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8句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的原因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23 09:16:24 admin 阅读:59
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
1、二战人物曼施坦因
(1)、有人说,日本关东军常年驻守东北,不是很耐严寒吗?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首先东北和西伯利亚的寒冷程度差了许多,其次是东北在当年日本心目中巨大的重要性。这是由于这个小国的资源匮乏的致命缺陷而决定了的。
(2)、军事历史学家艾德温·帕尔玛·霍利因而评论:“哈尔西能在一场海战中取胜,斯普鲁恩斯能在一场战役中取胜,而尼米兹能在一场战争中取胜。”战后,尼米兹担任海军作战部长,一直至1947年退役为止。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由他所指挥过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2002年,蒙哥马利被英国BBC评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4)、拿下了波兰后,在外交上的连锁反应就是英法对德宣战了。虽然英法只说不动,但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却不会因此而停下,他的矛头又转向了西方。进攻法国是德国永远都要面对的课题,本来德国准备沿用一战的老方案“施里芬计划”,但这已经太为人所熟悉了,曼施坦因为此制定了一个大胆的奇袭计划——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转回中部,以装甲部队为主实施突击,经过比利时南部、卢森堡和阿登森林地带直抵色当,直插大西洋海岸将法国切成两半。
(5)、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正是出自于他的杰出指挥,苏军才得以胜利!
(6)、德国陆军元帅,这也是一个成名较晚的德军将领,苏德战争爆发时仅仅还是个第3装甲师师长,但是其卓越的防御能力和善于搜罗和运用预备队的水准,使其在德军转入战略防御期后作用非常突出。
(7)、1939年8月,率领装甲集群参加闪击波兰。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最快的进攻速度,指挥他的装甲军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长驱直入400多公里,横贯法国,将几十万英法联军合围。1941年6月,参加苏德战争。1945年5月10日,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关押了三年。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因心脏病去世。
(8)、比如德国是被美英苏共同打垮的,而日本干脆顶不住美国一家在太平洋上的高歌猛进,说明德军的整体素质确实不低,能够在十大名将中占据四席,还是比较合理的。
(9)、这个时间点是1942年11月21日,然后一直到1944年3月30日被解职,曼施坦因在兵力完全劣势的情况下,给朱可夫造成很多次和很大的麻烦,至少将德军崩溃的时间拖延了两年。如果不是小胡子的瞎干预和德国战争潜力的不足,天知道苏军几时能反攻到柏林。
(10)、排在第二的当然是帅帅隆美尔啦!主要参战闪击法国、北非战役。德国著名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
(11)、曼施坦因生于柏林。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1913年入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副官和师作战科长,参加东、西两线作战。1934年任第3军区参谋长,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参与制订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方案。1938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
(12)、莫斯科战役失利以后,德军在东线的4支装甲集群只剩下第1和第4两支维持着南线和中线两个作战方向,从战术运用上,第4装甲集群被德军作为机动集群,多次往返于南线和中线之间,只有第1装甲集群一直在南线作防御作战,直到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同时被解除职务。
(13)、相信就算苏联在那里没有驻守任何军队,直接放日本人进去,估计日本的军队大多数能活着通过该地向苏联的欧洲地区进攻的可能性都几乎不大,即便能够顺利过去相信军队非战斗减员数量也会相当恐怖的,更别说这些无法适应极寒低温的装备了,会基本失去战斗力。况且事实是此地还有数十万驻军。
(14)、隆美尔至少存在着三个不足:在国防军中的资历和威望不足、与苏军的作战经验不足(干脆没有)以及大兵团作战的指挥经验不足。
(15)、咱们这里仅从地理上讲,苏联的西伯利亚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在号称是"冰原中的北极"的这里,出现零下五六十度的低温不是什么稀罕事。那里冬季经常是漫天大雪。寒冷的程度远不是莫斯科这些城市所能比拟的。
(16)、以下几个战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第一次是救援保卢斯集团军的“冬季风暴”行动,曼施坦因居然指挥10几个师的德军,向朱可夫的83个师旅级作战单位发起反突击,一度接近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仅有48公里的地方,尽管功败垂成,也把苏军从上到下弄得非常紧张。然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后,朱可夫挥军追杀,试图一战摧毁德军南部防线。
(17)、在被拘押期间,盟军给了曼施坦因一个任务——编撰德军发展史,期间曼施坦因听闻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参谋部被定性为六大犯罪组织之立即向盟军提出了抗议。后来越来越多的德军将领加入抗议行列,迫使盟军两年后撤销了这一定性。在纽伦堡审判期间曼施坦因并未被起诉,而是以证人的身份出席,但后来迫于苏联的压力,英国不得不在1949年8月判处了他18年监禁,不过在1952年就由于“健康原因”而被释放了。
