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哲学是什么梗(B站哲学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11-15 04:55:34 admin 阅读:59

导读B站哲学是什么意思 b站是某款视频网站名字的缩写!这里面资源丰富,而且还有悬浮于屏幕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让人们在这里可以互相交流,而且b站里面会经常拿到一些动漫的版权,...

B站哲学是什么意思

b站是某款视频网站名字的缩写!这里面资源丰富,而且还有悬浮于屏幕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让人们在这里可以互相交流,而且b站里面会经常拿到一些动漫的版权,让二次元的朋友们非常喜欢!

刷屏了,“2017-2019”刷爆朋友圈,是什么梗?

我觉得这张图是在明示17至19,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有多么的幸福,又多么的辛劳,光阴似箭,岁月无情,要好好珍惜当下。

哲学是什么梗

哲学就是对一切的思考。,聪明人就是爱思考的人,因为有闲下来的时间,闲下来没事做就要找点事做,然后花时间去思考所见所闻的意义和规律,意思就是哲学就是悠闲的思考者用来打发时间的游戏。

朋友圈又一个爆款新梗,真被误读了

躺下来,做个普通人,这乍一听都是简单而平静的事。

 

最近,前者化为“躺平”一词屡屡登上微博热搜,后者在豆瓣形成了一个叫做“普通学”的小组,但它们的共同点是,事情似乎并不简单,争论也一直没有消减。

 

这二者究竟不简单在哪儿?关于它们的声音存在多少误读?人人都陷入“躺或不躺”的二元选择之中了吗?

 

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用得上的哲学》作者徐英瑾,听他从哲学的角度聊聊,我们能从中挖掘哪些不同的思考。

  

《用得上的哲学: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徐英瑾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1-05

躺下来,

能过上「普通」的生活吗

有间大学:您如何理解“躺平”?

 

徐英瑾:“躺平”在各朝各代、各个国家都出现过,古罗马时期“躺平主义”的代表是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他的哲学就是三个字:不买房。

 

他常常套着一个大木桶上街,说天穹是我的天花板,草地就是我的地板,买房干吗呀。

 

有一次第欧根尼正在晒太阳,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拜访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斯多葛学派也有类似的态度:生活对你不幸不要紧,你可以扎起心灵的堡垒,在心灵中获得自由。而它还不是一种边缘性学说,连罗马皇帝奥勒留也写了《沉思录》,讲求一种摆脱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说明这是罗马贵族的一个官方的哲学。

作者: 马可·奥勒留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译者:李娟

出版年:2008-5

 

这种类似不是那么积极进取的生活哲学,在我们国家也表现得非常有趣,魏晋时期的玄学也具有这样鲜明的消极遁世的态度。再如老庄哲学相对有些“躺平主义”的味道,而儒家哲学则是主张进取。

 

实际上,中国文化就是这种相对进取的文化和相对消极的文化之间的一个阴阳协调的产物。

 

生活中,很多人都戴两个面具,比较得意时好像是儒家,失意时是老庄,如果把“躺平主义”只看成现当代的产物,恐怕是忽略了它在人类历史上曾以不同学说的名义反复出现的事实。

有间大学:怎么看这种反复?

 

徐英瑾:我们的生活无非有两种状态,一种觉得自己比较得意,另一种觉得自己比较失意,得意和失意可能并非指经济发展得行不行,有时候日子过得好一点也会失意。

 

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在战后变成一个废墟,一代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设新的国家,这个活动的空间相当于在白纸上画画,这也促成了当时奋发的一代。

 

等到经济泡沫破灭以后,人们比较失意,也不是说经济泡沫以后日本就不是发达国家,而是在那之后,大家觉得“活动的空间”变小了,好像很多东西都变成定局,怎么努力都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太大的扰动,那我们干什么呢?人们渐渐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看法。

 

我并不完全从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躺平,因为躺平和紧张构成了一种舒缓与平衡。我也不觉得躺平是一种普遍存在,躺平其实就是一种状态,被说成是“主义”后,它变成了一种学说,这个讲法也是互联网式的夸张。

 

现在如果哪个年轻人把“躺平主义”系统化为像斯多葛主义这样的学说,他都能写博士论文了,这就不是躺平了。

 

哲学家芝诺于公元前3世纪创立斯多葛主义,主张不受贪嗔痴所苦,了解真相,掌握事实,拥有意志力和行动力,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有间大学:有些人可能常常喊躺平,其实并不敢真的躺下,多是发发牢骚。

 

徐英瑾:实际上能够优雅地躺平的人,家里还是有米的。打个比方,在一线城市里有两三套房,其中能收一套房子的租金。这家的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可能也就先躺平了。但这种情况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这也说明了这种“躺平”不是普遍现象。

 

毕竟,基本的生存问题不解决,你怎么躺?躺也需要床,要出水电煤,天气热的时候,你还会希望能有空调。

 

我说的躺平,是指那些暂时找不到自己心仪方向的人,如果真的委屈自己,他们也能找到。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第欧根尼那样过彻彻底底的流浪生活。毕竟他是哲学家,也有行为艺术的成分在里面。实际上,他名声在外,真想谋一番差事也很容易。他可能是故意的。

有间大学:徐老师在《用得上的哲学》中也提到,世上不存在纯粹的、没有任何理论偏见的、100%的事实,但通过不同人所给的经验事实之间的互相比对,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最大公分母。您觉得在上述关于“躺”与“不躺”的讨论之中,存在那个最大公分母吗?

