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1-17 15:28:56 admin 阅读:59

导读哲学是什么? 最近在读康德的批判哲学。为什么在这个繁忙,嘈杂的时间中去读让黑格尔都头疼的康德批判哲学呢?因为我是带着问题在读书,我想去解决自己的这个疑问。比如哲学是...

哲学是什么?

最近在读康德的批判哲学。为什么在这个繁忙,嘈杂的时间中去读让黑格尔都头疼的康德批判哲学呢?因为我是带着问题在读书,我想去解决自己的这个疑问。比如哲学是什么?尽管自己无数次回答过这个问题。但是面对生活的琐碎和忙乱,哲学是什么,已经成为了一条条像法条一样的概念。而对哲学是什么?也就是是哲学的灵魂是什么?越来越失去感受力。重新找到邓晓芒老师的这篇短文《哲学是什么》仔细的又读了几遍,再次问自己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邓晓芒

“哲学”这个概念不可能有一个放在什么场合都合适的定义,就像“宗教”、“文化”、“品德”这些概念一样。这并不表明大家不懂这些概念,或理解得不清楚,“跳”这个字出现在任何场合我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我无法给“跳”下个定义。      

所以,历史上对哲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并不是很可怪的事儿。而且,这些定义虽不相同,却也不像有些人设想的那样五花八门,它们多半都互相联系着,有点像同一个迷宫的不同入口,让人可以踏进一座迷宫。 若问我哲学是什么?我会回答,哲学是讲道理的科学,讲道理学。这可以看作了解哲学的一个出发点,本文分别讲讲“讲道理”和“科学”这两个概念。 人在各种各样的场合由于各种各样的诱因说话,命令、请求、感叹、讲故事、开玩笑,其中一项是讲道理。“不许出去”,这是下命令,“别出去,外面冷得很”,这是讲道理。讲道理一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为外面冷,所以别出门。 人是一种讲道理的动物,只有超级专制的父母才会只命令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而从不说明理由,只有把人民当做奴隶的政府才会只下命令不讲道理。然而,即使我们每次问为什么都徒然而遭到一能训斥,我们依然会忍不住问为什么,为什么给他的多给我的少?为什么今天让我向东明天让我向西?为什么太阳老是圆的而月亮有圆有缺?问为什么,是人的本性,回答为什么、讲道理,也就成为了生活中一件通常而又重要的事情。父母哪怕瞎编,也得编个道理出来:不能撒谎,撒了谎鼻子长疮。同理,很专制的政府也需要一套意识形态,好像它滥捕滥杀还挺有道理,实际上,由于专制政府的许多做法很不自然,所以它需要专门豢养一整批意识形态专家来自己辩护。 有很多种讲道理的方式。一类是为命令和行为提供理由:“别出去”,“为什么”,“外面冷得很”——因为冷得很所以不要出门。我们似乎还可以接着问:“天为什么冷”,“因为起风了”,“为什么起风”等等,这样的追问没个头,但这是另外一种追问了,是对自然因果的追问,不再是为命令和行为提供理由,不属于狭义的讲道理。我们也许不追问一个原因的原因,而疑问某一个理由何以成为理由,就是说,不问为什么天冷,而问“为什么天冷就不出门呀?”——“这么冷的天出门会冻掉鼻子”这不是向外追溯因果,而是把原来提供的理由(天冷)分解为一个因果(天冷会冻掉鼻子)和一个理由(因为会冻掉鼻子所以不要出门)。这种向内的追问通常不过两三道我们就无言以对。因果可以无穷追问,理由却很快有到头的时候。 另一类讲道理,是从某件具体的事情引申出一个大道理来,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为什么呢?用心一也。大道理偶一讲之,讲在妙处,可以让人害然开朗,老讲大道理,必定让人不胜其烦,世界上的事物莫不一分二,数分成正数和负数、整数和分数,人分成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鸡蛋分成蛋白和蛋黄,诸如此类。 哲学是讲道理的科学,科学研究普遍有效的机制,混在一起,哲学就成了普遍有效的道理,成了大道理。结果人们都把哲学当做讲大道理的,当成一堆大道理。其实,道理之为道理的普遍机制全然不同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不仅如此,掌握道理之为道理的机制,恰恰是为了提防某一条有的放矢的道理膨胀成放之四海中任何一海皆无所谓的大道理。我生性怕听大道理,所以才入了哲学这一道,可人家听说我属哲学专业,寒暄未毕就摆出好多大道理来和我论道,心里常叫苦不迭。不过如前提示,把哲学当成讲大道理,事出有因,既然投了哲学这行,这黑锅该背也得背着。 蚯蚓没有爪牙之利,为什么能在土里钻来钻去?“用心一也”是一类回答。另一类回答则完全是另一套,谈的是环肌、纵肌、刚毛等等。我们可以选取些对照词来标识这是两类回答:“用心一也”回答为什么(why),“环肌纵肌”回答怎样(how),前者讲的是人生的道理,后者讲的是自然的机制,等等。这样小来小去换些说法固然不无小补,但我们终究要直面“‘为什么’和‘怎样’是什么关系?”“自然在哪里结束人生在哪里开始?”这些疑问。研究这些问题属于哲学的本职工作。 

