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3句叔本华哲学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3 07:50:40 admin 阅读:59

导读叔本华哲学 1、叔本华哲学观点 (1)、叔本华还把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意志。所以,在他看来,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2)、在《康拉德...

叔本华哲学

1、叔本华哲学观点

(1)、叔本华还把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意志。所以,在他看来,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2)、在《康拉德信件》的前言中,瓦特斯是这样形容康拉德那种贯穿其信件和小说的悲观主义:康拉德认为改良最终都是徒劳的,因为人性是自私和残暴的……甚至对此的意识都会被视为罪恶,因为对我们人的条件的审视会消除我们以为拥有自由、可以改进我们生存状态的幻象。

(3)、《论天才》指出,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摆脱了“意欲”的控制。他们通常表现为无欲无求,行为古怪,不拘一格。因此,不需要思考如何讨生活、讨女朋友的“天才”的脑子,就如一面理性的镜子,能反映出客观的宇宙。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无用”的,是一般人看不懂的。但是,这正是一种“艺术”。

(4)、他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现象虽不可数计,无限杂多。但它们有个统一基础,这就是意志。

(5)、另外你可能知道,我给其他读者简单介绍下。叔本华在艺术领域的贡献远大于哲学,但在哲学界他很特别,是唯心主义中的唯心主义,号称唯意志主义,是在广义唯心主义中,和有灵主义一样又切出来一块田地的人。他是无神论者,也是人类至上主义者,这点我很认同,根据进化论,人类中会有出现很多无神论+人类至上主义的个体,然后由于他的思想可以让很多其他个体生活的更好,所以传承了下来。艺术领域他是大神,他的阅历太丰富了,对现代美学影响很大,罗素就是受他影响(厌恶他到极点但是又学了他的体系,关注多了被潜移默化),然后慢慢把世界美学搞成“帝国大厦也是精心制作的求偶图腾”的(唯性论)样子,意志的重点是性(那个男人脑子图上99%面积为性的图片看过吗?我看这事就是叔本华直接导致的!)

(6)、一个认为主体能够完全反思自身,所以客体是主体,物自体和现象就是统一的,提出了符合形而上学传统的只能为思维把握的本体论。

(7)、都是德国人6都是男人7本华可能因为母亲的原因,尼采是自身恋爱经验原因,对女性都有歧视和贬低的嫌疑。

(8)、总的来说,欧洲近代哲学都属于理性主义的哲学,即使是完全立足于感性之上的经验派哲学,在更广义上都是理性主义的,其特点就是把认识论作为哲学的基础,把哲学视为一种最高的科学、科学的科学。不过,在这种理性主义的哲学中,也已经有某种非理性主义的因素在悄悄地生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力图把非理性的东西如情感、直觉和意志纳入到理性中来加以规定和考察,但不是作为一般的认识对象,而是作为更高级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认识的对象。如帕斯卡尔的“敏感性的精神”、莱布尼茨的“模糊知觉”、费希特的“理智自观”、谢林的“艺术直观”,甚至黑格尔的“思辨的理性”都带有某种非理性的倾向,但最后又终于通过某种更高的理性、特别是上帝的无限理性而被归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即理性的最高阶段所能够完全把握的一种知识。另一方面,非理性主义因素还表现在对认识能力本身的限制之上,即表现在某种形式的“不可知论”上。如休谟的怀疑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都暗示了在科学和知识之外别有洞天,人的认识和实践是两个不可通约的领域。但他们仍然把实践的领域看作服从理性(日常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一般法则的,虽然不是认识的理性,但仍然是某种实践的知识。在这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种倾向的一个结合点,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既保存了认识论的含义,但又不能归结为认识论而是同时具有自由的创造性的本体论内涵。知、情、意在马克思这里还保持着一种古典式的和谐,因而蕴含着后来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比马克思更早的叔本华,则已经在与黑格尔摆擂台,表达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异军突起,并宣布了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公开决裂和对立。这种对立并不是双方的完全隔绝,而是理性主义因素和非理性主义因素两者的结合方式的彻底改变和颠倒,即“理性主义是在把理性绝对化的前提下来考察意志等因素的,它力图把意志作为理性的一个环节、特殊的形式等等”,而非理性主义则“把意志本身绝对化,在此基础上来考察意志的本质和作用,理性仅仅被当作从属于意志的工具”它们的共同源头,则要追溯到康德。叔本华的哲学正是返身回到康德而从中引申出了一条不同于理性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思维路线。

