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3句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1000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9 07:17:12 admin 阅读:59
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
1、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400
(1)、1916年9月,旅居巴黎的蔡元培接到来自国内的一封急电。
(2)、3)敬爱师友:老师应受到尊重,学生应对老师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同学之间应互相邦扶,互相交流,相互亲爱。师友同处一校,应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对于道德有缺陷的同学,要劝勉和提携。
(3)、梁漱溟大惊,以“自己只有中学学历,不能胜任”为由婉拒了。
(4)、到绍兴中西学堂担任总理,是蔡元培从事近代教育、实践教育救国理想的发端。他当时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增设西洋学科。曾担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后来回忆,自己就是在中西学堂就读时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5)、他被誉为“北大之父”,成为北大校史上“永远的校长”。
(6)、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通过和老师获取了很多知识,但我们的问题有时也会难倒老师,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避免尴尬现象的发生。
(7)、即便北洋政府强烈抗议,但最终,代表团还是屈辱地接受了提议。
(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9)、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10)、1940年在香港病逝。唐振常先生所著《蔡元培传》于1985年在我社出版,后于1999年重版,赢得了较好的学界反应和读者反响,成为蔡元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可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研究参考借鉴。
(11)、1907年4月,清政府派孙宝琦为出使德国大使,孙宝琦允每月资助元培学费30两,而商务印书馆又与蔡元培订定每月送编译费百元。基本生活费用问题既已解决,元培遂随孙宝琦赴德留学。这一年蔡元培已四十一岁,作为一个留学生,年纪似乎大了一点;可是,他时常想争取进修机会以充实自己的学问,这种好学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12)、蔡元培信中“闻公得家庭之乐以助长学问之兴会,良可艳羡”一句,颇可玩味。清末民初,在倡言平等、自由的同时,一些开明人士中开始出现夫妻平等的新风。1900年,蔡元培元配夫人王昭去世后,许多人来为他说媒,他主动向媒人提出男女婚姻绝对平等的五个条件:女子须天足。女子须识字。男方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以离婚。当时,这种“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言论无异于在向封建陋俗开战。后经人介绍,蔡元培与黄世振(仲玉)女士结为夫妻。此女不但天足、识字,而且工书画,孝于亲。在婚礼上,蔡元培回答他人提问时称:男女之间,“就人格言,总是平等”,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妇女人格,提倡夫妻平等的思想。
(13)、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
(14)、如前文所述,蔡元培无疑是“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支持者、谋划者、推动者,但是他绝对不支持广泛的屠杀。在1927年秋至1928年秋间,蔡元培曾写过一篇《追怀不嗜杀人的总理》的文章,劝阻国民d当局继承孙中山的高尚人格,以德服人,停止滥杀。时任浙江省清d委员会情报处处长兼审计处主任的姜绍谟回忆说:清d委员会成立那天,群情愤激,主张用最严厉的手段对付共d,凡涉嫌的人抓到就杀。当天晚上,就从陆军监狱里提出二十余人枪决。第二天早餐后,蔡先生就把我叫到他房间里,很严肃地对我说:“我们不能随便杀人!昨天那样太荒唐,太草率,太不好了!此后必须谨慎,必须做到三件事:第抓人,必须事先调查清楚,始可逮捕;第定罪,必须审问清楚,证据明白,才可判决;第杀人,必须其人罪大恶极,提交清d委员会,经会议决定始可执行。青年人误入歧途的很多,必须使人有反省的机会才好。”这些都体现出蔡元培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屠夫,在认识到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真面目后,他与蒋介石也渐行渐远,并且真正地参与到了营救革命人士的工作中来。学生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15)、在1884年,光绪甲申十年中的秀才,不是1883年。
(16)、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实际上,蔡元培对学生的游行持赞同态度,但他没料到,游行示威当天,群情激奋的学生们火烧曹汝霖的住宅,并痛殴了章宗祥。32名学生在与政府的激烈对抗中被捕,其中北大学生占多数。
(17)、他将“三日不读书,便会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写成条幅贴在书桌前,以此警示自己。
