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1句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什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5-07 08:51:28 admin 阅读:59
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
1、谈谈苏格拉底之死
(1)、归咎于政治缺陷,神学束缚,或是思想不够开放…
(2)、如果说前苏格拉底哲学还有一些痕迹可以一窥远古外星文明的天道认知真义的话,到了古希腊三杰时期,一切有关宇宙本原与人类生命本质的问题讨论,都被彻底扭转到人类逻辑的视角之内,天道已经被彻底地抛到了一边。
(3)、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整数),并创立教派,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这个定理被发现时,毕达哥拉斯宰了一百头牛庆祝,但这个教派是素食主义者,而且连豆子都不吃。
(4)、------------------------
(5)、苏格拉底地不断抨击引起了许多人不满。在他晚年之时,雅典统治者以藐视神明和腐蚀年轻人道德的罪名将他送上法庭接受审判。最终,由501位市民组成的陪审团在经过投票后判他有罪。
(6)、以致让周围人,一览无余的看到自己的“懦弱”时
(7)、在古希腊三杰将哲学问题扭转到以人为中心(最知名的说法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轨道之后,哲学又偏执地迷恋起所谓的科学“实证”方法。在培根和笛卡尔的鼓吹和推动下,哲学界基本上承认了科学实证方法的唯一有效性,并将之奉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性工具。
(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9)、在公民大会上,由于大会辩论是必要的程序,并直接影响法案与政策的通过与否,同时也是公民政治上显露头角、树立威信的主要机会,因此活跃的政治家一定是雄辩的演说家。平民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许多公民没有想到的看法、建议以供公民进行政策选择。普通公民对许多事情毫无看法,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演讲时,往往用集体鼓噪、呐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10)、当时雅典的检察官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是这一建议立即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其中反对声音最高的偏偏就是之前判处苏格拉底有罪的雅典公民陪审团成员。因为这些人虽然讨厌苏格拉底,但却并不想杀死他,更不希望自己成为杀他的凶手之一。因此,大家建议采用一条折中的判罚:将苏格拉底驱逐出雅典。
(11)、我们没法说什么“难听”的话,只能文明地说,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张冠李戴!从根本上讲,苏氏充其量只能与孟子处于同一层次。从理论角度讲,他根本就不能与孔子放在一起来比较和谈论,其间存在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天壤之别!
(12)、但庄子这样对“快乐”的辩论方式就与苏格拉底不同,因为这样的对话不能让对方进入庄子的思想逻辑,因此不是“辩证法”。苏格拉底的妈妈是个接生婆,苏格拉底也称自己是精神上的“助产士”,他不得出结论,而是通过这种辩论的方式,帮助别人找到真理。
(13)、另外,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里感叹: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法容身的。但总有个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14)、苏格拉底继续说:“七十多岁了,如果再不找一个借口走,那在地球岂不是逆天。”
(15)、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表述,这是一个“略之定为一端,究之翻成万绪”的问题。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16)、本案的法官按照法定的诉讼程序,依据当时有效的法律,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他所认为的正义是,依法使犯罪的人归罪,使其接受法律的制裁。苏格拉底认为判决是不公正的,他作为哲人,所作所为是为了寻找那些至关重要的人类道德和政治问题的答案,而没有法律指控的犯罪意图。但是他认为他和国家之间订立了“契约”,逃监就是不服从法律,是毁约。苏格拉底理解的正义就是“遵守自己和城邦之间订立的契约”。苏格拉底的朋友,例如克力同认为:“雅典的法律不公正,没有理由予以遵守”,因此欲帮苏格拉底逃亡。他们理解的正义是,“人有权违反不公正的法律判决”。所以,可见不同的人对于“正义”概念有不同的理解。D正确。
