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古文意境高深的句子

发布时间:2023-11-30 19:52:59 admin 阅读:59

导读古文意境高深的句子 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每当沉溺往事难以自拔时,就会想起这句。年华似水流,与其空留遗憾,不...

古文意境高深的句子

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每当沉溺往事难以自拔时,就会想起这句。年华似水流,与其空留遗憾,不如把握当下,放目四海,游走天下,快意潇洒。2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每个人心底,大概都有一个隐居梦。抛却名利,屋前栽花,屋后种菜,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如此足矣。3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清·王国维《蝶恋花》时光匆匆,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红颜易老,花开终要落,愿珍惜。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偶遇故友的欣喜之情,只此一句足矣。5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有趣的灵魂大抵如此,一丝醉意,生了浪漫诗意。6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最惬意的生活,捧卷而读,倦极则眠。7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宋•陆游《沈园二首》初遇一见钟情的人,脑海里全是此句。8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佚名《古诗十九首》人生百年,岁月忽已暮。人之渺小,如蜉蝣于天地。许多事,想通后心若明镜,此生且行且歌。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曾经以为爱就是朝朝暮暮,后来才知世事无常,入骨相思唯有自己知。10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最美的长安都在诗词里,秋天落叶,冬日则“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11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唐•冯延巳《长命女》女孩子表白,用这句多好,够纯真,又洒脱。1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最诗意的迷茫,桃源难寻,四处雾茫茫。13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南唐•冯延巳《鹊踏枝》夜晚,孤身坐在阳台,四周静寂,明月当空,清风徐来,宜独思。14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明•唐寅《一剪梅》想一个人的时候,茶饭不思,坐卧皆念。15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宋•陆游《幽居初夏》年龄越长,朋友愈少,时常会想,等老了,好友又会在何处?16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唐•李商隐《花下醉》每次聚餐结束,酒醒后,就想独自走走。1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至简的词句,那夜的风雪和归人的心境,尽到眼前来。18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词里的庭院,在杨柳的掩映下,重重叠叠。19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赵师秀《约客》最诗意的等待,灯火明灭,棋子黑白分明。20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宋•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花落伤春,愿你能珍惜眼前人。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21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人生最大的寂寞,大约就是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一模一样的的惆怅。22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每次看那些有厚重历史的物件,情不自禁的怅然,颇觉苍凉。23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宋•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重回故里,物是人非,甚至会有沧海桑田的感慨。24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人有时候,总喜欢做傻事,明知不可为,偏想试试。25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有些离别,一去经年,再见不知在何日。26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宋•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你怎知起风了,衣袖知,寥寥数字,写出绝美的意境。27二月:桃始夭。玉兰解。紫荆繁。杏花饰其靥。梨花溶。李花白。——明•程羽文《花月令》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有的美,四季之美,读来花香满溢。28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明•施耐庵《水浒传》比白驹过隙更细腻,一击而中的美。29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明•洪应明《菜根谭》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30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少女多情,欲说还羞,自古至今,都如此。最初的悸动,眼神未触,心底已泛起涟漪。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31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五代•李煜《忆江南》大城市熙熙攘攘,灯火辉煌,住着多少人的梦想和青春。32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时过境迁的沧桑感,年岁渐长,慢慢懂得了其中的凄凉。33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相思令人老,相思令人瘦。女儿家的心思,被写得如此透,一字一句,都恰到好处。34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人的悲欢有时是相通的,殷切的挂念,从关心一日三餐始。3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这句,单纯的喜欢她的意境。3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五代•李煜《浪淘沙》寄人篱下,或在陌生的环境里,晚起后的懊恼,写得十分贴切。37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菩萨蛮》最有江南韵味的诗句,读后口齿留香。3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全篇皆是经典,但尤爱这句,可谓写景色的顶峰了。3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宋·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40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自信心暴涨的时候,最适合吟唱此句。中文真的好美,古人笔下尤甚,这些短短的文字里,有清新婉约,有豪放大气,有儿女情长,有家国情怀,平易朴实,浪漫雅致……不知你喜欢哪种呢?《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中国历代文人风趣小故事全集》全10册¥188购买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养生之道和避世之谈吗?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090852300102090440431B94E010","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6819082600880013575","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6819082600880013575","username":"","password":""},"query":{"qid":"6819082600880013575"},"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9846487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3812778103588389"},"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tru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古文意境高深的句子

1、《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9、《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0、《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文中的经典明白句子

[惜时篇]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萧绎思念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高士其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志向篇]没有志向的人,就好比没有动力的船,只能随波逐流。——魏琼有志者,事竟成。——范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诸葛亮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朝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苏步青人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对人类,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覃过振志当存高远。——诸葛亮[知识学问篇]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左宗棠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波尔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品格篇]正义是美德的最高荣誉。——西塞罗为善者流芳百世,为恶者遗臭万年。——程允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着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狄更斯古诗名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乡情更法,不敢问来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格外明。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既来之,则安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观棋不语真君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者心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于患难见豪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薛俊华|我并不喜欢文学,当然包括诗词。

  (薛俊华,1983—1987年任中共武乡县委副书记、武乡县人民政府县长)

 

我并不喜欢文学,当然包括诗词。在我的书柜中,没有文学书籍的位置。

不喜欢为甚要读中文系?为了找个工作,有碗饭吃。为什么不喜欢文学?文学无用。农民种田打粮,工人修路盖房,文学看不出有何用场。至于说可以塑造人,那是几十年以后的认识。所以,当大学同学们津津乐道什么“甘蔗林——青纱帐”“白洋淀纪事”之类时,我却不屑一顾,不晓得是甚。

