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9句余光中诗歌作品有哪些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1 07:12:03 admin 阅读:59

导读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 1、余光中诗歌选集 (1)、P17:不将头垂下屈服任何的暴力,什么也不能替代我自由的歌声,要做无歌的苍鹰,暴风雨来时要直冲天顶。先生在诗人节写的这首《...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

1、余光中诗歌选集

(1)、P17:不将头垂下屈服任何的暴力,什么也不能替代我自由的歌声,要做无歌的苍鹰,暴风雨来时要直冲天顶。先生在诗人节写的这首《诗人之歌》,表达了作为一名诗人应该具备的铮铮风骨,请静静聆听这首《诗人之歌》,朗诵者:李梅。

(2)、对待传统,余光中的认识清醒,态度明确:“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他看清了“狭窄的现代诗人但见传统与现代之异,不见两者之同,但见两者之分,不见两者之合”的弊端。在传统面前,他是一位“知道如何入而复出,出而复入,以至自由出入”的“真正的现代诗人”余光中自谓“艺术的多妻主义者”“多妻”者,“转益多师”、全面借鉴之意也。他说:“‘转益多师是汝师’,善师者当如是。许多人自以为反尽了传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事实上他正在做着的恐怕在传统中早已有过了”余光中就是一个免除了盲目自大的“善师者”。屈原、李白、姜夔之外,余光中博采旁骛,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营养加以充分吸收,他的《月光光》、《摇摇民谣》、《乡愁四韵》、《民歌》、《乡愁》、《民歌手》、《踢踢踏》、《公无度河》等诗,采用的是《诗经》、乐府、民歌的语言形式,复沓回环,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他的《招魂的短笛》,用的是楚辞体。他中年时期的大量忧国伤时之作,表现出忧患黎元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分明有“少陵遗意”流露,儒家关怀现实、忧国忧民的思想,正是通过屈赋、杜诗下及余光中的。苏轼调和儒释道三家的圆融、豁达,和他豪放、清旷而又冲淡、谐趣的诗艺词风,也让余光中神往,“一卷东坡集”得他时时挑灯“细味”(《夜读东坡》),感悟良多。余光中有“情诗圣手”之誉,他写有情诗集《莲的联想》,还有《吐鲁番》、《双人床》、《雪崩》、《小褐斑》、《大度山》等大量言情并时涉性事的作品,缠绵、香艳、佻达乃至色欲,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柳永言情诗词大有干系,甚至散发出六朝宫体的气息。他的《孤独国》、《圆通寺》、《蠾梦蝶》、《听瓶记》、《漂水花》、《松下有人》、《松下无人》等诗中还恍惚可见玄言、禅诗的影子。乡愁、咏史、怀古,是他常常处理的题材,他认为“用现代手法处理传统题材的作品也是现代诗,且更广阔而有前途”(35);题咏、赠答、记游、写景,也是他喜欢的诗歌品类。篇幅所限,以上数端不便展开论述,下面仅就李贺对余光中的影响再略谈一二。

(3)、杨弦谱曲多取自《白玉苦瓜》这一诗集,先后有10首之多。《白玉苦瓜》诗集也是众多作曲家的“宠儿”,甚至有的诗歌出现一诗多人谱曲的现象。《民歌》有杨弦、李泰祥谱曲的两个版本。《乡愁》一诗谱曲的人数更是居余光中众诗之冠。笔者统计到至少有9位作曲家为之谱曲。1992年中央电视台除夕晚会旅法葡籍华人胡浩波演唱了《乡愁》,字幕未注明作曲者。1993年4月余光中会晤音乐家王洛宾,王洛宾将《乡愁》一诗谱曲并为余光中演唱。杨新民谱曲的《乡愁》获文化部1998年全国声乐新人新作创作歌曲(美声组)二等奖。李海鹰谱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是2002年央视8套开播的电视剧《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歌。2004年,香港教育事业家郑文德也将此诗谱曲,并邀请毛阿敏、杨洪基等人参与演唱,出版了专辑《十感乡愁》。作曲家沈亚威对《乡愁》也甚是喜爱,直到去世前还为之谱曲。晁岱健2006年底谱写了《乡愁》的曲子,2008年春就此曲还举办了“情中国——《乡愁》作品音乐会”。张倩也在《音乐创作》刊物发表公开曲谱。

(4)、正如现在许多人所意识到的,余光中的“乡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或者是时间意义上的“乡愁”。他的“乡愁”还在深深凝视着深厚绵长的华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地理与历史的“文化的乡愁”。“……中年人的乡思和孺慕,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不仅是那一块大大陆的母体,也是,甚且更是,那上面发生过的一切。土地的意义,因历史而更形丰富。”(《白玉苦瓜》自序)

(5)、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聘余光中为最高荣誉之客座教授。

(6)、21:卓越风姿,清雅神韵的莲,鼻翼里的清芬,是诗人在讴歌灵秀脱俗的爱侣,不仅爱其青春容颜,哪怕走入暮年,也欣赏其白发皱纹,只因为深爱她芳洁的品质,高尚的灵魂,欢迎李玲朗诵诗人的情诗《永远,我等》。

(7)、本书精选余光中八十组经典诗作,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涵盖各式风格手法。如脍炙人口的名篇《乡愁》,自况心境的《七十自喻》,咏怀历史的《寻李白》,表达美妙情致的《风铃》,回望江南春雨的《春天,遂想起》......篇篇精华,句句可诵。整本诗集充满文字的张力、想象的回旋、音乐的升降,记录了余光中温情、敏锐的生命观察,也镂刻下这个时代的生命历程及这块土地的变化。

