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3句中山大学校训感悟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3 07:51:43 admin 阅读:59
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1、中山大学校训出处笃行
(1)、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2)、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语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4)、“博学笃行”原文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意思是人要按照自然界“诚”的本性,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修养过程,将自己变成君子,做事不偏不倚、恰当适中。
(5)、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6)、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7)、无数人以它为志,奉献了一生,自勉了一生,也践行了一生。
(8)、关于北大校训,当前在不同场合,大致出现过三种提法:“科学,民主,爱国,进步”,这在校方主持的报刊或会议上,比较容易出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曾在校园中心位置的标语牌上多次出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是许多北大人在报刊上或言谈中经常提及的。
(9)、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0)、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扩展资料:校训的作用
(11)、参考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伴随着百年老校纷纷恢复原有的校训,一些高校尤其是合并组建后的高校也对原有的校训进行修改,不再拘泥于“二言八字”的政治激励式校训,内容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彰显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
(13)、求是书院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己职责”的“求是”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1938年,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提出以“求是”为校训。1988年,学校将“求是创新”定为新时期的校训。
(14)、“(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
(15)、忠恕: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任事:称职
(16)、empiricalstudy 实证研究;经验研究
(17)、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很简单,只有“知行”二字。这大概是全国高校中最简洁的一则校训了,一目了然,意味深长。
(18)、Email:15101040130@1com
(19)、参考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0)、西南大学的校训是1928年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甘绩镛先生所题,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年,由于长期军阀混战,学校曾一度濒临倒闭之绝境。就在此时,甘绩镛先生临危受命,接手学校,顶着极强的压力将学校办立了下去。
2、中山大学校训感悟
(1)、看似简单的校徽中,蕴含着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诸多代表性元素:中文校名,采用了先生的手书集字;大钟楼,是中山先生系统演讲三民主义之所在;19是先生颁令成立国立广东大学的年份。
(2)、这个校训,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通过广泛征集,才确定的。
(3)、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4)、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仍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5)、2016年,为尊重校史,中大决定对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并于当年完成。
(6)、校训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7)、1906年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当时学堂监督李瑞清提出校训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制定了“诚”的校训。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以它的专修科为基础组建的东南大学,郭秉文校长提出“止于至善”的校训。1928年,江苏境内九所国立高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罗家伦校长确定了“诚、朴、雄、伟”的校训。
(8)、2016年,为尊重校史,中大决定对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并于当年完成。
(9)、中南大学d委书记高文兵,曾表示“知行合经世致用”,远承先秦诸子“备物致用”的为学之道和宋明理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近效湖湘学派务实践行的优良传统。
(10)、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进取。
(11)、“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12)、 第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中国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3)、study 普通用词,指对各方面考虑,在制订出计划或采取具体动作之前作认真检查。
(14)、“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5)、2009年8月,兰州大学百年校庆前夕,一块刻有“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黄河巨石被安放在校门一侧,安静地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坚守、关于坚韧的故事。
(16)、《周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开物成务,意思是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17)、 “弘毅”则来源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8)、1913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先生打算为复旦制定校训,并委托了古汉语造诣颇深的复旦创校校长之马相伯先生一起帮助甄选。
(19)、《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人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0)、“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精神。“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3、中山大学校训的解读
(1)、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
(2)、读懂了本书,你便读懂了丝绸之路,读懂了你的命运,也读懂了你的未来之路。
(3)、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毋庸讳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均来自于西方。著名教育家、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这种移植不是由古至今的纵向移植,而是由西方至东方的横向移植,大至院系设置、教育体系、学科分类,小至毕业典礼、校服、校徽、校歌等都是舶来品,“校训”也是其中之一。
(5)、中山大学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科与专业、德育与智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科研与教学“五个融合”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输出栋梁人才。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共有63个学院/直属系、10家附属医院,其中广州校区已设35个院系,珠海校区已设18个院系,深圳校区已设10个院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0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55人,“两院”院士20人(含双聘)。
(6)、“自强”,源自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他认为,“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也是武汉大学的前身。
(7)、“厚积薄发”来自于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
(8)、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9)、“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0)、“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1)、张载也有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未来的道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2)、“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3)、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14)、“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最早见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16)、“雄伟”的意思主要是讲:一是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浩然之气,要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把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二是一定要有大雄无畏、不惧困难、坚毅自强、开拓进取、敢于争先的精神和气概。
(17)、教会大学的校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圣经》,但是在翻译为中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向中国古代典籍靠近,以此拉近与中国知识界的心理距离。同为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的东吴大学,从《圣经·以弗所书》中选取了“UntoafullGrownMan”作为校训,但是在译为中文的时候没有采用《圣经》译文“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选用《菜根谭》的语句,译为“法古今完人”,一下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轨了。
(18)、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19)、 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20)、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堂,北大却没有校训,也没有校歌,这一度使大家颇为迷惑,不过,谁说“没有校训”就不是好的校训呢?
