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韩愈最著名十首诗(韩愈有哪些著名诗句)

发布时间:2023-11-17 16:52:48 admin 阅读:59

导读韩愈有哪些著名诗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

韩愈有哪些著名诗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最著名的诗句是哪一句韩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世称昌黎先韩吏部、韩昌韩文公。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韩愈写的最短的一首诗?

相对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雪》等诗来说,《知音者诚希》并不出名,甚至可以说是很冷门,但这首诗却以短短20字,便把惜别之情写得感人肺腑,极富感染力。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韩愈的这首诗《知音者诚希》: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

韩愈的著名作品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二)》

唐代:韩愈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3、《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5、《晚春二首·其一》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韩愈最著名十首诗

韩愈诗全集(上):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anyu/show.asp?id=9128 韩愈诗全集(中):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wenxue/721191.html 韩愈诗全集(下)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wenxue/721269.html

韩愈最著名十首诗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不过要知道,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药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葛晓音《杜牧和他的诗歌》认为,“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又由于杜牧在“以直达的语言表现对生活美的敏锐感觉”方面特具的天赋,“他总是能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种与意境最相和谐的情调,通过画面的巧妙组织表现出来。”王西平、张田《杜牧诗歌艺术美浅析》`认为,杜牧诗歌的艺术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清新明洁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综论》指出,杜牧在表现上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诗;用拗折法,而反说(翻案法)和设问则是杜牧拗变的主要手段,从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风格。吴在庆《杜牧诗歌表现手法初探》认为,“他的诗歌之所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与他采用比喻、拟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对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关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设问深入、应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对于开拓他诗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内涵,也不无作用。”“直抒胸臆、语法句式的倒置改变,这对于他古诗的豪爽劲健,惆搅不羁的风格有直接影响”,“而含蓄婉转、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设问深入等更明显地有助于他绝句的远韵远神、流情婉转风格特色的形成。”古诗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绝句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律诗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王西平、张田《略论杜牧的文和赋》较全面地论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赋,认为其主要特点是:一、笔锋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说理充分;三、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议论中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四、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文章又指出,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他的文章从唐向宋过渡的印迹:一是开宋文明白晓畅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骄散结合的文赋基础。寇养厚((论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论谈兵的长篇政论文中,他们的艺术热点是:纵横设辩,文势充沛。结构严谨,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骄相辉。而他的一些记人叙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在艺术上也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文章最后说,“杜牧在继承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吴在庆《杜牧与韩愈古文运动》认为,从杜牧的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看,他与韩柳、特别是韩愈的渊源关系是明显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对待文章的意、气、辞的关系上,杜牧继承了韩柳的观点,又有所发展。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气辅的主张,也与韩愈所说的“气”的概念大体相同。三、在对待文章的词采章句、文体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对韩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文章最后指出,在晚唐时代,骄文随着文风的浮艳有所发展的情况下,杜牧却能反浮艳,坚持散体文的方向,力避用骄,实在比韩愈彻底。

贾岛和韩愈同作的古诗?

