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6句朱熹朱子家训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27 08:46:39 admin 阅读:59

导读朱熹的简介 1、朱熹的简介 (1)、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语录 (2)、宋朝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县...

朱熹的简介

1、朱熹的简介

(1)、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语录

(2)、宋朝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症,排列如北斗。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喜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干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3)、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4)、朱熹的这首诗语言朴实,只有短短20个字,却充满了理趣。作者仿佛在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而那些场景又是他亲眼所见,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诗人用简短的篇幅,就诠释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令人赞赏不已。

(5)、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自元代列科举之目,家诵户习,已逾七百载。但朱子以理学思想注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虽然极力去接近原著,但终究不脱宋儒痕迹,而罅隙终不能弥合无间。故而,今天读《四书章句集注》者不可不知。

(6)、朱熹认为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优出仕后忘却初心,而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廉洁正直的人才。这种思想在八百多年的延伸发展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精神根基,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8)、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9)、朱熹生前对家乡不胜怀念,曾两次回归婺源故里。绍兴二十年(1150年),朱熹二十一岁,在中进士不久回故乡扫墓。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春,朱熹四十七岁,再次回故乡扫墓并讲学。为了寄托乡思,他曾写下下面这首诗,至今也还是感人的。                      

(10)、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11)、由于时代的局限,《四书集注》及朱子理学思想中也必然存在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人伦关系、社会关系而忽视个体、个性的发展,过分强调道德伦理对社会的调节作用而忽视法规制度的作用,过分强调道义(义)的价值与作用而忽视经济事功(利)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与意义等。总之,对像朱子理学思想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既不可以直接照搬,拿来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也不可以认为历史遗物,直接把它放进博物馆。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古为今用,汲取其中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为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12)、 (译文)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13)、朱熹学生黄榦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14)、朱熹做官、成名后,刘子羽已经去世,他的夫人卓夫人希望朱熹出面帮自己小儿子刘玶谋一个好差事。朱熹向来以亲爹亲妈的礼节尊崇刘子羽和卓夫人俩口,刘家对自己又有再造之恩,于情于理,帮忙都是应该的。

(15)、宋人黄震《黄氏日抄》云:晦庵为《集注》,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后……发其指要。(17)

(16)、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17)、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拭。《东归乱稿》成。 

(18)、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19)、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朱子提出了“三纲”、“五伦”道德伦理规范,以此来调整规范社会秩序。其在《论语·为政》注中说:“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除了“三纲”之外,朱子还非常重视“五伦”,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如果说三纲强调的是臣、子、妇对君、父、夫的绝对服从,是单方面的要求与约束,那么五伦则是强调双方之相互关系,是对双方的道德要求(约束、规范)。以今天的社会发展来看,“三纲”有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是我们应该批判的,而“五伦”所提倡的社会伦理关系,则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作用。对于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仍然有积极的作用。

(20)、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或分享(朋友圈)吧!

2、朱熹朱子家训

(1)、心性论 朱熹认为“性只是理,万物之总名。此理亦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人性就是天地之性、本然之性,是纯善的,而情是性的发用。朱熹说:“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为性是善的,所以情也是善的,但实际上情却常常发为邪恶,朱喜认为这是“情迁之于物”的结果,而心则能够管摄性情,心之全体湛然虚明,通过心可以致知穷理。

(2)、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3)、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4)、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5)、“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6)、“朱熹的报恩行为通于情,达于理,算得上中情中理的典范。

(7)、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十四岁时,父亲朱松去世。去世前将母子俩托付给好朋友刘子羽。刘子羽曾担任沿江安抚使,为人仗义大气,很快为朱熹俩母子安排好了生活、学习各种细节,后来朱熹才能一路顺畅地参加科举、做官、治学,最终名满天下,成为大理学家。

(8)、《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经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古代士人必须反复揣摩思绎研读的一部著作,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影响,七百年来,鲜有能匹者。迄至今日,它仍然是研究《四书》的主要参考著作,依然是研究朱熹思想、宋代理学思想的重要文本。对于爱好文、史的读者朋友,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朋友,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四书章句集注》?应该从中汲取什么精神营养?对于今天人文精神缺失(匮乏)的时代来讲,《章句》中又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可以用来重构我们的精神家园?或者说,今天我们应该从《章句》中读出点什么?

