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6句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5 01:10:37 admin 阅读:59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9)儒者入世,是从内心道德原则的角度考虑其可否,而不从效验来计较。故有“知其不可而为之”之说,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即其行事乃是处于内心不容已的道德要求。
(2)、 自从2008年秋天开始,我带领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读《论语》,迄今已经十三年了。我在学校的三水校区带领学生读《论语》,三水校区位于佛山三水云东海森林公园,环境清幽,远离市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跟随我读《论语》的每一届学生,表现都很努力,我自己也在反复阅读中收获颇多。
(3)、复圣颜子身上体现出的“立德”、“仁爱”、“无伐善,无施劳”、“不迁怒,不贰过”、不因环境恶劣或物质匮乏的“不改其乐”以及“闻一知十”的好学善思等优秀品格,不仅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巨大,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铸造的提炼与升华均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4)、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陶铸两千多年民族精神的主要文化因素。在西方人眼中,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常常被称为儒家文化圈。至少在传统社会,儒学毫无疑问是支撑中国人信仰天空的擎天柱。然而,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儒家的文化传统曾经一度断裂,尽管近些年来,儒学大有复兴之势,但文化的复苏也毕竟需要时间。在当下中国,儒家文化还只是残存的碎片,且在不断的流失和瓦解之中。在传统的信仰结构遭受了前所未有之挫折的同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信仰危机。当此之际,作为“文化信仰”的儒学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5)、其实,从究竟意义上说,信仰之理本不能是外在的,若完全是外在的,于人心则无法得以最终的确证。儒家认为,信仰之理虽本于天,但亦备于我。(14)同样终极价值之路,或者说信仰之路,虽不能不借助于既有的成文的教条和规范,但是究其极致,必须是内心之道德理性的呈露。信仰之教化,其根本的目的也是如此,即不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条来控制人,而是启发一个人的道德自觉。由此之故,儒家信仰在其基本教理上也具有相当的包容精神,只要具有道德理性精神者,皆可以相互融通。
(6)、颜子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以“仁爱”思想来施行“仁政”,希望人与人之间有公平公正的交往标准,整个天下才能走向“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和谐盛世。
(7)、我们要知道儒家提倡修身,为什么?怎样修?然后你再去评价它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8)、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9)、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里可以看出颜子以舜为榜样,毕生践行“圣人之道”。
(10)、(17)姚中秋:《一种文教,多种宗教》,《天府新论》2014年1期。
(11)、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12)、 儒家的修身从“格物致知”入手,以“诚意正心”为特点。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格物?有人理解就是了解事物,这种理解应该说有一定的偏差。王阳明用他切身的经历否定了这一点,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面对竹子七天七夜,没有把竹子格明白,自已病了。他从这儿进行反思,后面到龙场悟道,发现格物首先不是了解事物,而是了解人。在先秦的古籍里,“物”字也是指人。今天东北方言里还有这样的用法,说“某某人不是物”,就是骂他不是人,“物”和“人”是同义词。
(13)、在儒家看来假藉仁义的名义,以武力攻打别人的,就是霸道。还有一种更坏的战争,连正义的借口也干脆不要,赤裸裸地为掠夺别人的土地、财富而发动战争。当然,古今大部分的帝王、政客都不会随便抛弃道德的外衣而作战,以免出师无名。不少“伟大”的政治家会运用种种“正义”、“堂皇”的口号来发动战争。现今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霸权主义,美国总统以反恐为由,攻打伊拉克、叙利亚,来掠夺他们的石油资源,用以巩固在中东的战略地位。
(14)、公元前484年,颜回跟随孔子重返鲁国,帮助孔子编辑出版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称为《六经》。颜子在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终身事师,不计事功,毕生追求道德理想和真理的“圣儒”精神,为中华传统道德和中华民族品格塑造了巨大的影响力。
(15)、颜回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替师讲学,传授六经,逐渐有了自己的影响力。《韩非子·显学》认为:“自孔子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
(16)、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仍然与现在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7)、——《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节选)
(18)、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以及作为“文化信仰”的儒学
(19)、天道性命之理,这是儒学最为精神之处,自先秦儒学开始,即存在一个“道德的形上学”系统,这一系统及宋明理学则得意充分阐发,而大放异彩之处则是其系统完善的心性之学。(7)
(20)、一提到《二十四孝》,很多人就会想到“愚孝”。其实《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并不全是愚孝,我们今天可以重新去看它,找到其中表现了真情实感又能真正使人感动的故事。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
(1)、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一对夫妻收养了一个孩子,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可孩子成人结婚后仍不离家自立,在养父去世之后,孩子不但没有对养母尽到赡养义务,甚至多次对其恶语相向,逼迫养母在外租房。他的养母几次要求他搬离,均遭拒绝,无奈之下只能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判决房屋为其养母所有。”这个孩子的行为明显是违背道德的,身为子女,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之后应当自己养自己,不能还像三岁的孩子一样完全由父母养着,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于孔子时,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启示我们:对父母不仅要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要有发自的内心尊重。