(17)、总之,就哲学本身而言,无论以三杰中的谁为代表或代名词,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所谓“哲学”这一学科所探讨的问题,不能说一项不漏,但就总体情形而言,恰恰像怀特海所说的那样,后续的所有哲学探讨都没有超出三杰所讨论的范围,差别只在于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概念的重新定义与理解论证的不同。
(18)、这个结论不是我们臆想的,而是整个哲学界正面临的“残酷”现实。
(19)、“嗯!”我茫然的应声,说不出话来。原来他的死因,竟然那么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那么,书本上无数对他死因的解析,都是虚妄的不能再虚妄了,为此,在这个世界中,那么多的历史,也许要重新的改写,那么多的文化起源或者说宗教崇拜,也许在真正的他们的时代,却是另一种情况。我不由对文字有了逆反心理,感觉文字就是祸害,就是在戕害心灵,灭绝真相的过程中,不断在书写着历史,直至歪歪扭扭的写满虚伪的谎言。
(20)、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是人的本质自我,是理性思维的元素,因而在纯粹思考中能暂时遗忘肉体,反而接近死亡。
2、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什么
(1)、科学的实证方法只适用于对科学原理和科学定理的检测与验证,而且,由于技术手段和技术工具还处于粗糙的“婴幼儿”时期,并因科学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于不可见世界的任何现象,科学都无力加以研究和检测。所以,科学在现阶段和可预测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会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给出任何令人信服和满意的答案,因而,也就不会对人给出任何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到底是什么东西引起了人们对我的诽谤,使得梅勒图斯信以为真而来控告我?当他们诽谤我时,到底诽谤我什么?我必须看看他们的诉状,就如同他们真正是我的原告一样。
(3)、在如今,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是柏拉图的师傅,是亚里士多德的师祖。但实际上,苏格拉底从不直接的传授知识,也不收一分钱。
(4)、“人有欲必卑贱,有情顾忌必多。因之,为了得失,就会没有尊严的活着,委屈自己纯净的灵魂。而神赋予人的,虽然如亚当夏娃伊甸园般的生命境界,但他们犯戒来到尘世,自然也遵循着尘世的规则在生活。这个规则就是人道德的秩序。虽然上帝将违背伊甸园秩序规则的亚当夏娃赶出了伊甸园,但亚当夏娃依旧在尘世为子孙后代定制了规则。然他的后人却在不断的打破秩序与规则,为此愈加罪孽深重,不可救赎,直到最后的审判形式,以酷似大洪水的另外一种方式出现。”苏格拉底说。
(5)、民主制,即以民意为最终的裁决。如果剥夺了个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判定民意呢?“民”没有口,有口的是一个个的人,民意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来表达。当然可以这样解释:既然是多数票决定的,就表明该言论不是民意,所以剥夺无碍。但是显而易见,以惩罚为手段的“剥夺”,不仅仅是不予采纳,更是禁止发表;或曰,取消了该言论的动议资格。其结果是,对该言论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力丧失了。
(6)、对于苏格拉底之死,传统观点要么认为这是城邦暴民对哲学家的迫害,要么认为这是破坏雅典民主制的罪有应得。
(7)、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东西方分别诞生了三大足以影响各自世界千年的人物,东方是孔子与释迦摩尼,而西方就是苏格拉底。
(8)、这段话让笔者想起同样可爱的庄子小盆友,他不愿意作宰相,更愿意像小乌龟在泥巴里打滚。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池塘里有鱼。庄子说:“鱼儿游得多快乐呀!”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9)、那么,面对同一个问题,苏氏与亚氏这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评价和“取舍”呢?
(10)、历史上,仅仅是以“恐惧”为诱因,就导致了无数灾难
(11)、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按照原有方式认知和生活......
