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孟德斯鸠是什么梗【文案84句】
发布时间:2024-04-01 08:30:50 admin 阅读:59
孟德斯鸠是什么梗
1、
(1)、第他说的“美德”在“共和国里就是爱国,也就是爱平等。这既不是伦理美德,也不是基督教美德,而是政治美德。”(3)在这里,且不论“伦理美德”和“基督教美德”是什么关系,孟德斯鸠至少是把“基督教美德”和“政治美德”给隐隐对立了起来。另外,在“说明”的第三段里,又强调了“基督教善人”和“政治善人”的对立。由此,Christianvs.political之争就很明确了。
(2)、孟德斯鸠(1689-1755),与伏尔泰是同时代人,他与伏尔泰和卢梭一起,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由于久仰孟德斯鸠的学名,今年4月游览凡尔赛宫路经附近街区时,导游指示了孟德斯鸠铜像所在位置,我竟趁午餐时专程跑过去为之拍照。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严复旧译《法意》),“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张雁深)。人们只知道,孟德斯鸠在书中提出了“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的著名论断,他在本书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已经物化为美国的政治制度。许多人不知道,在这本名著中,有多处涉及中国的段落与章节。孟德斯鸠在写作中,参阅了当时能找到的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如《中华帝国全志》和《耶稣会士书简集》和《鞑靼史》等,并与来自或到过中国的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谈话。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4)、在霍布斯那里,人大体上被分为两种。多数人是温驯的,少数人则比较aggressive(这里对霍布斯人性学说的说法不十分精确,但基本上是如此)。而孟德斯鸠则不加区分地认为,人最初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弱小,且很怯懦。在性情上,孟德斯鸠对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形象的基本设定就和霍布斯不同。另外,霍布斯自然状态里的人其实理智能力都挺高的,而孟德斯鸠自然状态里的人则没什么理智能力。相比于霍布斯的说法,孟德斯鸠自然状态里的人似乎更加像是历史中的史前人的形象。
(5)、施特劳斯:《从德性到自由——孟德斯鸠讲疏》,黄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6)、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但问题是,与孟德斯鸠同时代的那些英国人,他们写过与孟德斯鸠有关的事,也引领我们去理解孟德斯鸠,他们认为,孟德斯鸠看到了真相,认为他看得比英国人自己看得要更清楚。之后,布莱克斯通有关英国宪法的解释中也引用了孟德斯鸠,给了他更高的赞誉,他说,从事英国宪法的法律人,如果要想解释人类灵魂的这个奇迹,也就是英国宪制,就必须以同时代的人中的那个人为师。
(7)、在中国历史上,君权和相权之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相当关键的主题。从这个视角看,会发现孟德斯鸠的描述和中国历史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8)、我怎么会那样说呢?因为我明白,就连理性的过头也是不应该的。对于人类来说,适度几乎永远比极端更好。
(9)、熟悉施特劳斯学派的读者立刻就能发现,这段话近乎是对“隐微写作”(esoteric writing)原则的完美复现。如果达朗贝尔对这部书下的这个判断无误的话,那就说明,即便我们在阅读《论法的精神》时应该首先争取理解书中文字最直白的意思,但也要适时地关注那些可能存在的不那么直白的意思。
