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7句论语全部内容原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24 08:59:39 admin 阅读:59

导读论语全文文本 1、论语文字版 (1)、此言王者功成才作樂,北宋周諝已云:“立於禮,故禮制於治定。成於樂,故樂作於功成”。(24)後來,朱熹亦沿其說,頗有見地。“成”本指樂舞一段...

论语全文文本

1、论语文字版

(1)、此言王者功成才作樂,北宋周諝已云:“立於禮,故禮制於治定。成於樂,故樂作於功成”。(24)後來,朱熹亦沿其說,頗有見地。“成”本指樂舞一段的結束,《八佾》篇云:“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白如也,繹如也,以成。’”所謂“以成”,亦是一段樂舞之成。《賓牟賈》章引孔子云:

(2)、(6)《漢書補注》,王先謙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875頁。

(3)、“《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6)

(4)、在《論語》、《禮記》之關係問題上,李先生主張有幾種可能性。他說:“《論語》是從類似《仲弓》或《禮》大小戴記的一些篇章摘錄,還是後者是從前者演義,甚至兩種情況都有。我認為,至少不能排除,很多是前一種情況。它們很可能是從一些談話和對話中摘抄下來。”(4)簡而言之,有三種可能的情況:一是《論語》抄自《禮記》,二是《禮記》演義《論語》,三是二書都抄自更早的孔門記錄。依筆者估計,第三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第二種情況相對較少。(5)當然,若想充分揭示《論語》、《禮記》之關係,還需要從成書性質、思想內容和文體書例幾個方面進行異同比較研究。

(5)、《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6)、对于子路,孔子是公开表态——“夫子哂之”;对于冉有、公西华,孔子虽然当面没有任何表示,在他们走后才作出了评价,至少不是否定的。对子路进行公开表态,可以理解。《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话:“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骞站在那里,一副和悦恭敬的样子;子路呢,一副刚强负气的样子;冉有、子贡则是一副温婉从容的样子。于是孔子说:像子路这样子,大概难得善终。果不其然,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夫子哂之”,何尝不是一种爱护呢?对于冉有、公西华没有做出公开评价,是因为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8)、(⑨)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中,收录有《六韬》,其中可见篇题《尚正》、《守土》、《三疑》、《葆启》,皆无篇序。

(9)、小文擬以《小戴禮記·樂記》為例,嘗試從題材、篇章、字句、觀念等各個層面來解讀《論語》文本,細緻剖析相關文句的語脈和原意。

(10)、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1)、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2)、(7)《經典釋文》卷一《序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3頁。

(13)、在异文方面,主要通过文句的错讹和古今字中的典型例子来加以研判。可以看到的是,后世有些错讹被加以沿用,造成了千年误读。这不仅证明了海昏本的文献价值,就文本生成的意义来看,由于后世权威本以《鲁论》为底本,说明西汉武宣时代不仅鲁《论》有误,原本不误的齐《论》至东汉后也有了缺失,致使通儒郑玄在参校各《论》进行整理时,也不能订正讹误,再现原貌。而在古今字的选择上,比之汉初以来文本新旧杂陈的过渡性,海昏本作为西汉时代的善本,显得更为古雅一点,保留古字而未改,这为我们研究汉代《论语》文本状况,进一步探求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

(14)、(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15)、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6)、(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17)、译:孔子说:“君子合群但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但不合群。”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9)、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为“扬州八怪”之首,他的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风格独特,别有韵味,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

(20)、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论语全部内容原文

(1)、(8)國武案:有學者將《論語》及《禮記》等書中的“子曰”材料歸為所謂“《論語》類文獻”,混淆了兩書思想內容等多方面的差異,與戰國秦漢人自身的理解有較大的出入,值得區別對待。(參見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第二卷第二篇第一章《論語、〈論語〉類文獻、孔子史料》,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364頁)

(2)、总之,就篇章结构而言,海昏《论语》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既保留了传统的痕迹,同时也有时代演进的特征。动态考察是文本研究的重要一面,长期以来,传世的《论语》文本在何晏本定型之后,齐、鲁、古等各《论》及各时间点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被消弭,至少是严重淡化。现在海昏《论语》在时间点和文本上的定位,使得一些抹平的历史轨迹可以再次凸显,为文本研究的深入,为证据链的提供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思考,从这一点来说,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3)、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4)、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5)、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6)、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以德引导,以礼引领,而不只是用纪律约束、用惩罚诫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知荣辱,知进退,“有耻且格”。《论语》,教会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响人,用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们沟通,用亦师亦友的心态与孩子们交往。学生收到了爱,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时信心十足。

