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4句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他是那个人写的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03 12:55:21 admin 阅读:59

导读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1、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1)、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1、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1)、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2)、第孟子这里所说的“大人”,是不是与“小人”相对称的大人。如果是,为什么孟子要在孔子“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概念语境中节外生枝而搞出一个“大人”与“小人”的对举呢?这有什么意义吗?换言之,大人、君子与小人三者是什么关系,尤其是大人与君子是什么关系?

(3)、可见,不仅普通的“诺言”,即便是“盟誓”,由于这是一种受到胁迫的“信”,所以,是完全可以不遵守的,因为“神不听”。

(4)、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5)、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6)、如果“大人”的含义已经涵盖了惟义所在的内容要求,那么,惟义所在四个字就不需要再体现了,直接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行了。但因此会引出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可以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思行准则呢?换言之,是不是除了大人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君子、小人和除君子小人之外的“大众”)都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呢?

(7)、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8)、典故:有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可以叫作‘士’?”

(9)、这种译法是一种接近于“公认”的大众化的通行译文,不同的《论语》释经者仅仅在部分词语的遣词用字方面略有差异,因而并不影响我们的问题讨论。

(10)、《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11)、言必信”讲的是诚信待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和美德。向别人说出的话或许下的诺言,必须字字千金、掷地有声、一一兑现、句句负责,绝不可言而无信。这是一份责任、一份真诚。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行必果”讲的是行动必须有成效。这是检验人的恒心和决心的试金石。一个人如果确定要做成一件事,不论会遇有何种困难和阻力,不论需要付出何种努力和代价,都必须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确保要做的事高效成功,决不可半途而废,草率收场。这样说话办事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者。

(12)、去掉“大人”和“义”的问题,就抽象的意义而言,孟子考虑到了“必(顽固,而且偏执一端)”与“不必”的关系问题,应该算是抓住了问题的“节点”。

(13)、其实,“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的重音是在两个“必”字上。这两个必字是与“硁硁然”进行搭配的。或者说,如果不是重点强调“必”的这种情形,“硁硁然”就没有落脚之处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对“必”的执着,才使得“小人”这种“顽固不化”的形象跃然纸上——硁硁然,所以,才引起孔子的慨叹或叹息(小人“矣”)。所以,我们认为,孟子用“不必”来否定“必”,应该说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

(1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5)、白话释义:伪装齐国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

(16)、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士?”孔子说:“行为知耻,出使四方而不辱君命,就是士了。”

(17)、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8)、再回过头来看孔子这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还是处于下三层的位置,这样的人,只重自己的诺,只是根据自己的环境和行为而为人行事,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事情当做不当做。

(19)、那么,为什么不仅能做到“言必信”,同时还能“行必果”的“士”,反而成了“小人”呢?

(20)、所以,在孔子那里,做为人所做出的各种诺言(包括政治上的和朋友间的等所有方面),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问题——义。

2、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他是那个人写的

(1)、孔子弟子对信的理解如下(均出自《论语》相关篇章):

(2)、译文: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

(3)、我们以必须要谈及的“信”的概念为例来说明如下:

(4)、   言必信行必果,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习惯造就一个人。

(5)、孔子一方面对信推崇备至,同时又不将信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的对话环境是这样的:

(6)、第可不可以用泛指所有人的“人”代替“大人”?

(7)、《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8)、另一方面,义是与利相对举而言的,“小人士”为了“生存”,是不敢不“言必信行必果”的。即便是就今天的情形而言,如果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准则,在相互间的“利益交换”中,“小人士”是无法“混”下去的。尤其是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信(契约精神)”是寸步难行的。

(9)、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脱口而出道他要去打劫,因为自己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就去打劫了,是不是觉得他很傻?

(10)、所以,不管是知错不改还是知错就改的“言必信,行必果”都是不可取的,这句话的约束力应该体现在言和行之前要深思熟虑,确认之后言了、行了就要向着言必信,行必果的目标前进,不消费自己的信任度,也不让他人失望。

(11)、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

(12)、·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3)、孔子、儒家的确是将信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子贡曾经跟孔子讨论一个国家的治理什么最重要,孔子认为是粮食、军队和信用。如果只能留下一样,孔子宁可不要粮食和军队,而只留下信。因为民无信不立。《大学》也认为,信是止于至善的其中一个最高境界:与国人交止于信。

(14)、   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

(15)、如果仅仅是为了“言必信,行必果”,这只是属于,在比较低的等级上,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