(9)、可见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不同方面的强调所带来的巨大的分歧,恰恰代表了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之间在某些观点上的根本的分歧。

(10)、所以,我们既不该让未来牵挂而焦虑企盼,也不该在对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惟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和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且不及我们所想象的。

(11)、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

(12)、“我一直以为压抑的理论是原初的,直到兰克给我看了《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的一段——在那里,哲学家叔本华试图为疯癫做出解释。他在那里所说的关于人们全力压制自己,不肯接受某一令人痛苦的现实,完全与我的压抑理论相吻合。我不得不感谢自己并不曾广泛地阅读,这样我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当然了,有人会阅读了叔本华这些讨论,但却忽略了这些讨论而没有发现出什么。……所以,我时刻准备着放弃认为是首先做出这些发现的人,并且是很高兴这样做;在不少精神分析的案例里,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琐工作只是证实了哲学家们直观获得的深刻见解。压抑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柱石”。

(13)、但是当我们说到表象的时候,其实也就默认了一个表象的观察者,也就是主体。

(14)、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15)、要完全跳出根据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变成“否定意志的意志”,即“禁欲”。人如果认识到意志的本质,对生命意志所追求的一切都自觉地加以克制,对生命意志所逃避的一切都坦然承受,包括对必然到来的死亡的承受,这就使自己的精神上升到比善和仁爱更高的神圣性,这种人才能达到“充满内心的愉快和真正天福的宁静”这种否定意志的清心寡欲、解脱尘缘的境界,有些类似于在美的欣赏中所获得的那种超现实功利的物我两忘的愉快。但也正如审美中一样,具有肉身的人类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容易的,也是不持久的。禁欲的决心时时受到生命意志的诱惑和干扰,需要极大的意志克制力才能保持,只有死亡才能使人得到彻底解脱。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自杀来一劳永逸地摆脱生命意志呢?叔本华强烈地否定这种做法。他认为自杀并不是取消生命意志,而正是生命意志过于执著的表现。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历史上的圣徒和耶稣基督本人学习,不是从任何意志出发,而是从静观的认识出发,意识到一切世俗的生活都是空无,生命意志就是人的“原罪”,人只有靠“恩宠”(“天惠之功”)才能得救,而所谓得救也无非是一种无欲无为的寂灭境界。叔本华的哲学在其最后的归宿上与基督教教义达到了某种一致,但更多的是一种佛教式的虚无主义。他甚至认为:“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都是‘无’。”(9)

(16)、在叔本华看来,充足理由律的两种基本性质被混淆了,一是将它用于判断,即判断为真的理由,其次是将它用于对象的变化,即事物变化的原因,这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事实上,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一切表象都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进行解释,从而将这四种意义比喻为“四重根”。

(17)、倘若你怀疑是一个人在对你撒谎,对此你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是真的,但你看起来又仿佛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你的这种表现将会怂勇他继续撒谎,他将更加振振有词地坚持自己的说法,到最后终逃不掉玩火自焚的下场。

(18)、1837年,他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

(19)、我们可以感觉到……叔本华所特有的坦白和自然,这些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并且是非常丰富的思想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叔本华不像那些偶尔失口说出了某些聪明的话语,自己都会感到吃惊的写作者。……叔本华的风格有点使我想起歌德,但叔本华的文体并不模仿任何德语作家。他知道如何以简朴表达深奥,不用华丽辞藻而给人以深刻印象,推理严格合乎逻辑而不显得文绉绉、书呆子气……

(20)、个性差异、气质迥然常常或多或少会引起不和,尽管这种不和可能微不足道。思想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世间能给予的最大幸福,只有在独居中才能获得,而这种平静和安宁作为一种持恒的心境,惟有身处绝对幽静之处方可达到。

