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母爱

发布时间:2023-11-22 12:04:16 admin 阅读:59

导读母爱 母爱我相信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了,是那种心甘情愿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大爱,能够感动一切的大爱,能够超越一切的大爱。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的大爱。 母亲不仅给...

母爱

母爱我相信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了,是那种心甘情愿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大爱,能够感动一切的大爱,能够超越一切的大爱。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的大爱。

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活生命,更是影响了我们一辈子的人,在我们每一个人得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母亲的色彩,可能包括你的行为风格,你的为人处世,你的微笑,甚至是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有母亲身上的影子,所以母亲对我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母爱是什么,母爱就是无私的奉献,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能够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她们只在我们的背后默默无闻的看着我们。

赞美母爱的诗句

赞美母爱的诗句如下:1、《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别老母》【清】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3、《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4、《步虚》【唐】司空图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5、《诗经·凯风》【先秦】佚名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6、《游子》【唐】孟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朱自清母亲原文?

朱自清母爱的文章篇一:我的母亲

憨厚朴实的父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纯洁无暇的母爱,让我终生难忘。

母爱,让我温暖。每年一入冬,我的手都会变得冰冷,有时还会裂出许多小血口子,每到这个时候,下学回来的我第一时间就是寻找妈妈。因为妈妈总会把我的小手握进她的大手里。在我印象中,妈妈的手就好像是一个暖炉,只要我一接近,寒冷就会被驱散,温暖就会涌向心间。每次,我都会对母亲憨憨一笑,母亲则是温柔的看着我,脸上写着满足与欣慰。在这一冷一热的双手间,一大一小的笑脸中传递的是温暖,传递的是母子亲情,更传递的是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母爱,让我无忧无虑。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我养成了懒散的习惯。每次吃完饭把碗放在桌上作文转身离去就行了,每次学完习把资料放在桌上倒身睡觉就行了,每次起床后把睡衣放在床上默默上学就行了。以前真的没有做过除了学习之外的任何事务。母亲总是以她的忍耐与宽容包容我的这些坏习惯,只让我一心一意完成学习任务。

现在我长大了,每次吃完饭我都会主动把碗刷干净,每次学习完后我都会自己收拾干净,每次起床后我都会把睡衣放到衣柜里……母亲每每看到这些就会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笑着说:“儿子长大了,真长大了。”

母亲总是这样,任劳任怨,哪怕儿子帮他分担一点责任,她也会无比高兴。

母亲没有天的辽阔,没有地的宽阔,没有海的浩瀚,但是她身上蕴含着能战胜一切的力量

这样的母爱太自私!为拴住老公42岁赌命生子,产后精神分裂离世…

有趣/有撩/有聊/有料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小妹心里一直很难受……

一位舍命生子的网红去世了。

虽说死者为大,然而这则去世的新闻下面,大多都是批评这位母亲又作又自私的声音。

看得小妹很奇怪。

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她的故事,小妹反正先是仔细研究了一下。

——————————

吴梦,原本是一名记者,典型的肤白貌美川妹子。

供职于无锡的一家报社,并且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儿子。

事业、家庭两开花之际,各种灾难就一起来了。

先是婚姻破碎,紧接着又查出了绝症——由先天性心脏病引发肺动脉高压症。

但是吴梦还是很坚强的,2015年开始在天涯连载身患绝症找到爱情的故事,总点击超过了千万。

后来又出了一本书,在肺动脉患者圈子中影响不小。

绝症美女作家的名头就这么打出去了,吴梦也成为了网红。

结束第一段婚姻后,吴梦和外国人斯蒂夫结婚。

但这段婚姻究竟怎么结束的,网上也没有太多的资料。

2018年初,吴梦和现在的丈夫王柯丁组建了新的家庭。

两人的结合,肯定是有爱的,不然怎么会心甘情愿守着一个病人呢?

