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2句苏格拉底是被投票投死的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09-30 08:13:01 admin 阅读:59

导读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 1、苏格拉底被谁害死 (1)、终于有一天,一个诗人,一个想出名的政客,一个富商,将苏格拉底控诉了,罪名有第一是腐化年轻人,第二是他创造了新神,不信国家...

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

1、苏格拉底被谁害死

(1)、终于有一天,一个诗人,一个想出名的政客,一个富商,将苏格拉底控诉了,罪名有第一是腐化年轻人,第二是他创造了新神,不信国家规定的神。

(2)、当然,苏格拉底最为出名也最让人心生疑惑的还是他的死亡。“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神”是苏格拉底面临死亡宣判时说出的千古名言。

(3)、他也不喜欢讲道理,只喜欢骂人,对敢于创新,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向来就是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什么“朽木粪土”、“小人哉”,这种作风使得现在他的传人也是充满了脏言秽语。除了骂人,一点道理也不会讲。

(4)、公元前4世纪,雅典某个监狱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即将被处死。

(5)、为了更好地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来龙去脉,还得知道对当时的法律制度有所了解。若把沿自氏族制度的雅典政制与现代制度作一个简单比较,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在现代社会,诉讼由一职业阶层即律师和法官来进行,在雅典情况却并非如此;在现代社会,因任何诉讼都需要专业化的法律知识,被告一般会请辩护律师,但这种情形对雅典人来说可以说闻所未闻。古希腊根本就不存在职业化的法官和律师概念。事实上在氏族制遗风远未脱尽的雅典,法律仍相当粗糙,还没有从与政治、宗教和习俗中完全分化出来,立法、司法职能与军事、政治、宗教等职能仍有很大程度的重合。相当于法官、律师和陪审员等职能由谁来履行?由民众法庭来履行,而民众法庭又由抽签产生的数百到数千名“法官”兼“陪审员”构成。从“人群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人群”中,本来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不复存在,人们“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如此这般,要总能做到公正合理,实在太难了。

(6)、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呢?作为辩方,他不愿意提出任何一种刑罚。他的逻辑是,只要他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哪怕很轻,都等于承认自己犯罪。要么被判死刑,要么无罪释放,在这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这样一来,陪审团即便认为死刑判决过重,但苦于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陷入一种尴尬。

(7)、成为你自己,这是很多人都知道却做不到的一句话。

(8)、但到了第二轮之后,却以如此高票通过了死刑的判决,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只可能是——人民都想他死!

(9)、僭主统治激起了强烈反弹,流亡在外的民主派积蓄力量,很快卷土重来,与寡头派在雅典城郊展开激战,寡头派败北,克里提亚和卡尔米德均在战斗中被杀。这时,斯巴达方面见寡头派不得人心,也出于牵制正迅速崛起的底比斯的考虑,没有进行干预,而是默许雅典恢复民主政体,民主派遂得以复辟。僭主暴政只持续了八个月,但期间以种种罪名杀害的雅典人竟高达一千五百人,几与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十年战死的人数相当。

(10)、雅典历史上,有很多人是被起诉以后潜逃,让司法机关抓不到的,普罗泰戈拉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选择主动自我流放。

(11)、要知道,首先,在当时,根据雅典法律的规定,其实苏格拉底是可以拿罚款抵消死刑的。

(12)、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之后,没有经济来源,全靠朋友的帮助活下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随时都可能迎来死亡。

(13)、大概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受审。根据记载,他被指控的罪名是:“(1)对城邦崇拜的神不虔敬,而是引入新的陌生的宗教惯例:(2)更有甚者,腐蚀青年。”指控者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4)、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15)、如所周知,十七世纪以降,民主理念在西欧崛起,逐渐散播到整个欧洲、北美乃至全世界。以此故,希腊民主也开始受到推崇,至十九世纪后期甚至被大大拔高,以致今天很多人以为,现代民主的源头就是希腊民主。但它并非起源于希腊,而是发端于基督教的平等理念与中世纪的议会制度和法律观念。事实上两种民主在缘起、规模、形式和程序上都有很大差别。

(16)、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是仅次于耶稣的第二个最著名的悲剧……

(17)、时代背景是:雅典刚刚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需要重振精神,战争的失败,被人解释为是雅典娜神对雅典城不敬神的惩罚,而补救的办法就是惩罚那些质疑雅典娜或其它天神的人……

