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用难言之隐造句
发布时间:2023-11-20 16:22:54 admin 阅读:59
用难言之隐造句
问题一:吃组词有哪些 大鱼吃小鱼、黑吃黑、小吃、吃饭、吃喝玩乐、口吃、吃醋、寅吃卯粮、吃豆腐、吃喝、吃素、好马不吃回头草、兔子不吃窝边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苦耐劳、吃惊、狗吃屎、哑巴吃黄连、吃苦、吃亏、大吃一惊、吃斋、好吃懒做、狗改不了吃屎、吃软不吃硬、吃不了兜着走、吃心、吃茶、吃瘪、吃里扒外、吃力不讨好、坐吃山空、吃里爬外问题二:吞加偏旁有什么组词 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能输入国际标准万国码6版所有(7.68余万)汉字,可根据字形打出超大字符集内任一含有【吞】的汉字,但在网页的UTF-8字符集内没有符合条件的汉字。在万国码6版超大字符集内有下列11个汉字:?;??;?;??;??;𤶕;??;?;??;??;??。问题三:用吞吞组词,例如慢吞吞之外还有什么,~~~~吞吞 吞吞吐吐问题四:吃的组词有哪些 吃的组词有哪些 :吃饭、吃惊、吃力、吃苦、口吃、小吃、吃醋、吃刀、吃劲、吃青、吃相问题五:吞组词2个,造一个句子 吞组词 :吞吐、吞噬、侵吞、吞并、吞占、鲸吞、并吞吞吐造句:1.我俩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赤诚相见,不必吞吞吐吐。2. 旧社会的一些报纸充满了油嘴滑舌、吞吞吐吐、顾影自怜的文章。3.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4. 他似乎有难言之隐,说话总是吞吞吐吐的。
用似乎造句
一、用“似乎”造句:1、画儿上的鸟儿栩栩如生,似乎要展翅飞翔。2、他似乎有难言之隐,说话总是吞吞吐吐的。3、突然,他似乎听到某种轻微的声音。4、天阴的沉沉的,看起来似乎像要下雨了。5、听了妈妈一番话,她似乎明白了许多。6、可把我吓坏了,心怦怦直跳,似乎已到了喉咙眼。二、“似乎”的意思: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不确定的意思。三、词语出处:叶君健《火花》一:“他似乎是在和寒风及与它结伴而来的冰冻挑战。”四、用法、语法:用作副词,指好像;仿佛。
20个词解词造句
1.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例句:今天工作太忙了简直不可开交2.讳疾忌医: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例句:对于我们自身的缺点我们要用于承认不要讳疾忌医3.难言之隐隐:隐衷。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隐衷例句:凭我和她的关系如果不是有难言之隐,她一定会将事实告诉我的4.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在抛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例句:自从上次聚会之后他就销声匿迹了,我们谁都找不到他。5.心安理得:事情做的合理,心里很坦然。例句:他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所以他心安理得的享受现在的幸福时光。6.性命交关:关系到人的性命。形容关系重大,非常紧要。例句:这件事情性命攸关,所以无论如何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7.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例句:尽管车祸已经过去好久了,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8.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例句: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要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事情。9.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文章的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例句:她才华出众,文思泉涌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会信手拈来。10.息事宁人:一从中调解,使事端平息,彼此相安。二.在纠纷中自行让步,减少麻烦。例句:对于这件事我们就不要追究到底谁对谁错了,还是息事宁人吧!11.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例句:我们之间是莫逆之交。12.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例句:尽管雕刻工作很累,但他仍乐此不疲。从不觉辛苦。13.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例句:我们班的成绩是高低不一,良莠不齐。14.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例句: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此次一游果然名不虚传。15.慷慨激昂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例句:他的演讲慷慨激昂,让我们每个听众都为之振奋。16.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独一无二的成就或不平常的盛况。例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给全世界人一个巨大的惊喜。17.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主题,不拐弯抹角例句:她一点都没有犹豫开门见山的道出了今天所来的目的。18.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例句:尽管我们做尽了保密工作但是消息还是不胫而走。19.打草惊蛇: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由于透露了风声,惊动了对方。例句:我们暂时不要打草惊蛇,让他自己败露自己的恶行吧!20.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例句:正是能工巧匠别出心裁的设计才让我们看到苏州园林的独具一格。请给一些分!!!(*^__^*)嘻嘻
民族表达与家国认同——现代回族文学的话语演变|论文