徐英瑾:我觉得他们的共同地方是,都不太幸福,都没有找到幸福的通道。

 

有批评的人肯定是满腔怒火;而躺平的人大多是消极的,没有在这件事里发现未来的契机。

也就是说,大家把躺平和不躺平看成机械对立的两个状态,如果把躺平改成《周易》里的一句话,它就不叫躺平,叫做潜龙勿用——我是一条潜龙,只是现在状态不太好。

 

人的正常心理特点是会厌倦。一个人厌倦了机械化的工作,可能会选择躺一躺,但躺到一定的程度,他也会厌倦躺平这一状态,他还是会跳出来的。

 

所以不用过分批评躺平,这样反而容易激起逆反心理,人家本来只想躺三年,结果你一激就躺了五年。

上面两种争论背后还存在一个问题,很多人以为人生要么努力,要么不努力,这其实是只关注了两种极端情况,而把一种中间状态给模糊掉了,这样容易把你的人生选择挤压得越来越狭隘。

 

我个人认为,对于个体而言,如果你的确处在一种厌倦的阶段,身体躺一躺是没问题的,但你的心不能平。

 

可以通过这段休息的时间思考一下未来想做什么,有什么新的机会能把握,或有什么别的兴趣可以去寻找。

 

实际上,无欲无求这件事放到反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方向上,也未必是错的,它至少有利于低碳环保。除了为环保贡献力量,你还是要寻找一些乐子,因为生活的最大乐趣是创造。

有间大学:在如今的压力社会之下,还有人提出了“普通学”人生观——自己只想做个普通人,过简单、平淡、低欲望的生活。

 

徐英瑾:首先要讨论一个问题:什么叫普通人?

 

“普通人”不是一个很清楚的概念,因为在不同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尺度和标准都不一样,你如果生活在一个比较高竞争的环境,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可能都是非常困难的事。

 

豆瓣“普通学”小组,宗旨为“做一个珍贵快乐的普通人”。

 

这就是哲学要做的工作,它会告诉你,大家讨论的很多事物的含义的游动空间相当大。

 

像先前提到的“躺平”,大家找不到人生的落脚点,开始追寻人生的意义,这些都属于人生哲学问题。

躺一躺,

其实可以「创造」些什么

有间大学: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着不同的哲学问题,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哲学教育的存在感似乎不够,是不是应该更早、更多地开设这门课,而不仅仅将其体现在大学的专业里?

 

徐英瑾:有难度。为了应试,教学者难免会缩小考试科目的学习范围。纳入高考后,为了追求公平性,哲学的学习会追求准确答案,老师出题目就会绕开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问一些绝对不可能错的问题,这与哲学的自由思考、自由辩论的气质又有冲突。

 

相对来说,哲学比较适合进入高校学习,因为大学的学生规模相对小,老师对评分标准有自己的考量,在这种规模中,能更好地允许鼓励学生们自由思考。

 

我觉得未必要在学院、教科书中为哲学追求一个位置,它可以成为市场上的一种呈现,为大众提供多一些选择。

 

有间大学:您在音频节目《用得上的哲学》中也提过,“我们常习惯把有用和没用当成是判断任何事情的最终标准,比如问学哲学有用吗、学历史有用吗、学文学有用吗,而不理解什么叫为知识而知识,也很少有人会说出这样的口号:我们就是为了获取知识本身而读书,为了知识自身的美而读书。您觉得“为了获取知识本身而读书,为了知识自身的美而读书”,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徐英瑾:这种状态其实并不复杂,它多多少少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道数学题,全班只有你做出来了,你的感受并非纯然是我拿到了高分,你还是会有一种攻克一座山的快感,这就是知识本身带给你的快感。

 

大家可以试着从这种事情去找到知识本身带来的自信和快乐。它一直都在,问题是很多人把这件事边缘化了,如果把这些经历收集起来,你就会有很多乐趣。

 

 

所以我刚提到不是很希望哲学变成考试科目,变成答案是ABCD的选择题,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之前说的,这些乐趣本质上还是来自“创造”。记得我们在中学的时候,班里流行同学之间比赛谁记得的中国的省份简称更多,后来发现大家都会了,于是我们开始拓展到比拼美国的州名、首府名,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乐趣。

 

如果你能在学习中把这种早期的乐趣找出来,学习会变得非常有趣。现在常常有人一提到写论文就头大,而如果他把这件事当作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将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他怎么会想着去剽窃呢?剽窃没有乐趣,为什么要花时间做没有乐趣的事?