(2)、这个思即是反省和觉悟。《论语》中孔子对子路说六言六弊,其中之一就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朱注:“伤害于物”。对于一对象之笃信虽然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来反省和理解,那么其弊端就会容易伤害到他人。这就是批评缺少理性精神的信仰所流变为的迷信盲从。比如二战时期罪行滔天的纳粹和日本兵,以至于今天极端宗教信仰的恐怖主义分子,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信仰,但是他们的信是一种集体吞没个体,话语和幻象吞噬道德心灵的迷信。
(3)、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孝的教育也需要父母以身作则,一则公益广告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一位媳妇在忙碌一天之后,还为婆婆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当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在为奶奶洗脚时,自己也学着打好了洗脚水,要为妈妈洗脚。由此可见:父母确实是孩子最近的老师。
(4)、(8)朱熹:《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5)、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6)、总之,无论是从精英的义理层面,还是从普遍而言的大众文化的层面,在传统社会中,儒学实际上真正支撑着中国人的信仰。然而,儒学作为信仰,其特殊性何在呢?如前所言,儒学作为信仰,其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不同。儒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信仰。今天我们常常在与政治、经济等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而我们这里所用“文化”则有更深刻的含义。
(7)、天命本是超越的、客观而真实存在的。但是儒家因逐渐弱化了上天的人格神意味,而将天命更多的理解为创生性的本体,所以对天命之理解不能通过宗教似的神谕或神启,而必须求之于道德实践中不断把握到的道德必然性要求。故而,在这个的层面上最终体会到作为本体的天命,实际即内在于我的生命,并作为生命存在之价值根据。此即所谓即内在即超越之义。(10)所谓即内在即超越,即是说超越的本体不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本身。人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不是通过向外做理智的认识,也不注重向外做情感上的呼救和对神灵的祈祷,(11)而是强调通过道德实践工夫和礼乐文化的教养而不断在生命中呈现本体的意义。
(8)、儒家学派产生以后,因为其产生年代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故其思想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重用。然而,儒家学派却像一棵在沙漠里发芽的小树苗,不断逆势成长。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蔚然大宗。在先秦时期,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先后产生了两位影响深远的巨人:孟子与荀子。孟子的思想基本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完善,荀子却是别处心裁,大相柔和其他学派的合理内涵,提出“性本恶”与“君舟民水”等比较犀利的思想观点。
(9)、易中天先生也认为“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坚定不移的相信”,而“汉民族的文明特点是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看似多信仰,实际就是无信仰,他常常把无宗教和无信仰并称。(2)不难看出,他们的立场和西方学者多有一致之处,即唯独类似于耶教的这种宗教信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依此信仰的含义,判定中国人没有信仰,亦并不奇怪。在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信仰观念,已经受西方宗教的影响而导致了思维定式。他们的判断确多有不能令人心服之处。信仰是一个文化系统中最终的价值依托。若没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则根本不能成就有传统、有谱系的文化。
(10)、对信仰概念的阐释,古今学者的讨论可谓不胜枚举,在此,我们不能一一列举。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并且考虑日常生活中“信仰”一词的语义,我们认为信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
(11)、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12)、复圣颜子毕生践行的“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无伐善,无施劳”以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等等无不完美展现出了圣人之学、圣人之思、圣人之品和圣人之行,其高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后世竞相膜拜的至高的“圣学典范”。
(13)、说起儒家,不得不说一下起孔子,春秋时期的一代大师,少家不幸,自小发愤为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弟子三千,贤七十二。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高官,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后归鲁国,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毋庸置疑,孔子是与儒家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也一口咬定,儒学是孔子开创的。但是,这里就有冲突了,儒学如果真是孔子开创的,那孔子之前的那些“宽厚、仁政”之类的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14)、综上而言,儒学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不同,其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信仰。所谓文化信仰,即以兼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人文教化之理为信仰的核心。超越的天道、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及人现实的心灵体验、世俗生活是内在统一的。当代学者有以儒学为人文宗教的说法。若其人文一词乃是在《易传》“人文化成”意义上使用,则与本文所言文化信仰无别。但是若在西方思想背景的意义上使用人文一词,则恐怕不能成立。