民族表达与家国认同
苏涛
内容提要:现代回族文学在滞后于“五四”,同步于抗战的同时,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完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表达,这无疑极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关于“现代性”话语的多元化表达。
关键词:马宗融 回族报刊文学 抗战文学
在“五四”启蒙下催生的现代回族文学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学气质,但同时表现出更为明确的民族属性;但随着左翼文学的感召、经由革命文学的洗礼后,现代回族文学汇入到了主流抗战文学的时代大潮中,从而完成了时代性取代民族性的历史转型。对于现代回族文学而言,其发生与流变的过程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学在时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独特的话语演变。
尽管关于“回族文学”概念的讨论和梳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展开,但实际上20世纪30年代马宗融就开始了关于现代回族文学的思考及理论建设工作。“在马宗融头绪繁多的活动中,用力最多的是文学工作。和现代中国另外一些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夏衍等人一样,他也是经历了一段‘科学救国’的求索之后,才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这不仅因为一般地说来,在思想启蒙、教育发动人民群众方面,‘宣传、启导的手段用说教式的方法,莫如利用文学的各种样式更易收效’”[①]不同于当下对少数民族文学过于宽泛的定义,马宗融对回族文学做了相当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他认为回族文学除反映回族人的生活这一基本要求外,还应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真正为本民族所具有的独创风格,包括回族的感情、回族独用的语言等。可以说,马宗融对回族文学的理解是极富理论深度的,他对回族文学的思考之于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学同样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即怎样的文学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而对于现代回族文学而言,马宗融敏锐的提出了“回族独用的语言”这一重要的学术观点,因为“文学语言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意味着内容,意味着某种文化。”[②]作为接受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共同滋养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回族语言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对汉语和阿拉伯语、波斯语的糅合运用。这就使得对于回族这样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而言,其在尊重汉语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会重新组织和创造带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进而用汉语表达出“非汉语”的文学意味。实际上,这也是回族文学区别于其他用母语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文学、以及主流“汉语文学”的重要特征。
马宗融是最早注意到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之间内在联系的文艺批评家,而在他看来这个联系的纽带就是回族文学。他指出:“我对于回教传人中国千余年来没有给中国文学以显著的影响感到极大的遗憾。对元、清期间一些相当活跃也颇多成就的回族文人,反而以善‘汉’文,能‘汉’诗、歌、曲著称,迁就‘汉’文作风处多于变化‘汉’文作风处’,即不注重突出自身的民族特色,过多地摹仿汉族文学的趋向,更持保留批评的严峻态度。”[③]读者通常情况下会认为,体现民族性主要依靠题材和内容的民族化,但实际上往往忽视了语言对于构建民族文学的重要作用。对于现代回族文学而言,作家作品中的语言不仅来源于主流的白话文,同时也受到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直接影响。“其实,从严格而科学的语言学意义上讲,大批聚居回族人说的语言(准确地讲应叫回族话)是有别于汉语普通话的,像宁夏固原、吴忠、同心、甘肃临夏、青海西宁、新疆伊犁等聚居回族讲的语言,至少有20%不是汉语词汇成分,加上语音的变异、语法的变序,其非汉语的成分几近四分之一。”[④]由于回族先民对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广泛使用,使得汉语不可避免的掺入了大量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语音、语调和句法,在使用过程中便出现了一些不完全等同于汉语词义的表达方式。这种汉语和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双语混合现象,产生了超出现成汉语以外的新鲜意义,进而传递出了陌生化的美感与文化蕴涵。在“五四”文学革命对传统文学语言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同样用汉族书写的回族文学无疑也经历了由文言至白话的变迁;但与此同时,回族语言内部阿拉伯语、波斯语的成分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这种“汉化”与“民族化”的交互使用形成了回族文学独特的语言体式,并由语言体式的差别传达出了抒情方式的迥异以及审美意境的区别。同样是建立在现代白话文基础上的新文学,现代回族文学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完成了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马宗融对回族语言独特性的发掘,展现了一位少数民族文艺批评家的洞见力。