当然,在校时,诗歌也读过点,比如拜伦、雪莱、海涅、惠特曼、裴多菲、马雅可夫斯基、蒋光慈等的,现在也只记得丁香、蔷薇、玫瑰、夜莺等。中国古典诗词,曾喜欢过《诗经》《楚辞》,然而现在能记得的就这么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是在文革”期间,城里文攻武斗,我因病回姐家休养,比较系统的读过点诗词。这个村子叫侯家庄,只有几十户,算是一个小自然村。这个村的人勤劳朴实,一心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界的喧嚣很少能干扰。三年困难期间,别村的人吃不饱,甚至有饿死的。这个小山村吃喝却不受影响,为何?人们可以自由地开垦小荒地作为补充,无人问津。在这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环境里,我除了弹琴、拉二胡、听收音机,就是系统地读完了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背下几百首,闲得无聊时,也胡乱写上几首,在此书中,归属到“往诗烟尘”里。

总之,一生中所读的诗词,在我所读的众多书籍中,算凤毛麟角。例如,我阅读的二胡乐谱,摞起来有三尺多高,而读的诗词,高度不足三寸。

参加工作后的前二十年里,我和文学彻底绝缘,以前所背的诗词,全部忘掉,连“床前明月光”,也不一定知道是谁写的。那些年住乡村蹲工厂,一心扑在农业、工业、财贸、文卫、政工等事务上。有些领导人工作干得出色,诗词、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也写得好,他们是奇才。我万万做不到。

回顾与诗的交道,也有这么几个阶段:“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青时也写过几首歪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后来离诗词越来越远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纵有诗的意境,也无写诗的冲动和灵感。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拉倒吧,别在写诗上下那苦功夫了。

基层工作干了几十年,后来调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夏夜,晚饭后,竟有乘凉散步的时间。这又带来个问题,无聊。于是先找来几首时尚歌,边散步边歌唱,可是歌也赶不上我的需求,于是又找到了诗词。也怪,几十年前背过的诗词在脑海的记忆中竟没能删去,现在又逐一复活了。开始背几首,后来渐渐十几首、几十首、上百首、几百首。有的实在想不起来,再翻翻书本。一直到现在,每天有一二百首诗词陪我散步。《长恨歌》《琵琶行》春江花月夜》等,也是我的催眠曲。背诵不用动脑,像吃麻醉药,不知不觉就入睡了。我有背的功夫。中学时代我在《朝阳沟》等剧中扮演的主角,排练时导演惊奇我的唱词和道白与剧本竟一字不差。也是我的背功夫,高考前半年,把政治、历史、地理、语文、俄语等背了个滚瓜烂熟。但有一条,就像猴子掰玉米,背得快,忘得也很快。如今虽年过古稀要背六七百言的古诗词,用不了三个小时。二十年散步背古诗词,为了防痴呆?不是,我没有这个健康理念。为了写作?更不是,背了这多年、这么多诗词,我连一首诗词都没写下。读诗背诗和写诗不成正比。

什么时候忽然想到要写诗?人生有时也很怪。当你刻意要去做一件事时,不一定能做成。比如写小说,在农村插队时我曾想把平时听到看到的趣事记下来,积累素材,以便将来写小说用。但素材笔记写了不几页,便搁置不干了。但有时根本没有想过要做的事,因一件事

、一句话,便激活了思维,触动了灵感,竟能做成。比如我写《读史论政——史记汉书纵横谈》,在读这类史书时,我从来不写读书笔记。读书为了指导工作实践,并不想到以后要写书。但有一次参加一位领导的遗体告别,顿然产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转眼就是百年的感觉。自己也已日暮西山,气息奄奄,几十年的工作实践和读书心得也该有个记录。上午参加遗体告别,下午动笔写。一连写了七个月。这本书除赠送外,现已告罄。现在出版这本诗词的由头是:清明节,我回老家上坟烧纸,村支书张计法、村主任宰永亮、村会计李安法帮我在祖坟立了碑,这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家庭。事后,在闲聊中,安法对我说:你住大学时,回家来还写过一首诗,内容是“两年攻读马鞍山,六载求学在崇安。书生意气并州城,意气风发汾河湾”。马鞍山是我念高小的地方,崇安是我念中学的地方。他这一说,我全然否认,因为我从来不记得写过这样的句子。而且像我这样冷涩刻板的人,哪有激情写诗。可是琢磨这几句话,也颇有点像我的语气。回到太原,我对老伴姚海月说起这件事。她说我年轻时的确写过诗词,写在一个小红本子上,现在还在。于是她从旧红箱底翻出她为我珍藏了四十多年的小红本本,翻开一看,确凿无疑,是我写的。而且今天看起来,使我有点吃惊。我还会写诗,而且有的诗写得还有点模样。放在今天,绝对写不出来。这一下,把我激起来了,来了写诗的冲动。于是我放下手头正在写的《读〈资治通鉴〉随笔》,趁热打铁,这下子,脑海里马上形成了一首又一首的诗词。吃饭时酝酿,做家务时酝酿,一天几首、十几首。《华山》《雨燕》《王安石》等几首是拖地时酝酿成的,《太白咏》是在叠被子时忽然想了几句,紧接着也就是个把钟头,一篇七百余言的长诗便做成。这首长诗比《琵琶行》长,比《长恨歌》短,看起来一个ao韵押到底。其实用了平声的萧肴豪韵,和上声去声的筱巧皓、啸效号韵。而且也像《长恨歌》《琵琶行》一样,每韵的第一句一定入韵。尽管古体诗可以隔韵相重,但我还是尽量做到全诗不重韵。说实话,我这本诗词,除“往诗烟尘”部分外,其余主要部分在一个半月期间写成。不是即事即景诗,不是长期诗篇的积累。由此我想到一个道理:书读得多,背得多,不见得能写出作品来;但一旦进入创作,没有平时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是万万不行的。当然,这样的速度写诗,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朱熹曰:“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将去。这般诗一日作百首也得。”