(8)、《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9)、余先生来到了中国常德诗墙的《华夏新声》篇,察看选刻在那里的先生的名篇《乡愁》。作为台湾的杰出诗人,余先生的《乡愁》是被最早介绍给大陆读者的名篇,而这推介人便是李元洛先生。余先生抚摸着黑地白字花岗石的诗碑,沐浴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和人情,神情端庄地请摄影师为他拍照,李元洛先生也走向前去,两只紧握的手,牢贴着诗碑,照相机又记录下了这感人至深的一瞬。余先生从雕塑般的神圣中放松了自己,让满头的白发衬映他孩童般的笑脸,流露出率真的性情,说道,“我人在那头,诗刻在这头。”

(10)、但他一生的创作都在与自己争论。“中年时代/我一直在「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与「你知道自己不是谁」之间/寻寻觅觅/追求归宿/到了白玉苦瓜一诗/才算是「你知道你是谁了」”。 

(11)、女孩因物质而选择男人是可惜和浪费,她们失去了追寻自己是谁的机会,吃苦趁年轻才能发掘出身体里的宝藏,老了面临险境后悔晚矣!不要选“容易的路”,那其实是最艰难的。未经世故的女人习于顺境,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

(12)、余先生于1928年10月21日农历重九日生于南京,早年生活被战争搅乱。1937年随母亲到四川避难,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父母返回南京。

(13)、P10:一条珍珠项链系着余光中与夫人范我存共同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正是这些风雨艰难使这根爱的连线更加结实牢靠。结婚纪念日,诗人买下一串《珍珠项链》,并作诗送给爱妻,真情可鉴。诗歌朗诵《珍珠项链》,有请谢恋梅。

(14)、    迄今我成诗千首,乡愁之作大约占其十分之一。与此相近之作尚有怀古、咏物、人物等主题,数量亦多。在乡情之外,我写得很深入的主题还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自述、造化各项。因此强调我是“乡愁诗人”,虽然也是美名,却仍不免窄化了我。

(15)、P20: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寻根诗篇。诗人在故宫博物馆看见一件古代文物,白玉雕琢成的苦瓜,于是触发灵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赋予白玉苦瓜以诗意的艺术的灵魂。

(16)、挪用一个余光中的比喻来比喻余光中和他的文学——像一首唐人小令。一首精致、优美、玲珑圆转、无懈可击、不胜低徊的唐人小令,它没有乐府那样朴素,没有李杜那样深湛,也没有苏辛那样豪迈,但他是自己的。在文学的星空中,它稳稳地,有自己的位置。那些亮丽的文字中所包含的独特体验和精彩表述都只拥有一个名字:余光中。

(17)、  余光中:古典文学是我写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更是我写作语言的根底、骨架。不读文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何从吸收。不熟读古典诗、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已抵达怎样的深度、高度。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如果作者还通外文,而在恰当之处又引进方言俚语,那“八字诀”还可扩到十六字,加上“俚以见真,西以求新”。一位作者能掌握这么多语态,他的筹码当然比别人多,而文言正是一张王牌。

(18)、  余光中:意象与节奏,是诗艺的两大要件,必须齐备,诗才能生动而流畅。诗有意象,才不会盲;有节奏,才不会哑。意象、比喻、象征三者之间,常常不易区别。大致说来,意象较为单纯,象征就比较繁复。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唤起的视觉十分鲜明,但并无比喻。只是即事即景而已。又如欧阳修的《再至汝阴》:“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自首重来似故乡。”四句都以鲜明色彩开头,真是明媚极了,却不牵涉比喻。比喻必须主客呼应,虚实相生,才能成立。例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水是实,眉眼是虚,将山水拟人化,实者虚之,美感就在其间。更妙的是峰从山来,波从水起,巧接天然,戏法变得手脚伶俐,不留痕迹。再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是以月比人:月满光盈,但是月盈之后,逐夜转亏,也就是“减清辉”,正如情人害相思,也是逐夜消瘦,一夜比一夜容光暗淡。所以“思君”是实,“满月”是虚,虚实之间有夜夜来转位:望月要在夜晚,相思也因夜转深。至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象征,因为它虽然实指爱情的无怨无悔,至死不渝,但字面却是具体而生动的意象:蚕丝与蜡泪。我自己诗中的意象,上承古典诗词,旁采西洋诗歌,有单纯的比喻,也有较为繁复的意象结构。意象繁复,就需要更高的诗艺来经营。

(19)、在古代,诗词多能入乐歌唱,但如今弦歌音绝,幸得吟诵的传统仍在,古诗文内蕴的音乐美还能通过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吟诵感受到。余光中曾回忆儿时吟诵启蒙,父亲诵的是闽南腔,母亲吟的是常州腔,二舅父的乡音同于母亲,近于吴侬软语。中学时教授古文的戴伯琼先生则用川腔吟诵。尊长师亲的言传身教,使余光中自幼便与吟诵相亲相近,打下了深厚的旧学根基。他“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在少时余光中就喜欢吟诵古诗词;后来在国外教中文,也以朗吟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诗歌;独处寂寞的时候,也以吟诵抒情解愁。古典诗歌平仄、音韵、节奏等音乐之美,深镌于余光中内心。古代“歌诗”对余光中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有显明的直接影响,如《民歌》、《乡愁》、《乡愁四韵》直接吸收了《诗经》、乐府民歌的复沓章法。

(20)、P8: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黄河之间,心满意足地睡去。《当我死时》这首,诗人写于1966年的美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欢迎沈汇琴为大家带来深情朗诵。

2、余光中诗歌作品有哪些

(1)、1964 年与 1969 年余光中先生先后两度赴美讲学共四年。70年代年代台湾政局动荡,余先生受西方民谣音乐摇滚音乐影响,先后创作《江湖上》《民歌手》,成为当时诗歌「朴素民谣风」的旗手。

(2)、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听听那冷雨》

(3)、注1:2014年“光合作用”音乐会,由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作曲,何人作何曲不详。

(4)、当人的情感借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被人们所感知,就形成了二度创作。余光中的“乡愁诗”是诗化了的乡愁,当人们读他的诗,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时,所产生的情感又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乡愁诗”内容和情感的丰富性,使得人们从中自觉或不自觉抽取的内涵富有了弹性。从古典到现代,又回归古典,从地理到历史,再到文化,从个人到国家,又上升到生命感受,余光中“乡愁诗”的生命力一直在延续。

(5)、余光中可以无愧的是,他拥有一个诗意的人生。他的才气和余秋雨的才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他对自己身上的才气没有太多或太高的认识,他自然、质朴、率真、快乐地活着,读着,写着。他虽然追求永恒,但他从不直接跟永恒套近乎,他不想在永恒面前做自我介绍,他希望有一天永恒会叩开中国文学史的大门,怯怯地问道:“请问,余光中是谁?”