 

 

有间大学:是不是因为他本身不具备创造的能力,或是他没有这个意识?

 

徐英瑾:不是的,创造的能力大家都有。只是他心中有关创造的欲望,没有人点亮。

 

中国的教学也特别缺乏这种“创造”——让学生们协调着来做一件事。其实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之间少有动手完成一件事的机会。

 

实际上,历史上很多哲学家的动手能力都非常强。维特根斯坦是我很崇拜的一位哲学家,他也是一名建筑师。有段时间在做医院护工的时候,他一边看医生做手术,一边叹气,这是什么落后的手术器械,于是动手改进了几种手术器械。

 

医生觉得维特根斯坦改造得比自己还好,感叹像他这样的大才在医院做护工,实在是太浪费了。维特根斯坦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他间歇性躺平,但他躺平不是真的待在家里没事干,而是去动手体验其他的职业,比如到医院做护工,或去做园丁,他要通过这些不同的工作,为思维提供新的刺激。表面上是躺平,实际上是为下一次爆发准备。

 

再如海德格尔,他修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手稿时,是在一个小木屋里度过的,而这间小木屋是他亲手打造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图/MorizNähr

有间大学:我们观察到,徐老师的生活也非常“斜杠”,主业是在大学教书,但同时也在写小说、做音频节目、当b站up主、参加演讲……

 

徐英瑾:比如我写历史小说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仅仅从事理论语言的写作,我可能会忽略了语言的多样性,或者只是抽象地知道语言有多样性。

 

写小说可难得多了。这时当然不能用理论化的语言来写,你要提前对语言进行建模:男性角色怎么说话,女性角色怎么说,读过书的人怎么说,没读过书的人怎么说,官大的人怎么说,官小的人怎么说,官小的人面对官大的人时怎么说等等。

 

做这些事时要进行大量的心理模拟,这是个手艺活儿,做了这个手艺活后再去反思哲学,会觉得很有意思。

有间大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了这么多不同的事,徐老师有空“躺平”吗?

 

徐英瑾:很多人以为路径就是勤奋努力,但不全是这样。

 

盲目努力会剥夺你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会让你的身体出状况,所以养生很重要,努力要和躺平相结合。真正的努力,应该是在该努力的时候下足功夫。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人在18到20多岁,尤其是大学阶段,需要抓紧时间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打好基础后,你之后的做事效率可能是未掌握基础者的几倍,这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

 

比如,如果你写文章的速度能够做到和思维的速度一样快,而且你思维的质量很高,那么你的文章马上就可以拿去发表。

 

梁启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发表过很多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是他吃饭时口述给报社记者的,文法逻辑毫无问题,一个字都不用改。梁启超先生吃饭之间,啃着鸡腿就把文章完成了。

 

54岁时的梁启超。

 

和提高效率一样,学会寻找重点,学会运用工具,尤其是充分使用当下便利的互联网来学习,都和基本功有关。同时记忆力也要好,不要前看后忘。记忆力好靠什么?多睡觉,多躺平。

但我现在的作息状态也不太好,不希望大家学习。我一般下午上课或做研究,有空会去健身房,晚上会用比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工作,因为感觉那时大脑思考的状态最好,到凌晨两三点睡觉,第二天中午起床,这样也保证了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也还会保证三四十分钟的煲剧学习时间。

 

说到作息,历史上也有人有类似经历,笛卡尔曾因厌倦巴黎的社交活动而到军队生活了一段时间,他在部队的职位比较清闲,每天中午十一二点睡醒时最有灵感,可以用来思考和书写,笛卡尔坐标系就是这个闲暇的过程中想出来的。

有间大学:哲学中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您怎么描述和认识自己的生活?

 

徐英瑾:很多人经常会把哲学家的身份看得很伟大,我并不想说得如此伟大。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思想零件的装配工、搬运工和经销商,有很多好的思想的材料都散落在人类文化宝库的各个角落,很多人对它们视而不见。

 

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做个思想界的“拼多多”,把它们都拼出来,且尽量拼出一些很美丽的东西。

 

因为很多东西你没有看到,即使它是宝藏,但对于你来说也可能是废品,我把它拼出来了,你会知道它是好东西。很多人抱怨没有思想资源,但问题可能只是,你没发现它们而已。

哲学系什么梗?

这是一句网络用语,意为把直的东西搞弯的学问!或者叫做“搞基”!

van到底是什么梗

van是什么梗?

van指的是范·达克霍姆(VanDarkholme,1972年10月24日生日),越南裔美国演员,制作人,行为艺术家。

这个人被称作是黑暗佟大为或者是佟duck为(其实是van带上头套和他p上头套长得像)。

van这个词常见于B站鬼畜区评论或者弹幕,部分情况下也作谐音梗。

哲♂学是什么?