在写作过程和出版之前,薛安廷从他的藏书中给我拿来季镇淮等人选注的《历代诗选》历代诗词名句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李白诗选》,中华书局的《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白居易诗选》《杜牧诗选》《苏轼诗词选》《李清照诗词选》《陆游诗词选》《三曹集》《李璟李煜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汇编》,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张中行的《诗文声律论稿》,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蒋勋说中国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沈祖棻的《宋词赏析》,何其芳的《关于写诗和读诗》和《诗词写作入门》,《唐人绝句精华》等;薛冰冰让我看了她阅读的《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的《北宋名家词选讲》《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唐宋词十七讲》,《南宋名家词选讲》《清代名家词选讲》《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迦陵说词讲稿》。《诗经》《楚辞》《乐府诗》《陶渊明诗》《李商隐诗》《王维诗》《李商隐诗选》《柳永词》《纳兰性德诗词》《花间词》《读词常识》《元曲三百首》。王力的《汉语诗律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以上这些书全都精读了一遍。另外,还翻阅了《全唐诗》《全宋词》《全宋诗》《全元曲》《昭明文选》《唐人万首绝句选》《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的有关作品。阅读了普及读物《诗词写作常识》《怎样赏诗》《怎样用韵》《诗词格律》。再读了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和俞平伯的《唐宋词注释》以及《唐诗宋词的艺术》《新诗十讲》。

我喜欢李白诗的浪漫,也喜欢杜甫诗的严谨和苏轼诗词的达观。说到严谨,就得谈谈近体诗。近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角,也是现代人效仿的主要形式。诗的格律尤其是平仄往往使人心生畏难。依我之浅见,其实也不是十分难懂。我认为只要掌握了以下几点,写律绝大体就差不多了。一是懂得现代汉语里的四声,基本就可掌握平仄。阴平、阳平(其中的入声除外)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二是背会平仄口诀,基本句式也就四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三是懂得相对相粘和不犯孤平等规则。四是依照韵书押平声韵,做到不出韵。这样,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整首律诗不论长短平仄就都能排列出来。

懂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律诗难的还是平仄。我在大学系统地学过《现代汉语》,虽然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四声的辨别却也八九不离十。但做到精准,还有距离。这样就带来个问题,本来是仄声的字,你认为是平声,或者本来是平声,你以为是仄声,放在二四六的位置上,就错了(有时一三五也是要讲究的)。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又做不到。另外,有的入声字进入到平声中,也容易混淆。所以有时自认为写的是律诗,行家一看非也,真是出力不讨好。我老伴曾当过教师,她带的班曾在全区夺优。我曾想:写出诗来,让她为我标出平仄,然后修改,或许是个捷径。写律诗就像学下棋,我在公社包村秦家庄,和秦老师学下棋,棋子的走法很容易学,但要真正走动起来,却颇费脑筋。不爱动脑筋的我,只好作罢。学二胡也一样,几分钟内可以学会指法,但真正拉成曲调,谈何容易。比较近体诗,我还是偏重于古体诗。古体诗不拘泥对平仄对仗,可以邻韵通押,韵路较宽,甚至可以隔韵相重。但古体诗也难写,在语言艺术上有特殊的要求,总得有古味。一首顺口溜,押了古韵,那不能算古体诗。本书中的仿古体诗一律押平水韵。我的做法是:先任着性子写,然后选韵部,有的少数服从多数,有的以某一重点句的韵脚为准,其他不合韵的修改。这样下来,修改后的句子,有的不如原来的意境,有的还要比原来的意境好。总之,我是先跳广场舞,然后改造,使之变得比较高雅起来。

在该书中,打油诗、顺口溜占了不小的分量。为什么要写打油诗、顺口溜呢?我要考虑读者群。我的对象是农民和普通读者,写农村的事,农民看不懂,这叫失败。我很赞赏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为庶人而写,为普通老百姓而写,做到“老妪能解”,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本书中,除少数两首外,其余对象全是普通读者,由此我想到在写诗中要商榷的几个问题。

一是地位和作用。一提打油诗、顺口溜,人们总是嗤之一笑,在词语定性上,属贬义词。何以见得?张中行有高深的古文造诣,他写的诗词也很难懂,然而他却谦虚地说写的是打油诗。可见打油诗名声不佳。我认为,需要给打油诗、顺口溜正名,让它们和别的诗词一样,同样能够登入大雅之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这是不是打油诗、顺口溜?是。是否可以列入诗的行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林庚、冯沅君将其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依我看来,李白的《静夜思》也是顺口溜。然而就是这首诗,在中国,只要读过小学,全都能背下来,覆盖的广度是惊人的。诗不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应该走出书斋,走向大众。