(18)、我们每次提起苏格拉底之死,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苏格拉底当时是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三个罪名判处死刑的,而且苏格拉底曾经有过逃亡的机会,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接受判决、自尽而死。

(19)、而对他处以死刑的判决,被后世大多归结于"民主的暴政"。

(20)、他不止这么说,而且就是这么做的,他在监狱里和人家谈论神、谈论灵魂、谈论永恒,也谈论死亡,宛如常人。

2、苏格拉底是被投票投死的

(1)、看来,不讲政治,就不可能知道苏格拉底之死的真正原因。苏格拉底不仅是个哲学家、道德家,多少也是个政治人。他之被判刑处死,是在西元前三九九年,即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投降后的第五年。此时,激进民主派与贵族寡头派的冲突主导着整个希腊世界,数百个城邦大致分为民主制与寡头制两大政体。而所谓寡头制,按现代标准仍是民主制,或不那么激进的民主制,斯巴达政制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2)、直接因素是:公元前399年,三个公民起诉苏格拉底,经过陪审团的审判……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3)、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4)、是不是非常意外?这500人的陪审团,并没有像我们想的一样,是政府的打手或者爪牙,他们完全可以不买账,而奉行独立裁判的原则裁断案件。你看,在雅典时期,控告与陪审就是有效分离的,政府想要给谁定罪,还要先经过陪审这一关。

(5)、     法庭上的审判同样不同于现代,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6)、这位在"世界"拥有极高威望,在雅典却毁誉参半的哲学家被"忍无可忍"的雅典人们,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

(7)、当雅典在伯利克里统治下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民主社会时,苏格拉底可以履行他作为一只“牛虻”的使命而没有招致严重的反对。 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道德秩序。这一追寻要么令人愤怒,要么令人愉快,这也为他带来从事于悖论的智者的名声。更糟糕的是,人们认为他的思想太没有拘束,对于那些雅典人认为不用置疑的敏感问题也进行追问。然而,在雅典经济和军事上还强大的时候,苏格拉底还是可以随其所好去进行追问而不受惩罚。但是,随着雅典社会大势走向危机和挫折,苏格拉底就再也不能免于受到追究了。

(8)、于是,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他甚至古板到以“尊重雅典法律”为理由,竟然连友人、学生为他“设计”好的避难(逃亡)之旅都不做,而平静赴死。

(9)、当然,雅典民主远非没有优点。雅典民主虽有以众暴寡的倾向,虽相对于现代民主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并非自由(例如妇女、外邦人没有公民权,遑论奴隶;再如公民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没有教育自己孩子的权利,没有不参与政治的权利,没有不信仰城邦诸神的权利,甚至言论自由也受到一定限制),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民主在雅典创造的相对宽松的环境,才使悲剧、哲学、修辞术得以诞生,使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科学等得以繁荣,使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得以涌现,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主的最大长处,莫过于能够在既有经济社会条件下,较好地发挥普通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怀有强烈的认同感。此外,民主派在对待反对派方面,也明显比贵族寡头派更仁慈,至少没有像他们那样大肆杀戮。如果说雅典民主做了一些错事,那是因为它仍发育不全。如果历史能给雅典民主更多的时间,它也许能够逐渐完善起来的。

(10)、第真希望我有勇气过一种我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期望我过的生活。

(11)、为了充分了解希腊民主,还得看一看现代民主。17世纪以降,民主的理念在西北欧洲崛起,逐渐在整个欧洲、北美乃至全球得到认可。以此故,希腊民主也开始受到推崇,至19世纪甚至被大大拔高,以至于今天很多人以为,现代民主的源头就是希腊民主。但现代民主并非起源于希腊,而发端于基督教的平等理念与中世纪的议会制度和法律观念,与希腊民主无关。其实两种民主在源起、理念、规模、形式和程序上都有重大差别。

(12)、所以,如果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因为陪审团完全可以为了避免对被告人处以重刑,而不给他定罪。所以,雅典实行的分离制度其实是对苏格拉底非常有利的。

(13)、五四以来国人一直崇拜希腊民主,甚至崇拜一切希腊事物,这使很多人对希腊民主的缺陷视而不见。事实上,激进民主于前6世纪末兴起以后,雅典精英刻意迎合群众,使后者权力越来越大,不仅几千人聚集在公民大会上以公投的方式选举领导人,以公投方式就军政和外交大事进行表决,而且在民众法庭充当“法官”兼“陪审员”,几百至几千人以公投方式对被告做出生杀予夺的判决。于是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的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扔进地坑”;伯里克利虽侥幸逃脱了死刑,却仍被控为窃贼并被罚款;指挥阿吉纽西海战大获全胜的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当然还有苏格拉底被判刑处死。尤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不久,主要起诉者之民主派干将美勒托本人也被判极刑,被乱石砸死;八将军被判死刑后(其中六人被执行)仅仅几天,起诉他们的人也被处死。这难免让人想到雅各宾暴政。

