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3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2000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21 07:52:16 admin 阅读:59

导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2000字 1、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1)、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看学校的标准乃是学生生活活力丰富与否,智慧来源于生活。 (2)、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2000字

1、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1)、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看学校的标准乃是学生生活活力丰富与否,智慧来源于生活。

(2)、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3)、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一个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

(4)、  第二种看法认为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杜威的思想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旧民主实用主义,而陶行知的思想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民主文化。杜威的教育主要为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服务,而陶行知的教育则为各年龄段的人服务,特别是为那些来自贫困、普通和农村家庭的学生服务,无论他们是否在校,因为社会即学校。杜威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劳动者,而陶行知的教育目的是启发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从而使他们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为普通人的利益服务。杜威的教育方法试图使学校模仿社会,教育模仿生活,而陶行知的教育方法是要帮助学生在更大范围的社会里实践生活,学做真人,因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和教育的源泉,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5)、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少数艺术天才,而是陶冶个体情操,培养健康人格与崇高心灵;

(6)、陶行知的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的主张,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企图用教育的力量来提高农业生产,从而改善农民生活。后来由于他不断地和工农大众接触,特别是在他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后,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就有了新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教农民读书识字,而是主张“把一般无用的知识分子变成参加生产的集团之成员,更进一步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虽然他这一主张在旧中国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已经意识到知识分子和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是要通过生产劳动教育来完成的,从而缓和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陶行知的这一主张,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7)、他后退了几步之后,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8)、(9)课题组:《陶行知论美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

(9)、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因而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11)、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12)、第突破陶行知研究主要还局限在国内的局面,不仅重视陶行知理论、思想和实践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而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去探究陶行知理论、思想和实践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和意义。

(1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14)、实施生活化的教育,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

(15)、  然而在1950年代,杜威和其他西方教育家的思想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抨击。陶行知被认为是杜威最真诚的弟子,因此也受到了“标准统一”的批判。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批判紧密地遵循了当时标准的言辞:(1)陶行知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否认人们可以通过对客观情况的分析总结出历史规律的“科学”体系,也否认了通过实践而得出的普遍有效的理论体系能解决社会问题;(2)陶行知和其他杜威式教育工作者未能理解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只有被当作某一社会阶级的工具时才有意义。根据批评者的观点,陶行知将教育作为改善社会的主要力量的信念是“教育救国论”的顽固谬误,并且脱离了阶级斗争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抽象和妄想。到了1950年代末,杜威被中国的批评家指责为“进步主义面具掩盖下的狡猾敌人”,“全世界反动势力的代言人”,“中国和全世界热爱和平和自由的人民的敌人”。陶行知也被批为“小资产阶级改革家”,他在中国的改革实验也被认为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科学的”,是“脱离了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叛道者”。即使在那个时候,仍然有学者大胆地争辩陶行知不同于杜威,因为杜威是“彻头彻尾的美国资产阶级的代表”,而陶行知“总是坚定地站在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中国人民的立场上”。

(16)、  相比之下,美国在二十世纪之交已经是一个独立、统一的民主国家,免费的公立学校教育已经在全国普及。对杜威和他的美国教育同仁而言,他们的任务是将普通教育推广到日益多元化的群体之中,而陶行知和他的中国同仁的目标却是通过科学与教育拯救中国,将中国变为一个强国。为了寻求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中国的教育家们首先将目光转向日本,继而是美国。当一些中国学者从美国学成归国之后,带回了美国的教育理念,并邀请杜威、孟禄与克伯屈等著名美国学者访问中国,开始在中国广泛地宣传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17)、除了上面几个教育的智慧故事,也希望家长们能记住陶先生下面的一些教育至理名言,然后刷新自己以往的教育方法,重新看待和拥抱自己的孩子。

(18)、将美育称作美感教育,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他以教育部法令的形式确立了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

(19)、  这一阶段晓庄师范的教学方法改革也更贴近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例如,教育基础课通常在中心小学开设,师范生在探索真实的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在学做职业教师的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发展教学能力。陶行知当年称这些实习学校为“中心学校”而不是实验学校或者附属学校,因为“实习基地是教师教育的中心,他们是师范学校的母亲而不是儿子”。陶行知认识到教师教育中课程和实践之间的脱节,于是他提倡并发展了基于学校实践的教师培训活动。