(10)、孟德斯鸠认为,在各种不同的政体里,刑法的繁简和多少是不一样的,因而对自由的保证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共和政体里,刑法繁而多。因为,“在政治宽和的国家里,对每一个人而言,即使是最卑微的公民的生命也应当受到尊重。他的荣誉和财产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审查,是不得被剥夺的;对于他的生命,除非受到国家的指控,也是不能被剥夺的。即使是在国家指控他的情况下,也应允许他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自己辩护。”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用刑法规定下来,所以在共和制的国家里,刑法就要多些、繁一些、详细一些,公民的荣誉、财产、生命和自由越受到重视,诉讼程序也就越多,相应的权利也就更有保障。相反,在专制政体下,刑法则少一些、简单一些,因为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掌握绝对的权力,君主注意和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公民的自由是不关心的,所以不需要更多的刑法。孟德斯鸠总结道:“当一个人握有绝对权力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简化法律。在这种国家里,他更为关注的是个别人的某些不便,而不是公民的自由,公民的自由被漠然视之。”
(11)、有一件事往往使我诧异不已:那就是看到这些波斯人对于我国的风俗习惯有时跟我们一样熟悉,甚至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微妙的情况;能够注意到我敢肯定许多游历过法国的德国人都注意不到的事情。我想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这里的缘故,何况亚洲人花一年时间了解法国人的风俗,要比法国人花四年时间了解亚洲人的风俗更容易,因为法国人喜欢敞开心扉,倾心吐胆,而亚洲人则很少沥胆披肝,交流思想。
(12)、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我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普列汉诺夫
(13)、但我们还没有搞清楚这样做的原因。因为把各门科学及其秩序区别开来是不够的:在生活中这些秩序是相互交叉的。真宗教,真道德,即使作为解释的原则被排除于政治秩序之外,也仍然通过它们所唤起的行为或顾虑而属于这个秩序!正是在这里,冲突变得尖锐起来。因为人们的确可以让道德归道德,并且仅仅作为纯粹的政治家做出判断。只要他们是在写日本人恐怖的道德,或土耳其人可怕的宗教,这些都不成问题。世间所有的神学家都会听其自便。但是当人们偏巧遇到了真道德!还有真宗教!他们是否也能够“从人类方面”把这些当作纯粹人类的事情来看待呢?人们是否能够表明,像他们对待异教徒那样,基督徒的宗教和道德也可以用政治体制、两种纬度、过于严酷的天气、商人或渔民的风俗来解释呢?人们是否能够任由这样的言论刊行于世,即认为是气候的不同,才在欧洲南部保留了天主教,在北部传播了新教呢?因此人们是否能够认可一门关于宗教与道德的政治社会学呢?于是,这种邪恶的蔓延必然回到自己的源头,人们也就可以看到神学家同样受到通常属于穆罕默德或中国人的命运的折磨。因为人们同意把那些伪宗教仅仅看作是人类的事情,同意它们纡尊降贵,接受一门科学的世俗帝国的统治,那他们又怎么能预防这个帝国扩张到那些真宗教的地盘呢?因此就有了这样一位神学家,他事先就在这种过于从人类方面谈论伪宗教的理论中嗅出了异端的气味。而孟德斯鸠呢,也在一个——把他作为信徒的信念(或他别有用心的谨慎)和他作为科学家的要求区分开来的——极其狭窄的边缘地带上战斗和抗争。因为无可置疑的是,孟德斯鸠曾通过他的那些实例,几次三番地陈述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关于宗教与道德信仰的社会学理论的完整论据。宗教和道德——关于这两者,他正当地否决了它们评判历史的权利——,它们只是作为一定社会的内部要素,其形式和性质都受制于这些社会本身。同样的原则既可以解释一定的社会,也可以解释它的信仰。那么这些秩序还有什么区别可言呢?区别——如果人们想要恪守这种区别,如果非这么做不可——于是将贯穿宗教与道德事物的秩序本身。不妨说宗教既可以用于其人类的意义与作用(这可以归属于社会学),也可以用于其宗教的意义(这就脱离了社会学)。孟德斯鸠就这样退却了,他不想跃进。
(14)、那么,为了使我们对关键问题有一个充分理解:也就是说,这确凿无疑就是英国政制,尽管在它是否是英格兰政制这个问题上,孟德斯鸠保持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缄默。为何他要这么做?我们看一看本节倒数第二段。
(15)、他虽然不主张废除死刑,认为“一个公民当他侵犯他人安全导致丧失生命或企图剥夺他人生命时,他应该被处死。死刑是病态人际交往的药剂”,但是主张在刑罚中实行宽和精神,体现人道主义,死刑必须是不得已而用之。
(16)、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咱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17)、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似乎根本的原因是,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还是更古典一些,隐含了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区分。