要说两人同作的诗恐怕只有一首《题李凝幽居》了。不过两人写给对方的诗有好几首。下面还有两篇篇介绍两人之间友谊的文章,我也给楼主找来了,供楼主参考吧。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赠贾岛  作者:韩愈朝代:唐体裁:七绝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卧疾走笔酬韩愈书问  [唐]贾岛  一卧三四旬,数书惟独君。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  身上衣频寄,瓯中物亦分。欲知强健否,病鹤未离群。  《寄韩荆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贾岛诗情酬韩愈  贾岛与韩愈不寻常的交契,是从帮助贾岛斟酌诗句开始的。贾岛写了两句诗,“鸟栖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推”是“敲”,斟酌不定。骑着一头小毛驴,迷迷茫茫地做着推和敲的动作,一头撞到刑部侍郎韩愈的轿前。韩愈没有怪罪他,还帮他确定为“僧敲月下门”。这就是有名的“推敲”典故的由来。这使贾岛由衷的佩服和感激,决心从此不作和尚了,要和当时的文坛巨孽韩愈“推敲”诗句去。于是脱掉僧衣,蓄发还俗,潜心苦吟,科举登仕。你还别说,真就谋求到一官半职。虽然屡举进士不第,还是当上了长江主薄这样的官,人们称之为贾长江。  贾岛还俗,从僧门重返尘俗。但是,扶植他的韩愈却始终以辟佛为己任,而且越来越笃。到了晚年,竟向皇帝献了一道《论佛骨表》,力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皇帝是天之骄子,上天之子来到人间,怎么可能让一块佛骨去“左右”他,理所当然地被驳了回来。韩愈却非常固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还说什么,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宪宗很是恼怒,真的要给他严谴了--拟治死罪。幸有裴度等人说情,被降职使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到边远的南方去任职,在当时看来,和流放也差不了许多。韩愈曾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已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以看出,已经是人亡家破了。在这样的情景之下,韩愈被催促着,孤苦悲愤地上路“赴任”去了。有幸的是,行至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遇到了本族侄孙韩湘,是特意陪同他去潮州的。家人相见,百感交集,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胆气和着悲怆,凄楚杂着激愤,以“沉郁顿挫”之笔,,以高屋建瓴之势,道出英雄失路之悲,写出了风格近似杜甫,变化而自成面貌的历史名篇。  时隔不久,这首诗就传到了长安。贾岛这时正为着韩愈心鸣不平,看到这首诗,过往今来的诗情、友情,一齐涌上心头,激动的心情难以自已。磨墨掭笔,一挥而就。同样写下了撼心动肺的《寄韩荆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用现代的语句叙述就是:我的心哪一直伴随着你,水宿风餐,跟随你直到韩江尽头。你的一腔忠愤的诗篇引起我强烈共鸣,我寄书慰问,也可以稍释你凄凉的心愁。路途上,驿道盘山,弯弯曲曲架上云端;到任所,海潮浸到城根,老树也为之含秋。终会有一天,这些就要过去,风扫瘴气散,皓月东升,朗朗月色洒满潮州浪西楼。八句诗直如清澈的溪流,字字句句均从丹田泄出。而且两人诗情相融,诗思相通,字字相酬,句句相应。情真意切,诵之动心。我们不妨多占些篇幅,对照分析一下。  韩诗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贾诗说:“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紧随其意。韩诗说:“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贾诗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与之共鸣。韩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诗说:“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互诉衷曲。韩诗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贾诗说:“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劝慰心诚。  所以,后人以为,贾诗酷似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贾岛生于唐大历十四年(779),河北范阳人。性孤傲耿介,愤世嫉俗,他20岁就出家为僧,改号无本。他用生命写诗,“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且极注重炼字炼句,倾心于苦吟,他曾自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年来诗作置于桌上,焚香自拜,“此吾终年苦心也。”由此可见其苦吟成癖已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贾岛与韩愈初识于贞元十七年(801),这一年贾岛23岁,韩愈34岁。韩愈和门人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来到了洛阳,结伴泛舟、钓鱼、闲游,也正在此时,贾岛与韩愈不期而遇。在香山寺石楼坐谈中,韩愈深觉贾岛谈吐不凡,便相与订交。韩愈劝贾岛还俗应举,求取功名。  元和元年(806)冬节,贾岛带着他新作的诗文,从范阳赴长安谒见韩愈、张藉,时韩任国子博士,张藉任太常寺太祝。贾岛一边赶路,一边吟唱:  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仰望青冥天,云雪压我脑。失却终南山,惆怅满怀抱。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  元和五年(810),贾岛又一次来到京城,这一回,他是来应举的。由于路途跋涉(从范阳到长安,又从长安到洛阳,再洛阳赶回长安),身体本就虚弱的贾岛终于病倒了。韩愈闻知,心急如焚,他马上到贾岛居住的新昌坊南门东郊青龙寺看望,并给予资助。此后还多次书信慰问,这使贾岛感激不已,遂作《卧疾走笔酬韩愈书问》诗致谢:“一卧三四旬,数书惟独君,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身上衣频寄,瓯中物亦分。欲知强健否,病鹤未离群。”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当他来到陕西蓝田时,侄孙韩湘赶来送别。韩愈触景伤情,想起自己原是满怀赤诚为朝廷革除弊政,竟落得如此下场,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吟起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左迁》诗传到京师,贾岛深为韩愈愤愤不平,遂驰书慰问,作《寄韩潮州愈》诗,在这首诗中,贾岛表达了与韩愈非同寻常的交契,流露出深情的眷念和神往,并表示愿陪挚友“直到天南潮水头”。人虽远隔,心却相连,特别是末联:“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辞警意丰,感人肺腑,言外之意,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将会大白于天下。  长庆二年(822),44岁的贾岛又一次应举,可是这一次又是落第了,此时,贾岛仍然想到韩愈。他们一起泛舟于长安黄子陂,在船上谈了许多事情,回忆起自订交以来的情谊。韩愈作诗曰:“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两年后韩愈病逝,从此贾岛失去了一位诤友。