二是晦涩与浅显。有人认为越是让人看不懂的诗越是好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好诗;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同样写得好。而且它们的生命力竟能渗透在当今的流行歌曲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子倒装得峰回路转,好不好?没人敢说不。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更是千古名唱。长安旗亭画壁的故事官伶所唱王昌龄、高适、王之焕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黄云白日曛”“黄河远上白云间”都是通俗易懂的。历代诗词中的名句,多是浅显好解,一看便明了的。吴文英的词多有辞藻堆砌,晦涩难解。但他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却使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动。就字词而言,常常是一些通俗的字词用在诗词里,使其灵动起来,很少有生僻的文字作为“诗眼”。所以,诗词写得古奥一点好,写得明白通畅易懂一点的也好;蕴藉含蓄缭绕一点好,直白浅显点也不见得差。为少数人写,可以写得晦涩一些,让多数人看,就写得通俗一点。

三是典籍的运用。有的诗为了表现得高深,多用典故,不见注释读不懂。历代大家用典,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别有洞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看起来明白晓畅,一气呵成,其实用典一大串。有的诗句,在前人的诗里并不显山露水,后人照搬到诗句里,大为显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原封不动照搬。有的只改动个别字,即为己有。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从“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点化而来,而成为咏梅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叶出墙来”。前人已有“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人也有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等。有的从前人诗里寻灵感,脱化而成。如李白、李贺的《将进酒》,便是从汉乐府《将进酒》而敷衍成篇,并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息的佳作。李白的《月下独酌》,出于陶渊明《杂诗》“挥杯劝孤影”。杜甫的《石壕吏》,出自汉乐府《刺巴郡守诗》。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出自“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等等。我的海月组诗,是从唐人绝句“胡儿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中受到启发。我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下三千遍,背得使人麻木不仁。一日,我读白朴的“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立即触动了不知哪根神经,一连气写下百十首“仿天净沙”。这就是本书第九部分“诗余散存”。虽然其中有的写的非驴非马。也有用集句或地名拼凑起来的诗,在大家手里,不但颇具意境,而且无任何袭用成语的蛛丝马迹。但典故如果不能很好融化,浑然一体,而是僻典生词连篇,使人如堕五里雾中,写诗还是少用或不用典故为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言一百二十句,只在“转教小玉报双成”一句中用了小玉和双成两个典故;而在《琵琶行》中,一个典故也没用。两首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像一双珠璧,闪闪发光。柳永的两首名词“雨霖铃”,一个典未用;“八声甘州”也只用了谢朓的“天际识归舟”。至于唐五代的词家,简直就是用白话在写词。当然,白话写诗,要写得诗中有境,境中有句,也并非易事。

四是关于诗词技巧。简言之,写诗无大小无低高,无定式,无诀窍。题材无大小,可以“大江东去”,也可以“小桥流水”,可以“千古江山”,也可以“小园香径”。文体无高下,四言、五言、七言、古风、律绝,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得心应手,表情达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要胜过“回眸一笑百媚生。”“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也胜于“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晩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比“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写得差。“雪暗梨千树,烟迷柳一川”也不比“梨花一枝春带雨”“碧玉妆成一树高”逊色。王维的“诗中有画”多数出自五言。写法定式,可以花草雨雪月,也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总之,诗是情感的抒发,是心灵的表达。诗言情,能写出真情实感就行,而不要假大空,概念化。

《诗人趣闻》部分的素材,取自于两唐书、《唐摭言》《太平广记》,其中引用《全唐诗》中的诗,由薛冰冰提供;《历史回眸》部分依据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和《二十五史》。因凭记忆而作,难免有错误之处。

还有一些诗作未有收入该书,为何?“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薛冰冰、何鑫审改了诗稿。

最后,向为此书负出辛苦劳动的所有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薛俊华

2016年春

 