(20)、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这所大学校,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太多的道理。在现实面前,所有的说辞往往是空洞的,显得苍白无力,因为道理人人都懂。而人往往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摔得头破血流之后,才意识到道理的可贵。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2000字

(1)、根据相关要求,下学期开学时需提供开学前十四天的体温数据、行程码及苏康码。

(2)、他还认为,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作为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爱满天下”。他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3)、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4)、   这些师范生在录取之前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所有的申请人都经过学业评估和考试,并且参加务农和木工操作水平的测试。此外,每位申请人还被要求在面试中做三分钟的演讲。入学之后,这些学员通过实际管理一所乡村小学——在晓庄学校里为当地农民孩子建立的中心小学——来学习乡村学校的管理。随着师范学校的扩张,又成立了四所用以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的幼儿园,八所用以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小学和中学,还有几所为成人教育所建立的夜校。陶先生对教师教育和乡村教育的热忱和执着,在这些学校里充分体现出来。

(5)、你要问如师学生对母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每个人都会产生诸如下文的追忆:

(6)、在如师人的心目中,科研的最终目的还不仅仅是一篇篇论文、一本本专著,应该经由科研在校园中孕育、生长一种宜于育人的精神氛围,惠及学校和教师,更让一批又一批进出如师的莘莘学子终身受益。因此,如师人认为中等师范学校应该于办学中倡导一种“大学理想”,经营宽容、深广的“大学气象”——自由思考的精神气度和深蕴悠久的文化底蕴。在这方面如皋师范的探索极富启迪意义。

(7)、他提出的五种生活--“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社会改造的生活”,以及相对应的五种教育目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中,美育均占有重要的位置。

(8)、第突破陶行知研究仅仅局限于文献法、历史法等局面,更新思维方式,创新研究方法。一是加强对理论研究的研究,从元研究的层面强化对已有研究的审视与反思,达成对既有研究成果的中肯评析,提升研究人员的理论自觉。已有研究中多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等本身的一般性介绍及其当代价值的探寻,目前虽出现了一些回顾性文章,但深度和理论性有待加强,鉴于此,研究者们可通过元研究推进研究的方法转向。二是要转向整体综合式的研究思维,即强调整体而非仅仅是各个部分的视角,强调整体内不同要素的综合融通,而非不同要素的累积叠加,在专题研究基础上强化理论体系的整全性研究。如果只关注研究的某一方面,很容易丧失对理论体系整体的把控。未来还需要立足更为广阔的时空,从整体上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开展相关研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陶行知思维方式的研究。陶行知对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有广泛的了解和研究,他中西贯通,有广博的知识,对中国国情进行过详细而又具体的考察,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进行过认真的考察和研究。这一切为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产生积淀了深厚的土壤。纵观陶行知的一生,他积极探索,通过教育民主化与教育科学化的实践,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寻觅曙光。由此可见,探讨和研究陶行知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很有借鉴意义。三是要切忌采用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当代价值的探讨,要直面当今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重大问题,通过深入实践进行深度参与的研究,寻找其教育理论与当代教育改革实践的结合点,借鉴海外陶研学者所采用的系统方法、结构方法、传播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等,走出一般性的介绍模式,提升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研究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的观点去认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切忌用传统教育的眼光得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结论,如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与现代教育是完全吻合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不能以传统教育的眼光去认识生活教育理论,而应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生活教育理论,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到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我们对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自觉性。四是要强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陶行知研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如研究内容重复、研究成果碎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未来研究深入发展的桎梏。要想在研究中有真正的突破性进展,必须在方法论上实现突破。为此,研究者要自觉对其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及时反思,优化研究路径,提升研究者方法运用的适切性和科学性。

(9)、  总结晓庄的经验,陶行知精辟地阐述了教育与生活关系的三个历史阶段:

(10)、木匠师傅一听是这么回事,也觉得新鲜,就答应了。

(11)、第突破陶行知研究主要在研究和践行层面的局面,进一步重视普及和宣传。陶行知研究,主要是在陶行知研究工作者内部和少数的师范院校,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陶行知的系统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要使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真正为当前教育改革服务,必须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有一定认识,才能真正焕发出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的生命力。为此,以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进修学校为中心,认真而又切实地开展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的宣传工作,把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研究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研究真正面向教育改革实际,并把这种研究成果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的宣传普及工作应与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的理论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普及,又重视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那么,陶行知研究工作就可能向前大大推进一步。