(12)、“是,几位犹太人,昊愚小友。他们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玛尔斯的辩证唯物论,以及你眼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此,现代大多人的思维,完全被灌输进人是猴子进化而来的,否定了神造人的事实。接着玛尔斯的诡辩论,在相互肯定与否定中,让人在社会生活中,只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去为自己辩护。而弗洛伊德的一切唯性说,更使人走向欲望,罔顾了道德的存在。为此,如果说达尔文把人变成了兽,那么玛尔斯则把人变成了鬼,到了弗洛伊德这里,就把人变为了性的动物,可以罔顾一切道德的畜生。”
(13)、刘春阳老师的说课引起课程团队热烈的讨论。主持人潘迎春老师强调了刘老师的课程导入方式,通过墓地这一文化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可以清晰地向同学展示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
(14)、雅典人啊,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受。在听了原告的控诉后,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他们雄辩的语言使我都差点忘记了自己是谁,尽管这些话甚至都没有一句是真的。
(15)、“获得性”与“本能”之间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举例而言,与生俱来的发音器官(本能),并不能保证你会说什么语言,说汉语还是日语,或者说英语还是其它语言,甚至像“狼孩”那样只会“吼‘狼语’”,则完全取决于后天获得的习性。
(16)、面对彻底终结的雅典帝国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雅典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必会变得猜疑且敏感。在公共场合倾听苏格拉底讲话的是那些出身富有的有闲阶层青年,整体而言富人倾向于寡头制。
(17)、这就在根本上埋下了哲学思维方式的主客二元撕裂和对立的隐患,为唯物和唯心之争的间歇性病症发作预置了病根。事实上,直到哲学已经死了的今天,这个病根仍然像幽灵一样时刻缠绕在人的思想与观念之中,并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的思维方式。孔子的“中庸”之药对这种顽疾来讲,只在极少时候和极少人群中才会见到疗效。
(18)、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1人组成的法庭审理了一起特别案件。
(19)、1794年7月,拿破仑发动政变,因参加了雅各宾d的大卫,被罗列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1799年,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同时期教出一批优秀的画家,如:·安格尔、柯罗、席拉尔等。1825年,客死异乡,享年77岁。
(20)、它带来的问题,是要求整个人类的反思和“觉醒”,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哲学家”们的“抢救”和无休止的争论。
3、苏格拉底之死说的话
(1)、“哲学”学科的这个命运,最终将是西方人所构筑的所有学科的最终命运。换言之,目前堆积起来的5500多门学科,最终都会被送进历史的“垃圾堆”。
(2)、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
(3)、但是,在量子通讯卫星已经可以“上天”的今天,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计和展望,人类社会很快就会进入一个理解什么是“神(灵魂)”、如何体验神和怎样成为神的新时代,尽管我们还难以预测人类会以何种方式进入这样的新时代。
(4)、但越狱的故事只发生在20世纪的美剧中,苏sir选择了安静地在监狱里睡觉。他的朋友苦口婆心来劝他,看在妻子孩子的份儿上抓紧时间逃跑,但苏sir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发表了一章长篇大论,拒绝了避祸他乡。就这样一个月后,去克里特岛求神祈福的人回来了,死刑最终执行。苏格拉底喝下毒药——一种喝完还可以叨叨很久的植物汁液,足够再发表一次长篇大论(《斐多篇》柏拉图),并留下遗言:我还欠女神一只公鸡。
(5)、“你不是灵体?不是虚无缥缈的灵魂?”我惊诧异常。
(6)、“哦,这样!”我想,脑海中出现老子李耳,佛祖释迦牟尼及基督耶稣,都以自己完美的道德,在化育人类,而苏格拉底,也是用自己的道德在化育人类。难怪20世纪的迈尔说:“‘苏格拉底为之奉献一生的所谓哲学,不是形而上学,不是伦理学,也不是修辞学,他根本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科学,而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生活’。”
(7)、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8)、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最伟大贡献,就是让哲学实现了“安乐死”!简单来说,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人类用语言说了“不能说”和“不该说”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所说的问题”根本不是“要说的问题”——“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哲学本身就成了一个语言谵妄症患者。
(9)、对哲学而言的这“一组”症状,包括二元对立症、科学实证症和语言虚幻症三个具体病症。这三个病症就是所说的“三次危机”,就是我们将要详细探讨的内容。
(10)、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11)、“但人生在世,就是需要肉体的享受。如果肉体不能享受,那么,生存于世有何意义?”弗洛伊德说。
(12)、“是他知道你的来处吧?”我想,但没有说出来。不过弗洛伊德的话,却让我费解,毕竟,他是属灵的灵魂啊?