2、叔本华哲学

(1)、那些不能再具体享受人生幸福的人,便只好费尽心机去谋取钱财。

(2)、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意志本原论由此昭然若揭了。

(3)、叔本华这样的人生观、苦乐观,虽然暴露了在悲惨的世界中人生痛苦的某些现象,

(4)、另一位受到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伟大的英语作家是约瑟·康拉德。在《回忆康拉德》中,同样是作家的高尔斯华绥说:康拉德读过很多的哲学著作。叔本华的著作在二十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经给他以很大的乐趣。

(5)、“我是属于叔本华这样的读者: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所说得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我很明白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写给我看。……所以,我从没有读到他任何似是而非的东西,虽然有时候会有某些小小差错的地方。这是因为似是而非的东西只是一些并没有坚定、明确见解的说法,说出这些似是而非话语的作者,是因为本身并没有坚定、明确的观点,他们只是想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是想误导读者,又或者,最主要的是想故作姿态、显得很有思想。

(6)、就好比我读过叔本华一段语录,至今都记在了心里,叔本华说过:“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人人都想作恶的。”

(7)、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后来改学哲学。1811年叔本华在柏林学习哲学。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8)、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社会,想活的明白,心静者胜出。况且人追钱也是追不上的,不如丰富内心的品质,你提高了内在的能量,其他一切自然会被我们所吸引。

(9)、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

(10)、叔本华这个思路,有点像哲学家莱布尼茨说的:存在即是被感知。

(11)、而幸福的精神品质却十分稳定,比如培养足够多的兴趣爱好,多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去做;减少干扰,多份自我空间,多去有意思的地方玩;学会欣赏,在各种事情上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享受生活,多和情投意合的朋友相聚等等。

(12)、叔本华这种唯意志论或意志第一论,包括如下一些主要论点:

(13)、俄国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在1869年完成了《战争与和平》以后,就一头扎进了叔本华的哲学世界之中,并马上为之深深陶醉。在托翁写给他的一位好朋友费特的信里,托翁是这样说的:

(14)、“平庸之人考虑如何打发时间,而稍有天赋的人则在计划如何利用时间。”

(15)、在这个世界大舞台上,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尔后便永远消失,只有天才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16)、一个人活着没有痛苦,便是好事,不惊不喜,便是泰山崩于前,都能泰然处之,这样的处事态度,便是道,便是水。

(17)、表象世界只有通过知性才存在,也只对知性才存在。

(18)、叔本华公开主张意志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意志的客体化”。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动物,“意志的客体化一级比一级明显。”第宇宙“皆备于我”叔本华以“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为前提,必然导致万物、宇宙“皆备于我”的结论。

(19)、烦恼是作为智慧的人对作为意志的人之强有力的表现所施加控制的状态。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烦恼;一是靠抑制这意志的猛烈;二是靠智慧离开控制。

(20)、(3)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20页。

3、叔本华哲学书

(1)、黑格尔和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的方向。

(2)、人与人之间,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设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但人类社会总是忽视这些差别,甚至要将这些差别消灭,或者说,社会建立了人为的差别,阶级和地位的划分,来代替它。后者与上天建立的高下次序,往往完全颠倒。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将一些才智低劣的人往上提升,把少数天赋卓越的人压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形,智者通常都会遁入荒野,这类人一旦增多,平庸之人更加不可一世。

(3)、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的表象。他毫不含糊地说:

(4)、人一到这个世界就肩负着原罪的重压。并且正是由于我们必须时刻地救赎我们的罪过,才使得我们的生存是如此悲惨,惟有死亡才是我们苦难的终结。

(5)、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指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6)、自从我读过叔本华的著作以后,我就可以以他形容普卢塔克的方式形容他,‘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如果我一定要在这地球上安身立命,那我会选择叔本华作为我的伴侣”。

(7)、二是康德哲学中(包括二律背反)还存在着自在之物、质、时间、空间等等的唯物论的成份,还没有建立起纯粹理性王国的哲学、逻辑学。

(8)、1844年,在他的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出版。第一版此时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结果第二版的购买者也寥寥无几。