(12)、关于陶行知研究的当代价值,我想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例来简单阐述一下。生活教育理论是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运动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在近代中国与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有关改造旧学校教育、积极开展整个社会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对于我们开创新时代中国教育新局面,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也具有重大意义。

(13)、关于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陶行知提出了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两种途径。

(14)、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15)、第突破陶行知研究更多仅仅局限于研究陶行知本人的局面,开拓陶行知的比较研究领域。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是陶行知所提出的,但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王洞若、方与严等生活教育理论实践者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不仅积极倡导生活教育理论,而且对生活教育理论做了一定程度的阐释。除此之外,以陶行知为代表的生活教育社的成立以及它所开展的活动,对生活教育理论的传播、推广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陶行知本人理论的研究,忽视了对其理论实践者的研究或他身边的相关的人的研究。与此同时,我们既应开展陶行知与杜威等西方教育家的比较研究,又应系统开展陶行知与晏阳初、梁漱溟等的比较研究。

(16)、《生活教育》:新时代如何进行陶行知研究是广大陶研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漫漫陶研路,代代陶研人”,坚守和创新是当下陶研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您的观点为今后陶行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17)、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18)、只见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掏出一只大公鸡。

(19)、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

(20)、全面揭示陶行知的美育思想,既需要联系西方的学术与思想,又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3、陶行知思想论文3500

(1)、  在陶行知的一生中,他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依据杜威的理论开展了多项实验和改革。但是,他最著名的实验,也是他一生事业的顶点,是创立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他之所以创建这所学校,是想将其作为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一个实际延伸。根据他之前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经验,陶行知认识到,尽管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但是对于他和很多教育家所期望实现的社会进步,仍然是很有限和很缓慢的。由于中国还是一个以乡村农民为主的国家,他开始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中国社会的最基层。晓庄是南京郊区的一个贫穷农村,为陶行知提供了最理想的实验基地。最初该村庄的名字是“小庄”,但是陶行知将其改为“晓庄”,希望它为中国教育复兴带来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新的拂晓。他乐观地盼望着,“如果我们能使中国的每个村庄都过上充实的新生活,那么他们就能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伟大的新中国”。

(2)、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主张鲜明,论点有力,其解放儿童、行为教育、生活课程等观点对当今幼儿教育仍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今后我将继续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像陶行知先生希望的那样“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如此我们的班本课程一定焕发出别样的精彩,一定带给幼儿成长的进步和快乐!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就等于有了努力的方法和方法,就等于有工作的标准和要求,老师们要在假期认真做好新一年的发展规划,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督促,自我监督。“新青研”教师于2月16日前将个人发展规划交至教师发展处。

(4)、  学校还建立了由一名训练过的护士负责的乡村诊所。农民可以在学校接受识字教育和农业技能教育。学校还帮助乡村组织和成立了对抗土匪的“自卫队”,提供军事训练。学校的学生们连劝带压地将村里的茶馆改造成了社区活动中心。这些中心禁赌、禁吸鸦片,并且成为师范生们为村民举办讲座和组织各种娱乐活动的场所。此外,学生们还参与村里的各种决策活动。例如,当出现供水问题的时候,学生们提议召开乡村会议,陶行知称其为“饮水问题教、学、做研讨会”。一位十几岁的学生主持了该会议,一帮学生以咨询委员会的身份参与,经过民主讨论和投票后形成了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农民都学会了通过做来解决问题。因此晓庄师范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师培训中心,其影响已经延伸到村里的全部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据陶行知本人观察,学校打破了生活和课程的界限,拆除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作为解决中国乡村教育问题和国家再造的一种途径,陶行知在晓庄的实验创造性地应用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也是一种出色的示范。晓庄师范学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仅仅在三年内就招生上百人。乡村本身也因学校的发展而繁荣起来,社区的生产、生活、教育、经济和安全等都得到了改善。