对于吴梦患的病,小妹的了解不多。

唯一能肯定的是,如果怀孕、生子,就会有生命危险。

如果不生孩子的话,活到五六十岁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大概是因为身处在这个群体中,病友因为没有生下孩子而和老公感情破碎的经历,让吴梦感到害怕。

她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28岁姑娘谈了5次恋爱,但因为不能生育,最终出家了。

另一个是虽然结婚了,但还是因为生不出孩子,被老公休了。

所以重组家庭后,吴梦就想要一个孩子,来维系自己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怀孕后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果孩子不正常,那就放弃;如果正常,再大的风险也要生下来。

即使用命来换一个孩子,也是值得的。

然而在号称“中国肺移植第一人”的陈静瑜医生眼中,这种用命拼孩子的举动,和母爱根本不挂钩。

人性角度出发,OK。

但是医学角度出发,就是高度自私。

因为这不仅是破坏了高质量生存的机会,还赌上了生命,和医生的原则是相悖的。

吴梦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尝试是对医学定律的突破。

也是未来医学的进步。

还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着迷之自信——不吃药,一个月在欧洲转,手提60公斤行李,当天往返香港。

但主刀医生陈静瑜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面对妻子的执拗,老公也没有反对。

甚至面对医生的劝阻,说出了能接受老婆为了孩子死掉的话。。。

简直让小妹目瞪口呆!

他的想法是,一要维稳家庭,二是觉得既然之前都生过孩子了,那肯定没问题。

但事实上,吴梦这种病况,一胎尚可以冒险,但一胎之后就会使病情更严重。

为了说服医生让自己动手术,吴梦还签了一个免责声明,出现任何问题,医生都不用承担责任。

她还利用网红身份,在网上高调宣布,如果自己生产成功,将给所有的肺高压患者带来了希望。

各种压力之下,医生也没办法。

不能拒收吴梦的他们,只能同意冒着风险继续怀孕。

就这样,吴梦和老公打着无私的旗号,实际上却出于要靠孩子拴住家庭的私心,绑架了医院,也为悲剧的开始埋下了伏笔。

2018年6月,42岁的吴梦生下了早产儿子,出生时才2.3斤。

生下孩子后,她马上进行了心脏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和肺移植手术,成为世界首例高龄肺动脉高压产妇肺移植手术。

这一度被称为「手术奇迹」。

手术成为了全球第一例,主刀医生陈静瑜却没那么高兴。

他写了一篇微博长文章,直接痛斥吴梦的自私行为。

他很明确的表示,吴梦是“以爱之名”,绑架了医院,也绑架了医生。

同时也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手术。

经历了九死一生,吴梦的性命才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虽然生死走了一圈,也没有改变吴梦自大自我的性格。

不遵医嘱,不吃排异药;不信任医生,拒绝用药治疗。

最后甚至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认为只有神才能拯救自已。

在她早前的采访中,也能看出类似的倾向。

生一个孩子,是为了顺利渡过难关。

都要生孩子了,还在计算着时辰。

西医救了自己的命,却认为都是意念在发挥作用。

曾经也是一个高知女性的吴梦,却变得一昧地相信迷信,而不相信科学。

看起来愚蠢得可笑,却也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所以10个月过去了,奇迹并没有再持续。

任性又无知的吴梦去世,享年43岁。

唉。

吴梦的悲剧结束了,然而还有多少像吴梦这样的女性呢?

在大型家庭伦理女德剧《娘道》里,女主角瑛娘的口头禅是,“没生出儿子,我对不起隆家,对不起二少爷”。

自己的贱命没了算什么,只要能给男方生出一个儿子!

然而9102年了,现实中的悲剧还在一个一个上演。

《人间世》第二季就赤裸裸地展示了,女性为了生下孩子,都经历了什么!