(9)、(图片来源:https://baike.so.com)

(10)、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按朱熹《年谱》,《周易本义》成书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启蒙》成书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据今人朱伯昆考证,“《本义》于《启蒙》前,并未成书。”(《易学哲学史》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年)此说可谓精确。需要说明的是,《易学启蒙》虽列朱熹名下,而并非他一人所为,是他与蔡元定通力合作的结果。蔡元定学生翁易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记载道:“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辨有所启发者非一。……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则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蔡氏九儒书》卷首《蔡氏诸儒行实》)此“先生”是指蔡元定。翁易关于《易学启蒙》是由蔡元定起稿、朱熹删润而成的`记载,在《宋史》中有同论。《宋史.蔡元定传》曰:“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毕竟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这一点同时在未熹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印证。朱熹在给蔡元定信中说:“《启蒙》修了末?早欲得之。”(《文集.答蔡季通》)又说:“《启蒙》所改是否?又天一地二一节,与天数五地数五相连,此是程子改定,当时不曾说破,今恐亦当添程说,乃明尔?”(《文集续集.答蔡季通》)朱熹在《启蒙序》中也明言:“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此“同志”即蔡元定。“为书四篇”中“书”即《启蒙》。由此可知,翁易所记可信。

(11)、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12)、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13)、   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14)、理气论。朱熹认为各种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即性和形,而其来源则在于理和气,理是“生物之本”,是超越世间一切事物的绝对本体;气是“生物之具”,是形成万物的质料。理和气浑然一体,从宇宙生成的角度来讲二者不分先后,而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理在气先,理是宇宙的最高实体,即“天理”也。朱熹特别强调“天理”的普遍绝对的客观存在的伦理意蕴,阐释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理,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

(15)、  代表作有《菩萨蛮》、《水调歌头》、《南乡子》《忆秦娥》等。其中以《菩萨蛮》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

(16)、对于爱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阅读《章句集注》,我们可以一篇一篇地读,一章一章地读,甚至一句一句地读。这是由《四书》的性质所决定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根本处说都是关于人的学问,是人生之学,是修身成德进善之学。所以,我们读一篇就有一篇的收获,读一章就有一章的收获,读一句就有一句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跳着读,先选择自己感兴趣、自己读得懂的篇章来读;还要反复地读,随着读者人生经历的不同,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触与收获。每读之后,都可以用来省思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修为,察识自己与圣人、先贤的差距。正如孔子所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7)、本书是《国学新读本》第三辑之一种。本书是对宋代朱熹的《大学中庸集注》进行注说。书中共分通说和简注两部分。通说部分主要对原著的作者、成书过程、原著的基本内容、历史影响等作了简要介绍,并讲述了如何读这本原著。简注部分主要帮助读者疏通文字,对难解的文字进行注释,并兼顾校勘。以期为中等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集学术性、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为一体的读本。

(18)、 朱子家训宋·朱熹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19)、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20)、《中庸》“天命之谓性”,朱熹《章句》注曰:“人物之生,因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朱熹此解,明显带有理学家的色彩。朱子把“人物之生,因各得所赋之理”称之为“性”,显然他是把“性”作为万物之性。但从《中庸》的论述看,此处之“性”并非涵盖万物,而是专指人之“性”。我们以为先秦儒家所关注、所思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的治乱,由此而探索、追问的是关于人之“性”,就当时的学术思想言,儒家还没有思考探究万物之性。

3、朱子资料简介

(1)、青玉案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2)、对于古代典籍的学习,我们主张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理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旨在义理。今天,我们阅读《章句集注》就是从中汲取适应时代的思想资源,以此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以此为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要想深刻理解朱子学说及其《四书》经文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我们就要对《章句集注》及《四书》经文中的典章制度、名物、训诂、辞章等有准确的理解。所以,清代学者说训诂明才能义理明,考据明才能义理明。

(3)、朱熹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4)、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5)、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6)、格物致知论 这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其要领是,物格而知至,则知所止,而所止之处,即至善之境界,也就是《大学》中所言的“止于至善”。

(7)、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

(8)、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9)、朝昏一俯仰,岁月如奔川。世纷未云遣,仗此息诸缘。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虽然产生于八百年前的南宋,但由于作者所关注与探讨的是人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因而《章句集注》中蕴涵了许多超越时代的思想资源。面对外来文明佛教思辨哲学及其形而上理论的挑战,朱熹成功地发展了儒家学说,建构了自己的理学体系,有效回应了外来文化的挑战。《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曰:“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朱子之学其学术目的就是格物穷理,并在理性原则指导下从事德行实践。朱子之理是对宇宙万事万物“所以然”、“所当然”的根本思考与追问,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格物穷理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现代科学追根究底的求真精神和人文科学的求理精神。

(11)、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12)、于是作者猜测,她们是“未肯”离开。读者也会联想,到底是因为留恋这里的幽静氛围?还是由于舍不得辛勤培育她们的主人?

