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19 13:20:15 admin 阅读:59

导读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一夫当关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关于战争成语故事

马革裹尸【读音】:mǎgéguǒshī【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字数越少越好

四面楚歌讲韩信用兵故事围魏救赵讲春秋战故事火烧赤壁三期魏吴战

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背水一战: 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

破釜沉舟的意思: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 释 义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这个够简单的~~~~~~~~~

有没有关于近代战争的成语故事?我需要四个,并选择一个说说它后面的故事,一定要近代的!!!

草船借箭[2]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鲁肃信以为真,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成语故事《草船借箭》漫画火烧连营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象棋成语故事?

楚河汉界,两军对峙。争斗对打,你死我活。究竟谁知道自己会赢昵!

这些棋子,有些是千里马,有些是老黄牛,有些是百退鸟,有些县领头羊,有些昱纸老虎,有些昱变色龙。甚至有些是应声虫,有些是哈巴狗。社会中的百态跃然棋盘上,不得罪任何一个官员。

【国学】齐晋大战中的成语典故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莎士比亚的原剧本,现在部分英国人是看不懂的。而中国的一些成语,其意义或所指也有变化,例如“逃之夭夭”,其来源是“桃之夭夭”,是指桃花开得很鲜艳,然而到后来居然演变成狼狈逃跑的意思。再如“灭此朝食”,意思是指要消灭敌人之后再吃早饭,听起来很有英雄气魄,然而,史上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却成了一个大笑柄。这句成语的背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一次波谲云诡的外交危机。让我们透过这个成语,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那场诸侯国大战。

  起因:几声嘲笑引发齐、晋大战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六世纪早期,齐国、晋国这两个诸侯大国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终于发生了鞌之战,这是大势所趋,然而,关于鞌之战的前前后后,却有很多真实的趣闻。

  首先是齐国的国君齐顷公,他叫姜无野。齐顷公的母亲叫萧同叔子,是齐惠公的小妾,怀孕生了齐顷公,生下来之后又怕大家耻笑,因此就将齐顷公用草捆起来放在田野里。偏偏齐顷公命大,居然有野猫来为他哺乳,还有鹯鹰展开翅膀来保护他,整个就一童话故事。后来有好心的齐国老百姓抚养了齐顷公。

  姜无野长大成人,登基为齐国国君之后,对母亲萧同叔子很孝顺,还经常让老人家见见世面,尤其是让她旁观外交大典,结果这么一旁观,摊上大事了。

  公元前592年,晋景公派遣正卿郤克去访问齐国,本来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两个大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结果却适得其反,把事情搅浑了。这一切似乎是源于一个细节,我们来看这个细节。

  正是公元前592年的春天,晋国正卿郤克来到了齐国国都,齐国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正当郤克登上高台,接受齐顷公的接见时,忽然大殿里传来一名女士的笑声,好像是嘲笑郤克走路一瘸一拐,其画风和庄严的外交场合很不协调,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齐顷公请自己的母亲萧同叔子在幕后观摩这次外交大会,没想到老人家见到郤克的驼背瘸腿,实在忍不住了,就在帘子后面哈哈大笑起来,《左传》是这么记载的:“春,晋侯使郤克徵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

  本来很严肃的一件事,却被这几声笑给搅黄了,诸侯与诸侯之间变成了意气相争。这晋国使节团,脸都气黄了,发誓说:“所不此报,无能涉河。”要是不能报今日之恨,我们就过不了河回不了晋国。

  郤克一回到晋国,就要求对齐国用兵,晋景公考虑到不能因小失大,当时没有答应,然而,郤克心里一直惦记着。

  过程:灭此朝食却反而被敌人所灭

  郤克惦记了三年,终于等来了齐国、晋国开战。公元前589年,齐国先是攻打鲁国,鲁国于是向晋国求援。一听说要和齐国干仗,郤克就来劲了。于是,由战马拉着八百辆战车,轰隆轰隆地来到了前线。

  刚开始,齐国占了点便宜,齐国的勇士高大有力,徒手举起石头往晋国阵营里扔,还生擒了俘虏,将其捆绑在自己的马车上,四处炫耀嘚瑟,还亮着肌肉说:我身上的勇气还有大量余额,你们要不要买啊,“欲勇者贾余余勇”。于是,一句伟大的成语产生了:余勇可贾。

  不过,战争的发展并不一定以最初的态势延续下去。第二天,双方正式交战。齐顷公对自己很有信心,当天早餐的时候,他就雄心万丈地说:将士们,我们今天先把敌人灭了再来吃早餐,都还是来得及的,“馀姑翦灭此而朝食”,又一个伟大成语诞生了,“灭此朝食”。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吃早餐,反正是骑着马就奔出去了。当时,一个叫丑父的助手跟着。

