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8句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原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0 09:00:45 admin 阅读:59
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7)这段话包含三个因果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任重”是因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道远”是因为“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
(3)、(2)提问:这里的“君子”“小人”分别指哪些人?
(4)、③除以上两种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5)、(4)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7)、 3拥有仁德在于自己,要多学习仁德的人如果交往处事,看见人的缺点多思考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而不是反而之学习。
(8)、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9)、《十二章》中,表达胸怀抱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具有刚强的意志品质的思想的两句是“ , 。”
(10)、“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11)、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12)、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13)、 雄鹰拒绝了安逸的畏缩,飞翔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洒脱;青竹拒绝了恬逸的退却,写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小草拒绝了沃土的安眠,长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刚强。只有抵抗住了外界的诱惑,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前行,而不是住在虚假乌托邦中自我欺骗。
(14)、《十二章》中,表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句子是“ , 。”
(15)、《十二章》中,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 , , 。”
(1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7)、(8)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1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9)、语言简约而含义深远,是《论语》的一大语言特点。《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辑录,重在记言,一般只说自己的观点,不会充分展开与论证。鲁迅也曾评价“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20)、在《雍也篇第六二》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
2、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原文
(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3)、试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4)、人不知(之)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自己。)
(5)、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6)、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
(7)、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惧怕。"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9)、孔子很肯定,他二次都说好学的人“今也则亡”,在他众多的学生中,除了颜渊,他没有再发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然而他又特别的自信,毫不掩饰向人诉说他自己的好学。《公治长篇第五二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10)、而:连词,表示修饰。此句为定语后置句,“可以终身行之者”作“一言”的定语置于其后。
(11)、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儒客文人学十对颜回推尊有加,陪祭于孔庙。
(1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要结合小说的情节逐一分析,同类概括。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学生要注意文本内容的呈现。
(1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14)、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4君子的道德修养融入到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
(16)、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
(17)、(1)答案:孔子认为“文”“质”是对立统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若人完全依照本性的质朴而为,缺乏文化修养,必会粗俗不雅;知识文化的陶冶,能使人们谦恭有礼,但若过分文饰,不免失实浮夸。只有二者配合适当,文质兼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18)、(11)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19)、第鼓励人人通过好学,成为君子。《学而篇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孔子希望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真学问,并在学问的增长积累过程中体验追求的快乐。
(20)、句意: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这就是君子的朋d啊。
3、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教案
(1)、出处:《论语》《学而》里的第十四条,原文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1)把实行仁德当作自己的使命,(担子)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3)、(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停下来),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下)一篑,进(前进),吾往(前进)也。”(《子罕》)
(4)、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称得上好学了。
(5)、(1)提问:这一章中的《诗》指的是什么?孔子提到了学《诗》的几点好处?请分别概括说明。
(6)、臣下我听说关于朋d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抵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d,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d。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7)、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8)、试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典籍够、贤人够,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9)、《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10)、(2)应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以为仁。”学会约束自我,注重言行,讲究礼节,不能粗鲁做事,不能存有私心。
(11)、 仁非生而得之,得而知之。所谓“仁者爱仁”同君子之风气。若要成“仁”,应当树立榜样,见贤思齐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曰其仁义,习其礼乐。不耻下问。见不贤不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仁则持之,不在则省。仁礼之间,克己复礼,一在见念思齐,二在自省,其全在己乎。
(12)、可谓好学也已:省略句,可谓(之)好学也已;已,相当于“矣”,句末语气词。
(1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也,宁(nìng)戚。”
(1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泰伯》)
