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0句颜回杀妻的故事情节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02 14:43:16 admin 阅读:59

导读颜回杀妻的故事 1、颜回杀妻的故事的出处 (1)、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

颜回杀妻的故事

1、颜回杀妻的故事的出处

(1)、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2)、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3)、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愿望!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4)、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5)、让步,在情感中不是退却,也不是从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人格,一种胸襟,一种涵养!

(6)、寓言:狂喜勿语,语必浮夸;暴怒勿言,言必伤人。

(7)、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意思是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更加亲密起来了。

(8)、箪,盛饭的笸箩;瓢,舀水的瓜瓢。两者都是最简陋的用具。形 容颜回艰苦的生活。他住在破破烂烂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穷困,而他却并不因此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9)、恪守责任伦理方能“兼善天下”,所以庙堂之儒学不得不学习道德形象不那么好但实用的法家,“外儒内法”就成为想从政的儒生们的必然选择。所以,汉武以后,历朝虽均以儒立国,但能走进朝廷、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儒者大抵都是荀子的私淑弟子。诸葛亮可谓儒家贤相的杰出代表,但诸葛亮治蜀之政措也不过是“阳儒阴法”。曾国藩如今被奉为“立德、立功、立言”“内圣外王”的典范,但不要忘了曾国藩还有“曾剃头”的外号——杀人如剃头,有道德洁癖的人干得出来吗?还有一位常被称道的“内圣外王”的典范是王阳明,但王阳明后来的平叛立功,与他在贵州“龙场悟道”之间究竟有多大关系呢?要知道,王阳明十五岁时就懂得“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益好言兵,且善射。”(《明史·王守仁传》)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但这不意味着,破得了心中贼,就能破山中贼,两者未必有什么因果关系。

(10)、在她没有曝光他的丑行前,他先在整个家族里放话,说她如何不孝顺婆婆,如何爱花钱不做家务,如何男女关系混乱……

(11)、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12)、信念伦理与政治注定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循着孔孟尤其是孟子的路走下去,可以产生圣贤君子,但没法产生政治家。在这类“纯儒”看来,“内圣”应该比“外王”更重要;没有“外王”的“内圣”依然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目标,而没有“内圣”的“外王”是不值得追求的。孟子希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但这话其实可以反过来说,严格恪守信念伦理、“独善其身”的君子必然会“穷”;而想“兼善天下”,则不得不依循责任伦理,如此才有“达”的希望,但其代价是个人之道德难免不够纯粹。在这种意义上,“内圣”不但无助于“外王”的实现,两者之间反而呈现一种相冲突的矛盾关系。

(13)、如果,你动不动就与亲人争执,寸土不让哪怕口舌上的输赢都要争,可以敢保证,你在外面必定没有什么作为。

(14)、我们常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们亲眼看到的东西却未必是实际的样子。如果我们眼睛捕获的第一手信息是有偏差的,那么必将影响我们的判断结果,如果我们的内心再带有一些偏见,那么最终我们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就相差万里了。

(15)、总是拿常人思维,去理解、去分析、去感化人渣,是好人最容易犯的第一个错。

(16)、大概也正是由于子贡比较现实,所以子贡做生意发了大财,家累千金,富比陶朱,堪称中国儒商的鼻祖。而可怜的颜回则经常穷得揭不开锅——不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嘛,颜回并不以生计窘迫为苦,所以孔子赞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17)、《颜回输冠》出自《论语》,讲述了颜回跟人打赌的一件事情。

(18)、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19)、“你儿子真的杀人了,官府已经在捉拿他了!”

(20)、当然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其实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2、颜回杀妻的故事情节

(1)、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2)、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解释、不理会,从内心里藐视它们。

(3)、母子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泛泛之交的普通人之间呢?

(4)、大体而言,宗教家多赞同信念伦理,因为信念是宗教的灵魂;而政治家多赞同责任伦理,因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是成不了政治家的。

(5)、对于两人的回答,孔子自然对后者比较满意,所以他批评子贡说:“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却表扬颜回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

(6)、对于儒家的这种两重性,后世儒者各有偏重,孟子和荀子就代表了儒家的两种取向——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故更重视信念伦理;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故不能不偏向责任伦理。孟子口才很好,善于雄辩,但他“何必曰利”的调子没法像前辈子贡那样打动列国君主,政治上不成功是必然的,最后只能和学生一起闭门著书。荀子虽然只做过齐国祭酒、楚国兰陵令,政治上也算不得很成功,但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一个以理论,一个以实践,深深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政治史。

(7)、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从空树干离开。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8)、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9)、“老太太,官府不光要捉拿你儿子,还要捉拿你!他们马上就来了!”

