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4句吉檀迦利原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29 00:58:14 admin 阅读:59

导读吉檀迦利 1、吉檀迦利 (1)、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

吉檀迦利

1、吉檀迦利

(1)、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

(2)、     一切众生之至高大法,就是以超越之爱事奉至尊者。这样的超越之爱必须是毫无动机、永不中断的,如此自我才能得到彻底的满足。巴克提瑜伽是最圆满、最殊胜的灵性法门,对献身此道者,觉悟和超脱将不期而至。

(3)、   这八首偈颂涵盖了巴克提修持(sadhana)的六个阶段:培养信心、亲近圣者、清除恶习、坚稳、依恋、喜乐、纯爱。从八训规可以看出,巴克提的最高境界是saranagati或atma-samarpana,即毫无保留地彻底委身皈命。据契檀尼耶的亲传弟子鲁巴(Rupa)所著的《巴克提情味甘露海》(BhaktiRasamrtasindhu),皈命包涵六个方面:接受有益于奉献服务的事物、拒绝有害于奉献服务的事物,深信克利须那将赐予保护,接受他为自己的保护者或主人,自我臣服和谦卑。一个全然皈命的人,会托庇于克利须那度过逍遥时光的圣地,他向主祈祷:“我的主,我属于你。”由于内心明白这点,他在奉献服务中享受到了灵性的极乐。

(4)、散文文诗中的婴孩,是神化的,集透明的美好于一身。如水晶,却没有棱角。他睡梦中的甜美微笑,如一罐陈蜜的甜定睡眠,还有娇嫩肌肤上的沁幽乳香。泰戈尔用飞翔的想像,赋予了它们精致的传说。于是,婴儿的可人也就变得合情合理。这是一种解释。阐明了圣洁,说明了纯美。然而,解释,时常让我们着迷,生活中也处处可觉得。一则传说岂不是解释共工怒触不周山,是未开化的远祖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于是天马行空,或归结于神的造化。

(5)、印象里面,泰戈尔的诗已经有太多的中文译本了。尤其是泰翁的成名作《吉檀迦利》,从五四以来,诸多大匠高明倾注心血,译出了一版又一版的传世精品。然则闻中子汲汲乎何为哉?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时代,他能比冰心、郑振铎更擅长传达天竺的诗情画意、田园风光?

(6)、    从那一天起,我没有了畏惧,在我的一切人生战斗之中,得胜的都是你。你让死亡与我做伴,我将以我的生命来给它加冕,你的宝剑助我劈开我的羁绊。在这个世界上,我从此没有了畏惧。

(7)、而神,往往也有情感有思想的,那则则传说便生机勃勃。蛮有情趣,读起来那幻妙的情节和爱恨情仇便跃然纸上了。而这仅仅是远古的决荒蛮夷的一种富有情趣的解释;孩提时代的我们,想必都嗜问"为什么"吧。为什么天那么瓦蓝;叶片皆为春水藏成的绿;为什么日月星辰斗转星移,而我们在一天天蜕变,父母脸上却描上几道纹,鬓上染了几缕雪;为什么看到公车上有人在拿他人的包却不能立即道破,只得等到那人得手后下车……

(8)、音乐,是表达心灵律动的通道,一旦自我“死于不死”,融入无形无相的“无可测度的深渊”,便只好“把我这缄默的竖琴,一并放在了你的脚边,归于沉寂”。但此时诗歌又苏醒了,开始寻找神明,更深地潜入自我的世界。如果说无形无相的梵觉是大海,那么神明和灵魂之间的游戏,以及由此生起的超然情味就是奇异斑斓的海底世界。

(9)、--------------------------------------------------------------

(10)、我不再以我那久历风雨的旧船行遍天涯,我搏击风浪的岁月已经远去,现在,我希望死于不死当中。

(11)、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

(12)、《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

(13)、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

(14)、若对于天使一样的孩童们,泰戈尔是一位和蔼的老人,那么对于人生,他就是一位“哲仙人。”

(15)、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16)、对于如泰戈尔这般的人,死亡并不可怕,它与出生一样,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泰戈尔热爱生活,喜欢品味生活,对它有着无尽的赞美。

(17)、    如同七月潮湿的雨云,带着那未坠的雨点,低低垂下;在我向你敬拜之时,让我全部的心意,也能够垂首拜倒在你的门前。

(18)、    清晨的微光透过了你的窗户,洒在了你的床上。晨鸟们在唧唧喳喳地发问:“女人,你得到了什么呢?”哦,不,它不是花,不是香料,也不是一大瓶的香水,而是你的一把可畏惧的宝剑。

(19)、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远不愿把你隐藏。

(20)、只可惜如今提问的机会太少。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神的膜拜的解释;古老的传说是对自然妙趣横生的解释;甚至我的生活也是解释,解释我生命的繁复。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5“今天炎夏来到我的窗前轻嘘微语群蜂在花树的宫廷中尽情弹唱这正是应该静止的时光和你相对在这静寂和无边的闲暇里唱出生命的献歌”。

