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0句《论语》十二章原文人而不仁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5-14 07:17:56 admin 阅读:59

导读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人而不仁 1、论语十二章朗读人而不仁 (1)、大意: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2)、                    ...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人而不仁

1、论语十二章朗读人而不仁

(1)、大意: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2)、                                                         

(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泰伯》第十章: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孔子说:“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6)、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1)、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一个典型故事。孟子很小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也没有改嫁,家境比较贫寒。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母子住在一处墓地旁。后来,母亲看到孟子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她觉得这样对孟子的成长不利,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上,可是孟子又学商人卖东西的样子。孟母知道后,再次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孟子看到学校里的人守秩序、懂礼貌的样子,也跟着学了起来。孟母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可以说与他生长、学习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12)、“克己复礼”中的“克己”并不是克制、约束的意思。“克”的意思在此为能、能够的意思。孔子教学生因材施教,颜渊是孔子学生里面最没有欲望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对于一个最没有欲望的学生你跟他说你要克制欲望这不是搞错了吗?如果前面“克己”讲成克制自己的欲望,后面“由己”讲成要由自己来做。这不是矛盾吗?难道是将一个自己分两半,一个是不好的自己要克制,一个是好的自己要由己?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孔子非常认真看待颜渊请教是仁这件事,而孔子的回答也一定是孔子一生学问的精华,就是把人生从被动变为主动。

(13)、(译文)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

(15)、(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16)、(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8)、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9)、孔子关于利、命、仁的其他论述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2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论语》十二章原文人而不仁

(1)、温故而知新(               )(              )

(2)、   如…何: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3)、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4)、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5)、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其实,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满身错误而不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什么叫追悔,说白了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

(6)、质:质朴  文:文饰  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7)、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1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  

(11)、《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4)、(评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该句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利、命以及仁的看法,利即利益,命即天命,仁即仁义,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15)、    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进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领悟。

(16)、《泰伯》第十一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17)、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0)、(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3、论语十二章子曰人而不仁

(1)、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8)、关于个人成长,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他就居住的环境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9)、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3)、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1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5)、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这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16)、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7)、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9)、孔子说:“在早上得知了真理,到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20)、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篇》)

4、高考必背论语十二则 人而不仁

(1)、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有重大意义。儒家思想中仁、利等思想有许多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国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0)、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11)、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2)、(译文)(1)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2)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也可以。”(3)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4)孔子说:“见到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就想若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才华的人,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5)孔子说:“为人过于质朴,文采不足,则显得粗野鄙陋,文采过多超过质朴,犹如史官显得浮华。文与质合理配合,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13)、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4)、《泰伯》第十八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5)、(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解读)

(16)、《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大意: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18)、(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9)、不逾矩(         )(          )

(20)、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5、高中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人而不仁

(1)、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礼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撇开冉雍不谈,通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孔子总是大力赞美自己的弟子,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向当政者推荐他们,这与孔子一向低调谦和的风格不太相符。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其目的何在?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孔子的这个做法背后大有文章。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修德求学,最终的目的是一展才华,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天下太平。但是,周游列国十多年,孔子处处碰壁,不仅政治主张备受冷遇,有时甚至有性命之忧。孔子彻底明白,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有生之年已是无法实现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弟子,由他们发扬自己的学说,推行自己的主张。此乃孔子曲线从政的道路,是孔子的无奈,也是他超越性的长远智慧。

(5)、不过,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是不幸的。在他们的身边,很少有人追求上进,更是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也许他们的资质很不错,但是长期在这种平庸的环境下,身上的那点儿“灵气”早晚都会消磨殆尽,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变成俗不可耐之人。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和谁在一起。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7)、  士:有抱负的人。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

(8)、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9)、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10)、关于论语,我认为1论语是门典故,你在学前需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作者.必要时可帮助你理解文章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2论语是古文,所以一篇文章得读三遍,第一遍结合注释帮文章理顺,第二遍将文章通读了解意思,第三遍了解文章内涵.结合背景,明白寓意所在.3当你讲论语按方法2读完后,相信你已经有很深的造诣了,这是可以在网上看看各大名家对论语的理解和解释,尝试理解不同风格的论语.

(1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4)、不亦说乎  (  )通(  ),意思是(  )

(15)、①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16)、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大意: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18)、(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19)、(10)孔子说:“年轻人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待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20)、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

(1)、(5)孔子说:“为人过于质朴,文采不足,则显得粗野鄙陋,文采过多超过质朴,犹如史官显得浮华。文与质合理配合,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2)、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3)、质胜文则野: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则)

(5)、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7)、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3)、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5)、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16)、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7)、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18)、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19)、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20)、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3)、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4)、大意: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8)、(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9)、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5句《论语》十二章的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