与此同时,马宗融还特别注意到翻译之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源于他本人从事翻译工作的缘故,另外则反映出他希望将处于边缘的回族文学放置到世界文学语境中的全球视野。由于回族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其话语思维有双语乃至多重语言的沿袭,故而对阿拉伯文学的现代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马宗融在介绍论述阿拉伯文学时“未闻有以波斯文学、土耳其文学、阿拉伯文学或回教哲学与中国文学以任何显在影响者,感到极大的遗憾,他对于古代一些回族作家的批评,也包含了对他们未能注意及此的批评。他衷心希望阿拉伯文学作品大量地介绍到中国,给我们正在转化、需要着外来新鲜空气培养的新文学以更鲜的影响。翻译阿拉伯文学,以滋养中国的文艺,使文艺上得另辟一个新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泛指整个中国文学,却又自然首先是就回族文学而言,把通过这扇窗子呼吸到新鲜空气,视为发展自我的不可或缺的途径。”[⑤]马宗融对翻译阿拉伯文学抱以极大的热情,他希望阿拉伯文艺思潮的引介能够为现代回族文学的长足发展补充丰厚的域外营养。
实际上,马坚、纳忠等留埃学生在将伊斯兰典籍译著成汉语的同时,更是将汉语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介绍到阿拉伯世界。在笔者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翻译和比较文学教师哈赛宁·法赫米博士的交流中得知,马坚于20世纪30年代留埃期间用阿拉伯语翻译的《论语》时至今日依然是阿拉伯世界最经典的版本。哈赛宁先生作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位将莫言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译者,更是直言,“马坚先生将《论语》翻译成阿拉伯语,无论是对汉语的把握,还是对阿拉伯语的理解都是后来者所无法超越的,1930年代的留埃学生真正让中国文化传播到了埃及。”[⑥]除了将《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成阿拉伯语,留埃学生更是有意识的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留埃学生将汉语翻译成阿拉伯文的作品有:马坚翻译的《论语》、《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国格言谚语》;纳忠翻译的《三民主义》;马继高翻译叶圣陶的《稻草人的故事》;刘麟瑞翻译的《西湖民间故事》、茅盾的《子夜》、《北京的传说》以及巴金的《家》、《春》、《秋》;纳训翻译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曹禺的《雷雨》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等。与之相对应的是,留埃学生还参与到将阿拉伯语著作译成汉语的翻译工作中,除和穆斯林有关的宗教典籍外,翻译的文学作品包括:193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由马俊武翻译的阿拉伯小说《哈依·本·耶格赞的故事》以及选译的两个出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辛德巴德航海遇险记》、《阿里伦丁》,以及《阿拉伯儿童故事》;此外,纳训在留埃期间即开始着手翻译《一千零一夜》等。留埃学生用实际的翻译行动呼应了马宗融将回族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话语体系内的学术理想,用实践诠释了歌德“世界文学”的理念,即“每一名翻译者都应被视为一名调停者,力图推进这种普遍的精神交换,并以之为责任,使这种一般化的贸易再进一步。无论对翻译的缺陷可以怎样品头论足,翻译仍旧是世界上普遍的交通往来中最基本也是最有价值的行为之一。《古兰经》说得好:神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给予这个民族一名先知。就此意义而言,每一名翻译者都是他所属民族的一名先知。”[⑦]尤为可贵的是,马宗融还特别希望留埃学生能够进行小说创作。他希望能从阿拉伯语文学中吸收一种不同于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用以丰盈现代回族文学的羽翼,而这也是他心目中现代回族文学所应具有的文化品格。可以肯定的是,马宗融是现代回族文学理论建构第一人。
若要追溯现代回族文学的产生,自然离不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共振。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两条战线的深刻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回族文学。现代回族文学的早期实践者,在其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传统经堂教育决定了较之儒学积淀更为深厚的汉族作家,他们身上更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以及对之的抵触情绪。因而与西方现代文明碰撞、冲突而形成的极富张力的断裂感并未在“五四”时期的回族作家中有明显的体现,回族作家关注更多的是与本民族信仰和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事实上,早期现代回族文学并非有意识的强调其民族属性,而之所以展现出较强的民族性话语是有其深层原因的。首先,相较于文学革命兴起的1917年左右,此时的回族新文化运动[⑧]尚处于起步阶段,回族表现更多的是民族自觉。而民族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前提,此时的回族文学更多是呼应了整个民族的觉醒意识,是回族知识分子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的最初阶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少数民族在现代民族形成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体验了这种对于本土家园的离散遭遇,不仅有去国怀乡中的对于故土的依恋,更有在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以融入国族大叙事中难以摆脱的对于故族的牵挂,这些离散体验在强势的意识形态主流话语中潜伏在底层。”