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5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当中,最具深刻意义的是什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27 09:19:18 admin 阅读:59

导读叔本华哲学观点 1、叔本华 哲学观点 (1)、我开始翻译他的著作了。你也开始这项工作,好吗?我们可以联名发表这些译作。我一边读着叔本华的书,一边就在想:这个人的名字怎么可能...

叔本华哲学观点

1、叔本华 哲学观点

(1)、我开始翻译他的著作了。你也开始这项工作,好吗?我们可以联名发表这些译作。我一边读着叔本华的书,一边就在想:这个人的名字怎么可能还不为人所知呢,这简直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2)、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后来改学哲学。1811年叔本华在柏林学习哲学。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看完这一篇之后,大概你会得到一些答案。

(4)、人生快乐的两大仇敌是痛苦和烦闷。事实上,人生的过程似乎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剧烈摆动。

(5)、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叔本华

(6)、叔本华之所以对康德的物自体学说采取上述态度,是因为在他看来,按照康德的这一学说,现象是由认识主体所构成的,因而说明它是虚幻的,相反只有理性所达不到的物自体才是真正的实在。这一学说揭示了理性的局限,以及单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现象界的虚妄,告诉人们要对虚幻的现象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理性所蒙骗,努力去寻求现象背后真正的实在。

(7)、“你知道这一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我已经叫人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凑齐,现在就正阅读这些著作(我还读康德的著作呢)。我看还没有哪个学生像我这样在一个夏天里,学到一门学科这么多的内容。

(8)、而同时,在叔本华的思想里面,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世界的一切都只是表象,或者说是客体,换句话说,是人的存在先于世界的表象,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一开始就说:凡是在知识上存在的东西,包括整个世界,也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只有知觉着所具有的知觉,世界是我的表象。过去、未来或者遥远、目前等的区别,只有在时空中才成立,凡是属于或者可能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必然都是通过主体为条件的,也只是对主体存在。

(9)、要完全跳出根据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变成“否定意志的意志”,即“禁欲”。人如果认识到意志的本质,对生命意志所追求的一切都自觉地加以克制,对生命意志所逃避的一切都坦然承受,包括对必然到来的死亡的承受,这就使自己的精神上升到比善和仁爱更高的神圣性,这种人才能达到“充满内心的愉快和真正天福的宁静”这种否定意志的清心寡欲、解脱尘缘的境界,有些类似于在美的欣赏中所获得的那种超现实功利的物我两忘的愉快。但也正如审美中一样,具有肉身的人类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容易的,也是不持久的。禁欲的决心时时受到生命意志的诱惑和干扰,需要极大的意志克制力才能保持,只有死亡才能使人得到彻底解脱。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自杀来一劳永逸地摆脱生命意志呢?叔本华强烈地否定这种做法。他认为自杀并不是取消生命意志,而正是生命意志过于执著的表现。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历史上的圣徒和耶稣基督本人学习,不是从任何意志出发,而是从静观的认识出发,意识到一切世俗的生活都是空无,生命意志就是人的“原罪”,人只有靠“恩宠”(“天惠之功”)才能得救,而所谓得救也无非是一种无欲无为的寂灭境界。叔本华的哲学在其最后的归宿上与基督教教义达到了某种一致,但更多的是一种佛教式的虚无主义。他甚至认为:“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都是‘无’。”(9)

(10)、在叔本华看来,尊严这个观念,只能在一种讽刺意义下,用在一种像人类这样具有罪恶意志,有限智力而体质柔弱的东西身上。倘使人的观念是一种罪行,人的诞生是一种惩罚,人的生命是一种苦役,人的死亡是一种必然的话,人有什么地方值得骄傲呢!

(1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其实是叔本华31岁的时候就写成了,但一直无人问津,因为当时西方哲学的主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而叔本华这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当时显得更格格不入。

(12)、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但也包含众多矛盾。它是一种二元论哲学。它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感觉源泉的客观的物自体,和根据先验认识形式整理感觉而形成的主观现象,它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达于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为从它出发的后世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13)、这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这四种形式并不作为证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这四者中表现其自身。

(14)、他们的爱总是自私自利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过去为赢得这种爱而常用的手段并不总是使我们引为自豪。

(15)、本文是叔本华在大学时期写的,可以把它分为二个部分,即:充足理由律,四重根。充足理由律可以被概括地表达为: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

(16)、1796年,叔本华随父母旅行,途经法国,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在其母亲的应允下,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17)、本能是一种先天给定的行动规则。一个人出于本能的行为往往不同于任何其他行为。在出于本能的行为中,关于行为对象的认识跟随于行为其后。我们有可能对行为所指的对象一无所知,然这种无知对于达到它是必要的。另外,倘若某行为是出自理智或理性的运用,那么,认识本身是为了完成一个预定目标而谋划的。所以,正是这种依据理性规则的行为可能失去其目标,而本能则是万分可靠的。

(18)、(6)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0页。

(19)、“时间”是什么呢?“时间”是连续性。康德说:“‘时间’是具有完整意识功能的生物对连续性的一种感知。”即,认为生活是连续的,上一秒和下一秒的我都是同一个我,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稳定性就基于此,比如对于一个失忆者来讲,过去就是断裂的。因此,若我们不谈“连续性”,则“时间”对于我们便毫无用处。

(20)、首先,什么是“理念”?凡若干个体有一个实质化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就是“理念”。比如,全世界的人,无论看到哪一种“树木”都共同认同其是一种“树木”,那么“树木”就是一种“理念”。上升一步来讲,“理念”就是被认识了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具有某种不变的特征,也就是说,“理念”具有稳定性。

2、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当中,最具深刻意义的是什么?