25岁的吴莹,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可是她执拗地认为,生孩子才是女人的圆满。

结婚两年,经历两次流产,这已经是她的第三次怀孕了。

虽然知道怀孕生子会给自己的心脏超出负荷,但她依旧决定为了丈夫“拼一把”。

她拼赢了。

吴莹通过剖腹产手术,早产下了一个儿子。

可她最终还是输了。

刚生下儿子,吴莹就被推进了重症监护室,身体条件急转直下。

8天后,吴莹还没有见过自己用命拼来的孩子,就去世了。

拜托,维持婚姻真的不是靠孩子啊!

一昧地认为用孩子来栓住婚姻,甚至不惜拼上自己的生命。

命都没了,老公和婚姻拼来又有什么用呢?最可怜的还是孩子,刚出生就没了娘。

明明可以好好活着,却偏偏要用生命去赌一个不确定。

这样的“母爱”一点也不伟大,而是愚蠢。

再用“母爱”来道德绑架别人,更是一个笑话。

逝者已逝,小妹衷心的希望,吴梦拿命换来的这个孩子能够健康的长大。

也希望众多的女性,不要再被“用孩子维系家庭”“女人的责任是生一个孩子”类似的谎言蒙蔽了双眼。

要记住,在成为母亲和妻子之前,你首先是自己。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这里还有你想看的精彩↓

记得“在看”一下

母爱

1.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2.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我干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3.亲情,是一把斜背着的吉它,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是一挂藤萝,不管你身在何方,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4.亲情,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是阿炳二泉映月的旋律。 5.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6.没有“白头生死鸳鸯浦”的轰轰烈烈,却也使“夕阳无语为之动”;没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却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的亘古永恒;没有“身似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的长相守,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默默祝愿……飘落的雪花带不走凝固的记忆,穿越时空的凝重进入不会老去的岁月,蓓蕾般地默默等待,夕阳般地恋恋不舍,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深处折射出两个字.[Page]——“亲情。 7.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永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8.面对失败和挫折,亲情是一剂良药,填补你那失落的心,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面对误解和仇恨,亲情是一杯凉水,浇灭你那心头的火,然后坦然面对,这是一种达观;面对赞扬和奉承,亲情是一把锥子,刺破你那虚无的梦,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警示;面对烦恼和忧愁,亲情是一阵轻风,吹去你那杂乱的思绪,然后平和释然这是一种境界。 9.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达到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恒的动力。 10.亲情犹如一江剪不断的春水,流动的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思念;亲情犹如一丘数不尽的细沙,沉淀的是长年堆积的牵挂;亲情犹如夜空中那颗北斗,指引的是那迷路的羔羊回家的方向。