还有一类讲道理,不是从事例到大道理,而是直接从道理到道理。例如从甲在乙左推出乙在甲右,例如一个人说如果A所以B,今非B所以非A,另一个人可以说他推论错误,这些都是在纯道理层面上讲道理。 讲道理是说话的一种形式,取了讲道理的形式,不一定真有道理,谁说谎谁鼻子长疮,所以不能说谎,这说法取了讲道理的形式,但其中的所谓道理可能根本不成道理。反过来,不取讲道理的形式,绝不意味着讲得不合道理。林妹妹进了荣府,“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房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云云,那是描述,不是在讲道理,但讲得有条有理。不仅描述等等需要合乎道理,甚至不讲道理也得合乎道理地讲,“我是流氓我怕谁”够不讲理的,但这讲法本身合乎道理,要么他怎么不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我怕谁”哪?“道”和“说话”意思差不多,“道理”和“说话之理”差不多,说话要让人听懂,就得在某个层面上讲道理,与此相应,讲道理的科学也就在某个意义上是说话的科学或语言的科学。哲学是广义的逻辑,逻辑或logik,来自希腊话里的logos、logein,就是“说话”的意思,“道理”的意思。 道理该分成几类,讲道理和合乎道理的关系如何,不讲道理和不是在讲道理的关系如何,所有这些都可以研究一番,都是哲学或讲道理的科学该去研究的内容,这里不多说了。 上面解释了一下“讲道理”,下面再说说“讲道理的科学”里的“科学”这个概念。不过,“科学”是个极大的概念,这里只浅近谈谈科学和艺术的区别。 “艺术”这具词最朴素的意思差不多等于办法、方法。做一件事情有人上来就胡做,我们说,你这样胡来不行,做事要有个方法。有方式方法,就是有art,有艺术。方法、艺术、性格、道德,所有这些词,既泛指某一领域,又特指这一领域中正面的、优秀的。道德研究包括研究不道德的行为,而“有道德”则专指道德优秀,同样,“艺术”既泛指方式方法,又特指优秀的方式方法。我制作一个椅子,不会做,胡做,做出来歪七扭八,又难看又不结实。一个小木匠来做,他有一套做椅子的方法,做成个正正经经的椅子。公输班来做,那就是件艺术品了,得收在博物馆里。当然,公输班做椅子不是想送给博物馆,他就是想做把椅子。从前,艺术不是为博物馆服务的,艺术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做成,做漂亮。这层意思其实我们现在也不陌生,放马有放马的艺术,烹调有烹调的艺术,有的人字写得真艺术,有的人话说得真艺术。 讲道理也有艺术不艺术之分,有时候讲不好乱讲,有时候正正经经讲一番道理来,有的人不止于此,他掌握讲道理的艺术,同样的道理让他一讲就讲得那么娓娓动听。 掌握了一门艺术,是广义上的一种“知”,“会编篮子”差不多等于说“知道怎么编篮子”,而且这种知来得尤为真切。不过,这种亲知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知识,有时称之为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所过来,讲得出做一件事情的道道,不一定就做得好这件事情。据说一个曾培养出游泳世界冠军的教练本人是只旱鸭子。

 