  晋国那边呢?郤克更拼,他的马车一路冲锋在前,结果他中了一箭,血都流到鞋子上了,他对助手说:我挂彩了。助手张侯鼓励他说:你这点伤势算个啥,从早上打到现在,我的手和肘被箭射穿了,为了胜利,您就忍忍吧,“吾子忍之”。连主帅都流血了,可见这场战役打得有多惨,双方有多拼。

  一切都靠战果说话,不管你口气有多大,创造了成语“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的齐国军队,最终还是被晋国打败了。说大话的齐顷公,紧接着就尝到失败的苦果了,他一路狂奔,后面敌军正在追赶,偏偏不讨巧,齐顷公的马车被大树给挂住了,偏偏前一天晚上,丑父的胳膊在睡觉的时候被蛇咬了,推车的时候使不上劲,于是就被敌人追上了。

  眼看着一国之君要成为战俘,齐国可丢不起这脸,丑父马上和齐顷公换了一个位置,自己冒充齐国国君。这时候,很有仪式感的一幕出现了。

  有趣:彬彬有礼地俘虏齐军“主帅”

  晋国这边追上来的大将名叫韩厥,心理喜滋滋地,知道自己将要立下大功了。然而,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韩厥表现得很有分寸,他手执马鞭站在自己的马前,又叫人给齐顷公送上一樽酒,还加上一块玉璧,看来,春秋时代的将军打仗连玉璧都顺手带着。然而,眼前的齐顷公已经不是齐顷公本人,而是他的替身:丑父。齐顷公呢?已经被丑父打发去打水,趁着空当溜走了。

  韩厥对着假齐顷公拜了两拜,而且还磕头了,极其客气地对假齐顷公说:真是很不好意思,让我在战场上遇见您,想避都避不开,“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但这是我们国君赋予我的本职,还请您理解。丑父被当成齐顷公带到了晋国军营,一问发现是个冒牌货,但是晋国没有杀他,因为丑父争辩说:我这是忠于职守,你们表扬还不及,怎么还杀我呢?丑父捡回来一条命。

  说大话的齐顷公战败了,接下来就要和晋国和谈。晋国的口气很大,居然要齐国的太后萧同叔子当人质,而且齐国的田野一律要东西向,以方便晋国的马车进入齐国。幸亏齐国还是有能人的,这个能人就是谈判代表宾媚人,他说:不尊重萧同叔子,就是不尊重你们的母亲。而且田亩的走向是由先王定下来的,你现在无理要求我们改变耕地的走向,就是违背先王的教诲。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胡闹,我们齐国只有集合全国的力量和你在城下决一死战,“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当时的晋国,大败齐国还行,灭掉齐国那就远远不能,于是放弃了无理要求,接受齐国的赔偿,和谈了事。

  “灭此朝食”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被《左传》写得如此精炼却又栩栩如生,惊心动魄,古典文化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广州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

WMGuangDong

感谢您对文明广东

与战争有关的成语(三个)

1、【草木皆兵】、【围魏救赵】、【运筹帷幄】、【退避三舍】、【如火如荼】2、【马革裹尸】、【势如破竹】、【调虎离山】、【兵荒马乱】、【枕戈待旦】3、【赤膊上阵】、【穷兵黩武】、【百战百胜】、【战无不克】、【速战速决】4、【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5、【打草惊蛇】、【各自为战】、【孤军奋战】、【南征北战】、【骁勇善战】6、【四面楚歌】、【勇冠三军】、【浴血奋战】、【纸上谈兵】、【城下之盟】7、【用兵如神】、【同仇敌忾】、【暗度陈仓】、【胡服骑射】、【炮火连天】8、【有勇无谋】、【烽烟四起】、【步步为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9、【全民皆兵】、【金戈铁马】、【血肉横飞】、【硝烟弥漫】、【风声鹤唳】10、【声东击西】、【揭竿而起】、【坚壁清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11、【出奇制胜】、【兵戎相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刀剑无眼】12、【偃甲息兵】、【倒戈相向】、【上兵伐谋】、【穷兵黩武】、【腹背受敌】13、【大获全胜】、【远交近攻】、【单枪匹马】、【秣马厉兵】、【招兵买马】14、【人仰马翻】、【汗马功劳】、【战火纷飞】、【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狐假虎威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上下其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心怀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感恩身边人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