此处所指的哲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Philosophy),而是哲♂学,在哲♂学体系中,♂符号被称为‘男魂’,在词汇中加入男魂即为将该词哲♂学化,但是不得在每个字中间都穿插男魂,例如“非常感♂谢”,而不可以“非♂常♂感♂谢”。

哲♂学最早来源于比利等人参演的兄贵摔跤片,不同于上来就干的普通钙片,在进行X行为之前总会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摔跤剧情,不仅有奇奇怪怪的声音,还分胜负,一般都是三局两胜类型。

在好事者上传该系列至N站等平台后,观众的心理变化为:为什么他们要摔跤,为什么我要看这个片子等等。

之后就有观众尝试将该问题上升至哲学层面来解释,因而诞生出一大堆人来整合整个系列的世界观以及剧情,并将兄贵们排序和安排名号等等。

其中比利是最早一批,因为他在片子中一般是主角而且片子数最多,因而登顶被称之为王,别称“森之妖精”是因为比利在一个片子中有一段从森林中走出来的片段。

此后出名的就是van了,爆红自更衣室大战,那句F@ck♂You极度带感因而直接被做成了Fa乐器,二次创作作品数不胜数。

我抛出了几个哲学“梗”并想趁机介绍下它们

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机核平台立场。

前言

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或多或少对于一个行业是专精的,而任何可以被成为行业的,学科的,需要长时间有体系学习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个属性:无聊。

就算我们没有神经科学给我们对于“无聊”这个概念的科学解释,我们也都能感受到每当我们准备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始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强的情绪或是目的性拽着我们前进,这种无聊的情绪总会不请自来。

于是乎在这种特定请情况下,分享同一知识的一群人开始通过专业本身找乐子,也就是各个专业本身的模因诞生了,多数情况下一个模因的乐趣在于理论与现实的常识出现矛盾或是对于理论本身的复杂性的常识性简化。

生物学有生物学的模因,美术有美术的模因,但每一个领域内的模因都受到领域本身的限制,如果出了那一个圈子,模因自然就会失去魔力。但我琢磨着写哲学系列也有十来篇二十篇了,那带着这些现有的知识,能不能找点乐子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我会在尽量不破坏乐子的基础上尝试解释每一个MEME包含的哲学内容,一般情况下哲学的模因分两种,一种是将一个哲学的模因放置在特定模因形式当中,将现有的模因内容替换为创作者所需的内容。

第二种是单纯的对于理论与现实矛盾的阐释。不过一般来说,解构一个笑话造成的后果就是笑话不可乐了(就像我刚刚做的分类),我只能说努力不去破坏乐趣吧。能博你一乐比什么都强,祝你读的开心。

1.古希腊篇

诚然,苏格拉底对于城邦的政体缺陷的批判,对于城邦民主的批判都很深刻,但是有时候再去想想,被称为牛虻可能真的因为雅典人对于这个人每天都在身边驳斥你这件事情,感到十分恼火.......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至少在书里,苏格拉底每次引起的话题都能让每一个参加者满载而归。

巴鲁赫·斯宾诺莎

(请点击图片查看)

b站哲学是什么梗?

01哲学是兄贵文化的代表性理念之一。最初来源是比利·海灵顿的摔跤视频中常常会有各种不明所以的行为和叫声,总是能引发起观众剧烈的思考:"他们为什么要***!?""为什么我要看这个视频!?"随着思考越来越深入,甚至会上升到哲学的地步,所以称为哲♂学。而兄贵文化发展到现在,哲学这一词汇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在近代日常用语中,哲学可分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名词:意指兄贵系列视频所弘扬的「肉体不断追求更强、精神不断深刻思考」的力与智结合的概念,也指哲♂学这一信念。例句:哲♂学的信徒都要牢记哲♂学三信。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些十分有哲♂学气息的动作、语言或物品。例句:木吉鬼步是一个很哲♂学的招式。动词:意为使……哲♂学化,或是传播哲♂学。例句:我要把海绵宝宝给哲♂学了。/我的一个朋友想要哲♂学我。哲学三巨头哲学三巨头指的就是VAN,比利·海灵顿,还有香蕉君(RichardMilos)哲学的相关梗哲♂学≠搞基哲♂学来源是㚻片,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哲♂学本质是搞笑的,而不是搞基的哲♂学只适合去追寻它的人,并不一定适合任何人(不要向不适合哲♂学的人强行展示或安利哲♂学,后果极有可能是引起他人的不爽)哲♂学是带领我们向上的哲♂学不存在歧视哲♂学是善良的哲♂学是积极的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哲♂学崇尚自由哲♂学不可以代替爱情,每个兄贵都应该收获自己真挚的感♂情,而不是沉迷哲♂学无法自拔。哲♂学是一种精神♂娱乐,丰富你的业馀生活哲♂学可以成为力量哲♂学可以让人成为朋友哲♂学不能用金钱购买哲♂学使人心境愉快哲♂学是一门思想哲♂学是宽广的哲♂学的来源是人的思♂想哲♂学不是黑暗的哲♂学是愉快的哲♂学不是孤独的哲♂学有一群伙伴哲♂学需要你们的研究与思考哲♂学需要你们让我们大喊:Ass♂we♂can

哲学是什么梗?

