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初心,汉语词汇。拼音:chūxīn,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是...

华严经100名句

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说,出自《华严经》。

不忘初心意思的是:不忘记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初心,汉语词汇。拼音:chūxīn,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是什么意思。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们做某件事的初心也渐渐逝去,也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由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

拓展内容总结:

《华严经》汉译有3个译本:

1.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三十四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2.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三十八品,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3.唐般若译,四十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此外,传译此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从东汉支娄迦谶译此经别行本《兜沙经》(《如来名号品》)开始,至唐时止,据法藏《华严经传记》所载,这类别行译本有35部之多。各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畅达,最为流行。

以上内容参考 华严经(华严经)_百度百科

华严经100名句

一、《无相颂》是六祖慧能很具有代表意义的十五首偈子的合集,也是最能说明慧能顿悟思想的代表作品。  二、原文如下:  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三、关于这十五首偈子的综合简介:  颂有十五首,大致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佛教教学的宗旨’,这一段只有一首颂。第二首是独立的一段,‘说明佛法理论的依据’。第三首以下到十三首,共有十一首颂,这一长段是讲‘修学的方法’。第四段是一首,是讲‘果证’。末后第十五首颂,是‘结劝’。颂文体系、组织以及义理,非常精严,有条不紊,不但便于读诵,也是行门重要的原理原则。  四、分别解释:  1、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这四句,我们乍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广。“说通及心通”,‘说’这一个字不但包括言说,同时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学,用‘说’字来代表。‘通’是通达无碍,《华严经》讲的四无碍辩才,这是通的意思。‘心通’就是宗通,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过去有人说,心通的人一定达到说通,而说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层观察,就知道心通与说通有密切的关系;若心不通,说通是绝对做不到。由此可知,要想做到说通,一定要心通。如何才能做到通达无碍?下面一句比喻为我们点出来了。“如日处虚空”,像太阳一样,在虚空之中,意思是教我们要做到一法不立,才能做到通达。做不到,换句话说,纵然是以研学而通达三藏经论,或者通达世出世间法,自己并没有真正证得这个境界,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不能做到‘通’字;通,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亲证。心通者,证悟实相;说通者,解悟佛说。此地的‘通’,是指证悟之说才是说通,决定不是解悟之说。这个意思,从以下的句子我们能看得出来。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这首偈是说明佛教的教理。‘法’是指见性之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法。一切法以及见性法,实在是说不上顿超与渐进。问题在哪里?迷与悟。有人很快就破迷开悟,有些人很慢才能觉悟,什么原因?“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佛在《法华经》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法确实是一,本无顿渐,只因众生迷悟千差,所以见道有早晚,这才建立顿渐的假名。‘见性门’是指东山法门。这个法门唯论见性法,不论禅定解脱,也是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不放下的,就是愚人,放下什么?佛门常说‘一切放下’,或者说‘放下万缘’,念佛法门常教导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身是正报,世界是依报,正报与依报都是属于色法;心法是指八识与五十一心所。换句话说,不但外面的色法要放下,内里面的心法也要放下。放下就见性,放下就是见性门。由此可知,放不下的就是愚人。放不下,就永远被摒弃在见性门外,所以说‘愚人不可悉’。  2、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这首偈是行法的总说。‘说’是说法,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如果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就包括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表示多,法门无量;但是它的原理是一个,所以说“合理还归一”,‘合’是契合,契合到真理是一。《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般若经》讲的‘一实相’,《维摩经》讲的‘不二法门’,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都是讲到‘一’。‘一’,还是勉强的一个名称,古德说:‘本自无二,一亦不立’;这桩事情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说思量所能达到。既然这种原本不可说,而勉强说之为‘一’,我们对‘一’也就不能执著,执著就归不了‘一’。在禅宗里,祖师大德为逗当机,有所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狗子无佛性,狗子有佛性’。从这些公案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诸佛如来、历代祖师所说之言词,句句都是活活泼泼,教我们契入一实相,决定没有一个死方法来教导人。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两句讲的是真性自用。‘烦恼’,一般来讲所谓七情五欲。在佛法里说得更为清楚,如《百法》讲的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所说的烦恼,总不离贪嗔痴。从根本上说,贪嗔痴外,再加傲慢、疑惑、邪见(或称恶见)。在烦恼之中,修道之人应常转烦恼为般若智慧,此是修行见性的原则,亦是契合一真理体的修为,在般若里称作‘观照般若’。所以,怕的是我们提不起观照般若,就为烦恼所转。若能在烦恼之中提起观照,这是‘生慧日’。这句经文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常’字,要时常提起观照的功夫,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3、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前面两句是邪正的定义,教我们认识什么是邪、什么是正。‘邪’就是烦恼生起,妄念起来时就是邪来,妄念去除就是正来。妄念如何去除?觉;‘念起即觉,觉之即悟’。换句话说,念起是‘邪来’,觉了是‘正来’。但是,这样的邪正是相对而生,是二不是一。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后半偈教导我们:“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邪与正都要离开;换言之,邪正不二,邪正一如。若是我们要去邪存正,正还是邪,所以必须要做到‘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时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换句话说,祖祖相传就是传见性法,见性法就是一颗清净心。假如我们疏忽清净心,不晓得在清净心上用功夫,我们在菩提大道就走入歧途。清净心是一定要证得的,但是清净心也是最不容易证得。为什么?《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在一切境界中才存分别,就已经落到生灭门,就成了知见立知。  《坛经.参请机缘品》,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首偈在我们看来,这个境界相当不错,正如神秀大师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样的意思。可是六祖大师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境界依旧未明心地。