(9)、在无意识的夜晚,一个被生命所觉醒的意志,化成个体,它从广袤无垠的世界中,从无数正在努力、烦恼、迷惑的个体间,找出他自己,然后又像做了一场噩梦一般,迅即回归以前的无意识中。但是在未走到那里之前,他有无限的愿望,无尽的要求,一个愿望刚获得满足,又产生新的愿望。即使赐予他们世上可能有的满足,也不足以平息他的欲望、压抑他的需求,满足他内心的深渊。

(10)、他说,如果在自身之外寻找幸福,焦点会在“外在”奖励上,即金钱物质地位或赞许。得到后会感觉很好,但幸福感很难持续,不如将焦点放在内在奖励上,为自己创造长久稳定的幸福,通过投入周围世界产生的积极情绪个人优势和社会联系获得幸福感。

(11)、弗洛伊德的一个传记作家里夫似乎话中有话地说过:“很多年前,弗洛伊德奇怪地说过,他不读哲学家的著作,因为他不幸无法明白那些东西。但现在年长以后,弗洛伊德去度假时,口袋中会放进一本叔本华的著作”。

(12)、而理性是一种对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能力,也是一种抽象能力,但理性抽象概念的内容来自知觉,概念其实是一种表象的表象。

(13)、或许虚荣心比其它感官更主要地和欢乐与痛苦有关,因为只有心智的东西,才能产生如此猛烈的震颤。低等动物熟知情欲,但并不知激情的愉悦与爱情的痛苦。

(14)、它批判了抽象同一的思维方法,建立了具体同一即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逻辑的体系。

(15)、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16)、事实上,每个人在本性上,也都有某种邪恶的一面。即使最高尚的性格,有时候,也会因其堕落、腐败的特性而使我们感到吃惊,好像它和人类是密切相关似的。

(17)、从通常意义来说,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因为个性随时随地伴随着人并且影响他,因此,人格,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东西,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18)、妒忌是人的天性,它可以很快变成一种邪恶,并导致不幸和痛苦。我们应当把它当作幸福生活的大敌,像压抑制止任何恶念,熄灭炉中的炉火一样。当真正的灾难降临于我们时,最见效的安慰恰恰是想到了还有比我们遭遇更不幸的人;其次,是想到世界上那些与我们处于相同命运的人,他们分担了我们的不幸和灾难。

(19)、不惊不喜,看似什么也不做,其实一直都是在努力修行,在前进,不是吗?看似不关心,只不过是关心后的沉默,因为智者寡言,明白便好,没必要说穿。

(20)、都比较感性都没有很逻辑很严谨的论述他们的哲学观点。

4、叔本华哲学名言

(1)、又比如对金钱的欲望,钱少了是痛苦,钱多了,如果没有更高的目标,就会无聊,然后要去赚更多的钱,但钱再多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即使你富裕得成了一个金钟摆,仍逃脱不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命运。

(2)、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感受痛苦的过程,快乐占少数,是彻底的悲观主义。

(3)、叔本华认为,如果你必须生活于他人之中,就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拥有按其特性生存的权利,无论其结果是什么。你应当做出的全部努力是顺其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利用其特性,而不希图其本性有何改变,或随意谴责它。这便是“待人宽容如待己。”这句格言的真实含义。无论如何,这是一项其难度和正确均成正比的任务,那些避免与同类过往甚密的人才是幸福的。

(4)、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给予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过高的赞誉,否则,你很有可能会大失所望,因此而惭愧甚至受到某种伤害。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要看他的本性,一个人的品性往往能通过他对一些日常小事的处理看出来,因为在处理小事时他是毫无防备心理的。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一个人的人性中欲壑难填的利己心以及毫无利他之心的极好机会。如果这些弱点和欲求缺陷是通过一些琐事或一般行为显露出来的,那么,你将会发现这些弱点和缺陷也同样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尽管他会极力掩饰这些弱点或缺陷,伪装事实。

(5)、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物,不管是工作要务还是普通小事,都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如果仅以非固定的次序或关系来看,它们表现为一个反差强烈的混合体,绝无雷同,不仅如此,它们影响我们的方式也是特定的,倘使我们的思想与思想的种种问题谐调一致,那么,在这些思想与思想的问题在我们心中引起的忧虑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相应的不一致。因此,当我们开始着手某一事情时,第一步就是要将我们的视线从别的事物那里收回来。这将使我们在第一时间内处理每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对这件事是喜欢还是讨厌,都不能让其他杂念对他有所影响。这样一来,我们的思想就像被分别置入许多抽屉中,我们既可经常打开其中的任何一个,同时又不侵扰其它。