01网络流行的哲学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哲♂学。在哲♂学体系中,♂符号被称为“男魂”,有搞基之意。最初起源是因为美国㚻片(GV)演员比利·海灵顿在㚻片前戏中常常会有各种奇怪的、不明所以的行为和叫声。2007年9月30日下午,某日本网友在Niconico动画中上传了一段和谐处理的㚻片,影片中海灵顿与另外一位演员进行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摔跤,并且在摔跤过程中的动作和叫喊声极为奇怪,且不断地在地上翻跟头,遂立即遭到Niconico网友恶搞。哲♂学这一词汇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在近代日常用语中,哲♂学可分为名词和形容词,有时也做动词使用。名词:意指兄贵系列视频所弘扬的“肉体不断追求更强、精神不断深刻思考”的力与智结合的念,也指哲♂学这一信念。哲学三巨头指的是谁?哲学三巨头指的就是VAN,比利海灵顿,还有香蕉君(RichardMilos)哲♂学的梗?搞基≠哲♂学哲♂学是带领我们向上的哲♂学不存在歧视哲♂学是善良的哲♂学只适合去追寻他的人哲♂学是积极的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哲♂学不是思密达哲♂学可以拯救世界哲♂学崇尚自由哲♂学可以改变未来哲♂学可以引领时尚哲♂学可以是虚无的哲♂学可以是坚硬的哲♂学可以代替爱情,但爱情不可以代替哲学哲♂学可以信,但爱情不能相信哲♂学是一种精神哲♂学可以成为一种信仰哲♂学可以成为力量哲♂学可以成为朋友哲♂学可以创造未来哲♂学可以使人意志坚强哲♂学不能用金钱购买哲♂学可以令人奋发向上哲♂学可以激发身体潜能哲♂学可以成为梦想的摇篮哲♂学可以丰富大脑哲♂学可以增强体质哲♂学可以使人坚韧不拔哲♂学可以令人成长哲♂学可以丰富内涵哲♂学可以寻求新的自我哲♂学能令人充满精力哲♂学使人心境愉快哲♂学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去形容的精神哲♂学是一种能量哲♂学是一门思想哲♂学是宽广的哲♂学是伟大的哲♂学的身躯很健壮哲♂学拥有无比伟大的动力哲♂学的来源是一切生命哲♂学发展其特长的生命体哲♂学是有生命的哲♂学不是黑暗的哲♂学是光明的哲♂学是健康的哲♂学不是孤独的哲♂学有一群伙伴哲♂学需要你们的研究哲♂学需要你们

你为什么要读哲学?

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就连哲学家之间也在争论不休。

相比于科学问题,哲学问题一般都是指那种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比如说,人体的工作原理,这是科学问题。那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人到底怎么做才是道德的?人和人之间能平等吗?这些只能是哲学问题,也只能交给哲学来解决。

学哲学有什么用?

这可能也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哲学问题,因为哲学并不能直接帮我们的解决工作或生活难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要读哲学?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叫“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同样可以说,未经审视的思想不值得拥有,或者至少不值得说出来。

而学习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教你学会审视自己的思想。

人生说到底就要活一个清楚明白,似乎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我们做到。就像复旦哲学教授徐英瑾所说——读哲学,能够让自己心安。

这种心安是通过诉诸理性的方式来给予合法性证明,是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后,进行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

所以,无论你是否是科班出身,只要你有专研大问题的气魄,你都能在读哲学的过程中掌握哲学家的“思辨技巧”,让自己活得心安和自在。

丹尼尔·丹尼特

很荣幸,湛庐策划出版了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所著的《直觉泵》一书。这本书完现了当代心智哲学中的多数问题,可谓一册在手等于百书在兜。如果你想一次读过瘾、读到爽,选这本书就对了。

(《直觉泵》入围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受到了道金斯、以及图灵奖得主明斯基等全球顶级学者大咖的一致推荐。)

这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前言中写道:我要写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但因为内容藏了太多“哲学梗”,横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这本好书也成了一本有门槛的大部头。

为了让更多读者有机会读懂哲学,挑战自己的大脑,且不错过一本思想巨著,我们为你请来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徐英瑾,利用60天的时间以精读班的形式,邀你一起真正读懂、读透《直觉泵》。

扫码即可购买《直觉泵》精读班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你好,我是徐英瑾。接下的日子里,我将为你领读《直觉泵》这本书。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什么是“直觉泵”、哲学之用、《直觉泵》难读在哪以及精读计划安排。

1.