(18)、注意,许译本把“道德法”(lesloisdelamorale)翻译成了“道德规范”,不妥。
(19)、不过,我们虽然不太能十分确定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哪个在绝对意义上更优越,但从古典时代以来,“最佳政体”其实也是有不同含义的。除了绝对意义上的最佳政体外,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还有对一时一地的社会所能实现的最佳政体。或许孟德斯鸠是在暗示,对于当时的法国来说,一步登天变为共和政体有些太难了,而更实际的最佳政体则是转型为君主政体。当然,目前我们还没有读完全书,这还只是猜测。
(20)、在宗教与刑法的关系问题上,孟德斯鸠认为对于宗教应避免使用刑罚,因为刑罚和宗教都具有使人畏惧的力量,用一种畏惧来代替另一种畏惧,容易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残酷起来。他主张要变更宗教信仰,最好是用诱导来代替刑罚,因为诱导比刑罚更有力量。
2、
(1)、在这里,自由被界定为有权去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在霍布斯《利维坦》第21章中能够看到。自由是指有权去做法律许可的事,但这是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吗,或者说是自由的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因为法律可能会允许一些不应该允许的事。有些人可能会允许人类为我所知道的那些东西牺牲自己,那这些人是自由人吗?这是一个问题。
(2)、一幅绘制于1658年的美洲地图(图源:WikimediaCommons)
(3)、你再怎么改变也不能每个人都喜欢你所以还不如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以前碰到摩擦就会反驳,现在发现偏见远比想象地更根深蒂固。经常有委屈不被理解更是常事。有人喜欢你就有人讨厌你。看淡了发现不必解释,言语无法改变任何人的看法。他人是爱是恨都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4)、孟德斯鸠的一生是一个战士的一生,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机智而勇猛的抨击了腐朽反动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僧侣主义。孟德斯鸠的一生又是一个学者的一生。毕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各个科学领域的许多问题,撰写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著作。
(5)、权力欲望人皆有之,权力有无限扩张的自然属性,可以说欲壑难填,所以,必须借助约束机制加以约束,不能任其泛滥成洪水猛兽,伤及社会,继而也让权力者自我毁灭。公权力尤其如此。公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可怕的社会。
(6)、这里的“借此”说的是对这一具体的政府的称颂,也就是对他在前面提到的英格兰政府的称颂。他继续写道:
(7)、关起门。我把自己上了锁关起心。我把世界上了锁
(8)、委屈自然有,难过也会在,不被理解更是常事。不要太多解释,言语无法改变任何人的看法。
(9)、在霍布斯那里,主权者对于法的态度是相当恣意性的。但孟德斯鸠显然不接受这种恣意妄为的主权者形象。孟德斯鸠版本的政体三分学说里,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是被专门分开的,这基本上是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降的政体三分学说。二者的区别在于,君主政体里的君主用法律来统治,而专制政体里的暴君则完全不管法律。显然,君主政体里的君主形象与这里孟德斯鸠想象的上帝形象是能够对应起来的。
(10)、也许我们总是不被理解,可追星没那么复杂,就像你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你想为他做一些小事陪伴他,然后把自己努力变好。
(11)、可以发现,这段话(尤其是拿自己和柏拉图作比)是很反讽的。孟德斯鸠对法国旧制度的政体究竟持什么态度呢?这个当然要看书里的正文才能确切知道。不过,如果前面题词里的那句话可以按照“天才与自由”那个说法来理解的话,那么孟德斯鸠对旧制度里自由的缺乏显然是很不满的。另外,据读书会上的一位同学补充说,孟德斯鸠妻子一家都是新教徒,但路易十四大规模迫害了法国的新教徒。由此看,他对法国的政体颇有微词也不奇怪。
