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雨果名言圆明园(场面火爆!法国驻华使馆大战十万网友:互飚鲁迅雨果名言)

发布时间:2023-12-05 13:40:29 admin 阅读:59

导读场面火爆!法国驻华使馆大战十万网友:互飚鲁迅雨果名言 谁也没想到,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在万里之外的国内社交平台,法国驻华使馆与网友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网上互怼大战。...

场面火爆!法国驻华使馆大战十万网友:互飚鲁迅雨果名言

谁也没想到,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在万里之外的国内社交平台,法国驻华使馆与网友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网上互怼大战。

首先挑起这场论战的是法国驻华使馆中文官方账号。

3月15日下午16点25分,法国使馆账号发布了下面这张图片。

这个人显然大家都非常熟悉:著名文学大师鲁迅。

图片倒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图片旁边配上的一段文字: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鲁迅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的确是鲁迅名言,出处为杂文《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

最早见于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语丝》周刊第七十二期。

当时正好发生北洋政府杀害学生的“八一三”事件,愤怒之余的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其中就有“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当时,谁也不知道法国大使馆发布这样一段文字是什么意思。

但是,很快有网友在下面贴出了这段鲁迅名言的历史背景:

【没文化,真可怕】

1926年3月16日,法国等八国向北洋政府发出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

3月18日北京学生5000余人集会,抗议法国等八国的最后通牒。结果遭北约政府屠杀酿成“三一八惨案”,随后鲁迅写下了你们发的这段话。

在这里,这名网友还故意将“北洋政府”写成了“北约政府”,以影射北约在俄乌战争中起到的恶劣作用。

这个留言获得了近两万人的热赞,立即引发了更多网友的围观,嘲笑法国大使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一段自取其辱的话。

“就是说法国怎么有脸发这个的啊!”

“你们的历史上写满了吃人二字,还好意思用鲁迅的话来阴阳怪气?”

”又是自己打自己脸,这是法国发挥传统优势,宣布投降了吗?“

“这句话出自《无花的蔷薇之二8》,创作背景1926年的是三一八惨案,元凶就有法国。后面还有句‘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越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你现在发出来是啥意思?提醒我们要让你们还血债了?”

还有网友调侃:

“也许大使馆管理微博的应该是个友军。”

网友说“北约政府”这四个字没打错:“英、美、法、意、荷、比、西、日,七个现在的北约国家和一条狗。”

“我咋觉得把北洋政府打成北约更加有黑色幽默气质呢。“

当然,更多的网友是甩出了诸如下面这样的表情包,直接砸向法国使馆。

美国入侵之前VS美国入侵之后

鲁迅说:我还能怎样,能怎样,最后还不是像父亲把你原谅!”

鲁迅:住口,你这势力的狗!

这个时候,有网友提到了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在中国也很出名。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

这句网友留言为第二天的网上大论战埋下了伏笔。

第二天下午,法国驻华使馆再次在中文官方账号上发文:

“我们注意到有网友引用雨果的名言提出疑问,雨果的这两段话是具有发战性质的,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至今日,当战火在欧洲大陆重燃之际,这两段话显得尤其重要。”

很显然,法国驻华使馆希望把雨果的这句名言影射到俄乌战争的责任问题上。

结果第一个网友评论就是:

“就先把你们法国博物馆里我们家的东西先还回来,然后再拉我们帮忙站队发声,找队友总要有点诚意才好!”

在100多年前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法国多次掠走珍贵的文物,至今没有归还。

有网友当场在下面编段子:“外星人在法国总统的陪同下参观卢浮宫。他疑惑地问道,为什么这里展出的都是别的国家的物品?难道法国没有自己的历史吗?总统从容地说:这正是我国的历史。”

还有网友补充了雨果当时的完整名言:

“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被劫掠的中国。”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法国驻华使馆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与网友互动,也是一种好事情,至少比互相谩骂强。

“法馆能这么开放的与中国网民沟通,值得赞赏。”

“这么多驻华使馆,感觉法国是最认真跟网友互动的。”

而在这条关于雨果名言的微博下面,网友转发评论和赞已经达到近十万人。

你怎么看法国驻华使馆与国内网友的论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札记

今天教研室的教研员要到学校进行教研听课。我们教研组安排我讲一节公开课。我刚好讲到第二单元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我刚好昨天讲了一课时,刚好接着讲第二课时。本课属于讲读课,安排两课时是比较恰当的。