(1)、黑格尔哲学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加以继承,同时又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重点是关于物自体的学说。黑格尔指责康德“自谦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为“缺乏深思”的一种“浅薄作风”。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

(2)、在无意识的夜晚,一个被生命所觉醒的意志,化成个体,它从广袤无垠的世界中,从无数正在努力、烦恼、迷惑的个体间,找出他自己,然后又像做了一场噩梦一般,迅即回归以前的无意识中。但是在未走到那里之前,他有无限的愿望,无尽的要求,一个愿望刚获得满足,又产生新的愿望。即使赐予他们世上可能有的满足,也不足以平息他的欲望、压抑他的需求,满足他内心的深渊。

(3)、《论意志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1841年)

(4)、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中依次探讨了这四个知识领域的层次问题;而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则说明在这些表象底下实际上就是意志在起作用,它们都是意志的客观化的结果。表象世界按照其不同层次等级而构成了从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不同阶段,但它们都是意志的表象,只不过有的是盲目地表象出来,有的是自觉地表象出来。人则具有最清晰的意志表象,最有资格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因为他有自我意识,能够通过自己对意志的领会来理解万物,直到最盲目的无机的机械物体的运动,从中看出意志的作用,从而认出自己的本质。万物的表象与它们的意志都隔着遥远的距离,只有人的意志与他的身体表象显示出同一性,即他可以支配他的身体,身体是意志的客观化。人由此理解到其他事物(包括自己身体中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部分)其实也是意志的客观化,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不再被局限于自己个人来理解,而是被扩展为世界万物的统一本体。所以我们不能像机械论者那样把万物还原为最盲目最低级的无机规律,而必须倒过来,把最简单的无机物及其运动都归结到人在最高层次上所领会到的意志作用。所以对世界的认识和科学知识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只是“从意志自身产生的”一种“辅助工具”,“认识和身体的任何器官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它是“命定为意志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意志的目的的”。(3)所以这一篇的结论就是:“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4)但表象是相对的,是这个世界的假象,如同印度哲学所谓的“摩耶之幕”,而意志才是真正的自在之物。

(5)、康德提出,我们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有一定的基础结构,即“时空”和“因果律”,然而,这些却不是物自体的基础结构。也就是说,本真世界是不存在“时空”和“因果”概念的。

(6)、正因为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没有能力的、愚蠢的人都会发起对抗思想者的战争,双方势不两立:一方是人多势众,另一方则是单打独斗,所以,谁要是带来了有价值的、真正的东西,就得与愚昧、迟钝,与被扭曲了的趣味、私人利益和嫉妒陷入苦战,这些对手结成了可敬的联盟——对此,尚福尔(《选集》,国家图书馆,第2卷,第44页)是这样说的,仔细看看那些蠢人是如何拉帮结伙以对抗有思想的人,那就好像是一帮用人在那里阴谋推翻其主人。我呢,则还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死对头。在我的这一学科中,那些本职工作就是引导大众的判断,并且是有机会这样做的人,绝大多数都接受了安排和酬劳,要把至为拙劣的东西——黑格尔哲学——广为传播、赞扬,甚至捧到了天上。这本来是很难成功的——如果人们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愿意接受好东西的话。

(7)、此后,这个推论也不断出现在科幻小说家的著作中,其中PKD的《少数派报告》中的《电子蚂蚁》一篇非常精彩,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8)、上面以及讨论到康德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现象”与“物自体”,而叔本华在这两个概念中又补充了一个连接概念“理念”。

(9)、在1858年写作《特里斯坦》的第二幕时,瓦格纳病倒了,我再一次拿起我所熟悉的叔本华的书,作为恢复精神思想的方式,就像我一向经常做的那样。然后我就感到放松了,因为我就可以运用叔本华所提供的工具,解释他的体系中那些折磨人的断层。

(10)、所以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世界的一面完全是表象,另外一面也完全是意志。

(11)、在康德看来,虽然我们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都不是真的,但好在,人类的伦理,或者说“先验道德”是脱离现象世界存在的。

(12)、尼采认为,人应该重视自身的力量——甚至于是缺陷——尼采在《权力意志》一书中说过:“我怀疑哲学家当中那些沉思冥想者,自得其乐者,安于自身者——他们身上缺少那种将缺陷视作力量的正派作风的构成性力量和精致品质”。

(13)、叔本华和尼采都是虚无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唯意志论者,都怀疑人类基本知识,都很强调精神意志的作用。

(14)、当初AlphaGo事件刚刚引起热议的时候,人们隐隐恐慌”一旦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他们会不会试图毁灭人类,自己当家作主“。当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好像是马公子,但我忘记了),我凭借我的记忆大致复述一下他的观点:”掠夺、杀戮、抢占、繁衍、发展这种想法是我们碳基生命才有的劣根性,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当真拥有自我意识,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他们突然集体突然自杀“。

(15)、的确,当一个人回顾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细节时,自己一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有时候显得就像早已安排好了似的,而出现过的人物就犹如在一部戏里陆续登场的演员而已。

