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7句老子名言翻译加感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23 08:22:23 admin 阅读:59

导读老子名言翻译 1、老子名言翻译及感悟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

老子名言翻译

1、老子名言翻译及感悟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

(5)、(翻译)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6)、2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

(7)、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8)、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0)、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11)、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12)、“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13)、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14)、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15)、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 they treat everything as straw or dog. The sage is ruthless, he treats everyone as straw or dog.

(16)、(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8)、10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19)、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0)、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2、老子名言翻译加感受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  感悟: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 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 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 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3)、(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出处)《道德经·第八章》(译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居处于众人所讨厌的低处,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6)、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7)、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8)、译文: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9)、出自《论语·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11)、译文:天久旱无雨,酒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成语“相濡以沫”源出于此。

(1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3)、1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上德之人,没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15)、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而支做出格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16)、  感悟: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1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18)、(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9)、(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20)、(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3、老子名言翻译成英文

(1)、(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2)、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

(4)、译文: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逐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5)、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8)、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9)、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10)、(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11)、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12)、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13)、回复数字 119 观赏《太极武当》记录片8-9集

(14)、(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15)、(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1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大国,若烹小鲜。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9)、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4、老子经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译

(1)、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Good fortune follows upon disaster; disaster lurks within good fortune.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3)、“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了。此言事物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道家对于事物本体与现象之间关系的认识。

(4)、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道德经》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

(7)、“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8)、(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9)、(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圆满的东西。

(10)、(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11)、1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道德经》

(12)、1上德不德而有德,下德不失而无德《道德经》

(13)、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

(1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7)、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

(18)、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19)、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0)、回复数字 113 观赏《问道楼观》8集道家记录片。

5、老子名言翻译英译中注解

(1)、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2)、(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圆满的东西。

(3)、(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4)、伐,夸耀。矜,骄傲。长,指进步。喜欢自我夸耀的人是不会事业有成的,骄傲自大的人是不会进步的。谦虚谨慎才能使人事业有成、成长进步。

(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道德经》

(7)、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8)、(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9)、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

(10)、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1)、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

(12)、《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13)、(出处)《道德经·第六章》。(译文)它(谷神)的本体是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5)、(感悟)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1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Man at his birth is supple and weak;at his death,firm and strong.

(17)、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18)、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里。有些道理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19)、(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20)、大致意思:鲜古文为“小鱼"之意。整句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应该象烹小鱼一样小心、动作轻,烹小鱼一不小心,动作一大就会把鱼翻碎烂,治理大国的执政者不能三天两头搞大运动,劳师动众折腾老百姓,不要轻易打扰甚至干涉百姓生活秩序,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2)、(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3)、回复数字 113 观赏《问道楼观》8集道家记录片。

(4)、(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有”能给人以小的利益,“无”才有真正的“大用”。

(7)、(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出处)《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我们可以称之为道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我们可以命名的名,不是这个名的本意。

(10)、(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1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12)、译文: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1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1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7)、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8)、(出处)《孟子·尽心下》译文: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19)、(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回复数字 119 观赏《太极武当》记录片8-9集

(3)、(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4)、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5)、“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6)、  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8)、(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9)、译文: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

(10)、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11)、(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12)、(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5)、(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16)、(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7)、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8)、1对他人有宽恕之量,对谤语有忍辱之量,对忠言有虚受之量,对事物有容纳之量。《道德经》

(19)、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20)、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2)、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5)、(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的人。

(6)、(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7)、天地和圣人对万事万物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但无论是万物还是百姓,如违背道的自然规律行事就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规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9句翟鸿燊经典语录大全百度文库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