这两种知识的区别,有时称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或理性不及的认知和理性认知,或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没有两个固定的语词来标识这种区别,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术和科学也算一对。不过须注意,虽然我们倾向于用一对对立语词来表示这种差别,但实际上“知”的形态不是明确地分成了两种,而是形成了一连串的等级和过渡。相对于跳高运动员,跳高教练的知识可说是理论知识,但是在体育运动研究所里工作的研究人员,比跳高教练的知识又要理论多了。可以设想背摔式的设计者是个瘫子,根本跳不起来,他研究人体结构和力学发现了背摔式,后来人们用这种姿势打破了世界纪录。 科学是知其所以然的认识。不过说到“科学”,还有系统化的意思。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用episteme来称谓科学(知识),episteme和后来的scientia,本来也就是“知道”、“认识”之类,但后来专指成系统的知识,以与doxa(零星的偶发的见解)相对。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把“科学”理解为知其所以然的系统认识。 我们谈了谈“讲道理”,谈了谈“科学”,这时再来看历史上对“哲学”的各种定义,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这里放过这个课题,只说说关于中国有没有争论。 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与讲道理的科学是有内在联系的,本文未及讨论,暂时把它们当做两回事来看待。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愿意把这称作思想或思辨;若坚持把这叫作“哲学”,就没什么要争论的,因为所有民族当然都有哲学。如果这里真有个争点的话,我认为是在争论中国是否发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 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蚀月蚀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默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海德格尔多数时候也是这样使用“思想”和“哲学”这两个词的,所以他说希腊思想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里才成了哲学。只不过他多数时候从消极方面看待这种转变,这一点我不大同意。 我知道中国在魏晋以后没什么哲学这个结论大有商量的余地,但这里不再详述,倒是想提出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第一点,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心里记着这一类问题有助于避免流入字面之争。第二,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第三,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最后这一点,我想多说几句。 没有哪个民族没有技术和艺术,但并非每个民族都有科学。人们曾好问中国为什么没发展出近代科学,后来有人指出,问题应当反过来问:西方怎么就发展出了近代科学?之所以换个问法,是想提示,没有科学是常态,没有什么东西命定我们发展出科学来。我们可以没有营养学却吃得挺富营养,而且味道极佳,这类话已成老生常谈。科学不是必然要有的,也不是必要的。同理,对于讲道理来说,讲道理的科学并不是必要的。不懂哲学的人可以很会讲道理,反过来,哲学家不都是道理讲得最好的,就像游泳教练不一定游泳游得最好。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来:哲学有什么用?这有时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也应记得,也不是事事都要先看有用没用的。人们现在通常都认为科学很有用,把科学技术叫作第一生产力,其实,西方开始发展近代科学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科学有用,也很少用科学有用来为发展科学张本。由科学所支持的技术变成第一生产力是后来的事情。不必需的东西未见得不重要。没有近代科学,人类照样种地盖房吃喝玩乐,但出现了近代科学,它就要反过来剧烈改变种地盖房吃喝玩乐的方式。科学,包括讲道理的科学,改变了西方人的自下而上的面貌,进而改变了人类的自下而上的面貌。至于这种改变是福是祸,则笔者不敢专断。

 

哲学究竟有什么用?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哲学世界和我们当下生活的世界并无交集,我们的日常被学业、事业、家庭情感等占据,跟所谓本我、表象、自由意志等话题相去甚远。

 

然而生活中总有矛盾,总有求而不得,阴差阳错。

 

也许当年你以几分之差与心仪大学失之交臂,也许你因相信经济学规律没及时在一线城市买房,也许你跟最信任的朋友合伙创业却进展不利,也许你在爱情上付出很多,却怎么也无法走进Ta的内心……

 

当你开始思考、怀疑、追问······这时候你离哲学就很近了。

 

在解决人生疑问的过程中,你会遇到种种观点:你失恋了,朋友宽慰你“爱有天意,缘分天注定”,Ta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你看《流浪地球》时听到一句台词:“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家园,在我们那个时代,人人都追求一种叫做“钱”的东西”,你觉得很认同,因为钱在末日里毫无用处,终究逃不出死亡,这也是虚无主义的观点;你在经济寒冬里收到两个Offer,一个是大公司,职位一般,薪水高,一个是小公司CXO,薪资一般,有大把期权,你犹豫不决,青年导师告诉你,要Followyourheart,你有选择的自由,也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嗯,多年以前,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也这么认为。

 

尽管你可以在各种书籍、自媒体文章以及长辈同辈的观点里,找到哲学观点的通俗版和感悟版,了解后虽然心有戚戚,但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解决你的问题,你不信这些现成的答案。“听了好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因这些二手道理都未触及到人生的本质和底层逻辑。