(16)、首先第一条,我们在讨论佛学的时候也论证过这一点。叔本华除了同意印度教对此的解释之外,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在后期也被诺奖获得者卡尼曼提出总结为”预期理论“,即:人们对痛苦的感知天然大于对快乐的感知。如果套用上面的那一套理论,也就是说,其实物自体的痛苦没有那么多,而表象的痛苦却多得不得了,更悲哀的是,人能体味的仅仅只能是表象。

(17)、就此来看,叔本华仍然很乐观,毕竟”方法论“都提出来了。

(18)、很少有某一哲学体系像我的哲学那样简朴和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因此可以很容易统揽和把握。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基本思想是完美一体和协调的。并且这也是真理的很好标志,因为真理的确是与简朴相关的,“谁要是有真理要说出来,那他就会言简意赅”(欧里庇得斯语)。“简朴是真理的印记。”我的哲学体系可以形容为在经验和知识范围之内的学说,因为这里面的原理虽然是教条似的,但却不会超出我们所经验的世界,只是解释了这世界是什么,因为我的哲学剖析了这个世界及其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被康德推翻了的学说(也就是那三个当代的大学诡辩者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东西)是超验的,因为它脱离了这个世界,其目的就是以某些别样的东西来解释这个世界,即把这个世界看作是某一原因所得出的结果,然后从这一结果试图推论出其原因。而我的哲学则提出,原因与结果只在这个世界,因为那四种形态的根据原则只是头脑智力最普遍的形式,客观世界的真正“世界位置”(locusmundi),也唯一只在这个头脑智力当中。

(19)、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

(20)、美学受他意志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对音乐、悲剧等艺术形式,对艺术美学作了牵强附会的哲学解释。

3、叔本华哲学观点 知乎

(1)、叔本华认为,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不停地在压迫着我们,使我们喘气急促,并且紧逼在我们身后,犹如持鞭的人。但是,一定的焦虑、痛苦、烦恼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一条航船如果没有压舱物,它就不能保持平稳,也就无法正常行驶,人生同样如此。

(2)、我们所有的满足,即一切的享乐或幸福,都是消极的;反之,只有痛苦才是积极的。

(3)、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是一知半解的。

(4)、由此,叔本华和康德推及到了同一个点上。

(5)、另外,就我个人而言,喜欢尼采的思想多过叔本华,而尼采起初对叔本华极其崇拜(《悲剧的诞生》)后来转而批判叔本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变化也可以很清楚地去探求叔本华理论的漏洞(具体参见我写的尼采(点这里))。写这篇的目的在于给”悲观主义“一个正确的定义,下回再有人曲解”悲观主义“,我的读者小伙伴就可以怼回去啦~

(6)、在叔本华看来,这三个概念的联系是:“表象”->“理念”->“物自体”。

(7)、人们常常因为欲求钱财,甚于其他或嗜财如命而受到谴责,但这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的事。任何别的事物都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种需要。如若能够品酒,酒才是最好,如若生病,药才是好的一样,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惟有钱才是绝对的好。因为钱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某一特殊事物的具体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

(8)、答案是,我们的世界观的基底可能会受到撼动。

(9)、虽然最后是落脚在吐槽叔本华本人啦,但无可否认的是,叔本华的思想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家,包括尼采、弗洛伊德等等,从这一点上说,叔本华是一个绝对伟大的哲学家。

(10)、如果”自由意志“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康德所推崇的”理性“也就根本站不住脚。叔本华进一步补刀解释:康德所说的”现代道德“无非是”人运用理性回答’我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而这个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因为”价值理性“压根就不存在,人只要开始判断对不对、好不好,就本源地开始从”生命意志“出发考虑(这也是为什么”功利主义“几乎战无不胜的原因)。那么,人就根本无权判断他人的善恶,在叔本华看来,人是全然”命定“的,是无法改变的。

(11)、烦恼是作为智慧的人对作为意志的人之强有力的表现所施加控制的状态。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烦恼;一是靠抑制这意志的猛烈;二是靠智慧离开控制。

(12)、叔本华认为,理智的或理性的行为由规则设计产生,当对象被认识时,规则与对象一致。本能的行为遵循无需认识行为对象的规则。通过这一规则导致的道德行为没有任何对象。

(13)、其实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其实也收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也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本能”。在人类身上,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无法控制和避免的,比如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存的渴望等等,这些都是本能的冲动,我们无法避免。因此,叔本华才叹息说:人生一半是失望的痛苦,另一半是厌倦的痛苦!

(14)、尼采之所以把叔本华称为“教育家”、“解放者”,就是因为“人如何能认识自己呢?人是在暗处、被隐藏起来的”,而“真正的教育家就是把你的存在的真正和本来的含义与基本的材料揭示出来——这些东西无法通过教育而改变,要了解这些东西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内在和基本的东西被牢牢禁锢着。教育家就是为你解除这些禁锢,除此之外,再也没法为你做出更多的事情。这就是教育的秘密所在”。

(15)、而叔本华的理论的起源,来源于一个“批判”——“理性批判”。

(16)、人与人之间,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设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但人类社会总是忽视这些差别,甚至要将这些差别消灭,或者说,社会建立了人为的差别,阶级和地位的划分,来代替它。后者与上天建立的高下次序,往往完全颠倒。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将一些才智低劣的人往上提升,把少数天赋卓越的人压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形,智者通常都会遁入荒野,这类人一旦增多,平庸之人更加不可一世。