(14)、在他看来,如果要变得谨小慎微,要变得虚与委蛇,那比死了还严重。

(15)、当时的投票表决规则,其实对苏格拉底也是非常有利的。

(16)、他的一个朋友问德尔菲神庙的神谕,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17)、                           

(18)、民主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政治制度的架构依据,充分贯彻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的理念。苏格拉底的死是以民主的形式去完成一项法律的判决,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社会的整体自由权利得到实现,但结果却是令人遗憾的,并没有体现法律所追求的正义。苏格拉底作为民主真理的追求者,曾明确表示反对演讲家和蛊惑家用语言来取悦多数,把民主变成私欲的表决机器,政治便成为失去理智的修辞。非常遗憾,雅典民主从一开始就有这个倾向,虽具备现代民主的形式,却不具备现代民主的理性精神,缺乏法律的保障和约束。所以,苏格拉底最后选择服从判决,也是为了捍卫法律,以身殉道,给雅典上了最后的民主一课。

(19)、 苏格拉底以民主的名义,用法庭审判的办法处以死刑。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民主法治社会的最大冤假错案,却足以形成千年铁案。因为有这个案子在先,使得西方在行使民主权力与投票表决的时候,总是把那些不应该表决的东西分得一清二楚。而且法律程序也十分清楚,而不可以随意更改。

(20)、     然而,对雅典人来说,这桩案子非但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它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因为整个案件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来审判的。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显然是依法提起公诉。在《欧提弗罗篇》(Euthyphro)之首,苏格拉底说他正要到“王者执政官”处应美莱特斯之诉。这位王者执政官是专门负责有关敬神的事务的,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因此需要到彼处备案。至此,案件正式进入审判程序。    

3、苏格拉底之死 投票

(1)、要解开谜团,还得对雅典民主做个考察。事实上,前五至前四世纪的激进民主是苏格拉底审判的一个极关键的因素。何谓“激进民主”?Democratia。从字面上看,它很像democracy,但内涵并不同。这是一种由群众通过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等直接行使军事、政治、外交、法律和祭祀大权的氏族民主。其与现代民主的最大区别是:公民不仅参与军政首脑的选举,而且直接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在现代民主中,公民只是选举出议员和行政首脑替他们立法和行政,并不参与也不可能直接参与立法和行政。换句话说,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只有在共同体规模很小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2)、     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殊不知,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而著名,但在公元前四八三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到放逐。据说在投票之时,一不识字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请身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上他的名字。阿里斯泰德大奇,问道,你既不认识这位人物,何以有怨于他?农民答曰:一听到他被称为“公正者”,即感厌恶,因此投票放逐他。希波战争的功臣底米斯托克利成功地导演了萨拉米海战,使希腊盟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免遭波斯人奴役,为此底米斯托克利成为全希腊民族的英雄,以至于在下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他迈入运动场时,全场观众忘了比赛,将目光转向他,向他鼓掌和致敬。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在那个时候,他和斯巴达王宝桑尼阿斯是全希腊最著名的人物。但事隔四年之后,雅典人一样投票放逐了他,随后又欲判处他死刑,致使他被迫逃往死敌波斯王的宫廷。就连民主政治的最伟大领袖伯里克利也难逃厄运,就在同斯巴达的大战爆发不久,他因指挥不力而被革除将军一职,并遭巨额罚款。    

(3)、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控告并判处死刑,很大程度上是与他整天追逐在别人的屁后问这些稀离古怪的问题有关。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问题面前,被问者感到无所适从,感到一次又一次的被羞辱,被嘲弄,当这些被问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并成为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官与陪审团的一名成员时,我们便不难想象苏格拉底的命运。还有一件小事,在一场雅典大败斯巴达人的海战中,政客以海军将领未能收回阵亡将士的尸体为由对几位将军进行控诉,最后所有人几乎全被判处死刑,由于苏格拉底也拥有裁决权,他投了反对票,认为这不合法,因此得罪了雅典民主派。