(15)、再次,儒学提供给人一套伦理规范和行为原则,这是显然之事。对于超越者的体认并非仅仅是内心体验之事,必要在实践层面见诸行动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原则性规范。在儒家即是五伦之道。《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父子、君臣,这是儒家所言五伦之中最为核心的三伦。儒家认为五伦关系乃是本于终极的天道秩序。
(16)、(土生书院)传统文化进校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南校区
(17)、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
(18)、王阳明《传习录》里有这么一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儒家思想藏在百姓生活的日常使用当中而不自知。更是当今社会现实意义上经济发展的必备文化根基。
(19)、(1)《“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20)、由此,也可见出在儒家视野内对信仰观念的理解。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的信仰,是一种“内信内仰”,与宗教信仰多信从于外在的偶像有别。在儒家文献的视域之中,信仰二字恰好表达了这种精神。信有两义,本义为实,即实有,引申义为约信和信从。两义本相关,唯其实有,所以才能信从。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为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张横渠曰:“诚善于身之谓信。”所谓信,即是人生命中善德的真实展现。
3、结合孔子思想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子贡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2)、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3)、(土生书院)国学堂走进临潼行者初级中学《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4)、从中我们可见闵子骞的至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可能只是他为后母求情的说辞,也可能是他的真实想法,无论是哪个都足见他以家庭为重、以和为贵的想法,加上《论语·先进》里孔子的夸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我们可以推测闵子骞应当确实是十分孝顺的。那么闵子骞这样死板、木讷,等到自己被冻得犯了错都没有向他人求救,他不是很傻吗?孔子为何赞叹这样的人呢?
(5)、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6)、在政治方面的意义。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人类就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7)、 (1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86页。
(8)、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9)、(10)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9页。
(10)、同时,儒学提供了最为完备的礼乐教化仪轨和政治制度的理念,这些都足以作为安排和安顿人间生活的文化形式。礼乐文化是儒学文化的根本特质。儒家的理想,实际希望以礼乐来规范人生的各个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让人的生活完全处于礼乐的教养之中。例如,就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来说,冠、婚、丧、祭之礼最为重要,这些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起到教化和赋义的作用。
(11)、颜子的政治抱负及理想信念在《孔子家语·致思》篇有体现,孔子与弟子们“农山言志”的记载中:“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可以看出颜子所向往的是德教风行,君臣同心,上下协调,人民丰衣足食的安定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讲仁义,个个守规矩,没有沟防城郭,更无战争之忧。
(12)、孔子多次夸奖颜回好学,称其为贤人,曾说:“回之信,贤于丘。”称赞颜子的诚信与仁爱超过了自己。
(13)、在当今社会里,尊师重教、事师如父和从一而终的美德正渐行渐远,我们所缺乏的正是颜子的“三盈三虚,唯渊不去”的操守与品格。新时代下,我们更应该倡导这种高贵的道德精神。
(14)、中国的“孝”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以责任、义务为基础,重情感的特征。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孝更多的是把父母等家庭成员当作独立、平等个体的尊敬。从上文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例子也可见,许多父母对孝的理解有误,他们用错误的观念约束孩子,导致了一些孩子对孝的排斥。要延续孝文化,在教育里传播正确的孝观念极其重要。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孝被描述为“孝顺”,家长要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安排,有些子女也以为尽孝就是要压抑自己的理想顺从父母,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对孝的误解。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注释4)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倡导的孝的重点并不是在于“顺”,是在于在符合仁义的前提下去孝敬父母,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延续儒家孝文化优秀的成分,就必须要教育人们真正的孝道观,从根源上停止对孝的误解。
(15)、简言之,若说传统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往往是西方人的偏见,因为他们往往是站在耶教信仰的立场来评价中国文化。在传统社会,构成社会信仰的主要因素就是儒学。儒学作为信仰的含义和教化机制与西方宗教信仰不同,所以,长期以来,作为信仰的儒学被忽视了。因此,若仅仅就传统中国而言,说中国人是以儒学为信仰,这是成立的。
(16)、原标题:作为“文化信仰”的儒学及其现实意义
(17)、但是就今天的中国而言,在儒学经历了百年冲击和侵蚀之后,信仰的危机确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儒学已经不是支撑国人信仰天空的擎天柱。那么,如何理解作为信仰的儒学呢?并且,如何理解儒学作为信仰的内涵和特质呢?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8)、颜子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极度的专注学习精神,心无旁骛的领会孔子的释义与思想,以至于常常表现出似“愚”,从不遗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而表现出的“不疑”,为了更好的消化吸收学来的知识,还常常加以推理演绎,做到“闻一知十”,让聪慧过人的子贡都自叹不如!这种“善学深思”的学习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使我们拥有了能不断纠错、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法宝!