(17)、这是因为只要那些命题是全部一起到来的,之后的确就会自动出现协调一致,因为这些协调一致恰恰就是现实自身的协调一致,而现实自身是永远协调一致的。这就类似于我们有时候在首次和从某一个方向观看一处建筑物时,并不会明白这个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但我们相信这之间不会没有关联的,只要绕过了这部分建筑,其中的关联就会显现出来。这种协调一致由于其原初性,也因为其总是经受得住实际经验的检验,所以是相当确切的。相比之下,那种从命题中引申出来的、只是通过逻辑三段论得出的所谓协调一致,轻易就可发现是假的——亦即一旦在长链条中的某一环节是不正确的,是衔接松动的或是有错漏的。与此相应的是,我的哲学有广阔的基础,所有的东西都是直接并因此牢固地伫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18)、其次,叔本华虽然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总的说来,正如俄国学者贝霍夫斯基所说:“叔本华多半不是同他们(指德国古典哲学著名代表)争论,不是对他们学说作有根据的批驳,而是满腔愤恨地指责和痛骂他们。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叔本华生前,他的这种粗暴态度也为当时的人所不满。丹麦皇家科学院就为这一原因而拒绝给当年该院科学奖唯一的申报者、叔本华的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授奖,批评在该书中“好几个近代哲学家被不得体地提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恼怒和不快”。

(19)、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叔本华

(20)、(8)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34页。

4、叔本华哲学观点读后感

(1)、读过哲学著作的人都知道,哲学家在讨论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靠的其实是逻辑。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过程。叔本华也是这样一步一步推理得出自己的思想和结论的。简单的认为叔本华就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才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2)、不管怎么样,人们都应该小心保护自己所赚的或所继承的财富。因为若拥有一笔财富,哪怕这笔钱只够你一个人花一辈子,便可免除那如慢性恶疾般紧附于人身上的贫穷,可以自几乎是人类必然命运的强迫劳役中解脱。只有这样,有命运相助,我们才能说某人是自由的,即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能每天对自己说:“这一天是我的!”

(3)、叔本华认为,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进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视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感受如何。

(4)、叔本华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间在英国和法国求学,能够说7种语言。本来要继承家业,父亲过世得以让他进入大学。正因为进入格廷根大学,叔本华开始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爱柏拉图,也爱康德,对二人的思想相当推崇,最后凭借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博士学位,歌德对他非常赞赏,也发现了他的悲观主义倾向。

(5)、一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随时准备做并且做到下面两件事: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豁达大度。防患于未然使他免受损失和伤害,豁达大度使他避开冲突与争吵。

(6)、“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谢,献给阿图尔·叔本华”。

(7)、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改变看法,但目前我敢肯定:叔本华是无与伦比的。你说过叔本华就某些哲学问题写过一些东西,并且还写得不错。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写出了一些东西?那可是反映了整整一个世界啊,那种清晰和美感令人难以置信。

(8)、好了,介绍了叔本华关于意志和表象的划分,我们再来聊聊,他的这种思想的起源。前面我们介绍过,叔本华非常崇拜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柏拉图,一位就是康德。从柏拉图的理念,再到康德“物自体”,和叔本华的“意志”其实是非常类似的。柏拉图认为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区分了现象和理念,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只是现象世界,是虚幻和不真实的,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念世界才是真正和本质的世界。而康德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我们只能认识到世界的现象,或者说事物显现给我们的样子,而世界本来的样子,也就是“物自体”,是我们无法认识的,这个前面在讲康德哲学的时候也介绍过。叔本华借鉴了柏拉图和康德的思想,区分了:意志和表象,但是和康德不一样,康德认为,凭借理性我们是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也就是物自体的,而叔本华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恰恰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就是意志。

(9)、这也就是为什么叔本华常常说,“正如衣服遮蔽着我们的身体,谎言也遮蔽着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我们的整个本性都是虚假和带欺骗性的,我们只能透过这层外纱勉强猜度我们的真实情感,正如只能透过衣服估计一个人的身体一样”。

(10)、叔本华从来不曾故作姿态,他是为自己而写。……叔本华的话语是对自己说的,但如果要想象出他的听众,那就想象是父亲在教导儿子好了。那种话语不拘小节、诚实坦白而不失幽默;听者洗耳恭听,心中深怀爱意。这样的作者是极为罕见的。只要一听到他的音声,马上就会感受到他的健康和力量。我们就好像来到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

(11)、对于大音乐家瓦格纳来说,就像托马斯·曼所写的:“接触和认识叔本华的哲学是瓦格纳生命中的一件大事。……那对他意味着最大的安慰、最高的自我肯定;那也意味着心灵、精神的解放。……毫无疑问,那使他的音乐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使这音乐鼓起勇气成为自己”。

(12)、近些年来,“悲观主义”受到了疯狂的追捧。仿佛一夜之间,大家对“正能量”都起了反叛之心,进入集体“沦丧”时代。其实在这样一个被“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笼罩的社会思潮中,出现对“悲观主义”的集体性追捧还是一件挺神奇的事情。

(13)、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则进一步奠定了理性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在进行普遍和彻底的怀疑之后,我们再也无法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的主体,也就是“我思”的存在,我思也可以理解为思维、理性,也就是说,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同时,也是承认了,人的理性是我们一切认知的起点,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的本质是理性,而不是感官经验,也可以理解为:本质先于存在。

(14)、托马斯·曼说得更直接和大胆: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和自我(进入意识的我)——那不是与叔本华对意欲和智力的论述毫厘不差吗?那不是把叔本华的形上学转换成心理学吗?

