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0句托尔斯泰三部曲是哪三部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31 09:28:21 admin 阅读:59
托尔斯泰三部曲
1、托尔斯泰三部曲
(1)、惯于奢华对自己并无益处,因为你为自己的肉体需求越多,那么为了使这肉体吃、穿、住得更好,它所受的苦累也就越多。注意不到这个谬误的,只是那些善于用种种欺骗手段安排生活的人,他们让别人不为自己而必须为他们劳动,由此可见,对这些人,对这些富人来说,奢华不仅是于己无益,而且也是一种败坏道德的事。
(2)、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一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出品的好书一本。
(3)、此前他为了消磨无聊的兵役生活,已写完小说《童年》,并因此大红大紫。现在,由于无法解决这些思想上的困惑、矛盾,他更专心的投入艺术,视它为解决人生苦难的唯一净土,
(4)、我们走进使女的房间;在过道里我们遇见了傻子阿基姆,他一向好做鬼脸逗我们发笑;但是这时我不仅不觉得他滑稽,而且一见他那冷淡而愚蠢的面孔,我就觉得痛苦得了不得。在使女的房间里,两个正在干活的使女欠起身来向我们行礼,她们那副愁容使我害怕极了。又穿过米米的房间,爸爸打开卧室的门,于是我们都走了进去。门的右首是两扇窗户,窗户被窗帘遮住;一扇窗前坐着娜塔利娅·萨维什娜,她鼻梁上架着眼镜在织袜子。她没有照平时那样吻我们,只是欠起身来,透过眼镜望望我们,就泪如泉涌了。大家本来都十分平静,一看见我们都哭起来,这使我很不喜欢。
(5)、“雅斯纳亚·波里亚纳”的庄园里写的。这个庄园的俄语名称翻译成中文就是“明亮的林中空地”。一大片森林,在这片森林中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会有一片空地,只有这片地上不长树,所以就叫“林中空地”。“林中空地”前面还加了一个形容词“雅斯纳亚”,“雅斯纳亚”的意思就是“明亮的,明朗的,鲜艳的”,所以我们有时把他的庄园的名称翻译成“明亮的林中空地”。
(6)、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7)、我们知道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本来没想写这场战争,他想写的是十二月d人起义,结果他意识到,俄国历史上对改变俄罗斯民族意识来说,更为重要的事件可能还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于是他就转过来写这场战争。
(8)、《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9)、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10)、传统的俄罗斯是一个父权社会。东正教会决定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感受。无论他的态度是接受还是保留,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也很深刻。俄罗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基础,启蒙运动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也很大。
(11)、2019年8月11日下午两点,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来到首都图书馆,为读者们带来了“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最后一讲——《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
(12)、“爱我们所不认识的所永远遇不到的人,是多么容易的事!我们用不到牺牲什么,而同时我们已很自满!良心已经受到揶揄。——不,应当爱你的近邻——爱和你一起生活而障碍你的人。”
(13)、他开始贪婪地翻看、研究关于生死讨论的哲学书,痴迷于叔本华,狂热地研究希腊文,认为那里有人生的奥秘。以至于到最后除了希腊文,他对什么都不满意。他还藏起了绳子,不带猎枪,生怕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他终于病倒,同时又怀有希望的认为,人生走此一遭,总有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他自己没发现罢了。
(14)、但他未能摆脱贵族的习性,这个理想以破灭告终。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第一次尖锐地提出从自己的阶级“出走”,跟贵族社会脱离关系的问题。
(15)、把《安娜·卡列尼娜》与《战争与和平》做一个比较也是蛮有意思的话题。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托尔斯泰都有过严重地改变初衷的情况,也就是他写作的构思和创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6)、在19世纪初,俄罗斯经历了两次反对入侵拿破仑的反击。这是两个卫冕国家的战争。俄罗斯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团结起来,无论贫富,甚至男人,女人和儿童都无法相互对抗,有效地阻止了拿破仑军队的进攻并击败了拿破仑的征服。
(17)、托尔斯泰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也非常自豪:“我做出了一个尝试,我要为俄罗斯民族做出一部史诗!”整部作品呈现出来的也是他那壮阔弘扬的历史乐观主义。
(18)、1851年4月,托尔斯泰突然间决定跟随长兄尼古拉,前去参战。
(19)、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
(20)、《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巨大的史诗,中间出现的人物有好几百人,在这么多人中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也就是七八个,读得细的读者,或许能记住二三十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间,最核心的角色有三个,就是安德烈公爵、彼埃尔和娜塔莎。
2、托尔斯泰三部曲是哪三部
(1)、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等。
(2)、他擅长操纵许多线索的结构,并且他有一千个连接,并且他是无缝连接的。他可以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它既华丽又毫无生气。
(3)、而托尔斯泰同样看不惯这些文人——他们自信为一种优秀阶级,自命为人类的首领,实际却不知反省,比那些需要拯救的人更虚伪、卑劣。屠格涅夫更是“性格冷淡、别扭,话不投机”。他甚至还和屠格涅夫打了一架,绝交了17年之久。
(4)、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5)、“我虚度34年,却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如此深陷爱恋之中,并如此欢乐。”“家庭的幸福把我整个地陶融了。我多么幸福,幸福!我那样爱她!”