[⑨]毫无疑问,“五四”的时代强音唤醒了这种潜伏的民族意识;其次,“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的交流碰撞,促成了此一时期纷繁多样的文学状态,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并未给新生的回族文学以较为明确的创作导向;第三,“五四”时期进行文学创作的回族作家还未系统接受现代意义上的新式教育,其“汉化”程度还不够深,早期白话文写作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民族情感、表达民族忧思的工具,并不具备文学革命那样产生社会轰动效应的使命意识。尽管表现出如上所述的某种滞后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对回族知识分子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正是在“五四”那样一个开放宽容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回族知识分子才获得全新的心理感受,并由是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大胆否定以及“平民文学”等口号的提出,则直接为回族文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武库。现代意识与民族意识可谓是构成回族文学创作“同一性”的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说现代意识是现代回族文学之魂,那么民族意识则是它割舍不断的根,现代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典型体现在早期的报刊文学中。
由“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至抗战时期的革命文学,现代回族文学经历了由报刊文学向作家文学的过渡和流变,但研究者往往忽视了报刊文学的巨大价值和开拓意义。早在1917年由马鑫培、保廷梁等创办于云南清真报社的《清真汇刊》,虽仅出版一期就停刊,但其所开设的文学栏目就包括有:白话论说《壹玛尼解详》,清真小说《武节妇》,小说《阿香宫记》、《八股旧友与黑籍冤魂之快哉》等。作为最早的现代回族报刊之一,《清真汇刊》启发了后来的回族报刊对文学的持续关注和重视。而现代回族报刊文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将思想文本化,特别是将一些教义的理解以及宗教经典的解释小说化。如对不遵守教义者的批评不再是通过阿訇的口头教育,而是通过文学语言、借助于报刊这个新型载体进行话语规训,白话文的浅显易懂更是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土壤。而随着新文学的持续发展,则逐步打破了回族自明清以来对文学文本的隔膜,尤其是《古兰经》的白话化加速了其在普通百姓中的传播力度和接受广度。据笔者对雷晓静《回族近现代报刊目录提要》中所提及回族报刊的梳理,开设文学栏目的报刊有《清真周刊》、《中国回教学会月刊》、《震宗报月刊》、《伊光》《天方学理月刊》、《云南清真铎报》、《月华》、《穆士林》[⑩]、《成达学生会月刊》、《回民》、《伊斯兰青年》、《成师月刊·成师校刊》、《突崛》、《广西回教》、《晨熹》、《塔光》等。如此多的回族报刊开辟有各种文学类栏目,反映出回族知识分子认识到文学之于文化启蒙的重要性。可以说,现代回族报刊文学无论是对现代回族文学的发展、还是对中国现代报刊文学的丰富性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现代回族报刊文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将思想文本化,特别是通过文学文本将对教义的理解、对宗教经典的解释小说化。如对不遵守教义者的批评不再经过阿訇的口头教育,而是通过文学语言、借助于报刊这个新媒体进行传达,白话文的浅显易懂更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土壤。白话文学的持续发展打破了回族自明清以来对文学文本的隔膜,并促使了回族对经典的再认识。特别是《古兰经》的白话化加速了其在普通百姓中的传播和接受,从而使回族在两种不同文化价值之间借助于文学文本由此岸世界过渡到彼岸世界。早期的报刊文学是现代回族文学民族性的直接抒写,渗透着创作者强烈的民族关怀,它们是回族日渐觉醒的现代意识的文学表述。而后一系列文学创作频频出现在报刊上,这些文章立足于个体民族本位,以教育启蒙、救贫救愚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而这里的民族性表达并不意味着取一种封闭、保守的立场,而是在“五四”影响下现代回族文学展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某种程度上而言,早期现代回族报刊文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阿訇独自“说话”的传统,更为重要的是,突破了回族口耳相传传递知识、接续文化的传统,从而将知识文本化。特别是运用现代白话文学来解读、解释回族传统文化,这可以说是“五四”文学革命对现代回族文学最直接的话语“启蒙”(如早期回族报刊中的小说《五十年后之回教》、《迷途》、《一位觉悟的阿衡[11]》、《为小儿欲把斋夫妇大争吵》、《他真把斋了》等就典型的体现了这种话语启蒙意识,其中回教、阿衡、把斋等都是回族伊斯兰特有的词汇)。以短篇小说《难言之隐》[12]为例,小说在遣词造句、技巧运用上都可以说是一篇较为成熟的白话文作品。小说讲述了发生在穆斯林斋月、A清真寺里的一个故事。A清真寺里管事的陈某新请了一位很有才学的阿訇,这位阿訇上任之后清真寺里礼拜、封斋的氛围提高了不少,但是邀请这位阿訇的陈某却渐渐的不来礼拜了,阿訇在与清真寺的乡老[13]商议后写了一封长信劝化陈某能够重新回到寺内礼拜,小说最后以阿訇辞职结束。这篇小说的核心情节是规劝陈某按时礼拜,作者借助于阿訇之口说出礼拜的重要性,以及阿訇对新的社会环境下回族穆斯林信仰缺失的担忧。可以说,《难言之隐》代表了现代回族报刊文学(1937年以前)创作的主流,即借文学文本传达宗教信仰和新式教育的重要性。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劝化小说,现代回族报刊中的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性,无论是形式技巧,还是题旨内容等方面都为后来者张承志、霍达、石舒清、马金莲等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宝藏。特别是早期回族报刊文学中无所忌讳、直白健康的情绪,以及淳朴本色、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体系,而这正是现代回族报刊文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随着新式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相较于早期回族报刊中的创作者,沙蕾(1912-)、白平阶(1915-)、李超(1916-)、穆青(1921-)、马瑞麟(1929-)、木斧(1931-)等作家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回民族不再是‘索性连汉文书籍也不让孩子们念了’,相反,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比比皆是。