催人泪下母爱感人句子大全感恩母亲的句子

1、母亲就是这样的平凡,母爱就是这样的伟大,不需从惊天动地的事中体现出来,也不需要物质的交换,而是靠心灵的沟通和理解。妈妈,您的教诲让我受益终生,谢谢您,亲爱的妈妈!2、曾经的几度风雨、几度飞花,我们看到了母亲脸颊上留下了岁月的伤痕,那是母亲对子女爱的寄托;母亲弓起的腰身,那是母亲呵护子女的见证。3、时光拉长了我的身影,长大的我又重新审视了母亲的一切:当阳光驱散夜的残暮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母亲背着农具疾速行走在田间的那条小道上,光明和黑暗都无法阻止她的脚步;当星斗满天,我和同学在月下嬉戏追逐时,母亲正在将她的爱一针一针地织进我的毛衣里;当严寒冬曰,我穿着暖暖的羽绒服在火炉旁谈笑风生时,母亲正在用胀裂的双手搓洗那寒水中的衣服……4、我豁然开朗,感恩像圣命,激励着我去浪迹天涯,打造自己的一方新天地。我会携着圣命去独创未来,像远飞的蒲公英种子,载着母亲的爱与恩情,飞向天空的尽头,落地、生根、发芽、开花。那时,我会含着泪水捧给母亲一片新天地,她定会露出天下最动人的笑容。5、同太阳一般的守护神,她总是带着温暖的光环,微笑着抚慰那呱呱坠地的小生命,用所有的光和热关爱着儿女的成长她的名字叫母亲。6、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句温馨的祝福……这都不能表达我对您的热爱感激之情,即使把整个世界都来出来,还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更无私,更珍贵呢?妈妈,我爱您!7、母亲你不仅在生活上对我是无微不至,你还叫我怎么做人;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世上人最怕认真两字……这些话在当时我都是随口应和这是,但从来没记在心里,现在来看您的这些话不比那个大哲人差,虽说没有是传世名言但我会把他当一中宝藏,一种我做人的准则,将它埋在我心里的最深处。8、是啊,在这个世界上,父母能不顾一切地为自己的子女倾其所有。但是他们需要子女报答的并不是子女在物质上对他们的满足,而是子女在身边围绕着,看到子女平安幸福,这就是他们最满足的报答。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来回报生我们,养我们,教我们的父母。9、母亲告诉我,她知道我的梦在远方,天上最远的那颗星永远是我寻求的归宿。她说,她会永远支持我。当时,我的内心深外只是朦胧地感到母亲对我的理解,而那时的年幼无知,却让我始终没有觉察到母亲说话时的那份不舍与怜惜。10、她赋予了我们生命,她给予了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她总是在我们需要关怀的时候给我们关怀,我们要感恩母亲,感谢她赋予我们充满色彩的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的一切一切……11、母亲用心良苦,身为子女的你怎能不懂?不要感恩扶你前行的人,也许无心,他却让你丧失了体味人生的机会;不要感恩受挫前教你如何面对的人,也许无心,他却只能让你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不要感恩教你放弃的人,也许无心,他却会使你梦想破灭。12、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有一个词语最为亲切,有一声呼唤最动听,有一个人最需要感恩,她就是——母亲!母亲把爱寄托在无限的唠叨中,如涓涓细流滋润幼苗成长。母亲,你的爱将伴随我行走一生,无论将来漂泊的足音敲响何方,它都会一如既往地温暖我的心灵。那是如太阳一般亘古不变的爱,是生命中唯一的存在;如同皎洁纯净的日光;如同千年的书页中飘落的干花!13、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那就是母爱;世上有一个人最值得我去感恩,那就是我的母亲!14、我能够生活在这个美好、精彩的世界里,是因为有妈妈的无私关怀和爱护,是妈妈教会了我人生的第一课,把我的童年生活装扮的精彩无限。15、母亲说,她希望我铸炼一双坚硬的翅膀,造就一身独闯天涯的勇气,然后去打造自己的未来,这是她最大的欣慰。她说她会为我守一片平静的港湾,那里有一股长流的爱的源泉,无论何时,我都是她永久的牵挂。16、我爱我的妈妈,更感谢我的妈妈。妈妈就像太阳一样时刻温暖着我。每当想起母亲,那一幅幅母亲关爱我的画面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17、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母亲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母亲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母亲,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母亲交流,不要再认为母亲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她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的,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她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母亲给予的一点一滴。18、然而,表达是必要的,形式却不必是一束鲜花,也许是其他的小礼物,也许是一盆洗脚水,甚至电话中一声亲切的问候,而效果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换来母亲的欣慰和感动——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那么容易被感动,她们对自己儿女要求得真的很少。19、母亲您好似一杯茶,寒夜里饮您的温馨,孤独中饮您的清醇,流泪时饮你的淡薄,一生一世饮您的点点滴滴的关爱,是您丝丝的柔情。20、母亲如玉般纯洁、象牙雕刻般精致,受母爱浇灌的生命酝酿着纯美和芬芳。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完母亲的唠叨,诚恳面对母亲的严厉,感悟母亲阳光般的心灵世界……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是错的

无论你的人生历经多少磨难,生命中总会有束光,足以穿透黑暗。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01

最近在关注三个“越来越”。

第一个“越来越”——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

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

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

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

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

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越来越”——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

吃好睡好就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学,

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

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越来越”——“婴童独立教育”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