什么是“直觉泵”?

什么是直觉泵?如果你看过这本书的封面的话,你就会知道这本书名的全称叫《直觉泵和其他的思考工具》,顾名思义,直觉泵就是一种思考工具,是哲学家在处理复杂任务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种思考工具。

为了解释直觉泵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考工具这题,我们先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梗说起。

恋爱中的女孩子经常问男孩子:你爱我吗?男孩子说:我爱你。女孩子接着问:怎么证明你非常地爱我呢?这男孩在这我就懵了。这问题你要我怎么证明呢?我会说很爱,但是我说了很多很爱你还是不信。

爱的多少,这太抽象了,我怎么证明?

女孩子这时心想:我来给你做一个场景,通过这个场景本姑娘就能测算出你对我的爱的程度了。

于是女孩子就问男孩子: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了,你先救谁?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的一个梗,当然无数人已经对这个梗进行了吐槽,因为它有点违反日常伦理道德。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烂梗会被很多女性代代相传,一次又一次的把它拿出来逼问男伴对自己的爱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呢? 

这就是因为爱太抽象,太难以衡量,如果我们直接对“爱”这个词进行思考,我们是没办法作出判断的。那么你就要把这个词变成一个思想实验,调动我们的直观来处理它。

由此,在思想实验虚构出来的场景中,原来那些复杂的和抽象的问题就可以转换为我们的直觉能够把握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凭借直觉对这个问题作出应答了。

所以说这思想实验起的作用像什么?就像水泵,能把水从低处往高处抽。思想实验就像水泵一样,把隐藏在我们心底的直觉往上抽 。正因为思想实验在调取直觉这件事情上,其作用非常像一个泵,所以我们就把思想实验这种思考工具叫做“直觉泵”。

概而言之,直觉泵的核心构件就是思想实验,通过构造出一个个思想实验,我们就可以使得那些抽象和复杂的问题变得比较容易解决了。

2.

伽利略的思想实验

当然,前面所说的先救老婆还是先救妈的案例并不是严格的哲学案例,我只是给大家打一个比方告诉大家思想实验是怎么回事。下面我就和大家说一个非常经典直觉泵的例子,这在《直觉泵》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这就是伽利略做的思想实验。

亚里斯多德指出过,质量越大的东西下落得越快,伽利略却对这个断言提出了质疑。但问题是这怎么证明?有人说了,你得做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大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提到过这个案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断言。

但是我在这里要告诉各位的是,比萨斜塔的实验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伽利略本人其实并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你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是没有绝对的真空的,如果当时比萨吹过一阵邪风,伽利略的实验肯定就会黄了,比如他同时扔个铅球,又扔根羽毛。这个铅球不太会受那股风的影响,滋溜一下就掉地上了,但这羽毛容易受到风的影响,会很慢才落地。

所以,这个实验实际上是在伽利略的脑袋里面进行的,所以叫思想实验。

他是这样设想的:有一个大球,还有个小球,而且设想环境是真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亚里士多德说的是对的话,那么大球应该先落地小球后落地。但问题是,我们把这大球小球绑在一起,两个拴在一起的球的质量应该比大球更大一点,那么按道理,这个组合体的球就应该比单独的大球本身更快地落地。

但是我们再仔细一想,不对啊,因为拴在一起的组合球它下落的过程中还有两个组件,质量更轻的小球既然比质量更大的大球下落得慢,那么这个小球就会拖累着大球,不让大球下坠的那么快,因此整个组合球下坠的速度很可能还要比本来的大球还要来得更慢一点。但是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既然两者是组合在一起的,作为整体的球质量变大了,按照亚里士多德观点就应该快点掉地上了。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前后矛盾了,这也就是说,如果亚里斯多德说的是对的话,拴在一起的组合球既比单独的大球落的更快,又比单独的大球落的更慢,这就是个悖论。悖论从哪里来?从亚里斯多德的前提中来,他认为质量大的东西掉地上就快。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前提错了。

大家已经看到了,这就是伽利略做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就是一个直觉泵,使得一个相对复杂的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我们凭直觉就能够对它作出判断的问题。

3.