2、吉檀迦利原文

(1)、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受爱好哲学和宗教研究的父亲的影响,包括泰戈尔在内的14个兄弟姐妹都是人文艺术领域的佼佼者。

(2)、搜“吉檀迦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可查看网购;搜“王君化工流程模拟”可查看网购。

(3)、我潜入了那形象丰富的深海,希望得到那无形无相的完美珠宝。 

(4)、而依我看来,去掉他身上的光环,这位老人只是个热爱写作与世间万物的“拾荒者”。

(5)、也有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叶舒宪于1989年发表了《〈吉檀迦利〉:对自由和美的信仰与追求》一文来反对“宗教诗”的说法。“笔者认为,《吉檀迦利》在本质上不是一部宗教诗,而是一曲自由颂,是诗人对人的赞美,对美的渴望和呼唤,只不过是藉颂神诗的形式外观加以表现而已。”“诗人所礼赞所渴望所敬仰的‘主’、‘上帝’不是神,也不是与自然同一的泛神论之神,而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自由。”

(6)、泰戈尔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思想与印度传统宗教相融合,潜心汲取印度各种教义中的积极因意,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这种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在《吉檀迦利》中。

(7)、举办多场线下线上诗歌翻译赏析交流活动,受到广泛欢迎,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8)、     唉,围着这个     中心,凝视的玫瑰:       开放了又谢落了。围着这个       捣杵,这片为自己的     花粉所扑击的雌蕊,一再孕育出     厌恶之伪果,他们自己     从不知觉的厌恶,——以微微假笑的厌恶     之最薄的表面闪闪发光。(自《哀歌》)

(9)、泰戈尔泛神论的前提是人性的觉醒和生命的觉悟。《吉檀迦利》努力提升人的地位,人的自信、和人的尊严,与神的融合使得人的生命和使命变得无比的珍贵。泰戈尔的这一艺术表达是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东方实践。泰戈尔作为思想深邃的哲人,深沉思考的结果是,人的自信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使得有理由不再仰视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而是可以拉近与神的距离,将神融入人的生命、生活等一切有形与无形的活动之中。由于人神的融合,传统的人的生命与生活变得充满幸福与快乐,并感到自身的崇高与卓越。(此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10)、今天是您的生日,愿浩大的祝福,如神圣的唵,如一切妙音声、一切的沉默与庄重,超越而共在,一起晋献给您!

(11)、     分离的隐痛遍满整个宇宙,它为无际的苍穹造就了无穷的情境。

(12)、泰戈尔之所以能凭此书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正如瑞典诗人海登斯坦向评委们推荐时所说:“我不记得,过去20多年我是否读过如此优美的抒情诗歌,我从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远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饮着一股清凉而新鲜的泉水……他的作品没有争执、尖锐的东西,没有伪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时候,诗人能够拥有这些品质,那么他就有权得诺贝尔奖金……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具有真正伟大水平的一个理想诗人,他就是这位泰戈尔诗人。”然而,这本书对于众人来说,有时显得难懂。因为,心无灵犀难点通。正像我曾在一本旧诗集里读到这样一首打油诗“是你生命无弦/非神指法不对/任凭怎么弹拨/如同敲击棒槌”,亦像泰翁所言:“当有人读了我的诗歌,说他不懂它,那末,我真是不知所措了。倘若有人一面闻一朵花,一面说他不懂它,那对他的回答是:这里不需要理解,它仅仅是香味而已……”

(13)、敬仰神、渴求与神结合是该诗集的一个基本主题,但是《吉檀迦利》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宗教颂神诗,在这诗的世界里,有清新绚丽、变幻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美妙神奇的彼岸世界的玄想,又记录着现实生命的体验,人世的欢乐与悲哀。既具圣徒的虔诚高洁,更不乏凡人的亲情爱心。而这一切既是诗人广博而细致、丰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又处处展现着诗歌美的极致。

(14)、《湘君》、《湘夫人》、《山鬼》里面缠绵痴绝的意绪,似乎表现了神爱中别离之情味。而《东皇太一》、《礼魂》的热烈喜乐,自然是相聚之情味的体现。与此相对应,神爱所指的对象——神灵,也具有丰满诚挚的神性,例如东皇太一的肃穆博大、云中君的高贵超迈,都是后世的作品中所不曾见的。据过常宝先生研究(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P90),《离骚》为屈原的祭歌或对祭歌的模拟,而献祭的目的是向神灵陈辞求正。屈原一面上天下地追求神明,唱着祭神的恋歌;一面向神痛陈自己在尘世的遭遇,呼吁神灵的裁正。与《九歌》一样,《离骚》中所表现的人神关系,也是一种“人神恋爱”的关系,并且具有同样的“人神恋爱”的表达模式:自炫装扮、表达怨慕、爱情的表白、神的叙述、神的降临、互赠信物。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离骚》与泰戈尔的《献歌》简直如出一辙、异代同风。不过,《离骚》的自炫,在《献歌》里却表现为自我拷问,而面向现世的抒发愤懑也内转为灵魂的自我忏悔与救赎:一者高华外露,一者谦卑自牧;一者金刚怒目,一者菩萨低眉,其相虽异,而皈命神明之精神实同。