(12)、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来自家的温暖,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家庭的破碎。我们可以一无所有,也可以一事无成,只要有家,有太阳落山后一盏烛光的等待,我们就有奋斗下去的勇气。
(13)、解密单词内在逻辑,高效暴涨5000高频词汇量
(14)、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战国荀子《荀子·修身》
(15)、回到孟德斯鸠的文本。很有意思的是,孟德斯鸠描述的古代民主政治(同时也是历史上的古代民主政治),往往不是纯粹的抽签,而是抽签+挑选的组合。
(16)、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不计较身份和仪容而交叫莫逆之交。
(17)、译文: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18)、关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和第一次读书会上读的“序”里的第一段相参照。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孟德斯鸠在全书的开头拿自己和柏拉图相比这一事实,那么就应当将《论法的精神》也视为一部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著作。进而,我们可以认为,即便孟德斯鸠的政体划分既不同于柏拉图,也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传统,但他仍然遵循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传统,即政体的划分指向了人的生活方式。
(19)、o-┈想当壹个隔岸观火的人,永远停靠在最安全的位子
(20)、他再怎么美好也只是沿途的瞬间将来还是靠自己
3、
(1)、Astorminateacup表达大惊小怪的意思
(2)、孟德斯鸠又黑了一把罗马教廷。按照他这里的说法,教廷有可能败坏成专制政体,而与东方的专制主义国家没什么区别。
(3)、霍布斯的这个命题在后来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那里,遭遇了很多的挑战。当然,其中就包括这里的孟德斯鸠。在孟德斯鸠看来,如果没有贵族、僧侣等力量充当中间权力的话,那么就没有任何的力量能够有效地对抗君主的横暴权力。进而,失去遏制的君主政体,就将走向专制政体。按照孟德斯鸠的这套推演,一个标准的霍布斯意义上的利维坦国家,显然会被归入到专制政体中去。(不过,现代的学者一般都会承认,霍布斯仍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因为在他的政治构想中,只要是在私底下,民众在法理上仍然拥有自由,而利维坦不能够干涉这种自由。)
(4)、这里孟德斯鸠把话说得这么满,有嘲讽的意味吗?读书会上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孟德斯鸠的这几段文字,好像是会让人有这种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他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嘲讽。他想说的,应该还是最直接、最显豁的意思,就是人民有遴选的能力。
(5)、接下来就有两个问题:第孟德斯鸠的政体划分是否对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呢?第孟德斯鸠撇开亚里士多德传统,另起炉灶的意图是什么?
(6)、咱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王进喜
(7)、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区分,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这样一个经典段落,这个段落出现在《政治学》第4卷1297b35及其以下的地方:
(8)、在孟德斯鸠看来,植物既没有情感(sentiment)也没有激情(passions,许译本翻译成了“欲念”)。兽类有情感,但似乎没有激情。人既有情感,也有激情。不过,现代人一般会认为,兽类也有恐惧等等激情。