在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课本,我发现本课如果按照常规,进行文本详细分析用两课时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研读完文本,我发现本课语言大气磅礴,善于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课本,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特点。

教参上给出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教学重点: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本文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议论性文章。学习时,应将立足点放在后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要把握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劫掠圆明园持什么样的观点,对被侵略的中国持什么态度,并理解作者立场的可贵之处。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本文主要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前者是展示美好,后者是展示美好被毁灭,前后对比,以此控诉英法联军的罪行,行文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作者运用铺陈、类比的写法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运用反语,对英法联军的罪行予以辛辣的嘲讽,极具批判力量。

二、教学建议:

1. 教学时间:2课时。

2. 作者在信中阐述了自己观点,表明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批判立场,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基本能够把握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体会作者作为一个法国人持有这样的立场的可贵性,思考作者为什么能这样,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3. 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相比,本文描写圆明园的段落很有特色,想象瑰丽,情感热烈,展示了浪漫主义风格的笔法,给人强烈的冲击力。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那些色彩艳丽、笔调夸张的词句,并调动自己想象,感受圆明园之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学生是否去过圆明园并不重要,雨果本人也没有去过圆明园),写一段话描写圆明园,通过对比,加深对作者写法的理解。

4. 与本单元其他议论性文章相比,本文在阐述观点时,善于运用反语,形成了辛辣的讽刺效果。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反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此外,还要注意勾连以往的学习经验,例如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也运用过反语的手法:“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以上文字选自教参)

下将上课过程呈现如下,以便反思和大家批评指正。

2

一、课前拓展:

1.读记雨果名言:

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错误就像地心具有吸引力,尘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错误。——雨果《悲惨世界》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青年人,我们要鼓足勇气!不论现在有人要怎样与我们为难,我们的前途一定美好。—雨果

2.学生摘录,积累语言。

二、规范书写汉字:

惊骇、瞥见、箱箧、制裁、赃物

富丽堂皇、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三、探究题目:

1.了解书信格式: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格式)

2.注意表明观点的的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四、朗读指导:

1.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语言特点。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2.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3. 学生再读,教师示范。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4. 学生练习,涵咏语言。

五、体会情感:

1. 体会语言中隐含的情感。

2. 反复读教师改动的句子。

这个奇迹消失了。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3. 体会作者隐含其中的两种以上的复杂情感······

4. 观看视频,体会情感:

六、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1.寻找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

2.勾画标注不同的表达方式

3.找准修辞手法具体去分析

学法指导:角度+内容+分析+情感

七、体会反语的语言效果:

1.学生寻找文本中有关反语的句子或词语。

2.分析反语的表达效果:

运用反语+嘲讽(讽刺)+内容+情感

八、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运用那些论证方法)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九、总结全文:

1.从议论文角度看全文

2.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3.论点:

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

 

每天我都在这里等你

 

 

凡尔赛圆明园什么意思?

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东方凡尔赛宫”。法国大文豪雨果于一八六一年对圆明园有这样的评价,他说“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想神往的、如同月宫城堡一样的建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即圆明园)。

雨果的名言有??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雨果圆明园经典语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

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xinling02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名言导入,激起情感波澜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二、整体感悟,奠定感情基调1、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疑问?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好,开始!生:自读课文。师:好,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1:主要讲了圆明园的一些奇珍异宝,还有圆明园毁灭的过程。生2:本文讲了有一些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最后一段讲的是圆明园的毁灭。生3:前几段分别讲了圆明园的占地面积和布局,还有奇珍异宝,最后一段讲了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师:好,请坐!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后面的毁灭。(板书 辉煌毁灭)2、出示本课生词  师:这篇课文出现的词语比较多,你会读吗?生:(齐答)会!师:咱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有没有错误的读音,给他纠正一下。

圆明园的毁灭名言-雨果

感谢——这是债务;任何人都可以摆出自己的一些债务,但爱情——不是金钱。——屠格涅夫

雨果名言圆明园

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的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雨果说的哪句话与圆明园也是世界文化的意思相符?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非虚构|李彦:蓦然回首

蓦然回首

李彦

01

近年来,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就是带老外们参观我的祖国。乐趣不仅仅来自老外的反应——首次赴华,讶异或惊喜乃情理中事,乐趣也发自我的内心——去国三十载,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在我胸中掀起无边的涟漪。

一般人到了京城,总爱把颐和园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呈现给客人,在一片赞叹声中得到满足。我却偏爱把队伍拉到圆明园,在无言的惊怵中,触摸人类心灵共通时的振颤。我至今忘不了十几年前的一天,我领着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走进圆明园,当面前突然出现那一片断壁残垣时,他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眼中涌出了泪水。

