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7句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10 10:53:56 admin 阅读:59

导读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方法 (1)、温故而知新。注重学习要由浅入深,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2)、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方法

(1)、温故而知新。注重学习要由浅入深,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2)、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孔子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为“文”的表现,因为敏而好学者能见贤思齐、追求进步且积极行动,不耻下问者虽居高位也能虚心求教、尊重他人。这些正是文化修养带给人的精神风貌与行为气质的改变。在“文”“质”关系与君子人格的形成问题上,孔子强调“文”“质”需要适度协调发展,不能偏于一隅。他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提倡庶民教育,教育大众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

(5)、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6)、绝大部分同学质量相当不错!以前经常说的一些小问题,普遍少很多。只要继续背好,等着升华就好啦!       

(7)、孔子从教育目标出发,在继承“六艺”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在他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精心整理历史文化材料,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自然知识缺乏。

(8)、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10)、(3)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1)、教育方法:学思结合、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12)、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13)、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却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

(14)、提倡学习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学会践行。这个习字有练习的意思。后来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15)、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

(16)、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③温故知新;④以身作则;⑤爱护学生;⑥教学相长。

(17)、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18)、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19)、下翻内容核对答案,发现自己在知识点和答题思路方面的漏洞。

(20)、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1)、    上次的作业上墙小展示:上墙展示的目的也是让大家看一下别人比较好的排版、布局,答题,改正一下自己的不足哈!然后再完成今天的每日一题。投稿众多,选取部分同学上墙。

(2)、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3)、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尚的美德。这是孔子在“礼崩乐坏”、社会纷争、新旧交替的历史条件下所总结出来的调和、折中社会关系的方法,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新理论。

(4)、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5)、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孔子的教学内容虽袭用西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教材的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孔子的教学内容存在三方面特点:其偏重社会人事;其偏重文事;其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7)、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8)、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

(9)、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10)、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

(11)、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是百家争鸣的先驱,创办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私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其中,他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B项正确。

(13)、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14)、     今日出一道论述题给大家:(参观表格)

(15)、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

(16)、(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A项正确。

(17)、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8)、黄金,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中国古代史博士后,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重庆市第三批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19)、《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

(20)、在《论语》中,孔子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修养和交往,使人形成与其社会本质相适应的人格素养,进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述而》篇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更是对这一思想的精炼概括,并突出强调了成“人”的四个基本方面。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特点

(1)、学问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教育的功能只是为社会政治(世俗社会)服务,从而成了政客手中可操控的一张牌。学问贵族化、学问功利化的倾向最终毁了中国的学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儒家思想所代表的贵族文化倾向,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中国主流文化中,只有儒家文化带着凛凛杀气———当然似乎有儒表法里之说,但法家杀人是在儒家文化的基本理论指引下去做的,儒是法的指路明灯。历史上,儒官杀人一点也不逊色于任何其他残暴势力。在皇权专制主义时代,当义———正当性与合理性的标准出自一家之言之后,必然存在着学问的排他性,处于主流地位的“学问”很自然地会对“异端邪说”进行攻击。一切不符合儒家观念的新思想都必然要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儒家文化所标榜的“慷慨赴义”、“杀身成仁”,所代表的就是这种建立在儒学基础之上的逻辑。

(2)、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3)、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4)、(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二:词语:温故知新 

(5)、国学网站:www.minglunshuyuan.cn

(6)、一是“文”教。孔子不止于对静态的文献资料的传授,更强调对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本质的领悟和把握,注重以“文”化人,使人通过学“文”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进而达到“文”以成“君子”的目的。

(7)、“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    (再次提醒:请大家不要拍歪,要正面拍照,还有,大家以后可以在后面写上用时多久,大家彼此有个参考)

(9)、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10)、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11)、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12)、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13)、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14)、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15)、儒家文化的鲜明等级观念,只能塑造出独断论式的知识传播模式。儒学在中国知识界根本不能兼容其他派别的知识,孟子的“能言拒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赤裸裸的自白,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不过是一句美妙动听的谎言罢了。

(16)、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就要“笃行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7)、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了后,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18)、(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六:学而不厌 

(19)、·        ∣人类文明∣汉字的优势在哪里?文字革命何以导致古代文明的衰亡?语言为何是强势民族统治世界的符号?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空间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共同起源是什么?人类文明何以能够薪火相传?人类文明究竟让人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性本能与求生、畏死本能活动是如何催生出人类原始文明逻辑范式的?人类的文明世界为何不能没有神?∣儿童是如何看世界的?∣人类历史上“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如何发生的?∣鸡年望福续:中美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鸡年望福:人类文明将往何处去? 

