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5句胡适是正面人物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02 10:46:56 admin 阅读:59

导读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1、胡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胡适并没有针对谁,而是 发表评论:“学校为教学的机关”,应“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 (2)、“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

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1、胡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胡适并没有针对谁,而是 发表评论:“学校为教学的机关”,应“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

(2)、“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为严重的事实!”

(3)、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4)、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胡适极为尴尬。1920年11月,胡适得了糖尿病与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用西医疗法久治不愈,被宣判死刑。朋友建议他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胡适开始坚决推辞,认为中医“殊无统系”,后来在朋友的极力劝说下勉强答应一试,不料反被轻易治愈。1921年,胡适在翻译家林纾为感谢陆仲安治愈家人而赠送的《秋室研经图》上题了长跋,详细叙述了自己病情的始末:

(5)、所以胡适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思索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该拥抱世界。

(6)、1936年10月,鲁迅病逝,接着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7)、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12日,林森以国民政府名义颁发聘书,聘胡适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1月23日,复聘胡参加国难会议;5月22日,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杂志,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6月2日,德国普鲁士国家学院致函,聘胡适为该院哲学史学部通讯委员;7月3日,在《独立评论》第七号上发表杂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提倡“巴斯德精神”;7月10日,在《独立评论》第八号上发表《所谓教育的法西斯蒂化》;11月28日,被全国经济委员会聘为该会内的教育专门委员会委员;12月6日,在长沙中山纪念堂讲演《我们所应走的路》,提倡“学术救国”;同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8)、之后,胡适的父亲,双脚到了已经无法行走的时候,才被“放行”,渡海回到了厦门。没过几天,就悲惨地死在那儿,当时,年幼的胡适,年仅3岁半。

(9)、《最高法对“取得实习证的实习律师是否可以到法院立案”问题的答复》一文之刍议

(10)、姑婆(吾母之姑,冬秀之舅母)出来,招我进房去。冬秀躲入床上,把床帐都放了下来;姑婆要去强拉开帐子,我摇手阻住他(她),便退了出来。这时候,我若打轿走了,或搬出到客店去歇,那时便僵了。我那时一想,此必非冬秀之过.乃旧家庭与习惯之过……回到家里,人家问我看见了新人没有,我只说,见过了,很好。我告诉母亲,母亲大生气,我反劝他(她)不要错怪冬秀。但同去的本家叔公知道此事,传说出去。人家问我,我也只笑不答。后来冬秀于秋间来看我母亲,诉说此事。果然是旧家庭作梗……我至今回想,那时确是危机—发之时……已经是二十世纪的年代了,这位二十八岁的老姑娘还躲入床上放下帐子,羞见订婚已经十三年的留洋生夫婿,这在当时却不能不作为一种趣闻,传播四乡。

(11)、如果不是因为政治原因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差异可能只在审美的层面上。后来的情况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鲁迅与胡适渐行渐远,为文化群落的分裂各助其力,无意中改变了历史的地图。

(12)、鲁迅我从小上学在课本里读过很多他的文章,记忆中鲁迅被誉为“握着笔杆战斗的勇士”,他笔下的很多人物也成为了特定形象的代言人,例如阿Q、祥林嫂等等,同时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也是非常高,大概说鲁迅指引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3)、在这之前,鲁迅骂胡适还多少留有余力,以讽刺讥笑为主。

(14)、“我从来没有对人用过情。我真珍惜我的情。如今我对一个我最崇拜的人动了情,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他。即使他不理会,我也不信那是枉用了情……我爱你的诗,我爱你这人,永远爱你的芳。”

(15)、面对事实讲求实证的胡适不得不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并且希望通过西医的研究解开中医功效的原因。讽刺的是,几十年后胡先生所展望的在化学实验室里拿着玻璃管子,给中药做化学分析的中医学者果然越来越多,而像陆仲安这样可以治愈西医绝症的中医却越来越少。当年被中医治愈的西医的绝症,到了做化学实验的中医手里,也成了绝症。