(6)、生时不能亲近大陆故土,故诗人设想死后归葬之,诗的前半即是屈原《哀郢》“狐死首丘”原型的展开;诗的后半则可视为对屈原《哀郢》“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几句诗意的改写。

(7)、   我用诗来写诗人,包括题屈原6首、李白4首、杜甫3首,更及于曹操、陈子昂、杜牧、李清照、济慈,以及现代诗人如周梦蝶、痖弦、郑愁予、罗门、张错、叶珊、陈黎、林或、流沙河等等。

(8)、余光中以自身的人生经历、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酝酿写就“乡愁诗”,其“乡愁诗”富有弹性的内容与形式,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诗歌风格。而“乡愁诗”的广泛流传,又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永恒的乡愁”,不仅仅是于诗人而言,“乡愁诗”更让我们看到了诸多炎黄子孙绵长难消的乡思。

(9)、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

(10)、在台湾文坛,余光中先生或许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家之一。虽然他自称“右手为诗,左手为文”,但大部分人心目中的余光中,还是一位吟着《乡愁》的诗人。

(11)、而余秋雨则对自己身上的才气有着足够的认识,他生怕单凭这一点才气还不能叩开永恒之门。于是,他采取了强行推门而入的办法,对着空洞洞的里面大声喊道:“永恒在吗?我是余秋雨!”他不断地在电视上亮相,到处发表演讲,总是处在新闻和热点的中心……他企图在热闹中引起永恒的注意,而永恒听到了他的声音,却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12)、在西子湾的家,他看着海面上的灯塔,和桌子上的台灯,思绪万千,《乡愁》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诞生的。

(13)、P5:《等你,在雨中》,堪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等你”,但全诗不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等你”的幻觉和美感。诗人崇尚莲的美丽与圣洁,将情感揉入古典之美,更显作品清纯精致。余音袅袅,情韵悠长。欢迎沈文峰带来这首《等你,在雨中》。

(14)、不论是幼时的颠沛流离,还是后来的辗转各地,“乡愁”一词似乎是永远伴随其身的。从前是家乡的游子,后来是大陆的游子,再后来是华夏的游子。即使后来能够重回故地,时间却从不会给人重现时光的后门。余光中的“乡愁”理所当然是多重的、复杂的。“乡”之一词,于他而言内涵太过庞杂,因此无论身处何方,他永远是一名怀愁的游子。

(15)、P16:先生除了在文学上的多管齐下,还表现于他在美术和音乐上的热情和造诣。把月光掬在掌,注在瓶,分析回忆,分析悲伤。诗歌赋予画面感,勾画出一幅凄惨淡白的海景月色图,取材于台湾童谣的这首《月光光》,掌声欢迎黄华进行朗诵。

(16)、实则不然。这首诗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写的。此时,他已年逾五旬。对故乡对大陆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17)、本文选自罗振亚,侯平《余光中“歌诗”现象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年02期

(18)、余光中对韵脚也很重视。有的以相同字词反复形成音韵美,如《车过枋寮》中的“甜甜”、“肥肥”、“累累”,《民歌》中的“听见”,《乡愁》中的“头”。有的诗作押每行末字韵,如《昨夜你对我一笑》的“ao”韵;《乡愁四韵》的“ui”“ong”“ai”“ang”韵。但新诗押韵本不严格,余光中这些入乐诗歌也未形成较统一的押韵规律。在修辞艺术上,余光中也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隐喻、象征、比拟、排比、对偶、反复,甚至回环、顶针等修辞格方面,运用和驾驭十分自如。这些修辞格的使用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余光中也善于运用拟声词、感叹词,如《踢踢踏——木屐怀古组曲之二》中的拟声词,《两相惜》等诗歌中使用了感叹词。

(19)、政治对峙导致的民族分裂,是滋生余光中大量乡愁诗歌的时空背景,他的乡愁主题诗歌中,浸透了渴望民族统一的爱国意识。这些乡愁诗的抒情主体,既是在思念亲人和家乡,又是在思念大陆和祖国。屈原式的乡愁和国爱,谱写出余光中诗歌的宏大交响乐曲的主旋律。他的名篇《乡愁》:

(20)、16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写给未来的孩子》

3、余光中诗歌内容

(1)、装饰华美的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它的一弦一柱都让我思念起青春年华。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如此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到无限怅恨呢?即使在当年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2)、龚自珍《最录李白诗序》说:“庄屈实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矣”指出李白诗歌思想情感、美学风格的渊源、内涵,可谓卓见。余光中师承李白,他的诗歌也杂糅了屈原、庄子、儒家、道教、侠义诸种观念的和艺术的因素。他的现实关怀来自儒家的入世济世思想,祖国情结来自屈原“一篇之中”三致其“存君兴国”之意的骚赋,他还写有不少像《呼唤》、《与永恒拔河》这样满盈“道心”之作,而他的《五陵少年》、《敬礼,海盗旗》等则迹近侠盗题材。滋育过李白的庄子文和屈原赋的超迈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体,行云流水的文笔,与李白豪放飘逸的诗歌一起,又滋育了余光中非凡的灵性和飞扬的才气;那“枕头下孵一窝武侠小说,血系中有一条黄河支流”的“五陵少年”,那“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撕下“公爵夫人的衬裙,揭掉伯爵的假发”的“海盗”,读来“虎虎有生气”也和李白笔下“一诺千钧重,五岳倒为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一样,为其诗作平添几多狂放不羁的蛮野之态,和“飞扬跋扈不知为谁而雄”之概

(3)、P4:当代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本诗的诗题来自与余光中的交往。1982年,余给流沙河去信:“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四年后,余写的《蟋蟀吟》中两行:“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触动灵感,流沙河写了这首诗,刊登在香港的《文汇报》上。掌声有请徐叶子、王一婵两位联袂精彩演绎。

(4)、面对屈原曾经行吟的滔滔沅水,又转身回望临江而立的镌刻在防洪大堤上的中国常德诗墙,余先生说道:“大堤抵御洪水,诗墙是抵御时光的”,是啊!诗人因为诗歌而长久活着,人类因为诗意而永远美好!