 

想要了解世界的本质,解答人生终极命题,并不容易。

《雅典学院》,拉斐尔,梵蒂冈博物馆藏

 

哲学家之所以为哲学家,就是他们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从未停止怀疑与追问,穷尽一生智慧,为自己和世界寻找答案。

 

你困扰于每日工作下琐碎而无意义的搬砖,帅气的加缪告诉你,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如日复一日往山顶推石头的西西弗,西西弗的胜利在于他意识到了这种荒谬,他从此不再是荒谬的奴隶,而是自己的主人。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内心是充实的,所以他可以在荒谬中寻找到幸福。

你在双11控制不住剁手,看了极简主义的断舍离,依然买买买,存不住钱,可以去阅读斯宾诺莎,他老人家400年前就说:幸福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追求,只享受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乐趣。只求取为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钱。

 

听起来好深奥,所以你需要一位领路者带你走进哲学大门,去探索宅男康德、神童笛卡尔、富二代叔本华、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的哲学世界。

为此,三联中读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姜宇辉,带来《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

 专栏主讲人 

姜宇辉,他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是学生口中渊博、风趣的“姜帅”;

他硕士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与著名的哲学家萨特、福柯是校友;

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学者,也是一位当代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从后现代哲学到前卫的声音艺术,“最酷的哲学教授”非他莫属。

他在中读“学会幸福”精品课的“失落”一讲收获了铺天盖地的好评:“脉络清晰”、“娓娓道来”、“让人深思”的讲解得到了数千人的共鸣——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点击试听专栏

《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 课程大纲

01孤独5讲:只想做自己,有什么错?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02快乐5讲:快乐,绝非你想的那么肤浅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各伦理学》

03痛苦5讲:苦难,才是人生的真正试炼

——叔本华,《世界之为意志和表象》

04勇气5讲:真正的勇敢,是勇于改变和超越自我

——尼采,《悲剧的诞生》

05欲望5讲:为什么我总是想要更多,更多,更多?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06节制5讲:完美的人生,就是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柏拉图,《理想国》

07空虚5讲:为什么我觉得所有一切都没有意义?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

08创造5讲:我就是那一抹不同颜色的烟火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09迷惘5讲: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往哪里去

——荣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10明智5讲: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最懂你自己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11怀疑5讲:当你开始怀疑一切,至少你已经开始探寻真理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12信念5讲:保持清醒,才是坚定不移的首要前提

——福柯,《癫狂与文明》

13命运5讲:我不知道下一步走向哪里,但我必须走下去

——斯宾诺莎,《伦理学》

14自由5讲:我就是我自己的立法者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15绝望5讲: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在摧毁我?

——加缪,《西西弗神话》

16希望5讲:这个世界,是所有世界中最完美的

——莱布尼兹,《神义论》

17恨:为什么人们总是无法和谐相处

——霍布斯,《利维坦》

18爱:你可以怀疑一切,但你绝不能怀疑爱情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19生: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0死:逆死而在

——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

…….

持续更新

(本课程内容以实际播放为准)

 大咖推荐  

 

 新课限时福利 

 

1

上新特惠

 

原价199元,现价129元

 

2

首周订购即可获赠

▶ 500分钟哲学补充系列课程

4门课程包含从文学到音乐有关哲学的方方面面

 

▶哲学家的私人歌单

随课附赠心灵治愈歌单,包含200+首主讲人推荐曲目

 

3

成功订阅后,即可入群和群友交流迷思、热切讨论,让哲学不再高冷

哲学是什么?有什么用?

45岁,是人在生命中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生活渐渐失去了它的新奇和丰富,人们习惯了在“阴影的王国”中行走。

为了“老”得更久一些,我也像公园里大清早那些老爷爷老太太们一样,开始练上了气功,与那个未经科学证实的“阴性物质世界”打交道。

西方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峙,德国古典哲学的凯旋行进,现代西方各派哲学长期激烈的交锋和论争,在中国旁观者看来直似天方夜谭。

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厌恶的已不是某一哲学派别或学说,而是哲学本身;而这,才显露除了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

也许,中国人真的只配搞些“应用哲学”之类的玩意儿让人开心,大学里面的“广告哲学”、“技术哲学”之类的课程肯定会比其他哲学课吃香。

想到黑格尔曾提到连英国人都有“按哲学配方制造”的皮鞋广告,我们也许还会有一种“无独有偶”的安慰,只是不能为此申请专利,又将带来一丝遗憾。

中国人就按老的方式思维,你的书根本没人看,更没人懂,奈何?或者不说“改变”,而说“改进”、“改善”。同样也有问题。为什么要改变?