(13)、一个历史人物,一座特色建筑,一种传统文化,历史长河里的每一朵浪花,每一颗沙砾,都蕴含着前人深刻的哲思,凝聚了古者无穷的智慧。今人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其善而摒其陋。

(14)、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15)、中国学问最大的特点是为人生的学问。以哲学而论,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是人生论,而非知识论。为人生的学术关注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为知识的学术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的真实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何谓为人?“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为己之学,是为自己而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之学,是学而让别人看,为了显扬自己,是以学问当做小禽小犊来讨好别人,以获取好处。所以,朱子《论语·学而》注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在朱熹看来,学问应以入道、积德为根本,是学者首先要做到的。正因为如此,朱子在注《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章时曰:“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可见,朱子(当然也是孔子)所谓之“学”为何?首先是人伦之道,是人的道德行为。故而,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学文是排在孝悌忠信仁爱等道德伦理之后的。

(16)、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17)、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18)、这一单元采用年表的形式,介绍了朱熹不同凡响的一生。“初仕同安”“拜师延平”“论道东南”“浙东风云”“漳州经界”“擢知漳州”“入朝侍读”“庆元d禁”等板块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朱熹一生历侍四朝、在南宋集团起伏进出五十年的历程。无论是在浙东为官,六次上书弹劾唐仲友,还是在漳州、潭州整顿吏治,每到一处,朱熹都在极力践行着自己的民本主张。

(19)、同样因为如此,《大学》开篇论其旨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目的不是为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为了明明德、新民(依朱子),为了达到一种至善之境。修明自己的德行,使之彰明、光大,然后扩大到全社会皆德行修明,如此就可以天下大治,于是也就臻于“止于至善”的境地了。由此看来,大学之道首重修身,即强调修明自己的德行。朱熹注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眛,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此处,朱子以自己的理学思想注释《大学》,虽然与《大学》原意颇有出入,但其强调的依然是人的德行修养,进德成善,复归人之本性(天理)。从根本处说,这仍然是为己之学,讲如何做人,是人生论而非知识论。所以,我们今天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固然要了解朱熹及宋代的理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为人生而读,要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人生目的、人生信仰结合起来读。用朱子《章句》中所讲的伦理道德来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以朱子《章句》所讲之修养路径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由知识学习到德行修养,进而到为社会为国家尽一己之力。

(20)、除了著作的丰硕之外,朱子的著述还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述而不作”是从孔子即已开始的儒家传统。所谓“述”,实质上是一种借助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和诠释来阐发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创作方式。朱子是利用这种方式构建自己理学体系最成功和最活泼的学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等就是这一类著作中的代表。但朱子又决不是个“不作”者,他以大量严谨的理论著作为自己的理学大厦奠定了基石。《太极图说解》、《西铭解》等是其哲学思想的高度结晶,《通鉴纲目》、《名臣言行录》等是其史学理论的集中展示,而一部《晦庵文集》则是他理学思想的最后集结。朱子的另一类著作,如《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是对前代学术遗产的整理和研究。这一类著作不仅显示出朱子深厚和广博的学术功力,更表明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学术取向。为前代理学家编纂遗文,是朱子著作的又一种类型。他为程颐、程颢编了《二程遗书》、《二程外书》,

4、

(1)、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2)、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阕。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彻。

(3)、(图片来源:https://image.so.com)

(4)、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身老心闲益壮,形癯道胜还肥。软轮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5)、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9)

(6)、要想搞清楚典章制度、名物训诂,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就不得不借助前人的注本。《章句集注》目前尚未见到注释本,这正是我们注说这本著作的一个出发点。当然读者可以根据撰者的注释与解说,去理解《四书章句集注》思想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朱熹及其理学思想。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参看其他一些关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本,比如何晏《论语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赵岐《孟子章句》、焦循《孟子正义》、郑玄《礼记注》、孙希旦《礼记集解》等。这些注本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四书》经文原义及经文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名物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和朱熹的注释比对着阅读,以此可以更好地了解朱熹注本的优点,当然也可以了解朱熹注本的不足。