(16)、孔子并非鼓励鼓励言行不一。他看到了问题所在:有些坏人在某些时候说的话,也是真诚的,也有可取之处,不可能都坏;有些好人,某些时候说的也不一定对。再进一步,即使是君子之道,完全真理,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它需要特定环境,特定时空,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纠偏。为避免名人名言被别有用心者拿来当作攻击他人的武器。因此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一个有权力的人,不能专因一个人说过什么话就去举荐他,也不能因为一个人行事有缺陷就连他说的话也不理。

(17)、在孔子那里,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过是个犟种,是一头不懂转圜的倔驴,不值得推崇;不能全盘否定犟种,他们有他们的价值,也算一种小小的美德吧,所以可以列在孝悌之后。

(18)、所以,我们先让大家细心体会和咀嚼一下这两段话的含义,然后再开始我们的评述。

(1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短

(1)、执行力,就是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作为一个团队或者一名员工,在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就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2)、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3)、整个逻辑下来,“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基础,做人的基本,但绝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要想成为一等“士”,还必须再提高自己的层次,要在坚持做事、把事做实的基础上再提升下道德水平,然后在获得了做事本领和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多用脑袋思考,不仅能做事,而且明白为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终树立起自己的信仰。反过来讲,高层次的“士”其实都建立在“言必信,行必果”的基础上,如果连“言必信,行必果”都做不到,那你连普通人都不是,就是一个混蛋。有信仰的一等“士”一方面吸纳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在某些事情上也可以“不信”、“不果”,二者逻辑不同,因此也并不矛盾。所以,放在小范围小思维里看,这句话是褒义,但放在大范围高层次里看,这句话就是贬义的了。

(4)、——经典名句你是这样理解的,其实人家是那么说的。你理解得不对。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后面还有六个字,“硁硁然小人也”,孔子的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不是什么好的行为。那是小人做的事。

(5)、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6)、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他尊敬兄长。”

(7)、《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8)、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9)、此外,“小人士”也不具备“权变”的能力,即便是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也无法达到随机应变而“不辱君命”的层次和水平。所以,只能墨守成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辱”了君命,充其量,也仅仅是能力与水平问题,没有原则性的可挑剔之处。

(10)、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清,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变成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11)、·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2)、事实上,我们发现,孟子的这些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有子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的“翻版”,但却没有有子的说法语意更加准确和逻辑更加严密。因为在有子的观点里,我们可以得出清晰无误的结论,即:信该不该守,应该看一看所许的诺言能不能符合义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就去践行,不符合就不去践行。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不存在“君子小人”和“大人大众”的区分,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二者的内在统一。

(13)、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14)、作为专注员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只有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专心于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专心致志地负责自己的工作,从不会有什么抱怨和借口推委工作,这就是专注员工的专注执行。

(15)、在各级组织中,总有一些成员对工作拖拖拉拉,习惯了马马虎虎,习惯了得过且过,不能将好的思想落实到具体执行的时间表上,导致好的思路和策略形成空谈。安排工作不到位,执行任务拖拖拉拉,这些就是公司执行力败落的表征。

(16)、我们可以从儒家的思想实质为这种抑信崇义寻找原因。

(17)、——而孔子正是采取了后一种逻辑。圣人岂是虚名哉!

(18)、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19)、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0)、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做到“惟义所在”,那么,每个“人”就都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了!那么,孟子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只有“大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

4、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解释

(1)、孔子评论说:“这班见识短浅的人算得了什么!”

(2)、二傻子们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终于学到一个知识。我要记住喽,有空向别人炫耀。

(3)、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4)、在这里,相当于子夏“代替”孔子间接回答了“什么是学”的问题。在子夏看来,“贤贤,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四项就是“学”。

(5)、言必行,行必果(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6)、言归正传。有子的解释比孟子的要合情合理而且合乎逻辑。相比之下,孟子的解释反而是越说越乱,而且,这种解释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孔子的原义与原意。

(7)、用另外一位圣人孟子,他说的更加直接,《孟子离娄章句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8)、孔子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点:言必信,行必果是有一个大前提的。

(9)、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2)、“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最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13)、(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14)、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5)、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6)、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容许自己抱有“哎呀!我当时说错了,所以我可以不做了”的侥幸心理,知错就改毕竟是下策了,总是“狼来了”的人终究是难以在这社会上立足的。

(17)、·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18)、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19)、《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20)、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记录孔子语录的《论语·子路》,此句全段是:

5、言必信行必果的解释意思

(1)、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2)、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4)、所谓“赤子”,按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古时“尺”与“赤”通用,幼儿仅有“尺把”高,故称“尺子”,即“赤子(成人以“丈”测量,故称“丈”夫)。