(5)、余光中说过:“要做一位中国作家,在文学史的修养上必须对两个传统多少有些认识:诗经以来的古典文学是大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小传统。”余光中诗歌创作起步于1949年春夏间的大陆,直接受到新诗的影响。但他对当时诗坛自由诗并不满意,“庆幸自己写诗是从格律诗入手,而非经自由诗入门”。新月派针对自由诗提出规范化的理论和实践,符合了余光中的期待。余光中在诗集《天国的夜市》“后记”坦承过自己与新月社诗人的师承关系,胡适、叶公超勉励过他,师长梁实秋对他的影响更是深远。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和闻一多,余光中也从他们音乐性的实践中吸收过经验和教训,“徐志摩的音调,往往铿锵有余,而柔婉不足,曲折不够。”闻一多诗歌节奏“或自由而至于散漫,或整齐而陷于刻板,尚未把握到适度的弹性。”余光中对新月派诗人有继承,更有创新,他在音调上刚柔兼济,节奏上富有弹性,探索出自我的发展之路。

(6)、诗中的“雨”、“黄昏”是姜词里写到的;“你来不来都一样”一节,就是姜词“情人不见”的意思;诗的结尾则直接出现了“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这样的句子,可见余氏莲池边的情诗与白石词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余诗琢炼的语言,雅致的趣味,的确很像白石。

(7)、一个人的故乡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这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他乡”。

(8)、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正如杨克所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9)、余光中有“乡愁诗人”之誉,他乡愁诗入乐也极多,包括《当我死时》、《江湖上》、《民歌》、《海棠文身》、《乡愁》、《乡愁四韵》。这些诗歌吟唱中国人的共通情感,忧伤又悲壮,影响力、传唱度也最大。现在台湾和大陆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对乡愁的理解已不限于海峡两岸分离之痛,更多指向童年、原乡,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还有一些诗歌是对人某种生存状态的描述。有的指向具体的人物,如《算命瞎子》、《向日葵》。有的既刻画出这某类人物形象,又是诗人自喻之作,如《民歌手》、《守夜人》。还有的更抽象,指向个人的选择和追求,如《火浴》、《小小天问》、《在多风的夜晚》、《祈祷》。入乐的绘景诗歌也不少,或传达对乡土的热爱,或暗含人生的感悟,前者如《车过枋寮》、《隔水观音——淡水回台北途中所想》、《让春天从高雄出发》;后者如《秋暮》、《望海》。还有部分入乐诗歌富有童真童趣,如《踢踢踏——木屐怀古组曲之二》、《雨声说些什么》、《摇摇民谣》。

(10)、一方面,余光中对故乡、祖国的风景民俗、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倾心喜爱,由衷赞美,悠然神往,陶醉其中,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也是导致他的诗中乡愁国爱无处不在的根本原因,他的《五陵少年》、《春天,遂想起》、《中秋月》、《北望》、《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寻李白》、《白玉苦瓜》、《中国结》等大量诗篇,都是乡愁国爱的出色表现;他这样看待自己创作中的咏史怀古、古今互证:“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一种历史归属感”这种打在“肚里”的“中国结”(《中国结》),“并不是回大陆就解得了的”另一方面,余光中对故乡、祖国历史文化的衰老,现实的封闭与贫弱,对毁灭文化的文革动乱,也深致忧思、怨望和讽刺、批判,据诗人自言,他的《哀龙》,“所哀者乃中国文化之老化,与当时极端保守人士之泥古、崇古”(8);1966年6月写于美国卡拉马如的《敲打乐》,由于出现诸如“中国中国你是条辫子”、“他们说你已经丧失贞操/服过量的安眠药说你不名誉/被人遗弃被人出卖侮辱”、“中国啊中国你逼我发疯”、“中国中国你令我早衰”、“每一次国耻留一块掌印我的颜面无完肤/中国中国你是一场惭愧的病”等一类诗句,“引起的误解甚至曲解最多……颇有一些只就字面读诗的人说它是在侮辱中国”,其实,这首诗不过是“作者有感于异国的富强与民主,本国的封闭与贫弱,而在漫游的背景上发为忧国兼而自伤的狂吟,但是在基本情操上,却完全和中国认同,合为一体,所以一切国难等于自身受难,一切国耻等于自身蒙羞。这一切,出发点当然还是爱国”他的《闻梁实秋被骂》、《凡有翅的》写文革动乱:“天鹅无歌无歌的天鹅/天使无颜无颜的天使/凡有翅的/皆被诅咒/……/凡驴皆鸣,凡枭皆啼/凡狼皆嗥,凡鬼皆哭/……/况且驴,以及枭,以及其他/以及厉笑的狼以及惨哭的鬼/以及红卫兵之外还有越南/以及死亡的名单好几英里以及其他/以及李白的脸上帖满标语/杀尽九缪斯为了祭旗/中国啊中国你要我说些什么?”置身局外并不会被“殃及池鱼”的余光中,对发生在祖国大陆的文革浩劫忧愤不已,这不正是他的爱国感情的不可遏止的流露吗?“患了梅毒依旧是母亲”(《忘川》),子不嫌母丑,余光中与祖国之间的母子血缘关系是永远割不断的。