(8)、此段講到《雅》、《頌》的功效,故孔子正樂有“從周”之志。孔子“自衛反魯”在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當時“鄭衛之音”盛行,今樂亂古樂也。孔子反魯後試圖恢復先王古樂,以《雅》、《頌》之樂教化天下。據虞萬里先生的研究,“從春秋、戰國引《雅》、《頌》比率高於《風》詩,到引《風》詩比率之逐漸提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詩》之政教意識逐漸淡化的過程”。(26)所謂“《雅》《頌》各得其所”,並非只是指樂章和樂音的匡正,更多的是指要恢復雅頌的政教功能即先王作樂之本原。

(9)、全书逐字精校,文本过硬,没有害人匪浅的粗糙马虎。这样一本高品质、绝佳审美的经典珍藏本,端在手中都自带仪式感。

(10)、简牍上为什么要有分章符号?质言之,避免各章文字淆乱。也就是说,当各章文字编排在一起时,分章符号就有了用武之地。反之,如果各章文字不编排在一起,分章符号也就没有意义了。余嘉锡曾指出:“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12)如再进一步言之,古书的早期形态,应该是由章而篇;由篇而书。尤其是像《论语》这样“各有所记,……相与辑而论纂”(13)的著述,应该是在简牍上先形成一段(章)文字,作为独立单元而存在,然后再将它们缀合起来,系统化为书。这样,当每一章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而存在时,无论撰写还是抄定,就不需要分章符号。

(11)、(11)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21页。

(12)、《论语》内容综合孔子道德和教育的多方面论述,反映其哲学、政治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13)、“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云。”

(14)、1647年,明末高僧蕅益大师为《论语》写注释《论语点睛》

(15)、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6)、(6)(11)梁启超著:《饮冰室书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282页。

(17)、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9)、(36)王国维著、胡平生、马月华校注:《简牍检署考校注》,第27页。

(20)、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论语全书的内容和译文

(1)、《论语》能让我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让我深深的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工作中,我们有多少控制的成分在?又有多少指责的成分在?怪单位分配不合理,怪孩子们不听话,怪家长们不配合,怪不被社会理解……听听《论语》上怎么说?

(2)、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較早,李零先生指出:“大小戴雖為漢人,但他們傳的《記》,除個別添油加醋,很多都是來源於孔壁古文《記》,原來並不叫《禮記》,稱為《禮記》是因漢代禮家傳授它。這些用古文寫成的《記》,應當是戰國古書。它們中的很多篇,其實和《論語》一樣,也是孔門師弟間的談話記錄。如果我們承認《論語》是出於孔門的再傳弟子,年代最早也就是成書於戰國早期,而古文《記》,現在從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簡看,也是戰國中期就已存在,它們之間的關係就非常近,不但有可能前後相繼,甚至就連共時的可能也不是沒有,恐怕還是放在《論語》的同時或《論語》、《孟子》之間更合適。”(3)由於郭店、上博簡《禮記》類文獻和《論語》在成書時間上相距不遠,傳世《禮記》諸篇與《論語》的聯繫應該比《孟子》這樣的書還要密切。

(4)、(39)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121页。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其次,子路的回答以及孔子的反应,包括孔子事后对弟子的评价,真正表达的是什么?

(7)、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8)、译: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9)、“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尽孝,生活的需求是基础,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读后我问自己:老人内心的孤独吗?他们此时想听的想要的是什么?孝顺,孝在前,顺在后,懂老人的心,才能顺老人的意。所以,夫子告诉我们:色难。

(10)、(1)國武案:2008年,筆者曾寫《文獻互證與〈論語〉的詮釋》一文(在台灣大學舉辦的“經典詮釋多元主題研究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未刊)討論前賢利用上古典籍解讀《論語》文句的收獲,注意到“以禮解《論語》”的詮釋路向。2010年,筆者又寫《〈論語〉新詮舉例——兼議傳統治經方法的出路》一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經學:知識與價值”學術研討會上宣讀,未刊)討論“以禮說《論語》”等細節問題。

(11)、(17)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第21页。

(12)、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4)、《論語》的記載以孔子言行為中心,兼及時人和孔門弟子言行,其目的是突出孔子的聖賢形象和孔門的淑世事業。書中文字依談話者可分作三類:一為單出“子曰”之章,在數量上超過五成;二是孔子與時人、弟子相與言之章,在數量上有近三成;三是弟子自言和相與言之章,亦近兩成。其中,第一類純為孔子之語,後兩類言行大體也屬於傳述孔子之語,所以《論語》堪稱孔子思想最直接的材料。而《禮記》的記載是以孔門師弟所聞為中心,所聞內容包括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歷史典故、制度儀節、微言大義等方面,落腳點在因事言義上。比如,屬於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有《曾子問》、《仲尼燕居》、《仲尼閒居》、《哀公問》等五篇。書中文字的內容取向大體圍繞禮樂之事、禮樂之義,反映七十子後學對於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15)、1740年后,郑板桥创作兰、竹、石等绘画作品