像戏剧作家李超、胡奇,报告文学作家穆青,杂文作家马宗融,诗人木斧和沙蕾,在中国共产党和一些进步团体培养下,从三十年代开始便陆续步入文坛。另外,还有绿杨、达悟呆、马瑞麟等人。”[14]30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由“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文学变革的面貌已由“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转向此一时期的革命文学,这对彼时登上文坛的回族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穆青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历程时所坦言的,创作之初左翼文艺和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作品对其影响很大,培养了他要时时关心政治全局的创作思路。可以说,沙蕾、穆青、白平阶等回族作家对现实的积极介入直接来自于家国危机的时代感召。战争直接影响到作家的写作心理、写作姿态以及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并使文学和战争、救亡发生了最为紧密的内在联系。即使是某些远离战争现实的创作,也会不自觉地打上战时的烙印。时代的躁动、社会使命的逼促以及革命文学的强烈辐射力,使得彼时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弱化而时代性增强变得顺理成章。如果说1917年是主流现代文学的起点,那么1937年左右无疑是现代回族文学的“临界点”。“1940年3月,《抗战文艺》第6卷第1期编发了‘回民生活文艺特辑’,其中有马宗融的论文《阿拉伯文学对于欧洲文学的影响》,老舍与宋之的合著的《国家至上》,诗人梁宗岱所译歌德创作的《穆罕默德礼赞歌》等;1941年7月和8月出版的《文艺月刊》的‘抗战四年来的文艺特辑’里,就刊登了马宗融的《抗战四年来的回教文艺》这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概述回族文学的重要论文。此文不仅勾勒出抗战4年来回族文学所取得的可喜成就,还为我们摄下了一幅活跃在抗战文艺前沿的沙蕾、白寿彝、马浩鲁、马坚、纳忠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回族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的珍贵留影,为中国现代回族文学发展立下了筚路蓝缕的汗马功劳。”[15]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得初生的现代回族文学由民族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回族文学。
抗战的爆发使得回回民族的命运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命运血肉般的凝结在一起,个体民族意识让位于家国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彼时回族文学的主流表达。“‘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始终关注的启蒙的主题,包括‘个性解放’或‘社会革命’的主题,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也都暂时退出了中心位置。‘救亡’焕发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昔日因政治或文学观点的不同而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此时也都捐弃前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16]正是在“统一”的步调下,现代回族文学汇入到主流文坛的大合唱中。以独特的民族表达脱胎而生之后,在更为宏大的家国命运的时代主题下,现代回族文学完成了民族性让位于时代性的历史转身。正如时人所言,“回教义如何才能显扬,教务如何才能发展,如何才能使回教力量贡献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上,似乎此类问题,无一不比蓄髯和戴盖头加倍重要,假使只重形式,不重精神,肯定的说,决非宗教本旨。”[17]国难时期的时代热潮、家国使命的逼促,使得相对激烈的文学主张成为此时回族作家观察中国社会、认识中国现实的途径和方法。而此时的回族报刊中也登载了大量充满战斗精神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特别是高昂热切的抗敌诗篇随处可见。
“骑着最威武的骏马/持着最新式的武器/背着明煌煌的大刀/一群回教的铁骑军/兴高采烈的/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18]
“干,干,干/凡是中华的儿女/不分男女和回汉/鼓着我们的勇气/努力向前/敌人不灭/誓不还”[19]
此外,抗战时期回族作家还参与创作了大量的抗日爱国歌曲,以激励广大回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起保家卫国,在全国穆斯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主办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就先后刊出了《中国穆斯林进行曲》、《中国回教青年进行曲》、《兴教》、《迈进》和《铁骑五千万》等抗日爱国歌曲,其中的《中国穆斯林进行曲》在西北战场广泛传唱,歌词如下:
我们是青年人,中国的青年人。青年要领导大众,向前迈进。我们爱教,更爱祖国,青年的穆斯林勇敢前进。侵略者进攻把他打回去,侵略者进攻大家起来拼。用我们的热血发扬穆圣精神,用我们的热血教训敌人。我们是青年人,中国的青年人。青年要领导着大众向前进。用我们的热血捍卫祖国,青年的穆斯林勇敢前进。[20]