写出>中描写"泗水河畔美丽春景"的句子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之二秀外慧中事前准备:读熟课文,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分段。教学内容:感受泗水美丽的春景;感受孔子有关水的循循善诱的一段话。一、导入1、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板书:孔子孔子还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这是为什么呢?课文《孔子游春》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2、齐读课题二、学习第二节1、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涨着春潮的泗水河畔,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景色呢?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找出描写泗水春景的句子。(小黑板)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指读------齐读2、你瞧,那一幕已经被定格在了画面上。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泗水河畔的美景。(齐读小黑板)3、听着你们的朗读,不由让我想起了朱熹笔下的泗水河畔----(引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4、此时,我仿佛也来到了泗水河边,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春意。你们呢?让我们用朗读吟出那份春意吧。(齐读小黑板)5、这么美的春景,看了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作者想像的一点也没错,---(小黑板)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6、在每个人心中,母亲是最慈爱,也最美丽,作者如此描写春天,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7、填空练习:这样的美景是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造就的。但大自然这位母亲仅仅创造了大地、森林、太阳和轻风吗?你怎么知道的?(省略号)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吗?(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衣衫)(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壮阔的大海)是她(沸腾)的(血液)8、你们简直就是诗人,你们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诗一样美好的春天。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泗水以及大自然的那份美,同时。(齐读第二节)二、学习第八节1、过渡: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但孔子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更给我们启迪。2、(小黑板)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指读)3、这段话你理解吗?(1)这段话哪句话最能概括本节的意思?(2)“真君子”,这应该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算是“真君子”呢?(3)是啊,就为了这个目标,许多人曾付出了许多的努力,甚至生命。而在孔子眼中,水也是“真君子”?你认同吗?(4)理解并朗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5)水这位“真君子”仅仅只有这些优点吗?还有什么优点?(提示:孝敬无论什么河流,最后都将投入大海妈妈的怀抱。无私奉献灌溉田地。舍己为人洗净别人,却脏了自己)4、让我走进这位“真君子”吧,去感受她的伟大吧!齐读小黑板5、孔子对学生这么说水,其实他的目的是什么?(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也要做个真君子)6、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呢?(孔子循循善诱、很聪明充满了智慧。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却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7、或许,这就是孔子成为大教育家的原因所在。这么平凡的水,经过孔子的一番议论,成了真君子,这真称得上是“宏论”了。那什么叫宏论呢?(见解高深的言论。)8、那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下这宏论吧。齐读小黑板9、弟子们有没有领悟老师的教诲呢?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司空见惯10、齐读第9节三、学习第三段1、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再老师身边,……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这浓浓的情谊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源于学生对老师的教诲的领悟。2、河畔,孔子和颜回、子路再次畅谈,他们又在聊些什么呢?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读11-17节。(1)聊了各自的志向。(2)孔子对两个弟子很满意。因为他们的志向都表明他们要做个真君子。(3)孔子是个平易近人的老师,能和学生一起载歌载舞。四、小节1、春意,我们可以用眼感受到,所以我们感受到了泗水河畔那春意盎然的景色,但更浓的春意,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能感受到吗?你感受到了什么?2、是的,所以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浓浓的春意来自大自然的伟大,来自老师的循循善诱,来自学生的高尚志向。五、作业~~~~~、孔子游春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二、教材解读:本课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文章辞章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三、设计理念:《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法。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教者首先以“孔子提倡学贵有疑”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大家讨论,而后将问题归纳、整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使教化?→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省略号省略了其他什么特点?→孔子论水的用意)。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其中为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又有志向,善使教化?”这一铺垫性问题。给学生适当提示方法,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顺利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探索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我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领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一个语文材料,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孔子的大弟子路和颜回的性格迥异,特点鲜明,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是孔子的弟子,你喜欢谁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与众不同的喜好,然后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志向”以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理想,也为后面理解体会“孔子关心、热爱每一个弟子”作了铺垫。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然段。2、体会孔子论文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的情谊。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春天到了,泗水河边春意盎然。谁来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让我们再来欣赏泗水河边美丽的春光。(配以画面,背景音乐)(二)精读3—9自然段1、过渡:泗水河边的美景让孔子的弟子们心旷神怡陶醉其中,孔子却有些不一样,我们来读读课文3—9自然段,用笔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这儿写了什么?2、谁来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段文字?写什么的?3、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录音朗读。4、孔子曾说,学贵有疑,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看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大家讨论?5、交流、评价(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重要›

古文意境高深的句子

豆蔻诗词网上有中国最美古诗词101首,都整理好了:http://www.shige52.com/s/gushici/zuimei/

我上面找到了我小孩子需要的那首诗,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的诗果然很美,不愧为中国最美古诗词啊!

诗词的修辞手法【一】

咱们今天就闲聊一下诗词的修辞手法,可能一下说不完,咱们慢慢来:

首先我想说的是,凭我个人经验,我发现,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诗词,近体也好古风也罢,它们的修辞手法无非是:对偶、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夸张、排比、兴起、反复、象征、寄寓、寄托、虚实结合、用典,等等。

我知道,咱们这有很多的才子佳人,但是,不是谁都理解的,有些不是很明白,那么,关于它们,我今天给大家聊聊。

我的目的是想为喜欢文学的人,那些不知道的朋友打个灯笼,照个路,当个教材借鉴一下,所以,想听咱们就认真听,不想听的人,你可以选择屏蔽。当然,我说的有些大家网上可以搜到。

至于那些知道的人,如果同意我的观点,咱们就和大家互动一下,也权当复习、巩固。当然,我也不排斥那些和我观点有歧义的人。

咱们先说对偶:

对偶一般在律诗和对联中比较常见,它主要分正对、反对和串对。

1、什么是正对?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这样的对偶形式。  

你比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反对就是: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这样的对偶形式。 

比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串对也叫流水对。它是指: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比如: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这里给大家顺便说下,对偶和对仗是两个概念。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它们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

《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这些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

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这样理解是不对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不一定对仗,但是,对仗必有对偶。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称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更加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宽对或对仗不工稳。

为了减少大家疑问,咱们结合例子来说,只要你认真看,就不会再有疑问了,除非你就没认真来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一联,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属于兼类现象,既对仗又对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不合对仗的要求,所以它属于对偶。

再看这个: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而且它还是句中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对偶,不对仗。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只对偶,不对仗。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只对偶,不对仗。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既对偶,又对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看了这些例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宽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工对的对偶才是对仗。

当然,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你比如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它们的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在这里还牵扯到一个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也就是说,它的形式是这样的: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虚词用于联句中,它是不计平仄,不计合掌的。关于这个咱们就不多说了,以后学到辞赋就会学到。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以上的例子都属于互文,它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比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个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本应是:

壮士将军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因为它要表述的意思是,死的有壮士也有将军,同样,归的也有壮士和将军,如果这样写就累赘了,不写又显得缺失了,所以,作者巧妙的把“将军”和“壮士”分置,不但前后互相交错,而且还起到了补充作用。

二、语义特征:互补。比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对着窗户,其中也已包含了面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这也是古文的变幻高深之处。

互文的表现形式有好几种:

一、同句互文。就是说,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比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中,“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

二、邻句互文。就是说,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这类句子又分两类:

1、双句互文。比如《岳阳楼记》中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多句互文。比如《木兰辞》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都是这个意思。

三、重章互文。它是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

比如《伐檀》:

“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咱们这点到为止。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如何正确理解互文句的句义勒?