(16)、比如孟邹找他时,他正和三位女性在房间里谈笑风生,临别时还很高兴地答应和每位女性都来了个西式告别仪式,即拥抱加左右贴脸。

(17)、1969年,曹诚英落户绩溪山城,原想找一处房前屋后能够耕作的住所,自筹资金建一个养猪场、气象台,但这些设想都一一落空。生活上十分清苦孤寂,她写有一首《临江仙》:“老病孤身难寄,南迁北驻迟疑,安排谁为决难题?哥哥长病废,质仰死无知。徒夸平生多友好,算来终日痴迷。于今除却d支持,亲朋休望靠,音信且疏稀。”绩溪杨林桥上停泊着她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但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

(18)、这主要反映在文学文本的深层结构中。新文化运动初期,在与保守群落论战的时候,鲁迅与胡适站在一起,用的也是绝对化的话语方式。进化论、改革的思路,都是一种本质主义思想的外化。新文学的建立,没有这样的意识是不行的。在这方面,胡适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理性模型,颇为完整,也最有特色。说他是领军人物,确实实至名归。

(19)、(本文系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鲁迅、胡适高端对话”上的讲演,现收录于《语之可03: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书,现代出版社,2017年6月)

(20)、最高院民一庭:30个侵权类案例裁判观点集成

2、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1)、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也是反中医的重量级人物。他曾态度强硬地断定中医不科学,自卑地认为“叙述的西洋医学每一个方面的演变过程,我们也可以明白我们现在尊为‘国医’的知识与技术究竟可比人家第几世纪的进步”“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言语中对西方医学推崇备至,而对“国医”则极尽贬低否定之能事。

(2)、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国人物与文学研究。

(3)、有意思的是,胡适却从没有反骂过鲁迅,甚至对鲁迅颇为夸奖。

(4)、对人类文明威胁最大、破坏最惨烈的,是不受制约的权力!

(5)、周末推荐|王朔:一群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为什么会爱美国?

(6)、短暂而幸福的相聚过后是,蜚短流长的传言以及江冬秀在胡适婚外恋中的闹腾。本来,胡适打算与江冬秀离婚,但江冬秀抓住胡适文人要面子、重名节的心理,并以孩子相逼,最终使胡适放弃了离婚的想法。对于曹诚英来说,胡适就像一杯美酒,让她沉醉,但她也明白,人生长河里卷起的浪花,都会稍纵即逝,最终都会变成流水一去还复返,而她也因为对胡适过于痴情,走过了孤单、凄凉、怅然的后半生。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7)、他很想消除这些痼疾,却不得其法,于是有大的悲凉袭来,有挥之不去的苦楚。所以,与其说他面对的是社会问题,不如说是在直视自己的问题。胡适没有这种自虐式的审视,心绪易在理性的安慰里平复。鲁迅对己严,无意中对人易见苛刻,他对胡适不改其道的怡然自乐,有误读也有中肯的评价。怡然自乐,就可能自恋,因此鲁迅对于胡适记日记的卖弄、做学术领袖的专心致志都不以为然。

(8)、胡适死了后,遗体好像暂厝在他原来住的“中研院”的宿舍,直到当年的十月,墓园建好才迁葬,墓园就在“中研院”大门前不远处。迁葬入土的仪式很隆重,来了许多人,“中研院”中庭的巨幅国旗特别降半旗,天气阴沉,有点飘雨,整个气氛严肃而哀戚。那正是我在东吴读大二刚开学不久,我也到南港去参加了迁葬仪式,我一生没有见过胡适,那次是我最接近他的一次。

(9)、我当时的心情很特别,对被捕的人我很同情,从表面上看现场逮捕是个强凌弱、众欺寡的例子,但“颠覆国家”也许是个重罪吧,所以我对他们的同情是带有些犹疑的。那些事之所以深烙在我心中,不断震撼着我的其实是四周老师的伪善与绝情,一个人眼见他们的朋友被抓走,不伸手救援已经够没道义了,事后又装出没任何事发生的样子,不是彻底的冷血吗?而且冷血的不只是几个人而已,那时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对这类事的反应都是一个样子的,麻木的感情、腐朽的灵魂,真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当时我想,孟子之所以要提倡做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要做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英雄,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即使在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时代,已经太多懦弱的、不明是非的人,太多出卖朋友甚至出卖自己灵魂的人,由此说来,中国的堕落来自祖宗,是个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时胡适的三论自信与反省的文字就深契我心,我周围的事不断印证他的言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堕落的民族,“中国不亡断无天理”,百年来列强加诸中国的掠夺戕害,只是上天给一个罪无可逭的人最便宜的一种惩罚。

