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4句佛家三者的区别在哪里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9 10:07:24 admin 阅读:59
佛家三者的区别
1、佛教分哪三种
(1)、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2)、“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4)、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5)、老子说这秘密的文字也很多,比如他说:无为、无我、清虚、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6)、作为禅宗代表经典的《六祖坛经》,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7)、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8)、认为有八种苦,生苦、老苦、疾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清除痛苦的方法: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9)、而东方的仏家和道家,却给人提供了一种向自身心之内,圆满验证万物真相真谛的可能。
(10)、(其他):《地藏经》,《长阿含经》,《药师经》,《佛遗教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说出家缘经》,《无量义经》,《佛说老女人经》,《四十二章经》,《行法经》。
(11)、比如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示现成佛。我们现代众生的福报不具足,就看不到殊胜的化身佛释迦摩尼佛,而在有信心的众生前显现善知识相、文字相。我们现在修学佛法,开悟的话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的化身;成佛的话能够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
(1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13)、比如说,整个宇宙依靠虚空而存有,虚空是无依无住的,没有虚空就没有地方成立三千大千世界,宇宙就无有依存。有了虚空才可以有三千大千世界,才有宇宙。
(14)、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15)、佛陀将世间法总结为:八法曰,有世八法随生回转,云何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当求方便除此八法。
(16)、道教不等同于道家,道教传承了道家养生的思想,体现了真我的意识。而道家的思想范围更广大,强调无为,无为,即出世,其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探求人和自然的关系。
(17)、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18)、智慧之学,有点皮毛,就已经足够一个人开心过活了。用香港电视剧的台词说,一个人最紧要的就是开心。
(19)、诸如此类的回答,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罗列了,好笑之余,我又深感无奈,有时真想问他们一句:究竟你是要学道,还是要学术呢?
(20)、用道家的话叫:道法自然、真常应物。用仏家的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心观照。
2、佛家三者的区别在哪里
(1)、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2)、认为:一切都处于,无时而不移之中,否认物质的稳定和差异化。
(3)、报身是圆满报身,所谓的圆满是指五种圆满:本师圆满为法身普贤王如来;处圆满是为庄严佛土;法圆满都是大乘法,没有小乘法;眷属圆满是所有眷属都是一地到十地菩萨;时间圆满是指恒常不断在传法。法身、报身永远不灭的;化身缘着众生显现,是不圆满的,应众生的福报不同而生灭。
(4)、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5)、道家文化——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6)、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8)、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9)、这些人并没有设计什么,刻意要搞个什么教派宗门啥的,都是随缘就势把事情办了。
(10)、不过是文字所用不同,表达不同而已,为张三李四王五都能各自看懂。仏道都是彻万法根源的大道,他们两家都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哲学、超越了科学、是人类可以藉由此通达生命真相,回归本质的伟大学习系统。本质上,两家都有诠释地极其精彩透彻的经典,道家一本《道德经》已经足够,仏家更是无数经典,如能读懂,你会慨然感觉到,这才是人类的伟大文化,其余不过空花水月而已。
(11)、现代人把修道看得太简单容易了,上面他们所回答的这些内容,根本和修道没什么太大关系。比如说,想强身健体,那可以去做一些体育锻炼,或者去学一些内家或外家拳术,想治病救人,那可以去学些医术啊,要是觉得专业学医太麻烦,那现在流行的很多简单实用的传统中医技法都可以治病,例如刮痧、推拿、艾灸等等。如果说喜欢传统文化,那也用不着修炼,到象牙塔,宗教研究所或是佛学院去不是更好!至于说想修身养性,那方法就更多了,没事的时候打打太极拳,在家里写写毛笔字,或是一个人静静的看会书,都可以嘛!要是说觉得活着太累,做人没意思,想学道落得清静自在,那我得说,学道更苦,更累,修道乃大丈夫所为,绝非一般人可行。连尘世中这点苦都受不了,那修行之苦更加不要说了,真以为学道是件很好玩,很惬意的事啊!