(5)、严禁开展有偿补课行为,严禁进入社会辅导机构兼职上课。

(6)、  晓庄师范学校的另一项改革创举是开设师范生实习周。如同1920年代的前辈一样,未来的教师通过实际管理学校来学习学校管理。每周都有45到50名师范生放下自己学生的身份,到学校不同的行政岗位上去做实际的工作,包括校长办公室、图书馆、陶行知纪念馆、食堂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走出校门,跨入更宽广的大社会,在志愿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开展案例学习和探究,并回到学校与全体师生一起分享他们的调研结果。仅在1987~1990年间,学生们基于对186家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和新兴私有企业等社会机构的调查撰写了267份案例研究报告。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学生还局限于在教室和学校里学习,依赖书本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鲜有动手和实践活动。很明显的是,实习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对自己班级和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他们服务他人的意识,促进了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人员和更广泛的社会人士之间形成健康的关系。在一次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95%的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实习周的活动。该项目被认为是对陶行知思想的成功实践,已经被推荐给中国其他地方的教师教育工作者。

(7)、《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8)、生活教育的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指导理念,生活教育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互相联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只单独地从某个活动去实施,也不能在实施某个活动时只考虑生活教育思想的某个理念,而应将其融入到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幼儿园整个的生活中去,同时从选材、方法、创设、主题、常规等各方面考虑,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全面、始终的贯彻和落实生活教育思想。另外,在实践当中还应当注意,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核心都是幼儿自身,只有以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而不能单纯的为了教育而教育,导致教育重于形式却输了内涵。

(9)、另一方面则强调美育是生活需要的,为人们精神生活所需。

(10)、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11)、  很可惜的是,早期的晓庄师范学校在陶行知的领导下仅生存了三年(1927到1930年),就被国民d军队关闭了。但是陶先生的这一创新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师教育和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得到了全国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史的伟大开端”。在这场创新实践中,陶行知将杜威的理论创造性地、批判性地应用在中国的师范教育和农村教育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将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将“教育即生活”转变为“生活即教育”,将“学校即社会”转变为“社会即学校”,将“做中学”转变为“教、学、做合一”。这些转变后来成为陶行知著名的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体系,其特点是提倡反思性行动,与普通大众融为一体、发展全球性视野,并注重教育的历史性作用。

(12)、第突破陶行知研究主要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局面,进一步重视对陶行知教育实践的研究。陶先生不仅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而且也进行了丰富的生活教育实践,倡导并开展了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与民主教育运动,在其实践中,进一步阐发、补充、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探讨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生活教育理论,而且可以对陶先生未来的及系统概括总结的生活教育实践进行挖掘、整理、总结,本着“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精神,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实践中加以发扬。我们要进一步搜集陶先生本人的著述以及一些老同志所撰写的有关陶先生本人的回忆性文章,对于生活教育社的活动情况,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生活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生活教育在老解放区的传播和推广情况,当时《中华教育界》《教育杂志》等刊载的对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评论文章等资料的搜集整理,需要进一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3)、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弹外国的钢琴,唱外国的歌曲,讲外国的故事,玩外国的玩具等等。

(14)、1985年后,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颁布,我国陶行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教学做合一”受到研究者的基本肯定,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师资培养等各种教育教学的实践领域。这一时期研究者们纷纷出版论著开展相关研究。例如,1985年1月,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的《陶行知全集》(湘版6卷本)得以出版。此外,研究者在陶行知诞辰100周年之际(1991年)出版了《陶行知全集》(川版10卷本),并于2005年新增两卷,形成了《陶行知全集》12卷本。

(15)、(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意义,我们提出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科学活动、材料的生活化、数学学习过程的应用与表现。

(16)、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

(17)、  在陶行知回国后的头七年里,他试图在中国的环境下创建小型民主社会式的杜威学校。但是他发现这种努力的结果是走进了“死胡同”,不适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现状。他意识到中国的学生在学校里能学到的知识往往是很有限的。学校里面的人不能从外面的人(比如农民)那里学到知识和经验,而学校外面的人也不能从学校里面的活动中受益。为了打破这种僵局,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信条“翻了半个筋斗”,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理论,把学校的范畴扩大到社会,以汲取更多的教学素材,使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开发更宽广的教育环境,邀请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参与教育。在这种新的大教育社区里,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老师和学生。陶行知将他的新倡议与杜威思想进行了对比:“学校即社会的概念如同将一直活蹦乱跳的小鸟从大自然关进笼子里。目的是在一所小小的学校里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个目标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会更容易实现。社会即学校的观念就是要达到相反的目的,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拓展到自然的大世界中去。”。