(11)、余光中这些入乐诗歌的音乐美还体现在“重复”手法的运用上。他说:“‘重复’(repetition)是诗的一大技巧:叠句,半叠句固然是重复,脚韵,双声,半谐音,行内韵等等也无不是重复。”他的格律体诗、半格律体诗以及单节诗歌都存在“重叠”的句法,或者是叠句即同一句子反复出现,往往是主题句,如《昨夜你对我一笑》重复首句三次;《江湖上》4节都以“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结尾。这些入乐诗歌中更多的是半叠句,即句式一致,但词及词组有微调,达到重章叠唱效果。如《乡愁》“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句式的多次重复;《乡愁四韵》每节首尾“给我一……啊……”句式的重复。

(12)、余光中既在身份心境上认同屈原,创作上也表现出乡愁与国爱一体不分的屈赋精神。在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社会的关系秩序链条上,家是国的雏形,国是家的扩大。由家族的血缘伦理关系,衍生出国家的政治伦理关系,中国古代社会就此达成了家与国的统一。这种家国不分的观念体现在乡愁主题和爱国主题诗歌中,便是故乡情与祖国情的合二为一。屈原的《离骚》首开先例,作为与楚王同姓的“宗臣”,国与家在屈原那里是一个概念。屈原的爱国感情,是和宗族感情相联系的,《离骚》开篇对祖先的深情追认,就是他的宗族感情的自然流露。《离骚》后半部分展开诗人内心的去留矛盾冲突,在听从“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两美其必合兮,孰求美而释汝”的“灵氛吉占”后,屈原决心“远逝以自疏”,开始幻境中的远游,“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欲到最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的国家去寻求出路。但在离去的最后时刻,他“忽临睨夫旧乡”,只是在云端投向故乡一瞥,就把他“周流上下”的心灵翅膀收了回来,遂抱定“从彭咸之所居”的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故乡与祖国。他的《哀郢》,记述流放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在身世之感中尽情倾诉了不忘故乡和祖国的深沉悲郁之情:“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故乡情与祖国爱,已成为诗人须臾不忘、生死以之的终极关怀。

(13)、P9:一曲《乡愁》传遍天下,可谓朗诵者们最爱的篇章。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从邮票、船票、坟墓再到海峡,情感层层叠进,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请出《乡愁》的朗诵者:杨君武。

(14)、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15)、(3)(28)《莲的联想》新版序《夏是永恒》,《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81页。

(16)、《英美现代诗选》依据1976年的版本,重新编选,部分诗作重译,并新译多首诗作,调整顺序,从99首增加到179首。《守夜人》则是从余光中十三本诗集及尚未集结成册的诗作中,精选诗作,其中有部分改动。

(17)、  余光中毕业于外文系,又长期任职于外文所,专业领域是英美诗歌。他曾说,白天教英文,晚上却用中文写作。外文专业对他创作中文诗歌有什么影响?

(18)、《风铃》看上去像首情诗,有不少人把它作情诗来看。

(19)、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他的诗早已越过了“浅浅的海峡”,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部分诗歌由作曲家引入歌中,被广为传唱。余光中对诗与歌的结合有自觉的意识,他说“诗是一个蛋,歌是一只鸟,孵出来的新雏,鲜羽夺目,妙韵悦耳,使听的人感到兴奋而年轻。”余光中的许多诗歌朗朗上口,有的诗歌甚至是刻意为歌之作,他诗歌的入乐正呼应了“歌诗”的传统,由余光中拓展的现代“歌诗”创作现象对当下诗歌界和音乐界都有启发作用,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

(20)、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4、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乡愁书写,城市书写

(1)、P22: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在美国读书,在校园里创作《江湖上》,充满着对人生对国家的茫然无奈之感。最后一首作品《江湖上》,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翦凝刚老师为大家朗诵。

(2)、在诗集《隔水观音》中,余光中一连写下《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三首诗,在诗集《梦与地理》中又有《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一首。这几首诗均属于余诗中最见天纵才气、最为狂放不羁一类作品,殷璠谓李白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读余光中此类诗亦有同感。形式上,这几首诗采用诗人“中年以后”常用的“长段”或“从头到尾一气不断的诗体”,这种诗体成为余诗的“一大‘基调’。其来源,恐怕一半是中国古典诗中的‘古风’,一半是西方古典诗中的‘无韵体’。这种合璧诗体,如果得手,在节奏上滚雪球,回转不休,有一种磅礴的累积感”七言古风是李白最擅长的诗体之大篇长句,开阖自如,腾挪变化,奔放舒张,余光中这几首题咏李白的现代“古风”亦是如此,像“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阴山动/龙门开/而今黄河反从你的句中来/惊涛与豪笑/万里滔滔入海”(《戏李白》),气势与情调可谓得李白七古之神韵。内容上,这几首诗以李白生平和传说为主,虽古今虚实交错莫辨,也并非一味狂放诡谲,而是和李白诗一样“言多讽兴”的像《念李白》第三段:“纵盛唐正当是天宝/世人对你的窃笑,冷笑/在背后起落似海潮/唯你的狂笑压倒了一切/连自己捶胸的恸哭/你是楚狂,不是楚大夫/现在你已经绝对自由了/儒冠三千不敢再笑你/自有更新的楚狂犯了庙规/令方巾愕然都回顾”。像《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所写:“这几年交通意外的统计/不下于安史之乱的伤亡”、“诗人的形象已经够坏了/批评家和警察同样不留情/身份证上,是可疑的‘无业’/别再提什么谪不谪仙”、“高力士和议员们全得罪光了/贺知章又不在,看谁来保你?”、“出版法哪像交通规则/天天这样严重地执行?/要不是王维一早去参加/辋川污染的座谈会/我们原该/搭他的老爷车回屏东去的”。其中包含着历史批判、现实讽刺和对世道诗运的感慨。在这几首题咏李白的诗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寻李白》:  