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越来越”,让我揪心。

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决定站出来放一个“响屁”。

0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

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

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

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

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

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

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

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风靡了整个美国,

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哈洛。

03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

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

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

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

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

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

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

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

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

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

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

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

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

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

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

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

趴在妈妈怀里,

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

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

小猴更加害怕了,

但即使再害怕,

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

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

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

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

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

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

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

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

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

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4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

而是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

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

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

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

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

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

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繁殖实验。

▲不理睬幼猴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

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

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

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

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强暴架”,

以此固定母猴身体,

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

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20只母猴中,

有7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05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

推测这可能与“运动”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绒布妈妈”,

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

让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养育它们,

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

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

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

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

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

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

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

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

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

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

触摸、运动、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

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

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06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

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

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

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

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

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

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

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

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

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

集中在一起,

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

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

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

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

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

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

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

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

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

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

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

大儿子自杀身亡了,

二女儿也多次自杀,

小儿子一直流浪,

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07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

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

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旷场试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

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

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

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当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

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

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

或是蜷缩在毯子上,

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绒布妈妈”时,

幼猴会立刻冲过去,

紧紧抱住“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

幼猴会把“绒布妈妈”当作安全之源,

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

轻轻摸一下掏一下,

然后迅速返回“绒布妈妈”怀里,

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

如此循环往复,

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绒布妈妈”拿走后,

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

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

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1.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

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

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2.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

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

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

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08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

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

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

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

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在小猴“无母”地生活8个月之后,

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

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

摇摆身子、瘫倒在地,

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

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

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

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

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自残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

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

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

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

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

因为某个“关键期”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

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孩子出生之后的6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6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90天,

差不多就是人类的6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

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哈洛还给出了一个建议:

人类的产假起码要有六个月。

09

▲绝望之井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

这个实验叫——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

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

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

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

但发现无法逃离后,

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

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

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

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

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

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

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

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

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10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

因为非常残酷残忍,

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

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

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

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运动——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玩耍——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

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

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

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

不合群、抗压能力差,

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

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

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

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有质量的陪伴。

11

2009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

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

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

中国每13人中就有1个精神障碍患者,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

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

但毋庸置疑,

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

就来自于“婴童”和“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

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

“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武志红招同事啦~~

快来跟我们一起野蛮生长叭

回复 开饭,送你今天日签~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无论你的人生历经多少磨难,生命中总会有束光,足以穿透黑暗。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

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01 

最近,有个台在翻播《欢乐颂2》,

小编跟着母上大人重温了一下。

去年这部剧播得热火朝天,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到剧中的妈妈们。

关雎尔的妈妈为女儿焦虑着:

不由分说地干涉女儿的打扮,

“那样不好看,这样才好看。”

不由分说地替女儿打扫已很整洁的小屋,

“拆被子拆褥子,洗那些并不脏的衣服。”

不由分说地替女儿安排相亲对象,

“你不上,随时有人上。”

王柏川的妈妈为儿子焦虑着,

她瞒着儿子偷偷去找樊胜美,

“求求你放过我儿子……”

包奕凡的妈妈为儿子焦虑着,

为了让儿子与安迪分手,

不惜劝退+装病+苦肉计,

“你支持安迪,就是不要老妈。”

…………

中国子女的生活里,永远横着一个“为你好”的焦虑妈妈。

 02 

有一种女人(也有很多男人),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

她自己仿佛一下就消失了。

她的头像,变成了她孩子。

她的周末,变成了孩子的兴趣班。

她参加聚会,话题永远是孩子:

孩子多聪明、多努力、多孝顺……

她的朋友圈,晒的永远是孩子:

孩子在玩,孩子在闹,

孩子在哭,孩子在笑,

孩子在看书,孩子得奖了……

她把人生所有寄托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就希望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人生。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位这样的妈妈,

或者说,都有一对这样的父母。

 03 

然后,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这样子:

“听妈妈的话,这个学校读不得。”

“听妈妈的话,这个专业未来不好找工作。”

“听妈妈的话,赶紧考公务员。”

“听妈妈的话,这个男生不行。”

这些话伴随我们走过了升学,

走过了择业,走过了辞职,

走过了找男朋友,走过了结婚生子……

每当我们想反抗“圣旨”时,

爸妈就会说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不会害你的。”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不行就生气、发怒、哭诉、不理你,

我们要是执意“抗旨”,就会背上“不孝”之名。

 04 

但爸妈的“为你好”就真的好吗?