(18)、而纳粹的军队就连在莫斯科附近的冬季里都一筹莫展。原因主要就是:德国的车辆设计根本没有考虑到在苏联这样的低温环境下工作,严寒之下连润滑油都能冻结。而德国的机械设计是非常精密的。结果在苏联那年的超常低温下,枪管收缩,不是卡壳,就是连子弹都无法顺利地飞出枪膛。而苏联的机械精度相对较低,专门为适应低温设计的,在超低温下工作依然正常。这是德国进攻莫斯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19)、在战争初期,曼施坦因并没有上阵厮杀的机会,他担任的所谓“副官”,其实是团长的“生活助理”,主要任务居然是照顾团长的饮食起居(这哪里是军官干的活……)。一段时间后出任作战参谋,算是干了点本行,但也不需要直接带兵。而且他所在的团就是一个“助攻”部队,主要就是打扫战场,名曰参战,其实只算是跟着行军,一路从比利时打到了法国。而等到进入了法国,曼施坦因才算真正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村镇被炮火轰平,平民尸横遍野,双方军队也伤亡惨重,正如德皇威廉二世训示那样:“一切都应当被淹没在火焰和血泊之中……这是唯一能使退化了的民族感到畏惧的恐怖手段……假如我以人道主义为怀的话,战争必将延续好几年……。”
(20)、两年之后,在经过了近乎苛刻的考试之后,他又迈进了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级军官学校,学习高级军官和参谋人员所需要的业务知识。以现在的角度看,很难想象一个只有15岁的少年已经在为指挥千军万马而做准备了,但当时就是如此。在这里,他见识到了更多的先进科技和军事理论,并且具备了初步的参谋技能,还学会了法文。1904年,曼施坦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选入宫中,成了德皇威廉的一名亲随副官,这是一种非常光荣的待遇。两年后,1906年3月曼施坦因被德皇派往近卫军步兵第3团,成为了该团的一名见习军官。这个团实际上就是德皇的“御林军”,连士兵都是贵族子弟,兴登堡也曾在此团任下级军官。把曼施坦因派到这里,显示了德皇对他的认可。1907年1月,还不满20岁的曼施坦因晋升为少尉,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军官。
2、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的原因
(1)、史上最荒淫残暴的变态家族!充斥着乱伦和杀戮的禽兽王朝
(2)、如果说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曼施坦因的封帅之战的话,那么次年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就是曼施坦因的封神之战。曼施坦因收拢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溃败下来的10万残军绝地反击,一举击败了士气正盛的50万苏军,遏制住了苏军的进攻势头。这一战不但让溃败的德军稳住了阵脚,避免了德军的全线崩溃,还重新夺取了重镇哈尔科夫,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库尔斯克战役埋下了伏笔。
(3)、排在第十名的是卡尔·邓尼茨。此人最主要的成就就是群狼战术,打击了英国在地中海、大西洋、北冰洋的舰队。一战的时候,他主要担任潜艇艇长,随后在一九一八年的时候被英俊俘虏。
(4)、战略家:是真正具有整体视野,有着极强的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并能合理分配己方所拥有的力量与资源,尽量把风险降到极致。从而能够全面正确地制定出己方的战略规划和方针的人。
(5)、德国陆军大将,把古德里安排在名单第一位,是因为他对战争的影响时间最早,1934年他就已经组建了德军第一批装甲师,同时倡导和完善了关于“闪击战”的理论。
(6)、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组建和训练了二战美军的第一个装甲师,是美军为数不多的坦克运用高手,脾气暴躁但作风硬朗。无论是西西里、诺曼底、阿登还是渡过莱茵河杀入德国本土,美军的胜利大多依靠强大的空地火力、巨大的后勤能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高级将领的指挥能力普遍一般。
(7)、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的祖籍是德国人,他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从小受到严格而良好的教育。1944年6月组织实施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盟军将德军逐出法国,直捣德国腹地。同年12月晋陆军五星上将。1952年11月当选为美国第34任总统,1957年1月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8)、美国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倒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将军,几年时间从一名陆军中校窜升为五星上将,一方面是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的鼎力提携,另一方面也确有过人之处。
(9)、朱可夫有一个职务是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难以望其项背的,那就是1941年1月出任过苏军总参谋长,具备了战略全局观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基辅战役进行中,他曾经强烈建议苏军西南方面军撤过第聂伯河暂避德军锋芒,以图再举。
(10)、由于邓尼茨和隆美尔都是指挥的单一兵种,限制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落后一点。
(11)、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应该为保卢斯覆灭负责吗?第四责任人