(15)、- “因为绝望到底就无所谓希望,也就消灭了痛苦的根源。绝对的悲观其实是绝对的达观。”——知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使自己的三观几乎崩塌,该如何重建?”高赞回答

(16)、我受过很多批评,说我在哲学里,因此也就是在理论上,把生活表现为可悲的、可怜的,一点都不值得羡慕。但谁要是在实际生活中至为明确地表现出对生的蔑视,那他就会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敬佩,而谁要是战战兢兢地细心呵护这一生,他就会受人鄙视。

(17)、此外,所谓道德律,仅仅是良知的一个方面,这一方面是从本能的观点来陈述的。良知是某种存在于全部理性;或者说全部经验之外的东西,不管是实践理性还是理论理性,都和它没有丝毫干系;当同一个体的理性和良知发生矛盾时,此时,道德律凭借理智与善良意识的某种联系,使个体在二者之间进行抉择。

(18)、叔本华指出,理性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大陆唯理论)都是将认识放在第一位。只有先认识,然后才有对世界存在的知觉,才有对自我存在的知觉。它们将一切理论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叔本华指出,实际正好相反,意志是第一性,认识活动才是第二性的。在认识活动中才区别出主体--客体关系。在第一性的意志中,主体--客体是没有分离出来的。这一立场正是现代哲学的基本倾向。“无聊”的提出为海德格尔哲学开了先河。他在讨论意识的问题时还涉及到下意识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来哈特曼和弗洛伊德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叔本华对哲学家的具体的影响,可以有如下几家。

(19)、一个人只要和另一个人一交谈,哪怕是极随意的话题,也能立刻感觉到他们之间在智力、气质上的差异或相似。当两个本性迥然相异的人在谈话时,毫无疑问,其中每个人所说的几乎每件事都在不同程度上惹恼另一个人,即使谈话的内容是那样的无关紧要,在多数情况下仍会导致不愉快的气氛。另一方面,本性相近的人则立刻会感到彼此间的一种默契。倘使他们的脾气完全相同,那么,他们之间的交往将是极为和谐一致的。

(20)、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标题上,他引用了伏尔泰的话: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5、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2)、由此才可以向以后的读者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否则就是不解之谜了:即为何我的同时期的人对我是那样一无所知,我就像是住在月亮上的人。但一套思想体系尽管没有别人感兴趣,也没有别人的参与,却可以让这个思想体系的作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不间断地、热切地投入其中,激励他从事持续的、没有报酬的劳作——这正好是对这个思想体系的价值和真理的一份证词。我不曾从外在获得任何鼓励,只有对所做事情的热爱支撑着我在许许多多的日子里不知疲倦地埋头苦干。与此同时,对拙劣之作所赢得的喧哗和名声,我却冷眼鄙视。这是因为在我初涉人生之时,我的守护神就已经要我作出选择:要么认识真理,但却无法以此取悦任何人;要么与其他人一道教授错误的东西,但却被赞誉和学生簇拥着。对我来说,做出选择并不困难。

(3)、如此,一切生命必然匆匆走向老迈和死亡,这是自然对于求生意志的努力终必归于乌有的宣告:“你们的欲求,就是以如此做终结。再企盼更好的东西吧!”它是在对生命提出如下的教训:我们都是受到愿望之对象的欺蒙,它们通常先是动荡不定,然后趋于破灭,最后,连它的立脚点也被摧毁无余,所以,它带给我们的痛苦远多于欢乐。同时,由于生命本身的毁灭,也将使人获得一个结论:一切的努力和欲望,皆为迷误。

(4)、叔本华研究发现,低等动物并没道德自由。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显示出良知的痕迹,或者说没有出现其他类似物。而在我们身上,这些早已是被证明的。我们不能把低等动物看作是自由的,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在于,它们缺少一种机能,这种机能完全服从于最高阶段的良知,理性。

(5)、如果有人认为叔本华的思想是受了佛教的影响,那么就是对叔本华的一个错误的认识。佛教的思想简单来说其实是一种信仰。而叔本华做了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完全是靠他自己思考而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可不是信仰。

(6)、我们可以感觉到……叔本华所特有的坦白和自然,这些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并且是非常丰富的思想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叔本华不像那些偶尔失口说出了某些聪明的话语,自己都会感到吃惊的写作者。……叔本华的风格有点使我想起歌德,但叔本华的文体并不模仿任何德语作家。他知道如何以简朴表达深奥,不用华丽辞藻而给人以深刻印象,推理严格合乎逻辑而不显得文绉绉、书呆子气……

(7)、叔本华哲学同样渊源于康德哲学。叔本华公开声明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是,他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态度却不同于黑格尔。他称赞“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与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接受了康德把世界二分化为现象与物自体的观点,承认在现象之外存在着理性认识所不可及的物自体,并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8)、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提出的“意志”、“本能”、“直觉”、“痛苦”、“死亡”有广泛的价值,叔本华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

(9)、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10)、由上可见,仅仅是推翻一个“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稳定性就荡然无存;那如果同时推翻“时空”与“因果律”,那么我们所有归纳总结来的数学、物理等科学,乃至我们所有基于经验得来的理念和知识也都将不复存在,整个人类文明都将倾覆。

(11)、叔本华用“理念”这个概念,总结了康德所说的“时空、因果律”,即“理论”是对“时空”和“因果律”的广义包含。“理论”的稳定性形成经验,而人是一个纯粹的“经验性”生物,如果失去这种稳定性,人就会非常惶恐;追求“理念”的稳定性,是人很本源的特性。