4、中山大学校训内涵
(1)、《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3)、1998年,云南大学将原有的校训“会泽百家、致公天下”改为“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创一等事业”,看似不如以前厚重,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养成,更有指导意义。
(4)、“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5)、自此后,“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便成为东北大学师生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与人生理想。
(6)、上海交大在90年代初提出了“饮水思源”为校训,不久又拓展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次学校对于校训的厘定是经由一番充分发动群众的过程。2006年12月,学校第五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学校建国后的第一个《章程》,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本校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7)、参考翻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8)、陈嘉庚当年创校时提出了“自强不息、教育救国”的理念。厦大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将校训定为“止于至善”。后来,厦大人将二者合在一起,定为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9)、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11月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内容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0)、笃学:"笃"的涵义就是敦厚、诚实、忠信的意思。因此,古人一般将"笃"字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如"笃志"、"笃信"、"笃行"等等。为人要有人品,治学也要有"品格",这就是"笃学",究其意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学问。
(11)、据说南开大学的校训由校长张伯苓在1934年提出。“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13)、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许多高校特别是1949年之前就建立的高校纷纷摒弃了“二言八字”的政治激励式校训,重新恢复早期制定的校训。如1994年中山大学重新恢复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1995年复旦大学重新恢复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同年暨南大学也恢复了“忠信笃敬”的校训,2002年东南大学恢复了“止于至善”的老校训。
(14)、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青年学者14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
(15)、“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6)、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7)、古色古香、庄严大气的中大牌坊一直以来都是中山大学的标志。原石砌牌楼式校门位于五山路,建于1935年。牌坊上镌刻的“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大字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先生所题写。他的题字平和静谧,刚柔相济,厚重俊逸。
(18)、中山大学南校区主校门现在的校名牌匾采用的是孙中山先生手书集字。中山先生的书法,笔画厚重雄浑,劲健俊朗;结体宽博沉稳,浑然天成;笔势舒敛有致,气脉浑整;风格高雅脱俗,气象雍容,大璞不雕,美感独特。
(19)、《中国学校校训研究》,王彩霞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版;
(20)、山东大学的校训对仗工整。气有浩然,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中山大学医学院校训
(1)、“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2)、 第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中大十字训词出自《礼记·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4)、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出自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
(5)、1949年,南京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2002年,在南京大学建校百年之际,将校训从中大时期的“诚朴雄伟”扩展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凝练了该校几个时期校训的精华。同年,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提出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其中“正德厚生”典出《尚书·大禹谟》,是对百年前金陵女子大学“厚生”校训的继承和发扬,更加强调人伦道德、人文关怀和笃学敏行。
(6)、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7)、“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8)、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9)、谢明波老师全新作文专项班直播中!助你搞定作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时评文到书信、小说、故事新编等创新文体,从就事说理到就事论事,从字词句到段成篇,全涵盖!全新升级!