这些歌曲不仅表达了回族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强有力的诠释了回回民族强烈的家国认同。启蒙于“五四”的现代回族文学在经过革命文学的洗礼后,终于在抗战的时代大势下与主流文坛完成了对接。从“五四”到抗战,现代回族文学完成了从民族想象到家国叙事的历史转身。倘若把时间点放在1917至1949“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区间内去观察,现代回族文学的历史脉络可以梳理为:启蒙并滞后于“五四”、于20世纪30年代受到左翼文学的强烈感召,并最终汇入到抗战文学的主旋律中。可以说,现代回族文学在参与书写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时代性与民族性交融会通的独特面貌。在主流文学经历“救亡”压倒“启蒙”的同时,回族文学也同步完成了“时代性”压倒“民族性”的历史转型。我们在充分肯定现代回族文学克服“小我意识”、服从时代精神,努力与主流文学“做一样的战斗”的同时,也不无遗憾的感叹回族作家在向主流文坛靠近的同时,忽视了回族文学的民族特质。现代回族文学在滞后与同步、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完成了自身的话语演变,同时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一个独特的背影。
[①]樊骏:《论马宗融——兼及现代民族文学史的若干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②]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③]樊骏:《论马宗融——兼及现代民族文学史的若干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④]赵杰:《回族释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⑤]樊骏:《论马宗融——兼及现代民族文学史的若干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⑥]所引内容是笔者与哈赛宁先生在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论坛:北京论坛”会议期间的访谈资料。
[⑦]转引自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61页
[⑧]回族新文化运动是回族知识分子鉴于国家内忧外患和本民族积弱积贫的历史现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双重影响下,开展的一场以教育普及和宗教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自觉运动。
[⑨]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⑩]穆士林:即穆斯林,意为实现和平者,民国时期对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翻译为穆斯林或穆士林,现通用为穆斯林。
[11]阿衡:波斯语音译,亦称阿訇、阿宏、阿洪等,现通译为阿訇,意为教师、学者,回族穆斯林对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
[12]《难言之隐》,见于《月华》第四卷,第一期,1932年1月5日。
[13]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称谓,泛指寺坊穆斯林大众。
[14]谷少剃:《回族现代文学概述》,《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5]马丽蓉:《论马宗融对伊斯兰文化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4页。
[17]钟音:《抗战中我们需要回教精神》,《回教大众》1938年第1卷第4期。
[18]青光:《铁骑军》,《突崛》1940年第6卷7、8期合刊。
[19]若萍:《干》,《突崛》1939年第5卷9-11期合刊。
[20]中国穆斯林进行曲,《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1939年第一卷第一期。
苏涛,回族,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201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近年来,在《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宁夏社会科学》《回族研究》《回族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研究方向侧重于回族文学和回族文化研究,系鲁迅文学院第25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文章推介:任淑媛(宁夏大学)
图文编辑:李旭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一分钟学一个诗技】之:凡物添奇
声明:
最新,最实用的现代诗实战技术。选一首令人难忘的好诗,用一分钟时间,把一个诗歌技巧讲明白。如要快速解读,请直接跳到染色处,再读技法部分即可。
消失
诗/西娃
每天,都有一辆隐形的快速公交
停在这里和那里
一个诗人被塞上去
一个知识分子被塞上去
一个负隅顽抗的青年被塞上去
更多还有二度思维的人被塞上去
没有人过问,他们去了哪里
当车子回来,我们中又多出一群
一个模型的人,填充一体制巨大的面积
技法:
【凡物添奇】我曾经用八个字概括过隐喻:难言之隐,言外之意。在使用隐喻时,最大风险是读者“根本不留意”“根本不往深处去想”,看风还是风,看云还是云。为了解决此问题,之前我们讲过“怪异举动”一节,说的是把有隐喻意义的事物,置于怪异举动中,以引起读者注意,提示读者咀嚼其中深厚内涵。今天我们再讲一条更易掌握的方法:凡物添奇。
凡物添奇,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给有隐喻意义的事物本身,增添某些不同寻常的特质,以引起读者注意,提示读者仔细咀嚼其中深厚内涵。
剖诗:
每天,都有一辆隐形的快速公交
如果只说快速公交,能不能起到隐喻作用?能起到。但最怕的是读者不留意,不往深想,一跳而过。所以,诗人为了提示读者注意,就让这个公交不同寻常,给它增加了一个特质——隐形。这样读者就会去琢磨,怎么是隐形的公交?其中必有蹊跷。
造句:
1.
办公室
液体的表
淌在桌角
每个人手上也圈着一块
一些东西滴答下来
有点腥
2.
当她发现这是一支盘绕青藤的笔
她就要把春天送给这个少年
可少年没答应送她婚纱
哪怕一夜
3.
空气铸成的钟
悬挂在寺庙风里
讲经人哪去了
流水哪去了
感悟:
想引人下深井,需提前顺井绳。
诗人简介:
十耘,人称十耕。一片写诗的树叶,一条有故事的虫子(当然,这虫子不吃树叶)。荣获全国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一等奖,凤城诗赛一等奖,首届国际微诗大赛大西洋赛季优胜奖,首届中国艾青微诗歌大赛佳作奖,“坤明杯”微诗大赛最佳评委奖,全国精短文学大赛“十佳诗人”,新浪微故事大赛金奖,首届科幻微小说大赛二等奖,善文化微散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诗作入选《2015中国诗歌年选》《一首诗•一座城》《大海截句集》等,作品在《世界日报》《星星诗刊》《小诗界》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