(9)、中法两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两端,了解中国人的民族性也是孟德斯鸠的兴趣之一。他指出:“各民族的不同性格是品德与邪恶的结合,是好和坏的品质的混合。”(页308)他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有两点是突出的,一是欺骗,一是贪欲。“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这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然贸易会很自然地激起人们信实的感情,但它却从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页316)“中国人贪利之心是不可想象的,但法律并没想去加以限制。一切用暴行获得的东西都是禁止的;一切用术数或狡诈取得的东西都是许可的。”(同上)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恐怖的目的是服从。孟德斯鸠指出,“绝对的服从,就意味着服从者是愚蠢的。”(页33)儒、道、法是我国本土的古典哲学,但在愚民这点上,三种哲学却是相通的。儒家要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法家认为,“民愚则易治也。”(《商君书·定分》)道家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也。”(《道德经·六十五章》)孟德斯鸠认为的中国民族性里的愚蠢、欺骗、贪欲等特点,正是两千多年专制政体高压下形成的畸形的民族性格。不过,孟德斯鸠看法更深入一层,“绝对的服从,就意味着服从者是愚蠢的,甚至连发命令的人也是愚蠢的,因为他无须思想、怀疑或推理,他只要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愿就够了。”(页33)
(10)、译文: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11)、然而,作为任何政治科学先决条件的这两个原则——不应该用宗教或道德标准来评判历史;应该反过来,把宗教和道德放回到历史事实的行列中,使它们从属于同一门科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把孟德斯鸠和他的前辈区别开来。总之,霍布斯与斯宾诺莎也用了同样的语言,和他一样被说成是无神论者。孟德斯鸠的独特性恰恰在于,他身为这些理论家的继承者,却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而决定性的一点,就是反对他们大多数人高谈阔论的自然权利理论。
(12)、人生总是有各种不被理解,因为这些不被理解我们调整自己,最终,做不成自己。
(13)、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有人给你贴标签,有人对你嗤之以鼻。以前碰到摩擦一定会反驳,如今发现偏见远比想象的更根深蒂固。委屈自然有,难过或许也会有,不被理解更是常事。不要解释太多,言语无法改变任何人的看法。他人是爱是恨都好,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把自己变成无可取代的样子。
(14)、在第一节开头第一段,孟德斯鸠就交代了存在序列:
(15)、这段话应该如何理解?读书会上学社会学的同学认为,这体现了孟德斯鸠“系统的思维”。也就是说,对某个局部的纠正有时候会产生连锁反应,可能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供参考。
(16)、孟德斯鸠把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都归入了共和政体,这和古典时代以降的政体划分完全不同,而这种不同当然是刻意为之的。
(17)、我在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我不怕寂寞,不怕忙碌,不怕不被理解。我会努力,我会改正,我相信你是爱我的。
(18)、《曹刿论战》中当曹刿两次否定鲁庄公打仗依凭的条件后,鲁庄公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忠之属也。战则请从。意思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处理政事的表现,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随。根据实情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凭借亲疏远近来断案。一旦掺杂了情感亲疏,断案就会有偏颇,有失公允,离心离德。严明赏罚,唯心唯德,民心相聚。
(19)、不被理解的时候就自己理解自己,不被在乎的时候就少在乎别人。