(18)、1927年4月8日,蔡元培参加了蒋介石于2月21日指派吴稚晖、何应钦、陈果夫等组织的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委员会议。这次会议决定,“得以会议方式决定上海市一切军事、政治、财政之权,并指导当地d务”,从而篡夺了中国共产d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建立的上海市人民政权。
(19)、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d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
(20)、61蔡元培自述(蔡元培,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1000字
(1)、这时,康、梁的维新变法正当全盛时期,蔡元培的思想也是偏向维新方面的。他在戊戌年间与友人合设了一个“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学习日文是求取外国知识的一条快捷方式。蔡元培早期的西洋知识,除了部分得自中译西书之外,主要是从日文书中得来的。
(2)、上任不久,蔡元培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育。这是美育首次被写入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此外,他还颁布了《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废去忠君、尊孔等信条。《大学令》后来也成为蔡元培主持北大的教育方针和组织原则。
(3)、怒火中烧的蔡元培向北洋政府请愿,表示“愿以一人抵罪,换取学子自由。”
(4)、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
(5)、55现代教育思潮(吴敬恒主编/蔡元培主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0
(6)、于是,蔡元培接受绍兴知府的邀请,辞职回乡,去担任中西学堂校长。
(7)、以前有“读书三到”的读书法,实在是很好的;不过觉得三到有点不够,应该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8)、并且在1903年,陈寅恪13岁时就被父亲陈三立送到日本读书。1909年,陈寅恪在复旦公学毕业,从此踏上了西欧游学的历程。他的父亲也好,自己也罢,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好的前途,而不是服务于行将末路的晚清政府,所以他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识。
(9)、陈寅恪先后两度出国游学,第一次是1909年复旦公学毕业后自费出国,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这一次的游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止。
(10)、吴敬恒同入南洋公学任教,却因他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退学事件。同年10月17日,导火线是一个小小的墨水瓶,引起特班学生牺牲其保举经济特科的资格,相率退学,蔡元培也引咎辞职。而原因是吴敬恒和校方发生冲突,有十数名学生遭开除,吴亦辞去。
(11)、在世人眼中,入了翰林院,蔡元培就将拥有平步青云的锦绣前程。
(12)、毛泽东称赞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事楷模”。“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北京大学建校20周年时,有校友通过歌词表达对蔡元培的感激之情。直到今天,在北大校园里,蔡元培先生的雕塑前总是摆满着鲜花。
(13)、为何胡适、钱穆都谈到读书贵精与博,且要与做人相通?
(14)、辞去总长一职后,蔡元培又到法国游学。直到1916年,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给蔡元培发电报,邀请他归国出任北大校长。
(15)、里面明确说清了原委:蔡之所以署名,是吴稚晖利用的结果,而且蔡公本意,是希望给这些爱国青年“予以缓冲”时机,并一再呼吁“看管”就好,不能让“有兵权者随意加以诛戮囚辱也”。其后,当沪上“大杀青年”之际,他“激烈与争,诚不愧书生本色矣”。诸如种种材料,可以充分证明,1927年这起人所不齿的清算运动,他的态度就是不愿合作的,对进步青年是同情乃至尽力保护的。他的唯一问题,在于毫无实权,抗议也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后来,社会上依据“署名”,对他误解甚深,他也从来不曾为自己辩护一两声,只是看到有知内情的文章刊出,默默剪下来保存在日记本中而已。常州人吴稚晖
(16)、没有蔡元培就没有五四。一谈到“五四运动”,便会联想到蔡元培,没有北京大学的学生倡导风潮,推动文化改革,也就没有五四运动;没有北京大学校长的开明进取,支持学生的行动,也就没有五四运动。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正是蔡元培,他又是辛亥革命后首任的民国教育总长。
(17)、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
