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0句佛祖释迦牟尼语录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23 09:09:31 admin 阅读:59

导读佛教经典语录释迦牟尼 1、释迦牟尼佛语录哲理 (1)、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2)、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经典语录释迦牟尼

1、释迦牟尼佛语录哲理

(1)、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2)、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3)、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4)、我不愿意把我们之间的友谊比作铁链;因为铁链也许会被雨水锈蚀,或被倒下来的树砸断。——彭威廉

(5)、由于牧牛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相沿至今,此习俗渐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家也大多要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之一。

(6)、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源自:《大般泥洹经》

(7)、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净行品等。

(8)、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9)、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0)、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源自:《金刚经》

(11)、辞清,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1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3)、宋代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中描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到,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14)、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15)、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16)、极乐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到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极乐世界和天堂都是完全不同的。

(17)、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18)、老的树最好烧,老的马最好骑,老的书最好读,老的酒最好喝,老的朋友最可信赖。——莱特

(19)、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佛祖释迦牟尼语录

(1)、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3)、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楞严经》

(4)、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5)、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6)、一切众川流,皆悉归大海,若饭佛及僧,福归已亦然。——源自:《大般涅盘经》

(7)、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8)、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源自:《楞严经》

(9)、梦参老和尚|人生好像是自己安排的,其实你是瞎操心

(10)、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11)、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2)、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3)、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4)、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源自:《地藏经》

(15)、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16)、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7)、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让茶由苦变甜,生活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难。

(18)、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供佛供僧。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被认为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19)、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20)、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3、释迦牟尼佛的语录

(1)、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教经典语句一切皆为虚幻。

(2)、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而且他的断爱出家,弃王位以求道,也是经过娶妻生子的人生历程,他对父母,也力行人子应尽的孝道,甚至,他也说过,孝顺父母,等于供养诸佛而无异。在中国的佛教,更着重“报四恩”,即所谓报父母恩、国恩、众生恩(社会恩)、佛(师)恩的说法。他以师道自任,揭示由人性的升华而至于超凡入圣的成佛作祖,要从人本位做起,如果人位的品格不备,希望一入佛门,便可得道证果,永为天人师表,那是非愚则妄,决非佛教本分。他揭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迷则为凡,悟则成圣,圣由自悟,不从他得,故必以彻悟的觉性,求证本际的真如,然后可与宇宙心物的生命根源,同具寂静,到此可了生死,可齐物我,这便是无上妙胜的如来佛境。 

(4)、今生相遇,便是有缘。 若是无缘,擦肩释然。

(5)、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6)、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千分不及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7)、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8)、第四句: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这是如此简单。

(9)、又如大海同一咸味,佛法亦尔,同趣涅盘,一味解脱。——源自:《佛说华手经》

(1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1)、三乘所有三宝实义,唯取圣位名僧宝。——源自:《涅盘经》

(12)、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3)、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4)、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15)、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16)、三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脱,也要救度一切众生都能和自己一样解脱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为了这个目的而来学佛;

(17)、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9)、释迦牟尼在悟道后,就为创建“僧伽”制度的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僧伽”即是僧团,是出家佛教徒的组织形式。起初只准男性加入,后来妇女也被允许出家。释迦牟尼所建立的僧团吸纳了社会上各行业的人,如商人、猎人、理发师等,甚至杀人犯也可入教。虽然没有首陀罗加入佛教的记载,但是相对于其他宗教来说,佛教僧团是平等的,没有种姓歧视的。创教初期,释迦牟尼并没有为僧团制订任何制度。

(20)、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故功德最少。"

4、佛语经典语录释迦牟尼

(1)、如果以超能力或感应来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为了超能力或感应而来学佛的,必定会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换取虚幻的超能感应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3)、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4)、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马库斯。T。西塞罗

(5)、唐宋盛行腊八食粥的风俗早有记载,宋朝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云:“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6)、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7)、消宿食,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8)、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9)、佛门观点|你还纠结清明要不要给先人烧纸吗?

(1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1)、3) 知此身如泡,觉悟是幻法,折魔罗花箭,越死王所见。

(12)、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3)、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14)、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己,名为信。——源自:《大智度论》

(15)、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返,是故至心稽首礼。——源自:《无量寿经》

(16)、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7)、所证得的无上的智慧成就感到无憾,感到宽慰。

(18)、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愣严经》

(19)、    因此,每年一进冬月、时近腊月,一些善信人家、佛门信众,便开始筹备粥料,供养寺院,以备舍粥之需。到了初七夜晚,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乃至一些信佛的人家,便开始大锅熬粥,历通宵,至初八丑末寅初,天尚未亮,便在门前摆上案桌,公开舍粥。

(20)、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5、佛语经典语录释迦摩尼

(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2)、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3)、以上简介,大致已将印度文化的背景和释迦佛住世的史迹,有所交待。兹就其时代环境、人格思想及修道弘化等公案,试作客观的研判,

(4)、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淫妻女报急将淫念立消磨。

(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6)、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7)、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币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源自:《梵网经》

(8)、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源自:《付法藏经》

(9)、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10)、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动机不正确,怎么学、怎么修,都会走到歧途去。

(11)、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12)、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源自:《灵峰宗论》

(13)、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14)、佛门观点|佛教中神秘的“加持”到底是咋回事

(15)、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6)、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轮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与解脱,一切的众生和佛果,都一样只是虚妄的幻相,没有什么可追求,也没有什么必须脱离的,为了让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觉知这个道理,并回归这种超越的绝对境界,而来学佛。

(17)、如果你已经深入了解,经过观察和思考,认为它的教法没有错误,和你的观念相吻合,而产生信仰,那便是理智的信仰。

(18)、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19)、若值无道,俎醢之酷,汤火之厄,终不释正从彼妖蛊也!——源自:《六度集经》

(20)、9) 不眠者夜长,倦者由旬长,不明达正法──愚者轮回长。

(1)、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第把家务处理井然有序。第帮助丈夫的亲属。第对丈夫忠贞不二。第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勤劳而不怠惰。

(2)、2) 有学克地界,阎魔界天界,有学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3)、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源自:《华严经》

(5)、再说俗点:就是我们一般人归西了,有道高僧就称为“涅槃”。

(6)、    三是对于一些佛法的修持者来说,舍粥一来可以有助于修道功德资粮的积累和增上,二来是体现和修证佛教中“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一种方式方法和具体实践。

(7)、佛曰: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8)、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9)、世人以言宗教哲学或宗教历史者,如所周知,佛教是释迦牟尼所创立,从宗教的立场来说,他当然是教主。从哲学或学术的观点来说,有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位救世主义者、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并不只是狭义宗教的教主。而且一般观点,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者,或泛神论者,各种异说,矛盾得相当有趣,在此不须讨论。

(1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1)、相知相属,荆棘铺满。 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12)、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13)、如来只是一种统称,我们可以称释迦牟尼佛为释迦牟尼如来。就像我们称呼老师,老师是一种统称,然后才有张老师,李老师。

(14)、正讹录:“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那些年我们都误解了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话才是重点...

(15)、悦读经典|诸葛亮《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6)、(2) 佛说:沙曼走为上道,没有什么比得上磨牛,虽然走为上道,但心不能。如果心道起作用,为什么要用实干家这个词?

(17)、要做行为正直坦荡的君子,不做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18)、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19)、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0)、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3句关于时间的汉语成语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