去年开春,莺飞草长,我带领加拿大教育者访华团,再次来到废墟上。校长们经多见广,心中骇然,却不动声色,默默掏出小本子,记下了镌刻在石碑上的雨果名言:“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看到旁边围起来的施工现场内一摞摞似乎是新造的砖石,他们掩饰不住心头的担忧,匆匆打探是否要重建被毁坏的圆明园。“千万不能啊!一定要保留目前的样子才好!彦,你能不能转告他们?”关切的目光,令我温暖。

周围的大批中国游客,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人们热情地围上来,抢着与老外们合影留念。教育家们善于观察思索。当发现自己是园中唯一的一群外国游客时,便好奇地打探原委。我匆匆问了一位导游小姐。据说,若干年前,一位来自西方某国的游客听到了“火烧圆明园”的故事之后,认为是侮辱了自己祖先的名誉,怒不可遏,当众挥拳,殴打了导游。自那之后,圆明园便被悄悄从外国旅游节目单中撤了下来。

唉,说什么好呢,我的祖国!历史就是历史,人人都应坦然面对,才是勇者。莫管他是何方来的游客!

逗留京城的数日,马不停蹄。工作座谈之余,领众人到利玛窦四百年前修建的宣武门南堂,与中国信众一同做礼拜;在月明星稀时起身,陪几位兴趣盎然者一路小跑去天安门广场,挤在来自天南海北的同胞们中间,踮起脚尖看升旗。虽疲惫不堪,心底却是快活的。

大家皆为首次来华,纷纷感叹:“真没想到,中国竟然和脑子里的印象截然不同!原以为满大街站着的都是头戴钢盔、手握冲锋枪的军人呢!”“见到的人都那么友好和善。真喜欢中国人啊!”

黄浦江畔停留数日,其繁华迷人,自不待言。此时有人宣称,更喜沪上的奢华舒适,但多数人坚称,仍偏爱京城的悠久文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酒吧区“新天地”游览时,众人都被爵士乐咖啡座吸引住了,唯有一教育局长自告奋勇,随我去了中共一大会址。本不期望老外能理解什么,没想到吃惊的却是我。

“想当年,古巴共产党成立之初,也是中途转移到船上完成的,和中共的经历巧合呢!那时的毛泽东才仅仅28岁啊!这十几个年轻人,都是有志于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他轻声慨叹。我回过头来,认真地打量着这位金发碧眼的老外。他在我眼里已变了模样。

因了他的兴趣,今年春天我再次带队回国时,便特意安排了参观一大会址的行程。这次来的都是学校里的同事。大家兴致勃勃地站成一排,与壁上的浮雕合影时,恰逢一队中国人在旁,齐齐举手,高声宣誓。同事们不解,探问他们在做什么。我解释说是在宣誓入党,大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也许,直到那一刻,他们才开始理解脚下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吧。

教学相长,给我启发最多的,应该是勃兰特教授。几年前我曾陪这位同事来华,拍摄一部介绍中国宗教历史的教学片。抵达京城当晚,他就按捺不住,掏出电脑,在酒店大堂里给妻子发邮件:“我终于来到中国了。一切都出乎意料!”

我明白,他心中的震撼源自何方。勃兰特研究了一辈子宗教,著作等身,是《不列颠百科全书》世界宗教条目的编审。平日闲谈,论及儒释道各个流派,他如数家珍,常令听者生出高山仰止之感。但他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老教授曾多次赴印度、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考察,却从未踏足华夏大地。

此次来华,他像一个好奇的小孩,扛着摄像机,兴致勃勃地捕捉着他眼中的珍宝。在西安古城,步入“碑林”,在一尊石龟驮负的高大古碑前,他颤抖着双手举起了摄像机。一不留神,老人后退时踩了空,从一米多高的台子上仰天朝后跌倒下来。围观者一片惊呼,却见勃兰特一个后滚翻,怀中紧抱着摄像机,端端地立起身来,全然不像七十岁的老人。面对诧异,他整整衣襟微笑道,我每周要打两次篮球呢。

早已风闻回民街小吃的美名,也做好了准备,要放纵自己一次。可惜勃兰特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无动于衷,仅索要了一碗豆腐粉丝酸辣汤和两枚烧饼,与我分食,草草打发了午餐。一头钻入近旁深巷中的清真寺时,他却兴奋得如获至宝,拉着我一刻不停地帮他采访、翻译,流连忘返。

雨过天晴,我俩在著名作家叶广芩女士的陪同下,结伴出城,去探访终南山下的“楼观台”,据说那里保留着两千多年前老子讲经传道的遗址。阡陌田野,桃红柳绿。一山一水都在娓娓述说着古老的传说。那一刻,心头涌起了无限的眷恋,追问当初离乡背井,价值究竟几何?

