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0句魏征名言名句及意思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03 10:32:08 admin 阅读:59

导读魏征名言 1、魏征名言以人为镜 (1)、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

魏征名言

1、魏征名言以人为镜

(1)、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背景)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过人之节、其志甚远。

(3)、一是立威!向国内百姓展示领导强人的风范,有这样的人掌舵,帝国何愁不强大?

(4)、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出处:《孔子家语•六本》。行:做事。意思是:虽然良药吃到嘴里感觉苦,但对病痛有好处;正直的劝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对人做事有好处。

(5)、但问题又来了,魏征此举,难道只是为了国家社稷吗?是,也不全是!于公者,魏征为帝国大义凛然地铺了一条明路。于私者?其实也是受益满满!试问,魏征为何要从政?从政即入世,即使情怀上不乐意,也得往俗里靠,不食人间烟火肯定不行。至于动机,无非三点,匡扶社稷,福荫子孙,名留千古。

(6)、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8)、                          ——魏征

(9)、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10)、(大意)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11)、告诉太宗皇帝,要多听取下面人意见,多体察百姓,多深入百姓了解问题。就会带来政治清明。如果只会偏爱宠信个人,就会被蒙蔽,带来政治黑暗。真面例子为尧舜。反面例子为秦二世宠信赵高却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却被软禁饿死。

(12)、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1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4)、贞观十二年(638),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现在,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15)、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16)、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17)、我们不妨倒推一下事件!世民地府周游一圈,死了没有?当然没有!不仅没有,还公费旅游一趟,玩了一把心跳,开拓眼界。这多过瘾啊!当然,世民收益的绝不只人生履历。至少还有两桩大大的利好。

(18)、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9)、 (良药生人。不能生不饮者)出处:清代唐甄《潜书•鲜君》。生:救活。意思是:虽然良药可以救活有病之人,但却无法救活不饮用它的人。

(20)、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2、魏征名言名句及意思

(1)、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出处:《战国策•燕策一》。务:致力。意思是:英明的君主总是愿意听取自己的过错,而不想听别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夸赞。

(2)、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3)、(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宫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英雄气概流传千古,表现出了他坚守理想,坚韧不屈的精神。

(4)、(背景)《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摘录的段落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求索之路的感悟——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5)、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6)、三是向龙族以及一众魑魅魍魉展示实力,我大唐谁也不怕,也不曾怕过谁!

(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9)、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0)、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1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12)、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13)、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14)、看吧,世民地府游历一遭,毛也没掉一根,还收获满满地一堆红利,人生走向了又一个高潮。这买卖,换做谁,都觉得值!因此,背后操盘的魏征之所为,也就很好理解了。

(15)、(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宫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英雄气概流传千古,表现出了他坚守理想,坚韧不屈的精神。

(16)、或许有人会说,作为一朝重臣,不但屡屡冒犯皇帝,竟然连皇帝纳妃、公主出嫁这等小事都要管,是不是有些多管闲事了。殊不知这正是魏征的大忠所在,正所谓“逆命而利君为之忠”,“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真正的忠直之士,胸怀的是天下苍生,他们又何曾只愚忠于君主一人。

(17)、第一段:世民“弥留”之际,“叮嘱仿刘蜀主托孤之意。言毕,沐浴更衣,待时而已。旁闪魏征,手扯龙衣,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珏”。

(1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19)、(背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五柳先生传》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20)、(大意)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3、魏征名言

(1)、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2)、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3)、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4)、(大意)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

(5)、         ⼩善不⾜以掩众恶,⼩疵不⾜以妨⼤美。——魏征《贞观政要》

(6)、一次,唐太宗车驾齐备,准备出门游玩。蓦然见到回家扫墓归来的魏征,即刻下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道:“听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已整装待发,却又突然不去了,这是何因呢?”太宗李世民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您责怪我,所以就半路取消了。” 

(7)、(大意)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明之后,才著成《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才撰写《兵法》;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8)、正所谓,为人臣者尽忠之不易,“铮臣”是一个高危职业,夏有关龙逄赴火,商有比干剖心,即使贤明如太宗者,亦时有杀魏征而后快之心。一天,太宗皇帝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边走边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要杀谁?”太宗憋屈的吐槽,魏征经常在朝堂上使他难堪,必欲除之而后快。长孙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太宗听后恍然大悟,怒气全消。此后更是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

(9)、当然,唐太宗李世民听闻此论也是大为光火,当即质问魏征:“你为什么要宣扬不愿意做忠臣的言论呢?”魏征毫无惧色,娓娓道来:“希望陛下能够让我做一个良臣,而不要逼我不得已做一个忠臣。”

(10)、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11)、用历史来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和王朝的变换.