(10)、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7月,出任驻美国大使;9月17日,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驻美大使;10月27日,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递交国书;12月4日,在纽约律师俱乐部演讲《北美独立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首次公开提出“苦撑待变”的观念;12月15日,在中美桐油贷款协议签字。

(11)、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与胡适的许多观点惊人地相似。比如对白话文的态度,对儒学的理解,对人道主义艺术的思考,都有逻辑的相似性。胡适的《尝试集》,鲁迅的《呐喊》《彷徨》,都是开创新风之作,且白话文的使用都颇为自如,与旧的士大夫的遗产颇为隔膜了。在他们之后,文学与学术,都与晚清学人有了界限,剔去了陈腐的东西,融入了西洋的鲜活的思想。此后中国文学有了新的元素,新文学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行着。就贡献而言,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

(12)、当时这个同盟以民间组织形象出现,胡适等人也曾参加,目的是推动中国民权的发展。

(13)、看鲁迅和胡适在《新青年》《语丝》上发表的文章,格局与气象之别是明显的。一个不太正经,一个过于正经。《狂人日记》把时空颠倒成混沌无序之所,灰暗的背景里流出的却是最本真的东西。而胡适的《婚姻大事》《差不多先生传》,系正面的透视,理性清晰得似线条,繁而不乱。前者像天外来客,系超人方有的文本;后者则是儒者之声,乃万变不离其宗的思想者的独白。

(14)、俄罗斯文学是宗教深处流出的声音,本身有斯拉夫文化的痛感之音,明暗飘忽不定里,有坚韧的东西。那些最美的诗文差不多都是在嘈杂、血色里喷射出来的。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俄国某些地方很像,压抑、单调、毁灭之意多多,只有穿越其间者,方有亮光的闪动。鲁迅是这样的穿越者,自己遍体鳞伤,样子是斗士型的,不免有地狱里的鬼气。

(15)、胡适此时就体现了一个书呆子的迂腐,他刚刚去北平监狱,用英语与被关押的苏联塔斯社驻北平记者刘质文(地下d)进行了长谈。由于看守听不懂英语,胡适认为刘说的都是事实,他没有遭到什么特别的虐待。

(16)、关键是鲁迅要求罢课甚至解散女师大,胡适却不认可。胡适认为这10年学生在四处搞运动,搞得大学一片混乱,连基本的教学都难以开展。

(17)、上大学后,在我四周出现的,不论是师长与同学,几乎都是同一样卑弱的人物,更助长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中文系是我选择的,我那时确实对自己的选择十分怀疑,而一度想要转系,但后来因种种因素没有转成。这说明一点,就是我以后走入中国文化的研究,起点是不太正确的,或者可以说是有异于寻常的,我是从怀疑论(Skepticism)入手,不过我的怀疑论接近于哲学上讨论知识理论的起点,而非方法论上的问题。而我最早对中国文化的怀疑,更停留在现象层面,没有在根本上立论,其实这也是“五四”以来讨论文化问题的共同现象,这种文化或思想的讨论,老实说是浅俗得很的。

(18)、胡祖望说:“这是我在美国听说的,怕您伤心,一直没敢告诉您……”原来,胡思杜已在1957年9月离世,距父亲胡适去世已经近5年时间了。江冬秀当场晕倒,经现场医生抢救才逐渐苏醒。见她的情绪略微稳定了一些,胡祖望问:“妈妈,爸爸去世前留下遗嘱,要将弟弟的遗体火化……你看怎么办?”江冬秀说:“不行!这件事,我活着,我说了算,我得让你弟弟陪着你爸爸!”