(18)、到这里,我们基本白描出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革命家蔡元培。一个进步的反对专制斗士,一个反动的国民d元老;一个举起屠刀的“刽子手”,一个进步人士的保护伞;他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知遇之恩,却又因为他葬送了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性命。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划时代的大教育家身上兼具了这些矛盾的特征呢?学生认为,从他的阶级着眼,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19)、当时国内的革命人士主要集中策划暗杀和暴动,但暗杀工作不能顺利开展,革命的方针和步骤也无法确定,因此大家对革命的前景仍然非常黯淡。蔡元培的内心不免会有失落的感觉,因此改变一下生活环境的欲望便愈来愈强烈。到这年秋天,听闻清廷有派遣编修、检讨出洋留学之议,便决定进京销假,申请留学欧洲。临行,把同盟会干事一职托他弟子黄炎培代理,并将秘密文件及名单多种交给他保管。蔡元培离开上海,独自前往阔别了8年的北京。
(20)、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作前车之鉴。
3、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50字
(1)、慧眼识珠,利用个人引响力为北大储备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学授。如鲁迅、吴玉章等。
(2)、16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着(蔡元培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3)、相信我们当中很多人都熟知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这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开宗明义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明确求学目的及办学宗旨,望学子们以身作则,匡正流俗,为天下人之道德楷模。勉励学子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实为良好社会风气之必要。极富针对性,有着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
(4)、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5)、其实,还是因为蔡元培先生随和的性子,从来不主张以激烈的手段解决问题,都是怎么平和怎么来。于是,在有关大节的事情上,意见不能达成统一时,他就喜欢用辞职来与其做斗争。的确是位倔强,又有骨气的先生。
(6)、《觉醒年代》里出现过北大师生到妓院寻乐的片段,这并非空穴来风。彼时,京城八大胡同妓院的客人主要来自“两院一堂”。“两院”是参议院、众议院,“一堂”就是京师大学堂了。
(7)、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不是在辞职,就是在辞职路上”的蔡元培先生,都是因为什么原因辞职?
(8)、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则是因为蔡元培一直心怀“教育救国”的理想。“改良社会,首在教育”,蔡元培坚信教育有改进社会、救亡图存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国无教,则人近禽兽而国亡”。在翰林院供职期间,蔡元培广泛涉猎西学著作,接触到国外的新鲜事物,在潜移默化当中完成了思想转变和身份重塑。
(9)、学生认为,我们不能苛求一个历史人物每个时期都走对路。人选择的复杂性与困难性和当时的历史局势息息相关。蔡元培和他的四月十二日,是他人生中的污点之但是他自己却并不避讳。面对香港报纸中试图为他辩解的文章,他批注:“于我多恕词,而于稚晖多责备。不知何人所著。”
(10)、近从朋友处借到一部《蔡元培书信集》。此书由高平叔、王世儒编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分上、下两集,共收录蔡元培先生致他人的信函与电文共1671件,起自1894年,终于1940年,通讯对象几乎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财文各界要人。粗粗浏览一过,深感此书份量之重,它不但是研究蔡元培先生生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珍贵文献。因此想到自己手头也藏有几封蔡先生的手札,而且是其上世纪初首次留德期间所写,既忠实记录了他留学生涯的片段,又为《蔡元培书信集》所未收,想为爱慕蔡先生道德文章者所关注,故不敢私密独享,谨在此披露之。
(11)、吴敬恒说蔡元培,在做人的态度上,对自己是“不骄不吝”,对人是“和而不同”,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没有不取其长,绝不问其短处如何。然而他无时或忘的,就是他自己的主张:鼓励造就大学问家出来。这有一个实例可以拿来佐证。
(12)、5月间,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两本巨著先后出版,尤其轰动一时。
(13)、第三步是北大在他手里有了学生自治,这个传统也是开创性的。蔡元培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社团,比如傅斯年和罗家伦组织了新潮社、许德珩和其他学生组织了国民社,这两个社团当时都非常有影响。还有其他许多社团,比如毛泽东在北大参加过的新闻研究会。这些社团除开展一些活动之外,还办刊物、举行其他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出书等,都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举个例子,当时北大的经费并不充裕,一个月全部的经费预算是四万块钱,但他光是给新潮社办杂志就要拿出2000块钱,可见他对学生刊物的重视。北大在五四运动时期培养了那么多精英,各个领域中许多的第一流人物,都是北大学生出身,这与蔡元培有非常大的关系。蔡元培不在校期间代理校务、后来接任北大校长、领导北大17年的蒋梦麟说自己只是按照蔡校长的既定方针办校。