(6)、托尔斯泰活了82岁,在俄国作家中也还算是长寿的,因为我们知道俄国很多作家只活了20多岁、30多岁,有的因为自杀,有的因为决斗,甚至有人说,19世纪俄国作家的传奇经历就像是一部血泪史。
(7)、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8)、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哈泽·穆拉特》、《舞会之后》、剧本《黑暗的势力》、《活尸》等。
(9)、(本文作者刘文飞,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10)、她临死前一个月,从自己的箱子里取出了些白棉布、白纱布和粉红丝带;靠着她的使女的帮助,给自己做了一件白衣服和一顶白帽子,把她丧礼上需要的一切最细小的东西都准备好。她把主人的箱子也都清理好,一丝不苟地照着清单点交给管家的妻子。随后,她拿出以前我外祖母给她的两件绸衣服、一条古色古香的披巾,还有一件我外祖父的绣金军服,也是交给她随意处置的。由于她小心保存,军服上的绣花和金带仍旧是崭新的,呢子也没有被虫蛀。
(11)、他们有什么权利谈论她和哭她呢?他们有的人提到我们时,管我们叫孤儿。好像他们不提,我们自己就不懂得没有母亲的孩子被人家这样称呼似的!他们好像很喜欢带头这样称呼我们,就像人们通常急着抢先称呼新娘子为madame(法语:夫人)一样。
(12)、《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托翁耗时非常长的一部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思想艺术的总结,是他艺术上的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的山峰。作品以一起真实的刑事犯罪案为基础,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经历,展现了对社会许多问题的思考。
(13)、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14)、不仅如此,托尔斯泰还屡次逃课、蔑视权威,成了常常被关进小黑屋禁闭思过的差等生。最后终于被迫离校,他还非常得意:“在余生之中我从未再次与任何正统的教育机构有瓜葛,从而受益于此。”
(15)、传统的俄罗斯是一个父权社会。东正教会决定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感受。无论他的态度是接受还是保留,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也很深刻。俄罗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基础,启蒙运动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也很大。
(16)、他苦苦坚持一切宗教事务却思索无果。直到一个早春,他在林中散步。突然想到,只有信仰上帝的时候他才生活着,才感到喜乐满足,那还寻找什么呢?“从此,这光明不复离开我了。”
(17)、福卡走进屋来;他看见我们这种情景,大概不愿意惊动我们,就停在门口,默默地,怯生生地张望着。
(18)、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34岁,在这之前他已经写了十年的小说,我们现在不能断定这十年多的写作完全是为《战争与和平》做准备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之前的作品确实都为这部作品做了很好的铺垫。
(19)、他,是圣雄甘地的笔友,对甘地思想有极大影响。
(20)、但是,这三部作品依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他的创作中就像一次三级跳,情节是从历史写到家庭,再写到个人的精神层面的生活,如果说托尔斯泰的写作从思想层面说是一个飞跃的话,这更好构成一个三级跳;这三部作品又像一个三足鼎立的东西,三部作品像三块巨大的基石,托尔斯泰小说艺术的宏伟的艺术大厦就建立在这三部作品之上,因此,我们也不妨把它们看成是一部独特的三部曲。
3、托尔斯泰三部曲顺序
(1)、“复活”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99年首次出版的小说。
(2)、《阿霞》《初恋》《春潮》,《童年》《少年》《青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分别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三位文学大师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经历,以文学形式在读者面前展开,宛如一部部青春修炼手册。
(3)、如果她的信念能够更高尚,她的生命能够献给更远大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难道这个纯洁的灵魂就因此受到较少的敬爱和赞美吗?