(12)、1888年6月17日生于东普鲁士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位陆军军官。古德里安13岁进入军官学校,190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轻步兵营任见习官。一战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1931年,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参谋长。1934年7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担任装甲兵总监后,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不过作为一个真正巅峰的优秀将领,不光要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战略大局眼光,也就是说战略层面的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在这里,就把这三位名将的这些方面的能力来做一番比较。
(14)、1935年,希特勒恢复了义务兵制,并宣布要建立12个军36个师的军队,从而打破了条约的限制,曼施坦因由于重建有功,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第一厅厅长,并在第二年升为少将。在三十年代的这段时间里,古德里安提出了集中运用装甲部队进行突击作战的思想,而曼施坦因则从步兵的角度提出了“突击炮”的设想。
(15)、尽管像曼施坦因一样的优秀军官不少,但也不能挽救因战略失误而导致的失败,德国最终战败投降,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严厉惩罚,不仅领土被割,要负担巨额赔款,军队也被限制在十万人。条约表面上使德军不再“有害”,但实际上却比任何德国自己的“军改”都有效——德军不得不优中选优,留下了最好的精英“种子”,而且在武器装备上的各种限制,也让德军不得不搞了许多“创新”,这些都让当年的协约国在二战初期吃到了自己种下的苦头。
(16)、因此讨论这个问题,还得去二战时期几个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中落实名单,并且“名将”这个词的定义还需要理性一些,所谓名将那必须是名声在外,却不代表军事指挥能力的真实排名,尤其是处在同一阵营不可能发生交手的情况下,更难判断孰高孰低。
(17)、排在第一的大家就知道了。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主要指挥战役:波兰战役、曼施坦因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克里木战役。
(18)、1904年以见习军官的身份加入了巴伐利亚陆军,服务于炮兵部门。1912年,完成了作为气球观测员的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在东西两线服役过。之后,尽管未曾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研修,凯塞林还是被分配至总参谋部服务。凯塞林在战后留于德国陆军中,于1933年离职,并赴任帝国航空部行政首长。
(19)、一开始,他的计划并没有得到重视。但后来,德国进攻比利时的计划意外被盟军截获。曼斯坦因多次努力提交计划,最终才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希特勒最终采用了曼斯坦因的方案,而英法联军也一路败退,最终只能在敦刻尔克进行撤退。实际上,英法联军与德军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悬殊。从装甲和人数上来看,英法军队甚至还要多于德军。但正是由于曼斯坦因正确的战略思想,德军最终将一场苦战打成了闪电战。在侵略法国的战争中,曼斯坦因实在是功不可没。
(20)、古德里安性格刚烈,正直,经常与希特勒发生激烈的争吵,我们前面这个事例还可以说是古德里安是出于爱惜兵士而违抗最高领导的意志,但下面这个例子,就完全看的出古德里安的战略眼光确实有所不足。
3、二战著名战将
(1)、第四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
(2)、也可能英雄所见略同,也可能是对战局不抱太大希望,1943年,对这两个元帅来说,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除了在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获得一点喘息机会以外,基本上都是被苏军牵着鼻子打,尤其是库尔斯克坦克大战,德军打得非常窝火,这里面有希特勒长臂指挥的原因,也有战场形势对德军不利的因素。但他俩几乎都想到了一个问题上,那就是继续进攻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压缩战线防御作战才是最好出路。
(3)、我们不否认希特勒是一个恶魔,但其很多大战略眼光确实是要高出他的很多将军们一筹。而直到战后很多年,古德里安却还在为1941年这个严寒的冬天,日本没有一起去进攻苏联而感到困惑不解。我们也就确实不难看出这位装甲天才的大战略眼光了。
(4)、最为难得的是,曼斯坦因不光是第一流的参谋人才,还是第一流的军事指挥人才。虽然曼斯泰因取得过无数经典战役的胜利,但后世公认其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在战略方面的,这也是他在众多将星中脱颖而出而成为最耀眼的一颗的一个重要原因。
(5)、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军事强国,要想击败又谈何容易,一战中的索姆河、马恩河战役就让德国人吃尽了苦头。这个老牌帝国战争机器的强大,加上还有另一个老牌帝国英国的帮助,其啃下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6)、第性格过于耿直,时不时顶撞领导。古德里安的装甲战闪电战不仅理论深厚,实践起来也是身先士卒,猛冲猛打头也不回,领导叫停了还很不耐烦,有不同意见从不保留,一定要据理力争。
(7)、隆美尔最出风头的是在北非战场。当年意大利在北非一溃千里,为了稳固住盟友的士气,希特勒才调隆美尔组建非洲军团去北非战场。整个非洲军团基本就是5万人左右,500多辆坦克。隆美尔在这里创造千里跃进的大胜利,但非洲其实对于希特勒来说,是非常次要的,希特勒的主战场在苏联,因为只要啃下苏联这块硬骨头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8)、链接互换、商务合作等请联系QQ:1115790161