(6)、弗洛伊德的这些主要观点,早已经作为叔本华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叔本华详尽、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例如,叔本华说,“意欲构成了人的真正内核……智力为意欲提供了动因,这些动因如何发挥作用,却只是在后来才为智力所了解……事实上,当意欲真正下定决心和在私下里做出决定时,智力是置身局外的。……我们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或者害怕什么。我们可以积年抱着某种愿望,却又不肯向自己承认,甚至让这一愿望进入我们清晰的意识,因为我们的智力不会同意知道这些事情,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良好看法就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7)、事实上,要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论题,熟悉叔本华哲学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维特根斯坦很多时候是直接思考、发挥叔本华的论题,甚至所用的比喻、词语也完全是叔本华的。

(8)、他认为人的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表现,其目的是为自身保存和种族繁衍。

(9)、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

(10)、理智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现在与将来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免由于过多的关注其中之一而损害另一个。有一些人仅仅生活于现在,也有一些人总沉湎于未来,总是愁思满腹,忧心忡忡。很少有人能在这两点之间保持平衡,那些寄希望于未来,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他们始终急急忙忙,紧追不舍。那事物总是恰好在他们的前面,而他们则一直试图得到它。此种人就其整体存在而言,他们置身于一种恒久虚幻的情景之中,始终不断地生活于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直到最终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11)、而促成人脑不断采集素材、作出优秀正确的判断,需要内在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动力。比如: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不甘心。

(12)、(4)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3页。

(13)、一个人只要和另一个人一交谈,哪怕是极随意的话题,也能立刻感觉到他们之间在智力、气质上的差异或相似。当两个本性迥然相异的人在谈话时,毫无疑问,其中每个人所说的几乎每件事都在不同程度上惹恼另一个人,即使谈话的内容是那样的无关紧要,在多数情况下仍会导致不愉快的气氛。另一方面,本性相近的人则立刻会感到彼此间的一种默契。倘使他们的脾气完全相同,那么,他们之间的交往将是极为和谐一致的。

(14)、叔本华认为,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不停地在压迫着我们,使我们喘气急促,并且紧逼在我们身后,犹如持鞭的人。但是,一定的焦虑、痛苦、烦恼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一条航船如果没有压舱物,它就不能保持平稳,也就无法正常行驶,人生同样如此。

(15)、还有就是,“在这世界的现实生活当中,性爱表现为至为强劲、活跃的推动力,这仅次于对生命的爱;它持续不断地占去人类中年轻一辈的一半精力和思想;性爱是几乎所有愿望和努力的最终目标;至关重要的人类事务受到它的不利左右,每过一小时人们就会因为它而中断正在严肃、认真进行的事情;甚至最伟大的精神头脑也间或因为它而陷入迷惘和混乱之中;它无所顾忌地以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干扰了政治家的谈判、协商,和学者们的探求、研究;它会无师自通地把传达爱意的小纸条和卷发束偷偷夹进甚至传道的夹包、哲学的手稿里面;每天它都挑起和煽动糊里糊涂、恶劣野蛮的争执斗殴,解除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联系,破坏了最牢不可破的团结;它要求我们时而为它献出健康和生命,时而又得奉上财富、地位和幸福;它甚至使先前诚实、可靠的人变得失去良心、肆无忌惮,把一直忠心耿耿的人沦为叛徒”。

(16)、的确,当一个人回顾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细节时,自己一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有时候显得就像早已安排好了似的,而出现过的人物就犹如在一部戏里陆续登场的演员而已。

(17)、与黑格尔不同,叔本华着重强化康德的反理性成份,抛弃或改造了康德的理性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以主观意志为本原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18)、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改变看法,但目前我敢肯定:叔本华是无与伦比的。你说过叔本华就某些哲学问题写过一些东西,并且还写得不错。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写出了一些东西?那可是反映了整整一个世界啊,那种清晰和美感令人难以置信。