(4)、他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离开,因为他不想见到他们哭哭啼啼,但是在死亡面前,留在他身边的人,还是忍不住落泪。

(5)、以上提到的部落精英都是苏格拉底圈子里的重要人物。可以说,他们是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却不能说是直接原因。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回到西元前404年。这一年雅典在持续了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终战败投降,斯巴达军队进驻雅典,雅典人被迫拆毁防御性“长墙”和体现其海上霸权的数百艘战舰。接下来,斯巴达在寡头派中指定了一个三十人委员会,为战后雅典制定法律法规。但这些人并不好好制定法律法规,却组成一个小集团,大搞恐怖政治。他们不经审判便对民主派大开杀戒,抄没其财产,并将很多人放逐他乡;把民主派赶尽杀绝后,便在自伙儿内部杀起的温和派来。此即臭名昭著的“三十僭主”暴政。其首脑人物正是克里提亚,柏拉图另一个亲戚卡尔米德则为其头号帮凶。

(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西比德。此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言善辩、精通音律,为当时雅典城的头号酷哥,“粉丝”无数,连口齿不清都有人模仿。坊间流言,说他与苏格拉底关系暧昧。这在柏拉图的著述里不难找到证明。在《会饮》中,亚西比德夸耀他与身材矮小、鼻子扁塌、皮肤黝黑,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苏格拉底在练身馆里调过情!他甚至当众色诱苏格拉底,无奈后者并不领情,使其阳谋未遂。亚西比德是一个野心勃勃、富于攻击性的家伙。正是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公民大会上煽动群众忽悠群众,使其所提远征西西里的动议在“公投”中获得通过,本人也被任命为远征军总指挥之一。但远征军离港后不久,他便因故叛逃到斯巴达,为高层出谋划策,给雅典造成了重大伤害。

(7)、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

(8)、关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亡的具体经过和直接原因,我摘录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的一段较为客观、符合基本解读的简述:

(9)、                           

(10)、这些部落精英都是苏格拉底朋友圈的重要人物。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回到前四〇四年。是年,雅典在持续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终战败投降,斯巴达军队进驻雅典,雅典人被迫拆毁防御性“长墙”和数百艘战舰。接下来,斯巴达在寡头派中指定了一个三十人委员会,为战后雅典制定法律法规。但这些人组成小集团,大搞恐怖政治,不经审判便对民主派大开杀戒,抄没其财产,并将很多人放逐。把民主派赶尽杀绝后,他们便在内部杀起温和派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三十僭主”暴政,首脑人物正是克里提亚,柏拉图另一个亲戚卡尔米德则为其头号帮凶。

(11)、     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在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笔下(《云》一剧),苏格拉底在空中行走,行动怪异。即连他的哲学,也不过是诡辩之术。他开办私学,教授颠倒黑白的技艺。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也许并非如此,但真正理解其哲学或了解其性情的雅典人不会很多,而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则是在雅典最大节日之一的戏剧节上隆重上演,到场观看的雅典人多达近二万人,无疑会给许多的雅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阿里斯托芬这部刻画了苏格拉底形象的称之为《云》的喜剧上演于公元前四二三年的尼奥尼索斯戏剧节。他塑造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无疑会影响到时隔二十四年之后的审判。    

(12)、但是苏格拉底的辩护词是这样说的,我没有不敬神,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13)、但是雅典在那个时代就实现了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分离,被告完全可以在定罪阶段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进行无罪辩解,等到定罪结论作出后,再集中精力为自己进行量刑的辩护,在两个阶段都可以无所顾忌、充分展开辩护,从而有效避免了两个程序合二为一带来的自相矛盾的尴尬。分析到这里,你还能说它的司法制度就真的那么落后吗?

(14)、苏格拉底唯一有过的公职,就是担任有五百个议员的国家议会议员。但是担任这一职务差点就要了他的性命。因为,雅典与斯巴达在爱琴海上作战,这一仗由雅典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退兵的时候,海上突遇暴风骤雨,因此,未能够及时把战死的将士遗体收集运回。因此,遭受到指控,违背法律程序,没有逐个的审查,而是十位将军集体由国家议会投票裁决。十分不合法律,也不合情理地将十位将军判处了死刑,而苏格拉底是五百议员中唯一反对者,就是这一反对,差点也要了他的性命。

(15)、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古希腊三贤之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6)、可是他越探索,越发现这个问题不比天上的哲学简单,甚至还要更复杂。

(17)、记得有一个哲学家说过:在你活着的时候,你不知道死亡,当你死了之后,你已经不必关心死亡了。

(18)、苏格拉底在与不学无术但又想做领导人的堂弟对话结束时提出了对堂弟的希望,当然也是对所有雅典青年的希望:“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学习,为了想要做的事情求得最广泛的知识。”

(19)、还记得《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吗?