(1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3)、如何获证三身呢?智慧是修法身的方法、方便,发菩提心、积累福德资粮是修色身的方便。要成就法身、色身果位,就要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二者缺一不可。
(14)、 第六:强调不可纵欲。“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15)、我们为什么要学道,我们在红尘修心,在静处炼法,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脱离轮回,了脱生死,证悟大道,而不是求富贵福禄。难道当年黄帝以帝王之尊万里求道于广成子,神光跪立雪地断臂求法于达摩祖师,求的是人间的富贵福报吗?所以,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明白学道的终极意义,只有这样才不会走入邪路,误入歧途。
(16)、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17)、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18)、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19)、我行礼道:先生可是老李,他笑着说:不要客气,不要来这一套俗礼,叫我老李头就好。
(20)、西方许多科学家选择在实验室里,在宇宙航天天文科学系统的研究里,去寻找这个东西。
3、佛家和佛教的区别
(1)、道教是以道家思想,黄老思想为基础,杂糅神仙精怪,练丹求药的宗教,成形于东汉末年。所以,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从道教中得来的。
(2)、道家于是说:返璞归真,仏家于是说:借假修真。
(3)、“孔子的思想很多都是从道教上得来”这句话不太妥当。
(4)、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即:种性(梵gotra-stha)、入(梵avati^rn!a)、未净(梵a-s/uddha^s/aya)、净(梵s/uddha^s/aya)、未熟(梵a-paripakva)、熟(梵paripakva)、未定(梵a-niyati-patita)、定(梵niyati-patita)、一生(梵eka-ja^ti-pratibaddha)、最后身(梵carama-bhavika)。
(5)、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6)、他指着一条小山路说:你自己沿着这条小路一直走,看到很多松鼠的地方就是了。
(7)、明白了法的重要性,下面再谈一谈法和术的区别。法在术之先,先有法,后有术。术是法的分支,也是法的某种运用手段。术重在用,而法则重在修。也可以粗略的把法看做是术的一种集合。任何一种法,都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其中涵盖了很多种术。所谓法术法术,没有法在先,哪里来的后面的术呢?可以说,一法成,万术全。同理,大道成,万法成。如果说只是想学专门的护身、驱邪,或招财,实现单一的某种功用,这就是在追求术的功用了。
(8)、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9)、孔子在世时曾多次向老子求教,求的是礼。道家是老子创建的一个学说,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
(10)、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11)、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12)、一来是因为这条路,不是你想走就可以走的,二来,你又是否了解真正的修道是什么样子吗?有人问我,说:“某某大师传的某某道法怎么样?”我哈哈一笑,说:“那,也能算是道法吗?”对方不解,说:“我练了以后也有效啊,给人治病的时候画符在水里,人家喝了也有反应啊。”我摇摇头,说:“那不是道,也谈不上法,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术罢了。”对方又问:“那什么是术呢?”我沉默了,不是不想解释,而是对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几句话是解释不清的。但现在,我不得不粗浅的解释一下了,因为实在是太多的人由于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以至于误入歧途了,我看着也痛心。
(13)、使者:真主没有对他们直接下达命令,他们也无自己的经典和教律,但他们能深切领悟并遵循前代钦圣的准则,并在言行修养方面以此律己教人,是为“显扬知能”的圣人。
(14)、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15)、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6)、当一个人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超越人类的一切所谓知识和学问,直接通向终极答案,会不会兴奋激动无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真正向往仏与道的原因,那种活了一辈子,搞不清楚到底一切是怎么回事的迷茫,有机会得到解决,生死烦恼都有机会解决了。当然开心。
(17)、还有一种情况也能见到阿弥陀佛的三身:对阿弥陀佛很有信心,虽然没有证悟空性,也没有证到一地菩萨,但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就可以现量见到阿弥陀佛的化身,再修行见到报身,再修行成佛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法身。
(18)、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集大成者为庄子。
(19)、使者:是向人类传警告和报喜信,信奉同一宗教,同一真主,反对信奉多神和崇拜偶像,只坚信、崇拜独一的真主,教化人类不要以物配主,要遵循正道,行善止恶,善者将报以天园之乐,恶者将惩以火狱之苦。
(20)、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义:佛教是宗教没有疑义,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与道家存在异同点,因为道家指老庄之学,而道教却并非老子本人创立的;至于儒教作为人文宗教,由于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认说儒家文化带有宗教性质。
4、佛家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1)、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2)、“佛法”是指导人们走向圆满觉醒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身心修行从而使修行者达到开显本有智慧以实现生命之究竟觉醒与人生之终极关怀的生命科学。
(3)、最重要的是,这两家在方法上的总逻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自然无为。
(4)、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5)、回答五: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神秘文化很感兴趣。
(6)、韩非子,主张:治国法令要明确,执法贵在严明。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遺匹夫。要重刑而少赏,知人善用。实行中央集权,因事责功,暗中监督。
(7)、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8)、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9)、2)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10)、穷宇宙、彻生死,是许多人一生想要的梦想。古代说法有很多,比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实也就是要活出个终极答案。
(11)、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12)、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13)、比如道家看似注重性命双修,仏家又何尝不是呢?比如仏家注重空性唯心,道家又何尝不是呢?