(19)、浅析以“假结婚”和“假离婚”方式购房的法律风险

(20)、之后鲁迅骂的话,就非常难听了: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常发谬论,都和官僚一鼻孔出气,南方已无人信之;为虎作伥却又标榜仁义道德的帮忙文人;不但骗人,还骗了自己。

3、胡适个人简介及成就

(1)、后来我发觉胡适的困窘之处,他其实是个有局限的人,在文化上,早年的胡适是个革命者,有相当的破坏力,但他的建设不多,他的文化见解其实并不成熟。自由很重要,但自由不是这样寻求的,另外做文化研究,不该只着眼在现象上的材料。用现象上的优劣来判断文化的价值,本身就是独断,这是我潜沉在阅读与思考很久之后才有的感悟。

(2)、这一年,胡适68岁。一切准备停当后,韦莲司在12月17日胡适过生日的祝寿信中,寄来了这样的一段话:

(3)、关于中国文人的日记,有文章《深藏心底的隐秘世界——晚清民初文人的日记写作》这样写到:

(4)、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5)、这个“条陈”里主张割让给日本的土地还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知的“东三省”,还隐含包括长城线以北的内蒙古——“自临榆县(山海关)起至独石口之长城线由中华民国设防守御”,那么,这一长城线以北的地区,包括内蒙古这一大片地方呢?民国是不设防的,那不就是日本的了?当然,文字里还有些堂皇语句装裱——“东三省境内,中华民国之人民享受居留、经营商业及购置土地产业之自由;东三省境内之人民应有充分机会,由渐进程序,做到自治独立的宪政国家;在相当时期,如满洲国民以自由意志举行总投票表决愿意复归中华民国统治,他国不得干涉阻止;”

(6)、说起政客,胡适绝对不是,他在关键时刻总会洁身自爱。他不太想碰政治,但提倡民主,要超越政治也不很实际,所以有时他也被迫参与政治,但他参与政治,通常不是得利的一方,而是受害的一方,因为在性格上他是一个老实的书生型人物,完全不适合在政治场合混,然而穷其一生,又总是与国内的政治纠葛不清。譬如他对中国传统的负面批评,很容易就被一派赞成西方激烈革命论的政治力量引为羽翼,当然,要胡适为几十年后大陆掀起的“批孔扬秦”的文化大革命来承担责任有点过当,但他的思想在某些政治行为中扮演指导或说明者的角色是真的。整体而言,胡适的思想也许进步,性格却十分保守,与他持相反意见的人嫌他冒进,与他持同样意见的人又觉得他退缩,在很多地方他是两面都不讨好的人。

(7)、最高院民一庭:关于房地产纠纷案件意见汇总(2017最新整理)

(8)、五月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十一月发起组织政治学会。

(9)、章门弟子是反桐城派的,往往走险境,不想在旧路徘徊。或者说,文章之道在另一个层面上,没有重复以往的滥调。在审美上,喜欢李贺、李商隐一类的人物。可是胡适中规中矩,他虽然也远离桐城旧气,但在气韵上除了一泓清水的陈述外,跌宕起伏之音寥寥,章门弟子就看不上他了,以为缺少味道。而学术又不同佛学、禅宗等等,私下有些讥语。门户的事情,和真理可能很远,我们且不说它。

(10)、只是当时这还是地下恋情,因为那个时代很难接受师生恋,被认为是有违师德的行为。

(11)、俄罗斯文学是宗教深处流出的声音,本身有斯拉夫文化的痛感之音,明暗飘忽不定里,有坚韧的东西。那些最美的诗文差不多都是在嘈杂、血色里喷射出来的。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俄国某些地方很像,压抑、单调、毁灭之意多多,只有穿越其间者,方有亮光的闪动。鲁迅是这样的穿越者,自己遍体鳞伤,样子是斗士型的,不免有地狱里的鬼气。

(12)、父亲的死使他“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13)、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想着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绝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14)、胡适先生也是在民国初年“暴得大名”的,那时候文人的习气自然也不免沾染,他的日记也不出这个俗套,那么,记录下所谓“日本对他很愤怒”的日本文章为将来打算出版的日记增色、添彩来抬高自己身价也当在情理中。

(15)、我个人觉得,我们今天面对鲁迅与胡适,应得其文学、学术的真髓而用之。我曾经引用高远东的话说,鲁迅是药,胡适是饭。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诊病者的话有苦味,但句句切中要害,不能不听。百姓要生存,寻常米饭更是须臾不能离开。可惜,在战乱的时代,这两种人对话的可能性被战火、死亡所阻,鲁迅、胡适的传统成了对立的存在。我们这些后人,今天瞭望他们,尘雾已经消散,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他们的整体性的时代精神版图。