(10)、《周易》和《大学》中都有关于“日新其德”的说法。强调的是每天都要积极进取,有所收获。
(11)、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2)、究竟哪些书目在校训里更受青睐?又有那一句话代表着几代学人的执着追求?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品品这些校训里的“经典”味儿。
(13)、“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14)、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5)、中山大学(中大,SunYat-senUniversity),创建于1924年,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该校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
(16)、“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17)、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自此后,厦大师生就将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作为了心中不灭的火炬。
(18)、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19)、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20)、“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
(1)、内容节选自中山大学档案馆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与中山大学》;
(2)、“厚积薄发”来自于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薄发”就是指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3)、“开物成务”则出自《周易·系辞上》,是指通晓万物演化的规律并按规律行事,最终成就功业。指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成就天下功业。
(4)、来看看,这些名校的校训的出处,你都知道吗?
(5)、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6)、校训源于西方,欧美大学校训源自《圣经》的为多,图为牛津大学校徽,上有拉丁文校训DominvsIllvminatioMea,汉译为“上帝是我的光明”。图源:百度百科
(7)、1934年,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南开校训。
(8)、1938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训令,全国各校一律以“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以行政命令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训强制统但是由于此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该命令在各地贯彻执行的程度不许多学校并未遵从,或者沿用以前的校训,或者根据情况重新制定。
(9)、“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10)、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33号国中大厦6层610A室
(11)、实事求是,也是一句古语。《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现在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12)、这就是说,只有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
(13)、西安交通大学:果毅力行,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敦笃励志。
(14)、“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15)、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
(16)、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孙中山颁令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合并,创立了“国立广东大学”,并任命邹鲁为首任校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中山先生,学校于1926年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
(17)、中国矿业大学校训:勤奋,求实,进取,奉献。
(18)、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19)、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20)、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将校训确定为“实事求是”。毛泽东亦曾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2)、“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d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3)、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校训亦源自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笔提写的校训词。
(4)、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5)、本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
(6)、“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7)、“博学远志”引自《论语》,勉励莘莘学子要勤奋、广博地学习,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事实上,福大的八字校训最终确定是在2003年,福州大学d委宣传部林志凯部长说,“明德至诚,博学远志”作为校训,包含了做人和治学两个方面。
(8)、“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由国学大师启功写就。它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作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与做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9)、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当时的讲题是《致君子》,梁先生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希望大家能够规正内心,砥砺前进,后来,清华大学便将这两句话定做了校训。
(10)、《论语·卫灵公》孔子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忠:忠诚,不尽心,无私等。信: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笃: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敬: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
(11)、诚:校歌开首:“大哉一诚天下动”(江谦词);诚心向学,诚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贵持有恒德”(陈裕光语);“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至于人与人之间应当以诚相见”(罗家伦语)。
(12)、校训:英文UntoaFull-grownMan
(13)、然而,中大牌坊自建成至今的80多年时间里,曾几度搬迁、拆卸和重建,牌坊上的字也被涂来改去。
(14)、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15)、金陵女子大学将源于《圣经·约翰书》的校训“AbundantLife”,译为来源于《尚书·大禹谟》的“厚生”;华南女子大学将校训“savedforService”译为“受当施”都是这种意图的体现。相比之下,当时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将校训“FreedomthroughTruthforService”翻译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虽然很明确、直白,但是少了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16)、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后来又有了“务实求真”的说法。
(17)、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18)、 实际上古代是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19)、“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20)、地铁:地铁2号线■广州中山大学简介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大学。1931年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1934年设工学院,1935年设研究院,始招研究生。1937年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范7个学院和1个研究院,31个系。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址广东罗定、云南澄江、广东坪石、东江、连县登地。1945年回迁广州石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农、医、师范等4个学院从中山大学划出,中山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校址由广州石牌迁至康乐园。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珠海校区面积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山大学座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校园面积5平方公里,康乐园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静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境。■中大校训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1)、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他们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3)、contemplate 通常指长时间思考某事,有时含无确定的实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