(1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7)、(③)对于它们的释读及相关问题,可参看拙文:《新见的若干海昏〈论语〉简试释》,《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18)、我們期待,利用先秦文獻全面、系統地對讀《論語》成為學界研究《論語》的一個重要方向。

(19)、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0)、译文:阳货希望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了一只烧猪给孔子。孔子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人在路上碰到了。阳货对孔子说:“你过来!我要与你说话。”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干,却让国家陷入困境,这样可以称作行仁吗?我会说不可以。——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4、论语整篇

(1)、在我们所关注的资料中,最重要的错讹出现在“子游为武城宰”章:“子曰:‘女得人为民乎?’”今传本作“女得人焉耳乎?”“为民”与“焉耳”差异明显,不仅在语义上可另作别解,对于今传本的章句诠释也有着颠覆性的作用。我们注意到,自郑玄以来,传世本皆作“焉耳乎”,但此三字作为语助词不合文法,一直受到学者的质疑。无论是郑玄说,还是何晏本所引的孔安国说,虽对此作了各种弥缝,以至于唐宋以来改“耳”为“尔”,但还是一误再误,难得正解。现在海昏本一出,疑窦冰释。关于这一文句在文献上的释读及相关问题,笔者已有专门讨论,(41)本文不再重复。

(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海昏《论语》简的书写形制与容字状况所反映的问题

(4)、官方网站:www.jingdiansxj.cn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毛病。

(6)、案:此章向有兩說,一種意見將其視同於老莊之“無為”,然多數人的意見還是認定堯舜之“無為”指的是立身正或者任官得人。筆者認為,此章的關鍵是“無為”和“恭己”兩詞。為者,作也。舜之不作,以“《韶》繼也”(《樂施》章)為著例,孔子贊嘆其“述而不作”。前賢引群書以證,比如《中庸》有云:“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篤恭即恭己,正南面即天下平。又檢《樂論》章云:

(7)、从郑板桥的字中不难看出竹子的味道,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运笔的精准把握。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8)、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7)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40页。

(10)、案:此章是講孔子教學的內容過程,還是講自我學習和修養,看法不一。“興於詩”、“立於禮”比較好理解,而“成於樂”的“成”卻需要加以說明。漢儒包咸注云“成性”,故後人謂“成於樂”是指“人格完成的最終階段即是音樂”。(23)其實,此說仍有未安。《樂禮》章云:

(11)、(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12)、(26)見氏《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26頁。

(13)、(4)見《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第299頁。案:筆者推測,或許原始的談話和對話正是所謂“說”體文獻。

(14)、(33)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氏著:《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81页。

(15)、我们注意到,在海昏简发现之前,出土《论语》简的容字量主要聚焦于60与20字之上。与容字60有关的简牍,以笔者目力所及,在现有资料中只有一支简,即抄写于西汉中后期的悬泉简《子张》篇,“完整简简长23厘米,容字”(29)但问题是,23厘米约为汉一尺,作为尺书,正常书写应在30字左右,现在写至57字,接近很可能是受二尺四寸简的影响。与之相较,其他出土的《论语》简都不以尺书书写,而是六寸至八寸之间的短简。如定州《论语》简长2厘米,为七寸;比定州简时间稍晚的平壤简长度在17厘米左右,不足八寸;黄文弼在罗布淖尔简发现的残简,据其估算为七寸七分;它们的简长皆在六至八寸之间,容字在20左右。(30)

(16)、此句恐怕指禮樂所要達到的旨趣和境界。《樂禮》章云:

(17)、(29)陳來《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初探》,見《中國哲學》第20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38)陈伟等著:《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75页。

(19)、(21)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301页。

(20)、王国维曾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52)海昏《论语》简虽只披露了小部分内容,却为认识早期《论语》的文本状态及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今后出土资料的进一步公布,必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见闻,带来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全面展开这一研究之前,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的浅见公之于众,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进一步的讨论。

5、论语全文内容

(1)、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我们的日课系列立足于《论语》文本,每天带领大家读一则内容,进行有趣、有料、有爆点的阐发。不同于,跟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论语》与对孔子思想进行总结概括的节目,我们扎扎实实地阅读,靠大家去启发。

(3)、重温《论语》,或许是我们纪念这位“至圣先师”的最好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其中耐人寻味的情节、意蕴丰富的对话吸引了历代学者探究。要读懂这场师生谈话,关键是理解孔子当时的心境。请看——