若照此方法来修行,则是增长葛藤、增加系缚。所以,他从反面对症下药,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偈的用意,就是‘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祖师这首偈是针对卧轮来作的,若不是卧轮的境界,这是决定用不得的。为什么?你起心动念就又错了。可见,我们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修学过程里,也不能起心动念,当然更不可以有所执著;佛法是破执著之法,一有执著就错了。  4、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觉是觉悟。此处所说的境界,有事有理。从理上讲,由断烦恼障而证得一切智,这是通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菩提。从事上讲,由断所知障而证得一切种智,了知一切诸法,这是如来的菩提。如来菩提通于此二者,故称大菩提。  “菩提本自性”,如来的大觉本是自性中具足。六祖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明白指出自性就是第八识。六祖当时三更入室,听受五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于言下大彻大悟,顺口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也证明一切众生与十方如来的自性没有两样。迷了菩提自性是凡夫,悟了菩提自性是佛,佛与凡夫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在此祖师说,第一句是自觉,本来觉;第二句是转本觉为不觉,正是《起信论》所谓‘一念不觉’。‘一念’是什么?就是起心。“起心即是妄”,我们在一切法中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此偈前两句是从本觉而迷成了不觉,后两句是本觉在不觉之中。只要我们能正,‘正’是什么意思?是‘邪正俱不用’,这就是正。你用邪,当然错了,你用正,还是错了;必须要邪正都不用,这才是佛所说的正法,三障就能离开了。‘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说出轮回的现象。烦恼是起惑,就是迷惑;业障是由迷而造作种种善恶业;有了业,业遇缘一定有果报,就成报障。这就是惑、业、苦所造成的三界六道轮回的现象。这一句中,祖师教导我们超越轮回的原理,就在一个‘正’字;‘正’字简单的说,就是真心在一切境界里,永远是一念不生、两边不著。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桩事情,我们在《楞严经》读得很多。楞严会上佛教导我们‘舍识用根’,根就是正,因为根确实是在一切境界中不生分别、不起执著。由此可知,生分别、起执著的是妄识,不是真心;也就是不是清净心,那是在妄识之中,在妄缘之中。  5、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自觉法。修道是修什么道?就是修见性之道、修成佛之道。修见性成佛道者,于世间一切事业皆不相妨碍,正是《华严经》所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修行人须“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应。‘常自见’就是自觉,怕的是见不到自己过失。‘过’,并不是说我们造罪过、做错事情,这种过我们容易觉察,凡夫都晓得,不是大修行人事情。此地,‘过’是指用邪、用正。用邪不必说,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是过,用正也是过,这就很不容易懂。前面说‘邪正俱不用’,我们执著在正,分别在正,这就有很大的过失。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句话我们听起来很不容易懂,也没有法子肯定它。为什么?遇到利刀来伤害,或者遇到毒药,我们想想:我们起不起分别,动不动心?一生分别、一起执著就错了。这是讲的世间法。再讲出世间法,譬如戒律,小乘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大乘戒如菩萨戒,我们若是执著于戒相,错了,不执著于戒相,也错了。为什么?不守戒是犯过失,存心持戒亦不是正。‘邪正俱不用’,是持而无持,无持而持;运用于念佛上,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见到这个境界,与道才能相应,就是‘相当’的意思。这个境界非常微细,必须时常警觉自己,于一切法中,尤其是于大乘法门,无论自修、弘扬,我们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有没有起心动念;若有执著、分别、起心动念,即是自己过。能见到自己的过,与道即相当。  6、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明我们对于环境的觉悟。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事环境。这里所著重的是人事环境。“色类”是说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佛法一般讲‘胎、卵、湿、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来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众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净平等,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碍道,所以说“各不相妨恼”。只要我们不起分别执著,即能见到一切万物同此真常本性。  悟道之人,如古大德所说,‘彼以毒来,我以慈受’,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必须要真正通达诸法实相,才能做得到。在行持方面,看起来并不难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凡是冤家对头存一种毒害之心来对我,而我能以慈悲爱护之心来对他,这是古人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是很高的修养。‘怨’没有自性,‘毒’也不是真实,而‘德’、‘真诚’才是真实。佛法讲‘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此境界中必定是怨亲平等,这是佛法所提倡,这是道。离怨亲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说‘终身不见道’。诸佛所证得的理体是究竟圆满,本无增减,亦无生灭,处处皆圆,所以,万类之中哪个不是佛?本源之性,也就是此处讲的‘道’,何曾有过分别?可惜的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离开心内之道,妄求心外之道,当然是无有是处。  7、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是奔波不停。此地并不是指我们一个人在一生中劳碌奔波,文字中含有深义,是说我们的心,心到处攀缘永远得不到休息,如此度过一生,一直到老死,必定会懊悔,这一生空过了。换句话说,若要一生不空过,就要修定,心能在境界中做主宰。大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此才能见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称为诸法实相,亦称为真如本性。要想见到真道,大师告诉我们“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是关键所在;邪正不二,邪正俱不用。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根尘不偶,一切皆舍,舍相亦无,如此才是正行;正行与道相应,正行才能真正见道。  ‘离道别觅道’,是邪见之人。三祖教导我们:‘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止住;止住之后,心才能定得下来,心才能静下来,直到根境相偶时候,不起分别,不起妄念,一切任运自然。行者能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不违背这个道理,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这就是‘行正’。正就是道,除了‘正’之外,更无别道。  8、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道心’就是觉心。没有觉心,人必定是迷惑颠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闇行’就是迷惑颠倒之行,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见道的根本原因。这是修学佛法希望在这一生中有所证悟者,不可不知的关键所在。‘道心’,简单的说,无一切妄心,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行正之心亦是道心。行正之人,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闇行之人,心住于法,于是眼被法障碍,盲修瞎炼,无由见道。《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与此地意思相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是说明菩萨如何住于道心、如何行正行。