(9)、英国首相丘吉尔战后就曾拼命吹捧隆美尔,说隆美尔是多么多么伟大的将军,这个比猴子还精的老政客其实言下之意就是:隆美尔都是如此伟大的将军,那打败隆美尔的蒙哥马利岂不是更加伟大的将军?其实说实话,以蒙哥马利后来的表现,如在西西里和在第二战场开辟之后,在军力碾压的情形下的表现都非常平庸,与这个所谓的伟大差得甚远。
(10)、因此二人的矛盾也渐渐大了起来,再加上希姆莱的蛊惑,希特勒终于在1944年3月31日决定解除曼施泰因的指挥权,不过还是给了这位老将一个荣誉——橡叶带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然后完全退出现役,成了一个“退休干部”。
(11)、德军一路打到巴黎城下,但由于法军的拼死抵抗和德军战术失误,使攻陷巴黎成了泡影。双方最终形成了谁也吃不掉谁的堑壕对峙战。战局陷入了对德国非常不利的消耗战,1914年11月中旬,曼施坦因快要年满27岁时,经受了第一次死亡考验——他在前线观察所侦察敌情时被炮弹炸伤,当即昏迷不醒,因伤势较重,被送回后方治疗,好在医生比较高明,总算保住了性命。
(12)、文中前面古德里安先描述了一段在苦寒之地德军的凄惨状况,然后说:"日本在12月8日参战,希特勒也在12月11日向美国宣战。这个时候,使军人们大感不解的,就是希特勒既已向美国宣战,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却不向苏联宣战?
(13)、这就是第二次,最具说服力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从1943年2月2日—3月3日,朱可夫以最高副统帅的身份指挥四个方面军超过50万大军,攻击曼施坦因残缺的南方集团军群20多万人马,在至少2比1的优势兵力和战场局面下,被德军打得大败。德军以有限兵力转入反攻后,大约粉碎了苏军52个师,俘虏75000余人,并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这恐怕是朱可夫军事生涯中不忍回顾的战役。
(14)、两年半的时间里,隆美尔的军衔从中将升到了陆军元帅,1944年元旦转任大西洋防线的主力部队“B集团军群总司令”,这也是他的最高军职。
(15)、指挥战役:波兰战役、曼施坦因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克里木战役。
(16)、古德里安下课离开战场时的职务大约等同于集团军司令,这仅仅是一支战役级的部队规模。他的长处是装甲兵突击,大纵深突破与合围,这都停留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他永远迈不进战略家的行列。1943年起复后,古德里安担任装甲兵总监期间还算有所作为,出任“代理总参谋长”时毫无建树,实在是小胡子无人可用罢了。
(17)、按照从小到大顺序可以成为少将、中将、上将、大将;或者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其实最高一级称为一级上将也说得过去,反正古德里安是当时德军将官中最高军衔。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成为元帅,个人觉得有这么三点原因:
(18)、美军“十大五星上将”论战功论能力哪个最强?应以二战贡献为基准
(19)、在那短短数年间,日本从东北掠夺了上千亿美元的物资,包括煤炭,钢铁,油,化工原料,机械制品,木材,粮食,轻工产品等等。其对日本维持战争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这是鉴于一战血的教训而产生的思路,“突击炮”又像坦克像装甲车,是一种具有装甲保护的自行火炮,主要扮演步兵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这个设想遭到了多数上层军官的反对,却得到了一线步兵部队的支持。最后还是由于陆军总司令弗来彻的支持而最终得以变成现实。曼施坦因的设想直接催生了了“StuG”系列突击炮的诞生,在后来的实战中被证明价廉物美的实用武器之一。
4、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吗
(1)、古德里安下课离开战场时的职务大约等同于集团军司令,这仅仅是一支战役级的部队规模。他的长处是装甲兵突击,大纵深突破与合围,这都停留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他永远迈不进战略家的行列。
(2)、collections.ushmm.org
(3)、(德语:Hermann Wilhelm G鰎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是纳粹德国的一位政军领袖,在纳粹d内有相当巨大的影响力。他担任过德国空军总司令、“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跨及d政军三部门的诸多重要职务,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4)、最后,就以乔良对曼施坦因的评价来结束本文——“……作为名将,他们的品质中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一个共同点——为人正直。正直是一个优秀军官的精神基石。尽管这些人可能会为一支错误的军队、错误的国家去作战,但这些人却始终会因保持心灵的正直和高贵,从而本能地拒绝卑劣。曼施坦因属于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其终成名将。”
(5)、德国陆军元帅,说起曼施坦因的战略眼光和参谋水平,当然以1940年实施的西欧战役《黄色计划》为标志,也就是加强版的“曼施坦因计划”。
(6)、先说一下二战时期德军的军衔,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古德里安的军衔有的说上将,有的说大将,其实我们知道大将这个军衔来自苏联,自认为属于西方的德国应该不会这样用。和当时美军设置准将军衔有点像,德国增加了一个兵种将军军衔,介于中将和上将之间,这样也形成四个级别。
(7)、德国“陆军大将”,德国“帝国之鹰”。,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二战期间,为德国组建了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二战期间,古德里安在1个月搞定波兰,在不到6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400多千米横贯法国。