(18)、《世说新语》中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周处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被世人当作一大祸害,因此也就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后在陆云的开导之下,改过自新,终成一代忠臣。

(19)、现代社会各种美的形式在碰撞,在融合,我们很难以一种艺术形式去取代另外一种,由此我们也不能要求千篇一律的美育活动内容。

(20)、从中国近现代美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中,找寻陶行知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渊源关系;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会

(1)、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3)、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4)、她气呼呼得说自己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于是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5)、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学校编写了民间艺术校本课程,利用客家提线木偶、客家山歌、客家汉剧等民间艺术资源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挖掘民间文化内涵。

(8)、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环境的创设,努力为幼儿创造和提供条件,培养其创造力

(9)、  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第二阶段的产物,而他自己的“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是第三阶段或者更高阶段的自然产物。实际上,杜威在1928年访问苏联之后也认识到自己理论的局限性。他在访问期间忽然发现自己的某些教育理念——尤其是教育与社会的密切关联——似乎已经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实施。杜威在自己的书中谈及访问苏联的印象时,已经有些接近陶行知改造他的理念之后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苏联的教育状况已经足以让人相信,只有在一个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社会里,教育改革家们才能充分实现他们的理想”。陶行知也看到了杜威的转变:“在他从苏联回来之后,他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教育即生活’……如果他到晓庄,我相信,他也会赞同‘生活即教育’”。

(10)、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适时将汇编成书。

(11)、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12)、 “我亲爱的陶(行知)博士,我很高兴从朱副教授那里得知你的消息。我也很高兴得知你现在身体健康,而且你在目前的困难情况下还在继续你的教育工作。我感到欣慰的是,美国至少在为你受难的祖国做一点事情。我期待着有一天,我想你也在同样地期待着,我们不仅在军事上,而是在根本上帮助你们建立起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教育。这个世界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民主的目标和方法不能在世界各地都建立起来的话,我担心我们一个国家的民主体制也是不可能长久繁荣的。致以最亲切的问候。您的诚挚的,约翰·杜威(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教授)。”

(13)、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14)、(顾秋凤,正高级教师,奉贤区曙光中学语文教师,民进会员。多次在区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奖,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比赛一等奖,专著《守望自己的麦田》由中西书局出版,文章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中学生导报》《上海中学生报》《奉贤教育》《奉贤报》等报刊杂志,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市、区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第奖。教育格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5)、(作者简介:侯怀银,男,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社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朱倩倩,女,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生活教育》编辑。)

(16)、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使,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主张随学随教。

(17)、德育思想居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首位,是其教育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德育思想源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具有实践性、进步性和人民性,对于当今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18)、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是“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传统教育是“叫人分利不生利”,“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为教育而教育。他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因此,他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主张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后来他进一步主张“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同时,他也反对“仪型他国”、全盘西化的“洋八股”教育。

(19)、以生活为中心,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

(20)、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5、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陶行知接着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你教会一个学生做凳子,就给你一份工钱,如果都教不会,就算你把凳子全部做好了,也一分钱没有。”

(2)、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是江苏省最早践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学校,也是江苏省第一家以“行知”命名的乡村学校。1981年,晓庄师范毕业的杨瑞清,以践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使命,以“在乡村”“为乡村”“兴乡村”的乡村教育情怀为指引,经过40年的行知教育实践,将一所薄弱的村小办成了现代化教育集团。分析和梳理行知小学40年的乡村教育实践,旨在传承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办好新时代乡村教育提供经验支持和决策参考。

(3)、陶行知最大的心愿,是要在中国实现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学知识从少数人手里拿来交给大众,使“整个民族现代化”。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就开办了暑期学校,亲自教居民、车夫、小商贩读书识字。在提倡平民教育运动时,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并到机关、工厂、商店、家庭、和尚庙乃至监狱里去教平民识字。1926年后,他又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他认为中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5%,爱中华民族,就得爱“中华民族中最多而最不幸之农人”。

(4)、“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在劳力上劳心》)“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创造宣言》)他激励学子去创造,也激励教师时时处处去创造,培养创新型人才。

(5)、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教育分为心育与体育、美育与德育、智育同属心育。

(6)、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7)、每次看到这样的孩子就仿佛看见陶行知手下的那只公鸡,他们被摁住,困在学习的铁塔里,可怜巴巴地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

(8)、《生活教育》: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陶行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是否已经过时?应如何认识当代陶行知研究的当代价值?