(15)、    只要我矢志不移,我就能感觉你一直存在于我的周围,我会向你请教诸般的事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愿意把自己的爱给你献上。

(16)、    主啊!只是你的圣名便能沐生物以福祉,因此,你有千万如克利须那或哥宾陀那样的名字。你将一切超然的能量,赋予这些超然的名字。唱颂这些名字并无硬性规则。主啊!由于仁慈,你让我们唱颂你的圣名,轻易接近你。可是,我太不幸,没有被这些圣名所吸引。

(17)、    如同一群思乡的天鹤,在日夜兼程地飞回它们的巢穴;在我向你敬拜之时,也让我全部的生命,能够得以启程,返回到它那永恒的家园。

(18)、    让我所有的诗歌,汇聚成一股曲调不一的洪流,在我向你敬拜之际,让它能够注入那一片寂静的目的之海。

(19)、    它们用整个白天来带领我,带我走进那悲欣交集的神秘国度。最后,在我旅程的终了,那黄昏时分,它们会把我带入哪一座宫殿的大门呢?(《献歌》第101号)

(20)、第87—100篇是第四乐章,主题是死亡颂。诗人操着“生命之琴”,弹着“永恒的音符”,渴望着“死于不死之中”,来获得新的、永恒的生命。

3、吉檀迦利名词解释

(1)、屈赋中的神爱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所体现的个体灵魂强烈的精神诉求、对超越性的爱的渴望和张扬,为中国文学树立了人性与神性的最高峰。可惜,屈原之后,再也没有同样精神高度的作品出现,《楚辞》所表现的神人恋爱,成了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宗教史、思想史的绝响。继屈原之后的“神女叙事”,从《高唐赋》、《洛神赋》到《会真记》、《游仙窟》之类的作品,都失去了精神的高度,越来越沉溺于肉欲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劝诫,“神女”甚至成了“妓女”的代名词,“神女叙事”也逐渐堕落成了“妓女叙事”。人性的萎靡、神性的失落,由此可见一斑。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OugUi7rEMEYLuVEsTs38A提取码:nq88书名:吉檀迦利

(3)、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以你为我生命的全部。

(4)、这些"为什么",有些出于天赋的好奇,有些出自小小心灵中强烈的不解。而问答,可从父母获取,可从书籍中汲得。更多的,来自社会。白纸般的我们,仅仅只需要一份解释,便足矣。解释,来自社会。而这生活中的大书浩渺如烟,我只希冀在不断进取探寻的道路上它能给我一份完美的解释。我也有幸阅读了旁人的提问及解释:张晓风误把微微被秋熏黄的银杏叶认作为花,金花绿叶,煞是好看;席慕容也有同样的际遇,作家尚且如此,我们渴求解释的欲望也更烈了。

(5)、《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6)、在奉爱瑜伽中,人与至尊人格主神之间的情感呈现为Rasa(情味),一共有五种Rasa,最高超的Rasa就是爱侣之情或艳情味,其感情表达方式包含两种:相聚和别离。女神或Shakti则是这些超然而又变化多端的情感的载体。实际上,在瑜伽体系里,人神相恋并不发生在躯体的层面,而是灵魂的层面。灵魂永远是阴性的(prakrti),至上灵魂或灵魂之主——至尊人格主神则永远是阳性的(purusa)。躯体是男是女并不影响对神的爱恋,灵魂纯净与否才是人神相恋产生的首要条件。将人神相恋理解为世俗污秽之事,或以劝诫之笔叙述神人之爱(例如宋玉的《高唐赋》),应该是灵知文化堕落以后发生的事情。日本著名的楚辞学家藤野岩友在《巫系文学史》中已经注意到这种精神前提:

(7)、(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8)、     “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作者的另外一部诗集>才具奉献之意。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9)、   全能的主啊!我无意累积财富,也不想追求美女,更不希罕任何追随者。我只希望一世复一世,为你做无缘的奉献服务。

(10)、    过去学者多以为人神爱恋,事涉猥亵。但我们从《楚辞》本身来吟味,在雍容娴雅的乐舞和缠绵悱恻的情思中,感觉到的却是一种圣洁芳菲而又喜乐甜美的气氛。贞守自持,达到圣智境界的巫,不可能用俗世猥亵的方式来爱神。他们内心弥漫的是高洁脱俗的情怀和神爱的芬芳,这样的精神境界在《离骚》中发挥得极其酣畅:

(11)、同样传承于楚地的巫文化,同样追求精神的超越,庄老道家却更多体现出对绝对之无形无相一面的体悟。道家的解脱之道是以泯灭主体性为前提的,它要求人们完全摆脱社会,回归到以虚无为归趣的自然状态,它是以牺牲责任感和价值观,以及对儒家文化的彻底颠覆为代价的。因此,道家所谓的“解脱”常常仅是一种回避、否认,它既没有一个终极的彼岸世界作为替代,也没有为个人的拯救提供人格的保障。与此相反,楚辞文化的超越是以神明为归依,是一种批判的、面向现实的超越,其气魄担当更为广大雄健,这一点倒与儒家的入世情怀颇相投合。

(12)、如这里,他写道;“大海哗笑着涌起波浪,而海滩的微笑荡漾着淡淡的光芒。致人死亡的波涛,对着孩子们演唱无意义的歌曲,就像一个母亲在摇动她的孩子的摇篮时一样。”

(13)、    巴克提精神的奉献服务,其形式有九种:聆听、念颂、忆念、崇拜、祈祷、服务、接受仆人的身份、成为朋友、奉献一切。当一位奉献者如此全然皈命、服务奉献于克利须那的莲花足时,克利须那亦接受他为秘密的同伴。而这一切,我们从《献歌》里面,可以一一辨认,巴克提的各个阶段、各种形式,以及相应的各种情味和境界等,当然,这里是以诗性的语言、诗性的叙述。比如第四号献歌:

(14)、                              一

(15)、这在诗集中的第10首和第11首中表现的最为鲜明,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在诗里还表达出了对爱的渴求,诗人的爱是一种放爱,表现为对一切人的爱。尤其对处于被压迫被统治地位的印度人民的同情和对民族压迫的反抗,诗人渴望用爱来解除人间的痛苦,用爱来消解心中的烦闷与寂寞,其中的第70首诗就是对诗人爱的呼唤的诗篇。

(16)、    我所学得的功课,都是诗歌教给我的;它们把生死的秘径指示给我,并把我心灵地平线上高悬的繁星,呈现在我的眼前。

(17)、     泰的诗最大的感触就是幸福,《吉檀迦利》这本得了诺奖的诗集如此,他的《新月集》、《飞鸟集》亦是如此。

(18)、   除了克利须那,谁也不是我的主,即使他拥抱我时,对我粗暴,离开我时,叫我心碎,他仍是我的主。他喜欢怎样,便是怎样,因为他永远是我无条件崇拜的主。

(19)、其次是散文诗的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韵律。《吉檀迦利》的英译本是由有韵的格律诗译成散文的形式的,这是诗人的第1次新的艺术创创造。诗人时而采用诗歌中常见的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时而采用音节相同的原则,使这些新诗情感生成,语句简洁隽永,诗句回还往复而散文诗又不像格律师受尸体的严格限制,其运力可以随意和情感的发展起伏而千变万化,给人以韵律无穷的感受。

(20)、    《吉檀迦利》竭尽全付心力所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发自灵魂的超越之爱。在无限富有、无限慈悲、至高无上的神明面前,灵魂化现其本来面目——神的婢女、不断求取神爱的女乞丐。比如第34号献歌:

4、吉檀迦利的作者是谁

(1)、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2)、《吉檀迦利》里的很多的句子,在我看来即使是放进《圣经》里也不见的会有丝毫的违和感的。他的诗歌适合反复低声朗读,在心头重复不断的回响,而你就会刹时醒悟过来,为什么有”诗歌”这个词。原来诗也就是歌,润物无声,催人泪下。

(3)、通常,《雅歌》分为六段:追求和满足,包括羡慕、追求、交通、启示、赞美;脱离自己的呼召;升天的呼召;复活后十字架的呼召;神的工作;肉体的叹息。其追求与呼召的神爱主题,与《吉檀迦利》可谓机杼同出。无怪乎当十九世纪最早的基督教传教士读到巴克提的根本经典《薄伽梵歌》时,毫不犹豫地断言:是低劣的印度人抄袭模仿了《圣经》。

(4)、我国第一个注意到并动手翻译《吉檀迦利》的人是陈独秀。他在1915年刊行的《青年杂志》上以《赞歌》为题发表了其中四篇的译文。后来先后有刘半农、郑振铎、陈南士、赵景深、李金发、施蜇存、谢冰心等人选译或全译过这部诗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谢冰心的译本。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吴岩的新译本。80余年来,这部诗集在我国读者中广泛流传,对我国现代新诗和抒情散文诗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5)、附录二 1921年泰戈尔给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辞

(6)、    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打开了他传过来的这个崭新的《吉檀迦利》译本。细细浏览一遍,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闻中翻译的《献歌》,不再留恋于华美绚丽的辞藻、缠绵甜腻的抒情,确实,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光与影,不再是打动读者的原动力。在这个新译本里,透过清新简约、高华劲健的文字,一种新的灵性的光芒几乎照耀了全篇,使这份来自古老恒河菩提树下的千古绝唱再次放射出奇异而圣洁的豪芒。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泰戈尔蓦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不再是戴着月桂之冠的田园诗人,却显露出了圣者的面容和觉悟者的道袍。是的,这才是真正的泰戈尔,灵性的泰戈尔,圣人泰戈尔!