(19)、莫泊桑的传记作者依诺图斯告诉我们,莫泊桑承认自己是叔本华的崇拜者。莫泊桑对形而上学说的好奇,由于读了叔本华的著作而大为增强。叔本华的哲学还成为了莫泊桑的现实、感性的故事、小说的潜流。

(20)、在一个社会中,令智者恼怒的是“权利平等”,因为这些权利直接导致人人都可以自命不凡,那是大家喜爱的;而在自然情况中,才智上的差别就意味着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应该有相对的不同。理想的社会承认任何类别的要求,可就是不重视才智,把才智视为违禁品。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愚蠢、乖戾和鲁钝都表现出无限的耐心,具有才华需要获得他人的赞同,否则需要完全深藏起来。

5、叔本华哲学的基本观点

(1)、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找不到答案,而是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满脑子都是“我知道。

(2)、一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随时准备做并且做到下面两件事: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豁达大度。防患于未然使他免受损失和伤害,豁达大度使他避开冲突与争吵。

(3)、叔本华的哲学是:痛苦是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是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痛苦之谓。没有痛苦便是幸福。——梁实秋《梁实秋精选集》#梁实秋语录#

(4)、因此,一种看不见的操纵力量指引着我们,直至死亡这一真正的结局,亦即就这方面而言生命之目的;但这种视而不见的操纵力量也只呈现于真真假假的外象之中。在死亡的一刻,一切神秘力量就聚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它们决定着一个人的永恒命运。

(5)、人也一样,跌入了人生谷底了,没有比这个更痛苦了,如果这个痛苦无法将自己痛苦死,那么活着,要么就一直躺在深渊里,要么就向上走,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向上走,向上走,便是前程万里。

(6)、当我们被极大苦痛摧残、折磨的时候,外界的反应会让我们痛心地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冷漠的,是自行其道,与我们毫不相干的。纵使如此,我们还得而且必须是若无其事地进行成千上万的活动。

(7)、普鲁斯特的一段著名描写就是《追忆逝去年华》的主人公在嗅到一种小糕点的气味时,不禁回想起往昔欣赏这小糕点的美妙时光。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叔本华的关于气味与回忆关系的言论:

(8)、在叔本还看来,能够促进心情愉快的是健康,而非财富。因此,我们应当尽力维护健康,因为惟有健康方能绽放出愉悦的花朵。没有适度的日常运动,便不可能永远健康,生命过程便是依赖体内各种器官的不停操作,操作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有关身体各部门也影响了全身。

(9)、健康是一切的基础,离开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无源之水。

(10)、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生有充足睿智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11)、它们完全依赖当前的印象,依赖可以觉察到的动机;而人类则常常被与现在无关的抽象概念所决定。动物们只有在死亡的时候才认识到死亡,而人类却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无时无刻不在死亡的阴影下忙碌。

(12)、叔本华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低等动物,是因为我们有反省思维,有理性。

(13)、综上所述,黑格尔和叔本华在对待作为他们共同起源的康德哲学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14)、“构建幸福的基础越简单,幸福就越不容易倒塌,因为基础越简单、发生变卦的可能就越小;相反,如果你的生活需要太多的因素才能构成幸福,那么随便一个因素的失却,都会造成你幸福的倒塌,这和建房子是相反的。”

(15)、可以说,他俩的哲学思想核心本质不同之处在于:

(16)、叔本华形容说,知觉知识就像太阳的直接光线,而理性的知识就像月亮的反射光线一样,知觉是最直接的、最原始和纯粹的知识,而经过理性的加工和概念的提炼之后,就会变得扭曲,而失去本真的样子。知觉是自足的,所以纯粹从知觉来的东西也是自足的,而且永远属于知觉。

(17)、“每个人都应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努力做到最好。一个人在这方面越努力,那么他从自身发现快乐源泉的可能性越大,而他的幸福度也就越高。”

(18)、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19)、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20)、这句话,我觉得很真实,把人心看得太透彻了,有时候我在想,他肯定是通过自己看清了别人。就好比我们自身很多时候,都想要去作恶,但是因为条件不允许。