(19)、对于普遍的社会大众来说,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必形象化为神灵。传统的儒家最高的神灵即是天。如前所述,儒家对天神的理解中,人格性并不非常突出。但是天的内涵确实非常明确,即所谓“天道福善而祸淫”,“奖善而惩恶”。由于其人格性不突出,对天神的理解更强调其道理上的意涵,所以儒家的在终极价值方面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即它能包容其他宗教的神灵。只要这些信仰的终极存在者,其在道理的层面与儒家所信仰之天道相通,即一般不会排斥。这大概也是传统中国各种宗教和睦共处,亘古不见宗教战争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20)、为何儒家会把“孝”与政治联系起来呢?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家本位”观念深厚,以“家庭—家族—国家”链条扩大的“家国同构”社会格局也逐渐形成。家庭内部有父亲或兄长如此的一家之长,国家内部有帝王统治者如此的一国之上,儒家把敬重父兄与忠顺君视为相似的情感,“孝”与“忠”逐渐靠近,孝与政治的距离也慢慢缩短。
4、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它会传承至今并影响深远
(1)、 为什么修?或者说修完之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就是后面这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
(2)、这种遥不可及而有当下即是,正是即内在即超越之信仰精神的一种体现。所谓遥不可及,是说超越性价值作为整体,对于当下的生命存在而言,还存在相当的大的距离。所谓当下即是,即是主体通过道德实践的工夫,本身必然体现着超越性价值的部分内涵。所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信仰乃是一种内信内仰,他必然要求人由道德实践的工夫,反身内求来提高生命。
(3)、这些伦理价值规范必须必须靠文化生活样式来落实于生活之中,于是就表现为“礼乐刑政之属”,(8)《中庸》本文所谓“悠悠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开篇这句话可以说最集中地表达了儒学信仰的核心观念,也最为明显地体现了儒学信仰的特点。
(4)、颜子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子。颜子忠厚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孔子讲课时颜子从不提出半点质疑,看起来有些愚拙的样子,孔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后,发现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5)、孔子以及颜子一生的使命在于继承圣人道统,承续华夏的儒学文脉,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生死困顿、屡历艰难,然而却能始终不忘初心,不忘其志。为寻求体悟真理和大道,虽有万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如天地之厚德载物,泽被苍生之福泽四海。
(6)、从秦汉开始,随着统治者及各类利益攫取者的利用,以及后人的歪曲解读,“孝”的本义概念被偷偷替换,孝的精华逐渐被曲解,起而代之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顺从即孝”,这显然是与先秦原生儒家的孝论相悖的。
(7)、信仰是一共同体文化之精神核心,是一时代价值秩序的拱顶石。其不仅仅关乎个人生活准则的安排和生活意义的安顿,也关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问题。美国是联邦制,州政府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美国的国家认同却从来无严重的问题。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基督教是整个美国社会的基石,可见,信仰对于国家认同的意义。这一文化现象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8)、其次,儒学提供给人以精神生活的意义支撑这更是毫无疑问的,并且传统儒家建立了完备的形上学,这是古今学者之共识。哀公问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篇》)创生万物而无私,健动不息,这是孔子对天道之内涵的体认。而此体认直接构成了支撑其精神生活的德性——仁道。
(9)、其次,从社会实践的层面来说,必须恢复儒学积极的教化机制。如前所述,对超越性、永恒性价值的追求乃是任何信仰的根本内涵。儒学于此虽然采取即内在即超越的文化进路,但是完全不降低其超越性和永恒性。然而,如何在文化教养中传达这种超越性的精神呢?这就必要由超越的形上义理落实为人文教养的文化形式。道乃是形而上者,到必须要经由现实的载体而起到现实的教化作用。李景林老师认为,儒学关联于民众现实生活的载体有三种,经典教育、以身体道的人群和礼仪。这些都是道的现实载体。(19)必须因任当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节奏来重新建立儒学在民间的教化机制。
(10)、|投稿邮箱:454554538@qq.com