(4)、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有这样一段轶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自己办的一份杂志《作家日记》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尼娜>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事实》,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记叙了一次街头偶遇,说在涅瓦大街上突然遇到了冈察洛夫,冈察洛夫老远就涨红着脸问陀思妥耶夫斯基,问他有没有读过那部小说,这两个人心照不宣,指的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激动不已的冈察洛夫手指着西边的天空说:“他们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的。”他们指的就是西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章中介绍了这次相遇之后,就写道: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有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一部小说,因为有了托尔斯泰,俄罗斯人就可以在欧洲的文学和文化中昂首挺胸了。
(5)、于是,他又开始向生活求问,观察其他人的生活。他环顾普通百姓,看到了与自己阶层完全不同的情况。他们的苦难多过享受,却认为自杀是最大的恶。“由此可见,整个人类具有一种我不承认和我所蔑视的关于生的意义的知识。”
(6)、“我能如一个农人一般刈草;我连续工作十小时不觉疲倦。突然,我的生命停止了。我能呼吸,吃,喝,睡眠。但这并非生活。我已没有愿欲了。我知道我无所愿欲。我连认识真理都不希望了。……我感到再也不能生活下去。一种无可抑制的力驱使我要摆脱生命。”
(7)、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人作为一个民族,意识到了他们民族的自身力量,觉得这个民族是必须有尊严的。这个尊严不光要通过打仗来实现,不光要通过经济的发达来实现,还要通过文学、艺术的发达来彰显。
(8)、《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9)、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10)、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
(11)、值得一提的是,托尔斯泰也一度是声色犬马之徒,却是在众多著名作家中唯一彻底放弃贵族生活以及贵族头衔的伟大作家,过起了圣徒般的生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的思想对圣雄甘地有极大影响,和甘地成为了神游的笔友。
(12)、这项工作以1812年的伟大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波士顿,贝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位贵族的经验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述中,许多事件和字符串联连接。
(13)、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14)、去过托尔斯泰庄园的人都知道,那里有几百公顷的土地,一览无余,完全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园”,离莫斯科还有200多公里,现在我每次去都发现,这个庄园的参观者有一半以上都是中国人。我们经常很骄傲地跟俄国人说,俄国是一个文学的民族,中国也是一个文学的民族,因为我们有这么多中国人专门来看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国的作家更愿意去托尔斯泰的庄园,拜谒他的墓地。
(15)、《克莱采奏鸣曲》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克莱采奏鸣曲》收录了《伊万·伊利奇之死》、《霍尔斯托梅尔》等数篇小说。
(16)、她用热诚的祈祷向上帝述说自己的感情,从中寻求,并且找到了安慰;但是有时,在我们大家都容易遇到的感情脆弱的时刻,生物的眼泪和同情能令人获得最好的慰藉,她就把她的小哈巴狗(它的黄眼睛盯着她,舐她的手)放到床上,跟它说话,一边爱抚它,一边轻轻地哭泣。当那只哈巴狗可怜地吠叫时,她就极力使它平静下来,说:“够了,不用你叫,我也知道我快死了!”