(15)、他常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第七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第七三三》,他不仅好学不厌,而且对教育他人也是乐此不疲。我们不禁要问了,孔子自认为他这么好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6)、第希望人人为学谋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卫灵公篇第十五三一》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衣食无缺。认真耕田,自然得到了食物;认真学习,自然得到了俸禄。君子挂念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贫困生活。”君子好学,获得真学问,一方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更主要的是能够为社会服务,造福国家,造福人民。
(17)、 要践行“仁”,就必须要对自己的品性进行纠正和克制,调动自身能动性,以完善和发展自身为目的,以礼仪规范为准则。要有“止,吾止也”“进,吾往也”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使最终没有成功也将责任归咎于自己的担当,在生活中也应该谋求自身发展的自主性。还要“克己”以及以礼行事。克制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注意礼仪规范才能在生活中践行“仁”。见贤思齐,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德意义上的君子。
(18)、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19)、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20)、天道酬勤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上天会公平地回报付出辛劳的人。那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只要辛勤地劳作,就会有所收获。所以,真正的君子做事也要勤劳敏捷,这样才会有收获。
4、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古今异义
(1)、(1)答案:因孔子说“人而不仁”则不能用礼乐,可见“仁”是根本,礼乐是外在表现,有了仁德,礼乐才有意义。反之没有仁德,即使行礼奉乐,其中也无法体现仁德,无法起到教化作用,也就没有实质意义。
(2)、(12)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5)、试译:孔子说:“温习旧学问而触发新感悟,就可以做老师了。”
(6)、 要求:“朝闻道,夕死可矣。”要学会发现与总结,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培养自己追求真理的思想理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当优秀的人出现在身边时,应大胆学习其优点与长处,看见自己不好的地方应该及时反省。“克己复礼以为仁”。要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克己复礼。
(7)、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8)、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0)、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乐呢?"
(1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2)、(6)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13)、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14)、答案:《诗》即《诗经》。本章提到了学习《诗经》的六点好处,分别是:
(15)、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6)、子曰:“譬如为山(为山:堆积土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1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8)、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1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20)、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5、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感悟
(1)、(1)提问:这一句中孔子认为君子的言行标准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中?
(2)、 启发: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后,收获颇深。君子并不应以物质为主,而是以仁德为主,精神的修养才是真正所不懈追求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不难理解,告诉我们早上得知了真理,那么在晚上死去也未尝不可,这告诉我们真理是我们正应追求的东西,人应该有所追求,并且应该早早的完成,实现自身的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见贤思齐,克己复礼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3)、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终生,到死才停止,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4)、食无求饱一一食,饭。无求,没有要求。饱,不饿。意思就是饭没有什么要求,也就是没有什么好孬,能吃饱不饿就行。
(5)、(1)答案:用堆土为山、填平洼地作比喻,意在说明学习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并将两种选择进行对比,说明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6)、《十二章》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 , 。”
(7)、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8)、(2)提问: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什么?不应该追求什么?
(9)、“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阐述了读书求学的态度,以求学为乐。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⑵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教育:在教育方面,孔子有“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还主张“学而优则仕”的发展顺序。
(12)、第他认识到了,如果不好学,往往会产生以下流弊。《阳货篇第十七八》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孔子说:“由!你听过六种品德与六种流弊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13)、《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4)、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5)、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6)、政治: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他的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17)、(1)答案:据统计,“道”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18)、试译: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讲:‘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国政也会由此理顺的。’”这也是从政嘛,何必非要当官才算从政呢?”
(19)、试译:孔子说:“由啊,告诉你什么叫做‘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做知道。”
(20)、(5)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本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如:“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在学习方面坚持不懈的精神。
(6)、“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已:停止),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8)、但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可能有得吃就不错了,别提什么吃得饱。
(9)、 在生活中如何实践“仁”: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有志向有目标且有礼貌,负责诚实,坚定不移,会自省。
(10)、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1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3)、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14)、(6)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1)提问:结合你学到的《论语》核心思想及本章内容,简要分析在孔子思想中“仁”和“礼”怎样的关系?
(16)、试译:孔子说:“用各种极端磨炼自己,极端的害处就没了。”
(1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18)、(1)提问:本章是孔子对君子三方面特征的阐释,思考为什么君子达到了智、仁、勇则会不惑、不忧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