(12)、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13)、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14)、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16)、(背景)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过人之节、其志甚远。

(17)、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18)、作为贞观名臣,魏征呕心沥血,整饬朝纲,为大唐的兴盛耗尽了毕生心血,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d,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品行,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20)、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4、魏征名言以史为镜

(1)、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2)、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此行也”的长叹。然而斯人已去,再也没有人能像魏征一样诤谏其过了。

(3)、奢则妄取苟且,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4)、(大意)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5)、其世民同志还阳之后,立即传旨赦天下罪人,又出恤孤榜文,查宫中老幼彩女共有三千人,出旨配军。如是,罪人有了活路,孤者有了生路,而一众光棍呢,终于也解放了自己的双手。于是民谣出来了,“大国唐王恩德洪,道过尧舜万民丰”。看吧,这是群众自发地唱响了《李世民之歌》,这位帝国CEO的心永远紧密地和老百姓围绕在一起。至于效果,原著有述:“自此时,盖天下无一人不行善者”。看吧,这不仅只是极其亮眼的形象工程,对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也夯实了基础。

(6)、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7)、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8)、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9)、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借。同“以古为鉴”。

(10)、(背景)王勃看望父亲路过滕王阁,都督宴请群僚于阁上,王勃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虽遭挫折,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

(11)、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12)、这句话同学们可以应用到与人相处和有关唐朝历史的作文中。

(13)、(背景)王勃看望父亲路过滕王阁,都督宴请群僚于阁上,王勃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虽遭挫折,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

(14)、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15)、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16)、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17)、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18)、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19)、立身成败,在于所染摘自《贞观政要·卷论慎终》

(20)、那么,事态发展可有如预期呢?且看原著:“(唐太宗)夸奖魏征好臣,朝中有此豪杰,愁甚江山不稳?”看吧,这就是魏征屠龙事件的收益:江山稳了,自己也被官方认证为“好臣豪杰”,名气也打出来了,至于福荫子孙这事,当然也是顺理成章。

5、魏征名言以铜为镜

(1)、在长达十几年的密切交往中,魏征与李世民的关系早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君臣关系,魏征年长李世民九岁,对于太宗而言,魏征更像是一位苦口婆心的长辈,在谆谆教导一个少不更事的晚辈,劝其克己复礼,从善如流。在家国大事上,魏征就是一位帝师,他总是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时常犯错的幼主,教导他以史为鉴,广施仁政,励精图治,纳谏任贤。据信史记载,魏征有籍可考的奏谏就达200多条,内容涉及时政、文化、教育、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公主出嫁的嫁妆都要管。并且为了家国社稷,从不顾忌李世民是否在群臣面前下不了台。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二是通过人口相传,FaceBook上贴满了龙头的照片,并纷纷留言“吾皇威武”,将事件影响辐射到人族四大洲各国。这叫什么?通过民间舆论载体“秀肌肉”,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强调了大唐帝国是不可战胜的!如是,巩固东方大国地位(这也就有了万宗来朝)!

(4)、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表现出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

(7)、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8)、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

(9)、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10)、有学者把魏征归为“谏臣”之列,但我更愿意把他定义为“铮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谏”与“诤”还是有所区别的。正如《说苑·臣术》所言:“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很显然,总是为了纠正皇帝过失,而“逆龙鳞”、“拔虎须”、以死相谏的魏征毫无疑问配得上“铮臣”的名号。而且,纵观整个中国谏诤史,罕有出其右者,委实不负“千古第一铮臣”的名号。

(11)、(大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2)、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13)、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出处:唐代魏征《群书治要•尚书》。自:从。意思是:采纳别人提出来的意见就要像采纳自己的意见一样。说明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

(1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15)、但问题来了,魏征是位忠于大唐忠于太宗的人臣,可为何却要狠心扭下脸去,坏笑地将世民推入地府呢?要解释这个,其实不难。

(16)、 (多指乱视。多言乱昕)出处:明代张居正《陈六事书》。意思是:对众人的话必须善于分析,择优而用,不可盲从。

(17)、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18)、如是,我们就很有必要来谈谈魏征(前面我们已经解读过,魏征有瞻星之能,可以“与神对话”)。

(19)、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20)、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3)、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4)、《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5)、(大意)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7)、         ⼩善不⾜以掩众恶,⼩疵不⾜以妨⼤美。——魏征《贞观政要》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9)、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10)、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11)、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12)、(大意)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13)、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14)、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15)、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16)、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17)、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18)、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19)、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2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3句连岳金句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