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9句王阳明 心学家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19 12:47:23 admin 阅读:59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家是哪的
1、王阳明心学20句我心即世界
(1)、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2)、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3)、(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4)、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5)、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7)、乍看之下,心外无理和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的命题。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实不能简单以唯物、唯心来划分,王阳明也是如此。他虽然是心学集大成者,但并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8)、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9)、传习录中的对话,对儒学进行解读,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10)、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1)、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12)、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13)、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王阳明译文
(14)、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15)、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6)、(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罗口拜访“中国好人”王三乐
(17)、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18)、中国的“饭局江湖”李嘉诚看座、王石看吃、董明珠看相!
(19)、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王阳明 心学家
(1)、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3)、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4)、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5)、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人生带入深渊。安心工作、努力工作,方是修行。不仅是事业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6)、孟子辟杨、墨,至於「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於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於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於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於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於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於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於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於晚年,固多出於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於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虽同於己,适损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损於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於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7)、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8)、白酒的有趣冷知识,让你在酒场上吹最科学的牛!
(9)、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0)、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11)、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12)、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13)、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14)、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5)、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16)、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17)、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传习录》
(18)、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19)、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20)、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
(1)、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2)、良知:如果行为不产生影响,就无所谓事情的善恶。人有时候饿了未必会急着找吃的,但是一个人急着找吃的的时候,一定动了念。能找到吃的饱肚子是极好的,要是找不到吃的饿肚子估计心情也会比较消沉,善恶的产生区分因为目的。在与人交涉的时候,事情做过了和没做到位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尽人意。知道如何把事做好做成功同时也知道哪些事做了会招致失败,这就算是良知。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20岁喝酒,喝的是情绪;30岁喝酒,喝的是事业;40岁喝酒,喝的是责任;50岁喝酒,喝的是生活;60岁喝酒,喝的是人生;每次喝下的都是经历与故事。
(5)、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6)、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7)、我不开心,我不快乐,是因为我的认知,我的思想从来没有与我的行动统一。我一直在做违背我内心的事情,怎么能快乐呢?
(8)、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9)、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10)、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充满了空虚和无聊。
(11)、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2)、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13)、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4)、(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5)、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16)、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7)、人的外在行为本就是受到意识影响的,一个人的行动和认知不应该出现巨大而偏差。
(18)、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19)、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20)、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4、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1)、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2)、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王阳明
(3)、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4)、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5)、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躲过战乱和文革,靠什么传承至今?
(6)、“心”的分歧。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朱熹觉得形而上心为道心形而下则为人心,本质还是天理决定气的问题;陆九渊似乎认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7)、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9)、心无外理: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存在。身的主要功能为视、听、言、动;心的主要功能是映照;身是心感知物的媒介,意就是心通过身对物的感应,感性到灵明之处就是知;物就是能够被身心感应的事物。王阳明认为,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
(10)、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11)、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12)、王阳明心学解决这个问题,世上磨,从日常的做事上,感悟,这给很多普通人指出了一条可以实现向圣人靠近的路,只是说天赋,机遇,努力的不同,决定离圣人有多远,而不是高不可攀了。打个比喻,就像指导学生学习,以前的儒学就是告诉你,要学习好,就要注意精力,听老师讲,把书看透,说这一大堆理论,听起来漂亮,对学生没什么作用,有的学生生性爱静,做事认真,自然学习就好,有的学生爱动,怎么说都没法学到心里去。阳明学说就像辅导老师,告诉你数学题这个因式分解怎么做,该怎么想,思路是什么。这个题考点在哪,怎么出题的,这样每个学生跟着思路走,总归有信心,能提高。也就是说,王阳明以前的儒学,学的靠悟性,天资,开窍,凭语感;阳明心学,就是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只要用心学,有路子告诉你具体该怎么走,还告诉你为什么这么走,更高明的告诉你当年孔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让人向圣人靠近。
(13)、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7)、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更是毫不避讳的在自己的员工面前说:我两次两次创业都将公司带到世界五百强的秘诀,就是知行合一。
(18)、不读《大学》看不懂《传习录》。不明《中庸》,懂了《传习录》也没用。
(19)、人生要有正气,有正确的方向,有了方向,还要笃定成功,做人生的规划,而后要明志,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
(20)、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5、王阳明心学经典原句
(1)、读《传习录》要注意这本书的时间跨度、这个时间跨度不仅是指问答时间的先后关系、同时也是阳明先生自身修习体悟在不同阶段的完整记录,比如龙场悟道为“心即理”、始提“知行合一”、后面提出“致良知”。先生针对不同的弟子的秉性,每句话都有其在特定语境和场景下的特定意思,如果不注重这些,往往是断章取义、失之千里。
(2)、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4)、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5)、“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6)、可惜的是王阳明生不逢时,万历皇帝刚愎自用又心机太多,王阳明英年早逝,50岁以后正是总结思想,集大成的时候去世了。近代中国官方主流是唯物主义,想当然的把心学当成唯心主义,造成阳明心学未能大发展。
(7)、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8)、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9)、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10)、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1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2)、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13)、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4)、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15)、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6)、(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7)、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18)、大膨胀时代,富人财产大缩水,穷人受冲击最大,中产最焦虑!
(19)、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20)、《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2)、(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3)、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4)、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6)、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7)、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8)、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9)、而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吸收创造,认为人皆有良知。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想去救,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会有不忍之心,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茶杯,被无辜打碎,会有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看到美食,自然会咽口水。有人可能会说:“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倾家荡产。”但我要说:“这并不是你的第一感觉,故而不是你的良知,当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很痛苦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告诉你赶紧去扶,但生活经验会告诉你扶她有风险,即使你没有扶,也不能说你没有良知。”
(10)、上文说过《传习录》是记录阳明先生和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来往书信的汇总,而古本《大学》就是他们讲课的教材,阳明先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大学问》,是当时只有真正入门并被认可的弟子才能看到的文章。所以看传习录一定要有本《大学》对照着看。
(11)、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2)、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13)、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14)、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15)、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6)、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17)、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18)、首先王阳明心学不是一本书,而是对王阳明思想学说的概括,所以不能用书名号。
(19)、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20)、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1)、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3)、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了解到了做人的真相,那就是做事一切都从良知开始。
(4)、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5)、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6)、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7)、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心学,讲究天人合一又讲究知行合一。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确实是风靡一时的,但是他却拒绝将这种思想,劝告大家不要一成不变的遵从,要反对这种盲目的事情,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都是他提出的命题以及方法论,他呼吁大家解放思想,打破封建思想。他创立“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
(8)、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9)、人生:1酒,2色,3财,4气,5名,6食,7玩,8睡,9悟
(10)、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11)、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2)、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3)、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14)、说起王阳明心学,许多人听过却没学过,学过却不一定明了。当今社会的快餐式学习节奏,什么都讲一个简单直白。要说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就在于六个字和四句话。
(15)、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16)、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17)、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18)、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19)、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