(12)、这也就是说,即便一切都是假的,但终究道德是真的。(这样看来康德的确是一个非常温情的哲学家了)

(13)、there are some valuable things as its target, the life worthwhile。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14)、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给予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过高的赞誉,否则,你很有可能会大失所望,因此而惭愧甚至受到某种伤害。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要看他的本性,一个人的品性往往能通过他对一些日常小事的处理看出来,因为在处理小事时他是毫无防备心理的。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一个人的人性中欲壑难填的利己心以及毫无利他之心的极好机会。如果这些弱点和欲求缺陷是通过一些琐事或一般行为显露出来的,那么,你将会发现这些弱点和缺陷也同样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尽管他会极力掩饰这些弱点或缺陷,伪装事实。

(15)、叔本华认为,讨论”自我“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权利(然而,后面一些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还有其他动物也有”自我意识“)。可”自我“为何这么特殊呢?那是因为”自我“本身是作为一种物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自我“做出的行为却是一种”表象“,而我们却能明确的知道这种表象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明确知道“的主观意识被叔本华称为”意志“。

(16)、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17)、叔本华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对立,在于前者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后者是理性主义哲学,叔本华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

(18)、所以,我们既不该让未来牵挂而焦虑企盼,也不该在对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惟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和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且不及我们所想象的。

(19)、还有斯宾诺莎已经说了,欲望正是构成了每一个人的本性或本质的东西(《伦理学》,第3部分,命题57附注注释),以及之前的命题这一推动力就叫做意志(或意欲)——如果它只是与精神有关的话;如果它同时涉及精神和肉体,那这个推动力就称为欲望。这个欲望不是别的,正是人的真正本质。

(20)、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20岁左右就发现了叔本华这位他毕生崇拜的哲学家。那是触电式的经历,就跟尼采初次发现叔本华的经历一样。

(1)、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与普鲁士政府关系的分析是极其尖刻的,其中包括一些过激之词。为什么叔本华会作如此激烈的批评?也许与他一个时期受到政府的冷遇,妒忌黑格尔哲学得到恩宠有关,但不论怎样,他指出黑格尔哲学自觉地为普鲁士政府服务,因而受到后者的青睐,这一分析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黑格尔哲学时也经常谈到这一方面的情况。例如,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时就指出:“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黑格尔和歌德一样,“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庸人的气味”。

(2)、托尔斯泰买回一张叔本华的肖像,把它挂在了自己的房间,就像瓦格纳同一时间所做的那样。托翁始终没有改变对叔本华的看法,叔本华的哲学始终成为托翁看待事物的一个坐标。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叔本华的哲学已把我们带至哲学所能把我们带至的极端。

(3)、叔本华现象主义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我们认识的对象是经过人的主观认识方式改造的,我们对外界的认识受人的肉体器官的构造的局限,这是事实,但因此得出外在的世界只是现象、梦幻的结论是错误的。

(4)、这很棒,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认识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认识世界了!

(5)、这样想起来就太可怕了,不过好在,康德还为人类开了一个“后门”——“先验道德”。

(6)、一个人惟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自己,假使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定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依据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当独自一人时,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

(7)、叔本华的批判不仅是粗暴的,而且有些批判是“无中生有”,硬将原不是黑格尔的、甚至是他所反对的观点加到他头上。例如,叔本华批评黑格尔所以主张取消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因为他虚构了理性有一种神秘的认识形而上学本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地存在于我们之中”,它是“一种‘超感觉的’能力,或者说一种‘理念’的能力”,是“对于绝对的直接的直觉”,并指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来自耶可比。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诬陷”。黑格尔从未赞成过耶可比的直觉理论,而是一贯反对。黑格尔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纯粹的、无需中介的直接认识(即直觉)不可能获得真理。

(8)、叔本华在分析黑格尔哲学错误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揭露了它在当时德国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9)、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10)、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物,不管是工作要务还是普通小事,都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如果仅以非固定的次序或关系来看,它们表现为一个反差强烈的混合体,绝无雷同,不仅如此,它们影响我们的方式也是特定的,倘使我们的思想与思想的种种问题谐调一致,那么,在这些思想与思想的问题在我们心中引起的忧虑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相应的不一致。因此,当我们开始着手某一事情时,第一步就是要将我们的视线从别的事物那里收回来。这将使我们在第一时间内处理每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对这件事是喜欢还是讨厌,都不能让其他杂念对他有所影响。这样一来,我们的思想就像被分别置入许多抽屉中,我们既可经常打开其中的任何一个,同时又不侵扰其它。

(11)、终于讲完了叔本华是怎么从”表象“和”物自体“的概念出发,推及出一个彻彻底底的”悲观主义“的。

(12)、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甚至可以推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结果:如果说我们所能确认的世界存在的证据就是世界可以被感知,而“被感知”这个证据是我们的意识(或者更具象地说,大脑)告诉我们的,那么会不会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意识”虚构的,根本就不存在,一旦“意识”停止,世界会不会随之消失?