(16)、中国的史学,反映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社会,一向强调人在集体中的社会和政治任务,而不以个人有其内在的、自己的价值为重。人的社会任务和政治地位,常是史传类集群分的尺度,男性如帝、王、将、相、臣、吏,女性如后、妃、母、妻。其中再加上一些道德的区分,如忠臣、孝子、贤淑、贞洁等等。各种史传,不论是中央或地方编的,多以群分或类集;传主有群性,而没有个性。给人的印象是:呆板、木讷,缺少鲜明的素质。

(17)、清醒而又理智的女子,“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对她来说仅仅是一个梦。

(18)、胡适不提倡东方圣人那种无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19)、记得我读初二那年的冬天,一天下午,我们有两堂相连的国文课,老师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那天天空很昏暗,好像随时会下雨。我们的教室斜对着校门,我们看到校门突然打开,两辆白色的军用吉普车开进来,上面跳下几个戴白色钢盔的宪兵,他们直接走进我们隔壁的教室,把一个正在上地理课的男老师带走了,我还记得那老师姓岳,下巴不论如何剃都泛着青色,是一个胡须很茂盛的人。被带走的岳老师在走廊高呼冤枉啊冤枉啊你们凭什么带人!宪兵面无表情不理他,他在路过我们教室的时候,朝我们的老师求救,指着我们老师大声说:“你们可以找他作证!”然后喊着我们老师的名字大叫:“你要帮帮我呀!”我们的老师瞥了他一眼,又拿起书大谈书里的圣贤之道,只是精神有些不太集中,后来就匆匆下课了。我们期盼他去阻止这一悲剧也许太过,但看到他对朋友呼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样子,就太让我们失望了。那个孑然一身满面青光的教地理的岳老师就那样给带走了,从此学校再也见不到他,而且事后也没人再谈起他的事,好像他在我们学校从来都不曾存在过似的。

(20)、这成了我们民族记忆紧密相关的遗存。许多年前我说过,在我们精神的地理上,既要有高山,也应有湖泊。有大漠惊沙,亦要有无际的绿洲。这些都是生态的一部分。今天,我依然这样看,丝毫没有什么变化。

4、胡适是个什么人物

(1)、无论别人求他办什么样的事情,他都总会以自己的导师作为借口不去做。最后也是在别人的逼迫下,才愿意去整理材料。这样的一个角色让人们无法和历史上那个伟大的胡适对应起来。

(2)、那件事情给我的震撼很大。我读高中之后,偶尔也会有“台独”或近乎“台独”的活动在暗地里进行,“白色恐怖”也用来对付“台独”分子,在学校也偶尔会上演逮捕的戏码。与初中时代不同的是被捕的对象由外省老师换成了台籍老师,有一次还逮捕了一个高中学生。到底时代进步些了,已经有人权的观念,逮捕时通常有学校人员陪同,警宪的车子不会再开进学校,对当事人的态度也比以前客气点,被捕的人有些从此不见下落,有些后来又见到了,据说这跟犯案的轻重有别,这跟以前的“匪谍”案不同。我们学生以讹传讹,说“匪谍”只要被抓到了,当晚就把他装进麻袋,用飞机空投台湾海峡,这说法十分好笑,大家对之半信半疑,但传闻很广,后来我读大学时也听人讲过。当时社会有一种默契,被抓走的人不论是“匪谍”还是“台独”分子,从此不再谈他,就是后来放回来了,大家也很有默契地不再提他放回来之前的事,但就此“合理”地疏远他,不敢再与他往来,好像他身上带着传染病菌似的。

(3)、在今天的中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术界自由思想者的许多研究理路是从美国来的,而自由精神浓厚的作家喜欢的依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斯塔姆、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这可以证明历史母题的延续性。在摄取域外文化的历程里,俄国的魅力不减。他们的忧伤、绝望而带着期待的目光,依然可以点燃困苦里挣扎的人们。

(4)、前者选择的结果是革命,而后者的归宿乃改良、劝善。革命要大的磨难,历辛苦,受摧残,得烦恼;改良则是苦口婆心,屈尊俯首,如履薄冰。这都是大难之事。做不到这两点的如周作人,不幸落水,成了民族罪人;钱玄同、刘半农只能在象牙塔里无声地叹息。不过鲁迅所理解的革命与胡适不同,非斯大林主义者也。而胡适的改良被鲁迅视为奴性之举,其实也未必搔到痒处。