(8)、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因功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人们将他称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
(9)、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苏联留在远东的兵力可以调来对付德国。这些部队的运输,在数量上和速度上都超过了我们的估计。所以希特勒的宣战不但不能解救我们的痛苦,而且还使前线的部队更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10)、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全球军事行动的指挥者而且指挥得如此出色的牛人,马歇尔可以说是第一个能做到规划全球战争的人,之后马歇尔亲自规划并指导了对德的最后作战和对日的最后作战;其实马歇尔排第九已经很低了,这是因为马歇尔并没有亲自指挥过一场战争的原因。
(11)、所以在大西洋壁垒和对盟军登陆地点的误判上,隆美尔责无旁贷,有很大的责任!从上述这些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战略眼光。
(12)、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虽然打得非常出色,可那毕竟是1945年以后发生的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
(13)、第三次的库尔斯克战役,严阵以待的朱可夫还是在南线被德军实现了突破,霍特的装甲集团军已经取得良好战果,那正是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所以也正是曼施坦因强烈反对中止战役,因为他的进展最为良好。第四次的“切尔卡瑟包围圈战役”中,朱可夫判断被合围的胡贝第4装甲集团军一定向南方撤退,而曼施坦因却巧妙地命令胡贝从西南方向逃出生天,高下立判呐。
(14)、在早期的时候,苏联在德军的进攻下,一溃千里,丧失大片领土,甚至都打到了莫斯科附近;幸好朱可夫崛起,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莫斯科保卫战等战役中,用数百万苏联士兵的生命消耗掉了德国数百万精锐士兵,元气大伤。
(15)、二战时期最能“打”的十大元帅,非名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莫属。曼施坦因普鲁士贵族,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他既精通军事战略,又精通军事战术,是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并居首位。曼施坦因一手策划的“曼施坦因计划”尤为出名,克里木战役中,歼灭苏联克里木方面军,俘虏苏军超过46万,曼施坦因策划发起的著名“反手一击行动”堪称二战史上的经典之作。
(16)、最能体现他战略层面水平的是对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这个计划充分体现了他天才般的战略构想。而作为这次战役的总策划人,曼因斯坦居功至伟。其对二战中的德国前期的打开局面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7)、拥有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一直是德国人的一个死穴,也是希特勒扩张战略中的一道强硬的屏障,一战中,法国就让德国人吃尽了苦头,战后也是对德国压迫最狠的一个。所以无论从民族情绪和第三帝国的扩张战略来说,法国都是一个必须搬走的大石头。
(18)、莫不攻:沃尔特·莫德尔,他算是一个后起之秀,与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相比。但实际上莫德尔从资历和年龄上来说也并不晚,只是莫德尔更擅长防御战,在二战初期他与这些进攻型选手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19)、到了1939年4月,他已经被晋升为中将军衔。1939年8月,曼斯坦因成为了南部集团军参谋长。尽管参与并筹划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但曼斯坦因却只能在幕后出谋划策,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到对法国的作战中,曼斯坦因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德国众多将领均主张正面强攻比利时和荷兰,但曼斯坦因却建议将装甲集中到南方的B集团军群之中,穿越阿登山区,从后方截断英法主力。
(20)、朱可夫有一个职务是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难以望其项背的,那就是1941年1月出任过苏军总参谋长,具备了战略全局观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基辅战役进行中,他曾经强烈建议苏军西南方面军撤过第聂伯河暂避德军锋芒,以图再举。然而斯大林武断地拒绝了这个正确意见,并且把据理力争的朱可夫贬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而西南方面军最后几遭全军覆灭65万人被俘的惨败,其实证明了朱可夫战略眼光的清醒。
5、二战十大名将没有中国
(1)、很多人都认为马歇尔压根就没上过战场前线,也没有指挥过战斗,凭什么列入其中?马歇尔是一个参谋,而且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参谋长,盟军很多重要的作战计划的制定,几乎都有马歇尔的影子在其中,尤其是对日战争和最后对德的反击战,更是处处可见马歇尔身影。
(2)、战术指挥能力,主要是针对一场战斗甚至一场战役的综合判断指挥能力。而战略能力,则是综合判定这位将领对全局的眼光的把控和判断,俗话说,军队要服从政治,所以相对来说,这是区分一个将领是不是绝顶优秀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3)、1939年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本海军中当时唯一反对加入轴心国的高级军官,反对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但在日本右翼势力庞大的压力和日军高层的压力下最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妄图先发制人,在对美开战之初以舰载航空兵袭击了珍珠港,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主力后为确保日军进攻东南亚的翼侧安全。