(7)、最后就是弥漫于这部诗中集中的淡淡的忧伤和迷惘的情绪。因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国家民族的前途时刻不在世人心中,但现实又让人看不清前面的路,那种担心自然也就流露于诗中了,在第23首写道:“在这暴风雨的夜晚,你还在外面进行爱的旅行吗?我的朋友,天空像失望者在哀嚎,我今夜无眠,我不断的开门向黑暗中望去,我的朋友,我什么都看不见!我不知道你要走哪一条路!”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丰富的,但也是矛盾的,复杂的。

(8)、在华夏文化的最深处,也曾出现了表达“人神之恋”的圣歌,那就是《楚辞》的传统。《楚辞》中所反映出来的神灵崇拜,有非常浓厚的神爱色彩。这种神爱,既表现在神与神之间,也表现在神与人(崇拜者)之间。并且这种爱,与希腊神话里宙斯式的情欲全然不同,有一种空灵圣洁的气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神之间的爱,似乎超越了敬畏,进入一种缠绵得犹如恋人的关系,因而获得了具有超越性的审美意味。例如《东皇太一》:

(9)、“我的诗人的虚荣心啊,将要在你的荣光之中羞愧而死。啊,诗圣,我早已拜倒在你的跟前。就让我的生命简单、正直得像一把苇笛,让你用它吹出美丽的乐曲。”

(10)、书名“吉檀迦利”是印度语中“献歌”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歌。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才之神的。”这个“神”十分神秘,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说,“真的,我说不出来。”

(11)、但在书中我最爱的还是那些仿佛如圣经片段般圣洁干净美好的句子,让人读起来不止是心灵方面得到温暖的抚慰,更多的反而是迷途顿返的反思感悟。

(12)、在美丽的自然面前,泰戈尔是以为知识渊博的探索者;而在虚荣与贪念下,他更是一位清醒者。

(13)、序二 泰戈尔与“人神恋歌”的传统……徐达斯

(14)、第56—86篇是第三乐章,这一乐章是感情更炽烈、情绪更高昂的欢乐颂。诗人先纵情歌唱神带给世界的无限欢乐和光明,接着又凄然低吟人与神分离的痛苦。神创造人之后,两者自然分离。然而,正是神的这种“自我分离”才显示出神存在的意义并让人看到神的面貌。只有在人留下生命的果实返回神的殿堂之后,这种分离的痛苦才会结束。最终明白是他畏缩着不肯舍生因此不得以投入生命的伟大海洋,由此诗篇步入了“死亡”的篇章。

(15)、      我这一生,永远是用诗歌来寻找你。也是因为对你的这种寻找,使得我从一地到另一地,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藉由它们的吟唱,我感受着自己,并探索、触摸着自我的世界。

(16)、    第84号献歌则刻划了分离,并表达为一种宇宙的悲情:

(17)、印度本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度,千百年来人们孜致以求努力在宗教的神秘世界之中寻找人生启迪和慰藉。

(18)、不信你看——“呵,你这生命最后的完成,死亡,我的死亡,来对我低语罢!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的爱,总在深深的秘密中向你奔流。你的眼睛向我最后一盼,我的生命就永远是你的。”“点起你的信号灯吧,父亲,为我们这些漂泊得离你远了的人。我们的居所是在废墟中被恐怖的渐压下来的阴影所祟扰。我们的心在绝望的重担下下沉,当每个荣辱嘲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匍伏在尘土里的时候,我们羞辱了你。因为这样就亵渎了你所付予我们——你的儿女的庄严,因为这样我们就吹熄了我们的灯,在我们卑鄙的恐惧中,就仿佛这孤独的世界是盲目而且是没有神明的。”

(19)、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从诗行间,令人感受到诗人生命激情,若无形的力量,引导着读者走向诗人构筑的激情与爱的世界里。印度本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度,千百年来人们孜致以求努力在宗教的神秘世界之中寻找人生启迪和慰藉。泰戈尔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思想与印度传统宗教相融合,潜心汲取印度各种教义中的积极因意,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这种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在《吉檀迦利》中。

(20)、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淮南市图书馆、合肥瑶海图书城

5、吉檀迦利什么意思

(1)、《楚辞》中的神爱世界纯粹空灵,没有普通宗教里经常表现的祈福主题,似乎神爱本身就是祭祷的目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同时这种爱也是炽烈而富有个性的,甚至带有“迷狂”的色彩。

(2)、殷人平:《试论〈奥义书〉对泰戈尔〈吉檀迦利〉的影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      哦,真的,我怎能告诉他们说,我是在守候着你,而且还告诉他们,你也承诺说自己一定会来。我又怎能含着羞色说,这种贫穷就是我的嫁妆。呵,我在自心的深处,犹且抱着一份隐秘的骄傲呢! 