(5)、“你塑造了一个幻象中的女子,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胡适——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躯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胡适,我爱你!我们如何能将这件事公开于众,而不引起别的人嫌恶?要是我们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们会像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

(6)、民国四年(1915年)9月20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师从约翰·杜威;11月,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初试”;同年,论文《非留学篇》刊登于《甲寅杂志》。民国五年(1916年),开始尝试创作白话诗;8月19日,提出“新文学之要点”。

(7)、周末推荐|在美国上大学与在中国上清华北大的本质区别

(8)、1927年初,胡适有过赴美与韦莲司聚首的经历,在西雅图登船回国前,他写信给韦莲司,称自己“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待得久些”。其后不久,韦莲司在给他的信中第一次理智地论及他的家庭:“你们两人同是一个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品。”

(9)、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10)、还有一个因素不能不提。晚年的鲁迅思想靠近苏俄,胡适则一直在美国文明中游动。前者在俄苏文化里浸泡,观点自然偏左。后者以美国为师,避免社会暴力冲动,无法与鲁迅为伍则是自然之事。20世纪30年代后,左翼的旗手乃鲁迅,自由主义的代表是胡适。他们所思所想,各有自己的道理,其实也暗示着这样一种可能:中国的道路,是有不同的路向的。

(11)、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2)、看鲁迅和胡适在《新青年》《语丝》上发表的文章,格局与气象之别是明显的。一个不太正经,一个过于正经。《狂人日记》把时空颠倒成混沌无序之所,灰暗的背景里流出的却是最本真的东西。而胡适的《婚姻大事》《差不多先生传》,系正面的透视,理性清晰得似线条,繁而不乱。前者像天外来客,系超人方有的文本;后者则是儒者之声,乃万变不离其宗的思想者的独白。

(13)、周末推荐|美国社会的自信:为什么普通老百姓见到权贵从不点头哈腰?

(14)、我后来发现如果把胡适作为一个哲学对象家来讨论,能讨论的东西其实不多,他深受杜威哲学的影响,然而杜威的实证主义在西方哲学上并没有什么地位。“五四”以来学者喜欢标举的“德先生”“赛先生”也许真能救国,但“救国”基本并不是哲学的问题,胡适花了很多篇幅来提倡这些,说明胡适的性格比较接近政客或革命家而非哲学家,不过与中国近代的政客与革命家比较,他无疑清新又善良许多。

(15)、“两国交恶,不辱来使”这应该是一个大国最基本的肚量

(16)、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891年生胡适只有19岁,1895年丈夫胡传去世时,才23岁。胡家家道中落,冯顺弟一直守寡。冯顺弟从小就对胡适要求很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因此,在胡适的眼中,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17)、“夜往访L.E.Patterson之家,夜深始归。是夜偶谈及Freemason(吾国译「规矩会」)之原委始末。”〔按:大陆诸版《胡适日记》中皆缺1911年11月-12月部分。〕  

(18)、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作者:毛泽东)

(19)、“许多人”、“有人”就指胡适、陶希圣等人。既然胡适能托陈布雷把意见送达“天听”,蒋介石对他的这些“高见”的敲打自然他也能知道,这对胡适绝对是个震慑。蒋介石这么说话不是代表他不卖国,“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这我敢做”,恰恰说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但是,他还想着有自己能做主的一块地,为了“这一块地”他不是不肯彻底就范于日寇,而是日寇的野心已经让他觉得自己的“这一块地”保不住了。所以对于能影响他“这一块地”的既得利益的言论,他会适时、适当的敲打,这个倒与汪精卫光棍式的不管不顾有些不一样。受了这样敲打的胡适,不有所触动,是绝无可能。

(20)、而胡适,我在课本里没有见过他的文章,对于胡适的印象,全部来源于我父亲对他的评价。胡适同样是一位大文豪,一生获得过很多荣誉博士头衔,去美国之前做过北大校长,坚持一生去倡导着“白话文运动”!