02

时间回溯到1987年,在改革开放第九个年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后,来到加拿大继续深造。当时,班里的同学有一半去了美国,只有我一人选择来加拿大。原因很简单。二十岁那年,一个春风和煦的夜晚,我站在露天广场上,看了一场中加合拍的电影《白求恩》。从那个夜晚之后,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曾无数次地梦魂牵绕,无数次地定睛寻找“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加拿大是白求恩的故乡,我从小就对加拿大有一种神圣的向往。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在我之后的写作道路上,多次成为支撑着我心魂的主角。

离开家乡,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读书、工作把我的时间挤得满满当当。写作成为我繁忙之余安放梦想和乡愁的故园,跟随着心灵的呼唤,在笔端留下我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家国的眷恋。

到加拿大的第二年,我利用暑假的三个月时间,边在校园打工边写作,完成了第一部英文长篇的初稿。接下来几年,毕业求生,压力巨大。但我生性执著,做任何事都不喜半途而废。于是一面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赖以维生,一面反复修改这部凝结着心血的作品。这个过程长达数年之久。感谢命运之神,使我们这一代人在青春期时便经受过各种磨难和考验,所以,尽管路途坎坷,遥遥无期,但却从未生出过活不下去的沮丧。没料到,英文长篇小说《红浮萍》甫一出版便大获成功,也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受到大学校长的邀请,从此踏入我最喜欢的工作领域:执教。当我面对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充满激情地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语言时,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了:诚实做人,生活绝不会欺骗你。

长年累月置身于中西文化交汇的海洋中,我逐渐经历了从写熟悉的故园往事,到写移民生活的艰辛,再到关注跨域文化的故事、探寻人类命运的异同,比较与思索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三个写作阶段。这三个阶段,恰与王国维的名言吻合,也是我人生中三段不同的心路历程。

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出国的留学生,最熟悉而难以忘却的,是记忆犹新的故国情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的第一本书,英文小说《红浮萍》,便是在那种心态下完成的。十多年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移民海外,周围的祖国同胞多了起来,我的关注点转向了移民生活。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我创作了英文小说《雪百合》,对新的生活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也表达了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人无论到了何种环境,最终还是可以走出困惑和迷惘的主旨。那时我的心境可以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

如今,我的创作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不可避免地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频繁接触。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力,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可以和西方人一起共舞,跨文化的故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故事,加之中国悠久而命途多舛的历史,就是我这一阶段写作的不竭的素材。写作的过程又自觉不自觉地沟通了中外,加深了友谊。

刚到加拿大那年,在一次晚宴上,我的邻座是一位白人老者。当一盘什锦炒饭被端上桌后,老者突然开口,用一口地道的河南方言震住了我。原来,他曾担任过加拿大驻华大使,并有个颇为响亮的中文名字:明明德。谁能想到,仅仅两个星期之后,我就读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一篇文章,提及加拿大人明义士在河南安阳研究甲骨文、自学成才的往事。当我好奇地写信给明明德大使,确认了他就是明义士的独子之后,我多次去他位于渥太华的家中采访,日夜倾谈,记录下口述资料,并与他频繁书信来往。但世事荏苒,接下来的岁月中,我陷入了年复一年的忙碌。直到二十多年以后,我才终于提笔,写下了非虚构中篇《小红鱼儿你在哪儿住——甲骨文与明义士家族》,介绍了这个在中加关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低调得令人惊讶的家庭。

一百多年前,明义士以传教士身份来华,却对中国的古文字陷入了痴迷,并成为发现殷墟甲骨文出土之地的第一人。后来,他大概彻底忘却了自己当初来华的职责,华丽转身,成为齐鲁大学的考古学教授,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甲骨文的学生。他花费毕生心血收藏了数万片甲骨。面临日本侵华的危机时刻,他将甲骨分别保存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使这批宝贵的文物躲过了劫难。