(4)、泰戈尔是一位印度的作家,是印文Tagore的音译,吉檀迦利是印文Gitanjali的音译,是泰戈尔创作的诗集名称。

(5)、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Colbert),加拿大摄影家。他所关注的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神秘的联系。从1992年起,他已经作了27次长途旅行,到达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甚至还连着几个月租下远洋轮。对他来说,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本人的观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王国,人类在其中与各种动物共同生活,互相交流。格雷戈里的理想是把《尘与雪》带到全世界。纽约站的展出结束后,流动博物馆就会被拆卸,运送到洛山矶,之后还会巡回南美,欧洲和亚洲。

(6)、这种抒情的特色在《吉檀迦利》中更用得炉火纯青。同时泰戈尔又是一位哲人,但他没有出版过哲学专著。他总是把那富有哲理的意味的思想融化到他的诗作中去。用诗的激情去蕴含哲理的意味,所以在《吉檀迦利》中,处处充满人生哲理的深思,又时时流露出丰富而真挚情感的抒发,在蕴含哲理的抒情氛围中抒发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诗集第12首就是在这样:“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扣才能抄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泊,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那一殿堂,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这句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古的泪泉里,和你保证我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再如第70首也是这样:“这欢乐的音律不能使你欢乐吗?不能使你回旋激荡,消失碎裂在这可怖的快乐旋转之中吗?万物急剧的奔走,他们不停留也不回顾,任何力量都不能挽住他们,他们急剧的前奔,气候映射着急速不宁的音乐,跳舞着来了又去——颜色声音香味,在这充溢的快乐里,汇聚成奔流无尽的瀑布,时时刻刻在迸溅、退落而死亡。”读者在吟咏这样的诗篇,实际感受到对人生真谛深邃沉思的启发,又感受到深情诗意的强烈感染。

(7)、吉檀迦利是献诗之意。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无限关怀。

(8)、艺术家说:“他无疑是杰出的艺术家,诗歌就是他笔下流芳百世的画。”歌唱家说:“他肯定是伟大的歌者,诗歌就是他唱出的惊鸿一曲。”

(9)、      (徐达斯,天津大学毕业,后求学于剑桥大学比较宗教学系汤姆斯博士,现为北京三智东方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在东方学、考古学、神话学及中国文化史领域孜孜不倦研究十余年,专攻史前文明,对古印度文化和瑜伽哲学皆有独到而深入的理解,曾在印度瑜伽圣地温达文修学瑜伽多年。已出版《处处是禅机》、《上帝的基因》、《道,从这里讲起》、《博伽梵歌>通解》等专著。)

(10)、王燕在其《泰戈尔抒情诗窥微》中对“梵”和“所颂之神”以及它们的关系做了较好的整理。她认为诗中,泰戈尔将主观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本体以对象化的形式膜拜为“肉体、光明和诗才”之神,指认其为“万王之王”、“太阳”、“光明”、“圣者”,“父亲”、“我的主”,直至“上帝”,体现出强烈的信仰意识和虔诚的宗教感情。“梵”(Brahman)在印度传统宗教信仰中,是一种无所不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和派生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宗教修行的最后境界。梵的观念,自从被上古初民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创造出来以后,历世经年渐次积淀为印度文化结构和民族心态中代代因袭、一脉传承的核心内容。对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契约心灵、寄寓宗教信仰其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古代宗教典籍《奥义书》中,最著名的论证梵的教条是:“他是真。他是我。他是你。/我为大梵、他即大梵。”《吉檀迦利》所颂之神,也像梵那样,表象极多,变化万千。这位神明存在于时空之中却又超越时空之外,过去、现在、将来任由来去,天上、地下、人间随意驰骋。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是神的分身,人们不独在万物指示中可以看见神,而且在世界的对象里也可以认识它。当神以人格出现时,他是国王、诗圣、父亲、母亲、兄弟、爱人、姑娘、路人以及婴童。当其显现为神格时,则为上帝、圣母、万王之王和主宰者;他还可以是自然景观如太阳、光明、清晨以及生命的源泉、时代的脉搏等抽象概念。可以认为,印度传统宗教哲学观念浸贯《吉檀迦利》始终,为诗集提供了情感意向的精神基础和艺术创作的结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集的整体生成。