(14)、佛法有云,只要是劝信众生一心向善,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人用恶法,恶法亦善,恶人用善法,善法亦恶。有易经的时候,还没有道教呢,所以道士把易经归为自己的学说,是有些盗窃思想意识的,至于太极图和阴阳鱼,都是道家的运用了易经的思想。从总体来说,易经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儒家思想发展了易经,可以说,易经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接近儒家,历代大儒为易经做注的比比皆是,比如,宋代的朱熹、王安石、三国的虞翻、汉代的董仲舒、近代的俞樾、等等国文化的源头
(15)、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儒家讲的是修身,道家讲的是练气,佛家讲的是养心,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16)、佛教与道家有相似相通处,佛教进入中国得益于道家的接引,佛教教义的中国化与道家、道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佛道相争相融的结果。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无”诠释了佛教的“空”。
(17)、关于“佛教的很多思想又受到了孔子思想及中庸观点的影响”。
(18)、修行之人,可以通过练术、修法来一步步触摸、领悟大道。比如说止痛,对于高手来说,并不需要特定去画符念咒,只要功力到了,起心动念即是法,心里想一下就可以止痛,符咒都是多余的。另外,术法并非不能用,只要用之济世救人,偶尔用之也无妨大道。关键是,即使修炼或运用这些术法,自己的这颗心,也不可须臾离开大道,不能想着要以术来谋财图享受。否则,术的层次不但要降低,在运用时的灵验性也要大打折扣。如果心系大道,即使这些术法平常不怎么修炼,真正要用起来的时候,也是灵验非凡。
(19)、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20)、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5、佛家 和
(1)、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2)、佛家是外来宗教。是在中国唐朝开始修建传入我国的。唐玄宗派唐玄奘出使西域学习佛教思想。回来后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推广。到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3)、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我便和他告辞,走进这条山路,一路上只能够容得下两只脚的宽度,两边尽是松柏翠竹,樟桐桑榆,一缕天光从树荫上射下来,斑驳的光影,让我越走越是迷糊。
(5)、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6)、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7)、(净土宗):《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楞严经》。
(8)、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道教的名称来源,一是起于古代之神道,二是起于,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教求成仙,求长生之道.道士是道教修道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道教人物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及黄帝 老子,庄子等等.等等.