(17)、看到托尔斯泰在莫斯科写作《复活》的书房,我觉得,他有意在营造这样一个写作的空间,这个书房就像一个修士祈祷的场所,他要把一切弄得非常狭窄,非常阴暗,非常压抑。这就使我产生一个感觉,也就是说,影响到一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当然跟这个作家写作这部作品时的情绪有关,跟他选择的主题有关系,甚至跟他所处的年龄段、他对世界的认识、跟他世界观发展的阶段有关系,但也可能跟他具体的写作空间有关联。
(18)、《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
(19)、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作者是金庸。
(20)、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最著名的作品,实际上还是这三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4、托尔斯泰三部曲时间顺序
(1)、从《战争与和平》到《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创作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就是从史诗开始转向家庭,从写战争开始转向写爱情,从写四大家族转向写两个人的恋爱、私情。
(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作者是茅盾。
(3)、托尔斯泰开始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30多岁,他写了6年,也就是从30多岁写到快40岁的时候;
(4)、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5)、《安娜·卡列尼娜》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6)、阿历克赛·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1817——1875)
(7)、图片来自网络(参见英国纪录片《托尔斯泰的烦恼》)
(8)、娜塔利娅·萨维什娜再也说不下去了。她转过身去,痛哭起来。
(9)、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
(10)、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作者欣赏父辈的热情豪迈的骑士风度,而鄙弃子辈的猥琐自私的实利观点。《阿尔别特》(1857~1858)和《琉森》(1857)都是写艺术家的。前者的中心思想是“自由创作”问题,作品中宣称“美是人世间唯一无可置疑的幸福”,是作家一度醉心“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的产物。《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最初表现。这篇作品的向往自然和归真返朴的思想在《哥萨克》和《三死》(1859)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后两部作品以大自然和接近大自然的人的意识作为衡量真理的尺度。这里有卢梭的影响。
(11)、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
(12)、《家庭幸福》(1858~1869),有他同瓦·弗·阿尔谢尼耶娃爱情关系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他当时逃避现实、追求与世隔绝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想。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篇作品。
(13)、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
(14)、列夫托尔斯泰于19世纪中期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他1岁丧母,十岁丧父,深谙社会炎凉,饱尝世道凄苦。在俄国社会革命的大浪潮之下,他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信仰问题,人到中年之后,他毅然放弃贵族生活,过上了清贫的修道生涯,他的思想也逐步趋向成熟。
(15)、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6)、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成为国王。当时,沙皇政府因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军事失败而受到削弱,农民骚乱肆虐,各方要求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农奴制并实施了一些自由改革政策。1825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12月d也被赦免。
(17)、当时文化圈的核心人物,左上角的托尔斯泰一脸不屑地站着
(18)、第二本诗集《蓝色河流后面》(1911)和童话集《喜鹊的故事》(1910),表明作者努力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继承了俄罗斯民间文学和现实主义的传统。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0)、长篇小说《怪人》(1911)和《跛老爷》(1912),都描写俄罗斯贵族地主的经济破产和精神堕落。由
(19)、在这82年中,他有60多年在写作。他开始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30多岁,他写了六年,也就是从30多岁写到快40岁;《安娜·卡列尼娜》从44岁写到48岁,这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年纪,尤其是一个写作长篇小说的最好的黄金时期,因为长篇小说是一个力气活儿。可是,托尔斯泰是在60岁开始写《复活》的,从60岁写到70岁,是在他人生的三个时段中创作的,30多岁、40多岁和60多岁。