(13)、最后,孔子儒教”具有“普适性”。从时间角度来看,孔子儒教“普适”于任何社会形态。从理论上讲,人类具有实现孔子所说的“大同世界”和人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逻辑可能。
(14)、苏格拉底之死不可置疑地证实了使用暴力来钳制言论的不义和无效
(15)、当他在得罪人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之时,他毫无意外的被送上了法庭,罪名是腐蚀青少年与亵渎城邦神灵。
(16)、 用简单的大白话来讲,“哲学”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游戏的一种“虚幻产品”,因为宇宙中并没有什么“学科”。
(17)、刘老师援引黑格尔的悲剧观,认为悲剧的本质并不是邪恶战胜公正(这至多算悲惨),而是两种公正相互冲突,一方必须消灭另一方。
(18)、虽然标题中说的是“西方”哲学的三次危机,但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整个”人类的哲学危机(所以,我们在以下行文中,直接用“哲学”取代“西方哲学”一词)。
(19)、但就是这样一个怪咖,确是整个人类最聪明的一个人,把哲学从天上搬到了人间,成为了西方道德哲学的创始人,恰如孔子创立儒家、释迦牟尼创立佛教,顺便说一句,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人类群星闪耀时呀。
(20)、周老师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张惠兰老师建议在授课中可以播放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相关纪录片,增进同学们的感性认识。
4、苏格拉底之死鉴赏
(1)、扩展到大众层面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听到“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怀疑一切”和“一切皆空,唯有因果不空”的时候,都能大体意会到它的意义所指。但是,当人们用逻辑方法与准则来理解的时候,就永久性地进入了逻辑悖论的迷宫之中,并且永远也找不到它的出口。
(2)、事实上,古希腊三杰的哲学,其实是一种纯粹从“人类”角度出发的对天道宗旨的哲学意义上的怀疑与质疑,尽管其间也讨论“灵魂”与“神”的问题,但其本质,实际上是对宗教信仰所作的哲学否定。
(3)、尽管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社会的主流观念仍然认为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体系和柏拉图理念世界理论的建立,是人类“从愚昧走向科学(这里的“科学”等同于“真理”或“文明进步”之义)”的开始,但是,我们要提请大家注意,令人感到尴尬和讽刺的是,量子纠缠现象及其所揭示的“量子逻辑”,事实上已经从根本上粉碎了形式逻辑体系及永恒存在、至高无上的被称为一切变化总根源的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
(4)、但是,我们发现,不论任何人对柏拉图是多么“赞誉有加”,所谓柏氏哲学,说到底,仍然没有逃脱“人类”智慧的范围,他的“理念论”并没有什么新义。
(5)、在第二部分里,刘春阳老师说明了苏格拉底之死为什么是个悲剧。
(6)、所谓“人道智慧”,就是在人的“惊讶”所引发的所谓“哲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诞生的“科学智慧”。
(7)、先生们,这些传播谣言的人才是我最危险的控告者,因为他们的听众倾向于想象这类研究者不信神。而且,这样的控告者不仅数量很多,针对我的指控也开始得很早。在你们很容易受到影响的童年、少年时期,他们就已经去跟你们说那些话,就已经轻松地赢得了这场官司了,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人为我辩护。
(8)、更荒唐的是,我连这些控告者的名字都说不出来,除了一位喜剧作家。这些人恶意地用谣言说服你们,而被说服的人又去说服别人相信那些谣言,所有这些人都是最难对付的。这些人,都无法将其中一位带到法庭上来让我跟他对质,因而我不得不像是在跟影子做斗争、做辩护,不会得到回应。
(9)、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权者以“反对民主政治”、毒害青年为由投入了监狱,并判处了死刑。众弟子不忍心看老师无辜受罚,便悄悄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可是当一位弟子趁着探监机会向苏格拉底报告这个“好消息”时,苏格拉底却一口拒绝了:
(10)、苏格拉底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触及了人心最深层的恐惧
(11)、(古希腊)柏拉图,谢善元译:《苏格拉底之死》,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12)、法国大革命时期最伟大的画家大卫(雅克·路易·达维特),以他的死创作了名作《苏格拉底之死》。