唐诗|虽千万人吾往矣――韩愈

对大历诗人,很多人的评价是“气骨中衰”,经过了安史之乱的变故后,盛唐的高蹈豪迈已经成为过去,诗人们纵有复兴之志,但也无回天之力了,因此他们大多是以诗歌委婉地表达自己悲苦的人生。

但是诗歌的长河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静之后,注定要进入另一个激流汹涌的险滩。大历诗人的沉郁似乎是在为另一个锋芒毕露的高潮蓄势,这个高潮就是韩愈孟郊和他们倡导的韩孟诗派。

韩愈(768-824年)

字退之,河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小时家境艰难,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然后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只好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官至太子右庶子。

在文学史上,韩愈最著名的是和柳宗元一起反对六朝骈文,倡导了“古文运动”。在诗歌上,他的创作也与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后人评价韩愈诗歌追求“奇崛险怪”,好涉险猎奇。有些诗歌气势磅礴,颇有盛唐遗风,但是有些也用语生涩,难以卒读。

比如他的《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写寺院壁画:

光华闪壁见神鬼,

赫赫炎官张火伞。

然云烧树火实骈,

金乌下啄赪虬卵。

魂翻眼倒忘处所,

赤气冲融无间断。

有如流传上古时,

九轮照烛乾坤旱。

整首诗虽然写得怪不可言,但是也极具气势,比起中唐很多诗人的沉吟婉转,也可算别开生面。韩愈诗歌另一个特点就是以文入诗,这可能与他身为最著名的散文家有关:

韩愈既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寄卢仝》)

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唐之韵》)

而韩愈诗歌主张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概还是那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这不仅是他的诗歌主张,同时也是他为人的信条。

不平则鸣

韩愈20岁考进士,但是三试不第,25岁上终于考上了,但是又没能通过吏部的考试,所以没法做官,只好到藩镇手下作幕僚,后来才回京,任四门博士。在当时,人皆以从师学习为耻,而韩愈任博士之后,大胆招收后学,提倡从师,并写下了著名的《师说》,这篇文章直到现在仍然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重点篇目。文章开篇就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文章中提到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观念,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柳宗元评价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而韩愈的“狂”不仅体现在“好为人师”上,36岁时,韩愈担任监察御史,一年天旱人饥,韩愈上书请求减免赋税,得罪了当政的京兆尹李实,于是被贬为阳山令。遭遇了他仕途的第一次重大挫折。直到顺宗退位,宪宗即位,韩愈才回到京城。遭遇了仕途困顿的韩愈,照理说应该汲取教训,不再作狂夫之言了,可是,元和十五年(820),韩愈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事,将韩愈以斗士的形象列在了儒家先贤的行列之中,也使他以复杂的身份,被列入了中国文化史、诗歌史和佛教史中。

虽千万人吾往矣!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期,到唐代,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唐代国教本为道教,武则天称帝后,为了与李唐势力抗衡而大力扶植佛教。允许禅宗北宗领袖神秀肩舆上殿,亲加跪礼,供奉于长安内道场。还下令“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造成举国上下崇佛的局面。

武后之后的中宗、肃宗、代宗等皇帝仍崇佛不止,佛教发展到极盛。

佛教的兴盛使很多崇尚儒道的大臣感到了威胁,武德七年,大臣傅奕就上书高祖,说佛经使中国人“不忠不孝”“游手好食”,认为佛教主张的布施和食素其实是愚民们的贪婪虚妄之想。(“布施一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佛教的兴盛,是“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功”,要求禁止佛教的传播。(《旧唐书》卷七十九本传)