(9)、  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遵守规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注重践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特殊活动。例如,学校每年有四个主要节日。首先是与庆祝1927年3月15日晓庄师范学校诞生相联系的“创新节”,该节日鼓励学生们提交自己的创造性作品进行展示和竞赛。四月份,学校开展“运动节”,学生们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竞赛和活动,同时也邀请附近的儿童和老年人参加为他们专设的运动项目。每年9月10日教师节举办“尊师节”,学生们向老师致以亲切的问候,并为杰出教师颁奖。在十月底,学校举行“金秋艺术音乐节”,由学生们组织和举办各种艺术表演活动。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独特的主题:“创新节”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运动节”关注全体师生和社区成员的体质健康,“尊师节”培养师生的道德情操,“金秋艺术音乐节”专注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才华。这四个主题与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四大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致的。通过这些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享受学习的全过程。遗憾的是,在很多中国和美国的师范院校里,很少看到类似的活动,创新在中国学校中也是近几年才提倡的活动。

(10)、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于是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试想,砸在他人头上就未必。教师的可贵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曾是华夏儿女千古以来的梦想,如今嫦娥探月,雪龙极地考查,上天入海已成为了现实。

(11)、  这种教育思想对美国的教师和学校发展影响极大。直到今天,在美国的很多学校里,都可以看到这种小型民主社会式的学校,虽然规模和内容有所不同。

(12)、1992年起,与对45岁以下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培训相伴随,如皋师范围绕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讨论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广阔应用前景,讨论多媒体手段可能引发的教学领域的革命。如师人各抒己见,为此学校分别于1992年12月和1999年2月编辑出版了两期校刊来为大家提供探讨的园地。虽然,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但这些思考,今天读来仍不乏真知灼见,其探讨内容之广泛,或经验,或反思,或争鸣,涉及信息化引发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目标以及教师职业素养等方方面面的变更。

(13)、解放他的空间,不把他的功课排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4)、“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15)、(7)(11)阎喜杰:《陶行知先生与审美教育》,《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16)、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17)、中班的《车轮滚滚》课程故事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轮子产生好奇,建构游戏中,幼儿对轮子在坡道上的反应很感兴趣,他们发现圆柱体积木、圆球、玻璃珠等能轻易在积木搭建的斜坡上滚落下来,但牙膏盒、恐龙玩偶等则无法滚落;几次尝试后,他们还发现了不同的材料在同一斜坡上滚动的距离不同;同一个材料在不同的斜坡上滚动的距离也不同……儿童的力量是巨大的,就是在这样的发现中他们对摩擦力和物质材料等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续孩子们就上述问题持续地探索着,幼儿敢于探究、乐于尝试的学习品质大大提升。发现儿童的力量,我们就会领略先生赞美的“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美好境界。

(18)、晓庄师范:中国乡村师范学校的杜威实验(1927-1930)

(19)、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以下两方面的启示:

(20)、学校的桌椅都不够用了,陶行知便请了一位木匠师傅来做凳子。

(1)、侯怀银:陶行知研究中教育层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理论和陶行知教育思想。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不认为陶行知已经过时。陶行知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开展相关研究,即使在某一时期他的教育思想遭到了批判,一度成为研究的禁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研究者得以在宽松的研究环境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进行客观评说和应用。