(20)、孟德斯鸠的对象正是如此。他谈到《论法的精神》时说,“这部著作的对象是地球上所有民族的法(lois)、习惯法和各种习俗,可以说,它的课题无限广阔,因为其中包括了人间所能采纳的所有制度。”正是这个对象,使他区别于他之前所有那些想要让政治成为一门科学的人。因为他之前的人从未有过这样的胆量,想要思考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所有习俗和法。博絮埃的历史也力图要成为普遍的:但它的全部普遍性就在于声称,《圣经》已经说出了一切,全部历史都在那里,就像橡树在橡子里。至于霍布斯、斯宾诺莎和格劳秀斯那样的理论家,与其说他们奠定了一门科学的基础,不如说他们提出了关于这门科学的观念。他们思考的不是具体事实的总体(totalité),而是某些事实(例如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对犹太人的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思考),或者是社会一般(lasociétéengénéral),例如霍布斯在《论公民》和《利维坦》中、斯宾诺莎自己在《政治论》中的思考。他们没有奠定一种关于真实历史的理论,而是奠定了一种关于社会的本质的理论。他们没有解释某个特殊的社会,或者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更谈不上所有社会、所有历史的整体(tout)了。他们分析社会的本质,提供一种理想的和抽象的社会模型。我们可以说:他们的科学之于孟德斯鸠的科学,正如笛卡尔那样的思辨物理学之于牛顿那样的实验物理学一样遥远。一方直抵所有可能的物理事实的简单本质或性质这一先天真理,而另一方则从事实出发,观察其变化,以便从中得出法则(lois)。这种对象的不同便引起了一场方法的革命。如果孟德斯鸠不是第一个构想一种社会物理学观念的人,他也是第一个想要赋予它新物理学精神的人,他不是从本质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从这些事实中得出它们的法则。
4、
(1)、在第十一章第2节,他给出了“自由”(Liberty)一词的九个观点和九个含义。处在中间的观点认为,自由是指有蓄留长须的权利,这就表明了这些观点的荒谬—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俄国人对彼得大帝改革的反应。他们反对以俄国自由为名剪掉胡须,因此,我们可以摒弃掉这种自由。
(2)、我并不是说在这项宏伟的事业中,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们可以指出它的后果,这些后果是重大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德斯鸠的意图使得他与这些视角相距何等遥远,而我们根据这段距离,就能更好地辨认出他的理由(raisons)。理由是两方面的,即政治的和方法论的,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我们就来反思一下任何社会契约在孟德斯鸠那里的不在场吧。自然状态的确是有的,《论法的精神》第一章为我们做了迅速的一瞥,但社会契约却没有提及。相反,孟德斯鸠在波斯人的第九十四封信里写道:“我一向听人谈公法无不先仔细寻求社会的起源:我觉得这是很可笑的。如果人们不集合成任何社会,如果他们相互分离,相互逃避,那倒应该问一问是何道理,应当寻求他们分散的缘由。但人们一生下来都是相互结合的;儿子出生在他父亲身边,而且不愿离开父亲:这就是社会和社会的成因。”该说的都说了。起源的难题被判定为荒谬的。社会总是先于它自身。唯一的难题——如果必须有一个难题的话,尽管人们从来也没有遇到过它——,只能是为什么有了人却没有社会。根本谈不上契约。要想解释社会,只需要一个人和他的儿子就够了。于是我们几乎不出意外地发现,在第一章对自然状态的迅速回顾中,有一个第四法则代替了不在场的契约:社会性的本能。这是第一处指点迷津的标记,让我们断定孟德斯鸠是自然权利理论的对手,其原因和某种封建类型的d派之见有关。《论法的精神》的一整套政治理论都将增强这个信念。
(3)、现在我们不也是宣扬依法治国吗?到2020年基本实现依法治国。这之前呢?是不是还有很多让人看不到公正的判案呢?曾看过一篇文章,文章刊载的案例很大一部分能够纠错的原因主要考运气,如真凶再现或者亡者归来,否则纠错就是遥遥无期。有的蒙冤者及其家人长期申诉信访,引起重视,重启复查予以纠正。多少人有经年累月的耐心呢?冤假错案寒凉了人心,无辜者牢狱之灾,有的已经毙命。即使能够平反,那逝去的生命能回来吗?那被幽囚的自由呢?有价可估吗?
(4)、而这个孟德斯鸠呢,他恰恰拒绝了根据应该是什么来评判是什么,他只想给历史的真正必然性赋予其法则的形式,这个法则是他从事实的多样性和它们的变化中提取出来的。这个人的确是独自一人面对着他的任务。
(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咱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6)、如果你在冬天遇到喜欢的人,他可以把你的冬天变成春天。
(7)、至今也没悟透朋友是什么。走一走,走到了误会,走一走,走到不被理解。走一走,走到分岔路。走一走,走到尽头。
(8)、我们来搞清楚这一点。沃恩在他关于政治理论的著作中,指出十八世纪的所有政治理论家都是社会契约理论家,只有维科和孟德斯鸠是例外。这个例外是什么意思呢?要确定它的意思,我们不妨迅速地浏览一眼关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理论。