(20)、关于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说法,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这是俄国批评家叫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我们以前以为他的这句话是用来评说《战争与和平》的,其实不是,1853年托尔斯泰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这部小说集,认为其特色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情感的纯净”。这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他这样写道:“大部分诗人关心的主要是内心生活的呈现结果,而不是隐秘的过程本身……托尔斯泰伯爵天赋的特色就在于,他并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最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是这一过程的形式、规律和心灵的辩证法。”“心灵辩证法”后来就被许多文学史家、批评家拿来概括《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甚至推而广之,用来概括托尔斯泰所有的文学创作。
5、托尔斯泰三部曲哪种版本好
(1)、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2)、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离别了。丧礼后三天,我们全家搬到莫斯科,我注定再也见不到她了。
(3)、我同娜塔利娅·萨维什娜的谈话每天都要重复;她那沉静的眼泪和温和而虔诚的言语,使我得到安慰,使我轻松。
(4)、这使得托尔斯泰怀疑东正教的基本教义。他不会将信仰问题视为一般信徒。然而,托尔斯泰没有完全走上欧洲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因此,他对人性的思考往往与两者分离,有时像信徒,有时像人文主义者。
(5)、《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
(6)、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7)、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8)、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在角色创造中脱颖而出。真实地描述角色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仅要写出突出的一面,要么主宰心态。不要掩饰心爱的人物的缺点,也不要扼杀被揭露的人心中闪烁的闪光。
(9)、他明白人是靠爱而活,只有爱才能救赎一切,而他却再也爱不起来了——既然一切都会逝去,那么艺术、爱、乃至生命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10)、《安娜•卡列宁娜》开始掺入了托尔斯泰对贵族阶级更多的审视、批判,正是这样一种对贵族阶层的反省,促使他改变了对安娜的批判态度,而从整体上对贵族阶级进行反省,后来又过渡到《复活》里对整个阶级和制度的否定。
(11)、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12)、 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十月革命前的作品,主要写俄国贵族地主的破产和没落。革命后一度侨居国外,1923年回国。代表作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两姐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描写革命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过程。长篇小说《彼得一世》和剧本《伊凡雷帝》,都是根据历史题材创作而成。在卫国战争时期写了许多政论和短篇小说,鼓舞人民同法西斯德国进行斗争。还写过科学幻想小说和民间故事。
(13)、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14)、2017年光明日报跟塔斯社曾联合发起了一个活动,因为当年是中俄友好年,也是俄国的文学年,中俄双方分别评选10部在本国最有影响的对方的文学作品。
(15)、《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路。这也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16)、人类不幸的一个主要原因——归结于一种虚假的观念,即认为某些人可以用暴力改善和操纵其他人的生活。
(17)、1869年,当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后,一次突然的梦中惊醒,妻子索菲亚好不容易用爱情建造的美好宫殿瞬间坍塌了。
(18)、《哥萨克》(1853~18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写成),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尝试。主人公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他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和自我牺牲,为别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摆脱贵族的习性,这幻想以破灭告终。这个“出走”的主题后来不断出现在作家晚年的作品中。在艺术上《哥萨克》开始从心理的细致刻画转向客观地广泛描写现实生活的史诗画面,为创作《战争与和平》作了准备。
(19)、主要作品阿·托尔斯泰是著名的俄国作家。1882年12月29日(俄历)生于萨马拉一贵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学院,后中途离校,在象征主义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本诗集《抒情诗》(1907),作者自认是“颓废派”的作品。
(20)、“不,少爷,我已经睡够了,”她对我说(我知道,她三昼夜没有睡了),“况且,现在也睡不着。”她长叹了一声补充说。
(1)、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文学体现,是一部乐观激昂的民族史诗,《安娜•卡列宁娜》完美地展示社会性的家庭悲剧,标志着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那么《复活》则是这三部长篇小说中更具思想史意义的杰作,是一部深刻的道德忏悔录。
(2)、其实,早在出走的前一周,托尔斯泰就曾热烈地跟朋友们商议这件势在必行之举。直到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妻子的监控:
(3)、清明时节,我们就阅读一下,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对于至亲的追思与怀念,感受那份浓郁的“人性的温暖”……