中唐之后,由于“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趁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婢,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在经济上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

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利用佛教中饱私囊者也比比皆是。王维的弟弟,德宗时的宰相王缙就利用职权,唆使五台山几十个和尚“分行郡县,聚众讲说,以求货利”。(屈小强著《白马东来》)

面对佛教的兴盛,以儒家卫道士自居的韩愈深感忧虑。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听说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一节,每三十年和尚就将舍利请出供养,并说能致“岁丰人泰”。这年正月,宪宗派太监杜英奇等三十人到法门寺,将佛骨迎到宫内供养。在崇佛风气的影响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庶人小民,纷纷施舍财物,以表虔诚,没有财物的,甚至自残身体以示礼敬。“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唐语林》)

在这举国一片念佛声中,韩愈站出来了,在皇帝崇佛,举国痴醉的气氛中,韩愈应该不会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但是,他还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尖刻地说:“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甚至说佛骨是“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应该“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这些话在崇信佛教的皇帝看来,何止是大逆不道!而韩愈更让皇帝恼怒的是,他奏章里居然说从东汉明帝以来,好佛的皇帝大多是短命的,好容易有一个在位比较长的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可是死得也太难看――被叛将候景饿死在台城。于是得出结论:“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韩愈传》)

宪宗看到奏疏之后大怒,把韩愈的奏疏拿给大臣们看,并要治韩愈死罪。宰相裴度、崔群说情,宪宗说:“韩愈说我崇佛太过,我还可以容忍,但是他说东汉之后信佛的皇帝大多短命,怎能如此狂妄?”坚持要处死韩愈,最后,还是在朝廷大臣们的劝谏下,免除了死罪,将韩愈贬到潮州当刺史。

云横秦岭家何在

险遭杀身之祸的韩愈神色黯然地离开了京城,前往八千里路之外的潮州。走到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被后人咏叹不绝的诗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在当权者的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专制政府的效率就一定能达到最高的程度。诗人首句中说早上上奏章,晚上就被贬,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到此时,韩愈也没有低首哀鸣,俯首乞怜,而是敢作敢当,直言是自己“一封朝奏”而引来“夕贬潮州”,铮铮男儿气仍敲击出金石之声。罪是皇帝定的,诗人遵命到贬所,并不意味着就承认自己有罪,即使是差点掉了脑袋,韩愈还是执拗地坚持崇佛是“弊政”,不必说自己为此得罪,即使是丢了性命,也是老而弥坚,无怨无悔。可是,在专制社会,说真话的现实成本太高了。

云横秦岭,家园何在?这句诗似乎是一句谶语。韩愈离京的时候十分仓促,坐着驿车就匆匆出发了。他离开之后,家人也被谴逐,他的小女儿在路上病死了,但是无法安葬,只好草草葬在驿站旁的山下。蓝关的积雪挡住了前路,马似乎也知道诗人的悲怆,举步不前。诗的结尾沉痛,但是又略微有一些苦涩的幽默:知道你来是为了什么事,一定是前来准备为我收尸的吧?

佛教自唐代之后,逐渐走上与儒、道合流的道路,成为支撑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只鼎足之一。因此韩愈排佛,后来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的。柳宗元说韩愈排佛是惑于名而未见实,不知佛教其实是金玉其中的。

宋代王安石说,韩愈排佛斥老,与庄子所谓的夏虫无异。苏东坡则说:‘韩愈所论不精于理,支离破碎,又往往自叛其说。’其实,韩愈崇佛还是毁佛,对千年以后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在皇上永远圣明的专制社会,更多的是万姓胪欢的歌颂,或者是遇斥遭贬之后的痛哭流涕叩头悔过。

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宗教表演中,竟然还有一个清醒而固执的读书人,能够在缭绕的香烟中傲然站立,在痴醉的佛号声中,用尽丹田之气,发出一生呐喊,虽然,这喊声也许很快会被钟磬声压倒,被木鱼声掩盖,但是,这声呼号却与两千年前孟子的呼号遥相呼应:“虽千万人,吾往矣!”