哲学家的直觉泵

或许有人会说,伽利略是物理学家,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哲学家的直觉泵。那么物理学家用直觉泵、用思想实验与哲学家用直觉泵、用思想实验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区别就在于,哲学家有可能会把思想实验用于讨论我们在人文社会中所使用到的那些概念。 

比如,我们可能会讨论自由意志这个概念。

丹尼特在书中就举了“奇怪的狱卒”这么一个思想实验来讨论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有一个奇怪的狱卒晚上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犯人都睡着了,然后他出于恶作剧的心理,把每一个犯人他的房间的牢狱大门都打开了。所以从原则上讲,任何一个犯人他只要眼睛一睁,发现门一开就可以逃出去了。

但问题是,这时候所有的犯人正在呼呼大睡,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些罪犯是不是具有逃狱的自由意志呢?这个场景就是在逼问大家的直觉。

我相信很多人凭直觉就会说:这些犯人恐怕并不具有这样的自由意志。道理很简单,他们在睡觉,正因为他们在睡觉,所以狱门打开这件事儿对他们来说就是未知的,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通过这样的思想实验我们就会知道,你如果要具有自由意志的话,这本身就预设了主体是不是知道自己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如果主体本身没有意识到某一种选择的可能性的话,那么被讨论的主体依然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这个思想实验仅仅是个例子,类似的思想实验在《直觉泵》这本书里有很多。大家要知道,相比于搞自然科学,哲学研究尤其需要直觉泵这样的思考工具,因为自然科学它还可以依靠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但是哲学家面临的那些问题要比自然科学还要复杂得多,而且麻烦的是,其中很多问题它很难变成一个数学问题加以数学化。

类似于我刚才所说的人类有自由意志吗?你觉得这是数学的哪个门类能处理这个问题?还有,人类的意识是什么?或者说人工智能体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吗?

这些问题没有办法用数学公式的方法来算,因为这些问题构成了数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根基,或者是某种深层次的一个预设的思考,反过来没有办法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既有的套路去研究,这时候直觉泵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哲学家就需要捋一捋自己的思路,把那些抽象的、复杂的、难以量化的问题转化成我们的直觉能够对它判断的问题。

至于怎么转换,那就体现了不同门派的哲学家的不同的本事了。

4.

哲学之用

丹尼特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哲学家经常用的思考工具推荐给各位读者。也许你并不是一个专业搞哲学的,这些思考工具推荐给你并不是说要你像大哲学家那样在艰深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独特的贡献,而是有别的用处。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在对自己的人生或者事业的重大规划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些很大的问题:

我这个职业的目的是什么?

和某人结婚的目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出国移民?

……

你必须要对这些重大的人生抉择给出一个能够让你自己感到心安的回答,说明你自己没有骗自己,自己对得起自己。这也就是说,对你自己来说也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不是在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是让自己安心这个意义上的合法性,觉得人的这一辈子是经过自己的反思而过的。

在这里我就插一句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意思就是说,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问题上,你如果不进行一个认真的思考,糊里糊涂就糊弄过去了,你这一辈子就是糊涂虫。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更要求我们有能力进行这种宏观思考,因为今天我们遇到的这个世界是个不安定的世界,是个高度变动的、高度复杂的世界,每天所获得的信息都是大量的,而且是相互矛盾的。昨天看看这样选择是蛮合理的,明天你就开始恨自己怎么昨天做出了这么愚蠢的决定。

为了防止我们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在各种的信息浪潮的冲击下没有方向,我们就要有自己的思想定力。

那么怎么能有思想定力?我们就要有一种能够凌驾于各个学科之上的高维度的思考能力。在进行这种高维度思考能力的时候,哲学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了。

5.

《直觉泵》难读在哪?

都说这本书难读,它到底难在哪儿?简单说,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丹尼特研究的领域非常地跨学科,他横跨了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生物学,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大咖,学术声誉很高。这样一来,这个书大家又有点难读了。

但即使是难读,我们也要去读这本书。大家不妨反过来想,这本书的内容横跨了多门学科,所以你如果要了解心智哲学、语言哲学、生物学哲学,以及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问题,你如果各买一本书,读得云里雾里的,还不如就买这一本书。

丹尼特以跨学科的态度把这本书里面的内容都一揽子地处理了,所以这本书可谓是,一册在手,百书在兜。这就是我们看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当然,好消息和坏消息总是相伴而行的,好消息就是,这本书有很多跨学科的内容,你不用看很多别的书了;坏消息也是因为同样的这一点,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比较庞杂,必然造成阅读上的一些小困难,因为他的背景信息太多了。

有一个美国的学者叫NathanielGoldberg,他在《直觉泵》的书评中说:丹尼尔·丹尼特的这本书写的好,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梗,你要想把这些梗都理解了,你要把丹尼尔·丹尼特以前的书论文全都读一遍。 

我个人的观点,对于专业做哲学的人来说,这个意见是对的,但是对于时间非常有限的非哲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要求太高了。

所以我本人就想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正好我是长期从事心智哲学以及认知科学哲学的研究的,丹尼特所说的那些梗,很多背景我大致也是知道的,所以我就想来做这样一件导读的工作。

6.