想说的话:
技术不是包袱,是更多可以选择的路。——十耘
用不什么不什么的成语造句
例句;总是听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真是这样吗?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不卑不亢。【不卑不亢】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不瞅不睬】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不揪不睬】指不理睬。【不偢不倸】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不茶不饭】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不存不济】指支持不住,受不住。【不痴不聋】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姑公:婆婆和公公。不装傻装聋,就难当婆婆公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不雌不雄】犹不阴不阳。指态度暧昧。【不藏不掖】指毫无保留。【不次不宠】不次:不按寻常的次序。超越常规的恩宠。指特殊的恩宠。【不打不成器】打:打磨,打造。不打造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比喻不教育就不成材,没出息。【不打不成相识】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不得不尔】尔:如此。不得不这样。表示为环境所迫或有难言之隐而无可奈何。【不毒不发】指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不当不正】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不丰不俭】指不奢不俭,多少合宜。【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不逢不若】逢:迎合;若:顺从。不迎合,不顺从。【不丰不杀】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不公不法】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形容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行为。【不尴不尬】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不管不顾】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不干不净】指不洁净,肮脏。也指因忌讳而感觉不洁净。也可形容语言不文明。【不古不今】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不干不浄】1.指粗俗,下流。2.淫乱的婉词。【不瞽不聋】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不轨不物】轨:轨道,引申为法规;物:典章文物。超出常规和不合乎法则。【不好不坏】既不值得称赞,也不值得责备的。过得去的,中等的。【不哼不哈】不言语,该说而不说。【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不荤不素】指不上不下。【不揪不采】指不理睬。【不揪不采】指不理睬。【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不今不古】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不间不界】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不皦不昧】不明不暗。形容恍惚不可捉摸。【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不稼不穑】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疾不徐】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不矜不盈】矜:矜持,拘谨;盈:多馀,过分。不矜持,不过分。形容态度把握有分寸。【不禁不由】指不由自主。【不骄不躁】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谦逊,工作谨慎踏实。【不抗不卑】抗: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不亢不卑】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不愧不作】愧、怍:惭愧。光明正大,问心无愧。【不愧不怍】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不明不暗】指事实真相被歪曲而不清楚。也指既不公开,也不秘密。【不忙不暴】态度纵容,不忙乱,不急躁。【不明不白】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不蔓不枝】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不蔓不支】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不理不睬】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不了不当】犹言拖泥带水,没有了结。【不伶不俐】形容不尴不尬,不清不白。【不伦不类】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不挠不屈】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不冷不热】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不凉不酸】方言。形容态度冷漠。【不郎不秀】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不挠不折】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不磷不缁】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不偏不党】不偏向任何一方。