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很抢眼:林妙可艺考连续落榜。

林妙可落榜后,很多人这么评价:

“18岁了,怎么还像一个小孩子。”

“动作神态跟她八九岁时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看看林妙可有怎样一位妈妈。

林妙可的生活完全被妈妈安排了,

林妈妈说:“妙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过的。”

这样“为你好”的结果是,

“妙可上初三时才学会过马路。”

林妙可艺考为何连续落榜?

也许可以从她妈妈身上找到答案。

 05 

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小矜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

父母都在我们区担任领导职务。

而小矜的人生就是一场木偶戏——她从小的生活,从吃饭穿衣到升学择业,事无巨细全由爸妈做主。

高考时,她想报考音乐学院,

她妈两眼圆瞪:“没门,必须填复旦。”

上了复旦,小矜也不得安宁。

妈妈要求她每晚必须准时视频,

“汇报这一天我都是怎么过的。”

大学四年,她妈来学校突查了40多次。

大学毕业后,小矜想做艺术设计,

她妈一翻白眼:“不行,我给你安排工作。”

于是,她进了一点也不喜欢的石化企业。

后来,小矜喜欢上了一个老师。

她妈一撇嘴:“不行,他家条件太差了。”

于是,小矜在妈妈的安排下,

最后嫁给了一个局级干部的儿子。

哪知这位丈夫是一个花花公子,

天天在外面泡妞,经常夜不归宿。

2014年,小矜从18层高楼上跳了下去。

2016年,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大部分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许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成年婴儿”主要有三种心理特征:

●共生心理——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生活极度依赖他人。

●全能自恋——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需求都应得到满足。

●偏执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把想象等同于现实。

而每个“成年婴儿”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全能的爸爸或妈妈。

 06 

有一次,龙应台一家去垦丁海岸玩。

玩着玩着,龙应台要去上厕所。

起身时,她问儿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烈很不耐烦:“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

龙应台不理儿子,径直去了。

上完回来,安德烈却不依不饶:

“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

龙应台不甘愿地回答:“不会。”

安德烈说:“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后来,安德烈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

还是把我当小孩看待,

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了。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

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

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

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封信,将龙应台震撼得“目瞪口呆”,

她把这封信称之为“安德烈的《独立宣言》”。

中国家庭为什么充满这么多矛盾?

因为父母常犯跟龙应台一样的毛病——没把子女当成一个完全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别人”。

 07 

大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孩子》,

这首诗值得每位父母去传诵和牢记: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08 

演员、导演张艾嘉的儿子出后生,

她就开始事无巨细地安排起来,

“从第一次抱奥斯卡到怀里,

我就为他计划出了未来的道路,

我要他成为最好的童星。

从衣食住行开始刻意培养,

他稍有不对我就马上纠正。

老公说我不像是在养儿子,

像是在组装计算机,

把最先进最顶级的软件全部塞进去。”

奥斯卡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地上滚爬,

从学走路开始就必须像个绅士,

学习穿礼服,学习吃西餐,

再高兴也不许哈哈大笑,

4岁就学会了弹钢琴和拉小提琴,

5岁就被推到了摄影机前,

…………

六七岁时,奥斯卡已是知名童星。

2000年7月,奥斯卡突遭绑架。

绑匪致电张艾嘉:“送来2000万港币。”

最终,奥斯卡还是被平安获救。

但从此,张艾嘉不再要求儿子“做这做那”,

而是由着奥斯卡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我突然意识到没有什么能比他快乐更重要。”

奥斯卡开始摈弃牛排去啃汉堡包。

请同学到家里玩,闹得天翻地覆。

开始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裤,

不再把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

他离贵族越来越远,却过得越来越快乐。

有一次,奥斯卡和张艾嘉去埃及玩,

坐在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之前,

奥斯卡突然对妈妈说:“妈妈,谢谢!”

