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王阳明心学

发布时间:2023-11-19 15:34:11 admin 阅读:59

导读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思想核心“指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王阳明:真正成熟的人,看谁都顺眼【王阳明心学】 点上方绿标收听【王阳明心学】主讲:王守一 作者:王守...

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思想核心“指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王阳明:真正成熟的人,看谁都顺眼【王阳明心学】

点上方绿标收听【王阳明心学】主讲:王守一

作者:王守一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你是否也会在别人背后议论纷纷,或者对某个人看不惯呢?

那我们为何会看不惯别人?人家招你惹你了?还是你羡慕嫉妒恨了?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

这个世界,本就绚丽多彩

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若我们看到的天空只有蓝色这一种,那么夕阳西下的黄昏和晚霞我们将无缘看到;

若我们看到的花儿全都是一种颜色,那么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的鲜花我们将无缘看到;

若我们看到的人群全都一种肤色、一种相貌,那么试问你还如何分辨呢?这个世界也将失去了活力和生机,到那时还有什么意思呢?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

那些一直在变的其实才是唯一保持原本的,这样多样性、多元化的一切都在这个世界共存着。

之所以我们看不惯别人,就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认同”。

实际上,这世间本无对错之分,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再加上各自的生活阅历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观点也就千差万别了。

若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那就是道德绑架,一旦别人做的不合自己心意,就看不惯人家,这便是你的“小人之心”了。

自古以来就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形容二者:“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试问谁不愿意亲君子远小人呢?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与绿衣人辩论,子贡问他:“一年有几个季节?”绿衣人回答:“三季。”

子贡说:“你错了,应该是四季才对。”但绿衣人坚持是:三季。后来子贡问师父孔子:“师父,一年不是应该有四季吗?为什么绿衣人硬要说是三季呢?”

孔子说:“你看到的是四季,但绿衣人他从来没能活到第四个季节,所以他以为一年就只有三季。那你们俩都没有错,只是看到的事物不同而已。”

本以为是别人眼光短浅,自己才是最正确的。殊不知这样大错特错。往往更成熟理智的人,看待事物比较全面,他们能够从心底里去包容并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性。

而君子是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直到达成一致。他们是会彼此欣赏,取长补短,即使两人争论再激烈,也不会影响到彼此的关系。

北宋的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就是君子之交。

他们算得上彼此的政敌,各自认为对方的主张太过荒谬,自己的主张才是最正确、最应该被采纳的。

当司马光落难之时,皇帝让王安石来评价此人,王安石分别从人品、能力、才华等方面都夸赞连连,这才使得司马光得以保全。

当王安石被朝中大臣弹劾之时,皇帝让司马光提点建议,司马光十分诚恳地说道:“此人嫉恶如仇,胸怀坦荡而又忠心耿耿,有一种君子之风。”

这便是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君子之争”。

在利益面前,人们尚且可以做到君子之争,更何况我们所看不惯的人大都跟自己毫不相关!

内心藏风景,眼前无是非

王阳明的学生曾经问到:“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吗?”

王阳明回答道:“你没看到这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它时,花的颜色一时亮白起来,你说这花在不在你心外?”

往往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就是你的内心所想。

换句话说,当自己看不惯别人时,觉得他浑身上下没有任何优点,实际上这些缺点也存在于自己的身上。

这就是心理学所讲的“投射效应”。

大文豪苏轼曾与好友佛印一起修禅之时,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我看见你像一尊佛。”佛印回答道。

谁知苏轼对佛印说:“我看你像牛粪。”说完便很开心地离开了。回了家,他将此事当作笑话讲给了苏小妹,这是苏小妹笑了笑说:“哥哥你又输给了佛印。”

“因为佛印心中有佛,所以在他眼里万物就皆是佛;而在哥哥不能静下心来修禅,所以眼中自然而然也就看到不净之物了。”苏轼听完很是惭愧。

正所谓“相由心生”。王阳明也曾说:“满街皆为圣人。”

眼里有光,目光所及皆是美意;内心无花,似锦繁花与荒芜无差。

生活中,若是你看不惯一个人,那么你应该先反思自己,为何要将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到别人那里?