(11)、读完《吉檀迦利》这部诗集,我真正的感到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它为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

(12)、《吉檀迦利》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泰戈尔的思想,首先是爱民爱国的思想。

(13)、也许就是一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改变了你想法,改变了你的生活。

(14)、第1—7篇是序曲,唱出了诗人愿意听从神的召唤,在光辉照亮世界、气息透彻诸天的神的音乐里成为俘虏,以对生命的赞歌实现与神合一的愿望。

(15)、                              四

(16)、当你认真的去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你会感到你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动。

(17)、《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创作的诗集。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泰戈尔凭借该作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18)、    最意味深长的是,契檀尼耶在“八训”中,揭示了个我存在的本来面目、或灵魂的灵性真身:虽然外在的躯壳是男性,但灵魂却是神的婢女。并且,灵魂总是在一种别离(vipralambha)之情中,呼唤、体验、抒发其神圣的爱恋。这种爱完全是无私的,毫无动机,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境遇,甚至所爱者的临在与否而中断变质,跟基于肉体的爱欲截然不同,因此,它是绝对的,源自于真我、灵魂的本性,乃是真我的自性表达和自我圆成,如是灵魂在爱中与神合一。《薄伽梵往世书》将这种爱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法(Dharma),其第一卷有颂(6-7)曰:

(19)、这套智慧被阐发于韦檀多哲学的三大根本经典:《奥义书》、《梵经》、《薄伽梵歌》。但智慧(jnana)本身以及随之而来的舍离(tyaga)、解脱(mukti)并不是终极,神爱和从神爱而生发的情味(rasa)才是究竟归趣。这一方面的论述和表达,出现在巴克提的根本经典——《薄伽梵往世书》里面。由此形成巴克提传统中爱与智慧的二重奏。智慧引导人一直升入对非人格性梵的觉悟,并且,非人格性梵是最高的哲学成就,以及智识或理性化思辨过程所可能照察的终极抽象。然而,若从美学角度来看,同样的非人格性梵觉即“梵我一如”具有了一种唤起“平静味”(santarasa)之境的神性。从这一点出发,《薄伽梵往世书》发展出不断深入的美学主题以及种种神性论,从那些唤起“平静味”的一直到那些唤起“艳情味”的(srngararasa),此外有侍奉味、友情味、慈爱味,等等。

(20)、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

(1)、刘建:《论〈吉檀迦利〉》《南亚研究》1983年第1期。

(2)、请采下这朵小花带走吧,千万别延迟,我唯恐它枯萎,落进泥土里......  

(3)、第101—103是诗篇的尾声,概括了诗集的内容和意义。诗人表明自己一直在用歌寻找神。他把神的故事编成不朽的歌,从中倾吐心中的隐秘。他祈望自己所有的诗歌汇聚成一股洪流,注入静寂的大海,让自己的生命启程回到永恒的家中。

(4)、第37—55篇为第二乐章,主题为对神的接近。新的音乐从诗人心中迸出。诗人以更加炽烈的感情呼唤神的降临,想象神来临时的欢乐。诗人在清晓的密语中幻想与神同去泛舟湖上作无目的无终止的遨游;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神化身为素不相识的凡人,在被“我”遗忘的回忆里烙上永生的签印。诗人坚信神一直在走来,在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年代,每日每夜。

(5)、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

(6)、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7)、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8)、在《吉檀迦利》中,我们还可以很透彻地感受到他对光明的向往、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憧憬,还有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在《吉檀迦利》里,到处都洋溢着爱与感激,自由与欢乐。或许,我们会轻轻地问道,这尘世间果真有这样一个剔透的世界吗?我们迟疑,却依然会执着地跟着作者向前走,去寻找那晶莹剔透的世界,因为我们心中同样存在着爱,欢乐与希望。爱,点燃了世界的光辉。只要心中充满爱,我们就不会孤独与彷徨。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2初读《吉檀迦利》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日的晚上,脱了鞋子盘腿坐在椅子上,忘记了时间,听不到外面的风声,只是默默的感动。

(9)、正是这份遍地弥漫、时时高涨的隐痛,它深深化入了人间的情爱和欲望,形成悲喜苦乐的人世无常。

(10)、世上的一切“装饰”“服饰”等都是地位、财富与虚荣心的代表,他们不仅虚无缥缈、空洞无物,而且还是阻隔人们进行心灵交流的障碍。作者不为名利与地位所动容,他是一位如莲花般的正直君子,对一切不正当的财富权利视若浮云。

(11)、而他的著作《吉檀迦利》更是教会的人们应该怎样去爱这个世界。

(12)、儒家也根源于上古巫教,但儒家经过“祛魅”,消除了其中原始的宗教性。古老的宗教传统,在形式上似乎仍然被儒家所保留,但却受到了根本的改造:从一种终极的归宿、关怀,变成一种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手段和工具。诚如德人马克斯•韦伯所说的:

(13)、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我们飞得自由,轻松,豪迈。读着这优美的语言,常常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就像是一滴泉水,在美丽的山涧中时急时缓地流淌;像是一只小鸟,在夏日的丛林间快活地飞来飞去。我想,于这尘世中,实在难以找到一个如此优美纯洁的世界了。

(14)、    我不禁坐了下来,细细地思量,这是你的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呢?我既没有地方藏放,我也不好意思佩带。我是这样的柔弱,当我抱它在怀时,它就把我压得疼痛。但是,我仍要把这份恩宠铭记在心,你的礼物,这份沉痛的荣耀。

(15)、在午后,品一杯清茶,我合上了《吉檀迦利》,合上的是书,打开的却是心门。这本书教会了我太多,它是献给世间万物的赞歌。

(16)、如果把这句话里面的“诗”与“宗教”的位置互换一下,然后把整句话反过来以“我的诗,完全是宗教的诗”作为开头,来重新叙述一遍,我觉得就可以拿来形容他最伟大的《吉檀迦利》了。譬如,它里面的第47首,就既充满了人的寻觅、疲惫与悖谬的世道,也充满了神的隐秘启示,其启示的秘义在于:“让我以自我的回归,成为对他即刻的皈依与臣服。”

(17)、     驱除身心各方面的邪恶虚伪,以保持洁净纯粹,明显属于巴克提的“清除”阶段。全诗最后一首献歌则表达了对全然皈命和回归灵魂故园的渴望:

(18)、泰戈尔热爱圣洁灵动的生命,他热爱孩子们,甘愿为他们编写一个诗歌的天地。在他的笔下,就连如同死神一般能吞噬一切的汪洋大海都如一位慈爱的`母亲一样,赠与孩子们无尽美好的温柔。

(19)、当然,说到底,神其实是不需要的,而是我们需要,我们需要一种赞美的能力,此能力之养育,生命与存在才得以圆满,故需要一种赞美的练习,而这种赞美的练习,是需要一种对待的情境才是可能的,于是,唯有与神的完美联结,这种赞美俾得以真实发生。完美都是有震撼力的,一旦渺小的个体,被完美所震动,便自然会发出如此由衷、如此无代价的赞美之妙音声,于是便开了心眼,能够看清楚存在界最奇妙的源头。而若是一力赞美世界与人类,这都很危险,因为世界是不完美的,而常人更是充满瑕疵。

(20)、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1)、附录七 法国作家纪德1914年法语版《献歌》序言

(2)、王燕:《泰戈尔抒情诗窥微》,《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译文出版社

(3)、金克木《泰戈尔的〈什么是艺术〉和〈吉檀迦利〉试解》着重于泰戈尔思想中艺术与科学的矛盾这一点,认为用“神秘主义”、“泛神论”的术语来称呼泰戈尔的哲学思想是不科学不确切的,并进一步阐释我们理解诗歌在情感上的隔阂:“首先是我们对‘神’和宗教的传统一向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类,讲‘如’,讲仪式,所谓‘宗教感情’在不属于某一教派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中是很稀少的。例如,辛弃疾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正好象是《吉檀迦利》的题解。但辛弃疾决不会想到他写的‘人’是泰戈尔的‘神’,也决不会有人认为辛弃疾的词中有神秘主义的宗教感情。”

(4)、   孟加拉是兴起于十六世纪的巴克提运动的策源地。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名叫契檀尼耶(Caitanya,1488-1533),少年时就已经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婆罗门学者,以传授韦陀为业。到了二十四岁,一次朝圣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进入了巴克提的迷狂圣境。从此,他对韦陀学理、祭祀仪法、功利欲乐乃至救赎解脱统统失去了兴趣,对至尊人格神,或薄伽梵(Bhagavan)克利须那的爱(prema)成了他生命的中心。他心头所念、口中所说、手足所措,无不是克利须那以及对克利须那的奉献服务(seva)。在爱之狂喜中,他浑然忘记了自我,不觉泪如雨下、四肢颤抖、毛发直竖。他有时放声高歌,有时翩翩起舞,有时喃喃诉说,有时垂泪无语,忏悔、渴望、思念、怨慕种种人神相爱的征兆表露无余。不久,他就离家出走,弃世为僧,成了Gaudiya巴克提传系的开创者。据后来巴克提诗圣们所写的传记上说,他就是克利须那的化身,为了品尝对自身的爱和传扬巴克提之道而下凡降世。契檀尼耶一生不立文字,只留下八段偈颂,名为Sikshastaka,即“八训”,被视为对巴克提的最高觉解和最完美的表达。全文如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9句对一个人心死绝望的个性签名男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