(14)、本次收入人物传记系列丛书,重新制作出版,并参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唐振常文集》第二卷中的《蔡元培传》进行了修订。另外,增补《蔡元培与北大精神》《一个待研究的课题》《蔡元培之丧补记》等三篇短文作为附录,以更为完整呈现蔡元培的相关情况和精神面向。
(15)、再来看看蔡元培的个人品德。举几个例子,1912年他和李石曾、张继、汪精卫发起一个“进德会”,其中定下三条基本戒条:不赌、不嫖、不娶妾;五条可以选认的戒条: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
(16)、1933年,蔡元培要求国民d解禁邹韬奋的《生活周刊》
(17)、蔡元培是同情维新派的,他深感变法的失败,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他虽非康d,因同情维新,又有深交被捕,难免被疑为维新派人物,只好卸职南归。这是蔡元培一生的转折点,他已经看出满清政府没有希望了。
(18)、官场得意,时局却无比动荡。他没有沉迷于自己个人的官场得意,而是放眼未来,希望通过教育,唤醒一个个沉睡或者迷失的灵魂。从这里看,我认为蔡元培是一个有卓识远见的革命家和教育家!
(19)、45美术的起源:学术讲演录(蔡元培着)4414
(20)、图|蔡元培在德国时寄给家人的莱比锡大学的明信片。
4、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五四青年节
(1)、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篇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
(2)、在办学和密谋反清活动的同时,蔡元培产生了留学欧洲的想法。他认为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以德为尊,便有前往德国学陆军的志向。1906年,经同乡介绍,蔡元培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学馆任教,同时准备出国留学。据当时译学馆学生陈诒先回忆,蔡元培深受学生欢迎,“他讲起书来,极其活泼有趣,大家上他的课,都觉得乐此不疲了。”
(3)、其实这和先生的治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他曾说过一句话:“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的知识了。”原来先生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已经掌握透的知识上了,想要留出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新的内容,所以才一直没有时间去好好的获得文凭。
(4)、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5)、当时仇满的情绪已日益高涨,蔡元培发表《释仇满》一文,发表在《苏报》上。认为种族之别,一是血液,一是风习,满人血统与汉族混杂既久,其语言文字风习亦已为汉族所同化。所谓满人,不过是在政治上拥有世袭爵位、不管实业而坐食特权的一个记号而已。只要满人自觉放弃其特权,则汉人绝无杀尽满人的必要。
(6)、自此,在蔡元培的领导下,新旧思想都在北大这片沃土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处。
(7)、第六次辞职是因为曾经在北大任教、当时担任财政总长的罗文干被冤枉逮捕,本来司法机关查无证据将罗放了。不料教育总长彭允彝竟然在国务院会议上提案将罗再抓起来。
(8)、人天生具有修养德性、吸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发展至善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经过教育。
(9)、很快,蔡元培回复道:“你来北大教授印度哲学吧。”
(10)、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
(11)、他遣人送来“正人心”的字条,要求蔡元培遵守,又在办学经费的使用上横加干涉。
(12)、2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0
(13)、翌年,再进京参加“散馆”考试。因庶吉士经过一定的期限,须参加甄别考试,叫做散馆,合格的授以编修,不合格的改任知县。蔡元培顺利地通过散馆考试,升补翰林院编修。同年6月间,“甲午战争”爆发,京师顿时紧张起来,他在联合英、德以御日人的奏折上,和文廷式一齐署名。这年他又在李慈铭京寓中做了半年塾师。十一月间大文学家李慈铭逝世,元培为他的遗著《越缦堂日记》付梓。
(14)、蔡元培一生曾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然1907年的留学德国,则是他生平第一次踏上欧洲大陆。他在《为自费游学德国请学部给予咨文呈》中称:“窃职素有志教育之学……德国就学儿童之数……欧美各国,无能媲者。爰有游学德国之志,曾在胶州、上海等处,预习德语。……职现拟自措资费,前往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至少以五年为期,冀归国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于教育界。”(转引自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由此可见,蔡元培的此次自费留德,是作了充分准备并有明确目标的。