你觉得别人不如你,不理解甚至还看轻别人,那这样你因此换来的“优越感”就会随时崩塌,根本无法扎根在你心里。

毕竟当你内心感觉到一丝丝骄傲优越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

一个人内心的满足应该是自我的充实,绝不是看轻别人而抬高自己。

如果你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开阔眼界,那么你的内心就会丰富多彩,所看的这个世界也一定是绚丽多姿的。

最高级的修养,是接受他人的“不一样”

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不知不觉你在看不惯他人一事上已经浪费了大把的时间,与其如此,倒不如多多完善自己,接受他人的“不一样”。

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指指点点,似乎在彰显自己多牛,但其实这是自私,是强迫,是道德绑架。

在看不惯的背后,掩藏了一颗强求的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他人看不惯,实际上是自身的修养不够。

往往真正有修养的人很低调,他们不会表现自己,他们能够尊重他人。谁都有选择的权利,你凭什么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现在人相处都讲究三观,到底何为三观呢?

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观不同的人相处会很累,之所以累,就是因为大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观点不同,常常会争执不休。

当你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被别人看不惯的地方,毕竟人无完人。

-推荐阅读-

老子道德经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王阳明心学是怎样炼成的?

原创漫画,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后语 《中庸》里面说:“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王阳明的心学亦是如此。王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而宋明理学又是儒学的分支(心性儒学),所以我们先从创立儒家学派孔子说起,接着说儒学到了两汉分化为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到了两宋,儒学又分化出宋学,宋学又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到了明中后期,王阳明发展心学。这期漫画中关于王学的时序,是参考王阳明的大弟子钱德洪编著、江右王门罗洪先考订的《王文成公年谱》,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诚惶诚恐,生怕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所以通篇下来,只是蜻蜓点水,有些地方甚至故意取巧(如菜刀这段,并不准确)。本文关于王学的理论部分,主要参考王阳明的弟子徐爱、薛侃、陆澄等人编纂的《传习录》。《传习录》或为王阳明亲笔书信,或经王阳明审阅,或接近其本旨。书中对“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炼”、“王学四诀”等重要观点都有精微的讲述和辨析。 其次是参考《大学问》,王阳明56岁之际征思田,路过南昌时的讲学稿。在该书中,王阳明借《大学》之工夫,来演绎王学之法门,对于万物一体之仁、明明德、亲民、格、致、诚、正等均有评述。今人的著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对王学有所涉及,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兼具义理与考辨,对心与理、心与物、心与性,对知行合一的内容、宗旨和工夫,良知与致良知,都有精到的讲解和辨析,对《王文成公年谱》也有详细的考证,可以说是近年来谈王阳明心学最好的著作。左东岭先生《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有明一代士人心态变化的角度来看王学的意义,无论是方孝孺,还是于谦,将自身存在的意义始终紧紧地与朝廷联系在一起,直到王阳明的人生实践和心学理论才指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既不是朝廷的褒奖或贬斥,也不是先圣的经书与格言,更不是世俗的诋毁与赞誉,这个标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因为漫画的前面部分梳理儒学的分化,所以也参考了晚清经学家皮锡瑞的《经学史讲义》,以及周予同先生的《中国经学史讲义》,周书讲述了经学史中经今文学、经古文学中的师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观点。王学遥接孟子,近承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若要从思想脉络理出阳明思想的源头,那么陆九渊也无法绕开。徐梵澄先生的《陆王学述》对陆九渊的学术、朱陆论争以及陆王的同殊均做了一些梳理,多有精到的点评。再就是南宋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王朝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开启了宋代理学大门。钱穆先生的论著《王守仁》(商务印书馆1933年初版),在对王学进行了纲要式介绍的同时,也梳理了王学与朱子之学之间的内在继承与发展。这两本可以一起读。所谓继往开来,任何一个学派,宗师死后的派别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何况王学本身包含着向各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一是王阳明在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面不同,这些侧面都可能被片面发展;二是王学的理论形式并不严格,容易被弟子误解;三是门人资性各异,所得受用也就不一致。这些决定了王学必然会分化。关于王学的分化流变,可以读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牟宗三先生的《王学的分化与发展》(《新亚学术年刊》1972年9月)。黄宗羲按地域把王门区分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以及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至于泰州王学则另立学案。这种划分无法充分显示出王门分化的条理,不过师承脉络很清晰。冈田武彦将王门分为现成派、修证派、归寂派三大派,其把王畿和王艮同归现成派,并不恰当。而牟宗三分为浙中派、泰州派、江右派,其所失在于沿用地域划分,浙中学者尚多,各有宗旨,很难笼统地称为一派。王门的分化,从总体上来看,无非是三种情况。一种是保守阳明正传,一种是强调阳明的某一方面又不越王学藩篱,一种是向异端发展。被黄宗羲置于另册的泰州王学,就是异端派。泰州王学以王艮为代表,以良知为当下圆成,不思不学,直心任意,率性而为,其流至于“非复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该流派侧重的“满街都是圣人”、“废五伦仅存朋友一伦”,对近世影响深远。清末民初,谭嗣同在《仁学》就主张用朋友这一伦来改造其它四伦,孙中山也用朋友一伦来构建他的革命伦理。无论是清末的革命同志,还是后来的阶级兄弟,都是从泰州王学的“存朋友一论”这个逻辑中演化过来的。然而,朋友一伦的过度张扬,侵占了其它四伦的空间,导致在那十年之间产生了一些人伦悲剧。