(20)、毛姆先生刻画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著名的画家高更。

4、苏格拉底被谁判了死刑

(1)、但是,苏格拉底真的是死于雅典陪审制吗?苏格拉底真的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律的权威,才选择自杀而不是逃亡的吗?

(2)、我们应该按照上面的方式来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才算对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审判建立了一个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3)、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格拉底当时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现在死了反而好,免得将来为老年疾病所困。所以你看,在一个有利于被告人的表决规则的影响下,苏格拉底放弃了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死,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雅典陪审制度。

(4)、僭主统治激起了强烈反弹,流亡的民主派积蓄力量,卷土重来,与寡头派在雅典城郊展开激战,寡头派败北,克里提亚和卡尔米德战死。这时,斯巴达见寡头派不得人心,也出于牵制正迅速崛起的底比斯的考虑,没进行干预,而是默许雅典恢复民主制,民主派遂得以复辟。僭主暴政虽只持续了八个月,但期间杀害的雅典人竟高达一千五百人,几乎与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十年战死的人数相当。

(5)、于是,公元4世纪,这个被神谕称为最聪明的人,开始四处找人辩论。

(6)、可是雅典居民为何会做出如此判断呢?苏格拉底的指控只是说他不敬畏神,以及带坏了年轻人。罪不至死啊!

(7)、时光过了60多年,公元前338年,在离雅典万里之遥的东方秦王国的刑场上,四周武士林立,被行刑的那个人,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车被套上了马匹,一声令下,犯人旋即被五马分尸。此刑为车裂之刑,而被行刑者为秦国丞相商鞅。其实,苏格拉底即使被判了死刑,他有很多机会不死。他可以选择认罪、道歉、请求宽恕;他可以赎买,有人愿意给他出这笔钱,换取生命;他可以逃走,有人已经为他办理了一切。但是,他说:“服从国法,是市民义务。”他做了一个典范的理性民主公民,选择了服从判决,选择了死亡。而从审判过程来看,苏格拉底被民主政权的民主法庭通过公民大会的起诉、辩论和投票表决处死,苏格拉底本人行使了充分的自我辩护权,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十分民主的。因此,苏格拉底是死于“民主”之手。

(8)、柏拉图虽然崇拜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但事实上,他和苏格拉底是类型完全不同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多的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柏拉图绝对是理想主义中的最理想主义者。《理想国》里面他设计了完美世界的蓝图: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王国,人们爱好智慧,以追求善的理念为人生的意义。

(9)、苏格拉底当时这种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和雅典当时整个制度的基础,即抽签这种民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等于严重动摇了雅典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对他的三项指控。

(10)、其次,他“哲学家怀疑一切”的本性,让他一如既往地得理不饶人,甚至在没有出审判结果之前,就谦逊(傲娇)地继续着他的“不打击会死星人”日常,滔滔不绝地继续一一驳斥着“所有”发言的陪审员的质问。

(11)、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处死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这是人类民主历程中第一个冤假错案。给人类的警示是“多数暴政”的可怕。这直接为后来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体现出来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就是:“服从多数,保护少数”。同时还告诫世人,人类的犯罪有许多种,但是唯独思想犯是荒谬的,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不能够因学术思想以及言论上的不同而受到惩罚。这次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就是“不信国家的神,而只信自己的神,并且以较弱的论证驳倒较强的论证,从而教坏年青人。”这也为后来西方走上民主法治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12)、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对雅典民主作一番考察。事实上,西元前5至4世纪的激进民主是苏格拉底审判的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何谓“激进民主”?此即democratia。从字面上看,它很像democracy,但内涵大为不同。这是一种由民众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等机制直接行使军事、政治、法律、外交等大权的氏族形态的民主。这种民主与现代民主的最大区别是:公民不仅参与军政首脑的选举,而且直接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而在现代民主中,公民只选举出议员和行政首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参与也不可能参与决策(公投是例外,但极少举行,不像在雅典是家常便饭,即主要决策方式)。换言之,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是间接民主或议会民主。直接民主只有在国家规模很小的条件下方可能存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10句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