原来的思维方式,怎么就不好了?譬如一头牛,原来一直吃草,你要“改善”它,给它喝汽油,行吗?哪个更“好”?自然还是吃草。改成喝汽油,就会毁了它。

是的,我们太认真了,所以我们也活得“累”。但我们活得多,活得充实。不累,怎么能叫做“活”?

我们有时也觉得太累了,想稍微休息一下,但立刻就警醒,倾听,拔起沉重的腿,迈着踉跄的步子前行。因为,休息即意味着不存在,死亡。

但是,一旦我将这个“什么”置之度外,我似乎刹那间感到“一身轻”了,但这种轻松感立即伴随着茫然、不知所措。

人必须用自己本身的存在去填充那无边的空虚;但人不是上帝,只是一粒微尘,他做得到吗?

然而,人是与上帝相似的存在。或者说,上帝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上帝在创造出世界来之前,也曾是多么孤独无依:

生命从此就至少有了一种最基本的意义,这就是:探求生命的意义。或者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探求。

这种探求,在理论上,就是哲学;在实践上,就是艺术。更确切的说,它就是作为艺术的哲学和达到哲学层次的艺术。

科学家可以不讨论什么是科学,数学家可以不讨论什么数学,艺术家也可以不讨论什么是艺术,唯有哲学家不能不讨论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这种独特性,恰好表明它就是生命本身,因为生命不是别的,它仅仅是对生命的追求,说得直白一点,生命就是“要活”。

因为他用不着学习怎么死,那根本不是“他的”死,他只是偶然地遭遇到死。我们看到许多人,他的行为、意图和计划,就好像永远不会死一样。

有人直到临死的一刻,都并不直接面对面地考虑死的问题,或即便考虑,也只为活着的人考虑,而不为自己考虑,好像他的死只与别人有关,而与他自己不相干似的。

当然,直到临死才来考虑死的问题,才把死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考虑,一般来说是“太晚”了。

人应当尽早地考虑自己怎么死的问题。这不是说,人早早地为自己买下棺材,为临死那一刻作准备,而是说,人生下来就在走向死亡,人时刻应把自己当做一个“必死者”来看待、来筹划,才能有一种要活、要更多的活的渴望,有一种“赶快活”的紧迫感。

哲学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学哲学?

回答问题:题主问:巜哲学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学哲学》?我参与进来谈谈这个问题。前边已有许多朋友谈过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谈过很好的看法。下面我根据个人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谈谈个人看法。这是一个问题,两个问号。首先回答”哲学是什么?简单的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说:哲学是关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学问。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学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向。也是关于"三观”的学问。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问。但是,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个领域的具体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由此可见,哲学知识不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哲学知识,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学到手的,哲学知识是需要长时间理论学习,实践积累,不断总结,牢固树立"三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准哲学知识,运用哲学知识,正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正确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从另一个角度说: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从这个角度讲,学哲学,对每个人进步,提高能力,大有益处。对干部来说,尤其领导干部,特别是负责干部,不懂哲学,不会用哲学理论反思,是不称职的干部。因此,每个人均应当学好哲学。学哲学,用哲学,生活处处需要哲学指导!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请点评!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定义:哲学即智慧之学。它是从理论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博弈圣经》对理想世界的构建,从而构成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主张,它是人类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博弈圣经》中写道:“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认识和界定,它在认识和界定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是什么??

1、基本释义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同时,在著名的科技融合体模型中,哲学处于该模型的顶端,汇聚并指导了具体科学,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起源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3、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什么叫哲学啊

就是那个世界的观念

什么叫哲学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原因

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学发展的本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还不了解,打雷闪电、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激起了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认识,这便是宗教的早期雏形,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哲学解释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在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庞杂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各种问题,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时期的哲学研究对象,包含了具体科学的对象,哲学和科学浑然一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阐述实践概念的哲学含义的?