(4)、而巴顿则是其中的另类,对于战场的敏感程度和战机的把握,还是相当可以的,若非性格因素,他本来可以有更高的军职,所以美军也是大肆吹嘘,名气很大。
(5)、然而斯大林武断地拒绝了这个正确意见,并且把据理力争的朱可夫贬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而西南方面军最后几遭全军覆灭65万人被俘的惨败,其实证明了朱可夫战略眼光的清醒。
(6)、备受后世争议的“八月分兵”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古德里安接到命令掉头南下增援基辅,恰巧这个时候德国第11集团军司令死于空难,陆军司令部一纸调令飞来,曼施坦因也南下,被派往克里米亚指挥德国第11集团军作战。
(7)、古德里安的这个疑惑说明了一点:这位号称纳粹三大军事天才之一的将军,可能战略方面连地理知识都还需要好好普及下!
(8)、乔温·史密斯·巴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陆军第一剑客,美国装甲兵创始人,号称“铁胆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像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9)、可能有本事的将领都有想法,脾气也都火爆,同时期的朱可夫不也是这样,看来性格决定命运不仅适用于我们老百姓,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逃不过这个定理;
(10)、TOP、1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11)、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winJohannesEugen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隆美尔出生于符腾堡邦的首府海登海姆市。1910年7月从军。一战时随军开赴法国,后又在东线与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作战。被德皇授予蓝马克斯勋章。一战后曾担任过步兵营长、陆军学院教官。1938年隆美尔少将任元首大本营司令。1940年2月任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使该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1941年1月希特勒挑选隆美尔中将任驻非洲军团军长。他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就迅速扭转了北非战局的初期局势,被提拔为上将。1942年6月隆美尔上将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隆美尔元帅被陷害参加了密谋推翻希特勒的计划中,被迫于1944年10月14日服毒身亡,时年52岁。
(12)、网友们也把它的标题戏称为《希特勒是个大撒比》《苏联除了人多啥也不是》《美国这个二五仔有本事出来单挑》。总结起来就是除了我以外都是撒比,只有我才是与众不同的,因此他也被网友戏称为曼不群。
(13)、而莫斯科都是如此,更别说更寒冷的西伯利亚了,而相对于德国人,日本所处的纬度更接近于温暖区。在同样的气温下,同样的保暖条件下,土生土长的西伯利亚本地人冬天都必须呆在屋子里才能熬过寒冬,忍受起来都非常艰难,而更温暖地带来的日本人则完全可以想见。
(14)、1945年1月下旬,苏军逼近曼施坦因退休后生活的东普鲁士,这位老将深知俄国人报复手段,以免遭屠戮,他将家人疏散到德国西部的格尼茨,自己则在1945年8月23日向英军投降,成了一名战俘。
(15)、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任何民族对于强者都认为应该得到尊敬。即便这个强者是一个失败的强者。抛开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不谈,从纯军事角度来说,德军的战略、战术、军队素质可圈可点的地方确实很多,表现得确实非常优秀。
(16)、在二战德军装甲成军的组成历史上,克莱斯特虽然不是首任三个装甲师长之却是最早指挥装甲军展开闪击战的高级将领之一。1939年德军要进攻波兰,克莱斯特因反战被降在预备役服役,是进攻波兰的第10集团军司令赖歇瑙起用了他,让他担任第1装甲军军长,从此与装甲结上了缘。
(17)、他曾是一个日本士兵,18年后却当上中国元首,还娶了4个老婆
(18)、然而在1943年的第聂伯河战役中,曼不群的南方集团军群连同配属兵力已达124万余人,统兵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19)、对比苏联元帅朱可夫,在美国军队登陆后,德国因各方压力(包括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无奈选择撤退。德国南方防线洞开。苏联可以说当时是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向罗马尼亚,说句实在话当时那种形式,各位客官只要你上话运气好点你都可以当元帅。但是偏偏没想到的是曼斯坦因元帅在列宁格勒南部地区,为掩护德军大部队撤退,带领两支军队,在苏联如同潮水一般的军队里(大概150万左右),左突右杀。愣是围歼了几十万,挡住了苏联的反扑(哈尔科夫战役),所以为什么1943年德国败走列宁格勒,后来一直打到1945年才结束的原因。如果没有他在东线的高超军事才能,第三帝国的灭亡至少提前一至两年,个人认为他军事生涯中最杰出的一笔便是列入无数军校教材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在那种逆境下能取得如此战果实着实让人叹服。
(20)、但是希特勒的信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曼施坦因可以重复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辉煌,扭转东线的不利态势,希特勒允许曼施坦因使用他的机动作战理念,也尽可能的满足其在兵力上要求,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南翼德军战线还是在不停的向西移动,不仅丢掉了顿涅茨地区,连乌克兰也丢了,罗马尼亚开始面临苏军直接入侵的威胁。希特勒认为曼施坦因辜负了他的期望,曼施坦因所主张的机动作战并没能给德军带来胜利,所以希特勒决心改变东线的作战模式,放弃机动作战,全线实施顽强的防御,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将不再实施,所以希特勒认为曼施坦因这位机动作战的天才也就没有了作用,他更需要的是一位听话的、擅长防御的战术指挥官。