(4)、金钱是新式的奴隶制度。它与旧式的奴隶制度不同的是:与奴隶之间没有任何人性的关系,没有任何人格上的往来。
(5)、“我是谁?善或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何荷马与莎士比亚时之辈谈着爱、光荣和痛苦,而我们这世纪的文学只是虚荣者和趋崇时尚之徒的无穷尽的故事呢?”
(6)、1854年底,他参与了非常残酷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军人的荣誉感、神圣感、使命感瞬间化为乌有,他开始了解战争的残酷、血腥。在第二篇战况实报中,他一改之前的爱国主义号召,转而反思战争和道德人性:
(7)、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8)、翻看托尔斯泰的读者名单,能够看到这一串名字!
(9)、科幻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作者是儒勒·凡尔纳。
(10)、写《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样,他本来是想接下来写彼得大帝的改革的,也搜集了很多材料,但一位客人告诉他的一个故事,却使他写起这个“家庭故事”来。起初,他决定写“一个不忠的妻子以及由此引发的全部悲剧”,我们通过这句话能感觉到,他一开始写这个小说,是想告诉别人,一个不忠的妻子会给家庭和社会造什么结果,也就是说,他在准备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是站在安娜的对立面上的,是准备说这个女人怎么不好,她的不好又造成了什么结果。但在写作过程中,安娜的人物性格逻辑却改变了托尔斯泰最初的构思,托尔斯泰还是写了她的不忠,以及这个不忠所造成的悲剧,但是他更多地写到了我们后来经常会讨论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这个悲剧的来源问题。他一开始想写的,一定是安娜自己的问题,要不就是她的情欲带来的结果,要么就是她在上流社会的随波逐流,要不就是一个偶然事件,总归是一种不正常的爱情造成的一种糟糕的结果。但是写着写着,他发现,安娜跟上流社会女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爱是真的爱,如果安娜也是逢场作戏的话一点问题没有,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那样。正因为安娜的与众不同,她反而成了上流社会的攻击对象,成了社会舆论的牺牲品。写到这里,托尔斯泰同情心转到安娜一边了,面对的是安娜周围那个很市民气的社会,安娜变成一个他同情的对象。我们经常会说,有时候作品的艺术逻辑能改变作家自己,在托尔斯泰写作这两部作品的时候,他都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程度不等地改变了自己的创作初衷。
(11)、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作者是王小波。
(12)、女主从一个纯净的少女沦为一个妓女,再到进监禁、被流放,男主精神忏悔,通过为女主奔走赎罪,也展现了俄国上流阶层的腐朽和冷漠,整部作品都充斥着悲伤的情绪。
(13)、他对她坦诚相见,新婚之际就给她看了自己的《日记》。大量的嫖娼记录、性病、种种令人悔罪的人性污点,乃至不久前和一个农家女的风流韵事……所有这一切都吓坏了妻子,令她无比痛苦。尽管婚后托尔斯泰喜怒无常,有时粗暴冷漠,迷恋打猎连日不归……但时间愈久,她就愈加爱他。
(14)、——————————————————————————
(15)、托尔斯泰墓,位于俄罗斯图拉州托尔斯泰庄园,即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
(16)、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
(17)、他身材魁伟,体格端正,走路时迈着奇特的小步子,爱耸一边的肩膀,小眼睛里永远含着笑意,大鹰钩鼻子,线条不端正的嘴唇仿佛不好意思地、却很惬意地抿着,发音有缺陷,有点咬舌,头顶秃得厉害,我所能追忆得起的我父亲的外表,就是这些。凭着这副仪表,他不仅能够出名,而且还是?bonnesfortunes(法语:走运的)的人,不论哪个阶层、哪种地位的人,毫无例外地都喜欢他,特别是那些他想取悦的人。
(18)、现在回忆我当时的印象,觉得只有那种一刹那间的忘我状态才是真正的悲哀。丧礼前后我不住地哭,十分悲伤,但是我羞于回忆这种悲伤的心情,因为其中总是混杂着一种爱面子的感情:有时是希望显示我比任何人都哀痛,有时考虑我对别人发生的作用,有时是一种无目的的好奇心,使我观察起米米的帽子或者在场人们的脸。我轻视自己,因为我没有体验到一种纯粹是悲哀的心情,于是就极力隐瞒着不让其他任何人知道;因此,我的悲哀是不真诚、不自然的。况且,一想到我自己是不幸的,就感到一阵愉快,极力要唤起不幸的意识,这种自私的情感,比其他的一切更强烈地压制了我心中真正的悲哀。
(19)、在人类的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是欧洲的文学史大概有过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就是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第二个高峰就是以莎士比亚的创作、以他的诗歌和戏剧为代表的英国的文学;第三个就是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而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托尔斯泰是高峰上的高峰。
(20)、《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
(1)、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2)、比如,他最早的作品《童年》《少年》和《青年》三部曲,写到贵族的生活,庄园的生活,贵族主人公对生活的反省,对本阶级生活的忏悔,这些东西后来都放到了《战争与和平》里。
(3)、这是一部让西方作家对俄国改观的作品,使俄罗斯民族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4)、他的一生中,一共创作了三部大部头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百年来,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销售量累计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他的这三部作品也是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托尔斯泰因其文学和思想成就非凡,被世界公认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比肩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5)、“要一磅半葡萄干,四磅糖,三磅黍米,做八宝供饭。”