千年之后,不知道,这样的呼应,是否还能出现。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夏昆

即可报名最美宋词启蒙课

【详情】

“永远弄不明白的文学常识

永远写不完整的上下全文

面对“鉴赏诗词”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家长们恨不得挽起袖子自己干

你已经消化的知识只属于你,不可能像输血一样传送给自己的孩子

一切只能靠孩子自己努力

成都儿童团联手名师夏昆

教你如何让娃这样爱上“学”诗词

韩愈最著名十首诗马说?

韩愈十首诗

1、《芍药》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2、《春雪》

肃肃花絮晚,

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

春远独柴荆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5、《梨花下赠刘师命》

洛阳城外清明节,百花寥落梨花发。

今日相逢瘴海头,共惊烂漫开正月。

6、《游太平公主山庄》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7、《晚春》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8、《夜歌》

静夜有清光,闲堂仍独息。

念身幸无恨,志气方自得。

乐哉何所忧,所忧非我力。

9、《贞女峡》

江盘峡束春湍豪,风雷战斗鱼龙逃。

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10、《幽怀》

幽怀不能写,行此春江浔。

适与佳节会,士女竞光阴。

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

间关林中鸟,亦知和为音。

岂无一尊酒,自酌还自吟。

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

我歌君子行,视古犹视今。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城一诗丨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袁州历代景韩诗及韩愈刺袁行为的当代价值

也许是前缘的宿命,韩愈注定要和袁州发生渊源。元和初年,他的好友王涯徙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韩愈作两诗饯别。

一是《祖席前字•送王涯徙袁州刺史作》:

祖席洛桥边,亲交共黯然。

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

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

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

二是《祖席•送王涯刺袁州得秋字》: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其中“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更成为今日宜春城市引以为豪的旅游代名。

元和十四年(819)十月,韩愈量移袁州途中过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有《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

明时远逐事何如,遇赦移官罪未除。

北望讵令随塞雁,南迁才免葬江鱼。

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谢起予。

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

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已知秦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蘋。

韩愈在袁州无诗,几成历史公论。

景韩诗在唐亦几不可见,可能称得上景韩诗的只有曹邺《思宜春寄友人》:“胜游虽隔年,梦魂亦依然。瀑水喧秋思,孤灯动夜船。断虹全岭雨,斜月半溪烟。旧日吟诗侣,何人更不眠。”曹邺,字邺之,唐代桂州人,大中四年(850)进士,历官大常博士,祠部郎中,终洋州刺史。与宜春郑谷、曾德迈有诗交。此诗标题为《思宜春寄友人》,并在首句出现“胜游”二字,不由让人想起韩愈那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把此诗作为最早的袁州景韩诗或可作一家之言。此诗创作年代应在光启三年(887)郑谷、曾德迈高中进士前后,距韩愈量移袁州约60年。

诗为心声,亦为文证。2020年是韩愈量移袁州1200周年。可以说,在袁州就单个过化名宦而言,景韩诗的数量远超过其他过化名宦。从侧面反映韩愈量移袁州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景韩诗既是历代诗人对韩愈袁州精神的认同,也是韩愈袁州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历朝历代都赋予了当时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景仰韩愈袁州作为产生的景韩诗。

二是景仰韩愈的文学作品产生的景韩诗。

三是参观袁州景韩建筑产生的景韩诗。

一、景仰韩愈袁州作为产生的景韩诗

◆◆◆ ◆

祖无择《大仰山》。祖无择为北宋大儒,在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并世的风云际会时代,闪烁着他独有的光芒,如他建议封赠孔子的后代为“衍圣公”体现他的卓越见识。在袁州他高举景韩大旗,首建韩文公祠,修建袁州州学,兴修东湖等等,此诗“神物多灵贶,农田少旱灾。”表达他对韩愈祈雨行为的景仰。