(4)、据《汉书·艺文志》,汉代《论语》分为齐、鲁、古三《论》,各本在文字、篇章上均有差异,与其他两《论》相较,《齐论》多出了《问王》和《知道》篇。由此,资料披露者者指出:“《论语》中发现《知道》篇,很可能属于《论语》的《齐论》版本。”(①)而另外三条简文,以照片形式收录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所编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一书中(②),按照笔者的释读,文字分别为:

(5)、此段話出自孔子,“成”是用樂舞之成來表征王者之功,在“興於詩”章中表示學成、事成、禮樂成。如果再看《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文子問子貢云:“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世道者孝悌,說之以義而觀諸體,成之以文德。”(25)此言應該也是興詩、立禮、成樂之謂,“成之以文德”即是“成於樂”也。

(6)、《論語》、《禮記》都記載了孔門師弟的言行及其時代,同屬於孔門及早期儒家典籍,但是在思想內容上卻各有偏重。

(7)、东汉末郑玄又依据《张侯论》,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共二十篇,流传至今。

(8)、以往學界對於《論語》、《禮記》之關係有過一些討論,但專題的研究並不多見。上世紀90年代新出楚簡問世後,《禮記》諸篇文字初定於戰國時期大體成為共識,它與《論語》之關係的議題再次受到關注。

(9)、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0)、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1)、“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

(12)、伴隨著儒學熱和出土文獻研究熱的潮流,《論語》文本解讀呈現出新的研究特點。一部分學者繼續沿著孔子思想及先秦儒學的方向進一步解讀《論語》文本,另一部分學者則傾向於利用出土文獻及新材料重新解讀《論語》文本,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回顧近些年的研究,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檢視《論語》文本解讀的目標和方法問題。

(13)、(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事实上,考察《论语》学的发展历程,直至宣帝时代,《论语》文本可能还保留着相当的古貌,《论衡·正说》载:“至昭帝读二十一篇。宣帝下太常博士,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传,后更隶写以传诵。”由此,那时篇序未标注而出,实为常态。这种变化应该是在宣、元以后发生。前已提及,今本《论语》的源头在西汉元、成时代的张禹,他统合齐、鲁,建构了所谓的“张侯本”,但张禹的经学是在宣、元时代崭露头角。《汉书·张禹传》载:“为《论语章句》献之。……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浸微。”我们注意到,在张侯本的建构过程中,确定后世的篇题规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张禹的工作,应该就是在宣帝时代《论语》无统一篇序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文本调整的。《张禹传》载:“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细绎文字,我们看到,夏侯胜、王阳、萧望之等皆为宣帝时代传《论语》的大师,他们或齐或鲁,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篇第或异”,也就是说,他们的《论语》文本,篇次之间各各不同。但张侯本出现后,篇题篇次开始为各家所认可,并成为官方标准,随之流布后世。考之史籍,齐、鲁《论》在篇次上开始趋同,皇侃《论语义疏序》曰:“齐《论》题目与鲁《论》大体不殊。”而在汉代官方的权威本熹平石经中,《论语》为张禹系统的《鲁论》本,我们更可以看到,这一文本中有着“子张第十九”等篇题。(⑩)

(16)、“仲尼”成为统一的写法,其实是汉以后的事情,在《史记》中皆作“仲尼”,无一例“中尼”之称;而熹平石经中也皆作“仲尼”。可以说,汉以来,作为排行第二的意思,“仲”以其固定词义,早已深入人心。《史记·高祖本纪》曾载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刘家老三“刘季”,也即汉高祖刘邦在成为皇帝后,曾与其二哥进行比较,他问自己的父亲:“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在这里,老二被称之为“仲”。然而,又恰恰是在汉代,虽排行一般皆以“仲”为名,当时却有人以“中”字代之。《汉书·宣帝纪》载:“受《诗》于东海澓中翁。”师古注曰:“东海人,姓澓,字中翁也。”“中读曰仲。”还可注意的是,段玉裁的《说文注》在对“中”字作解释时,曾说:“古中、仲二字互通。”这个“古”主要指的是先秦以上。也就是说,在先秦“仲”可用“中”字表现。汉的习惯本不是如此,但澓中翁为何要表现特异呢?答案就在于他的经师身份,说白了“存古”以标高,使自己更具古风。由此,我们看到,《论语·宪问》中的“仲叔圉”,在《汉书·古今人名表》中,被写作了“中叔圉”。这很可能是班固在抄写材料时遗漏未改所造成。因为按照汉代的习惯是不会这样书写的,《汉书》中其他的“中”都改成了“仲”,与《史记》一样,孔子也皆作“仲尼”,这些都是证明。而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上来看定州《论语》的“中”、“仲”混用,表现的是汉初以来文本新旧杂陈的过渡性,而海昏本在这一点,显得更为古雅一点,保留古字而一律未改。

(17)、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30句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