5、胡适一生中的七个女人

(1)、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2)、众所周知,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章门弟子,多有狂士之风。在学问上,有六朝的味道,方法上则延续了清人的朴学传统。就是说,在学理上求精求深之余,趣味上有反士大夫的痕迹。章太炎写文章,词语不同于常人,陌生化的表达里蕴含着反流行的思想。他们多为文章家。文章家,旧式的以桐城派为主,把思维变窄了。

(3)、最高法院民一庭: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处理规则

(4)、1961年1月19日,主持“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月,参加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时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8月27日,主持“中研院”评议会,选出院士候选人十人;11月6日,应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邀请,在东亚区科学教育会议开幕式上演讲《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引发争议;同月,病情恶化,至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

(5)、胡适发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情况不对,开始有所批评。

(6)、偶然看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老师这篇讨论鲁迅和胡适的演讲文章,在这样短的篇幅里,客观而清晰地从时代背景以及两人不同的学术背景、思想进路来分析、比较两位的殊同,并将两者平等看待,看后很受启发,分享给各位。

(7)、后来呢,胡适受命去美国做大使寻求“美援”。在大使任上做得如何?可见笔者另文《长河红阳:胡适在抗战中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被蒋介石中途“换马”?》。胡适在寻求“美援”上做的是一塌糊涂,蒋介石寄望的“千里驹”实则是一匹驽马!不过呢,为胡适洗地的文章偏偏无视史实,东拉西扯拿出一篇日本文章来证明胡适在美国作用奇大。比如本文提到的这个洗地的文章《七七事变后的胡适:我不是割地求和派》,写了这么一段话:

(8)、胡适乃美国现代实验主义的信徒,希望在清晰的地图里,规划前行的路。他在对西方思想的译介过程中,保持的是儒者的安宁与朴素,是一个远远观照病态社会的清醒的审视者。他拒绝血腥、呐喊,把美国制度作为楷模,以理性之思处理文化难题与社会难题,这在那时候的中国不是能够人人理解的,而操作起来之难也可想而知。

(9)、提倡的文学革命及其实践活动。在文学革命方面,胡适居功甚伟,是他首先发出了“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有名的“八不主义”。

(10)、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是由胡适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而且,未征得胡适的同意,是个多少有些戏剧性的过程:有一次,江冬秀的母亲到绩溪旺川胡适的姑婆家走亲戚,恰巧胡适也随母亲到了姑婆家。江母见到胡适眉清目秀、聪明可爱,就想要把女儿许配给胡适。冯顺弟起初不同意,因为江冬秀大胡适一岁,而且属虎,她很迷信,觉得“母老虎”很厉害,对儿子不利。

(11)、胡适知道野性存在的重要,但更顾及江山社稷之业,遂以民间身份参政议政,在政治中不忘民间的价值。但因为不得不与蒋介石应酬,思路就难免有非民间的因素,闻人的表演自不能免。他自己虽保持立场不变,但方式就与传统文人有了重叠的地方。外人未必看到苦衷,遭到鲁迅的讽刺是必然的。鲁迅在破中立,胡适在立中破。鲁迅悲苦,峻急里有寒光闪闪;胡适在曲中有直,以改良的方式温和地告别旧路。

(12)、事业上的成就改变不了精神上的孤寂。晚年的曹诚英,将自己一生的积蓄,都用于家乡的修桥补路上。落户绩溪的当年,杨林桥被洪水冲垮一墩,全桥岌岌可危,出于对杨林桥特殊的感情,她带头捐资修复,绩溪的乡亲们将她乐善好施的事迹刻记在桥上,也把她与胡适那种刻骨铭心的情缘留存于后世。

(13)、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

(14)、如果不是因为政治原因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差异可能只在审美的层面上。后来的情况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鲁迅与胡适渐行渐远,为文化群落的分裂各助其力,无意中改变了历史的地图。

(15)、关于他的这段“感悟”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

(16)、1937年8月7日——胡适、陶希圣递上“条陈”的两天后,蒋介石在当晚的国防联席会议上敲打了“许多人”、并讽刺“某些人”:

(17)、胡适是民国少有的终身仍与包办婚姻原配一起生活的人,张爱玲认为,他和江冬秀结婚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可是,韦莲司和曹诚英呢?孔子有句话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胡适在江冬秀那里他是站稳了,但却扶不起因为爱他而摔倒的韦莲司和曹诚英;在江冬秀那里他是站稳后,他是“腾达”了,却无法“博施”韦莲司和曹诚英。也许,所谓爱情就是这样的,谁也无法“济众”——爱人之人,悲伤的故事最终只能自己承受。