(10)、    颜回怒火中烧,正当他举剑要往床上砍时,突然想起老师的第二句话。他赶紧放下剑,摸索着来到桌边,点亮油灯一看,只见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另一头睡的正是自己的妹妹。颜回背上顿时冒出许多冷汗:多亏老师提醒,这一剑没有鲁莽砍下去,否则酿成大祸,自己这一生都毁了。

(11)、我觉得很难。子贡能成就事功,而颜回不行,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颜回早夭,也不是因为颜回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子贡与颜回在人生观上存在重大分歧。颜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孔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复圣”),他的身上有孔子自己的身影(所以也最得孔子欣赏);孔子没有像颜回一样英年早逝,但最后也只能“立德”“立言”而未能“立功”。以孔子的行迹推断颜回,就算颜回多活几十年,大概也就像孔子一样,有千秋万岁名而难建当世勋业。

(12)、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13)、颜回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一生只活了短短的32年。颜回死时,60多岁的孔老夫子哭得十分伤心。

(14)、颜回是一个实践出来的大儒,他不会因为自己内心的不满而影响到别人,也不会犯人生同一样的错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确了不起,无疑于圣人。

(15)、   “嗯,你解析得有道理。可是,你又怎么能断定子贡必定早晨回来呢?”

(16)、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17)、颜回“年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

(18)、只要当时能多一点意识,提醒自己是不是背后有什么原因,我就不会去生气。

(19)、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愿望!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20)、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3、颜回杀妻的故事1000字

(1)、颜回因为有孔子这样的老师而骄傲,孔子也因为有颜回这样的学生而充满了自信。孔子还是感觉自己的学问,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他选择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经布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像颜回这样坚定不移的学生,或许孔子就会半途而废。

(2)、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3)、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4)、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5)、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6)、父亲一句“我没有钱,我不回去,我不管”后,再也联系不上。

(7)、屠龙少年之所以最后变成了恶龙,是因为他扛着正义之旗,但最终在偏执和疯狂中,化身成恶意本身。

(8)、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9)、其实,更准确一点讲,应该是:谁人背后不误人,谁人背后不被误?

(10)、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下面是我整理的颜回的故事,欢迎阅读。

(11)、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

(12)、先秦诸子中,孔子知名度最高,于中国文化影响最大。但就我读书所得的印象而言,孔子的形象反而是最矛盾、最模糊的:他有时显得很严肃,比如《论语·乡d》中记载了他如何严格遵守礼法,“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有时显得很有趣,比如他会跟学生开玩笑。他有时像个官迷,“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公山弗扰、佛肸这种不靠谱的人召他去,他都想去试试;有时又像个隐士,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这两者的内在分歧在于,恪守信念伦理者认为,其他人也理当与自己一样保持道德的纯粹,所以,如果因为自己努力保持道德的清白无玷,反而导致了不好的后果,那只能由其他道德不纯粹的人负责,或者只能由上帝负责。而恪守责任伦理者则基于人性不那么完美的现实,不追求自身道德的纯粹性,只追求一个相对比较可取的行动结果。

(14)、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

(15)、等到开饭的时候,颜回给孔子盛饭过来。孔子有意说道:“昨天我梦见过世的父亲了,我先祭祀一下他老人家再吃吧!”

(16)、出自《论语·雍也》。文中“颜陋巷”就是这个典故。

(17)、虽然孔子、孟子这类恪守信念伦理的理想主义者在世时大多不得志,但理想的精神比世俗的功业更容易流传后世,所以也更容易得到后人的追思和凭吊。即以文题所述子贡和颜回来比较,虽然子贡在世时比颜回显赫得多,但论及后世的名声,子贡依然不及颜回——颜回被尊为“复圣”,在孔庙里位居“四配”之首;而子贡仅列名“十二哲”之中,祭祀时就低了一个等级。

(18)、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19)、在做的过程中,他们现米饭中掉进一些尘土,自己怕老师吃了,便抓起那些污米自己吞到了嘴里。而恰在此时,孔子醒了,孔子看到了这个情景。孔子心里还在埋怨颜回,偷吃米饭。

(20)、那个杀害他的人,是因为暴力犯罪服刑15年后,刚刚出狱的人渣。

4、颜回杀妻的故事视频

(1)、自汉代起,颜渊因为其故事较易查考的关系,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事总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3)、颜回随孔子在郑国考察了大夫子产的政绩,考察了乡校,拜祭了子产。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离开郑国赴陈国。陈是南方妫姓小国,相传是舜的后裔,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不久,颜回又随孔子赴晋国。晋是春秋时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孔子的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及远非他国所比。行至黄河东岸,听说赵鞍杀害了贤臣窦鸣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卫国,不久由卫国再次人陈。此时颜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礼,颜回应独立讲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只是他在孔门中处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愿仕”放弃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4)、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拓展资料: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

(5)、但是回到卫国之后,孔子没有再受到重用,所以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孔子就离开了卫国前往别的国家。两人一直没有得到重用,飘零在外。

(6)、再后来,她弟弟也长大了,参加了工作,爷爷奶奶老了。

(7)、就是因为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才使得孔子下定决心,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自己的儒学大道。

(8)、     孔子听了,点头称赞道:“贤颜回,你果真是好学聪敏,学到了《周易》的精髓!”