(13)、苏格拉底对“逃监是蔑视法律的行为,是践踏自己立下的契约”的论证:如果一个人自愿生活在一个国家中,并且享受这个国家法律给予的权利,这等于和国家之间订立了“契约”。在契约中享受权利时,也意味着接受了契约中的义务规定。在这种契约关系中,不服从法律是毁约,是十分不道德的。“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逃监是蔑视法律的行为,是践踏自己立下的契约,是最下贱的奴才干的勾当。如果我含冤而死,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于恶人的蓄意。如果我无耻逃亡,以错还错、以恶报恶,毁伤的不仅是法律,而且是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国家”。
(14)、课程切入方式可以从提问引入。李老师讲《斐多》以名画《苏格拉底之死》开场,并设计了十五个相关的问题。
(15)、热爱哲学和眷恋哲学职业的哲学人们,是不爱听“死了”这个词的。他们当中有的人,甚至还千方百计寻找起死回生之术(坚信“危中有机”),试图让它借尸还魂(把“危机”改称为“转向”)。
(16)、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相较于死亡,没有审视自己的生活、无知却以为自己有知,才是一种恶。死不可恶,可恶的是没有真正的活过。另一方面,比起肉体,苏格拉底更关注灵魂,而死亡只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灵魂什么也没失去。
(17)、如果有那么一个诉状,我想会是这样:“苏格拉底因为他的错误行为而有罪,他忙碌于研究天上和地下的事物,使糟糕的论证变成强的,还把这些东西教给别人。”你们在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中也能看这些,那里面的苏格,说自己能在空中行走,谈论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我并不是说要轻视这样的知识,如果有人对这些事物很内行的话,也免得梅勒图斯来指控我。但先生们,我与这些事情是完全无关的,这点我请你们都给我作证。
(18)、“不可救药就不可救药。只要活在当下满足了物欲就足矣了!”弗洛伊德说。
(19)、听了女神的话,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以批判的态度寻求智慧,所以得罪了很多人。请想象一个场景:你走在大街上,春光灿烂,正准备去星巴克买咖啡,突然有个鼻孔朝天的老头拉住你,问你“什么是快乐”?你惊魂未定,随便回答道:“快乐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他便问:“快乐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你又回答:“快乐就是抽抽烟,喝喝酒,组团副本打魔兽。”苏格拉底继续说:“我问的是快乐,你给的是一窝快乐。什么是快乐的本质呢?”这时你已经开始不耐烦了。不论你怎么回答,苏格拉底都会绕回到“你没有回答什么是快乐”这个问题上,直到你抓狂;但有的时候也能够帮助你自己得出“快乐”的真正含义。这种方法就是“dialego”,(高中老师用来吓人的)“辩证法”的雏形。
(20)、B.苏格拉底服从判决的决定表明,一个人可以被不公正地处罚,但不应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
5、苏格拉底之死带来的启示
(1)、彼时,雅典已经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地方,他得到了两次申辩的机会,只要他能打动超过半数的人,就能得到赦免。但以小编的揣测,那时候的的苏格拉底压根没想为自己申辩,而是更想借助这个平台去放大自己的声音。
(2)、我们在往期所有文章中,只要涉及科学实证方法问题,都毫无例外地指出过这种方法的先天缺陷及其荒谬性。
(3)、事实上,我们认为,这些内容其实可以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源于心理基础意义上的“思(语言、知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另一类则是源于生理基础意义上的“行(技能技巧和行为习惯)”。显然,要把思与行“紧密”结合在一起来看。
(4)、“灵魂的家是人最重要的归属地,也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几乎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那里去’的感慨,但人穷其一生,没有几个人能证悟这个哲学命题,而如果真正的要想憬悟,除非那个灵魂是智慧的灵魂,并在肉体通过修炼超越五行,或者肉体死后,灵魂被神悦纳,才可能明白这个哲学的终极问题。所以前面道友说‘哲学是忽悠人的东西,它在僵化着人的思想,使人陷入云里雾里,忘记自己的本质’的话,站在人的视域,是非常有道理的。为此,在我的哲学层面,我只希望我的哲学或美学思想,能为人的道德提升提供一把打开人类心智的钥匙,至于打开了心智,想要怎样干,那则是他们人类的事情了。不过我想,在我现在的认识中,只要人类万千人中,能有一人懂我并身体力行的去行动,那就是我的造化了。”
(5)、性格:平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平时不好好上班赚钱养家,既不做生意也不种田,专门喜欢找人问问题。如果你穿越到雅典大街上,有可能有一个神叨叨的老头子向你凑过来,问你: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虔敬?