(20)、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4、

(1)、“有教无类”的原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

(3)、孔子的贡献在于通过那些具体入微的只言片语的讨论,通过那种“述而不作”的著述态度进行古代文献的整理,建立了早期儒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正因为如此,孔子不仅建立起一个包容万象的思想体系,而且为后世儒者对思想的诠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和思维余地。

(4)、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5)、 如果有人问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是谁?没有人会提出孔子之外另一个人的名字。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弟子有七十二人。这组数字显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孔子弟子的来源却是非常广泛的。“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一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以教诲的。”束脩,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一束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条干肉作为学费。他的弟子来自各行各业,出师门后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众所周知,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学理念———不分年龄长幼,不论出身贵贱,不管华夏与狄夷,他主张人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在当时的社会里,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6)、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7)、提倡学而不思则罔。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思考,学会知一反三。

(8)、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9)、孔子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即不是关于世界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如何生存于社会的人学知识。“儒,柔也,术士之称。”(《说文》)儒术原本是服务于王权社会的,是礼乐文明的文化载体。在孔子看来,知识并不意味着劳动技能,不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如果问学稼、圃之事,“老农”、“老圃”则比他更精通,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孔子所谓的“知”,并不是什么确定性的知识,只能体现为师承过去的人学知识,只是一些人学经验而已,因而并不能称之为智慧。儒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尤其不能称之为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宗教政治文化的代表者。孔子开创的私学,其实质就是宗教政治知识的普及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教育人如何为人处世。孔子的教育方式以实用知识为主,而实用知识又是以社会知识为主,远离了生产知识。知识不具有再生能力,知识失去了产生增加值的可能。据专家考证:“从甲骨文、钟鼎文等出土的情况来看,《尚书》、《礼记》、《仪礼》的文字应该是后人根据最早在东周以后所传的一些简帛片言只语的精神中,加以发挥而成的。孔子只知《易》、《书》、《乐》的片段,不知我们今天的《易经》、《尚书》、《仪礼》。他需去问礼于老子(未必是道家创始人的老子);除了引证《诗经》的9首诗外,也从来未听见过孔子授门徒或与之讨论什么文本。五经、春秋三传的成书晚至汉初是没有什么疑惑的,但正因为是孔子的追随者纂成,其精神和儒家原本的传授应没有太大出入。”(《还原孔子》,刘烈(加拿大籍),书海出版社2008年版,51页)遥想当年周平王东迁时,礼书尽失。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10)、孔子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他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育学说是孔子思想中最积极的成果。

(11)、(2)教育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思想:“庶、富、教”

(12)、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13)、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经常的去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或许你能够重新获取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14)、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5)、仁是春秋时代的新观念。孔子认为,“仁就是克己复礼”和“爱人”。他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思想和范畴,探讨人的价值。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人生的追求,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理想。

(16)、对于鬼神,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也说明孔子积极致力于人道的现实态度,对神道并不太重视,这也符合春秋时期神人关系重点的转移。

(17)、(单选题)孔子的学说以()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18)、“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9)、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20)、教育在于明德。首先要学会做人,再学习做事。

5、

(1)、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2)、孔子“仁者爱人”的伦理学说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的运用与体现,就是“德治”、“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这个知识点是四大部分中的哪一部分,哪一章,哪一节?(即定位);

(4)、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5)、(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6)、第一是孔子。夫子把少数人享有的精英教育推向民间。私学开始兴起。

(7)、双十一感谢月优惠活动已经开启,超级划算!需要超级真题、背诵手册的同学,抓紧时间入手了,考研,我们来得及!

(8)、①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9)、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10)、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12)、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人培养成为有着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论语·述而》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围绕礼乐文明的育人目标,确定了“六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者都应归入基本技能的范畴;“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历法。作为教学内容的“六艺”,涵盖了道德修炼、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三部分。孔子创立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对我国的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乃至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从而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3)、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14)、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15)、学思并重:学习和思考一样的重要,千万不能一味的学而不去想,凡是要做到为什么?并且得到答案。

(16)、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7)、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18)、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赞赏“重民”、“利民”思想的原因。孔子适时开办私学,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当时传统的古代文化,将诗、书、礼、乐等经典纳入他教材范畴,对我国文化教育影响很大,这些,都形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诲人不倦”等教学思想。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与孔子无关。D项正确。

(20)、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孔子一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分享自己思想主张。

(2)、要求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们谦虚谨慎,虚心好学。

(3)、①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只有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谈话和个别观察。

(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退而省其私”;还应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结论,也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法和创新的过程,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孔子为中国教育所带来的创新。孔子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教育人文化转向,把拥有明显的宗教祭祀倾向的教育活动转变为注重人伦、以提升个人德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古典、尊师重教的传统。这一转变在时间节点上与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开启的古希腊思想的人文化转向大致处在同一个时期。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7)、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比如,“信则人任焉”即为“人之所助者信也”的同义表达;而“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可看作是“履信思乎顺”的具体阐释。将“信”作“伸”解,可以理解为内在于心的“诚”发见于人、事的状态,即忠于内而信于外,内恒有而外恒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教弟子立“信”实际上就是教之有“恒”,因有“恒”而致人“信”“任”是事态发展的应然趋势。

(8)、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9)、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1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1)、(5)教育方针:有教无类。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

(12)、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13)、三是“忠”教。对“忠”教的理解,不能囿于为(他)人的立场。“忠”的核心是“忠”于己(心),对他人的“忠”只是忠于己(心)的外显。尽管孔子强调弘道于世,但是弘道的人首先要成“人”。所以成“人”教育首先是成己教育,“成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施以“忠”教时,孔子所注重的是对事诚心尽力、对信念贞一笃定等。总之,“忠”的主旨在于敦促主体坚持对人对事的一贯信念,竭尽所能、恪尽本分。

(14)、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5)、学习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因为孔子有些不合时宜的话,就否定孔子很多有益的教诲。

(16)、②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他提出“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与观点。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思考事物的不同方面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法注意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其矛盾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合乎辩证法的。

(17)、——节选自333“超级套餐”系列《超级真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77句孔子的教育思想PPT免费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