(9)、颜回不仅在做人上是优质的,对政治也不亚于孔子。

(10)、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11)、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12)、     第二天一大早,子贡果然坐着船回来了。孔子感到十分惊奇,难道颜回真有料事如神的本事不成,就又问他:“回”你怎么判断得这么准确?

(13)、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

(14)、颜回借口回家有事,跟孔子告别,孔子嘱咐颜回说,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15)、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用过的饭是不能祭奠的,否则就是对先人翻译不尊重)。颜回回答道:“使不得!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点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不好,我就抓起来吃掉了。”

(16)、于是,颜回又回到了老师的门下,他要做一名好学生。而从此,他追随孔子,不论贫穷也好,危险也罢,一直坚定不移地紧跟孔子几十年不动摇。

(17)、一个懂得爱的人,宁可扮演输家,也不去打败自己的人。打败了她(他),你想得到什么呢?爱,就要懂得让步。

(18)、    颜回听见这话,走上前向买布的人施了一礼,恭恭敬敬地说道:“这位大哥,三八确实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19)、同为孔门最优秀的弟子,为什么子贡与颜回会有这么巨大的思想分歧呢?我觉得,这根源于儒家思想本身的二重性。基督教认为“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新约·马太福音》),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而儒家不一样,儒家兼有宗教性(虽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和政治性,它以道德教化为手段,以治平天下为目的,是一种宗教化、伦理化的政治学。儒家的人格追求就是“内圣外王”,“内圣”是一种宗教性的目标,体现了信念伦理的要求;“外王”则是一种政治性的目标,体现了责任伦理的要求。

(20)、颜回逛街,碰到买卖双方在争吵,买者说是三八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钱?颜回说,就是应该收二十四钱。买者要跟颜回打赌,说如果输了,愿意输掉项上的人头,颜回说,如果他输了,愿意输掉自己的帽子,便让孔子来判案,孔子是个仁义之士,他不想害人一命,当然判定颜回输了。

5、颜回杀妻的故事启示

(1)、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呀。目前在宁阳鹤山乡泗滜,尚存一些古迹,比如颜回井,颜林。

(2)、只听买布的,对卖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3)、虽然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但是孔子曾经也误会过颜回。有一次孔子不小心发现了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情,就在他即将要对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感到失望的时候,颜回的一句话,澄清了所有的误会。

(4)、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5)、当时自己就特别生气,情绪中充满了愤怒。接起客服就问,你们怎么回事,怎么这么慢,这都7天了才发货?

(6)、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

(7)、结果老太太再也不淡定了,连忙奔着家里的后门跑去!

(8)、鲁定公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就是颜回,不值得去夸奖。从这句话里,就能看得出,孔子对颜回的期望。

(9)、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11)、不久,东野毕的马果然逃走了,鲁定公听了,感到奇怪,忙把颜回找来,问道,你怎么知道东野毕的马会逃走呢?

(12)、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

(13)、      颜回不明所以,但还是收拾好行李往家走。路上,实然刮起了大风,不一会儿豆大的雨就噼里啪啦砸了下来。颜回左顾右盼见路边有一棵大树,树干有一半已经空了,就赶忙往大树方向跑。刚要钻到树洞里头躲雨,他猛然想起临行前老师说的话。老师虽然不在这里,但他的话自己不能不听。于是,颜回止住脚步,急急忙忙从那大树洞前跑开,正当他气喘吁吁地奔跑时,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他回身一看,吓出了一身汗,只见他刚才还准备躲雨的古树已经被一个炸雷劈成了两截。

(14)、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15)、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人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天下归仁”。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

(16)、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17)、         分享:尼山小学六(1)班 翁心楠

(18)、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19)、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20)、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随意猜测;毋必便是不主观武断;毋固便是不拘泥固执;毋我便是不自以为是。这“四绝”是有道理的,颜回也做得不错。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着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四绝”(尤其是“毋我”这一条)做得太好,“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1)、当然,说子贡比较现实,那是与颜回相比;其实,子贡也绝非只知追名逐利的庸俗之人。虽然孔子有点理想主义,但子贡对老师始终非常尊重。孔子去世后,其他学生服孝三年,只有子贡一人在孔子坟墓旁守丧六年,可见他对孔子感情之深。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觉得子贡比他老师孔子更强,但子贡解释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言下之意是叔孙武叔之流水平太低,没法理解孔子的伟大深刻;子贡自己不如老师高明,他们反而可以欣赏。

(2)、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3)、觉得自己站在道理和正义这边,试图和人渣论输赢,分高低,是好人最容易犯的第三个错。

(4)、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5)、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呐!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6)、    孔子对《周易》颇为推崇。颜回对《周易》很有研究,《周易》是他的家学之一。

(7)、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8)、颜回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在孔子的谆谆教导下,成了儒家一代楷书。就像孔子评价的那样,在孔子众多的学生里面,唯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生活上,颜回无疑是贫穷的,可在精神上,颜回则是富裕的,一个胸怀信仰的人,在什么样的场合下,都应该是快乐的。

(9)、后来,弟子颜回想办法找到一点米,给大家生火煮饭。

(10)、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77句公司乔迁之喜贺词四字成语大全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