(6)、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
(7)、所以,让当代学人在对西方哲学的“尸检”中发现它的终极病因,是绝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认清哲学的“虚妄”)和“深远”历史意义(回归孔子麾下)的。
(8)、比如说,当定义了“黑”与“白”和“善”与“恶”的概念时,人类就给自己套上了永远无法解脱的逻辑概念枷锁,因为宇宙中本身并没有黑与白和善与恶的概念及其分界线,作为一个连续的频率谱线的主体视觉效应与心理效应,黑与白和善与恶永远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古老的希伯来谚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9)、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
(10)、首先,我必须对更早些的控告进行回应,再来回应后来的控告。我有很多控告者,早些的控告者们对我的错误指控都已经持续了有些年了。我很害怕他们,甚于害怕阿尼图斯及其伙伴。阿尼图斯很可怕,但前面那些人更加可怕。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童年的时候就听过他们的无稽之谈。他们在那个时候,就开始教唆你们,就开始了对我的指控。他们跟你们说:有一个人叫苏格拉底,他非常聪明,不仅研究天上所有的东西,还探索脚底下的地;他会把很糟糕的论证变得强有力。
(11)、在《克力同》中苏格拉底面对城邦的不义判决,选择维护城邦法律并保全自己的名节,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12)、显而易见,从“获得性认知缺陷综合征”的字面意义上就可以推知,这种“综合征”是由“认知”缺陷这个“具体”病因引起的。
(13)、最后,我们要说的是,作为东方人和中国人,在我们揶揄西方哲学的时候,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有底气不足和“脸颊发烫”的感觉,因为在宋明时期,中国出了“大儒”朱熹和王守仁两个人,他们没有谨守孔子“不欲言”的门规,并在“流芳千古”的私欲支配下,品尝了这种会让子孙后代倍感耻辱的“思想毒品”。
(14)、这种态度不仅使人类对科学的实证方法丧失信心,而且使人们对科学态度的这种霸道无理产生天然的鄙视。
(15)、先来说说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最初也是君主制度,后来经历了寡头政治,再后来经过梭伦改革(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前506年),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终确立,最后在伯里克利时期(前443-前429),民主制度达到黄金阶段。
(16)、在引入环节中,刘春阳老师展示了西方历史文化人物的墓地的图片,指出西方文化认为墓地离天堂最近,中国文化认为墓地离地府最近。
(17)、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18)、这个标题是受“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名的命名启发而“自造”的。
(1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20)、事实上,在东方世界,在“神的国度(印度和中国地区)”中,不仅佛道两家,尤其儒家,都不曾掉入西方人的形式逻辑泥潭(孔子的“予欲无言”和“允执其中”)。它们既不纠缠于一元与多元的起点争执,也没有唯物与唯心的观念偏执,更没有形而上的本体迷思,所以,它们顺理成章地找到了融入时境的正确修炼方式,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角度体悟并验证了天道的真实与效果。
(1)、万物皆有本性,人的本性就是德性(virtue),但由于肉体的遮蔽,我们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所以需要灵魂在纯粹思维中唤起自己的德性。苏格拉底的所说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灵魂中的德性。
(2)、读到这里,我想起顾城那句诗: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尘世已再无苏格拉底。
(3)、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
(5)、话说有一次,苏格拉底走在大街上,突然停下脚步,45度角仰望天空,然后保持雕塑姿势,眉头紧锁,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吃瓜群众纷纷前来,发微博拍直播,带上铺盖帐篷形成围观。直到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他向太阳鞠了个躬,回家了。
(6)、如果我们把上面所说的因“哲学失去了研究对象”而消亡看做是“先天性”病因的话,那么,由于认知缺陷导致的哲学死亡,就是“后天习得性”的病因了。