(7)、朱熹还是个文学家,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如《观书有感》、《菩萨蛮》、《南乡子》、《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青玉案》、《满江红》、《鹧鹄天》等。

(8)、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掂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d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讲求格物致知之学;罢黜和议;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9)、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10)、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11)、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小浦城寓居。

(12)、(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13)、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14)、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5)、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子是唯一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音乐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涉及并有著述,著作收集在《朱子语录》,康熙皇帝亲自为《朱子全书》作序。

(16)、这一单位主要陈列朱熹的著作和书法作品。在朱熹园的岁月里,朱熹一心读书穷理、著书讲学,建立了博大、缜密的理学思想,并著成了后世科举奉为圭臬的《四书章句集注》。当时,许多名噪东南的学者,如蔡元定、游九言、李方子、黄幹等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对理学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朱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型人物,他在理学、哲学、诗词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出自朱熹之口。

(18)、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19)、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20)、(图片来源:https://image.so.com)

5、

(1)、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他一生著述无数,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诗人从小苦读、满腹经纶,入仕之后更是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的诗歌题材众多,既有展现羁旅困顿、宦海沉浮的佳作,也有描绘田园风光、壮丽山河的名篇。

(2)、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3)、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4)、作为刘家的世交,朱熹当然更了解刘玶的个人情况。刘玶生长于富贵厚实之家,出道就得个好职位,上上下下不是他爷、他爹的下属就是朋友,别人肯定会很好地罩着他,好事有份,坏事无缘,只得奖励,不背黑锅。即便犯点什么错,上级不愿意提醒,下级又不敢批评。几年下来,刘玶眼中,除了最高长官,就会目中无人。本事没学到两样,但眼界高,鼻孔粗,动不动就傲慢任性,上级瞧不起,下级处不好,两边讨嫌。如果一出错,必然就是大错特错,无可挽回。

(5)、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6)、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7)、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波折。

(8)、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9)

(9)、穿过牌坊,一座古朴典雅的院落静立于此,这便是基地的主体。大堂正门上方悬挂的匾额“学达性天”是清康熙皇帝为表彰武夷精舍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所赐的。

(10)、结尾引人深思,“未肯出山流”。桃树栽种在水边,溪流也并未枯竭,可是零落的花瓣却没有落到水面,作者在下游地段也没有发现残花顺水漂流。花瓣即使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也不愿抛弃故主,而奔向外面的花花世界。

(11)、“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这一单元通过塑像还原了朱熹当年讲学时的场景,墙上还复刻了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留下的“忠、孝、廉、节”院训手书。

(12)、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13)、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14)、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d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

(15)、作为理学名家,朱熹对理学大家程颐的人生三不幸理论有着深切的体味,还将这段名言编入自己的《小学》里。与一般人的观点不同,程颐认为,毁掉一个年轻人未来的三件事:少年登高科;席父兄之势为美官;有高才,能文章。大抵少年出大名、得大位的人,很少有好下场。因为这些孩子都是绝顶聪明的人,都是很有才的人,都是家庭背景特好的人,少年得志后,心理期望值会无限攀升,认为世界是自己的,未来也是自己的,即便到了异次元空间,自己也是宇宙的中心,最亮的恒星。但这类年轻人最大的心理危机就在于:得志就得意,失意就丧志,一旦遭遇挫折,很快就折戟沉沙,不是英年早逝,就是一蹶不振,沉沦终生。

(16)、再如朱子论仁,理学色彩也十分浓厚。《论语·学而》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熹注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朱熹注《中庸》“修道以仁”之“仁”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朱子以“爱之理”、“天地生物之心”释“仁”,显然是宋儒的观念,与《论语》原义颇有差距。《论语》以孝弟为“仁之本”,宋儒以孝弟为“行仁之本”,仔细体味,其中差距甚大。孔子所言“仁”是由孝弟之情、亲亲之爱发展而成。既至孟子,依然认为孝弟是人的良知良能,扩而充之,才有仁义,所以,孟子仍然认为孝弟是仁义之本。孟子言性,是就人心而扩充之。心有善端,才有性善。先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四端”,然后才有仁、义、礼、智。而宋儒认为,性中先具仁、义、礼、智,然后才有仁爱、孝弟,这与先秦儒学所论正好相反。他如,朱子论明明德、论亲民(新民)与《大学》原义皆有不合,今天我们阅读《四书章句集注》,要注意区分朱子之义与《四书》经文原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4句窗口服务口号标语大全图片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