实践这个词成了中国哲学界的一个中心词,许多论文和著作都把自己的出发点、论证过程和最终的论点完全放在实践上。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1)通过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的考察概括出了实践的含义。西方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的实践范畴构成了一个意义系列。在他那里,实践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运动,以及生物的生命过程;后者又包括生物的生命功能和人的生存活动过程;人的生存实践又包括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的活动。中国哲学关于实践的概念多包含在“行”这个词的意义之中。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客体事物本身的运动状态;人的空间运动;人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人自身的活动和作用与外界事物的活动;指人的专门行为,尤指品行、道德行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强调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自然物质基础;其二是辩证法,强调的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人的实践的“对象性”和“可对象化”;其三是文化进化论的历史主义,强调实践对自然和人本身同时进行改造的意义,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奥秘。从上面对实践概念所作的回溯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实践作为一个当代哲学概念,它的意义范围被确定在专指人的一种活动类型,即这种活动总是同人作为自然物质的机体运动相联系着,总是同作为这种活动手段和活动对象的物质世界联系着,因此他是可观察的、实在的。第二,实践作为这样一个当代哲学概念,一般来说,它总是同“理论”概念相互区别,又互相统一的。在我们所熟悉的经典理论中,二者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促进人的思维认识的螺旋上升运动,成为我们对实践也是对理论的进行理解的基本思维模式。第三,在上述两点为大家公认的结论之中,实践已经被划定了界限,如果人的生存活动可以划为“实践”和“观念”两大部分,那么,人类的哲学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应该以研究人的“可观察的实践活动”为其理论目的,理论哲学则应该以研究人的“观念活动”为其目的。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类哲学。第四,对实践的重要性的强调应该是哲学家不可推卸的时代任务,但是,决不应该把实践强调过了头。从人类的思想整体来说,哲学如果对实践作出脱离“实践─理论关系模式”的强调,它就同以前有过的对理论观念的意义所做的过度强调一样,是片面的。所以,无论是“实践哲学”还是“观念哲学”,都只是人类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全部。①(2)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实践的论述中的考察中得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生活过程。它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既是自由的,也是必然的,是“定在中的自由”,是必然中的选择。对于马克思来说,实践不仅是不同于人的单纯思想活动的感性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同时是受人之外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和决定的,抽去了这一点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和环境、主体和可体之间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完整体现。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如果不是从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即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对社会的关系中概括出实践的概念,而仅仅是从人对自身的关系中引出这个概念,那么,实践就只不过是人自身的纯粹活动,是实现自身意志的单纯行为。人改造自然,就意味着把意志强加于自然;改造社会就意味着把意志强加于社会。②(3)对传统的实践定义提出不同的看法。实践范畴通常被理解为人类有目的的探索和改造客观物质活动。这抓住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物质性两个基本特征,但并没有进一步揭示实践活动的人类学本性。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很容易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主体和客体、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种纯粹的物质交换活动,甚至理解为单纯的外在形态上的物理操作活动或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因而可导致忽视主体与自身、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人学意义和历史意义上的实践关系,实践的基本意义也主要表现在其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不是被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和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历史活动而存在,而是变成了一种专门论证认识的客观性,并多少具有某种本体论意义的实在性存在物。在本体论、认识论与历史论的关系上,总给人以某种割裂、分离的印象。实践范畴的人类学意义是:实践活动是人的自我实现;实践活动实现着人的自由;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决定着人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命运。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③(4)从实践的特性来谈实践的本质,认为实践活动的特性应该是观念物化性和现实创造性。这两种特性既可以与动物活动区分开来,又可以与人的认识活动区分开来。首先,实践活动的这种观念物化性,动物不具有,人的认识活动也不具有。动物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环境,都只有本能式的感觉,其活动只能是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本能活动,根本不存在观念物化的问题。而认识活动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活动,其活动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也不存在观念物化的问题,因此说,观念物化性是实践活动特有的属性,是区别于动物活动和人的认识活动的特征。其次,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显示感性的物质活动,不是现成地占有对象物,而是包含着新的物质对象的创造,即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无论是动物的活动还是人的认识活动都没有这种现实创造性。动物要么就适应环境,要么就绝种,根本不可能对环境实施创造性的改造。人的认识活动虽然有创造性,但这种创造性不是现实感性的创造性,它不会直接引起外部世界的任何变化。由此可见,现实创造性也是实践活动所特有的属性。

哲学是什么意思简单解释?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

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

哲学是元理,科学以及玄学、艺术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搞笑幽默的经典段子(生活中有哪些搞笑的小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