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  9、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这首偈是说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义趣。如果我还在批评别人过失,便是起心分别,我相未忘。他人之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嗔恚,烦恼种子渗入识田,转变为自家之过失,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就是错了,自己错了。佛门教导我们要修怨亲平等观。“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只著重在个人的自修。  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将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确实的了解,不能含糊笼统。了解得愈真切,我们的分别、执著、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谓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则,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所以不能顿歇,皆由无始劫中的烦恼习气。老同修都晓得,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障碍明心见性。这十五首的偈颂,诸位要将它念熟,最好能背诵,常常提起觉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里才动心,自己就能觉察到。觉察什么?‘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是非顿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照镜子,镜子现中国人的相;随缘现相,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叫真心用事。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若是动了是非嗔恶之心,或者出言批评他人而与人结怨,这个错误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们与人结怨,而且识心中还种下恶报的种子,这才是真正的过失。所以说‘我非自有过’。  10、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这两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断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烦恼习气。‘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修行人须如如不动,不理他人是非好恶。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们的心,永远像止水一样,自能打破烦恼。宝志公说:‘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须臾得道。’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这样才是破除烦恼极妙方法。云门祖师说:‘你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盛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到这田地,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真性毫无交涉,这时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无一事。“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两句是说得大自在,显示参学之事已经圆满,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大休大歇境界。  11、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这首偈是说自己修学圆满之后,若有机缘,一定要从事于度化众生的事业。教化众生之目的,是令众生断疑、破惑、生信、见性。他人在迷,你想教导他趣向觉悟之道;他人步入邪途,你想化他归正路,这是诸佛菩萨出世的本怀,也是诸菩萨修因的正行。可是,自己方面必须具有方便的智慧,才能起化他的作用。何谓‘方便’?所谓方便,就是通于权巧的智慧。权巧乃是一种利益别人的手段方法。照这个意思来说,大小乘一切的佛教都可称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根机的方法;还有一说,‘方’是方正之理,‘便’是巧妙之言辞,所谓四无碍之辩才;用方正之理与无碍的辩才利益一切众生。说真实的,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用的,这是方便,又称为善巧、善权。这就是说明,必须用这些方法,才能入真实之门,才能入一真法界,才能证得一心不乱。在宗门里来讲,祖师开示说法的方便,在本经六祖为门人法海等举出‘动用三十六对’,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如实说,达到了说通心通,真正是一言难尽。凡是祖师开导后人的,都是大纲一类而已。我们从纲领中,能体会到这个义趣,悟入这个境界,然后才能受用无穷。不过,这样的启示,须是见性的善知识才能理解,才会运用。若无见性,只是学他人的方法,皆是死板而不灵活。  要想令人破迷开悟,当然不是容易事情。六祖在此告诉我们,要想叫别人断疑生信,自己一定要‘自性现’。可见,自性现的标准相当之高,也是相当的必要。因为,以自他一如的精纯心印力用,才能截断当机的现业流识,这样才能叫他言下大悟。这是宗门知识直指人心的妙密作用,往往不是教下所能做得到。宗门著重‘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不注重文字名句,这也是我们应当要了解。  佛法在现今,已经流入到学说与理论,这样实在是丧失佛法本来面目。无论大小乘佛法,其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而破迷开悟才是它真正的作用。如果要说到理论、说到学问,不但不能开悟,反而增长迷惑,这就违背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指导我们人生心行、行为,不是一种空谈的理论。说到这一点,《坛经》确实做到了,它的文字简洁,确实具足对一切修道人的心行,做一个最高原则性的指导方针,这也是为一切修学人所喜爱的一本典籍。可见得见性之后才具足无量的方便,决不是以知解来接引众生,所以他才能令众生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1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生信、悟解。“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佛法就在世间里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舍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著,当下豁然大悟。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  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我们要是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么不相同呢?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嗔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里起来?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13、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这首偈是讲到证果的方法。‘正见’是不二之见,不起心分别;换句话说,反过来都叫做‘邪见’。三祖《信心铭》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正见迥然现前,身虽然在缠,心已经出世。试问:心不住相,还叫什么作世间?如果起心分别,必定被境界风苦乐所缠,这就叫世间。但是,邪与正,这是相对建立的名称。正能治邪,如同病去药除,邪被正所治,邪去掉了,正也不存在,所谓病去药除。所以,邪与正都要离开,这是讲邪正双遣。但是,在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要觉悟,我们邪还没有去掉,所以要用正。等到邪没有了,正才不要。如果说,邪还没有去掉,先把正去掉,那个麻烦就大了,必定堕落。一定到邪念不生,正法也不要了,这个时候是邪正双遣,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菩提本性宛然现前。  诸位要记住:‘佛是无求人’,我们求就错了;‘法是无求理’,你要求也错了。如果你执著「我都不求’,你还是同于有求;你要是著无为之相,还等于有为。《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般若经非常重要的句子,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在一切境缘中训练自己,一定要在境界里八风不动,然后才能超越,才能真正离开邪正两边,见得菩提自性。  15、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这首偈是六祖对我们的结勉,说明以上的偈颂是顿教,一定要悟,不可以迷。悟了,就很快成就;迷了,是不能成功的。