胡铨《送周子上赴宜春》。有朋友要到宜春赴任,胡铨在诗里要他以韩愈为楷模,指出韩愈、李德裕对宜春过化和治迹是前无古人的。

朱熹《到袁州二首》(其二):“袁州刺史几何人,韩李流芳独未泯。道丧时危今日意,九原遗恨一时新。”朱熹此诗表明他对韩李过化的仰慕。

王守仁仰山祠(二首)。这两首诗表明韩愈祈雨行为已成为历代治袁者的模仿行为,祭祀仰山龙王、兴修仰山祠成为袁州官方常规动作。此处仰山祠当指春台上仰山行祠。两诗不但写了时节、城南温泉,还描绘了仰山龙王驾铁船出行,意象瑰丽奇特。

徐琏《秀江》。徐琏正德八年(1513)由户部郎中出袁州知府,任内曾延聘严嵩主纂正德《袁州府志》,望着秀江,想起先贤韩愈,可谓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严嵩《谒古庙》。严嵩到仰山拜谒古庙,严嵩是邑人,仰山是袁州镇山。对仰山神顶礼膜拜与生俱来,自然发出“神功既莫测,民祀当无穷”的感慨。

杨荣元《神祠古井(仰山八景之一)》。受韩愈仰山祈雨的影响,每年祭祀仰山龙王成为民间一种风俗,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还有赵汝鐩《东湖歌》;叶涵云《六先生咏》;费嘉树《六先生咏》。

袁州

二、景仰韩愈文学作品产生的景韩诗

◆◆◆ ◆

祖无择《次宜春》。韩愈袁州任上,作文甚多,凡二十余篇。名篇有《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铭》《新修滕王阁记》《祭湘夫人文》等。祖无择在袁州首建韩文公祠,为全面模范韩愈的第一位袁州长官,成为历史上治袁最有成效者之一。

王守仁《登宜春台》:“宜春台上还春望,山水南来眼未尝。却笑韩公亦多事,更从南浦羡滕王。”王阳明此诗所写亦是韩愈袁州刺史任上写《滕王阁记》事。

还有曹邺《思宜春寄友人》,此诗在引言中已作评述,此不赘述;刘嗣隆《宜春台》,韩愈袁州无碑刻,宋人已注意此事;严嵩《赠凌明府之宜春》。

三、参观景韩建筑产生的景韩诗

◆◆◆ ◆

高琬《韩文公祠》。高琬此诗将韩愈推上袁州第一过化名宦地位。

李梦阳《谒韩文公祠》(二首)。此诗写了韩祠位置,倚山(春台)而筑,与明朝《江西全省图说》所描相同。

孙燧《韩文公祠》。此诗有韩祠想起韩愈散文的尊崇地位,不由起敬仰之心。

徐琏《韩文公祠次韵》。此诗写韩愈文章尊崇地位和过化之功。

张浩《昌黎书院》。此诗写韩愈文章已成经典。

袁一菁《昌黎书院增科举赋得韩字》。此诗写昌黎书院效仿的白鹿洞书院,韩公刺袁日,梦两朵“庆云”,后应验在卢肇、易重身上,先后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位和第二位状元。

潘士丰《韩昌黎祠感赋》。此诗回望韩愈量移袁州,化用“江山多胜游”诗句,也写了“庆云”典故,和袁州士子引领天下故事。

方直《昌黎书院增科举赋得韩字》《重建昌黎书院志喜》。方直两诗描写了昌黎书院重建事,还有“增科举赋得韩字”似与袁一菁诗同时。

袁克舜《昌黎书院》。此诗写韩愈教化之功。

张世埈《九日登宜春台望昌黎先生祠有感》。此诗将韩愈比作做人善荐的韩荆州,肯定了韩愈“抗疏功不在禹下”尊崇地位,也写了“庆云”之事。

沈庭瑞《昌黎祠》。见祠思人,顿起景仰之心。

胡应麟《重修昌黎书院落成因为义塾得长句》。此诗写韩愈善政深入人心,祭祀韩公在袁州已成每年惯例,指出韩祠不同于为一般地方长官建祠,“官在崇之官去删”指出袁州士子黄颇、易重遵从韩愈教诲,大魁天下。欧阳修崇韩、效韩,文章得韩愈真谛,赢得百世芳名。

江皋《拜韩昌黎祠(二首)》。宋以后袁州祀韩不绝,景仰韩愈历史功勋。

林兆熙《登宜春台》。此诗记韩文公祠遍种松、竹。

翁方纲《题袁州昌黎书院壁示学官弟子用旧题潮州韩山韵(二首)》。翁为江西学政,又为大诗家(创肌理说),大书法家。翁亦曾为广东学政,用“旧题潮州韩山韵”更显翁景韩之心。