(3)、1968年,余光中、妻子范我存与四千金在台北厦门街自家後院合影。(从左至右是大女儿珊珊、小女儿季珊、二女儿幼珊和三女儿佩珊)

(4)、对于写作意义,他还曾写道:我写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喷嚏/却平空喷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乐/我写作是为了炼石补天。

(5)、预计明年九十大寿出版的新书《从杜甫到达利》,是一本评论集,范围从诗评到画评。

(6)、余光中早年写古典诗,后又转写现代诗,然而,他的诗其实可以算得上是现代的躯壳中流着古典的血液。有意思的是,他年轻时曾攻读外文系,后又多次赴美学习交流,但最终回首重拾东方的古典。在文学上,尤其是在诗歌上,他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这就是余光中诗歌的迷人特质,后又引来不知多少人来研究。民国时期走来的文人,不说在中国古典文学上造诣深厚,也大都于此系统学习、深谙于心,而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他们又匆匆奔向西方文化的领土,中西文化的碰撞总在有心人的笔下绽放出耀眼的火花。这点深刻体现在他后来所主张实践的“新古典主义”中。而“乡愁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一方面是对古老东方大地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对悠久华夏文化的怀恋。余光中作为现代人,取自中国古典艺术的血液,以现代的诗歌形式来表现其内容,这就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了一个古与今的沟通融合。

(7)、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8)、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9)、“在中国人行路难的时代/我竟何幸/作异域的逍遥之游”

(10)、(29)《谈新诗的语言》,《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76页。

(11)、今年3月国立中山大学举办“诗情乐韵余光中”,余光中朗诵诗作

(12)、 你不是谁,你是一切。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如果你保持清醒,而且屹立得够久。你是空无,你是一切。

(13)、焦桐对余光中的“乡愁诗”的发展分布做了如下的分析:“早期诗作较少涉及乡愁母题,仅《五陵少年》中的〈五陵少年〉和〈春天,遂想起〉。大致从《敲打乐》开始升高乡愁母题,到了《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拔上了高峰,《梦与地理》以降,题材上的‘本土化’愈益明显,第十六本诗集《安石榴》(1996年)各种题材并陈,‘台湾心’的比重甚于‘中国结’。大致上,愈晚期的作品乡愁指数愈低,《安石榴》中勉强列入乡愁之作只有〈宜兴茶壶〉〈金陵子弟〉〈召魂〉三首。起初,乡愁还只是怀念,〈坐看云起时〉追忆江南,意谓目前生活的台湾,两个母亲分别在海峡两边召唤。后来,乡愁的咏叹,变奏为感时忧国的沉吟,对人的关注远远凌驾于对国的信仰。”余光中的早期诗作较少涉及“乡愁”主题,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愈晚期的作品乡愁指数愈低”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互通,回到大陆的次数增加,地理上的“乡愁”之感反而不再如从前那般,但是,时间意义上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却是依然存在的。

(14)、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

(15)、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16)、巴蜀民歌给了余光中音乐上的感悟,潜移默化滋养着他的诗心。他不仅聆听,而且和同学们平日也常哼着民谣或抗战歌曲。巴蜀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远古的《候人歌》、周武王时期的《巴渝舞曲》、战国时的“下里巴人”、到唐宋盛行的《竹枝词》、明清城市小调,再至吸收民歌传统的四川曲艺,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进。余光中1949年创作的《扬子江船夫曲》,在标题之下,他特别标注要“用四川音朗诵”,诗歌中回响着他少时听到的川江纤夫号子声。余光中更称《乡愁》“就像是一首现代化的竹枝词”。民歌讲究对仗,语气助词、拟声词多,节奏感强,内容直白,多和劳动、爱情相关,这些特点在余光中诗作中也有反映。

(17)、他在1992年首次应邀回了一趟大陆。此后20余年来,回大陆60余次,获颁20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18)、《乡愁四韵》一诗至少有杨弦、罗大佑、张炫文谱曲的三个版本。罗大佑谱曲的《乡愁四韵》最广为人知,此歌收入他1982年专辑《之乎者也》里。1973年,张炫文采用了歌仔戏风格为《乡愁四韵》谱曲,同年在台湾省教育厅“爱国歌曲征曲比赛”中获奖,由女高音刘塞云公开演出并收入她个人专辑。《白玉苦瓜》诗集中的组诗《戏为六绝句》之四《秋暮》被郑华娟谱曲,由施孝荣演唱;这一诗集中《守夜人》则被许翔威选中谱曲。

(19)、“对称体”诗歌数量相当多,包括《灵魂的触须》、《回旋曲》、《江湖上》、《民歌手》、《民歌》、《乡愁》、《摇摇民谣》、《乡愁四韵》、《隔水观音——淡水回台北途中所想》、《踢踢踏——木屐怀古组曲之二》、《在多风的夜晚》、《望海》。余光中善于将一种节式多次反复,诗节内部诗行参差不齐,但节间之间是对称的,显得整齐又有变化。其中最典型的是《乡愁》,这也是余光中影响最大的诗歌,其形式上完全对称。诗歌一共4节,每节4句,相应节的行数、字数一样多。这些诗歌诗节都不会太多,2—4节为主。《望海》更只有一节,每两行自成一组,各组对称。个别诗作节数偏多,如《回旋曲》6节,《隔水观音——淡水回台北途中所想》9节,这会增加传唱的难度。“对称体”诗歌也偶有破格现象,使诗歌整齐中有变化不显刻板。如《江湖上》第三节破格。《民歌》第三节“还有我,还有我”的重复和逗号的出现,与其他诗节略有区别。《车过枋寮》第四节破格,由每节11行变为5行,形成参差之美,此诗前三节诗行过多,入乐困难,杨弦谱曲时做了删行处理。