华严经100名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初心:当初的心意,指事情一开始所抱持的信念。方:才、才能。得:得到。始终:指终、终了、完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做事情,始终如一的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得到成功。02出处其实《华严经》并没有这样的原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解读于《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十五个字左右的座右铭,名言警句

三十年众生马牛,六十年诸佛龙象!!引自《华严经》:『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意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想成为佛门龙象,就要先付出;为众生服务)通俗点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华严经100名句

尔时,普贤菩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忍,若得此忍,则得到于一切菩萨无碍忍地,一切佛法无碍无尽。何者为十?所谓: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此十种忍,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音声忍?谓闻诸佛所说之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音声忍。“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顺忍?谓于诸法,思惟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顺忍。“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何以故?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生法忍。“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幻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此菩萨知诸法如幻已,了达国土,了达众生,了达法界,了达世间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树、非叶、非华、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昼、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乱,非纯、非杂,非一、非异,非广、非狭,非多、非少,非量、非无量,非粗、非细,非是一切种种众物;种种非幻,幻非种种,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别之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一切世间如幻,所谓:业世间、烦恼世间、国土世间、法世间、时世间、趣世间、成世间、坏世间、运动世间、造作世间。菩萨摩诃萨观一切世间如幻时,不见众生生,不见众生灭;不见国土生,不见国土灭;不见诸法生,不见诸法灭;不见过去可分别,不见未来有起作,不见现在一念住;不观察菩提,不分别菩提;不见佛出现,不见佛涅槃;不见住大愿,不见入正位,不出平等性。是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著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转于法錀;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如幻忍。“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焰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焰。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言说显示。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焰忍。“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于梦,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如梦执著故,如梦性离故,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如梦无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如梦觉时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如梦忍。“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响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法,观诸法性,修学成就,到于彼岸;知一切音声,悉同于响,无来无去,如是示现。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声,不从内出,不从外出,亦不从于内外而出;虽了此声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与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而得修学。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名曰:舍支,于一音中出千种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无分别界,成就善巧随类之音,于无边世界中恒转法錀。此菩萨善能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遍十方土,令随所宜,闻法各异;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所说而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如响忍。“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影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没;非在世间内,非在世间外;非行于世间,非不行世间;非同于世间,非异于世间;非往于世间,非不往世间;非住于世间,非不住世间;非是世间,非出世间;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非实,非不实。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于油、于水、于身、于宝、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影与油等,非一、非异,非离、非合,于川流中亦不漂度,于池井内亦不沉没,虽现其中,无所染著。然诸众生,知于此处有是影现,亦知彼处无如是影;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近远。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谓自、他别,而于自国土、于他国土,各各差别,一时普现。如种子中,无有根芽、茎节、枝叶,而能生起如是等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无二法中分别二相,善巧方便,通达无碍。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如影忍。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虽不往诣十方国土,而能普现一切佛刹;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现,所行无碍;令诸众生见差别身,同于世间坚实之相,然此差别即非差别,别与不别无所障碍。此菩萨从于如来种性而生,身、语及意清净无碍,故能获得无边色相清净之身。“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錀方便化,智慧无畏辩才所说故。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现证知,广大知,无边知,如事知,自在知,真实知,非虚妄见所能倾动,随世所行亦不失坏。譬如化,不从心起、不从心法起,不从业起、不受果报,非世间生、非世间灭,不可随逐、不可揽触,非久住、非须臾住,非行世间、非离世间,不专系一方,不普属诸方,非有量、非无量,不厌不息、非不厌息,非凡、非圣,非染、非净,非生、非死,非智、非愚,非见、非不见,非依世间、非入法界,非黠慧、非迟钝,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涅槃,非有、非无有。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行于世间修菩萨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不著世间,不取自身,于世、于身无所分别;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界。不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无。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凡有所作悉同于化,譬如化士,于一切佛刹无所依住,于一切世间无所取著,于一切佛法不生分别,而趣佛菩提无有懈倦,修菩萨行离诸颠倒,虽无有身而现一切身,虽无所住而住众国土,虽无有色而普现众色,虽不著实际而明照法性平等圆满。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依止,名:解脱者;一切过失悉皆舍离,名:调伏者;不动不转,普入一切如来众会,名:神通者;于无生法已得善巧,名:无退者;具一切力,须弥、铁围不能为障,名:无碍者。