(1)、“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2)、叔本华研究发现,低等动物并没道德自由。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显示出良知的痕迹,或者说没有出现其他类似物。而在我们身上,这些早已是被证明的。我们不能把低等动物看作是自由的,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在于,它们缺少一种机能,这种机能完全服从于最高阶段的良知,理性。

(3)、一个强调抽象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能够把握真理,一个强调直观的把握方式,认为只有在直观中才能发现本真的自我。

(4)、这样一对比,就很明显。一切好的,总是容易消逝,一切不好的,总是在持续肆意。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5)、他们的爱总是自私自利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过去为赢得这种爱而常用的手段并不总是使我们引为自豪。

(6)、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于年出生于波兰旦泽。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一们通俗小说家,但在当时颇有名气。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生活。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旅行来减少相互间的磨擦。就这样,叔本华从小就时常随着父母出游。据说他的父亲脾气暴躁,而他的母亲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聪明美丽。叔本华自己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给“怪癖”和“天才”做的解释。

(7)、本能是一种先天给定的行动规则。一个人出于本能的行为往往不同于任何其他行为。在出于本能的行为中,关于行为对象的认识跟随于行为其后。我们有可能对行为所指的对象一无所知,然这种无知对于达到它是必要的。另外,倘若某行为是出自理智或理性的运用,那么,认识本身是为了完成一个预定目标而谋划的。所以,正是这种依据理性规则的行为可能失去其目标,而本能则是万分可靠的。

(8)、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9)、这篇文章,我将从他们对康德哲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发展,具体说说他们的哲学思想区别。黑格尔建立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从康德出发,但并没有在康德面前停却下来,他一方面吸收了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又去掉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论成份,从而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0)、《道德经》里说:“散则为器,大制不割”。意思是:真正的器具,真正的大格局,都是无边界的,边界越多,被分割得越多,标准就越多,我们的思维障碍就越多,跟日新月异的世界无法兼容,眼里全是各种条条框框。

(11)、理解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接下来,我们更进一步看看,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表象的呢?

(12)、另一位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是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根据学者瓦里基所写的《屠格涅夫与叔本华》:从19世纪60年代起直至逝世为止,叔本华就是屠格涅夫所喜爱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成为一个甚有价值的框架——以此屠格涅夫整合自己的观点。

(13)、例如,真正的艺术品永远不会被假冒,虽然经过很长时间,也永远不可能被怀疑。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他崇尚知性,而反对理性,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14)、在这些内在品格里,最能给人带来直接快乐的莫过于“愉悦健全的精神”,因为美好的品格自身便是一种幸福;愉快而喜悦的人是幸福的,之所以如此,只因其个人的本性就是愉快而喜悦的。如果你常常笑,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你常常哭,你就是不幸福的。当愉快的心情敲响你的心门时,你就该打开你的心门,让愉快与你同在,因为它的到来总是好的。

(15)、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16)、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奠定的精神分析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反应等都有着在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背后原因,我们的本能、欲望(本我)就像海面下的冰山,进入我们意识的只是冰山的一小角,并且,进入了意识的这些东西也已经受到了歪曲。我们之所以无法意识到或者歪曲意识到这些推动力,就是因为这些渴望、欲望、驱力受到压抑,因为如果我们让自己意识到这些东西的话,那就会令自己困扰、不安;构成弗洛伊德的极其重要部分——性欲,或说性的驱力——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都是无处不在的。

(17)、(1)杨祖陶:《德国近代理性哲学和意志哲学的关系问题》载所著《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版、第391页。

(18)、他把这部分称之为“实践的哲学”,而以前的部分叫做“理论的哲学”,他认为:

(19)、在1858年写作《特里斯坦》的第二幕时,瓦格纳病倒了,我再一次拿起我所熟悉的叔本华的书,作为恢复精神思想的方式,就像我一向经常做的那样。然后我就感到放松了,因为我就可以运用叔本华所提供的工具,解释他的体系中那些折磨人的断层。

(20)、如果有人认为叔本华的思想是受了佛教的影响,那么就是对叔本华的一个错误的认识。佛教的思想简单来说其实是一种信仰。而叔本华做了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完全是靠他自己思考而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可不是信仰。