在河南安阳出生成长的明明德,在离开中国几十年后,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加拿大驻中国大使的身份重返故地。当他对我回忆往事,描述起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展现出的巨大变迁时,老人的声音充满了感情。与他同样在中国出生的两个姐姐,也曾在40年代帮助中国做战后重建工作。今天,明家与中国的交往已经传承到了第三、第四代。

当我在灯下执笔,将明家四代人与中国一百多年的交往史——这段反映中加两国人民之间情谊的历史展现给读者时,耳旁响起了明明德大使多年前为我吟唱的豫北民歌:“小红鱼儿,你在哪儿住……”

命运仿佛会悄悄安排一些巧合,不仅让我与明明德大使相遇,也让我实现了出国追寻白求恩足迹的梦想。

不少中国人都知道,1939年初冬,白求恩临死前,躺在太行山的土炕上,留下了一份长长的遗嘱,把身边的东西一一分给了他在中国和加拿大的战友。遗嘱中有一句话,“那面日军大旗留给莉莲”。但是,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女人是谁。七十五年过去了,我在偶然中寻找到线索,解开了这个谜底。就在距离我住处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我采访到了一位老人比尔·史密斯,发现莉莲就是他的母亲。老人的手中,不仅收藏着白求恩写给莉莲的最后一封信,邀约她前往太行山,与他并肩奋斗,还保存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毛泽东与白求恩的珍贵合影照片。这实在是太神奇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气呵成,写就《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次对生命的感悟过程。从白求恩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直面真实的勇者。那种果敢与坦诚、光明与磊落,恰是人性本真的珍贵品质。他的理想主义、他的献身精神代表着人类一种高尚的情操,永远像黑暗中的一盏灯,让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逆境,都有勇气走向光明。

这个故事,也为我赢得了出国三十年来在祖国获得的第一个荣誉:第25届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2015年的秋天,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带领着来自加拿大各界的代表们,再次奔赴华夏大地,沿着白求恩的足迹,考察英雄奋斗过的晋察冀边区。一个开放而便捷的环境,让我有机会将祖国的这些英雄历史分享给更多的人,将友谊的种子播撒在中加两国人民心中。

在北京饭店的金色大厅里,加拿大老人比尔·史密斯捐赠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文物:毛泽东与白求恩的合影照片。“如果有机会,我将十分愿意为中加友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虽然目前身体状况不佳,但我有一个想法——未来如果有中国友人到加拿大白求恩故乡追溯白求恩成长和工作历史,我将乐意做向导。”比尔·史密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03

2007年,滑铁卢大学成立了孔子学院,上级问我是否愿意出任孔子学院院长,我欣然应允。我不禁回想起1974年的春天,我在所在单位开展的“批孔”运动中发出了另类声音,质疑为什么对孔子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以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地开花,担负起了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

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十多年了。十年来,我曾自问: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目的何在?我深深懂得,人类精神文明各有千秋,并不存在某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秀。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取代他人的信仰。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消除误解、求同存异,才能赢得长久的友谊与和平,孔子学院才不辱使命。

为了这个目标,十年来我们致力于高端学术研究与文学交流,组织召开过十次国际研讨会。“故土—历史—呈现”“文学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文学”“文学百衲被”“文学与我们的环境”“文化间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一个个主题,无不凝聚着我和同事们的殷切期盼。

在孔子学院这座平台上,我们编辑出版了双语读物及中华文化研究专著,为海外大学生提供了简明易懂的教材,启发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我们邀请中外专家学者互访,举办交流讲座,针对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同时,我们还在不同城市建立了多个“孔子学院中文资料室”,每年举办中文朗诵比赛、作文竞赛等,鼓励促进华裔青少年用中文写作,促进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在公共建设方面,我们持续与周边三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合作,举办汉语培训班、中华文化兴趣班,组织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在多元文化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为汉语在海外的运用与发展寻求和创造机会。

在搭建祖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桥梁、为世界人民之间增进友谊的过程中,我的工作充满了快乐。蓦然回首,我似乎悟到了几十年前奔赴异国他乡时,冥冥中那个神圣的使命。

(此文获得北京市侨联“辉煌四十载启航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转载自公号“北京侨联”,感谢作者授权发表)

    李彦,加拿大华人作家,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孔子学院加方院长。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文学交流活动,组织过多次国际文化研讨会。英文长篇小说DaughtersoftheRedLand获1995年度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提名奖。2016年获上海市新闻奖一等奖。2018年获“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奖、北京市侨联征文一等奖。2018年出版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非虚构文学《不远万里》。

欢迎关注“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公号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快手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