(2)、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幼儿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幼儿的。对幼儿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幼儿,喜欢幼儿,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幼儿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儿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幼儿,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幼儿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幼儿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幼儿,才有教育,幼儿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3)、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语言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尽管语言是最显而易见的交流形式,但我们也许只是部分意识到,而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有可能无意识地用我们的行为发出信息,这些信息又被别人无意识地接收到,并借以形成判断。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及对它们产生的反应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我们的“感觉”和“对人的印象”。印象形成需要多长时间?研究显示,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只是根据最初遇到他们的七秒钟里进行的无声交流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印象主要建立在他人的外表上。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会用我们的眼神、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态度表现我们的真实情感,从而使他人产生从舒适到害怕等一连串反应,这在课堂教学中有极重大的意义。因此,人们总是会在梳妆打扮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老一辈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每次给学生演讲或上课,必定要换上浆洗得十分服帖整洁的衣服,扣上每一粒纽扣后,还要对着穿衣镜仔细整容。进入讲演厅或教室前,他总要习惯性地整整衣冠,然后才从容地登上讲台。这种讲究仪表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言的“身教”熏陶和影响。莎士比亚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的确,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爱好,甚至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和审美品位。服饰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人的思想、情感等非文化心理的“非语言信息”。想想每两年就要面对一批新生,你当时有何感想?你是如何“解读”学生的?你认为他们是如何“解读”你的?你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  尽管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不同的侧重和方向,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对教育在改造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持有相同的见解和愿景。因此,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他们在中国的各种意识形态斗争和教改运动中受到了相似的褒贬,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杜威访华期间,他被人们尊为圣贤,被当作西方现代化思想的源泉。甚至还有人将他比作孔夫子,特别是当他的中国朋友得知他在1919年的60岁生日刚好是孔子的农历生日。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界。几乎他所有的著作都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的主要教育文献中被广泛地引用。杜威访华之后,在他中国学生和弟子的推动下,美国的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被积极地应用和实施。同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他在农村学校和师范学校开展的实验也在中国点燃了人民教育的火种,使他成为当代中国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在他1946年去世之时,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尊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孙中山之妻宋庆龄也奉他为“万世师表”。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郭沫若的赞评是:“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杜威的其他中国学生,包括胡适、陈鹤琴等知名教育家,都没有得到过这么高的评价。

(5)、然后,对图进行延伸,让学生想象图中没有的景物,如晚上天空会有月亮吗?天空会飞过什么样的鸟儿?最后,让学生给图起个名,起名不要局限于图像的属性,还可以把它当作是一处美丽的风景。之后打开课本再学习课本内容,让学生看看书中是怎么描绘的。但要注意课本内容并非是学生想象的标准,不要以课本内容为标准评价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成果。

(6)、艺术教育中利用小先生制,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7)、(13)肖晓玛:《陶行知育才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探略》,《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8)、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9)、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

(10)、   尽管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今的晓庄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民主的、基于经验的、以儿童为中心和以社区为大课堂的教育基地。建校近9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多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其中涌现出数百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被誉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晓庄的师范生将永远遵循陶行知的教导,继续弘扬行知精神,而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将继续在中国的教师教育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和繁荣。无论成败,晓庄师范学校的经验都已经并将继续为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和杜威学者带来启发和裨益。

(11)、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有必要将陶行知美育思想置于五四运动前后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带来思想上的解放,陶行知在吸收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对美育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

(12)、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13)、http://www.fengxian.gov.cn/jyj

(14)、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创造无时不在,并且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主体。”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创造力。如何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小学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可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主体,都具备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去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5)、  晓庄师范学校在1930年被迫关闭,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以重生,并继续贯彻和落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杜威和陶行知被指责为“小资产阶级教育改革家”,受到了严肃的批判;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甚至还遭到了巨大的诋毁。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之后,晓庄学校重温和积极推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重新审视杜威的教育理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晓庄不仅继续开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课,也为学生设置了杜威著作的导读课。从很多方面来看,陶行知的事迹和他最钟爱的晓庄师范的发展经历代表了中国现代教育家们为了在中国教育实践中应用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所开展的各种创新活动和激烈斗争。

(16)、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7)、他是近代教育的圣人,时至今日,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仍然散发出理性的光芒,他的“生活教育”学说于今日的教育者仍大有启发,激励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为培育真善美一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18)、我们既应从历史的角度,对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在教育史上究竟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究竟揭示了哪些教育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又应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做好对生活教育理论传承和发展的研究。

(19)、把普及教育和教育立法联系起来,“劝导与强迫并行”。

(20)、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1)、  令人有些担忧的是,中国师范教育工作者对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理想是否能在中国实现的信心不足。他们指出,目前驱动中国教育的还是应试教育,而这正是陶行知最反对的。如果中国教育体制不消除应试教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注重素质教育和人的发展,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理念和他们理想中的民主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多只能提倡一下陶行知的精神,学习一下杜威的教育理论。全国各地有许多挂牌的陶行知学校,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也无法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研”往往开展得很热闹,但是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此外,一些陶研学者认为,对陶行知思想的宣传和学习并没有被纳入主流媒体和正规课程,因此尚未得到政府机构和广大民众的足够认识和重视。