“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空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了一切法界犹如虚空,以无相故;一切世界犹如虚空,以无起故;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二故;一切众生行犹如虚空,无所行故;一切佛犹如虚空,无分别故;一切佛力犹如虚空,无差别故;一切禅定犹如虚空,三际平等故;所说一切法犹如虚空,不可言说故;一切佛身犹如虚空,无著无碍故。菩萨如是,以如虚空方便,了一切法皆无所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虚空忍智了一切法时,得如虚空身、身业,得如虚空语、语业,得如虚空意、意业。譬如虚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殁。譬如虚空,不可破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智慧诸力不可破坏。譬如虚空,一切世间之所依止而无所依;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诸法之所依止而无所依。譬如虚空,无生、无灭,能持一切世间生、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向、无得,能示向、得,普使世间修行清净。譬如虚空,无方、无隅,而能显现无边方、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业、无报,而能显示种种业、报。譬如虚空,非行、非住,而能示现种种威仪;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行、非住,而能分别一切诸行。譬如虚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诸色;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世间色、非出世间色,而能示现一切诸色。譬如虚空,非久、非近,而能久住,现一切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久、非近,而能久住,显示菩萨所行诸行。譬如虚空,非净、非秽,不离净、秽;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障、非无障,不离障、无障。譬如虚空,一切世间皆现其前,非现一切世间之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诸法皆现其前,非现一切诸法之前。譬如虚空,普入一切,而无边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普入诸法,而菩萨心无有边际。何以故?菩萨所作如虚空故。谓所有修习、所有严净、所有成就皆悉平等,一体、一味、一种,分量如虚空,清净遍一切处。如是证知一切诸法,于一切法无有分别,严净一切诸佛国土,圆满一切无所依身,了一切方无有迷惑,具一切力不可摧坏,满足一切无边功德,已到一切甚深法处,通达一切波罗蜜道,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于法錀未曾失时。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如空忍。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得无来身,以无去故;得无生身,以无灭故;得无动身,以无坏故;得不实身,离虚妄故;得一相身,以无相故;得无量身,佛力无量故;得平等身,同如相故;得无差别身,等观三世故;得至一切处身,净眼等照无障碍故;得离欲际身,知一切法无合散故;得虚空无边际身,福德藏无尽如虚空故;得无断无尽法性平等辩才身,知一切法相唯是一相,无性为性如虚空故;得无量无碍音声身,无所障碍如虚空故;得具足一切善巧清净菩萨行身,于一切处皆无障碍如虚空故;得一切佛法海次第相续身,不可断绝如虚空故;得一切佛刹中现无量佛刹身,离诸贪著如虚空无边故;得示现一切自在法无休息身,如虚空大海无边际故;得一切不可坏坚固势力身,如虚空任持一切世间故;得诸根明利如金刚坚固不可坏身,如虚空一切劫火不能烧故;得持一切世间力身,智慧力如虚空故。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忍。”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譬如世有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欢喜。如是大智慧,菩萨真佛子,听闻诸佛法,甚深寂灭相。闻此深法时,其心得安隐,不惊亦不怖,亦不生恐畏。大士求菩提,闻斯广大音,心净能堪忍,于此无疑惑。自念以闻此,甚深微妙法,当成一切智,人天大导师。菩萨闻此音,其心大欢喜,发生坚固意,愿求诸佛法。以乐菩提故,其心渐调伏,令信益增长,于法无违谤。是故闻此音,其心得堪忍,安住而不动,修行菩萨行。为求菩提故,专行向彼道,精进无退转,不舍众善轭。以求菩提故,其心无恐畏,闻法增勇猛,供佛令欢喜。如有大福人,获得真金藏,随身所应服,造作庄严具。菩萨亦如是,闻此甚深义,思惟增智海,以修随顺法。法有亦顺知,法无亦顺知,随彼法如是,如是知诸法。成就清净心,明彻大欢喜,知法从缘起,勇猛勤修习。平等观诸法,了知其自性,不违佛法藏,普觉一切法。志乐常坚固,严净佛菩提,不动如须弥,一心求正觉。以发精进意,复修三昧道,无量劫勤行,未曾有退失。菩萨所入法,是佛所行处,于此能了知,其心无厌怠。如无等所说,平等观诸法,非不平等忍,能成平等智。随顺佛所说,成就此忍门,如法而了知,亦不分别法。三十三天中,所有诸天子,共同一器食,所食各不同。所食种种食,不从十方来,如其所修业,自然咸在器。菩萨亦如是,观察一切法,悉从因缘起,无生故无灭,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于世变异法,了知无变异,无异则无处,无处则寂灭,其心无染著,愿度诸群生。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勤求于十力,处世而不住,无去亦无来,方便善说法。此忍最为上,了法无有尽,入于真法界,实亦无所入。菩萨住此忍,普见诸如来,同时与授记,斯名受佛职。了达三世法,寂灭清净相,而能化众生,置于善道中。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譬如工幻师,普现诸色像,徒令众贪乐,毕竟无所得。世间亦如是,一切皆如幻,无性亦无生,示现有种种。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众生及国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无余,一切皆如幻。幻作男女形,及象马牛羊,屋宅池泉类,园林华果等。幻物无知觉,亦无有住处,毕竟寂灭相,但随分别现。菩萨能如是,普见诸世间,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于如幻际,于彼无依著。如是得善巧,寂灭无戏论,住于无碍地,普现大威力。勇猛诸佛子,随顺入妙法,善观一切想,缠网于世间。众想如阳焰,令众生倒解,菩萨善知想,舍离一切倒。众生各别异,形类非一种,了达皆是想,一切无真实。十方诸众生,皆为想所覆,若舍颠倒见,则灭世间想。世间如阳焰,以想有差别,知世住于想,远离三颠倒。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如焰住于想,无碍心境界。若离于诸想,亦离诸戏论,愚痴著想者,悉令得解脱。远离憍慢心,除灭世间想,住尽无尽处,是菩萨方便。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譬如梦所见,长短等诸色。是名如梦忍,因此了世法,疾成无碍智,广度诸群生。修行如是行,出生广大解,巧知诸法性,于法心无著。一切诸世间,种种诸音声,非内亦非外,了之悉如响。如闻种种响,心不生分别;菩萨闻音声,其心亦如是。瞻仰诸如来,及听说法音,演契经无量,虽闻无所著。如响无来处,所闻声亦然,而能分别法,与法无乖谬。善了诸音声,于声不分别,知声悉空寂,普出清净音。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了知言语道,具足音声分,知声性空寂,以世言音说。如世所有音,示同分别法,其音悉周遍,开悟诸群生。菩萨获此忍,净音化世间,善巧说三世,于世无所著。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而常入法性,于彼无分别。普观诸世间,寂灭无体性,而恒为饶益,修行意不动。不住于世间,不离于世间,于世无所依,依处不可得。了知世间性,于性无染著,虽不依世间,化世令超度。世间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了法无有二,无二亦无著。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菩萨求菩提,了世非世间。不于世住出,以世不可说,亦不在内外,如影现世间。入此甚深义,离垢悉明彻,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普化诸群生,令其舍众著。观察甚深法,利益群生众,从此入于智,修行一切道。菩萨观诸法,谛了悉如化,而行如化行,毕竟永不舍。随顺化自性,修习菩提道,一切法如化,菩萨行亦然。一切诸世间,及以无量业,平等悉如化,毕竟住寂灭。三世所有佛,一切亦如化,本愿修诸行,变化成如来。佛以大慈悲,度脱化众生,度脱亦如化,化力为说法。知世皆如化,不分别世间,化事种种殊,皆由业差别。修习菩提行,庄严于化藏,无量善庄严,如业作世间。化法离分别,亦不分别法,此二俱寂灭,菩萨行如是。化海了于智,化性印世间,化非生灭法,智慧亦如是。第十忍明观,众生及诸法,体性皆寂灭,如空无处所。获此如空智,永离诸取著,如空无种种,于世无所碍。成就空忍力,如空无有尽,境界如虚空,不作空分别。虚空无体性,亦复非断灭,亦无种种别,智力亦如是。虚空无初际,亦复无中后,其量不可得,菩萨智亦然。如是观法性,一切如虚空,无生亦无灭,菩萨之所得。自住如空法,复为众生说,降伏一切魔,皆斯忍方便。世间相差别,皆空无有相,入于无相处,诸相悉平等。唯以一方便,普入众世间,谓知三世法,悉等虚空性。智慧与音声,及以菩萨身,其性如虚空,一切皆寂灭。如是十种忍,佛子所修行,其心善安住,广为众生说。于此善修学,成就广大力,法力及智力,为菩提方便。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超过一切众,转于无上轮。所修广大行,其量不可得,调御师智海,乃能分别知。舍我而修行,入于深法性,心常住净法,以是施群生。众生及刹尘,尚可知其数,菩萨诸功德,无能度其限。菩萨能成就,如是十种忍,智慧及所行,众生莫能测。”