(11)、以今天的眼光去看,《二十四孝》中确有现在看来不科学之事,但因其目的在宣传孝道,加之中国自古有的“君权神授”一类将“天”权威化、全知化的思想,讲究天道酬善,《二十四孝》编撰者说一些孝顺者身上发生的神异之事、宣传孝顺之人会得到上天照料,以此来鼓励人行孝顺之事,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编撰者未必就知道那些天降神助的事情是人们的美好想象。《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确实令人不适,但仍有能真正体现孝子诚心的故事,而其中几个以孔子弟子为主角的故事:子舆的“啮指痛心”、子路的“百里负米”、子骞的“芦衣顺母”,除却“啮指痛心”带些神异色彩,子路和子骞的故事其实都很合理,并不“愚孝”,其中“芦衣顺母”的故事最为可道。
(12)、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13)、在待人处世上,颜子始终秉持:“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韩诗外传》卷九)的高尚品德。
(14)、孔子称赞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便一天天地亲近起来,大家更加和睦了。”
(15)、(5)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9页
(16)、第儒家作为信仰,其所开出的价值规范即生活中的人伦规范,同时,其对生活的教化并不追求日常生活之外独立的仪轨。简而言之,作为信仰的儒学,其并没有独立于世俗伦理之外单独的“教义”。儒学对社会的教化,也没有独立与日常生活之外独立的教化体制。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在中国,儒教之为日常生活轨道,即礼乐(尤其是祭礼)与五伦等是……此与基督教及佛教另开日常生活的轨道者不同。”(15)这个观点是非常恰当地把握了儒家信仰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正因此,很多人忽视了儒学在价值追求方面的超越性。其实儒学可以称之为,“即世俗而即超越”。
(17)、 经历两千多年的洗礼,儒家提倡的孝道有许多地方被人曲解了。本文将从孔子的弟子闵子骞说起,从他“芦衣顺母”的故事为始看孔子对“孝”的真正定义和对孝行的要求,并简述“孝”意义发生变化、扭曲的过程,最后简单讨论“孝”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传承。
(18)、当季康子询问孔子该如何让百姓民众敬忠于上时,孔子首先强调的是一礼之两面:敬重是双向的;其次强调需教导民众“孝其老,慈其幼”(注释2),由此百姓自然会忠于上。有人疑惑孔子为何不从政时,孔子回答他“只要在家施行孝悌正当有条理,那也是从事政治了”(注释3)。
(19)、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20)、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5、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500字
(1)、(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173页。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3)、“愿无伐善,无施劳”(出自《论语·公冶》)是复圣颜子毕生之志,是内修己德、外施爱民的治国之策。这与舜的“无为而治”相同。在颜子看来,唯以此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颜子施政理想所向往的就是能有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这也是历代明王圣君为求国泰民安和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
(4)、前面我们讲儒家思想的发展就是一个在吸收与学习不断论证的过程,在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之后,儒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慢慢形成了一整个的知识体系,并且有自己基本的思想原则,在应用的时候也不排斥历史上的各种经验,各种观点。
(5)、(3)曾振宇.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J).文史哲,2002,(6):47-54
(6)、第一种,残余的儒家文化已经无法再支撑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儒家文化正处于不断流失,甚至瓦解的地步。儒家文化对国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了,因此,我们现在不能说儒学构成了当代国人的信仰。
(7)、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
(8)、(15)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81页。
(9)、颜子注重自身修养,仁爱诚信,虚心好学,德行出众,无论孔子还是同门弟子,大家对颜回的抱负与志向、操守与德行都是交口称赞的。他长期践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在同门学子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10)、“陋巷之乐”也是“孔颜乐处”的体证范例,这种“忘我”的学习境界正是我们今天追求和想要达到的至高的学习境界!