(20)、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5、余光中的创作主题

(1)、《他们在岛屿写作》是介绍台湾文学大家的系列纪录片,最初2011年制作的有6部。分别是:以林海音为主题的《两地》;以周梦蝶为主题的《化城再来人》;以余光中为主题的《逍遥游》;以郑愁予为主题的《如雾起时》;以王文兴为主题的《寻找背海的人》;以杨牧为主题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2)、当余光中面对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只“白玉苦瓜”,吟出“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时(《白玉苦瓜》),我们毋宁把这诗句看作一种象征,他那屈原般的对故国九死不悔的执着的爱,已经全部凝聚到创造中国新诗艺术上,他要做承继屈原开创的伟大诗歌传统的“肖子”,这是他作为“茱萸之子”对乡土对祖国的大爱!可以这样说,余光中正是以屈原般的炽热爱国情感,倾其全部才力,以诗歌和文学创作的方式,来发抒、寄托对祖国的挚爱,来报答祖国历史、文化、诗歌的养育恩泽,来接续传统诗国的光荣,创造出比美楚骚、唐诗、宋词的辉煌的现代新诗艺术,使自己无愧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诗国的列祖列宗!对祖国历史、文化、诗歌的爱,是余光中创作的内驱力和第一推动力,没有这种爱,就没有余光中向西方出发的现代寻求,和他及时告别西化的“浪子回头”,也没有他熔古今东西于一炉的卓越诗艺。

(3)、余光中诗歌有很强的音乐性。香港学者黄国彬说:“论诗的音乐性,在新诗或现代诗人丛中,直到现在,我们还找不到一位诗人同余光中颉颃。”杨弦也说:“余光中在1974年出了诗集《白玉苦瓜》,它跟以前的诗不大一样,很多首都很对称,很有韵律,很适合谱曲。”余光中也多次撰文论及诗歌的音乐性。他说:“一个民族,岂能让自己的缪斯哑掉?”“所谓音乐性,可以泛指语言为了配合诗思或诗情的起伏而形成的一种节奏”。而“决定节奏的一半因素是段与段,句与句(或者行与行)之间的相对关系”。他对诗歌音乐性的认识与歌词特点很接近。歌曲多为一个曲调搭配不同歌词,以形成回环往复的演唱效果。这就要求歌词各节对称,句式大体一致,如果有不一致处,也最好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以便作曲家以副歌形式处理。余光中的入乐诗歌以格律体诗歌为主,段与段、行与行之间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各诗节诗行顿数和字数大体整齐的“均齐体”诗歌;二是各诗节对称,相应诗行顿数和字数相对整齐的“对称体”诗歌。

(4)、“均齐体”诗歌有《算命瞎子》、《昨夜你对我一笑》、《珍妮的辫子》、《两相惜》,为了避免此类诗歌往往会出现的呆板僵化问题,余光中都做了破格处理。前三者是他早期诗歌代表,明显受到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部分诗行长短不但都做到了相对整齐;后一首《两相惜》则是他有意创作歌词,借鉴乐府使然,每句八字三节,偶以“哦”字打破诗歌“豆腐干”结构。《昨夜你对我一笑》第三节破格较多,周蓝萍将其修改后谱曲,形式上变得更为整齐。

(5)、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为余光中《灵魂的触须》(谱曲时改名为《当你爱我时》)、《民歌》(谱曲改名为《传说》)、《海棠文身》、《踢踢踏——木屐怀古组曲之二》(谱曲改名为《小木屐》)数诗谱曲。《海棠文身》收入齐豫1982年的《祝福》专辑。《当你爱我时》收入1983年发行的《唐晓诗专辑》,由唐晓诗、李泰祥合唱。《传说》收入齐豫1982年《祝福》专辑,1982年获台湾金鼎奖歌词奖。《小木屐》也收入《唐晓诗专辑》,1984年获金鼎奖歌词奖。

(6)、《乡愁》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7)、他曾说:“旅行也好,定居也好,如果这个地区你没有写文章,这个地区在某种意义上就不是你的。”

(8)、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9)、我们当然能够从很多社会政治乃至诗人本人的人生经历来切入,但如果落实到诗歌本身,我们或许应该说:诗人把“乡愁”写得动人了。

(10)、《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因此,《乡愁》中的“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

(11)、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

(12)、   余光中:单纯的抒情,凡诗人都会,但是怀古咏史、评断人物的诗,则于抒情之外还要有见识,才能把一个人物放在他时空交织的文化背景上来评价。一味直接地褒贬,会失之武断或浅露,真正的高手应该知道如何即景、即事、即物,左右逢源、前后呼应地把描写和叙事穿插得生动感人。行有余力,诗人还可以加上幽默、调侃的谐趣。

(13)、(34)(39)《古董店与委托行之间》,《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92页,第300页。

(14)、在台湾,余光中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也在这里与“来自江南的表妹”恋爱结婚。他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开始平静展开,但在一九五八年的近一个月间,长女姗姗的出世与母亲的病逝接连而至,不可抗拒的生命的消逝与携着希望的新生一同扑面而来,悲喜之间一时难以言说。而也在这一年,他获得了亚洲协会奖金,怀着复杂的心情,前往爱荷华大学进修一年,开始了他的美国之旅。一九六四年,余光中又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两年,先后在伊利诺、密西根、宾夕法尼亚、纽约四州讲学。一九六九年,他又第三次赴美,被美国教育部聘为科罗拉多州的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和寺钟学院客座教授。这三次的赴美经历,既是一次与西方文化的亲密接触,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去国离家的滋味。这不仅是从地理距离上所谓的“他乡”遥望“故乡”的情思,更是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的寂寞。这段美国时期对他的影响巨大,他最终选择成为“回头的浪子”,重回古典的怀抱。

(15)、1961年发表长诗《天狼星》,引发与洛夫的新诗论战,整个六零年代的台湾新诗都处于不断的论战之中。《再见,虚无!》创作于这一时期。他开始追求一种「新古典」的诗歌审美。

(16)、我猜这大概是他送给自己的一个生日礼物,没想到这竟成了他最后一本书。

(17)、P13:《星之葬》,描绘了星光、萤火虫、宫灯,这首诗里,作者从仰望星空感悟到对永恒者的敬畏,生命短促的感慨和些许隐约的无奈。掌声欢迎朗诵者:郭晖。

(18)、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从表达上看余光中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慕蓉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20)、“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一个主题,然而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乡愁其实也有不同的形态。