【不破不立】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不偏不倚】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不清不白】不明白,不清楚。形容关系暧昧。【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不日不月】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不仁不义】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不死不活】说死没死,说活未活。形容没有生气或处境尴尬。【不声不吭】指不说话;不出声。【不生不灭】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不衫不履】衫:上衣;履:鞋子。不穿长衫,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样子。【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不声不气】指不说话;不出声。【不生不死】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不死不生】指超脱生死的境界。【不三不四】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不僧不俗】犹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不声不响】指不说话;不出声。【不上不下】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不识不知】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不塞下流,不止不行】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不吐不快】吐:倾诉;快:痛快。不说出来就不痛快。【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不疼不痒】比喻说话做事只是做样子,不解决实际问题。【不痛不痒】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现多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不温不火】详见:不瘟不火【不瘟不火】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不问不闻】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不文不武】既不能文,又不能武。【不闻不问】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不猧不魀】“猧”念wō;“魀”念gà。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不咸不淡】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不徐不疾】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不愠不火】详见:不瘟不火【不夷不惠】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不哑不聋】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与“不成姑公”等连用,谓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婆阿公。意指长辈要宽宏大量。同“不痴不聋”。【不喑不聋,不成姑公】姑公:婆婆,公公。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不依不饶】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烷完。【不痒不痛】既不痛也不痒。比喻不中肯,没触及要害,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因不由】犹言无意之中。【不阴不阳】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不言不语】不说话,闷声不响。【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不折不扣】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不忮不求】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不做不休】指事情既然开了头,就索性干到底。【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方兰生门,不得不锄】香草生长在门户之中,地方不适当,不得不锄掉。比喻人虽有才,但行为不轨,只好忍痛舍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箭:弓箭;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矢在弦上,不得不发】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出。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疑似之迹,不可不察】疑似:既象又不象。不分明而想像的迹象,不能不仔细考察。指不被事物相似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难言之隐的句子
他忸怩地站在一旁,欲言又止,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用难言之隐造句
①老师见小敏欲言又止,知道她有难言之隐,就不再追问下去了。②如果你没有什么难言之隐,那就请坦白地直说吧,别再绕弯子浪费时间了。③人生总有多少难言之隐﹐而老年的人更甚。④从话中听出他似乎有难言之隐。⑤对离婚这件事,他有难言之隐,所以始终避而不谈。⑥他不愿说,大概是有难言之隐吧,你最好不要再追问了。⑦既知他有难言之隐,我们又何必非要他说出来不可呢?
用中流砥柱、夜长梦多、黔驴技穷、叱咤风云、难言之隐、唾手可得造句,每个词一个句子
他在本次比赛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你有到死都不能说的难言之隐吗?为什么?
女人结婚前,谈了10几个男朋友,而且个个都同居过,这样的经历,打死都不能对现在的老公说,男人们最在意女人婚前的贞洁。
婚后,女人花心出轨了,或被别的男人强暴了,只要老公未发现,到死都不能对任何人说,一但说出来,你将失去现在的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