(18)、我读高中的时候,台湾正处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但民主思想也同时处于萌芽崛起的阶段。当时有一本名叫《自由中国》的半月刊,经常刊登与当局意见相左的文章,这本刊物强调民主,主张自由,由雷震担任总编辑,公推胡适做他们的发行人。他们与当局闹到不可开交的那一次是在一九五九年反对蒋介石“连任总统”的事,因为蒋氏在此之前已连续担任两届十二年的“总统”。依“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选连任一次,所以蒋先生到次年的五月十九日任期结束就得下台,然而当时的执政d国民d执意要他继续领导台湾,他自己的意愿也是一样。而《自由中国》认为这样不合法也不合理,希望蒋介石先生不要寻求连任,一切依“宪法”的规定行事。

(19)、民国十一年(1922年)3月21日,《国学季刊》杂志编辑部成立,任该杂志编辑;5月7日,参与《努力周报》杂志创刊工作;5月14日,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发表在《努力周报》第二号;9月25日,出席教育部召集的学制会议;10月11日,以北京教育会代表身份参加在济南召开的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会议,会议期间被推主拟学制草案,此案由总统教令公布施行。

(20)、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新青年》时期,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我佩服陈胡。

(1)、众所周知,鲁迅身边总是围着一群文艺青年,尤其是不太出名的作家。这些人很明白,只要文坛大师鲁迅愿意提拔他们一下,他们就会迅速得到名气,事业上会有很大帮忙。

(2)、但是,我们今天知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背后其实是共产国际在支持的,甚至可以看做共产国际公开活动的一个组织。

(3)、光绪十七年(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光绪二十年(1894年)3月6日,回到籍贯地绩溪随介如四叔读私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读《水浒传》等小说,随禹臣先生读私塾。

(4)、倘若这样只能证明一件事,蒋介石换马胡适就有防止胡适与日本人在美国勾结的考虑。那么,这个胡适是真的“幡然悔悟”,并“投身抗日”了么?这个我们要大大地打上一个问号!

(5)、胡适接受过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人,由于他见识到了青年思想与世界接轨的滞后性,他提出了非常极端的理论,那就是全盘西化,即为彻底放弃中国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甚至在语言上也提倡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6)、最高法:婚后个人财产购买房屋,离婚时应认定为个人财产

(7)、当时“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推出一个运动,就是“无条件释放一切政治犯”,理由是政治犯在监狱中遭到恶劣待遇,目的就是为了营救牛兰。

(8)、当时鲁迅突然站出来支持北京女师大被开除的女学生,许广平等人。

(9)、过了一段时间,冯顺弟见家中平安无事,就用筷子去夹竹筒里的“八字”,结果把江冬秀的给夹着了。这样一来,她认为江冬秀和儿子订亲是“天赐良缘”,迅速与江母一起决定了当时只有14岁的胡适和15岁的江冬秀的终身大事。

(10)、韦莲司是胡适1914年6月在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结识的女友。要比胡适大6岁。1959年,74岁的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房子全部租出去,为胡适建立基金会。为此,她把一间车库改成了自己的家,一个人生活并照顾自己,与社会的唯一联系是到小儿麻痹医院当义工。

(11)、总有人把胡适和鲁迅相比较,单从作品和文章的本身来讲,我更喜欢鲁迅。

(12)、这段话看着让人失笑,因为据不少网文爆料,比如这个为胡适鼓吹的文章——《胡适成功将美国“拖入”太平洋战争险暴打美国务卿》中所说,这个日本人的英文评论乃是从胡适的日记里摘取的,也就是说,这篇意在反衬胡适在美国成功博取美国人对中国抗战同情的,对日本侵华产生反感的日本文章竟然是胡适先生自己搜集来的。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胡适自抬身价的一种勾当,借由日本人对自己的愤怒,来反衬自己对日本的威胁很大,反衬出自己在美国为民国争取美国同情出力很大。

(13)、鲁迅刚死1个月,苏雪林致信胡适,痛骂“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其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胡适在回信中却说:“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信中,胡适还替鲁迅辩诬,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并非抄袭之作。

(14)、这是因为当时鲁迅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员。

(15)、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3句胡适一生中的七个女人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