后世关于王阳明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

《明史》称赞王阳明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士祯赞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而遗民顾炎武却将明亡归咎于王学的空谈误国,“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之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清张烈也认为,“阳明一出而尽坏天下之学术,坏天下之人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反的评价?

以王阳明自身所具的事功和气象,自能驾驭心学,而入王门有所成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天赋较高而敢于创新者,如王艮等;二是学有根柢而勤于思考者,如邹守益、罗洪先等。

天资较低的领悟不到王学的真谛,学无根柢的只知夸夸其谈。王阳明是经历过朱熹的繁琐,才抵达简易的。而王学第一步便教人简易,其实很容易流于空疏。由此而言,顾炎武认为王学空谈误国,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王学,再借用《中庸》中的一句话:“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普通人不知善,却择善,不明白王学并没关系,因为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参考资料

(明)王守仁《传习录》、(明)钱德洪、罗洪先《王文成公年谱》、(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明)黄宗羲《明儒学案》、陈来《有无之境》、钱穆《王守仁》、徐梵澄《陆王学述》、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日)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等。

《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梁启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提取码:RPZD书名: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豆瓣评分:8.7作者:梁启超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年:2018-10内容简介:本书部分内容来自于梁启超在1926年出版的专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加入评注者从当今角度的注解,使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书中,梁启超讲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学,“致良知”之学,追根溯源,探讨心学内核,廓清王学后人以及后世对阳明心学的误解,对于有意阳明心学的学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适合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参考。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维新派代表人物。师从康有为,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王阳明心学20句

王阳明心学20句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4812

王阳明心学

心即理,仁义礼智信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心学所阐述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此处的去不是去除的意思,而是退而求和,中庸的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王阳明的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教会我们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若有善恶便是意念在动摇,知道了善念也知道了恶念且除去恶念保留善念乃格物。说明此时的人已经学到了知识,并且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以及内外原理。王阳明教会我们的便是格物,而在中庸,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阳明正是教会我们内圣外王,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什么是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心学》的简称,是201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觉仁 。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王阳明心学

着重发挥宋明理学中正人心的思想及传统儒学中与之相关的理论,力图矫治程朱之学的弊端。程、朱、陆、王在基本政治价值观点并无二致,但王阳明将心与理合一的哲学思辨,强化了心的本体性及其伦理道德属性。格民心之非、破心中之贼,是王阳明格外关注的问题。他依此思路探寻教化普通臣民、稳定社会秩序的救世之方,遂使儒学趋于世俗化。兹从政治文化视角透视阳明心学。管蠡之见,就教方家。

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心学”就是传统的《大学》的“大人之学”,使人成圣的“圣学”,通俗的说就是“怎样以心之力成为一个大人物?”与《易经》宗旨相同。属于儒学心性论这个系统。也是让人回归先天本真的学问。用李贽的话说,就是找回“绝假纯真的童心”,乐活自在!

其思想源头是孟子的“良知良能说”,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后来张载的“民胞物与”“大其心”的思想被心学吸收,最终在陆九渊手上正式形成完整的心学体系,“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注重“德性”修养。

王阳明心学,就是站在前贤的肩膀,集其大成,此心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儒学!

现在,本来心学对西学是有一种超越性的,可对症其溺于“物欲”的弊端,只可惜我们许多人陷溺于西方机械唯物质论的垃圾坑,迷恋于名利贪食睡,超越不了,在“香粪山”玩推“粪球”上山的“西西弗斯”神话,根本不懂“圣学”为何物。物欲克服不了,心学难以发挥其圣学的超越功能!

问道王阳明,是华夏文明振兴的开始!

乐活一家之言!共勉吧!

关注乐活,聊聊哲学,一起吃茶去!

王阳明心学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写给儿子最暖心的话语