(11)、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指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基本和核心地位的精华所在,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抑或价值取向,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是者看待、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实践路径是其为了实现其价值目标所主张的基本途径;表现形式是其认为能够在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反映他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的具体制度规定和道德规范及有关的具体行为。如“克己复礼为仁”,其中的“仁”就是价值取向,“克己”是途径,“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具体指的就是西周时期“礼制”、“礼仪”的种种规定和规范。因此按照这一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几个方面。
(12)、颜回“好学”精神得到孔子的大力倡导,在《论语》中,颜回是唯一多次受到孔子赞许且没有被批评过的学生,正是在于颜子真正能够做到“好学为乐”的境界的。
(13)、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注释1)
(14)、第宗教。即佛教、道教和耶教,还有其他民族性的宗教如伊斯兰教等。近三十年来,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
(15)、师生对“仪式感”现实运用态度之比较——试析宰予“三年之丧”背后的形和意
(16)、信仰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同时也是一共同体之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社群认同的精神基础。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据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不认为中国人有信仰。尤其是从耶教立场出发,中国长期以来被视为“未得之地”。或者,顶多视中国人所信仰者为自然宗教,亦即宗教中的低级成分,够不上真正意义的信仰。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多有质疑中国人信仰的观点,例如邓晓芒先生认为,“中国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这种信仰指的是宗教意义上对彼岸世界的信念,是超越性和纯粹精神性的。”(1)
(17)、 《论语》中提到的家庭方面的道德几乎都是“子子”,这不是说儒家只要求孩子做好、只对子女要求多。孔子在与宰予争论守孝的年份时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守孝应守三年的理由,就是人出生后最离不开父母的时间大约是三年,这三年父母为了养育孩子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因此在父母死后,儿女除了内心悲痛,还应当报以时长对等的形式上的追悼。“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有君的责任,君要像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臣要像臣,“事君尽礼”(《论语·八佾》),同样,父子之道中父也有父的责任,父应当善待子女、构建和谐家庭。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芦衣顺母”发生之后,闵子骞的母亲才待他好,因此我们推测“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中的“父母昆弟之言”应当是在芦衣顺母之后才有的。孔子赞扬闵子骞,赞扬的不只是闵子骞的德行,还有闵子骞孝行的美好结果。“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里孔子看重的还有“父母昆弟之言”,这正体现了闵子骞一家的和睦友好。闵子骞的孝令一家人其乐融融,家庭和睦正是儒家构想的国家太平格局中最基本的一环。儒家所提倡的孝,除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和“敬”,更是“几谏”(《论语·为政》)“父失之,子得之”(《孔子家语·六本》),最终使家庭和睦、和谐、合于礼,这才是全社会道德的基础、正常运转的齿轮。
(18)、复圣颜子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大多收集在《论语》、《孔子家语》以及后世诸子百家等著述中。颜子践行的“仁德”是同门中最理解并践行和发扬孔子“仁道”的弟子,这种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急需倡导的!
(19)、“陋巷之乐”把自我化于自然之中。“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使自我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20)、以上四种,可以基本概况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方面的支撑内容。当然,这三种并非是相互独立和外在的。在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是谁多谁少的问题。那么,这四种思想因素之中,哪些是国民的信仰呢?或说,那种信仰支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呢?
(1)、(14)朱子《中庸章句》:“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从哲学根源上说,这是其体用一元论的必然要求。
(2)、(7)牟宗三:《心体与形体·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16)贺麟:《五伦关系的心检讨》,《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论语•为政》共有二十四篇,其中有六篇正面或侧面谈及“孝”。在孔子弟子看来,儒家的“孝”与政治活动实则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孔子看来,孝与政也息息相关:
(5)、在这里,本组想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儒学不是孔子后才有的,孔子只是儒学在春秋晚期的集大成者。为何,这里简单讨论一下。《汉书•艺文志》有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周礼·大宰》亦有云:“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见,儒学之起源甚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尧舜禹三皇统治时代。只是,在最初的那段历史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以致到孔子时期,在整理其积极内涵和柔和自己的一些思想上,首次提出儒家学派并将其思想系统化。
(6)、所谓人文,即依照对人生之全面的省思和理解而觉悟的人性或人道。所谓全面之人生,即古人将人关联于天地视为一系统的、立体的存在,而不是把人隔离于自然之外来做抽象的分析。《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爻而成卦。”三才之道其实是内在统一而非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