(9)、波里比阿并没有谈到权力分立,但他却谈到了一些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权力分立的内容,这就是混合政体(mixedregime)。罗马政体的优点在于它是王制,也就是执政官;贵族制,即元老院,以及民主制,也就是公民大会的混合。波里比阿想要传达的观念是,在一个社会中,你手握全部大权,如果你不想被它摧毁,你就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将其分解开来。至于你如何将其分解,这里没有任何原则。但孟德斯鸠与之不同,在这里他十分关切的是要有这样一项原则,这就是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立。
(10)、在塔西佗时代,日耳曼人似乎还处于自然状态中,正是这些法律的制定,使他们脱离了自然状态。
(11)、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也是一种无形的价值。而个体的不同,其精神表现形式也各色各样,不可能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否则就无法形成思想的多面性,唯有精神在碰撞和争议中才能愈加接近真理。
(12)、我相信万事万物都是守恒的,有的事嘴上说的多了,心里反而没那么深刻,我恰好是个说的很少的人,同时也被人误会心里装的很少,用不用心在细节,不被理解的人太多,我又算哪个。
(13)、译者给了两种可能的解释。其本书是一本没有先例的著作。其孟德斯鸠曾对友人说,撰写伟大的著作既需要父亲(天才),也需要母亲(自由)。那么,“无母而生”就是指他只有天才,而无自由。
(14)、骄傲自满是咱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咱们自我亲手挖掘的。---老舍
(15)、造物主需要遵守自己所创设的法则吗?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孟德斯鸠这里所持的意见看起来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他设想的上帝形象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上帝。
(16)、很多事仍然让自己变得脆弱不堪,那些不被理解的都会变成一把利剑刺伤,说不出口的矫情和委屈,也正是这样才觉得更是活该,活该有这一道道伤活该觉得痛。
(17)、接下来第六节的倒数第二段,现在继续读这段话的倒数第二段。
(18)、“霍布斯断言,上帝因其力量而非善好而被服从。这向他的同时代人表明,他正在召唤一种至少同笛卡尔一样极端的唯意志论。而对他们而言,霍布斯将判定何为对错的权力归于尘世主权者,是该理论最可怕的后果之一。鉴于普芬道夫和洛克也同样发展出了唯意志论的道德观点,很容易看出道德理论的这一变种在17世纪是多么的重要。”
(19)、与此同时,孟德斯鸠又说,在一个君主政体中,君主和贵族其实是共生的。摧毁了贵族,就意味着摧毁了统治集团,最终会造成统治的解体。在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中,也能找到类似的结论。比附性地对应到社会学上,那么结论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中层组织的社会,往往也是一个比较能够长期稳定的社会。中层组织虽然会遏制和对抗政府用横暴力量施行其意志,但其实也是整个社会得以稳定的关键。如果政府用横暴力量消灭了中层组织,那从长期来看也会造成负面的后果:虽然短时间内,政府的意志得以施行,但同时也使得社会失去了能使其长期稳定的力量。
(20)、最近压力好大,心情莫名烦躁,回到家也不开心,我不知道我自己怎么了,很难过很难过,不被关心,不被重视,不被理解,在家也是孤单的,我感觉我自己快要疯了。
5、
(1)、图为卢梭《社会契约论》书影,1762年版,图源:WikimediaCommons。详见往期推文:卢梭|社会契约论
(2)、 sometimestheyjustwantteaandsympathy.
(3)、别拿你那卑微的借口来解释你犯下的过错不被理解的心情说说不被理解的心情说说
(4)、紧接着,孟德斯鸠又说,他自己会因为出生在如今的这个政体而感激苍天。这句话也可以从好几个层面做解读。其在全书的开头这么写,当然是有给自己打掩护的意思的。其和前面柏拉图那句话最具可比性的地方在于,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政治哲学反思的源头,而法国旧制度的政体也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这本书中的政治哲学反思的源头。其如前面已提到的那样,刺激柏拉图写作的是苏格拉底之死。那么,刺激孟德斯鸠写作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法国旧制度的政体已经完美了,孟德斯鸠又为什么需要写这好几百页书呢?由此看来,当孟德斯鸠说他对生于如今这个政体而感激苍天的时候,他的意思真的是表面看上去的含义(即很满意这个政体)吗?显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