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3句荀子名句100句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14 09:32:46 admin 阅读:59

导读荀子名句 1、荀子名句及解释 (1)、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2)、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3...

荀子名句

1、荀子名句及解释

(1)、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2)、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3)、译文: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义气,所以人在天下万物中最为尊贵。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

(4)、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5)、(《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

(6)、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

(7)、不知儿子的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国君是否贤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么德行就知道了。

(8)、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9)、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从最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事情的细小之处可以知道他的广大,说的就是这个。比喻从了解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10)、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考虑焉。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2)、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毕生之忧,无一日之乐。

(13)、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1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5)、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16)、(《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7)、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1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9)、察看一个人的外貌,不如用心体察他的心理;体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20)、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2、荀子名句100句

(1)、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2)、要将自身不具备才能,当做是耻辱,而不是将没有被重用而当做是耻辱。

(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5)、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6)、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7)、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9)、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1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1)、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12)、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13)、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

(14)、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安全。社会混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进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产发展,国家就安全了。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

(15)、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16)、(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名言名句(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17)、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18)、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19)、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20)、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3、劝学荀子名句

(1)、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2)、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3)、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4)、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见《荀子·议兵》。兵要:用兵的要领。善附民:善于使人民靠拢自己。本句大意是:用兵的要领在于能使人民归附于自己,能取得民心。能否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于能否取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道理在《左传》中就已讲得十分清楚。例如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僖公廿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卅三年秦晋般之战等,都说明了这一道理。此句可用以说明用兵之道在于争取民心。

(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7)、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8)、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0)、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11)、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经典语录

(12)、(《荀子·劝学》)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3)、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14)、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15)、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宴践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16)、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

(17)、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18)、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19)、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2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释: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解释: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4、荀子名句经典语录摘抄

(1)、瓯臾:瓦器,这里指坑洼的地方。知:同“智”。滚动的圆球掉到凹陷坑洼处就会停止下来,流言蜚语传到了有智慧的人那里就会止住,不会再继续流传。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大略》——荀子名言

(5)、——《不苟》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不苟》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

(6)、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7)、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8)、译文:不羡慕过去,不忧念未来。没有忧愁或怜悯的心情,时机合适就行动,事物来了就应对,事情发生了就处理,这样什么是治,什么是乱,什么要肯定,什么要否定,就一清二楚了。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荀子》

(10)、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

(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12)、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13)、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则:能。这两句大意是:水能载得住船,也能翻倒船。《荀子·王制》:"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说明了民对君的利害关系,民可以供养君,服从君的统治,也会反对君,推翻君的统治,君的存在依赖于民的态度。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开明帝王,都有启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

(14)、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5)、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

(16)、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解蔽》

(17)、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18)、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20)、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5、荀子名句暖于布帛

(1)、——《不苟》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与及圣人之言。——《不苟》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2)、——《劝学》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3)、对于所知道的东西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对内是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对外是不欺骗他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7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理解80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