(2)、记得竺可桢在几十年前的一次讲演中说到:“大学所施的教育,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生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如皋师范追慕的理想,采访中,我们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3)、假期不规划,开学差距大!为了让大家度过一个祥和温馨而有意义的春节假期,现将有关注意事项和假期要求告知于您,请查收~

(4)、评审时间:2022年5月上旬,由活动组委会统一组织专家评委进行评审。

(5)、(3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美术学院2010级美术学陶研班:《用陶行知美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真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6)、  的确,杜威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以来的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在中国,他有几个出名的学生。郭秉文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促成杜威访华和在中国传播杜威思想的主要人物。蒋梦麟是“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兼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认为他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Huxley),一个是杜威。他说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教他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陈鹤琴成为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张伯苓是中国奥运先驱,南开大学创立人和西南联合大学创办人之一。然而,正如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所评价的,杜威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

(7)、创造教育的运用激发我们在班本课程中凸显资源的利用,也优化课程的设计。如烘焙区域,教师一开始注意到幼儿对运用超轻粘土制作甜品非常痴迷,在室内自选游戏中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甜品,于是就结合当下主题创设了烘焙店的区域支持幼儿个性化的学习。

(8)、新成长漫笔——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

(9)、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培养创造性的教学中,老师让全班的幼儿坐成半圆形,孩子的手脚都被要求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准动。然后老师就说:“请小朋友好好想想,我们的手和脚都能做些什么?”几乎全部的孩子都把自己的手脚抬起来看了看。就在这个时候,老师还让他们把小手放好,小脚并拢,规规矩矩的坐好不许动,并且让他们再想想,然后请小朋友回答。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的这段时间里,有的小朋友在自言自语,有的小朋友在小声讨论,还有的小朋友在继续摆弄自己的手脚,场面几乎出现了小小的混乱。很明显,幼儿正在结合自己的身体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可是教师却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还对幼儿提出坐好、不准动的要求。显然,教师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解放幼儿,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10)、一是受“老八股”的影响,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变成了机械单调的操练;

(11)、要热爱学生。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共事共学共修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12)、在学校里培养学生自理自力: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二是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练习自治。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结团,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13)、1931至1935年间,他又发起了普及教育运动。他说:“反动派在那里提倡生产教育,我们今天最迫切要做的事是使生产的劳苦大众受教育,不是生产教育而是生产者受教育。”他说,普及教育就是把文化知识变成空气一样,普及于众生,人人都得呼吸,人人不可少。普及教育要城市与乡村同时并进,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打成一片”。他明确地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联系起来,认为“这才是我们所要普及的教育”。更可贵的是,他还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的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他主张普及教育必须“劝导与强迫并行”,把普及教育与教育立法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主张。

(14)、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15)、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16)、《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笔者在一些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发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班级的环境布置过于简单,材料种类和数量不足。例如“娃娃家”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角色游戏,因此环境布置不应该过于简单化,可以把它布置成真正意义上的家,让幼儿自己布置自己的“家”。这样的环境创设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且还可以让幼儿自由想象,自由支配,通过动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儿童。总之,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而且还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成人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并且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17)、(点击获取“后朴教学鹰架® ·一日生活”)

(18)、  第三种看法是逐渐形成的。最终很多中国学者意识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源于杜威,但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更适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他们认为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思想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教育实践,并且成功地将教育作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工具,相比于杜威将教育仅作为个体学生适应周围环境的工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虽然他们对杜威关于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解有些狭隘并且有偏差,但重要的是,他们肯定了杜威对陶行知思想所产生的积极和有利的影响。

(19)、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是从当时社会实际出发的。旧中国,文盲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而在经费、师资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只能把普及教育的计划“建筑在极困难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20)、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除它本身,没有其它的教育目的。

(1)、 “在第一个阶段,教育是教育,生活是生活,两者分离,彼此没有联系。在第二个阶段,教育是生活,两者相互有了联系,‘学校即社会’的信条诞生。在第三个阶段,生活即教育,社会变成了学校。这个阶段代表了一种回归,直接回归到了古代,因为在那个时代,社会就是学校。然而这最后一个阶段才是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

(2)、艺术教育要有懂得艺术的教师及合适的教材与课程;

(3)、最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是陶行知美育的终极目标。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1句陶行知 教育家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