(7)、这种从人类逻辑出发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与观点,对人类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局限性而言,事实上具有无限的迷惑性,它在根本上将辨别能力低下的人类带入了思维的逻辑迷宫之中。
(8)、苏格拉底对“他和城邦间契约关系”的论证:(1)苏格拉底指出,他的父亲是通过雅典城邦的法律娶了他的母亲,并且生下其本人,其本人的生命是由这个城邦赋予的;(2)雅典城邦制定了有关养育和教育的法律,遵守这些法律的父亲根据它们才使苏格拉底长大成人,使苏格拉底可以结婚、生子、享受自己的生活。(3)雅典城邦还规定,如果对国家怀有不满,可以携带财产远离。但是自己没有远离。这说明自己对生活其中的城邦是满意的。这些都表明,苏格拉底与城邦之间始终订有契约。
(9)、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耗用了几期的篇幅,把孔子与孟子、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进行了学理上的切割,目的只在于还孔子以真实、还孔子以清白,进而在国际上恢复孔子的真实形象。
(10)、这种将“理念”与“事物”分离的的绝对孤立化的“二元化”存在,就遭到了他的学生亚氏的“批判”。
(11)、但比他们更牛掰的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并不关心这些,他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关心这些。我们应该关心人是什么,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善。人应该去“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在《申辩篇》中提到,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德尔菲神庙去问: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神的回答是没有。苏格拉底觉得很奇怪,于是跑到大街上去询问政治家、智者、诗人、工匠,试图证明他们更聪明。但通过对话,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各有所长,但是都发现不了自己的无知,而苏格拉底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总是比所有人都聪明一点,“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有一个经典的比喻:知识就像画圆圈,圈的周长越大,空白越多,就越无知。
(12)、“哦,这么简单,竟然被我弄得那么复杂!”佛洛依德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13)、 “不自由,毋宁死”,后人的这句话印证了苏格拉底的死之意义。他觉得死了,自己的灵魂就能摆脱肉体束缚,能与神自由的探讨哲学问题了。当然,也就摆脱雅典这种不完美,金玉其外的民主制度的束缚。
(14)、苏格拉底真的是“人家的老师”。但当时的雅典烦透了这个话多的韶老头。
(15)、按理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被驱逐总比接受死刑要好。可是,这回却轮到苏格拉底不干了。他对众人说:“不管我在哪里,不提出质疑,我就活不下去,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你们也可以对我处以罚款,可是我什么也拿不出来,我不是有钱人。”
(16)、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17)、今天的真题素材同样来源于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是源自古希腊的经典案例——苏格拉底之死,这一案例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永远洗刷不掉的污点。如果你对这个故事还不太熟悉,不妨看看下面的这则漫画。
(18)、“何况,我极简的生活,并不是我不想富裕,也不是想让自己的妻子子女艰难,而是我想体验我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极简贫困中,社会的观念意识,家人之间的观念意识,会有着怎样的转变形式与过程,会以怎样的方式来针对我的生活态度。毕竟,我现在的身体,不是灵体,而是圣人之躯。”
(19)、比如说,科学就无法检测并说明佛教高僧的“舍利子现象”问题,而根据佛教理论,这恰恰是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本质相关的问题。
(20)、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想,苏格拉底会不会在雅典早就不受欢迎了?而且在苏格拉底之后,雅典几乎没有出现过控告哲学家的事情出现。
(1)、由此可见,毫无疑问的是,只有儒教的“红尘修炼”是人类唯一的选项。最为重要的是,孔子儒学可以“有效”地融汇佛道两家的理论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