(1)、意志的否定,包括禁欲和死亡(自杀亦在其内)。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愈是激烈,则痛苦愈大,即:

(2)、因此,天才少年之所以能成为天才少年,是因为这个阶段的他们,不是满脑子的美少女,也不需要担心生计问题。只需要一台电脑,加上对Dota2的热爱,脑子就可以完全聚焦在Dota2的认知之中。

(3)、至于说到尊敬,情况恰好相反。很难勉强让别人尊敬你,这其中的理由极难揭示。因此,与爱相比较,尊敬能给人以更为真实的满足,因为它总是相关于个人的价值。而爱则并不直接相关于个人的价值,爱在本质上来说是直观的,而尊敬则是客观的。毫无疑问,被人爱要比受人尊敬更为有用。

(4)、虽然他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看到理性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他贬低、抹煞理性的作用,夸大主观的直观、意志的作用,建立一种唯意志论的反理性的哲体系,其具体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世界是我的表象”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有两面: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

(5)、喜欢哲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哲学家,叫叔本华,而且叔本华很多关于哲学语录句子,也影响着很多人很深远。

(6)、每个人一生中的某种规划,可以部分地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得到说明;这一性格始终如一地把一个人拉回到同样的轨道上去。每个人都能直接且准确地认出与自己性格甚为吻合的东西;由于这一特性,每个人都会追求和抓住适合自己个人的东西,他甚至无法向自己解释清楚为何会这样做,他这样做既非受到外在的影响,也非自己的虚假观念和偏见所致。不过,只有当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后,才会发现这条路始终如一地通往同一个方向。但是,与之外在环境所发挥的巨大力量和强烈影响相比,这种内在牵引力显得不值一提。

(7)、一个人惟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自己,假使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定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依据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当独自一人时,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

(8)、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是一知半解的。

(9)、那更进一步,叔本华认为表象世界,具有两个面,一面是客体,客体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以及通过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一切表象;另一面是主体,主体不在空间和时间里面,但一切表象依赖于主体才存在,主体就像一个知觉者。

(10)、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叔本华对人类理性的批判。

(11)、人的一生免不了与人交往,包括配偶、父母、孩子和朋友。在人生旅途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宽容和自律,避免与人争论和口角,放眼前途,容忍异己,这样我们的一生将获益良多。为人处世的睿智,更少不了容忍的光辉。

(12)、尼采则继承叔本华观点并与他自身的精神疾病有一定关系。

(13)、第四部分是意志世界再论,叔本华再次探讨了表象和意志的关系,物质世界是表象,驱动力是意志,精神世界也是表象,驱动力是生命意志,生命意志也就是欲求,人生的本质受意志驱动,叔本华在这一部分也谈到了很多人生和伦理话题。

(14)、我开始翻译他的著作了。你也开始这项工作,好吗?我们可以联名发表这些译作。我一边读着叔本华的书,一边就在想:这个人的名字怎么可能还不为人所知呢,这简直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15)、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的,也有人说不是。

(16)、为何很多有钱人,在外面,都有小三和情人,包养情妇?说白了,就是有钱了,机会成熟了,条件允许了,出个差,可能就是去见情人了,在外地,家里人也不知道。

(17)、嫉妒与怜悯也是相反的,嫉妒产生于一种与幸灾乐祸心理直接相反的原因。怜悯与幸灾乐祸的对立,从根本上讲,它们之间的对立完全依赖于诱发这种对立的机缘。至于嫉妒,它仅仅是刺激它产生的某种原因的直接结果。

(18)、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世界上,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更为浅显地说,意志便是人对于事物具有情感之后,在情感的驱动下作出的行为选择。正是这种无原因、无目的使得意志的自由尤为可贵。当意志屈从于某种表象世界的因素而无以伸张之时,便是人性的沦失。

(19)、叔本华认为,每个人对别人的基本倾向,在品性上被定为要么是妒忌,要么是同情,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的美德和恶德。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20)、比如:我看到桌子上有一个苹果,苹果是表象,当然也存在着一个观察的主体,也就是我。

(1)、黑格尔这种矛盾辩证法的思想,贯串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尼采是宣扬个人的力量超人的意志,更显激情主义。

(3)、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7句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有哪些?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