(5)、第一是“大人”与“义”的关系问题,即大人本身是不是“惟义所在”。

(6)、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7)、这个问题出现在《论语》的《子路》篇中,是孔子在回答子路提问时给出的结论。应该说,自《论语》问世以来,孔子的这个结论就难住了儒学名下的所有“弟子”。

(8)、显然,这里的“信”与作为天之道的“诚”,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9)、“赤子之心”一般用于指代纯真善良、自然质朴的婴幼儿心灵,或者是一种充满德性的婴幼儿的心。这大概是源于《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等说法。

(10)、孔子为什么不太看重“说到做到”呢?孟子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一个够格的人,应该义字当先,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不符大义原则,就不一定将其坚持到底。只有小人才固执于圆满,说出的话板上钉钉,貌似要怎样怎样,其实是走入死胡同了。

(11)、孔子认为,即便是普通人,你也得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他说的很明白:第三等的“士”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普通人,其内含的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是对普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一点只是基础而已,勉强算为“士”。之所以只能算是第三等“士”,是因为他的境界还不够高,如何才叫境界高?就是第一等所谓的“行己有耻,不辱使命”,即所谓的有自己的信仰,而且会办事;然后是第二等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且“人们认可他夸赞他”,即有道德;到最后才是第三等的“说到做到,做就做到底”,即只知道硬拼死干而已,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第三等“士”起码坚持了“信”和“果”,“信”就是有信用,既表示在一件事上信守承诺,又表示在经常做事中别人能信任你的话,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认为“信”是做人的基础;“果”即有结果,不能做着做着没消息了,必须得有个结果,而且是你最初承诺的效果。孔子认为,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还是比那些“斗筲之人”强得多。

(12)、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3)、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14)、逻辑6层次,是NLP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提出者,迪尔茨认为,在任何系统中,人的生活——包括系统本身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几个不同层次进行描述和理解,它们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与价值观、身份、精神。

(15)、白话释义: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6)、我们揣测,《论语》中之所以收入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是语录体文献,而孔子又没有完整地就某一个命题展开论述,所以,孔子的一些“高徒”就根据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巧妙而不失分寸”地进行了“补充式”阐释,以使阅读《论语》的人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无解式疑问和永久性疑惑。

(17)、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18)、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我国东北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日本某财团收购。厂里的人翘首盼望着日方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本人来了,却什么都没有变——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只有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怎么样呢?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执行,彻底执行。

(19)、所谓大人,是依照原则而活,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他如何为事情赋予意义。

(20)、这是为领导者背信弃义寻找理论依据吗?显然不是,因为孟子明确说出了为什么不一定言必信、行必果,因为还有一个比信更高的准则:义。义者,宜也,做合适的事,做道义上该做的事。

(1)、从社会实践层面上看,孟子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进行君子与小人分类的理论意图与社会道德意义,而是把小人当成了社会大众层面上具有“坏人”含义的人了。

(2)、《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扩展资料:《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3)、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也从正面来表达“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4)、就是我们要能够判断是非黑白,要具备清晰的分辨能力,谨言慎行,你要说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话,然后才能说我做的,做我说的。

(5)、无论从任何角度还是任何意义上讲,回到孔子自身去探究孔子要表达的“意义”,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6)、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7)、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8)、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跟在她的身后哭哭啼啼吵着闹着要跟她去。曾子的妻子骗孩子说:“你快回去吧,等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乐颠颠地回去了。

(9)、环境: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地,其它人,其它事物)

(10)、读音: yánbìxìn xíngbìguǒ

(11)、孔子说:“在家族当中人们都称赞他孝敬父母,在乡里人们都称赞他恭敬尊长。”

(12)、   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去意已决,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13)、这是孔子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呢?我们可以到他的继承者孟子那里看看。

(14)、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5)、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6)、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17)、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已经指出,孔子的仁与义大体上可以对应于老子的道与德。孔子之所以用义取代了老子的徳,完全是出于“自立门户”的需要。所以,理解孔子的义的含义与内容,可以仿照理解老子的德的含义与内容来比照进行。这就意味着,义与徳的核心内涵是它的本体论含义。在它由形上层次进入形下层次的时候,其概念表述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18)、明德,是我得之于天,而方寸中光明底物事。统而言之,仁义礼智。以其发见而言之,如恻隐、羞恶之类。”(《朱子语类》卷十四)

(19)、要想正确体会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士”、“小人”和其中的“必”字,以及当时的“话题对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2)、可见,孔子一方面继续认可“信”,因为言必信的人勉强也算士;另一方面,他将言必信的人放在了行而有耻、举止孝悌,事君、事父、事兄尽力得体之后。

(3)、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__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4)、孟子的这两段话,是不需要注释和解释就都能看懂和理解的两段话。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36句感悟人生精辟短句图片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