张籍的诗歌名句是什么

名句(附全诗):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野老歌》全诗: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凉州词》全诗: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全诗: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全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名诗:答鄱阳客药作者:张籍 年代:唐朝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意思: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没蕃故人张籍前年戌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意思:前年你去月支防守边疆,据说在城下覆灭了全师。蕃汉之间消息全然断绝,我与你永作生死的别离。无人去收拾遣弃的营帐,只有归马认得残破战旗。想祭奠却疑心你还活着,海角天涯此时怎不哭啼?!他的绝句不错卷386_22【送蜀客】张籍蜀客南行祭碧鸡,木绵花发锦江西。山桥日晚行人少,时见猩猩树上啼。卷386_23【送元结】张籍昔日同游漳水边,如今重说恨绵绵。天涯相见还离别,客路秋风又几年。卷386_24【宿山祠(一作宫山祠)】张籍秋草宫人斜里墓,宫人谁送葬来时。千千万万皆如此,家在边城亦不知。卷386_25【美人宫棋】张籍红烛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卷386_26【蛮州(一作杜牧诗,题云蛮中醉)】张籍瘴水蛮中入洞流,人家多住竹棚头。一山海上无城郭,唯见松牌记象州。卷386_27【送元宗简】张籍貂帽垂肩窄皂裘,雪深骑马向西州。暂时相见还相送,却闭闲门依旧愁。卷386_28【寄徐晦】张籍鄠陂鱼美酒偏浓,不出琴斋见雪峰。应胜昨来趋府日,簿书床上乱重重。卷386_29【寄白学士】张籍自掌天书见客稀,纵因休沐锁双扉。几回扶病欲相访,知向禁中归未归。卷386_30【喜王六同宿】张籍十八年来恨别离,唯同一宿咏新诗。更相借问诗中语,共说如今胜旧时。卷386_31【题玉像堂】张籍玉毫不着世间尘,辉相分明十八身。入夜无烟灯更好,堂中唯有转经人。卷386_32【与贾岛闲游】张籍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卷386_33【哭丘长史】张籍丘公已殁故人稀,欲过街西更访谁。每到子城东路上,忆君相逐入朝时。卷386_34【哭孟寂】张籍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今日春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卷386_35【患眼】张籍三年患眼今年校,免与风光便隔生。昨日韩家后园里,看花犹似未分明。卷386_36【答刘竞】张籍刘君久被时抛掷,老向城中作选人。昨日街西相近住,每来存问老夫身。卷386_37【赠华严院僧】张籍一身依止荒闲院,烛耀窗中有宿烟。遍礼华严经里字,不曾行到寺门前。卷386_38【逢故人】张籍山东一十馀年别,今日相逢在上都。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卷386_39【送萧远弟】张籍街北槐花傍马垂,病身相送出门迟。与君别后秋风夜,作得新诗说向谁。卷386_40【送辛少府任乐安】张籍才多不肯浪容身,老大诗章转更新。选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作学仙人。卷386_41【赠任道人】张籍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欲得定知身上事,凭君为算小行年。卷386_42【招周居士】张籍闭门秋雨湿墙莎,俗客来稀野思多。已扫书斋安药灶,山人作意早经过。卷386_43【送许处士】张籍高情自与俗人疏,独向蓝溪选僻居。会到白云长取醉,不能窗下读闲书。卷386_44【送律师归婺州】张籍京中开讲已多时,曾作坛头证戒师。归到双溪桥北寺,乡僧争就学威仪。卷386_45【题杨秘书新居】张籍爱闲不向争名地,宅在街西最静坊。卷里诗过一千首,白头新受秘书郎。卷386_46【送晊师】张籍九星台下煎茶别,五老峰头觅寺居。作得新诗旋相寄,人来请莫达空书。卷386_47【送僧往金州】张籍闻道溪阴山水好,师行一一遍经过。事须觅取堪居处,若个溪头药最多。卷386_48【寻徐道士】张籍寻师远到晖天观,竹院森森闭药房。闻入静来经七日,仙童檐下独焚香。卷386_49【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张籍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馀里寄闲人。卷386_50【忆故州】张籍垒石为山伴野夫,自收灵药读仙书。如今身是他州客,每见青山忆旧居。卷386_51【送客游蜀】张籍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卷386_52【送陆畅】张籍共踏长安街里尘,吴州独作未归身。昔年旧宅今谁住,君过西塘与问人。卷386_53【感春】张籍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卷386_54【赠李司议】张籍汉庭谁问投荒客,十载天南着白衣。秋草茫茫恶溪路,岭头遥送北人稀。卷386_55【别客】张籍青山历历水悠悠,今日相逢明日秋。系马城边杨柳树,为君沽酒暂淹留。卷386_56【登楼寄胡家兄弟】张籍独上西楼尽日闲,林烟演漾鸟蛮蛮。谢家兄弟重城里,不得同看雨后山。卷386_57【答刘明府】张籍身病多时又客居,满城亲旧尽相疏。可怜绛县刘明府,犹解频频寄远书。卷386_58【酬藤杖】张籍病里出门行步迟,喜君相赠古藤枝。倚来自觉身生力,每向傍人说得时。卷386_59【法雄寺东楼】张籍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时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绝,古槐深巷暮蝉愁。卷386_60【寄故人】张籍静曲闲房病客居,蝉声满树槿花疏。故人只在蓝田县,强半年来未得书。卷386_61【邻妇哭征夫】张籍双鬟初合便分离,万里征夫不得随。今日军回身独殁,去时鞍马别人骑。卷386_62【和崔驸马闻蝉】张籍凤凰楼下多欢乐,不觉秋风暮雨天。应为昨来身暂病,蝉声得到耳傍边。卷386_63【和裴仆射看樱桃花】张籍昨日南园新雨后,樱桃花发旧枝柯。天明不待人同看,绕树重重履迹多。卷386_64【和长安郭明府与友人县中会饮】张籍一尊清酒两人同,好在街西水县中。自恨病身相去远,此时闲坐对秋风。卷386_65【唐昌观看花】张籍新红旧紫不相宜,看觉从前两月迟。更向同来诗客道,明年到此莫过时。卷386_66【九华观看花】张籍街西无数闲游处,不似九华仙观中。花里可怜池上景,几重墙壁贮春风。卷386_67【赠姚合】张籍丹凤城门向晓开,千官相次入朝来。唯君独走冲尘土,下马桥边报直回。卷386_68【同韦员外开元观寻时道士】张籍观里初晴竹树凉,闲行共到最高房。昨来官罢无生计,欲就师求断谷方。卷386_69【同韩侍御南溪夜赏】张籍喜作闲人得出城,南溪两月逐君行。