(6)、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
(7)、临死前她表示了这样一个愿望:把这些衣服中的一件,粉红色的那件,给沃洛佳做睡衣或者棉袄;另一件,棕色方格的,给我派作同样用场;披巾给柳博奇卡。我们中间谁先做了军官,她就把那件军服遗赠给哪个。她的其余的东西和金钱,除了四十卢布留作她的丧礼和超度灵魂之用外,她都给了自己的弟弟。她弟弟是个早就被解放了的农奴,住在一个遥远的省份里,生活十分放荡,因此她活着的时候同他一直没有任何来往。
(8)、他找寻一生,直到晚年才觉得顿悟了真理:聆听上帝的教诲,遵行教义生活。但生活与宗教信仰的种种不一致——不得不应付世俗交际,忍受和亲爱之人思想上的差距,让托尔斯泰十分痛苦。最后,83岁的托尔斯泰终于决定摆脱家庭责任,勇敢出走,过一个人的清修生活,遵行信仰指给他的新道路、新生活,却不幸死在了逃离的路上。
(9)、不论他同什么人交往,他都知道怎样占上风。他从来不是最上层社会里的人,但是他却经常同这个阶层的人物交往,而且博得他们的尊敬。他极其骄傲和自信,他既不得罪别人,又在舆论中提高自己的声誉。他富于独创性,但并非总是这样,他用自己的创见作为换取社会名誉地位或者金银财富的手段。在他看来,世界上什么都不足为奇:不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他都觉得那是命中注定。他非常善于避而不提和摆脱人所共知的、充满小小的烦恼和悲伤的生活的阴暗面,使人不能不羡慕他。对于能够获得舒适和享受的一切事情,他是行家,而且很会享用它们。他最得意的是同达官要人来往,这部分是通过我母亲的亲戚,部分是通过他童年时代的伴侣,他心里对这些人很愤慨,因为他们的官衔远远超过他,而他始终是一个退伍的近卫军中尉。他,像所有的退伍军人一样,不知道怎样穿着入时;不过,他的打扮却很独特而优美。他总穿着十分宽大轻便的衣服,翻领卷袖的漂亮衬衫……不论他穿什么,都很适合他那魁梧的身材、强壮的体格、秃头和沉着而自信的动作。他多情善感,甚至好掉眼泪。时常,在朗诵的时候,当他读到动人的地方,他的声音就颤抖起来,眼泪汪汪,于是就难受地把书放下。他爱好音乐,自己弹钢琴伴奏,唱他的朋友A某所作的浪漫曲、茨冈曲,或者歌剧中的一些曲子;但是他不喜欢古典音乐,不顾公论,公然说贝多芬的奏鸣曲使他昏昏欲睡,兴味索然,他认为再也没有比谢苗诺娃(俄国著名女歌剧歌唱家)所唱的《不要唤醒我的青春》,或者茨冈女郎塔纽莎唱的《我不孤独》更美妙的东西。他生就那么一种性格,认为好东西必须群众公认。群众公认是好的,他才认为好。天知道他是否有什么道德信念!他一生吃喝玩乐,以致没有时间形成自己的信念,再加上,他在生活中那么走运,使他认为信念是不必要的。
(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炜非常推崇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温度”,一种“人性的温暖”。张炜说:“没有温度,缺乏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沟通所需要的脉动,结果一切都是扯淡。”
(11)、小说描述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而来到高加索,在高加索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克中间,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自我牺牲和为别人而生活。
(12)、他,极度反感莎士比亚,文学成就却另成高峰。
(13)、“阅读文学经典·第二季”讲座回顾,请点击以下链接:
(14)、在托尔斯泰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作家只能选一本,到底选他这三部长篇小说中的哪一本呢?这个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参考了网上的投票、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借阅量,还征询作家和学者的意见。最后选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总觉得这部作品更有代表性一些。另外,它毕竟是托尔斯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俄国第一部赢得全欧洲、全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
(15)、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有一次他给学生上课,进到教室以后让大家把窗帘都拉起来,把灯都关掉,他先开了左边的一盏灯,说:“在俄国文学的星空中这是普希金。”又开了另外一侧的一盏灯,说:“这是果戈理。”再开了中间的灯,说:“这是契诃夫。”这三个灯都打开以后,他跑到窗边,一把扯开窗帘,指着照进教室的阳光,说:“这是托尔斯泰。”
(16)、第二天深夜,我很想再看她一眼。我克制住不由自主的惧怕心情,轻轻地开了门,踮着脚走进大厅。
(17)、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18)、我们离开以后,后来听留在乡下的人们对我讲,她因为没有事干,感到十分寂寞。虽然所有的箱子还由她掌管,她不断地翻箱倒柜,清理,晾晒,放好;但是她觉得缺少了她从小就习惯的、老爷们的乡间宅邸里的那种喧哗和忙乱。悲伤,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事干,不久就发展成一种在她身上早有苗头的老年病。我母亲死后整整一年,她就得了水肿病,卧床不起了。
(19)、“简直不能称为一个第四流的作家。且在描写人性的一点上,他是完全无能的。”
(20)、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加索写成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和《青年》(1855~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的。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军事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描写普通士兵和军官的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揭示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托尔斯泰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即写心理的过程)和道德感情的纯洁,主要就是根据上述作品概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