(9)、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10)、圣人创教,贤人立言。一场修行,追求心灵的自然、豁达与宁静。
(11)、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12)、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13)、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佛陀在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14)、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15)、佛教以入世求超脱,道教以出世之心入世。佛教是万法如一总归寂灭,道教却是师法自然人各有道。
(16)、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17)、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18)、(天台宗):《法华经》,《大智度论》,《大般涅盘经》,《大般若经》。
(19)、他笑着说:你说这个歌啊,是后山守山人老李头教给我的,他倒是像个神仙,你不如去访访他,或许有点收获。
(20)、佛教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
(1)、报身佛:卢舍那佛,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3)、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4)、所有佛的法身都是同体的,入到法身境界上面,佛佛都是一体的,所以成佛了就能够见到佛的法身。成为登地菩萨以上,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报身——无量寿佛。
(5)、道教起源主要集于了四个方面的思想渊源: 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极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祇和人鬼的神灵系统,巫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先民以为疾病是有鬼附身,需用巫术加以祛除,巫师可以与鬼神沟通。降神、解梦、驱鬼、祈雨、占卜、祈福、除灾等巫术为道教起源奠定了基础。 神仙思想和成仙方术。在《庄子》中有“神人”“至人”“真人”能轻举独往、逍遥世外。此后有了神仙说,地处海岸的燕齐出现海市蜃楼,被人联想为仙境,把蓬莱、方丈、瀛洲视为三神山,有了神仙方土。这些现象迎合了上层贵族永享富贵的奢望,编造各种神仙故事,以骗取利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都沉迷于方术,派人入海寻仙求不死之药。这种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来解释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也称为方仙道。这些神仙信仰和方术被道教所吸收,并转化为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亦逐渐衍化为了道士。 黄老思想。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学者,尊传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景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说蜂起。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因素,到东汉时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向神仙的方向发展,从尊祟逐步变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合为一体,奉老子为道教的教主。 阴阳五行思想。这是儒家的谶纬神学,“谶”是一种宗教性的预言,即所谓“诡为隐语,预决吉凶。”陈胜、吴广起义时曾利用谶语。“纬”是相对于儒家经典而言,用预言结合阴阳五行思想来分析判断事物。由于统治者的需要,从西汉末到东汉初,谶纬神学盛行,儒生与方士逐渐合流,造成极为浓厚的宗教气氛,这对道教的起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6)、菩萨:意识到并意识到他。当我们达到菩萨的境界,我们就会有大慈悲。因为我们看到所有的生物都在受苦,所以我们会发大慈悲去拯救所有的生物。菩萨尚未达到完全的觉悟,觉知仍是有情,自己的觉知,并有一颗善良的心来拯救活着的菩萨。
(7)、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8)、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9)、其实仔细想来,现今绝大多数人恐怕连什么是术,什么是法,什么是道,都没搞清楚,将之混为一谈,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修道及修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更是完全不明所以。道家讲究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法门重当下而不重来生,追求今世之成就,实践性极强,所以自古真正的修道之人,个个都以艰难的真修实炼,以期与道合真,没有大勇气,大愿力的人,是根本跨不进这个门槛的。
(10)、我说:我喝过许多贵价茶,却没有这杯茶这么好喝。
(11)、而道教的道观中供奉的三清天尊、真武大帝等,外貌基本都是仙风道骨的老者,道士们供奉祖师,自然也要形貌皆似,因此一般都是偏瘦、长须的形象。
(12)、修行有四大条件——法财侣地。拜师得法乃是踏入修道大门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若不先得法,后面一切皆是空谈。不得法修炼,如何消除自身业障?怎么明心见性,启发灵觉?更何谈有机会去悟道、证道、了道呢?对于立志修行之人来说,求法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上古时期,以黄帝之尊,尚且不远万里跋涉求道于仙人广成子。南北朝时期,神光大师跪在雪地,向达摩禅师断臂求法,可见求法有多重要和艰难。如果道缘浅薄,可能终其一生的苦苦追求,也遇不到真师传法。
(13)、佛教的管理制度更加严密,每天早中晚该做什么都有严格安排。而且和尚一般都居住在寺庙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14)、我问:为何说站在零点呢?不应该是站在巅峰和终点吗?
(15)、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17)、比如大名鼎鼎的龙泉寺,出家的僧人大多数都是北大清华的高材生,还有一些博士乃至博士后,都是高材生,硕士生博士生,IT精英各类精英。
(18)、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19)、佛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所以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他不能使我们上天堂,也不能判我们入地狱.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和觉他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而和尚是佛教中修佛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的佛有.如来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包括
(20)、色身:法身是一切法性上面的,佛的一切功德,当无形的、无伪的功德圆满成就的时候,色身能够出现。色身不是佛的真实身体,是依众生不同福报而显现的。
(1)、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3)、在很多儒、道、佛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儒、道、佛三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儒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三教一家”之说。
(4)、所以有的人口口声声说修道,最后却投入到邪师、伪师的门下去了,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认识和追求出了偏差,错过眼前的菩萨而投入到魔鬼的怀抱,只为自己受不了引诱,只能怪自己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学法修道的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