张艾嘉的眼泪哗一下涌了出来:

“我让他成为全校最优秀学生,他没谢我。

我让他成为当红童星,他没有谢我。

我倾家荡产去交赎金,他没有谢我。

现在,他终于说了一声‘谢谢’,

就因为我把自由还给了他。”

 09 

作为父母的我们,

一直殚精竭虑地为子女操心着,

希望子女们尽可能少走弯路。

但我特别喜欢张爱玲写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弯路》:

在青春路口,有条小路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多年后,张爱玲一位年轻的朋友,

也站在了她当年走过的小路路口,

张爱玲忍不住大喊:

“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朋友虽然碰壁连连,但最后还是走了过来。

忙着为子女铺平人生道路的我们,

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走弯路,

就如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的结尾写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没有这一成长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10 

龙应台在《目送》里,

一直希望儿子能够回头看她一眼。

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

龙应台到机场去送他,

她站在等候安检的队伍外面,

用眼睛跟着儿子一寸一寸往前挪,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华安始终没有回头。

华安21岁时,上的大学,

正好是龙应台教课的大学。

但即使如此,他也不愿跟妈妈同行。

他戴上耳机,一个人听着音乐,

冷冷走在前头,留给妈妈一个倔强的背影。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华安始终没有回头。

…………

直到有一天,龙应台终于明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虽然苍凉,

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如此。

一如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11 

读大学时,有个老师很喜欢说一句话:

“人类很多痛苦的根源,都是对一段关系寄望过深。”

这种关系中最严重的一种,

就是父母对子女“寄望过深”。

所以美学家蒋勋说:“母爱有时候是一种暴力。”

蒋勋这样劝导父母们:

“我真诚地希望各位父母,

能够让你们的孩子远走高飞,

不只祝福孩子们走出去,

也祝福你们自己走出去,

因为只有真的做自己,

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

解放孩子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解脱。”

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

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TheEnd-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母爱

什么是母爱 有人说,母爱是大海,深情而广阔;有人说母爱是高山,高大而挺拔;有人说,母爱是阳光,明媚而温暖。 在我看来,母爱是母亲十月怀胎,对胎儿的千般小心、万般呵护,是胎儿在腹中挥拳踢腿是母亲的一阵阵惊喜;是孩子新生是母亲撕心裂肺的尖叫,是婴儿第一声啼哭时母亲的微笑;母爱是孩子跚跚学步是母亲的赞叹,是孩子牙牙学语时母亲送给孩子的甜美的亲吻;母爱是孩子出门前母亲的一声叮咛、一声嘱咐,是孩子回家时母亲的一声问候;母爱是风雨中母亲给孩子送去的一把伞,是孩子回家是母亲端上的热腾腾的饭;是寒冷时母亲给孩子添的一件衣,天热时送上的一扇扇凉爽的风;母爱是孩子病到时母亲揪心的痛,是孩子病床前母亲母亲熬红的眼;母爱是孩子作业是母亲与孩子一起演算的笔,是孩子读书时母亲的读书声;母爱是孩子成功是母亲甜美的笑脸,是孩子失败后母亲安慰的话语…… 母亲是平凡的,但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平凡的小事处处闪耀着伟大母爱的光芒!的确,母爱是孩子生命中的春风、春雨和春阳,没有母爱就没有孩子们幸福快乐之花的蓬勃绽放

母爱

父母`就是我们最亲的人``不要轻易问自己`要问就问当你最困难的时候你想到了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歌德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