大家可以这样简单记忆: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适应于两个陈述对象。

有些同学说了,还不是很明白,那么,咱们还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时陈述“物”和“己”,就是说:不以“物”和“己”而“喜”或“悲”。 

这一句如果用白话来说,可以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对采用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同样适合上述原则。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主人下马客在船”,可以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咱们还没学古文,没学古汉语呢,对于这些,咱们要求理解差不多就行了,也没办法准确无误的诠释,是吧。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情况下,以一样东西,就是说用一个词来作比。

比如秦观的《千秋岁》

落红万点愁如海,他用海来比愁。 

还有一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的,比如,李煜《虞美人》他用:

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自己无尽愁绪。这是用词或词组作比。

下面咱们再举个比喻的例子: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任杭州任通判期间所做。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玩,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婉约之美,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它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牛希济在他的《生查子》里写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 

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可以用来说明诗人的这种联想。诗的神韵美是须要诗人自己去营造的,比如,从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从而像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样的联想,就丰富了诗的意境,提升了诗的美感。 

你比如,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他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到沾湿最高的花。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把作者的悲哀写到莺身上,这又是一种比喻的手法。

还有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可以是贬低,也可以是褒奖。这要根据内容来定。

(2)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

  我再举一首暗喻贬低的七绝来说明一下,这是我在春天赏樱花时写的。 

友人题《七绝》:

赏樱花有感--

七日寒绯缀满枝,轻匀粉色任参差;

樱姿纵有千般美,怎胜梅魂雪底诗。

(注:[七日寒绯]--樱花花期短,在日本也称七日樱,寒绯’是其早花品种之一,主产地冲绳。) 

作者一反多数作业中的歌颂赞美之习,把樱花拟人化了,从诗里不难看出,对樱花的贬意,‘七日寒绯’本身是短命的,‘缀满枝’、‘轻匀’‘任参差’也看出樱花的轻佻相。

最要命的是,和‘梅花’相比,就看到了‘梅魂’的坚强和‘樱姿’的熊态,倭夷咋能和我华夏相比?花也是如此,小样!

我顺便说一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首先为什么写‘有感’呢?这是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做铺垫的,是借樱花之题发挥意境的。

第一句是‘起’:‘七日寒绯缀满枝’,不直接写樱花而写‘七日寒绯’,表明它是短命的花,‘缀满枝’意在指樱花争先恐后,粉墨登场,抢占枝头,这一名是起句,属于‘景起’,见景而发,平铺直叙 

第二句:‘轻匀粉色任参差’;这一句是‘承’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是对前句的进一步发挥,看到樱花抢满枝头,其状如何?轻匀粉色任参差’,涂脂抹粉,乱七八糟,高高低低,粉墨登场。

这二句是上片,写的是景。第三句是‘转’,前面我讲过‘转要有新意’,那么下片就要抒情了,所以第三句:‘樱姿纵有千般美’,樱花美吗? 

美!但作者在这里明显的不在写樱花之美,这个美是有问号的,是打了折扣的,更不是作者心目中的美、所要表达的美,作者意不在此。樱姿纵有千般,也要为后面的‘合’句打下了伏笔。 

第四句结句:‘怎胜梅魂雪底诗’。这一句是全诗的亮点,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是结句。 

从全诗理解,这应该不是花对花的比较,她超越了赏花的范畴,以梅质梅韵梅骨梅魂来比兴樱花,樱花只不过是招摇过市,昙花一现罢了,是对一种精神,一种文明的歌颂。

声明一点:我没有跟“大日本”过不去哈,诗言志这个大家都知道,只是有感而发罢。 

(3)拟人:拟人也就是比拟,拟人就是拟人化,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行为和意识,这便是古诗中的拟人。这种写法在古诗中屡见不鲜。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明月能解人意,为友人传情达意。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也知道依依惜别。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也会有怨恨的情绪。

借代:诗词对联的借代,可不是会计记帐的那种借代法哈。 

(4)借代:说白了就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和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作者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这就是借代,大家有时间可以把整首诗搜来读读。

陈毅的《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此句也采用借代法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者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当然,还有一种原因是,当时的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就是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不是白居易故意使用或者写错的,是当时没办法的事情 

(5)双关语:双关语它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语分两种:

1、是意义双关:《红楼梦》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是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x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

删繁就简实现文言文本体性教学

内容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开展本体性教学:以诵读促进积累;在自主疏通文意中习得学习方法;提倡在生活中运用语言;以小练笔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本体性教学内容  文言文 能力 方法

 

提起笔来,再次谈谈本体性教学,而且是文言文的本体性教学,似乎又高深了些许。但是,转而一想,文言文也是语文课文之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们心里牢记本体性这个词,紧咬住本体性教学内容,同样也能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小学阶段,一共选入了四篇文言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0课《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第25课《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的第1课《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一路教来,人家说是举一反三,我却是举三反一,因为我觉得,老师只有与文言文大量的、充分的接触、体验和积累,才能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是如此,才能掌握学习方法。

那么,文言文教学,需要教什么呢?

201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重温本体性教学内容吧,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基于课标和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似乎悟出了那么一点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不在于鉴赏评价,也不在于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也不在于字字解释,句句串译,篇篇翻译,而在于立足学生的认知实际,依托文本充满情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培养并保持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谓删繁就简就是如此。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字正腔圆、有韵味的朗读文言文。背诵文言文。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确定了教什么,应该怎样教?