还有邓子龙《游袁州宜春台》;沈存仁《谒韩文公祠》;袁业泗《重经昌黎祠怀古再韵》;吴南岱《九日登宜春台望昌黎先生祠堂有感》(二首);笪重光《宜春道中见大守公暇草》;邵宝《谒韩文公祠用公韵》;胡光莹《谒韩文公祠》;杨嘉材《重建昌黎书院》;胡文衡《昌黎书院成太守李公偕寅属诸公月季课士恭记》。

昌黎阁,坐落于宜春市区袁山公园之内。

为纪念曾任袁州刺史的韩愈而建造。

四、历代景韩诗分析

◆◆◆ ◆

从景韩诗朝代分布表来看,袁州景韩行为从晚唐开始萌芽。

北宋祖无择高擎景仰大旗,在州衙兴建景韩堂。大力兴学,重建袁州州学,请李觏作《袁州州学记》(见《古文观止》)。重修都官郑谷墓,亲为墓志铭。兴修东湖。祖龙图谪僻郡而自适,奋发作为,任内“秋熟,百姓足食,上下莫不悦怿”(见《庆丰堂记》)。祖无择任袁州知州不过两年,成为袁州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地方长官之一,列入袁州四大过化名宦。袁州地方长官景韩行为从祖无择始,他的景韩行为使得袁州大治,自己也因此彪炳史册。

元朝马上得天下,崇武抑文,“九儒十丐”,没有出现景韩行为毫不奇怪。

明清两朝,科举兴盛,景韩诗亦伴随而大量出现。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建立昌黎书院,为袁州一府四县(宜春、萍乡、分宜、万载)生徒研学之所,成为袁州府最高学府。学政视学必来昌黎书院,官员莅任必来昌黎书院,触发了大量景韩诗的产生。

五、当代袁州景韩诗的勃兴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创作群峰叠嶂,诗词创作也不例外。尤其是宜春诗社成立,极大推动了宜春诗词创作,其中就有不少景韩诗。以后编纂的《赣中诗词》《宜春诗词》各期或多或少有景韩诗的出现。2018年,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西诗词学会会长胡迎建先生在给宜春诗社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专集的贺诗中写道:“韩公振铎鲁儒宣,郑谷鹧鸪海内传。峰岭秀蟠八百里,文风远继一千年。”

2019年秋为纪念韩愈量移袁州1200周年,宜春举办“韩愈杯”全国诗词大赛奖。大赛前夕,我写下一首景韩诗以纪其事:“吏部过化千皕载,至今民忆大青天。层楼多胜临无地,烟雨雷潭合有涟。满目奇山供客醉,一川秀水伴流年。中华崛起当须记,敢谱新篇胜旧篇。”

六、韩愈刺袁行为的当代价值

◆◆◆ ◆

历代对韩愈评述诸多,而评价之高莫过于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文起八代之衰”为立言;

“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皆可谓为立德,关怀民生、担当作为,所治之地俱留下良法善治,彰显古循吏志风;

“而勇夺三军之帅”则可谓为立功。

韩愈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都具有卓越建树的“三立”全人。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军事家,这不仅基于韩愈两入幕府,多次与参与平叛的经历,晚年又担任兵部侍郎,尤其是晚年出使镇州,说服都知兵马使王廷服从朝廷,他的这一行动契合了《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理念,说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也毫不为过。

韩愈在袁州刺史任上的善政是他卓越人生中诸多建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与他潮州(今广东潮州)善政联系紧密,他在潮州与袁州善政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比如说潮州祭鳄与袁州祈雨都是其关怀民生的体现,宜春市和潮州市在景韩旗帜下也必然会加强联系互动。

如前述景韩诗所揭示的一样,韩愈袁州刺史任上的历史功勋可归结于祈雨、释奴、兴办教育三大善政和彪炳史册的不朽文章。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养。王公士庶奔走膜拜,乃至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的,举国若狂。韩愈时为刑部侍郎,进谏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这时已52岁的韩愈,怀着悲凉的心情,踏上远贬荒州的路途。行至蓝田县(在今陕西)的蓝关时写下了著名的《左迁到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我骨瘴江边!”