忽闻新命须归去,一夜船中语到明。卷386_70【使行望悟真寺】张籍采玉峰连佛寺幽,高高斜对驿门楼。无端来去骑官马,寸步教身不得游。卷386_71【重阳日至峡道】张籍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卷386_72【赠主客刘郎中】张籍忆昔君登南省日,老夫犹是褐衣身。谁知二十馀年后,来作客曹相替人。卷386_73【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二首】张籍千枝花里玉尘飞,阿母宫中见亦稀。应共诸仙斗百草,独来偷得一枝归。九色云中紫凤车,寻仙来到洞仙家。飞轮回处无踪迹,唯有斑斑满地花。卷386_74【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归书意万重。忽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卷386_75【忆远】张籍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卷386_76【玉仙馆】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卷386_77【寄府吏】张籍野外寻花共作期,今朝出郭不相随。待君公事有闲日,此地春风应过时。卷386_78【弟萧远雪夜同宿】张籍数卷新游蜀客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宿,说是青城馆里时。卷386_79【凉州词三首】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卷386_80【宫词】张籍新鹰初放兔犹肥,白日君王在内稀。薄暮千门临欲锁,红妆飞骑向前归。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官帘外送樱桃。卷386_81【华清宫】张籍温泉流入汉离宫,宫树行行浴殿空。武帝时人今欲尽,青山空闭御墙中。卷386_82【崔驸马养鹤】张籍身闲无事称高情,已有人间章句名。求得鹤来教翦翅,望仙台下亦将行。卷386_83【闲游】张籍老身不计人间事,野寺秋晴每独过。病眼校来犹断酒,却嫌行处菊花多。卷386_84【刘兵曹赠酒】张籍一瓶颜色似甘泉,闲向新栽小竹前。饮罢身中更无事,移床独就夕阳眠。卷386_85【送梧州王使君】张籍楚江亭上秋风起,看发苍梧太守船。千里同行从此别,相逢又隔几多年。卷386_86【春日早朝】张籍晓陌春寒朝骑来,瑞云深处见楼台。夜来新雨沙堤湿,东上合门应未开。卷386_87【寄朱、阚二山人】张籍为个朝章束此身,眼看东路去无因。历阳旧客今应少,转忆邻家二老人。卷386_88【寄李渤】张籍五度溪头踯躅红,嵩阳寺里讲时钟。春山处处行应好,一月看花到几峰。卷386_89【寻仙】张籍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更见峰西幽客说,云中犹有两三家。卷386_90【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张籍一去潇湘头欲白,今朝始见杏花春。从来迁客应无数,重到花前有几人。卷386_91【答鄱阳客药名诗】张籍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卷386_92【寄宋景】张籍诏发官兵取乱臣,将军弓箭不离身。今君独在征东府,莫遣功名属别人。卷386_93【寄王侍御(一作奉御)】张籍爱君紫阁峰前好,新作书堂药灶成。见欲移居相近住,有田多与种黄精。卷386_94【题渭北寺上方】张籍昔祭郊坛今谒陵,寺中高处最来登。十馀年后人多别,喜见当时转读僧。卷386_95【闲游(一作题山寺僧院)】张籍终日不离尘土间,若为能见此身闲。今朝暂共游僧语,更恨趋时别旧山。卷386_96【倡女词】张籍轻鬓丛梳阔扫眉,为嫌风日下楼稀。画罗金缕难相称,故著寻常淡薄衣。卷386_97【答元八遗纱帽】张籍黑纱方帽君边得,称对山前坐竹床。唯恐被人偷剪样,不曾闲戴出书堂。卷386_98【题僧院】张籍闻师行讲青龙疏,本寺住来多少年。静扫空房唯独坐,千茎秋竹在檐前。卷386_99【送元八】张籍百神斋祭相随遍,寻竹看山亦共行。明日城西送君去,旧游重到独题名。卷386_100【吴楚歌词】张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卷386_101【题方睦上人月台观】张籍一身清净无童子,独坐空堂得几年。每夜焚香通月观,可怜光影最团圆。卷386_102【华山庙】张籍金天庙下西京道,巫女纷纷走似烟。手把纸钱迎过客,遣求恩福到神前。卷386_103【病中酬元宗简】张籍东风渐暖满城春,独占幽居养病身。莫说樱桃花已发,今年不作看花人。卷386_104【寺宿斋】张籍晚到金光门外寺,寺中新竹隔帘多。斋官禁与僧相见,院院开门不得过。卷386_105【赠施肩吾】张籍世间渐觉无多事,虽有空名未著身。合取药成相待吃,不须先作上天人。卷386_106【赠王建】张籍白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卷386_107【逢贾岛】张籍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卷386_108【山中酬人】张籍山中日暖春鸠鸣,逐水看花任意行。向晚归来石窗下,菖蒲叶上见题名。卷386_109【弱柏院僧影堂】张籍弱柏倒垂如线蔓,檐头不见有枝柯。影堂香火长相续,应得人来礼拜多。卷386_110【题故僧影堂】张籍香消云锁旧僧家,僧刹残形半壁斜。日暮松烟寒漠漠,秋风吹破纸莲花。卷386_111【无题(一作刘禹锡诗,题云踏歌词)】张籍桃溪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有细腰多。卷386_112【山禽】张籍山禽毛如白练带,栖我庭前栗树枝。猕猴半夜来取栗,一双中林向月飞。卷386_113【秋山】张籍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卷386_114【玉真观】张籍台殿曾为贵主家,春风吹尽竹窗纱。院中仙女修香火,不许闲人入看花。卷386_115【蛮中】张籍铜柱南边毒草春,行人几日到金麟。玉镮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卷386_116【赠道士(一作剡溪逢茅山道士)】张籍茅山近别剡溪逢,玉节青旄十二重。自说年年上天去,罗浮最近海边峰。卷386_117【重平驿作】张籍茫茫菰草平如地,渺渺长堤曲似城。日暮未知投宿处,逢人更问向前程。卷386_118【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张籍夜向灵溪息此身,风泉竹露净衣尘。月明石上堪同宿,那作山南山北人。卷386_119【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卷386_120【寒食忆归】张籍京中曹局无多事,寒食贫儿要在家。遮莫杏园胜别处,亦须归看傍村花。卷386_121【寒食】张籍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唤摆阶o3。卷386_122【赋花】张籍花,花。落早,开赊。对酒客,兴诗家。能回游骑,每驻行车。宛宛清风起,茸茸丽日斜。且愿相留欢洽,惟愁虚弃光华。明年攀折知不远,对此谁能更叹嗟。行吗?