想起我小时候学习文言文,是那种文白对译、语法分析的教学方法,这显然不能用,这样很枯燥,很容易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提升学生兴趣,把教学目标直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围绕本体性内容来实施。

一、诵读——促进积累

诵读是我国最原始、最传统、也是最经典的教学手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同样,诵读同样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

诵读教学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做到“口熟”。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朱熹说得好:“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谓“置至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几十个人齐声朗诵,读得沸沸扬扬,这无疑可为学生营造出学习文言文的“活”的语境。学生在聆听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充分自然,凭借声音的直观感受,可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

(2)读出韵味。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的停顿、重音,进而反复诵读玩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如《学弈》中“思/援弓繳/而射之”,读出后一个学生上课时三心二意,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样子;“孰为/汝多知/乎?”以反问的语气,活脱脱展现出两小儿的天真可爱;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家/禽”的停顿,打破学生对“家禽”固有的认知,产生顿悟的快乐;又如从诵读“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体味钟子期之由衷赞叹;再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谓/世”,如同高空抛物线般声连气延的诵读,促进学生对知音情怀的感悟。学生在诵读中可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句子的节奏美、人物话语的含蓄美、文言意境的典雅美,并形成语感。

(3)熟读成诵。诚如朱熹所言:“大抵灌输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成诵”的前提是“熟读”,除了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进行循序渐进,诵读训练外,还需要引领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语境适当插入体验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个性化读、竞技性读等丰富而饶有趣味的诵读形式,在诵读中自然促发学生的想象。

二、疏通文意——习得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只管“教过”,不管学生“学会”,现在要追求学生“学会”,那么必须最大限度地压缩我们教师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所以在文言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腾出充分时间,让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这样既锻炼了疏通文言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我们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例如:“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领会这儿的一问一答和白话文有所不同,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经过小组讨论,感受文言文特殊的表达形式。

三、瞄准情境——运用语言

告知学生,当我们学完一篇文言文,明白了道理,也能背诵下来后,不要就以为完成了任务,恰恰相反,这只是个开头,学以致用,会用才学得有意义呢!

于是,我班上的学生,提及“聪明”,必诵《杨氏之子》;提及“知音”,必诵《伯牙绝弦》;提及“专心致志”,必诵《学弈》;提及“辩斗”必诵《两小儿辩日》。

更忍俊不禁的是,同学们时不时脱口而出“之乎者也”,你听:吾乃黄家之子也;吾乃李家小女;尔等鼠辈;此不为勤者丰而惰者荒乎?------班上的王光俊同学还用文言文写了一篇《微型西游记》。

就是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诵读中回味文言文,保持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改写全文——知识延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最后,我让学生把文言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可以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更加连贯。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内容,然后再写下来,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延伸了知识,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就这样,在文言文中我们走了个来回,简简单单的教,扎扎实实的收,学生能背诵,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足够而已。(乐平五小朱婉贞)

  参考文献: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写作文没有深度,怎么办?