(13)、叔本华认为,如果你必须生活于他人之中,就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拥有按其特性生存的权利,无论其结果是什么。你应当做出的全部努力是顺其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利用其特性,而不希图其本性有何改变,或随意谴责它。这便是“待人宽容如待己。”这句格言的真实含义。无论如何,这是一项其难度和正确均成正比的任务,那些避免与同类过往甚密的人才是幸福的。

(14)、甚至一神论也认为这个世界是出自某一个意欲(或意志),在轨道上运行的行星受着某一意欲的指引,大自然则被呼唤而出现在行星的表面。不过,一神论就像小孩子一样,把意欲安排在外在一面,并且只是间接地,也就是在认识力和物质的筹划之下,以类似人的方式作用于事物。在我看来,意欲与其说是从外在作用于事物,毋宁说是在事物里面发挥作用。事实上,事物本身不是别的,正是意欲的可见部分而已。但是,从这种协调一致可以看出,所有原初性的东西,我们都无法想象为意欲以外的别的东西。泛神论把在事物之中发挥作用的意欲命名为神癨,对个中的荒谬我严厉指责得够多了。

(15)、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感受痛苦的过程,快乐占少数,是彻底的悲观主义。

(16)、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吸收了印度哲学和很多老子思想的成分。

(17)、对于想要了解叔本华主要思想的朋友,这篇就可以啦,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深入的去读读叔本华的原作~

(18)、谁有兴趣观察人的思想就会看到,在每一个世纪,围绕着某一天才人物做出的发现,都有五六个有头脑的人在那儿打转。如果发现的荣誉给了这个天才的话,那是因为这个发现在那天才的手里更加富有成效,因为他更有力、更准确、更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最后也因为从应用这一原则或者这一发现的不同方式,人们总能看出这一原则或者发现到底属于谁(《论精神》,第4部分,1)。

(19)、”生命意志“代表的”性“,是一种广义的”性“,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繁衍的意志。

(20)、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已成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并未能建立起符合理性主义原则的公正合理的社会,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理性主义哲学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愈益暴露,这种情况表明,原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已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继续存在下去了。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因此,尽管这一批判存在着各种缺陷、错误,尽管叔本华所要建立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但叔本华在哲学理论方面所作的一切毕竟代表了未来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化。叔本华在黑格尔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敢于最先向它提出挑战,这种藐视权威的理论勇气是值得赞扬的。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其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使他在1848年后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名声大振,确立了他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的地位。

(1)、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的。生活是意志的表达,意志是不能满足的源泉,但生活总是追求这种不能满足的源泉,所以生活是痛苦的。他们的哲学观点是相反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客观和独立的,世界的发展是不同发展阶段绝对精神的表达。叔本华的意志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生存意志的内在驱动力驱动的。

(2)、容忍别人的艺术可以通过对无生物实施耐心的方法而获得。根据某种机械的或普遍的必然力,这种忍耐顽强地阻止了我们行为的放肆——是日常生活所要求的一种宽容方式。如此获得的宽容或许也适用于我们与之交付的人,我们要使自己习惯于他们的对抗——无论在何处遇到这种对抗——看作是本性的必然结果。他们赖以反对我们的就是支配非生物的对立的同一条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法则。倘使我们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满,就如同跟一块挡住你去路的石头一样愚蠢可笑。与人交往最理智的办法便是决心利用那些你无法改变其本性的人。

(3)、把黑格尔哲学对于德国思想界的影响全部说成是坏的,这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在后面将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应当承认叔本华在这里所列举的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当时德国文化学术界所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确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也有同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就德国社会民主d内的牛皮理论家杜林喜好模仿黑格尔从绝对出发构造体系一事,指出这种现象在当时德国的普遍性:“……‘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叔本华对这种现象的揭露,在相当程度上是切中时弊的。黑格尔哲学在德国为什么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叔本华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普鲁士政府对它的大力支持。普鲁士政府和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叔本华对这一关系中的两方都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们是抱着个人名利的目的来从事哲学研究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殚精竭虑地用自己的哲学来为普鲁士政府服务。“他们的哲学感召是来自官府”。他们每提出一个哲学观点都要考虑“政府的意向、国教的规程、出版人的愿望、同事们良好的友谊、当时的政治倾向、公众一时的风尚等等”因素。而普鲁士政府作为回报便对黑格尔哲学大力扶持。该学派的哲学家们从政府那里获得丰厚的报酬和煊赫的地位,他们的哲学被大肆吹捧和宣扬,叔本华称黑格尔哲学是“以工资俸禄、甚至是以宫廷顾问头衔配备起来的哲学”。他不无气愤地责问道:“有哪一个时代像德国近二十年来那样对一种坏透了的东西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吹捧?有哪一个时代有过这样将无意义的和荒谬可笑的东西尊奉为类似神明的?”在他看来,普鲁士政府的所作所为和黑格尔哲学的辉煌地位确实证明了,“用大笔的钱就可以把一个最坏的权欲狂和一个最坏的哲学家拥上宝座”。

(4)、人的本性揭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对诸如人与人格、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政治、智慧等一系列困扰人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见解。

(5)、if there is no passion, no great cause in the world will not succeed。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6)、冲突、不和作为情绪差异往往是偶然的、暂时的,其结果会轻而易举地渗入所有的社会交往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总是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神明化的,由于我们无法保留所有转瞬即逝的印象,这些印象曾在某些偶然的场合和时间里搅扰过我们。从而,使我们在过去的某个时期曾经有过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就此而言,记忆如同一只模糊的照相机镜头。它将一切均收入镜头中,所以产生了比实际景致更美好的画面。就人而言,被摄入记忆的镜头则常常没有一点效果。因为,虽然记忆的理想化倾向需要时间的协助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它又立即开始作用。因为,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间隔再去见你的朋友或熟人才是明智的;当你再次见到他们时,你将注意到记忆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7)、叔本华(AuthurSchopenhaur,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他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因家境富有,他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只有1820年和1826年两度试图在柏林大学开课,均因找不到听众而失败。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三十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哲学的价值,他的声望在他70岁时达到顶点,两年后他死于肺炎。