韩愈到达贬所潮州后,上奏《潮州刺史谢上表》,承认自己“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诉说在谪地“戚戚嗟嗟,日与死迫”,表示“伏惟皇帝陛下,天地父母,衰而怜之”。文中的乞怜之态曾遭受后人的批评。宪宗接表后,想复用韩愈,为宰相皇甫镈所阻,遂量移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正月,韩愈至袁州。借鉴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的善政,韩愈在潮州已有释放奴婢的行为。在袁州,他了解到当地有押卖儿女为奴的陋习,于是设法把没为奴婢的穷人家子女731人让父母赎归。并在《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奏表中,建议朝廷将天下诸州没为奴婢的男女“一皆放免”。他的建言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成为了全国推广复制的经验。袁州释奴行为成为韩愈民本思想实践的巅峰。韩愈在袁州办的另一好就是兴教育、育人才。《唐摭言》卷四载:“韩公文名播天下……后愈自潮州量移宜春郡,郡人黄颇师愈为文,亦振大名”。同年,宪宗死,穆宗即位。9月,召韩愈为国子监祭酒。至此韩愈离开袁州,韩愈在袁州为时9个月。韩愈任袁州刺史后20余载,袁州卢肇和易重先后在会昌三年(843)和会昌五年(845)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第二个状元。会昌三年探花黄颇还是韩愈的弟子。“江西八州,终唐之世,举进士七十余人,袁士居其半”(清王漠《豫章十代文献略》),自然离不开韩愈等名宦的过化之功。

韩愈到袁州,正逢大旱,韩愈以苍生社稷为重,向袁州城隍祈雨,不应,又转向仰山祈雨,辄应,旋谢雨。我们知道汉后历朝历代朝廷常把像仰山神这样民间地方崇拜行为作为淫祠来对待,明令禁止,祈雨行为极易成为政敌攻讦口实,没有足够的担当不敢为之。

作为“百代文宗”,韩愈在宜春期间创作活动自然会引人注目。据宜春学院傅义教授考证,韩愈任袁州刺史期间散文颇多,凡二十篇。除公文名,尚有《祭滂文》《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铭》《韩滂墓志铭》《南海神庙碑》《新修滕王阁记》《与孟简书》《祭湘君夫人文》。韩愈是由潮州赴袁州的途中,得到柳宗元逝世的噩耗。他们两个虽有思想和政见的分歧,但却是感情很深的朋友,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祭柳子厚文》与《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和怀念。尽管其中夹杂有不满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偏见,但主要还是满怀深情地称颂柳宗元文学贡献和高尚品德,并为这位杰出人物“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的遭遇以及英年早逝,倾吐不平之气。

穿越1200年的时空,我们来总结韩愈袁州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韩愈重视教育,释放奴婢,祈雨都体现其深厚的民本思想。他代圣人立言,启迪苍生。他体恤百姓,把百姓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他勇于担当,具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袁州释放奴婢的行为成为了全国推广经验。

记得2018年我接触了一个香港导演,他刚刚完成了汤显祖有关影视题材的拍摄,从抚州临川来到宜春,当我向他讲述韩愈袁州释放奴婢的故事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韩愈的农奴解放运动至少比印度和美国都要早上千年,韩愈在袁州释放奴婢的时候,他们都在专制蒙昧的桎梏之中,我们在中古时期就诞生了如此伟大的民本思想,西方还有什么理由对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说三道四。

 -end-  

此文原载于《江西地方志》2020年第一期,有删减。

作者简介:鲍焱,宜春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陈乐

出品: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投稿:jxfzweixin@163.com

◆◆◆ ◆

当前形势下

江西人游江西

已成为最IN风尚

想疯狂安利自己的家乡?

从一首最能代表家乡的诗词入手

写点美文,拍点美照

向我们投稿吧!

一城一诗

一起畅游江西!

◆◆◆ ◆

注:投稿邮箱:jxfzweixin@163.com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杜甫最经典的诗(杜甫的十首最著名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