怎样写出有深度的作文一、作文必须做到个性分明,见解深刻。如果要使文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根源,耐人寻味。超越平庸,摆脱童稚,就必须个性分明,新颖深刻。(一)、思想深度这要求作者观点能切合实际,透过现象揭示规律.,体现出一定理论高度和思维的高度。思维的深度往往表现在作品的哲学的真理性、历史的纵深性、人文的深刻性、政治的敏感性。下面《拷问灵魂》就是高考作文中很有深度的作品。(二)、情感深度《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感情真挚”的耍求。确实高中生作文最缺乏的就是人性和人情方面的真实性和深度感。行文往往空泛虚假者多。其实,生活实际也好,文学作品也好,真正感人的还是真实感人的人之性情。高考作文中的情感深度就是要通过作品挖掘出源于实际真体验、真感受、真性情、真觉悟。茹志娟说得好“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惟有真切的情感深度才能真正感染人。(三)、思维深度高考作文能恰当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正反对比推理,恰当运用逆向思维,能运用系统论和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郝是具有做到思维深度的表现。下面的《勿以亲疏论是非》,就是具有思维深度的文章。(四)、学术深度作文长期以来是考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品质、语言能力、表达技巧,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大,要考查学生学术思维和治学能力。那么,作文提倡考学生的学术深度就在所必然了。主要是指作文中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能成一家之言,详实可靠新颖的材料能使人耳目一新,有缜密严谨的推理并自圆其说,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向让人学以致用。(五)、语言深度主要指语言流畅,文句有意蕴,有文采和意境。有深度的语言超越了平庸,摆脱了童稚,能体现作者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二、作文必须语言流畅,文采飞扬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可见,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对表达思想、提升文章品位的重要性。语言有文采,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博得阅卷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比较可观的分数。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么,怎样使语言有文采、靓丽起来呢?(一)字斟句酌,锤炼词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必须储存、掌控丰赡的词汇,运用起来才不至于笔头干涸。其次必须强化语言运用的训练,要能分清优劣,准确取舍。尤其要注意锤炼以下三种词语:①具有建筑美的动词。②具有音乐美的词语。③具有绘画美的词语。(二)选用句式,添亮增色。选用句式,是说句式运用要灵活,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长句与短句结合,或整句与散句兼行等。句式的灵活运用,常常能使文章摇曳生辉、添亮增色。如:我们班会说话的有三种人:唾沫横飞,手舞足蹈,声嘶力竭,据理力争,这是第一种;几人一窝,天南海北,谈古论今,随口神侃,这是第二种;故作愚笨,实则聪颖,妙语联珠,专门搞笑,这是第三种。上段文字,单就词汇本身而言并不高深,但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句声调铿锵,陡增亮色,境界全出,彰显出一种非凡的气势和对称的美感。(三)巧用修辞,增添文采。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增加文采、提升品位的重要手段。如借助排比,便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气势,增进论证。运用比喻,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增添情趣,令人遐想万千,思接古今。在文中如能巧妙地使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章就能“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如要表达“龙泉洞上的千手佛像爬满了青苔”这个意思,若不用任何修辞手法,可这样说:“龙泉洞上的千手佛像上到处布满青苔。”语句显得平淡而乏味。如果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则可以这样表达:“他微笑着,看青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青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青苔浸上佛头。”在这里,作者用“微笑”“看”“爬”“跃”“浸”等动词,赋予佛和绿苔以生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它们的生气与活力。写得情趣盎然、文采飞扬,因而极具艺术魅力。(四)融合历史,丰盈文化底蕴。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融合历史,结识名人,走进作品,能丰厚自己的知识底肥,展示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现迷人而灵动的艺术魅力。在文中适时地引用(化用)古诗词,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方法。(五)引入时代活水,凸现生活情趣。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因此必须体现时代的特征与风貌。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把时代活水引入文章,会使文章说理更有力度,更具针对性。当然,语言的鲜活与灵动,是作者文化底蕴的外现,它仰仗于作者长期的语言锤炼,决非朝夕可就。以上方法,只能算是一种投机,如能给同学们的应试带来些许帮助,则甚为欣慰。三、高考作文必须材料新颖,耳目一新(一)善于聚合新鲜材料材料新鲜,是指写作素材应力避陈旧、俗气,要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材料新鲜是相对而言的。生活中刚出现的东西固然算新,如果大家都在用,反而失去新颖感。虽说是古老的东西,但别人很少见到的也很少用到,却会给人新颖感,当属于新鲜之列。所以我们要善于储存“自己”的材料,用以考场出新。高考作文百万人同题而作,选用新鲜的材料,才能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渔《闲情偶寄》里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可见,材料新鲜是何等的重要。怎样才能使材料新鲜呢?1、续写故事2、放大细节(二)巧妙改造旧材料1、移花接木2、节外生枝四、高考作文必须结构精巧,独具机杼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化。高考“基础等级”对结构的要求是“完整”。我们所要求的是更高一个层次,即结构严谨,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和安排,总之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就记叙文说,以时间、空间、事态发展来结构文章;就议论文来说,以提出论点,展开论述、最后总结的顺序结构文章。怎样做到结构严谨呢?(一)精彩开头和含蓄结尾好的开头能使文章增色,也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如何把文章的开头写好呢,这就要求在写作时,文章的开头要干净利索,不罗嗦,切入正题迅速。即使为了取得某种表达效果,在略加修饰后,也必须迅速入题,切忌修饰过长。文章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开头方法:一是“开门见山”的较为朴实的写法,一是“生动形象”的较为艺术性的写法。开门见山是一种最常见也最适用的方法。开头不加任何修饰,直接进入正题。此种方法干净利落,简洁明快,易被读者接受,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一般有4种情况:1、概括全文的内容。2、揭示文章的主题3、说明写作缘由。4、交待事情的结果,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看下去。生动形象的艺术的开头方法,有以下6种:①在文章开头,用一个或多个恰当的比喻句,可以给人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②开篇引用一二句切合题意的名言警句,一方面可以突出主题,一方面也能为文章增加文采,也就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③文章一开始就设置疑问,能吸引读者往下看,让读者找出答案或在文章后点出问题的答案。如运用得当,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④描写环境,引出人物。⑤抒发感情,渲染气氛。⑥借助传说,引出故事。结尾也是文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要想文章有个好结尾,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结尾要切题②要有警策作用③结尾不能庸赘常用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自然式结尾。②总结归纳,概括点题的结尾。③首尾照应式的结尾。④运用短句,卒章显志。⑤描写景物,衬托主题的结尾。⑥描写事物,交代结局的结尾。⑦围绕中心,反问收笔的结尾。⑧运用诗词,总结概括的结尾。⑨抒发感情,引起共鸣的结尾,震撼读者。⑩含蓄而又颇具感染力形象化的结(二)巧妙过渡和自然照应文章的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呢?①内容的开合处文章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时需要过渡。②内容的转换处文章的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这两个相邻层次相邻段落之间需要过渡。“照应”,就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以下几种:1、首尾照应,即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结尾时巧妙地点上一句或几句。2、开篇与题目照应,即开篇点题。这样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引起了下文。3、结尾与题目照应,即人们常说的篇末点题。这样既顺理成章,还有利于读者把握中心。4、结尾与前文照应。有的文章的结尾具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即结尾与前文照应。5、重复语句相照应。有的文章把重要的话重复多次,用以照应。6、段与段之间的照应。段与段之间的照应关系主要有6种: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说明关系,对比关系,总分关系。(二)精设线索合理构思记叙文的线索有明暗之分。明线是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则是作品未加直接描绘出来而间接呈现的线索。鲁迅《药》华小栓的死以及华家的悲剧是明线。夏瑜的牺牲以及夏家的悲剧是暗线,有了这条暗线,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统帅。可见,学会抓住线索,是写作不可忽略的一环。通常我们说的文章线索多指“明线”,即穿结全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的脉络。这些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有如下几种:1、以人为线索2、以物为线索3、以象征性的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华罗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