(1)、您明晰千古,坚定为英特纳雄耐尔生生不息

(2)、  余光中所写近千首诗中,咏写人物的诗歌是很重要的一类,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不仅数量有近百首之多,且古今中外,身份各殊。这类诗,除了极少数篇目是以传说中人物为吟咏对象之外,其余都是写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有些您所心仪的人物甚至赋诗多首。这些诗,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方法,或选准角度,侧笔切入;或抓住特点,于细节中见风神。取材广泛,构思巧妙。比如那首被许多论者推崇的《寻李白》开头两句“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即以电影特写手法,把久远的历史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而其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些诗句淋漓酣畅,所蕴涵的磅礴大气竞直逼唐宋豪放诸家。诗歌是一种空灵的艺术,而他所写又实有其人。他在诗歌中是如何处理这种实与虚之关系的?

(3)、(24)卞之琳《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16页。

(4)、余光中先生逝于高雄,他对高雄西子湾的热爱和眷恋或许超过任何一个地方,他说国立中山大学是最适合作诗的地方。

(5)、“乡”者,故乡、原籍、出生之地。从狭义上来说,“乡”可以仅仅指代自己的故乡,即出生、生活过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乡愁”是一种私密的、个人的情感。从广义上来说,又可作为两类看待——空间上的“故乡”和时间上的“故乡”。从空间角度来讲,与故乡相对的是他乡,而当我们放大整个空间视角时,故乡的范围也就随之放大了。一个人的故乡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这往往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他乡”。而从时间角度来看,故乡往往交织了岁月的痕迹与时间的记忆,这类不可回溯的事物最终成为人们在今后“求而不得”的执念。而在许多情况下,人所谓的“乡愁”总是将上述事物纠缠其中,难分难解。因此,一个人的“乡愁”往往是复杂多面的。一处故乡,一名游子,万般愁思。

(6)、余光中先生曾三次来到过常德。1999年中秋,余先生来到了中国常德诗墙,面对蔚为壮观的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余先生心潮澎湃,挥毫题写了《诗国长城》四个大字。

(7)、余光中被认为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他的诗歌题材与风格多变,因此很难归纳出一个统一的特色,但分析他流传较广的几首“乡愁诗”,如《乡愁》与《乡愁四韵》,就会发现这类乡愁诗的语言简洁质朴却又不失意趣。尤其是在大陆广为流传的《乡愁》,让人不禁联想起人们自古至今都广为传诵的李白的《静夜思》。余光中认为优秀的现代中文,应有“文言文的简洁浑成,西语的井然条理,口语的亲切自然。”诗歌质朴易懂,也就扩大了接受者的范围。同时,除了诗集这一传统的传播方式外,余光中的“乡愁诗”有相当一部分被谱成了歌曲,而他也十分重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他在《白玉苦瓜》这本诗集的后序中提到“凡是成功的现代诗人,没有一位不是在音乐性上别有建树的。”他认为歌“是现代诗大众化的一个途迳”。他的《乡愁四韵》《民歌》等诗都曾被谱成了歌,广为传唱。此外,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乡愁诗”,其他文学作品的传播也越来越方便。

(8)、余光中骚情雅意,与屈原关系最深。因为余光中清楚,自己作为一个中国新诗人,承继的是屈原的精神和诗美的遗泽。他写给屈原的作品有多首,《淡水河边吊屈原》是1951年诗人节所作,《水仙操——吊屈原》写于1973年端午,《漂给屈原》写于1978年4月,中间是近30年的时间跨度。对屈原,他无限景仰:“江鱼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他十分理解屈原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无上价值:“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淡水河边吊屈原》);越到后来,他越感受到和屈原的深刻精神联系:“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从上游追你到下游/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你流浪的诗族诗裔/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漂给屈原》)。这种深刻的精神联系,缘于他和屈原在身份、心境上的契合认同。屈原遭受流放、行吟泽畔的经历,“国无人莫吾知兮”的孤臣孽子的被遗弃感,和他对祖国、故乡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无限热爱之情,都让余光中产生共鸣。有人认为余光中自比屈原并不恰切,其实是缺乏对余光中生平遭际的深入理解和细致体贴。

(9)、(20)《姜白石词校注·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第7页。

(10)、各位领导、嘉宾及朗诵提高班的学员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昕霖!

(11)、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

(12)、屈原的祖国之爱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爱中有怨,强烈的热爱眷恋之中包含着清醒深刻的批判意识,司马迁《屈原列传》指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班固《离骚>赞序》说屈原:“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李白《古风》谓:“哀怨起骚人”。都看到了屈原赋作对楚国“数化”的昏君、“偷乐”的d人和黑暗政治现实的怨愤、指责,当然,这一切仍然是基于对怀王、对楚国的最深厚的爱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证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离骚》)。余光中的乡愁主题诗歌,亦是爱与怨的复调变奏。

(13)、便是把乡愁主题所包含的亲情、爱情、乡情和祖国情融合为语言虽然浅白,内涵却显得极为厚重。加之在形式上采用了由《诗经》作品确立的具有“原型”意味的复沓章法,更使这首诗易于流传。他的《当我死时》:

(14)、                                           

(15)、席慕蓉的《乡愁》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16)、12:李白,是中国诗史的旷代奇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先生所寻觅的,如诗人自己所说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也是我们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请聆听《寻李白》,有请唐静老师和梅扬浠同学。 

(17)、“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这是余氏诗歌标本式的句子,像是从词演化过来,其实是余光中自出机杼,句子的枝头摇曳着灵气与才华。

(18)、https://jinshuju.net/f/m4WVpA

(19)、(4)(21)(22)(《莲的联想》代序《莲恋莲》,《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85页,284页,286页。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11句关于回忆的句子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