(15)、30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6)、13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蔡元培,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7)、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18)、蔡元培信中所提“张、齐两同学”皆是他的好友。齐即齐寿山(字宗颐),乃齐如山之弟。他1907年初夏和蔡元培同乘一轮赴德,次年又一同入来比锡大学,交谊非同一般。齐寿山回国后曾任教育部佥事、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1965年逝世。张为张谨(字仲苏),是来比锡最早的中国留学生之他和齐寿山在留德期间对蔡元培多有照应,这从此片中也可略见一斑(蔡元培寥寥数语,留学生简陋而又有情趣的生活跃然纸上)。张谨归国后长期在教育部工作,曾任上海国立同济大学校长、河北大学校长等职。
(19)、字蔗青,湖南湘乡人。早年留日,1907年留德,在柏林大学攻读法政。1912年归国后任工商部商务司长及外交部常务次长等职,193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驻德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大使,1951年病逝。
(20)、以上,学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一二”反革命政变前期的所作所为。可以说,蔡元培或直接或间接地害死了当时众多的革命群众。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汪寿华和赵世炎,虽然他们二人死于青帮之手,但对于这二人的死,蔡元培也难辞其咎。
5、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300字
(1)、不过,比起两人的相同来,王国维与蔡元培的相异更加明显,他们相同的是最初的出山方式,是“身路”,相异的是对社会、人生的观感,是“心途”。王国维一生都热爱学问。生平写了62种著作,批校的古籍超过200种。除了《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等著作影响也很广泛。在日本留学时,王国维即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译作,有时还加些自己的阐述,大幅度介绍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前沿信息。在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执教期间,他的兴趣转向哲学,系统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学问,兼及英法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后来又精心研究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因为书读得多,他的一些著作能做到融中西于一体,给当时颇为封闭的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带来了一股新风。中年后,王国维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都是始终将学问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本,没有浪费过一丝一毫时光。大王国维9岁的蔡元培不同,他终生积极从事社会活动,许多时候都是在做官。1998年,他即离开北京的翰林院回到绍兴,任此地的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902年,同蒋智由等人一起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被推为总理。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廷警觉,蔡元培辗转于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以避风头,一方面学习德语,为计划中的赴德留学做准备,一方面继续献身教育与革命。1903年,为抗拒俄国对清国北部的领土野心,他与朋友创办了《俄事警闻》,以醒世人。1904年,更是创办激进的光复会,直接参加政治斗争。1907年赴德国留学,4年后回国,1912年1月4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以辛亥元老的资格就任教育总长。是年7月,因为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1913年再赶欧洲,1916年回国后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将一个死气沉沉的官老爷大学改造成了朝气蓬勃的现代大学。同时多方延聘杰出人才,陈独秀、胡适、梁漱溟、徐悲鸿、李四光等人都是他聘请进校的。1923年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24年1月,经孙中山提名,成为国民d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出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监察院长,后来又成为中央博物院理事长。1940年3月病逝于香港,其时,他正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2)、信中夏君指夏元瑮(字浮筠,夏曾佑之子),当时亦就读于柏林大学,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他和蔡元培的关系较为密切,“夏君每日于大学课程听完后,常到我寓,同往旅馆晚餐,或觅别种消遣”(蔡元培《孑民自述》)。
(3)、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学们,只盼你们记住这几部书名,亦可准备将来长大了读。如果大家都能毎天抽出些时间来,有恒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