(1)、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作战。翌年7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晋元帅。8月率部转战列宁格勒。11月奉命救援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未果。1943年2月对苏军发起反攻,再克哈尔科夫。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
(2)、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著名陆军战术“闪电战”创始人。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和装甲集群,仅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便占领波兰全境,更在一个月余令法国战败。敦刻尔克大撤退使希特勒吃惊闪电战的速度,以为有诈,不允许进攻,命令休整。若非如此,33万英法联军也许会被他完全消灭。进攻法国时,他曾说“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放下武器从道路上让开,免得挡路”。他是闪电战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3)、二战德军三大名将中,哪个综合军事能力超过朱可夫?只有曼施坦因
(4)、另外在讨论名将的过程中,就得抛开政治立场,德日法西斯军队能够在二战初期猖獗一时,显然军队的战斗力和高级军官的指挥能力是不容低估的,否则道理上说不通。
(5)、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他认为在作战中应大量而集中使用坦克,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其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古德里安认为这种战术对进攻战役的胜利和整个战争的胜利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6)、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军逮捕,被送到战俘营关押,后来又被转到纽伦堡。1949年8月战争罪犯审判期间,曼施坦因被判入狱18年,不过在1952年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以及1958年的。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享年86岁。
(7)、这就是古德里安直到战后都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德国在前期的大好形势下,日本为什么一直不帮助德国夹击苏联?不过相信这一点也是今天无数军迷心中的一个埋藏很久的疑惑。
(8)、德军以有限兵力转入反攻后,大约粉碎了苏军52个师,俘虏75000余人,并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这恐怕是朱可夫军事生涯中都不忍回顾的战役。
(9)、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关键时期,曼施坦因重新被派到南线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实际上,这时的曼施坦因掌握着B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不久克莱斯特晋升为元帅也接任了A集团军群司令的位置,可以说,苏德战场南线的命运也掌握在这两个元帅手中。
(10)、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17~1915),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
(11)、这就是第二次,最具说服力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从1943年2月2日—3月3日,朱可夫以最高副统帅的身份指挥四个方面军超过50万大军,攻击曼施坦因残缺的南方集团军群20多万人马,在至少2比1的优势兵力和战场局面下,被德军打得大败。
(12)、但是,虽然克莱斯特反对战争,却又在军人职责和对装甲部队进攻有所建树方面展现出两面派的角色。他在二战的最辉煌之处,也是他在战后受审的原因,就是在横扫东南欧的巴尔干之战,和打赢了苏德战争的基辅战役,给这两地造成了重大损失,从而惹火烧身。
(13)、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曼斯坦因更是体现了其战略眼光的一面,在某些方面,他可以说已经远超希特勒,例如建议在冬季到来之前先打下莫斯科而不要先去攻打基辅,注意分化苏联内部矛盾,从欧洲占领区搜刮的粮食部分优先照顾苏联的饥民,缓和矛盾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兵源,同时扶植原有的沙俄旧势力,激化其民族矛盾等等措施,后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措施无一不是击中前苏联的命门要害。
(14)、卡尔·邓尼茨于1891年9月16日出生在柏林。在一战中,他担任潜艇艇长,1918年10月被英军俘虏。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国,并再次加入德国海军。回国后,邓尼茨倾心研究潜艇战术,研究潜艇,训练潜艇人员,复苏德国潜艇力量。二战开始后,邓尼茨成为德国潜艇部队指挥官。他发明了“狼群战术”。运用这一战术,让盟军损失了2491艘舰船。
(15)、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在国家危难之际,56岁的尼米兹临危受命。果断使用航母作战使得美海军度过危,他力挽狂澜重创日海军,成为美海军永不陨落的将星!