(8)、叔本华从观念论出发,认为美学的认识只是对观念的反映,美的艺术只是以固定的形式反映了观念。艺术家的创造只是技巧问题,即掌握熟练的技巧以反映观念。这显然否定艺术家在内容上的创造和现实中的再创造活动。 

(9)、托马斯·曼到了63岁以后写了一篇评论叔本华的文章,目的就是要:“唤起在今天不大为当代人所知的一个人,重新思考他的思想。……叔本华有其现代的意义,甚至有其将来的意义……曾几何时,叔本华的哲学风靡一时、尽人皆知,然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但他的哲学仍然在我们的时代产生着成熟的和人性化的影响”。

(10)、叔本华的著作中,除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外,常常被人提到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的是他的《附录和补遗》一书,其中的第一卷第二部分,《关于人生智慧的格言(AphorismenzurLebensweisheit)》更为人们熟知。 

(11)、比如,“勇敢”就是康德所认为的一种“先验道德”,也就是认为“勇敢”本身无法在真实生活中找到任何的物自体与之对应,因此其是脱离“现象世界”的,我们在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不存在任何的感官干涉。

(12)、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13)、嫉妒与怜悯也是相反的,嫉妒产生于一种与幸灾乐祸心理直接相反的原因。怜悯与幸灾乐祸的对立,从根本上讲,它们之间的对立完全依赖于诱发这种对立的机缘。至于嫉妒,它仅仅是刺激它产生的某种原因的直接结果。

(14)、根据法国作家左拉的传记作者约瑟森所说,左拉写过一部完全是叔本华式的小说,并且名字是讽刺性的《生活的快乐》。在书中,主人公时常琢磨:左右着这一世界的意欲所玩弄的花样,生存意欲的盲目和愚蠢,还有就是痛苦的所有生命。

(15)、另一位受到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伟大的英语作家是约瑟·康拉德。在《回忆康拉德》中,同样是作家的高尔斯华绥说:康拉德读过很多的哲学著作。叔本华的著作在二十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经给他以很大的乐趣。

(16)、其实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尤其是从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以来,就基本上为西方哲学此后几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柏拉图不仅区分“理念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区分了现象和本质,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学思辨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家怀特海说,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

(17)、虽然叔本华被称作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但早期他的思想并没有太多的听众,即便他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问世后几乎无人问津。在那个年代,叔本华的思想有多不入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由于叔本华孤僻性格让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不与他人交流,不向任何人表示友好的一面。他一生唯一走入社会与大众沟通是在1822年。那一年他前往柏林担任编外讲师,他将课安排在黑格尔上课的时间,决定与黑格尔打擂台。要知道,当时的黑格尔在欧洲学界如日中天,是哲学界的领袖,听他课的学生堂堂爆满,而叔本华的课堂上空无一人,随后他辞职了。

(18)、第二条,其实从咱们日常的经验中也能得到深刻的体会,所以不再细表,指提及一下,这也是来源于”印度教的欲望观念“。

(19)、(当然,非常希望大家在后台点击(时空隧道)小菜单->(侃哲学)栏目,看看我之前写的尼采和佛陀,可能会对理解叔本华有帮助~)

(20)、在叔本华看来,充足理由律的两种基本性质被混淆了,一是将它用于判断,即判断为真的理由,其次是将它用于对象的变化,即事物变化的原因,这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事实上,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一切表象都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进行解释,从而将这四种意义比喻为“四重根”。

(1)、上述四篇构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体系,其中第一篇可以看作全书的导论,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来看作第一部分,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讨论美”的问题;第四篇讨论“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各篇之间层层深入,最后落实为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样完整的体系颇有古典形而上学的遗风,形式上并未与理性主义哲学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叔本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生命意志的本源性的强调,虽然仍然要以认识论和自然哲学为自己开路,却已指示出一条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截然不同的致思方向,它直接影响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尼采,并对弗洛伊德有启发作用。 

(2)、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是专门探讨一种最高等级的表象,即“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就是理念,在叔本华这里理念也是超出一切现象和根据律(充足理由)范围之外的,它是“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理念既然也是意志的客观化表象,所以主体对它也有一种“认识”;但由于这种认识超出了充足理由律,不再去问“为什么”,而仅仅诉之于静观,它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即审美。在这里“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6)艺术和美是对意志的忘怀,是主客同一的理念的获得,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天才。天才如同疯子,他能够不顾常识的束缚,因而摆脱求生的意志,而让最高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审美也正由于摆脱了意志,因而也摆脱了意志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使人感到愉快,审美快感是不带意志的快感。为了说明自己的美学观点,叔本华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各门艺术的原理,显示出他对建筑、美术、雕刻、戏剧、诗歌、小说等等的全面而丰富的修养,但最为他所重视和推崇的还是音乐。他甚至认为:“人们既可以把这世界叫作形体化了的音乐,也可以叫作形体化了的意志。”(7)

(3)、然而,正是因为他探求自身,才最终全然地悲观。

(4)、叔本华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他更偏向于内心的探索,反映当时社会开始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是意志哲学的先驱。

(5)、我仍旧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理解这个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1句叔本华孤独50句经典名言大全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