领读官的自我介绍

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我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丹尼尔丹尼特有高度的重合,我自己主要是研究人工智能哲学心智哲学以及认知科学哲学的,也很喜欢做跨学科的研究。

丹尼特本人也在我自己写的很多论文里面成为一个被高度引用的外国哲学家。我和他虽然不算有私交,但是仍然有一些“七姑八姨”的学术缘分。丹尼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好朋友叫Hofstadter,中文翻成侯世达,也是我们湛庐文化非常推崇的一个作者,湛庐文化也推出了侯世达先生的一些很重要的着作。

丹尼特和侯世达是好朋友,而侯世达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弟子王培先生,现在在美国做人工智能研究,又是我长期的学术合作伙伴。所以我的学术观点和整个朋友圈的学术观点是有高度的契合的。

所以我本人来讲丹尼特的这本书既感到非常的荣幸,又感到是在介绍朋友圈中其他大咖的思想,颇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所以,我们精读班的目的就是为大家理解丹尼特书中的一些晦涩段落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我也愿意贡献我的点滴知识给大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本书,这就好比说,吃药的时候这一口吞服药实在是太难吃了,外面包一层糖衣,大家吃下去就觉得顺快多了。

7.

《直觉泵》精读计划

介绍完了这本书为何难读的原因之后,就得和诸位具体的介绍一下我们精读班的精读计划。

丹尼特在这本书里面提供了77个直觉泵,也就是77章,我的每一讲都会和大家解读一个或者两个直觉泵,不过有些直觉泵我不讲,是因为我觉得比较容易懂,大家自己看也能看懂了。比如本书的八个部分的第一部分就比较容易懂,我相信大家都可以自学。

◆首先我会来讲讲这本书的第八部分,我是先讲第八部分,再兜回来讲前面的。第八部分的主题就是要讨论哲学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哲学工作到底是怎样一份职业。

第八部分就对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做了一个宏观阐述,我相信这对于那些并非是哲学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了,使得大家对哲学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也就是我先讲第八部分的理由。

◆接下来我就要回到前面去讲了,刚刚说过第一部分在我们精读班里面就略过了,我们要多讲一些有丹尼特色彩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我会谈一些比如常识映像与科学映像之间的关系、常识心理,以及意向立场。第二部分里面触及的这些话题已经涉及到了对于意义的本质的思考了。

◆然后我们说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关于计算机的思考工具。题目一听就好像科普色彩很浓,我觉得其中的有些内容和哲学的关系有限,我就想挑其中的一个关键的概念来讲,就是所谓的算法,英文叫algorithm。这个概念经常被大家说,但经常被大家误解。

◆第四部分标题是更多的关于意义的思考工具,这里面我想谈几个在哲学史上很有名的思想实验,比如孪生地球思想实验,比如蒯因式的填字游戏,比如语义引擎,还有沼泽人的思想实验等等。这些思想实验都有个特点,是丹尼特利用别的哲学家已经造出来的直觉泵,然后又改造出了他自己的直觉泵。

因此这一部分哲学的梗非常的密集,对于缺乏这方面哲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我会尽量根据自己的所学,帮大家来补足这方面的背景信息。

◆第五部分就是关于进化论的思考工具,这可以说是丹尼特的生物学哲学思想的体现。在这一部分我会挑两个直觉泵来讲,一个是第34章万能酸,另外一个就是第52章模因,模因这个词大家听起来可能有些生僻,它实际上是基因这个概念在文化层面上的一个类比物。

◆然后我们就切入了全书的第六部分,也就是关于意识的思考工具,这是丹尼特哲学精华之所在。在这里我会讲一些看似非常惊悚的思想实验,比如说僵尸,这一部分也是我本人的研究比较擅长的领域,我会努力的将第六部分丹尼特提到的大多数直觉泵都讲一遍。

◆讲完了第六部分以后我们再切入第七部分,这就是从意识的问题又要转到自由意志的问题了。自由意志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奇怪的狱卒这个思想实验所涉及的那个问题,我们还会通过更多的直觉泵来展现自由意志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所以这一部分我也会讲的比较详细一点。

◆在整个精读系列的最后一讲,我还想放一些自己的私货,我将把我本人关于丹尼特哲学的一些私见与大家进行分享。当然了,对于我说的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那就见仁见智了,这就留给诸位去做评判了。

在精读班的每一讲的最后,我都会留一个思考题和大家进行切磋和讨论,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相关章节,由此也会加深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

欢迎你加入《直觉泵》精读班,希望能够通过我的领读,帮助你领略到《直觉泵》一书的思想魅力。期待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能与你一起共同精读完《直觉泵》这本书。

我是徐英瑾,我在湛庐阅读精读班等你。 

马上加入《直觉泵》精读班

-END-

新媒体编辑/Lily

 ···大家都在看···

11More More11

为什么真正成功的人,从来不说自己忙?

豆瓣评分9.4,这本神书的作者为你揭秘人类思维的本质!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有关教师的名言名句(教师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