(16)、二战期间德国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这仨人年龄相近、经历相似,在军事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战争初期的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他们打得也都很出色,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
(17)、排在第六的是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主要参战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大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巴格拉基昂行动,柏林战役。他是苏军的元帅,统帅。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被后人誉为“逆境英雄”。
(18)、鸟未尽弓已藏:曼施坦因以辞职相挟,20万德军逃出生天,终遭弃用
(19)、因此希特勒本来希望的是让隆美尔在非洲拖住英军就行了,可是隆美尔为了荣誉,多次要求希特勒重视北非战场,并不断将非洲的战争扩大,最后让希特勒不得不调动东线宝贵的兵力和物资来援助非洲战场。对东线战场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20)、在战场上,古德里安率领着他的装甲部队横冲直撞,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坚固的堡垒,在他的装甲部队面前敌军的防线被轻易刺穿。波兰战役中他仅用于了五天时间就切断了波兰走廊,在进攻法国时他率领的19军率先穿过阿登森林,然后一路贯穿整个法国,在装甲洪流面前,法国也仅仅支撑了三十天就沦陷了。
(1)、曼施坦因,一个从出生就注定是从军的人,一生功勋赫赫。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其中曼施坦因的“曼施坦因计划”、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足以让他载入史册的战例。在库尔斯克和后来的第聂伯河的一系列指挥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失误但也无力挽回东线颓势。在斯大林格勒对第6集团军实力的估计是他最大的一次战局误判。性格上,他敢于进言但却又鲜见违抗元首的意志,对希特勒有不满但与颠覆希特勒的力量划清界限。出于对自己“普鲁士元帅”身份的高度荣誉感,他为第三帝国倾尽心力。
(2)、山本五十六1916年毕业于日本海军大学校,曾于1919年到19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任驻美武官、第1航空战队司令、海军航空本部长、海军次官。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并组织部队进行严格训练,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1973年6月10日,86岁的曼施坦因逝世,一代名帅告别了这个世界。后世学者一般认为,曼施坦因是一位出色战术大师,在苏德战场上经常以少胜多,在战略方面也远比希特勒更有眼光。
(4)、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就是在莫斯科城下转攻为守的,他也因此丢掉了兵权,从此再没有领兵作战,说他是朱可夫的手下败将一点不冤枉。而隆美尔干脆不够级别前往东线战场,他连跟朱可夫交手的资格都没有,苏军的顽强和玩命,不是二战英军可以比拟的,所以真正够重量也确实跟朱可夫互有胜败掰过手腕的只有一个:曼施坦因。
(5)、1956年西德重建国防军,由于对抗苏联的需要,也由于曼施坦因的军事才能,他成功地东山再起,成为了联邦德国国防部高级顾问和联邦国防军名誉参谋长,同时也是北约军事顾问之一。他于五十年代写下了两部著作《士兵的一生1887-1939》和《失去的胜利》,尤其是后者,是研究二战军史和军事理论的必读书之一。其实从书名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二战的遗憾——要不是希特勒这个傻X瞎指挥,说不定我们就赢了啊……
(6)、第三名: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
(7)、陆军元帅。1909年军校毕业后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出色升至少尉。战后在国防军历任步兵连长、军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和军校校长。1938年其《步兵进攻》一书受希特勒赏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上校衔)。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善于以装甲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深入穿插,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
(8)、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是盟军杰出的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