华严经100名句

聪明人抓著现在。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该句出自《弘一大师晚晴集》,作者为石屋禅师,原句为: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释义: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著现在。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弘一大师晚晴集》中的另外一些名句: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澄观法师的关于《华严经疏钞》

《华严经疏钞》80卷,是澄观法师的重要著作。他于784年—787年(兴元元年到贞元三年)间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简称《大经疏》)20卷,解释唐译经文,以后又为僧睿等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略称《演义钞》),解释疏文。《疏》、《钞》原来别行,到了宋代,也就是1011年—1088年的晋水净源才录疏以配经,编为120卷,称为《华严经疏注》。后人更会钞入疏,称为《华严经疏钞》。80卷《华严》是武则天证圣元年,即695年译出的,法藏即撰《新译华严经略疏》,但写到第十九卷就圆寂,由弟子慧苑继承遗志,编成《续华严略疏刊定记》,但《刊定记》所说与法藏原意相左。其不同点是:1、慧苑依《究竟一乘宝性论》立四种教,而法藏是五教教判;2、慧苑立德相、业用两重十玄,而法藏则是一重十玄说。这就引起争论。澄观的《大疏》与《演义钞》,就是为破斥慧苑异说,恢复法藏大义而作的。《大疏》立十门解释经文,《演义钞》分四段解释疏文。《大疏》十门是:1、教起因缘,认为佛说《华严经》的缘由在因及缘二方面各有十义。2、藏教所摄,《华严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摄,于声闻、菩萨二藏中属菩萨藏摄。在小、始、终、顿、圆五教中,为圆教所摄。3、义理分齐,《华严》圆教乃是别教一乘,由所依体事,摄归真实,理事无碍,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四个十门以显无尽。这周遍含容十门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融俱德门。此即依《华严教章》及《华严探玄记》的十玄门而立。4、教所被机,《华严》所被,有五类机根,其中第一类一乘圆机,正是《华严》教摄。5、教体湛深,略有音声言语、名句文身,通取声、名、句、文四法,有事事无碍、海印炳现等十门,此后二门为《华严》所宗。6、宗趣通别,阐述昙隐所立因缘、假名、不真、不实四宗。7、部类品会,有彰本部、显品会、明支类、辨释四门。8、传译感通。9、总摄名趣。10、别解文义。流通分则解释全经的七处九会。《演义钞》的四段是:1、总序名意,解释疏序的文意;2、归敬请假,演译《大疏·归敬偈》的文意;3、开章释文,说《大疏》开十门以释经义;4、谦赞回向,说《大疏》最后的《回向偈》。宋净源录疏注经以后,1522年—1566年(明世宗嘉靖年间)有妙明厘经入疏,厘疏入钞,成《华严经疏钞会本》,刻版流通,版存杭州昭庆寺,世称“昭庆本”。但真可弟子道开在1573年—1619年(神宗万历年间)撰《藏逸经书标目》评斥此本说:“起止配合,率多牵强”。到1621年—1627年(熹宗天启年间),嘉兴叶祺胤,即以《南藏》别行本,校订昭庆本重刻。清乾隆版大藏经及金陵刻经处的刊本,均以此本为底本,由于原来删节不全,会合不当,因此以讹传讹,错误百出。1919年,徐蔚如与印光大师曾将唐贞元刻本《华严经刻本》交扬州江北刻经处刻印,并从日本求得科文10卷本。1937年徐蔚如逝世,由李圆净、蒋维乔、黄幼希等继承遗志,在上海成立华严经疏钞编印会,由华严座主应慈法师任理事长,叶恭绰、蒋维乔任副理事长,黄幼希、李圆净主持其事。1944年春全书完成,印刷500部,每部40期,使三百年来《华严经疏钞》,得以恢复澄观原本,对华严教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唐探名句?

《唐探1》“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1.这世上比所有人都瞧不起你的滋味还让人难受的,就是所有人都同情你。2.个体生命不同,但这世间善恶总量不变,每个人从出生就注定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善,有的是恶。3.外面千好万好,也不如家好,那些在外边漂着不回家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唐探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1.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所以,看可以,但别看太久。2.其实没有谁会在意真相,人们只会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那个真相。3.神和兽之间,才是万物抱阴负阳,冲气以为和的人性。《唐探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1.万物两极,善恶对立,有恶的,才需要善的。2.善与恶的总量是一定的,但我始终相信正义会多于邪恶。3.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唐探(网剧)》“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华严经》“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日所持唯玫瑰之名。”——翁贝托・艾柯《玫瑰的名字》1.Believe中间还有个lie。2.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3.人性本来复杂。

龙门石窟的名人名言

水人调船,弓师调角,巧匠调木,智人调身-《出曜经》卷十八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示威不惩。-《北山录》卷八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出曜经》卷五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灯会元》卷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五灯会元》卷十二令生无畏心,忍辱最第一。能行忍辱者,见者皆欢喜。-《大萨遮尼朝乾子所说经》卷二无智难亲近,能坏善人心。如火烧枯木,应当常远离。-《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九得船善巧,善知水相。得此不遭,大海水难。-《十住经》卷五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妙行无伦比,情玄体自殊。-《五灯会元》卷六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五灯会元》卷一一切万物从大地而生,一切万法从心底而出,犹万物之发生皆含一气。若有长思虑,事事不吉利。-《菩萨行方便境界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中大林中固有不材之木,大田中固有不实之苗。-《铎津文集》卷一掷宝混沙中,识者天然异。-《五灯会元》卷六青山不用白云朝,白云不用青山管。云常在山山在云,青山自在闲云缓。-《注心赋》卷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五灯会元》卷二智者能自正,如匠搦箭直。-《法集颂经》卷二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不欲降高节,屈下受人恩。-《佛所行赞》卷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帖膜】自己贴膜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